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考试模拟卷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考试模拟卷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考试模拟卷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考试模拟卷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期末考试模拟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期末考试试题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2、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栓、棍子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

3、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此诗“树”“木”对举,和林先生的说法恰恰相反:行将枯萎的树不用“木”而用“树”,生机勃勃的树不用“树”却用“木”。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

4、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上并没有什么差别。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话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而不用“树叶”,“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

5、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摘编自李春也说“木叶”)材料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

6、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

7、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

8、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摘编

9、自林庚说木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是现代人的联想,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B.材料一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立后破,破立结合,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条理清楚。C.材料二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D.材料二多处使用了如“可能”“似乎”“十分”“全然”等可能性或肯定性的修饰语,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体现了作者议论的严谨。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屈原九歌的“袅袅兮

10、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并不相同。B.然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却能把语言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组合起来,成就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里的差别。D.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木叶”时,观点不同,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可从相同意象的不同角度思考。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C.“

1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D.“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无名氏庭中有奇树)4.材料一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地锦聂鑫森景影夫妇之所以买这套二手房,是因为儿子要结婚,再买一套新房吧,钱还不够。于是将早几年买的一套大房子让出来,重新装修,做了年轻人的洞房。然后,他们寻寻觅觅,相中了这套房子安身立命。这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没有惊动单位的任何人。景影平日上班、下班,从不要

12、单位司机接送,所以他搬家、安家没人知道。儿子结婚,景影也没给本单位的人发请柬。这叫自己的日子自己过,图的是一个清静。景影夫妇太喜欢这套新买的房子了,虽说是二手房,虽说只有100平米,虽说与彼此上班的单位有着不短的距离。但是这栋楼的外墙爬满了地锦,让呆板的水泥钢筋结构墙散发出无限生机。景影五十有五了,是林业大学园林系毕业的,之后又在园林管理局当技术员、工程师,再提拔到领导岗位上,如今是副局长了。景影一辈子与花花草草相厮守,心情好极了。妻子刘欣在中学教语文,生得小巧玲珑,特别喜欢古人写花写草的诗词和散文,年纪大了却常常萌发少女的情怀,这很难得。刘欣常和丈夫开玩笑:“景影,你这辈子是改不了拈花惹草的

13、毛病了。”景影点头称“是”,然后说:“你常自比弱草娇花,我能不小心侍奉?这地锦的名字就很有诗意,它还有俗名叫爬山虎、爬壁虎,最有韧劲,值得世人效仿。”这栋楼只有6层,所以没有电梯,年岁在20年以上。地锦把外墙涂得很绿,根扎在墙根,藤则攀墙乱爬,卵状的叶子重重叠叠,像厚厚的毯子。景家住在5楼,客厅、书房、卧室、卫生间、厨房的窗口周围,都密集着藤和叶,有的还向窗口探进头来,充满着好奇心。到了六七月间,藤叶间还会冒出淡黄带点浅绿的小花,娇滴滴的。落雨的时候,雨声沙沙啦啦,好听。而下雪后,绿意上覆一层莹白,好看。盛夏骄阳如火,地锦却浓荫送凉;深秋下霜,叶子绿中透红,如无数跳跃的火苗。这地锦使景影浮想联

14、翩,假如每个社区的每栋楼,都细心培养这种“垂直绿化植物”,那么,对于城市的空气净化和低碳化生活,功莫大焉。他起草了一个报告关于倡导城市住宅楼培植地锦的几点建议,局办公会议自然是全票通过,然后形成正式文件,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景影完成这个报告的初稿,是在地锦送绿的书房里。第一个读者当然是老伴刘欣。刘欣边看边念,每到妙处必大声叫“好”,然后说:“景影,我要为地锦写一首诗。可惜,它不能录入你的大文,遗憾。题目是咏护墙植物地锦:地锦铺荫绿满墙,万家安乐笑炎凉。最珍春雨潇潇夜,叶叶歌吟湿舞裳。”这回轮到景影喝彩了:“好,言近而旨远。可叹我无诗才,不能唱和。但愿这个报告能得到领导的认可,并大力推广,则为大

15、幸。”报告呈上去几个月了,如泥牛入海无消息。景影很惆怅。社区忽然贴出通知:将组织专人,把各住宅楼外墙的地锦全部清理干净,以便美化环境,参加全市“美丽家园”的评选活动。景影感到很惊愕,这真正是瞎胡闹。一打听,是省里一位领导,在市里有关部门陪同视察时,随口说了一句“要显出外墙本色才有整体美感”的话,于是层层认可,雷厉风行遵命照办。景影雷急火急去了社区的管理办公室,对一位年轻的女主任,口若悬河地说了一大通道理,关键词是:决不能清除地锦!女主任漠然地看着景影,然后说:“上头有指示,我能不办吗?再说许多住户都同意哩。你想想,我得请人,得发工钱,还要刷涂料,我愿意吗?”景影大声说:“别人同意,我不能阻止。

