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件02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_第1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02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_第2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02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_第3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02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_第4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02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2022/7/81本章重点1重商主义2绝对优势3比较优势4贸易基础和贸易利益5贸易所得及其分解2022/7/82课程内容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进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第四节 对古典贸易理论的经验分析*2022/7/83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进 本节拟从贸易学说史的角度,梳理古典贸易理论的历史演进过程,力图弄清古典贸易理论的来龙去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来展开: 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2022/7/84一、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一)早期的贸易思想 1.古希腊、古罗马的贸易思想 国际贸易作为一种交换活

2、动,以分工为基础,其思想起源可追溯到出现分工与交换思想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 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 (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其代表作理想国中的分工思想可归结为如下两点: 其一,他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和个人才能的片面性角度来说明分工的必要性和国家的产生。 其二,分工的原则应当适合人的禀赋。2022/7/852宗教神学中的贸易思想 早期的国际贸易思想还受到宗教神学的影响。宗教中关于贸易的最早表述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利巴涅斯(Libanius)。他写道:“上帝没有把所有的产品都赠给地球的一个部分,他把礼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到头来人们会力求建立起地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因为他们需要互相帮助。上帝使贸易产生,从而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享受地球上的果实,而无论这些果实是在何处生产的。”2022/7/863基督教会中的贸易思想 在西方早期的经济学中,基督教会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是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阿奎那之前,对于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商业行为,教会是持否定态度的。虽然阿奎那从道德上也对商业贸易活动持怀疑态度,但他支持利巴涅斯的观点,承认即使完美的城市也需要商人进口所需要的产品和出口过剩的产品。2022/7/87(二)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金银(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

4、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货币);只有保持对外贸易顺差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货币)存量;并且只有通过对外贸易使金银(货币)发生净流入,才能算作获得了贸易利益。 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早期重商主义; 流行于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的晚期重商主义。2022/7/88 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约翰海尔斯(John Hales)、威廉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马林斯(Gerard Malynes),法国的博丹(Jean Bodin)、安徒安孟克列钦(A. Monthretien)等。 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采取行政或法律手段禁止货币输

5、出以防止货币外流。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鼓励出口、反对进口,多卖少买甚至是只卖不买。早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2022/7/89 晚期重商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当数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与早期的重商主义不同,晚期重商主义强调的是总体的贸易顺差和长期的贸易顺差。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重商主义者为了实现贸易顺差,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活动。重商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本国商品出口、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其中不少政策至今仍被许多国家采用,如“出口退税”、“出口奖励”、“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等。2022/7/810(三)重农学派的贸易思想 重农学派流行于18世纪

6、50-70年代的法国。代表人物有: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杜尔阁(A.R. J. Turgot)等。 重农学派反对重商主义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各项政策,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其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尤其主张谷物的自由出口。 2022/7/811二、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富论中,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扩大生产的根本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 (1)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 (2)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仅出口可给一国带来利益,进口也同样可带来利益。

7、(3)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 2022/7/812 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生产这种产品在技术上处于劣势地位,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别国更高;而一国之所以能够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生产这一产品的技术比别国更先进,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别国更低。 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别。2022/7/813三、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从资源有效配置(使用)的角度来分析专业化分工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 “由此看来,一个在机器和技术方面占有极大优势因而能够用远少于邻国的劳动来制造商品的国家,即使土地较为肥沃,种植谷物所需的

8、劳动也比输出国更少,也仍然可以输出这些商品以输入本国消费所需的一部分谷物。” 李嘉图 2022/7/814 国际分工与贸易活动的基础并不只限于不同国家之间在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使产品的生产成本或价格出现相对差异,从而形成各国在不同产品上的比较优势,进而可能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2022/7/815四、小结 图2-1 古典贸易理论的“来龙去脉”2022/7/816表2-1 古典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022/7/817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亚

9、当斯密 (Adam Smith 1723-1790) 2022/7/818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的标志是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在这部著作中,亚当斯密中提出并系统论证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理论。2022/7/819一、核心思想 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更低的生产成本(或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更高的生产成本(或更低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生产成本或劳动生产率的“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

