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的误读、错位及其矫正_第1页
“导学案”的误读、错位及其矫正_第2页
“导学案”的误读、错位及其矫正_第3页
“导学案”的误读、错位及其矫正_第4页
“导学案”的误读、错位及其矫正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5“导学案”的误读、变味及其矫正江苏省启东市教育局教研室 茅继平“导学案”是在本轮课改中诞生的课堂教学高效操作手段之一。她凸显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凝聚了广大教师的智慧和心血,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一线教师欢迎,并被广泛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导学案”具有如下特点:1针对性。“导学案”具有明确的使用对象学生,是教师特地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她主要运用于课堂教学,也兼顾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考后作业的安排指导。2自主性。“导学案”常常以问题为抓手,以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生本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安排了大量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的时间,并在“

2、导学案”中安排了相应的自主学习的空间。3指导性。她在教师对课程、大纲、教材、学生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课时为单位,设计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反馈练习等,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4实践性。“导学案”往往有问题而没有答案,有练习而没有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学习实践,产生真切感受,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更好地指导此后的学习。5共享性。一个“导学案”可以一个班、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学校、若干学校、几届学生所共享。“导学案”是新课改的产物,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导学案”必将越来越成熟,为高效教学全面推

3、进加油助力。但是,在“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过程中又出现了种种被误读而变味的状况,且在部分教师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且得到部分管理者的首肯乃至倡导,如果不予矫正,必将严重影响高效教学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一、“导学案”误读、变味表现种种。(一)用“导学案”代替“教案”。有的教师没有备课笔记,把一张张的“导学案”夹在一起,并认定这就是自己的“教案”。备课时就在“导学案”上做题目,总结规律、方法,称之为“二次备课”。有人还美其名曰:“教案学案一体化”。“导学案”可以代替“教案”吗?答案是:不能。“导学案”与“教案”确实有相同之处。如“导学案”中的目标、重点、教学过程、部分练习等可以与“教案”相同。但是

4、,不能因此就把二者等同起来。“教案”与“导学案”有如下几点区别。1二者备课深入、广泛的程度不同。“教案”备课时,无论对教材的整体还是局部内容,都要反复推敲其重要性与必要性,都必须正确、全面、深入地作个性化的理解、分析、概括、探究,以达到一定的深度。此外,教师还要弄清教学内容与前后章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寻找和研究许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大量资料,需要了解学生的基础和主要困难。而“导学案”形成于“教案”完成之后,是教师在“教案”中萃取的精炼的最佳步骤、最佳方法,二者之间是包容关系。“导学案”显然不具备“教案”所达到的那种广度和深度。2二者的着重点不同。“导学案”的编写任务是指导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把

5、握教学内容,即弄清“内容是什么”。而教师编写教案的任务除了是弄清“是什么”外,还要根据学生提高和发展的需要,思考“为什么教”(“为什么不教”)和“怎样教”(“为什么不那样教”)。3备课时二者的责任感不同。编写“教案”时,教师以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为己任,往往搜肠刮肚,上下求索,尽力将自己研读、消化教学内容过程中获得的的正反面的体验提炼出来,以最精炼的形式呈现于“教案”,即使花了大量的时间还感到不满足,生怕因为自己分析、理解上的局部、片面、偏差造成低效、无效。而编写“导学案”的教师则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完成的学习内容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备课的深度与广度上要求比较低,在备“教案”时所必须的思考、研究、

6、分析往往被教师在备“导学案”的过程中省略和简化。4使用后产生的教学效果不同。“教案”编写时经历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过程,具备了教师钻研教材中所获取的正反两方面的体验,因而能够准确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据此预设攻克难点的过程和方法。“教案”实施时往往成竹在胸,左右逢源,从容不迫,挥洒自如,与学生同步思维。以“导学案”为“教案”而备课时,由于视野狭窄,体验肤浅,认识片面,上课时就千方百计将学生的思路往“导学案”上的“标准答案”引,一旦学生的理解分析偏离了标准答案,哪怕是正确的,甚至是更正确的,都会被教师否决。要是学生的理解分析是片面、表面、错误的,那么教师不仅不能找到造成错误的原因,为学生指

