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肥汽热_第1页
土壤水肥汽热_第2页
土壤水肥汽热_第3页
土壤水肥汽热_第4页
土壤水肥汽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土 壤 水 肥 汽 热1第一节 土壤水分的类型及有效性2土壤水:是一种稀薄的溶液,存在于土粒的表面和土粒间的孔隙中。三种吸引力:土粒的吸附力;毛管引力;重力一、土壤水分的保持3二、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毛管水吸湿水膜状水 土粒表面的吸附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在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称土壤吸湿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称为膜状水。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孔隙中的可以自由移动的水分称为毛管水。4特点:受土粒的吸力大,排列紧密,不能自由移动,无效水(当空气相对湿度9498%时,达最大值称最大吸湿量或吸湿系数)影响因素:大气湿度

2、愈大,吸湿量愈大;也与质地有关,质地愈重,吸湿性愈强,吸湿量也愈大。1、土壤吸湿水52、土壤膜状水萎蔫系数:当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萎蔫系数。它用来表明植物可利用土壤水的下线,土壤含水量低于此值,植物将枯萎死亡。 在土壤中可极缓慢的移动,(0.20.4mm/时 )。由于速度太慢,远远不能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所以只有部分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成为无效水。63、土壤毛管水特点:()可以自由移动;()溶解养分能力;()植物有效。可分为两类:毛管上升水和毛管悬着水7毛管上升水:地下水籍毛管力上升进入并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毛管悬着水:当地下水位较深,不受地下水影

3、响,靠毛管力将降雨或流水保持在土壤土层。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是农田土壤保持的最大水量,是旱地土壤灌溉的上限。8地下水位毛管悬着水示意图毛管上升水示意图地下水位94、土壤重力水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过量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作用下沿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10特点: 受重力作用只能由上往下移动,旱地不能长期贮存, 绝大部分没有机会被植物利用,若过多,则占据通气孔隙, 影响土壤通气性, 属有害水。11土壤水分常数与有效性12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及其划分 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称为有效水。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分叫无效水。萎蔫系数以下的水分属于无效水;萎蔫系数

4、至田间持水量之间的水分为有效水; 所以, 水分的科学管理, 应先测定出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和萎蔫系数: 若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时, 要注意排水。 若土壤含水量或接近萎焉系数时,要注意灌水。 13三、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1、土壤质量含水率(%) =水分质量/烘干土重 1002、土壤体积含水率(%) = 质量含水量%容重 3、相对含水率(%) =质量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100144、水层厚度(mm)指一定深度土层中的水分含量相当于若干水层厚度(mm) 水层厚度(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层厚度)10005、土壤蓄水量(m3/亩)=水层厚度(mm)1/1000667 = 2/3水层厚度(mm)水层

5、厚度、土壤蓄水量15 土水势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极小单位水量从一个平衡的土一水系统可逆地移到和它温度相同,处于参比状态水池时所做的功。 是土壤水分运移的动力 。 1、土水势土作功水四、土壤水分的能态162.土壤水吸力: 指土壤水因受土壤基质的吸附和毛管作用,表面形成一个凹形弯月面,形成土壤水的负压力。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指土壤的水势或土壤水吸力与含水量的关系曲线。表征土壤水分能量与含量的关系。170 10 20 30 40 50 60 70土壤水吸力黏土壤土砂土土壤含水量%影响因素质地结构温度在自然界中,两点间水分运动的驱动力是两点间土水势之差,即任两点之间土壤水势能之差181 透水性: 土

6、壤接受并允许水分垂直通过土体的能力称为土壤的透水性。 五、 土壤透水性与水分蒸发2、影响透水性的因素土壤松紧度,质地,结构,通气孔隙数量,水压梯度。3、透水性的农业要求:生产中,要求土壤有适当的透水能力,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194水分蒸发: 土壤水分以水汽形态扩散到大气中散失的过程.5对生产的影响 : 蒸发是一种水分的非生产性损耗, 生产中应尽量减少蒸发。通过土表覆盖, 中耕松土(切断纵向毛细管)等可减少蒸发损耗.20. 水分是植物吸收养分的媒介,因为养分是随水被根系吸收利用的,缺水, 植物不能进行营养 过程. 6. 土壤水分对作物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6.1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植物体

7、内含有75%95%的水分,这些水分主要来自于土壤,维持植物体形态。.植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有水分的参与, 缺水将导致这些重要的生理过程不能进行,代谢出现紊乱。21 6.2 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 . 影响土壤空气: 水气是一对基本矛盾, 其中水占据着支配地位. .影响土壤养分 : 水分影响矿质养分的溶解;水分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潮湿的环境有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代谢,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从而影响有效养分的数量. 22.影响土壤热量: 水分影响土壤的热容量, 导热率,从而要影响土壤温度的高低. 其它 : 水分影响土壤的粘结性, 可塑性, 耕性。 水是土壤

8、中最活跃易变, 影响面最宽, 作用度最深的一个因素.237. 土壤水分的农业调节 : 控制土壤水份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减少浪费; 增加收入; 排除多余; 蓄水保土。.工程措施. 兴修水利, 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宏观地改善排灌条件.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绿化地表,保持水土.农业措施:改良质地,培育结构,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自身的保水控水能力.24第二节土壤空气25土壤空气一、土壤空气的数量与组成土壤空气与土壤水分存在于土体孔隙内,在一定容积的土壤中,在孔隙度不变的情况下,土壤空气随土壤水分而变化,而且呈相应的消长关系。 26土壤空气通气良好的土壤,其空气组成接近于大气,若通气不良,则土壤空气组成与