16、但我家的房子,当然包括外墙,是我用钱买的,是我的私有财产。我家外墙的地锦,决不能清除!谁敢清除,我上法院告谁!”景影说完,气冲冲地走了。一栋栋楼外墙的地锦,被清除干净了,再刷上白色的涂料。只有景影家的外墙,还留着一片地锦,如白色波浪中的一个绿岛,格外扎眼。景影对老伴说:“我就守望着这一片绿色,可奈我何?”刘欣默默不语。有一天,正好儿子、儿媳回家来吃饭。刘欣对景影说:“你早出晚归,社区的许多闲话你听不到。”“嚼什么舌根子了?”景影问。“国人有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原本互不打交道,但因我家不肯清除地锦,便成了一个议论的焦点。他们说:这家牛,因为男人是园林管理局的副局长,副处哩,谁敢去惹他!”刘欣淡

17、淡地回答。“屁话!这是简单的维权,与当副局长何干?”景影叫着。刘欣接着说:“还有人说,小偷喜欢到有权有势的人家作案,他留下绿的标记,可以直奔其家,不致大家受难。”景影气得一拍桌子,吼道:“这是什么混账逻辑!我若是贪官,有的是钱,还买这二手房干什么?”吼完了,无力地坐下来,连连叹气。儿子、儿媳忙说:“爹,我们也担心哩。万一小偷上门,偷不到值钱的东西,又正好撞着你们两个老人,撒气行凶,得不偿失啊。”景影忽然老泪纵横,说:“你们看着办吧”刘欣马上走向摆放座机的地方,拨号给社区管理办公室,说:“我家外墙的地锦,你们去铲除吧。”(选自2014年9月4日文艺报,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

18、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班、下班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搬家、安家没人知道,儿子结婚自己让房,买二手房这些情节都凸显了景影的为官清廉。B.第段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的手法描写地锦的四季之美,构成景影夫妇活动的环境和背景,并承接上文揭示景影夫妇喜欢这套二手房的原因,引起下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C.第段结尾“景影忽然老泪纵横,说:你们看着办吧”中“老泪纵横”这一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景影面对舆论和亲人的劝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痛苦和无奈。D.小说善用烘托的手法,有艺术情趣但最终妥协于现实的妻子刘欣、唯上级是从的女主任、嚼舌根的小区居民,都有力地烘托了景影这一人物形象。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

19、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品详细描写景影家外墙的地锦,突出其四季诗意之美,寄寓人物对地锦的喜爱之情,为后文情节走势作铺垫。B.景影是园林局副局长,但平日上下班从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搬家、安家也不让他人知晓,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他的低调和廉洁。C.景影的报告在局办公会议上全票通过,说明与会人员都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毕竟城市住宅楼培植地锦对生态环境建设功不可没。D.景影对自己的报告充满信心,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待,但上级领导部门对此反应冷淡,报告被搁置,所以他深感惆怅。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景影这个人物的形象。(6分)9.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

20、加以探究。(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资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

21、隐太子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由是拜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因问:“为君者何道而明,何失而暗?”征曰:“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秦二世隐藏其身,以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闻;梁武帝信硃异,侯景向关而不得闻;隋炀帝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故曰,君能兼听,则奸人不得壅蔽,而下情通矣。”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楝宇;食膏粱,

22、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十七年,疾甚。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减)【注】硃异:硃异深得梁武帝信任,擅自把关于魏国降将侯景叛乱的奏折扣押,未上报朝廷。材料二: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

23、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B.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C.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

24、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D.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伪拜起居舍人:伪,是指非正统的,非法的。与蜀汉时期的李密在陈情表中“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的“伪”同义。B.隐太子:指李世民的长兄李建成,李渊建唐后封长子李建成为太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皇位,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追谥为“隐”。C.县男:唐朝设置的爵位名称,从五品,正五品称为“县子”,参照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中的“公、侯、伯、子、男”爵位封号。D.谏议大夫:古代的谏官。说文解

