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古诗词复习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古诗词复习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古诗词复习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古诗词复习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古诗词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9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内容复习提要1.春望 杜甫(第三册P5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 文学常识: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有四联,其中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这两联一般要求对仗。2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甫,他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时伤别、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3 词句欣赏:A首联写望中所见,一个“破”字,一个“深”字,描绘了荒凉、 萧索的景象。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运用拟人,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出了诗人感

2、伤之情。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接连三个月没有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此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D“白头搔更短,深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泊秦淮 杜牧(第三册P60)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诗句大意: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淮河边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商女不知道南朝

3、亡国的怨恨,隔着江还在唱玉树后庭花。诗的首句连用两个“笼”字,描绘一幅秦淮沙边夜色朦胧和冷寂的景象。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第二句“夜泊秦淮”不但为上一句的景揭示时间、地点,而且照应了话题。“近酒家”三个字,则为下文打开了道路,此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扭作用,后两句诗人在船中听到附近酒楼中传来这种亡国之音,自然会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和陈后主的灭亡。在这国家衰微的年头,那些官僚豪坤不以国事为念,反而聚集在酒楼中欣赏这种亡国之者,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诗人表面指责歌女,其真实用意讥讽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统治者,这两句话是一

4、种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因而被人们广为传诵。2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写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酒家歌女在唱陈后主时流行的歌曲,来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忧虑。3写作特色:A、触景生情。诗人在泊秦淮听到酒家歌女在唱陈后主流行的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端,借此抒发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B、构思细密而精巧。首句渲染气氛,之中透出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蔽,抒发心中的不满。第二部分 练习: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特点?答: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作者表面上在斥责歌女,其

5、实是借题发挥,那么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作者借此抒发对民风和时局的忧愤,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的构思细密而精巧,请作一品析。答: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之中透出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贬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4、将读者引入朦胧迷离的景界的诗句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5、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过零丁洋 文天祥(第三册P64)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

6、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诗意: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做官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四年。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首联: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朝危亡之际,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后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

7、少辛酸和遗憾。颔联: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用“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三字则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颈联:具体概括自己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前一句是追忆过去诗人起兵、兵败、都经惶恐滩,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概括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还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

8、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这两句已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2主题思想:本诗通过诗人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现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3名句赏析:“惶恐滩头沉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诗意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怨叹孤苦零丁。这两句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表现过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意是自古以来人活在世上谁能不死?留得这颗赤诚之心光照史册,这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已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

9、的警句名言。4写作特色:A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前六句铺垫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是主旨却转入激情慷慨的绝唱。B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在大气势大手笔。开头两句从概括回顾自己一生主要经历入手,是从纵的方面追述,三、四句以比喻的方式具体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从横的方面着笔,重在气氛情调的渲染,接下去五、六句则承接前两句进行具体补充。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第三册P6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戊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 诗意:僵直地躺在偏僻的山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愁,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防,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铁骑

10、飞跃冰河的战场。诗的前两句集中在一个“思”表现的是诗人赤裸的爱国思想。“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这四个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诗人“不自哀”原来是他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戊轮台”犹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慨。后两句由现实转入梦境,集中一个“梦”字,幻化出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风吹雨”三个字照应诗题,又引出了下一句,因为在陆游听来,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是很相似的,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在飞踏北方冰河,这种场景如今只能在梦中实现,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令人痛心的

11、社会现实,给暮年诗人增添了几分悲怆的色彩。2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写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诗人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3名句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意是诗人深夜睡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声,梦中又来到了铁骑飞跃冰河的战场。这两句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显得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仕为豪壮的诗句,读来荡气回肠。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 勃(第三册P114)城阙辅三秦,风烟望王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 诗句大意:首联:“城阙”指长安,送别之地。“五津”泛指四川,杜少府上任之地。此破题句,叙二人

12、一留长安,一往蜀州,将分两地,其中隐含惜别之情,气象雄浑开阔,为下文奠定乐观开朗的基调。颔联:从正面写离情而话语急转,变为劝勉,这两句话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感人的。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于哲理,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的朋友声音相通,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在近邻一样,这是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尾联:以幽默的口吻劝慰对方,不必伤别,不要学儿女之态,更情深意长。诗意: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在遥望风烟

13、迷蒙的岷江五大渡口,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官的人,你去蜀川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只要四海之内知心朋友时刻关心自已,即使远在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不要在分手的歧路上因离别而忧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2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写诗人对蜀川任职朋友的劝慰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和诗人宽阔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名句赏析:3名句欣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这两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

14、离别而忧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表达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第二部分 练习:1填空首二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是城阙,杜少府“之任”的处所是五津。诗中点明二人皆不在本乡,此别为别中之别的诗句是同是宦游人。2选出下列对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 D )A首联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B颔联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和诚恳的态度,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一种体贴关注语气。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天各一方,但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说,在分手的歧路上,我们因离别而悲伤,就

15、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受人喜爱,被人引用?答:这两句诗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它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4.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B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5.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

16、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颔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6己亥杂诗 龚自珍 (第三册 P116)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诗的大意:无群无尽的离别愁思,太阳惨淡,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那马前缤纷的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他们化作春泥后,更把花儿养护爱怜。2主题思想:诗中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对国事的感慨以及生平经历的哀乐。3名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这两句诗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第二部分 练习:1诗中

17、表现诗人虽辞官回家,但任透出豪放洒脱气概的句子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2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3与上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7.望岳 杜甫(第三册P145)贷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诗句大意:泰山到底怎么样了?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的两个部分。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可见时已薄暮,登顶已经来不及了。下次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最高峰

18、,俯视而看,顿时众山矮小。一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二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三联:写凝望之景。四联:写诗人的愿望2 主题思想:全诗紧紧围绕“望”字,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3名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是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的名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那种敢干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第二部分 练习: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2.“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蕴涵的人生哲理是什么?答: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19、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答:“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8.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第三册P14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少提。1 内容分析:“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诗人春游的地点。“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诗人望湖面。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云气低重,接近水面,所以说“云脚低”。二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三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色。尾联:最迷恋湖东一带

20、的景色,也点明了这次春游西湖的终点。2主题思想: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提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3写作特色:A此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特征,选择富于春季敏感的莺燕,十分典型,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B前后街接自然。结构上,从描写孤山寺一带景色到描写白沙提一带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非常自然;内容上,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然。4名句赏析: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树上啼鸣的黄莺空中飞舞的燕子,从它们的动态(争、啄)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

21、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莺燕都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作者选择的事物十分典型)同时又用“几处”、“谁家”、“早”、“新”等词语,点明这还是初春的季节。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让人眼花缭乱,路上新生的嫩草刚刚盖过马蹄,“渐欲”两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喜悦)。第二部分 练习:1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朗、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2、在前六句诗中

22、,诗人已经把西湖景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白洋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作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3歌咏西湖的诗词也不少,请你选取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9.登飞来峰 王安石(第三册P150)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 大致意思: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我坚信只要我站得高,就一定能望得远。主题思想:这是一篇登

23、高览胜之作。表达了诗人为突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2写作特色:本诗在构思上独具特色: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3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上最高层”“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这两句蕴含的哲理:站得高,看得远。蕴含这一哲理的诗句还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第二部分

24、练习:1、写景的诗句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对“闻说鸡鸣见日升”的理解:鸡鸣日出的灿烂图景,象征诗人的美好前程;引用传说委宛含蓄又生动地说明了山高。)2、揭示了只有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答:“浮云”即指保守势力,也喻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0.雁门太守行李贺(第三册P229)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诗句大意: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陈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2主题思想:李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3内容简析: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