关于敦煌文书《比丘法坚发愿文》的几个问题研究_第1页
关于敦煌文书《比丘法坚发愿文》的几个问题研究_第2页
关于敦煌文书《比丘法坚发愿文》的几个问题研究_第3页
关于敦煌文书《比丘法坚发愿文》的几个问题研究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关于敦煌文书比丘法坚发愿文的几个问题研究 邹 旭1 张晓磊2(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730020;赤峰市新惠第六中学,内蒙古赤峰024300)Reference:敦煌文书中的比丘法坚发愿文是一位宋初的西行求法僧途经敦煌,在某次法会上为归义军政权重要人物发愿祈福而诵读的文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且敦煌愿文集中录文尚有可商榷之处。本文试图对前人录文略做补正,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作初步探讨。Keys:敦煌;愿文;佛教;归义军I206:A:1007-2187(2013)02-0073-03比丘法坚发愿文原卷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编号为P2726,共102行,行约14字,9

2、9行抄于正面,余3行抄于背面。文书以墨笔书写,以朱笔作点断句并增补部分文字。据其中“大王”“梁(凉)国夫人”的称谓,应写于公元964-974年(北宋乾德二年至开宝九年)之间,即曹元忠称“大王”的时期。黄征、吴伟敦煌愿文集对其有录文。背面为“端拱三年七月,报恩寺藏内现在经数目”(应为淳化元年,即公元990年,但因敦煌当地消息滞后,仍用端拱年号)及杂写。在敦煌文献保留的众多愿文中,该文书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首先,它的首尾基本完整,包含了一篇完整愿文的叹德、斋意、道场、庄严四项结构。其次,它并非通用文范,而是为特定场合而创作,发愿人、祈福对象都很具体,赞叹佛德时也有所侧重,并且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文

3、化信息,由中原西行取经路过敦煌的僧人所作,同时体现着中原与敦煌的佛教信仰,文中涉及曹氏归义军政权的众多重要人物,也是研究归义军历史的重要材料。一、录文断句校改敦煌愿文集中的录文已堪称详赡,然而由于当时条件的制约,无法看到彩版清晰图像,难免存在一些疏漏,尤其是对朱笔与墨笔字迹的混淆,以及对原卷句读的遗漏,从而造成了断句及理解上的一些问题。录文一:项臻素服,道(导)引多人;病卧遥念佛命(名)。菩萨、声闻,合盖现于净土;黄金、白银,他方说于妙法,并皆普闻。(原卷7-10行) 应为:顶臻素服,道(导)引多人;病卧遥念,佛命菩萨、声闻。合盖现于净土,黄金白银;他方说于妙法,并皆普闻。(“项”依图版字形应

4、录为“顶”)校改原因有三:其一,文书彩色图版中,“佛命”前有朱笔句读,“菩萨”前则无;其二,这段文字颂赞的对象是维摩诘,详见下文。“病卧遥念,佛命菩萨,声闻”应指佛先后命诸声闻弟子、菩萨去维摩诘处问疾,“命”无需校定为“名”,文意亦通;其三,若如此断句,则由愿文开头“法身报身”到“默现不思议威神”均为每四分句合成一句,句式一致。并且从上文“金粟示现,毗耶居尊”起,至下文“二会说法,遍益乾坤”止,除“九百万菩萨来登”的“登”字外,每两分句甸尾字“尊、人、闻、银、闻、神、坤”韵部均相近。广韵中“尊”“坤”属魂韵,“人”“银”“神”属真韵,“闻”属文韵,虽不同用,但为相邻韵部,并在古体诗及词中可通用

5、。录文二:伏愿大王早放,西礼菩提;学法殷勤,却向东归。为同取经座主。尼大口(德)。常持七聚,戒月精明;八敬恒遵,馨香远芬。为尼大德、贤者、尤婆夷。伏愿命如长江水,清清一戴(代)流;福若松柏山,嵯峨万万载。为贤者、口口、三学。伏愿灯窗不倦,早酬萤雪之功;倪座亲登,永演难思之妙法。大王。伏愿十善治化,常为国内之尊;玉烛恒明,大照长天之夜。夫人。伏愿命同鹤算,福比毗沙;玉颖永奉于轮王,究竟归(俱)登于大果。公主。伏愿玉颜永故(固),常同濠竹之荣;福似江河,长处罗违(帏)之内。司徒等。伏愿命同松柏,福比丘山;常持文武之能,永助明王之德。僧统。伏愿示迹化演于多方,馨香以播于外国,缘会应机于敦煌,度毕却(