7、点纠错的方法,还要板起面孔,乃至破口大骂。因为在无准备的老师眼里,答不到标准答案的都是“笨蛋”。(二)把“导学案”当做“最佳教案”“导学案”的倡导者归纳出了“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其实,该模式只是“看起来很美”,在教学实际中难以操作,甚至与倡导者的初衷背道而驰。首先,该模式不需要教师的个人备课,只强调“二次备课”,使该教案失去了高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模式中“轮流主备”的意思就是不管备课组有几个人,哪怕有20个人,只要一个人备课就行了,其他人不必个人备课,只要在参加一下研讨,优化一下“导学案”就行了。其实,“轮流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各不

8、相同,拿出来的“导学案”良莠不齐。比如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其精心编出的“导学案”往往教学内容不能恰当筛选,“目标”、“重点”定位不当,教学环节不尽合理,教学方法设计欠妥。即使有时“轮流”到的编写者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是该教师要是工作责任心不强,随意在网上下载了一个现成教案来冒充“导学案”交差,怎么能算是“最佳”呢?该模式还有一个环节是“集体研讨”,一般称之为“集体备课”。在部分领导和教师的眼里,这个模式似乎十分完美,因为通过该环节的设置,可以凝聚备课组的集体智慧,让“导学案”体现出备课组的最高水平,之后又经过了教师个人的打磨,打造出来的一定是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教案质量高了,教学的高质

9、量就可以实现了。其实,一个根本没有经过个人备课的教师在参加所谓“集体研讨”时能够“研讨”出什么?老教师无非根据自己的过往经验说几句“普通话”,新教师没有备课,头脑中一片空白,只能默不作声;最后只剩下“主备”在那里滔滔不绝。可见,不以个人备课为基础的“集体备课”实际上是“空备课”。该模式中的“优化学案”,一般称之为“二次备课”。由于个人备课“缺位”,“集体备课”又徒具形式,所谓的“二次备课”又能够“备”什么呢?在教师对教材都不熟悉的情况下,目标、重点能够重新定位吗?教学过程能够重新调整吗?教学方法能够有所选择吗?可以说一般所谓的“二次备课”,实际上不是盲目折腾就是被“导学案”牵着鼻子走。最后在“

10、导学案”上胡乱写出的寥寥几百个字就成了“二次备课”的所谓成果。于是,理想在的“二次备课”最后成了欺骗领导,防备检查的“假备课”。再说,该模式如果说只用于一节课的“导学案”编写似乎还说得过去,但是,一个教师每周都要编写若干个“导学案”,而一般学校每周的集体备课只有一次,2节课时间,每个“导学案”难道都能经过“集体备课”的环节吗?即使每周安排2次以上的“集体备课”,其操作上基本没有可行性,毕竟把全体教师集中到一起不容易,教师也抽不出那么多的时间用于“集体备课”。(三)用别人编的“导学案”代替自己的“教案”。既然部分领导教师认定“导学案”是教师个人精心准备,备课组千锤百炼的产物,于是就产生了另一个误

11、读:那个精品“导学案”就是我的“教案”,我应该、必须、只能以它作为教案,这样就能实现教学的高效。于是,有的备课组清一色地用“导学案”代替“备课笔记”,每人一本,人人相同,实现了备课的“流水线”“规模化”生产。教学的高效果然需要高质量的“教案”,但是有了高质量的教案就一定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吗?如果高质量的获得如此简单,高效教学实在太容易了,只要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编写出一本高质量的“教案集”,全国教师人手一本,教学质量的均衡化不就实现了吗?何必劳神苦心,各备课组自编“教案”呢?其实,“教案”的质量高低不能孤立地评价的,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是否有利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编写的

12、教案必须不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个性不同,上同一个内容其所形成的“教案”也必然不同。即使是“最好”的教案,如果不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只能称之为“最差”教案。何况有时你拿到的只是“导学案”,甚至是粗制滥造的“导学案”呢。“导学案”的误读和错位所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有的学校存在“教师常年基本不备课”的严重情况:一个学期“轮流”到的备课只有寥寥几次,即使轮到备课,马马虎虎地应付一下也未尝不可,反正别人也发现不了。有的学校规定必须按照“导学案”上课,不允许“另搞一套”。结果“一人备课集体偷懒”明目张胆,“一人备课集体受害”经常出现。还有的学校一开学就已经把全学期的课都“备”好了:因为领导要求开