25、字中说:“谏,证也。”就是以正直之言启悟别人。魏征以谏议大夫的身份在朝廷中尽己之责,用言语规劝君主和朝中百官,深得朝廷器重。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征通晓经书和治理国家的策略,但身逢乱世经历波折。他跟随过李密,又侍奉过窦建德,也为隐太子李建成洗过马,最后被李世民重用。B.魏征一心为国。他曾被朝廷官员诋毁,后来又列举了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几个反面例子,劝谏唐太宗李世民做一个兼听则明的君王。C.魏征劝谏有术。皇后都已经准备册封郑氏美而有才的女子给皇帝作妃嫔,可是经过魏征晓之以理的劝说,唐太宗自责不已而后下令停止册封。D.魏征以史为鉴来劝谏唐太宗。他让唐

26、太宗明白欲壑难填,千万不要步隋炀帝奢侈靡费的后尘,要知足戒奢。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14.材料一阐述了为臣之道、材料二阐述了为君之道,结合这两则材料,分别概括魏征认为应该如何为君,如何为臣?(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咏白海棠【注】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注】这首诗是因有人送白海棠,就吟咏此物而举行诗

27、赛,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每人一首。黛玉的这首诗,被称为“风流别致”,历来评论家认为此诗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及风貌。月窟:月中仙境,这里指月宫。仙人:嫦娥。缟袂:白绢做的衣服。15.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半卷”“半掩”两个动作既写出赏花人娇羞之态,又说明赏花人在远观白海棠。B.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白海棠白净的颜色和孤高的风韵,自有一种天然的高洁气质。C.颈联上句运用借代赞美白海棠的白净,下句写秋闺中的怨女擦拭眼泪,情感有起伏变化。D.尾联又写赏花人,与开头形成呼应。“同谁诉”写出赏花人寄人篱下无处倾诉的哀愁。16.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花写人。诗中的种花人、白海

28、棠花以及“秋闺怨女”,都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请具体分析林黛玉通过白海棠写出了自己的哪些思想性格?(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作答,每空1分,共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2)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 ,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3)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 , ”,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

29、原因之一。(4)念奴娇过洞庭中,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共11分)18.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熙凤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B.红楼梦中,元春命运决定贾府的兴衰。元春进宫,贾府进入繁荣时期;元春封为贵妃,贾府达到鼎盛;元春生病暴毙,贾府随之衰败。C.宝玉身上有从娘胎里带来的通灵宝玉,上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宝钗则有癞头和尚送的金锁,上面写着

30、“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D.元春省亲时,对宝玉命名亭台轩馆之事大加赞赏,并亲自提笔为自己喜爱的几处楼馆赐名,大观园、潇湘馆、怡红院、蘅芜苑等楼馆都是元妃赐名的。19.下面文段取材于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北静王与贾政的对话,对其中的文学常识解说和使用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水溶(北静王)见他(宝玉)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家父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为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水溶又道:“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贾政忙躬身答应。A.令郎:是说话人对对方有成就的儿

31、子的尊称,使用不正确。B.家父:是晚辈对自己父亲的敬称,有时也可称家慈。C.犬子:是父亲对别人介绍自己儿子时的谦称。D.寒第:是说话人对贫寒人家的讳称。相当于“蓬荜生辉”中的“蓬荜”。20.根据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判断下列描写对应的人物,将正确答案写在对应的横线上。(5分)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乖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第三个身未长足,形容尚小。其钗

32、环裙袄,皆是一样妆束。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本题共2小题,共9分)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独树一帜。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参差不齐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_,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衡的对联。

33、将对联这一独特的中国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契合。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_,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如果统观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21.下列所选回目,对仗欠工整的一项是(3分)( )A.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西游记)B.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三国演义)C.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红楼梦)D.鲁智深浙江坐化,宋公明衣锦还乡(水浒传)22请在文中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34、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十一所三室青年攻坚团队再次立功,他们参与研制的电喷航空活塞发动机搭载某型无人直升机首飞成功,成为我国又一款具有重要意义的飞航“心脏”。这支与发动机打交道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29岁,前不久获得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一等奖。根据三十一所统计,三室成立40年来,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为我国飞航武器装备打造了国产化“心脏”,使该所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这其中,青年攻坚团队正是该室航天动力事业的“主力军”。该党支部书记王子健说,从三室成立至今,一代又一代青年在他们的奋

35、斗征程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研制初期遭遇很大困难和挫折,研制历程充满艰辛与坎坷,青年设计师们曾创下一年驻外场189天的纪录。每一次试验任务,青年面孔总是冲到最前线,他们一起经历风雨,奋力拼搏,每个人都是英雄。光明中学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举办“青年与国之重任”主题演讲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句子含义的能力。A.“古代诗人写诗时不是如此”错误,说法绝对,原文“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带有推测语气;B.“文章先立后破”错误,文章