6、归)于兜率。诸贤者、忧婆夷等。伏愿道心永故(固),常行功德林中;身挂缁罗,长向珊瑚窗内。(原卷84-102行)观文书彩版图像可知,表示发愿对象的“为某某”一类文字均为朱笔补写。而在此段文字中,“为同取经座主”为朱笔,紧随其后的“尼大德”为墨笔;“为尼大德”为朱笔,其后“贤者、忧婆夷”为墨笔;“为贤者、忧婆”为朱笔,其后“三学”为墨笔。这些朱笔补写与墨笔原文明显应该分别处理。以“为同取经座主、尼大德”为例,若与上文“诸同志往西天取经座主之德也”对应,则85行仅写“为同取经座主”即可,“尼大德”应划归下文“常持七戒”一段,并与段末“为尼大德”相呼应,后两处朱笔墨笔连写之处亦同理。由此可知,从“尼大

7、德”一段起,文书的格式有所改变,与前文“若乃某某之德也。伏愿为某某”(“为某某”为朱笔)的句式不同,变为“某某:为某某”(“为某某”仍为朱笔,可省略)的句式,即省略称颂发愿对象德行的部分,直接表达祈愿,而黑白图像又显现不出这种变化,易被错录。又,发愿的内容应与对象的身份相一致。然而本段断句明显使发愿的内容与身份有悖,如为“贤者、优婆夷”发愿用“八敬恒遵”,为“大王”发愿用“灯窗不倦”、“倪座亲登”,为夫人发愿用“常为国内之尊”,为“司徒等”发愿用“玉颜永故(固)”、“长处罗违(帏)之内”,为“僧统”发愿用“常持文武之能”,且最后一段又缺少发愿对象。由此亦可知,现行断句存在错位现象。综合以上,本

8、段文字的正确录文及断句应为:若乃专心西往,暮(慕)仰菩提;学法东归,为救群迷。诸同志往西天取经座主之德也。伏愿大王早放,西礼菩提;学法殷勤,却向东归。为同取经座主。尼大德:常持七聚,戒月精明;八敬恒遵,馨香远芬。为尼大德。贤者、忧婆夷:伏愿命如长江水,清清一戴(带)流;福若松柏山,嵯峨万万载。为贤者、忧婆夷。三学:伏愿灯窗不倦,早酬萤雪之功;倪(猊)座亲登,永演难思之妙法。大王:伏愿十善治化,常为国内之尊;玉烛恒明,大照长天之夜。夫人:伏愿命同鹤算,福比毗沙;玉颜永奉于轮王,究竟归登于大果。公主:伏愿玉颜永故(固),常同潆竹之荣;福似江河,长处罗纬之内。司徒等:伏愿命同松柏,福比丘山;常持文武

9、之能,永助明王之德。僧统:伏愿示迹化演于多方,馨香以播于外国缘会应机于墩煌,度毕却于兜率。诸贤者、忧婆夷等:伏愿道心永故(固),常行功德林中;身挂绣罗,长向珊瑚窗内。(敦煌愿文集部分文字校录不准确处,径据原卷校改)二、五代宋初的西行求法僧安史之乱后,中原与西域的交通一度隔绝,不复盛唐时的盛况。但仍有众多虔诚僧人不畏艰险西行求法,如后唐时的智严、归文,后晋时的道圆,宋初的继从、道遒等。他们往往在敦煌停留,并进行一些佛事活动,如巡礼莫高窟、法会祈福、抄写经书等,而归义军政权也给以礼敬支持。如智严有巡礼圣迹留后记(S5981),即为巡礼莫高窟后所作,文中又有“当府曹司空千秋,合境文武崇班总愿归依三宝

10、,一切士庶人民息(悉)发无上菩提之心”的祝愿,曹司空即时任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由此可见,西行求法僧与归义军上层人物的密切关系。在比丘法坚发愿文中,由“昨奉圣命,西放(访)遗形,叨习未来梵夹,东化群生”可知法坚是奉北宋朝廷之命西行求法,由“获瞻仰于上台,已光晖于末释,起为故邻颇厚,宠赐尤多”又可见他和同行者在敦煌受到的礼遇,再由“谢蒙大王降迹,僧众光临”可知这篇发愿文是用于在一次曹元忠与敦煌当地僧众参加的法会上诵读。荣新江认为:“从时间上看,法坚等很可能是属于乾德四年(966)从北宋都城开封出发的157僧中的成员,因为文中他自称是奉圣命西行的。”相关记载见宋会要辑稿“传法院”条:“(乾德)四年三