9、大气有明显的不同。 气 体 O2(%) CO2(%) N 2(%) 其他气体(%)近地表大气 20.94 0.03 78.05 0.98土壤空气 18.020.03 0.150.65 78.880.24 0.98 土壤空气与大气组成的数量差异(容积%)27土壤空气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组成的差别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土壤空气中水汽含量高于大气 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H2 CO CH4 NH3 H2S )28二、土壤空气的运动 1、土壤空气运动的方式有两种:对流和扩散。(1)对流 (气体有压力差时) A、白天,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土壤空气逸出土体进入大

10、气;夜晚,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大气进入土壤. B、灌水时,土壤空气进入大气; 排水时,大气进入土壤. C、空气流动(吹风时),气压降低, 土壤空气要进入大气.29消耗O2. 使土体中O2空气中CO2,土体中的CO2通过扩散作用要进入大气. (2)气体扩散(气体有浓度差时) 土壤生物302、 土壤通气性: 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和交换的速度. 313、影响通气性的因素: .土壤孔隙状况: 当孔隙度高,且通气孔隙多时,气体交换加快,通气性好。2水分含量: 旱地中,水分含量高时,可阻断通气孔隙,降低通气能力,故水分含量低时,土壤通气性好。 324 、土壤通气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1、(1) 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 A、土壤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5%, 此时根长色浅,根毛丰富,吸收力强. B、 当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10%时,根系发育受阻,根短色暗。 C、当土壤空气中氧气含量 5%时,根系停止生长,根系易腐烂。33(2)影响种子萌发 严重缺氧时, 种子的呼吸作用受阻, 发芽率降低,种子腐烂. (3)影响有机养分释放 通气性影响好气性微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有机养分释放.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4) 影响土壤环境 通气不良时,易积累还原有毒物质, 土壤环境不利于根系和微生物的生长.34a.以水调气,通过兴修水利, 改善排灌条件来调节土壤空气.b.通过耕作、栽培、培肥措施来改善土壤孔隙性和结

12、构性来增强土壤通气性。c.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排水晒田,中耕松土, 提高作物生育期中的通气能力. 5、通气性的农业调节: 35第三节土壤养分36一、土壤养分的类型 大量元素 N P K Ca Mg S .按其含量来分 : 微量元素 Fe Mn Zn Cu Mo 37 a. 人类施入的有机肥和化肥. b. 生物固N: 固N微生物从空气中固定的N素. c. 土壤矿物缓慢分解释放的养分。 d. 降雨:空气中的氮和氧在闪电时,可以合成 氨,随水降落土中, 0.41.2斤/年.亩.e. 残体归还:动植物残体归还于土中的营养元素.二、土壤养分的来源38 a.作物吸收:生产消耗 如生产1000斤小麦需吸 收N

13、 30斤, K2O 25斤 P2O5 12.5斤. b. 流失:养分随水逸出土体. 我国每年水土流失 的养分(N P K )相当于1亿吨化肥.c. 挥发:主要是N素养分: NH4HCO3 撒施 形成 NH3 利用率不到30% 。d. 固定:化学固定:如酸性土 FePO4沉淀 晶格固定: K+ 和NH4+进入层状矿物 的晶格孔隙中而发生的固定.三、土壤养分的消耗39第四节土壤热量40土壤热量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太阳辐射能:土壤热量的最基本来源。生物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过程是放热的过程。释放的热量,一部分被微生物自身利用,而大部分可用来调节土温。地球内热 41 1. 太阳的辐射强度日照角越大 ,地

14、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越多。2. 地面的反射率太阳的入射角越大,反射率越低,反之越大。土壤的颜色、粗糙程度、含水状况,植被及其他覆盖物等都影响反射率。土壤热量二、土壤表面的辐射影响因素 42土壤温度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大气和土壤月平均温度变化图 (一)、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 43(二)、土壤温度的空间变化 主要受纬度、海拔高度及地形等因子的影响。纬度增高,地面所接受的辐射能减少,所以高纬度地区的土壤温度一般低于低纬度地区。由于高山气温低,所以在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温还是比平地的土温低。2、海拔高度1、纬度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 44土壤温度3. 地形等因子 地形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

15、与坡度方面。 北半球的南坡(阳坡),太阳光的入射角大,接受的太阳辐射和热量较多,蒸发也较强,土壤较干燥,土温比平地要高。北坡(阴坡)的情况与南坡则相反,土温比平地要低。 坡度越陡,南、北坡向的温差就越大。 45水气热调节 四、土壤水、气、热 的关系土壤水、气、热是三者是互为矛盾,又互相制约的统一体。 土壤水和空气共存于土壤孔隙,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消长的数量关系。 1. 土壤水和空气 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时,其大多数大孔隙充满了水分,造成土壤的通气状况不良。当土壤含水量进一步降低,有许多毛管孔隙为空气充满。这时容易造成土壤水的供应不良,形成植物的旱害。 46水气热调节 湿土温度上升慢,下降也慢,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