10、的产品,其结果比自给自足更有利。2022/7/820二、假设与论证(一)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两个国家分别为A和B,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投入一种要素:劳动(L)。(3)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生产成本(或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的供给。劳动可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2022/7/821(5)规模报酬不变。这意味着,当投入的要素增加或减少时,产出与投入以同样的比例增加或减少。(6)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这意味着,各国的单位产品价格(P)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AC),经济利润为零。(7)没有运输

11、成本,也不存在任何阻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障碍。(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既没有贸易顺差也没有贸易逆差。2022/7/822(二)理论分析1贸易基础与模式 衡量绝对优势有两种方法: 一是生产成本(劳动力投入量)衡量法。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要投入的要素数量来衡量。若一国投入L单位的劳动可生产出Qj单位的产品j,那么1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可用L/Qj来表达。若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生产成本比别国更低,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 二是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衡量法。即用单位要素(劳动)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若一国投入L单位的劳动可生产出Qj单位的产品j,那么该国生产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Qj/L

12、(人均产量)来表达。若一国在某种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比别国更高,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2022/7/823 表2-2 A、B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生产成本)2022/7/824表2-3 A、B两国的劳动生产率2022/7/825 无论从生产成本角度还是劳动生产率角度分析,都可发现: A国具有生产X产品的绝对优势,B国具有生产Y产品的绝对优势。2022/7/8262贸易利益 若没有发生贸易,那么两国都是封闭经济,通过自给自足满足自身的消费,此时两国都要分别生产两种产品。 假设A国8单位的劳动中,2单位劳动生产X产品,6单位劳动生产Y产品,那么A国可生产出1单位X产品和1单位Y产品

13、。 假设B国的8单位劳动中,4单位劳动生产X产品,4单位劳动生产Y产品,那么B国可生产出1单位X产品和1单位Y产品。 在封闭经济下,两国的生产量同时也是它们各自的消费量。2022/7/827 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之后,由于规模报酬不变,A国8单位劳动完全专业化生产X产品,一共可生产出4单位X产品;而B国8单位劳动完全专业化生产Y产品,一共可生产出2单位Y产品。 如果A、B两国之间以“1单位X换0.5单位Y”的比例进行自由贸易,A国拿出2单位X产品换取B国1单位Y产品,那么贸易带来的结果是,A国贸易后还剩下2单位X产品,同时换得1单位Y产品,比自给自足时多出1单位X产品;而B国通过贸易换得2单位X

14、产品,同时还剩下1单位Y产品,比自给自足时多出1单位X产品。2022/7/828 表2-4 A、B两国分工前后及贸易后的对比分析 通过分工和交换,A、B两国均比贸易前增加了消费,都可以达到在自给自足条件下不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这就是两国获得的贸易利益。2022/7/829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设定A、B两国之间的交换比价是“1单位X换0.5单位Y”,但实际中两国以什么样的比价进行交换,取决于产品的国际市场供给和国际市场需求。但可以肯定的是,A国用1单位X产品换取的Y产品不能少于1/3单位,否则还不如自己生产;进口1单位X产品,B国愿意支付的Y产品不会多于1单位,否则无利可图。综合而言,A、B两国

15、之间进行贸易时,1单位X产品能换得的Y产品数量应介于1/3单位和1单位之间。2022/7/830三、简要评价(一)贡献1将对贸易的分析从流通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2系统揭示了贸易活动的互利性3对财富形态的认识更接近于现实(二)不足1参与分工的主体具有局限性2在供求关系分析中存在片面性2022/7/831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1772-1823) 2022/7/832 进入19世纪之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指导英国参与国际分工时逐步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有效说明其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模式。为此,1817年,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

16、税原理中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比较优势理论,确立了国际分工与贸易分析的核心概念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2022/7/833一、核心思想 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仅限于生产成本(或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或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各国就能找到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而发生国际分工与贸易。2022/7/834比较优势理论: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给自足更有利。 两国分工的基本原则是“两优取重、两劣择轻”。2022/7/835二、假设与论证(一)基本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两个国