36、先引述林庚观点,接着批驳,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属于先破后立;C.“认为高树和高木的形象不同这就是木与树的不同之处”错误,原文“木就是树”“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强调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以偏概全。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却有一字千里的差别”错误,材料二的写作目的是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木落雁南度”的“木”写木叶渐脱,北雁南飞的秋季景象,与“木”带有落叶因素和疏朗的清秋气息相同,适用于材料二。B.“古木阴中系短篷”中的

37、“木”写春季的高大古树,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说明“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也表明“树”和“木”没有大的差别,可以反驳林庚的观点,适用于材料一。C.“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树”写初夏水面上的柔枝婆娑,树荫深绿,与“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不同,适用于材料二。D.“庭中有奇树”中的“树”写春天庭院嘉美的树,满树绿叶,茂密花朵,生气勃勃,没有“木”的微黄与干燥之感,也没有“木叶”的疏朗的清秋气息,适用于材料二。4“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

38、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一段由“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的内容,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层,“至于古人”可以概括为:“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调子短促,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第二层,“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概括出第二个原因:“木叶”在语体色彩上要比“树叶”庄重些。第三层,“更为重要的是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得出第三个原因:“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不仅使诗歌显得古雅,而且增添诗歌的文化内涵。5文章引用屈原的诗句引出话

39、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结构上采用递进式结构,主体部分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层次清晰,层层深入。论证方法上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列举含“木叶”的实例,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行文思路来看,第一段,引出话题,“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六自然段,论证“木”的艺术特征及其原因。第七段总结,一字之差,差别千里。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从论证方法来看,运用举例论证,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来论证“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运用对比

40、论证,如“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将“树”与“木”从颜色和质地上作了对比,来论证“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6.B【解析】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7.C【解析】对全票通过的解读失当,其中应该还有其身份的原因。8.为官清廉,上下班不要单位司机接送,搬家、安家没人知道,儿子结婚自己让房。乐观开朗,家庭生活充满情趣。生活理念绿色,撰写报告推广培植地锦。为人正气,拒绝清除自家房子地锦;面对现实,心灵痛苦却又无可奈何。9.呼吁绿色生活意识。小说中景影喜爱地锦,然而他家的地锦却难逃被铲除的命运。小说意在用

41、他的不幸遭遇来唤醒人们绿色生活与诗意栖居的意识。谴责公众舆论暴力。景影坚守自己的绿色生活,拒绝铲除自家地锦,反抗社区的错误做法,但他面对公众舆论却无可奈何,不良舆论也是一种暴力。批评官场恶劣风气。讽刺当下某些地方社会生态不健康,上级领导随口一句话,下级领导就奉若神明,社会生活一刀切,本文中清除地锦参加评选即为例证。暴露清官难做实事。小说中景影是个清官,儿子结婚只好自己让房。他为人正直,敢于反抗长官意志,但他最终还是屈服于环境,可见清官难做。10.A【解析】“武阳郡丞”是官职名称,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D。译文:隋末大乱,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

42、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11.D【解析】“用言语规劝君主和朝中百官”随意扩大范围,只对皇帝负责。谏,用正直的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12.A【解析】“也为隐太子李建成洗过马”错误,原文“隐太子引为洗马”,“太子洗马”是官职名称,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13.(1)译文:(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就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乱(或:就不会在今日的祸乱中死去)。”秦王(李世民)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怨恨他的意思。(蚤:通“早”;“不死”后省略介词“于”;恨:遗憾。每点1分,句子大意1分。)(2)开

43、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繁,多;寡,少;岂,难道。每点1分,句子大意2分。)14.为君者应该竭诚对待属下百姓,善始善终(1分);为臣者应该直言劝谏、匡扶君主、树立美名、造福百姓(2分)。参考译文: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学贯古今。隋末大乱,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闻知是魏征所做,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

44、至黎阳。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逃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这时,河北州县曾侍奉过隐太子与巢王的人自觉不安,往往藏匿谋乱。魏征告知太宗说:“不示以至公之意,祸患就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安抚晓谕河北人士吧。”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和他日益亲近,有时引至卧室,询问天下之事。魏征也认为这种赏识是不世之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项提议,全都切实可行合乎太宗之意。由此任职为尚书右丞,兼任谏议大夫。左右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与事实不符。太宗接着问:“做君主的人怎样做才能明,犯何过失才会暗?”魏征说:“君主之所以明,在于多方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