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指导之古诗鉴赏_第1页
高三指导之古诗鉴赏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指导之古诗鉴赏 六看一抓,要记清;各种题型、答题模式烂熟于胸考点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对策略备考方法备注诗词鉴赏1、读不懂诗的意思;字面意思理解不准,对诗词的主旨把握不到位。2、审题不准,答题要点不全。 3、答题思路不规范。读懂诗意,有“六看”一看标题,定内容;二看作者,定风格;三看注释,定主旨;四看抒情议论词句,定思想感情;五看景物特点,定感情基调;六看手法,定表达技巧。2、抓审题。审清题干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而且组织答案应尽量做到要点齐全,按照分值设定,分点作答。注意景与情的转换:景物有何特点营造怎样的氛围表达什么情感。简析题,要有观点,有分析,尤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简答题,给什么答什么

2、;比较鉴赏题,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都要答到。1、一定要有文本意识。2、结合背诵,复习课本中的诗歌(风格、流派、主要的情感与思想、技巧手法等);3、复习历年的高考题中的有关诗歌鉴赏的题型,根据自己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巩固;4、对照标准答案,分析领悟答题思路。0809年高考题补充材料:诗词鉴赏一、情(情感、主旨型)命题角度:(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如何表现某种情感的提示:概括情感可能就整首诗,也可能就某一联或某一句,注意审题。表述时不但要回答诸如“喜悦、孤独、惆怅”等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还应答出为什么或在什么境况下有这种情感。如何体现情感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入手,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例1 幽

3、居初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例2 示长安君 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诗中表现了“怆情

4、”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答: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

5、,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二、景(意象、意境型)命题角度:(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景象)?(2)这首诗写景有何特色?(2)诗人是写景如何体现某一特点的?提示:(1)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中的画面概括地描绘出来,然后再用一两个词语概括画面的特点,“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2)从角度(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等)、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色彩、修辞等方面结合诗句分析。(3)如何体现某一特点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角度考虑,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例1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注释:选自

6、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有:得到。掇:摘取、拾取。捋:成把地握取。袺:手持衣角盛物。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例2 初发夷陵 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 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 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 这首诗的写景有何特点?请以颔联为例简要分析。此诗写景壮阔,气势雄伟。(2分)“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一句描绘出江水

7、奔涌而出,一泻千里,一片苍茫开阔的景色;站在船头,江天一色,给人“地辟天开”之感。或者从角度(由远及近)、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修辞(夸张)等方面结合诗句分析。例3 幽居初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诗人写景是如何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下鹭”“鸣蛙”反衬出环境之幽静。三、语言(鉴赏词句类、语言风格

8、类)命题角度:1、炼字,分析某字的妙处或某字在结构上的作用;2、分析某句或某联的妙处;3、分析语言特色。提示:1、练字类题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某句或某联的妙处从炼字和手法的角度考虑3分析语言特色类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1 溪亭

9、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例2 中吕 朝天子秋夜客怀 周德清(元)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0、。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在诗人笔下,雁鸣可以唤起离情,敲打愁绪,表达出游子内心的极度愁苦。(2分) “叫起”“敲残”两个词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2分)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诗歌语言的个人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11、 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 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孟)郊寒(贾)岛瘦 “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四、分析技巧型 命题角度:某句或整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提示:判断手法要注意两点:一是不管是写静、写物还是抒情都从正侧或直接间接两个角度考虑;二要明确手法是为内容服务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例1 野 色 宋范仲淹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肯随

12、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会山公 = 1 * GB3 意?登高醉始回。注 = 1 * GB3 山公:指晋朝山简。他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在此作者以山简自况。 这首诗歌所写的野色非烟非雾,缥缈朦胧,难以描摹,但作者却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主要通过楼台、飞鸟、夕阳等实景来衬托虚景,采取了化虚为实的写法。(2分。确认语,答“化虚为实”“烘托”“衬托”等都可。)楼台被野色层层笼罩使人想象到野色的浓厚;白鸟飞起,夕阳斜照,让人在迷离之中看到野色忽然绽开一线;野色似乎在芳草上停歇,似乎伴着船帆,自远处而来,又令人想到野色的缥缈;最后作者以醉眼望远,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

13、。(4分。结合四联具体分析,各联只要紧扣“虚实”或“烘托”阐释合理即可得1分)例2 葛溪驿 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五、诗眼型1提问方式:某诗的诗眼是什么?试简要分析。2. 提问变体: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3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4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例1、阅读杜甫的孤雁,回答后面的问题。孤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古人评诗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