17、家分别为A和B,两种产品分别为X和Y。(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投入一种要素:劳动(L)。(3)两国的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异,存在着生产成本(或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别。(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的供给。劳动可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2022/7/836(5)规模报酬不变。这意味着,当投入的要素增加或减少时,产出与投入以同样的比例增加或减少。(6)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这意味着,各国的单位产品价格(P)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AC),经济利润为零。(7)没有运输成本,也不存在任何阻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障碍。(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既没有贸易顺差也没有贸易逆差。2022/7/837

18、(二)理论分析1贸易基础与模式衡量比较优势有如下三种方法:一是相对生产成本(劳动力投入量)衡量法。二是相对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衡量法。三是机会成本衡量法。2022/7/838 所谓相对生产成本,是指一种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之间的比率。可将其计算公式写作: (2.1)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就称该国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反之则具有比较劣势。2022/7/839 所谓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指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与另一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比率。可将其计算公式写作: (2.2) 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别国同样产

19、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则称该国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反之则具有比较劣势。2022/7/840 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哈伯勒(Haberler)通过引入“机会成本”概念重新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用Y产品来衡量的生产每单位X产品的机会成本可表达为: (2.3) 相应地,用X产品来衡量的生产每单位Y产品的机会成本可表达为: (2.4) 其中,QX是X产品产量,QY是Y产品产量,“”表示变动量。2022/7/841 假设:A国生产1单位X产品的劳动投入量为2,B国生产1单位X产品的劳动投入量为8;A国生产1单位Y产品的劳动投入量为6,B国生产1单位Y产品的劳动投入量为8。可将两国的生产成本状况(

20、用劳动要素投入表示)列为表2-5。2022/7/842表2-5 A、B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生产成本) 在表2-5中,与B国相比,A国无论生产X产品还是生产Y产品均具有绝对优势,按照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A、B两国之间无法展开国际分工与贸易。但依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A、B两国仍存在国际分与贸易的可能性。2022/7/843 那么,两国之间如何开展分工与贸易呢?在此可运用上述三种衡量比较优势的方法,分别展开具体分析。 首先从相对生产成本的角度分析。从表2-6可看出,生产1单位X产品在A国的劳动投入量为2,生产1单位Y产品在A国的劳动投入量为6,那么A国X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为1/3;生产

21、1单位X产品在B国的劳动投入量为8,生产1单位Y产品在B国的劳动投入量为8,那么B国X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为1。显然,1/31,A国X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于是A国具有生产X产品的比较优势。A、B两国Y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刚好相反:A国为1单位Y产品/3单位X产品,B国为1单位Y产品/1单位X产品,于是B国具有生产Y产品的比较优势。表2-7 A、B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2022/7/845 最后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从表2-8可看出,根据表2-4中的数据可知,在给定的资源状况和技术条件下,A国每单位劳动可生产1/2单位X产品,也可以生产1/6单位Y产品,但这个人不能同时生产1/2单位X产品

22、和1/6单位Y产品。1单位X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1/3单位Y产品。 在B国,每个人要想多生产1单位X,就必须放弃1单位Y产品的生产,因此1单位X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1单位Y产品。2022/7/846 同理,我们可算出Y产品的机会成本(X产品机会成本的倒数):A国为3单位X产品,B国为1单位X产品。A国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是具有生产X产品的比较优势;B国生产Y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是具有生产Y产品的比较优势。表2-8 A、B两国的机会成本2022/7/847 由此可见,相对生产成本衡量法、相对劳动生产率衡量法、机会成本衡量法等三种方法在判别比较优势时得到的结论是相同的,都能用于确定一国生产相应产