11、月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请游西域取经,各赐钱三万遣之”并且“自是往取经者颇众”,可以说是宋代官方西行求法活动的开端。或是由于归义军统治者对佛教的崇信,及对中原文化的渴慕,途经求法僧人常会被迫滞留在敦煌讲说佛法。宋会要辑稿道释二中提到:施护与法贤“从北天竺国诸中国,至敦煌,其王固留不遣数月,因弃锡杖瓶钵,惟持梵夹以至。”本文书也说明了这一情况,文中提到“又蒙大王流连且住,未得西行”以及“伏愿大王早放,西礼菩提”,说明法坚及其同伴在敦煌被曹元忠留住不遣,渴望能早日西行。三、维摩诘信仰的体现比丘法坚发愿文开头的“叹德”部分,并非泛颂佛德,而是以对维摩诘的赞颂为中心,其中语句多出自维摩诘所说经。这或与法

12、会的具体场合有关,但也可以体现当时敦煌与中原的维摩诘信仰。相关语句如:“金粟示现,毗耶居尊。”“金粟”为维摩诘别称,“毗耶”,古印度城名,为维摩诘居所。“顶臻素服,道(导)引多人。”指维摩诘以白衣居士之身度化世人。“病卧遥念,佛命菩萨、声闻。”指弟子品第三、菩萨品第四中维摩诘称病,佛先后命诸声闻弟子、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合盖现于净土,黄金白银。”见佛国品第一:“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日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干世界。”“他方说于妙法,并皆普闻。”形容听法盛况。说法者为佛或维摩诘尚不能确定。“上方取

13、饭,九百万菩萨来登。”见香积佛品第十:“(维摩诘)告之(化菩萨)日:汝往上方界分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东方借座,默现不思议威神。”见不思议品第六:“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实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人维摩诘室。”维摩诘所说经因切合居士学佛的需要及谈玄说理的风气而为文人所钟爱,在民间维摩诘又有“医王”之称,信仰广泛。在五代宋初的敦煌,洞窟中维摩诘经依然是十分

14、流行的题材,如曹议金时期的98窟,曹元忠营建的61窟等,并且这一时期维摩诘经变内容空前增多,榜题增加。而在敦煌与其他地区的佛教文化交流中,维摩诘所说经也是重要的内容,如国图冬字六十二号维摩诘所说经卷背题:“大周广顺八年七月十一日西川善兴大寺西院法主大师,往西天取经,流与郡主大傅。”本文书中法坚在敦煌的法会上赞颂维摩诘功德,亦是这一交流的体现。四、曹氏归义军历史材料这篇愿文写于曹元忠统治时期,其发愿对象包括了皇帝,大王,凉国夫人,公主,罗家夫人、达家夫人,太子,瓜州司徒、仆射、尚书,僧统,僧录,僧正,指挥、都衙,诸寺教授、老宿、刚维,都头、闭梨大师,同往西天取经座主,尼大德,贤者,优婆夷,三学等

15、。其称谓、祝愿语及排列顺序,体现了这些人在归义军政权中的身份地位,是研究曹氏归义军统治的重要材料,但至今尚未得到足够的利用。最早在土肥义和归义军时期(晚唐、五代、宋)的敦煌一文中,已指出“大王”为曹元忠,“梁(凉)国夫人”为其妻翟氏。相关记载如榆林窟第十九窟供养人题记“敕受凉国夫人浔阳郡翟氏一心供养”“敦煌王曹公之凉国夫人浔阳翟氏”,P2982“弟子梁国夫人浔阳翟氏疏”等。“公主”据其位列曹元忠夫妇之后,太子之前的地位,应与曹元忠辈分相同。曹元忠有两位姐姐,均为曹议金之妻回鹘天公主所生,一嫁回鹘可汗,一嫁于阗国王李圣天,见莫高窟第61窟供养人题记“姊甘州圣天可汗天公主一心供养”,“姊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一心供养”。这里所指是两位公主或其中之一尚难确定。“罗家夫人”“达家夫人”位列公主之后,太子之前,应亦为曹元忠同辈,曹议金之女。“罗家夫人”应为罗盈达之妻,“达家夫人”未详。“诸太子大师”应指来到敦煌礼佛的三位于阗太子,如P3184背面:“甲子年(964)八月七日于阗太子三人来到佛堂内,将法华经第四卷。”三位于阗太子在敦煌的时间亦与文书写作时间相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