23、品的比较优势状况。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A国应专门生产X产品,然后用其中的一部分去交换B国的Y产品;B国则应专门生产Y产品,然后用其中的一部分去交换A国的X产品。2022/7/8482贸易利益 若没有发生贸易,那么两国都是封闭经济,通过自给自足满足自身的消费,此时两国都要分别生产两种产品。方便起见,假设A国的8单位劳动中,2单位劳动用于生产X产品,6单位劳动用于生产Y产品,那么A国可生产1单位X产品和1单位Y产品;同时假设B国的16单位劳动中,8单位劳动用于生产X产品,8单位劳动用于生产Y产品,那么B国可生产1单位X产品和1单位Y产品。在封闭经济下,两国的生产量同时也是它们各自的消费量。2022

24、/7/849 两国进行专业化分工之后,由于规模报酬不变,A国8单位劳动完全专业化生产X产品,一共可生产出4单位X产品;而B国16单位劳动完全专业化生产Y产品,一共可生产出2单位Y产品。 如果A、B两国之间以“1单位X换0.5单位Y”的比例进行自由贸易,A国拿出2单位X产品换取B国1单位Y产品,那么贸易带来的结果是:A国贸易后还剩下2单位X产品,同时换得1单位Y产品,比自给自足时多出1单位X产品;而B国通过贸易换得2单位X产品,同时还剩下1单位Y产品,比自给自足时多出1单位X产品。2022/7/850 表2-9 A、B两国分工前后及贸易后的对比分析 通过分工和交换,A、B两国均比贸易前增加了消费

25、,都可以达到在自给自足条件下不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这就是两国获得的贸易利益。2022/7/851(三)模型分析1数学模型分析(1)从“四个有魔力的数字”到李嘉图比较优势模型基于劳动要素投入的分析 根据李嘉图模型的基本假设,设Li表示i国的劳动力总量,Lij表示i国生产1单位j产品所需的劳动力数量;wi表示i国的单位劳动力价格,即i国的工资率。那么,可将两国关于两种产品的劳动力投入情况列为表2-10。2022/7/852表2-10 比较优势理论的古典情形 根据李嘉图模型,如果(2.5)式成立,则A国生产并出口X产品,B国生产并出口Y产品。 (2.5)2022/7/853 作一个简单的数学变换可得

26、: (2.6) (2.5)式蕴含的逻辑是,先分别对一国国内两种产品的劳动力投入量求相对数,再对两国之间的这一相对数展开比较;(2.6)式蕴含的逻辑是,先分别对一种产品在两国的劳动力投入量求相对数,再对两种产品之间的这一相对数展开比较。2022/7/854基于生产成本的分析 在只有劳动力一种要素的前提下,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等于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投入量与工资的乘积。引入wi可知,i国j产品的生产成本 进而可将(2.5)、(2.6)式分别改写为: (2.7) (2.8) (2.7)、(2.8)式分别等价于: (2.9) (2.10)2022/7/855 显然(2.9)、(2.10)两式是等价的,可将它

27、们所表达的思想称为“相对生产成本不等式”。 该不等式可充分反映国家之间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可能性。一般而言,一国生产并出口相对成本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给其贸易伙伴国,并从其贸易伙伴国进口本国相对成本高(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双方都可能获得贸易利益(各国具体获得的贸易利益多少,则与交换比价存在密切关系)。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思路虽然简单易懂,但却表达了深刻的分工与贸易思想,尤其是作为其理论内核的“比较之比较”思想,至今尚未被动摇。2022/7/856(2)基于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分析 假定有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产品。为生产这些产品,各国均须投入其国内若干种资源。A国X、Y两种

28、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为CXA、CYA ,产量分别为QXA、QYA,B国X、Y两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为 CXB、CYB ,产量分别为 QXB、QYB。对两国而言,为多生产一单位Y,就不得不放弃一部分X的生产,反之亦然。因此,任一种产品的产量都不可能无止境地增长,假设 。为有效利用资源,各国都追求既定收益下的成本最小化。2022/7/857 对于A国而言,为使成本最小,必然有: (2.11) (2.12) 可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如下: (2.13) 分别令 和 ,整理得: (2.14) (2.15)2022/7/858 综合(2.14)、(2.15)两式可得: (2.16) 如果A国的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

29、曲线上,(2.16)式右边的经济学含义为A国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OCx。同理,对于B国而言,有: (2.17) 如果B国的生产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2.17)式右边的经济学含义为B国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 2022/7/859 根据比较优势定义,当 时,A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B国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进而可解释A国生产和出口X产品并与B国的Y产品相交换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 如果采用机会成本概念也可对上述分工和贸易模式加以解释。从数学上说, 与 是等价的,根据前文分析可知 等价于 ,同理可知 等价于 。也即:A国X产品的机会成本更低从而

30、具有比较优势,B国Y产品的机会成本更低从而具有比较优势。 此时直接比较两国同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大小即可判别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进而分析分工与贸易模式。2022/7/8602几何模型分析(1)机会成本不变情形下的贸易基础、贸易模式与贸易利益图2-2 机会成本不变情形下的贸易基础、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2022/7/861贸易基础分析 如图2-2所示,通过分析一国自给自足状态下的生产和消费的均衡状况,我们发现A、B两国的消费与生产的均衡点出现在消费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的地方,此时A国的消费点CA和生产点SA重合,B国的消费点CB和生产点SB重合,A、B两国的消费无差异曲线分别为CICA和CIC

31、B。如果A国X与Y的相对均衡价格是PA=(PX/PY)A(比如为1/2),B国为PB=(PX/PY)B(比如为2)。同种产品在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异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2022/7/862贸易模式分析 由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产品的单价等于其平均生产成本,因此价格比即为成本比。PAPB表明,与B国相比,A国的X产品的相对成本更低,具有比较优势;类似地,与A国相比,B国的Y产品的相对成本更低,具有比较优势。如果A、B两国之间展开国际分工,各国将增加生产并出口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图2-2所示,A国将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从SA点向右下方移动至S1,完全专业化生产X产品;B国将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从

32、SB向左上方移动至S2,完全专业化生产Y产品。那么,A、B两国之间的贸易模式表现为:A国生产并出口X产品、B国生产并出口Y产品。2022/7/863贸易利益分析 如果国际价格为PI=PX/PY(比如为1),即1单位X产品与1单位Y产品相交换。对于A国而言,自己生产1单位Y产品要牺牲2单位X产品,现在只需用1单位X产品即可换得1单位Y产品,无疑是愿意的;对于B国而言,生产1单位X产品要牺牲2单位Y产品,现在只需用1单位Y产品即可换得1单位X产品,当然也有贸易的意愿。自然地,A国可用一部分X产品换得B国一定量的Y产品。A国出口S1E1单位X产品,同时换得E1C1单位Y产品;B国出口S2E2单位Y产

33、品,同时换得E2C2单位X产品。2022/7/864 由此可见,两国生产点与消费点之间的差别就是国际贸易量,C1E1S1和C2E2S2所构成的三角形被称为“贸易三角”(由于贸易行为是双向的,不难证明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通过分工与贸易,A国的消费点落在C1,相应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为CIC1,高于分工与贸易前的消费无差异曲线CICA;B国的消费点落在C2,相应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为CIC2,高于分工与贸易前的消费无差异曲线CICB。因此,分工与贸易使得两国的福利水平都获得了提高。2022/7/865(2)机会成本不变情形下的贸易利益分解:交易所得与分工所得图2-3 机会成本不变情形下A国的交易所得

34、与分工所得2022/7/866 交易所得是指贸易后由于商品相对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消费量的增加;分工所得则指因专业化生产而引起的消费量的增加,相当于贸易的总利益与交易所得之差。在此以A国为例对贸易所得的分解情况加以说明。 如图2-3所示,在开放条件下,当相对价格比例发生变化后,假设A国仍在SA点生产,此时A国可在国际市场上以PX/PY=1的价格比交换产品,所以A国可在通过SA点的斜率绝对值为1的相对价格比例线上进行消费,这时可能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为CICA,二者相切于CA点。CA点到CA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变化即为交易所得。实际上,当相对价格比例发生变化后,生产点移动到了S1点,而消费点可落在通过S1点的相对价格线(PI=1)上,此时可以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