13、学前必须到指定的网站下载全部教案,将“基本不备课”扎扎实实地落实了。导致“导学案”误读与错位的原因,首先是在于教学管理者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教学管理者本身都来自教学第一线,都是从教学工作者优秀教学工作者学校教学管理者一步步走过来的。他们工作责任心强,教材熟悉,基础扎实,教学水平高当他们走上管理岗位后,他们对备课上课的要求却犯了主观主义的理想化的毛病。他们认为,所有教师都具备与他们一样的教学素质,不存在个体差异;每个教师也一定会像自己一样认真地编写出一份份高质量的“导学案”不会出现偷工减料。每一份“导学案”都代表了全备课组的最高水平,不可能参差不齐。有的学校领导不去研究“导学案”是怎么来的,其

14、编写模式是否切合教学实际,张开大口胡乱赞扬推广,缺少监督检查。造成有的学校备课偷懒之风潜滋暗长,最后将“导学案”的编写操作成形式主义的东西。对此,有的领导却浑然不觉。有的享有“检查权”的领导本身对某学科不太了解,当他们检查“教学六认真”时,只要看到“导学案”上朱墨纷呈,就不分青红皂白大加赞扬,殊不知被不负责任的老师掩着鼻子“偷着笑”。试想,当“导学案”被误读、错位到成为“不备课”、“假备课”、“空备课”的代名词的时候,还何谈什么教学质量,高效教学呢?二、矫正措施(一)把个人备课作为编写“导学案”的基础和前提。 “导学案”必须精心编写,编写一个导学案不得少于5小时。导学案中涉及的题目必须坚持“有

15、发必先做”,“3题选1题”。不允许“有发不做”,不加选择。“导学案”的质量要由备课组长或骨干教师把关。要做到每节课都有“导学案”,且允许基本统一。但教案与“导学案”必须分开,不能混为一体,将所谓“导学案”冒充教案。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仍然必须认真备课,因为虽然教材没变,但是每一年的教学对象不同了,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必须设计出全新的更高质量的教案。新教师教材不熟悉,经验不丰富,更要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分析教材,上下求索,刻苦学习,博采而约取,通过备课质量的提高,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备“教案”必须坚持“自主”,而不是被“外物”牵着鼻子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介绍过自己的备课办法。备课时先不

16、看任何教参和资料,反复进行自我理解、分析、研究,在透彻理解,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再看教参、资料、教案,寻找自己的研究和他人的分析到底谁对谁错,其造成的原因是什么,最后确定教案的目标、重点、过程、方法。备练习时,必须不看参考答案,自己寻找命题规律、解题思路、得分方法,在完成解题任务或实在完不成解题任务时,再看参考答案,寻找最佳方法和失误原因,最后把自己的解题体验升华为教案。而不能像有的教师那样,备课时不深入研究教材,先看教参、资料,被先入为主地“牵着鼻子走”;解题时,不独立思考,先抄写答案,然后寻找为什么是这个答案的理由。二者的备课质量是显著不同的,前者是建立在穷尽一切可能,居高临下的

17、占有的基础上的深入备课,后者则是敷衍了事的备课,其对上课效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用于每个教案编写的时间不得少于3个小时。教案不追求字数多,而在于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有效。每个教案必须“要素俱全”,即都要有目标、重点、过程、方法,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大致时间、设计意图。所有教案中涉及的文本都要教师自己读懂,涉及的题目都要亲自做。这样才能达到“把课备到肚子里,而不是备在笔记上”,上课能够“脱稿”或“半脱稿”的教学境界。(二)用“拿来主义”的态度使用“导学案”。在“导学案”与“教案”分离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绝对排斥是不对的,因为其中毕竟凝聚了他人的劳动成果;照抄照搬也是不对的,因为不一定对你所

18、教的学生全部有用。因为“导学案”具有“提前备课”的特点,一般会早早发到手中。此时千万不能先看,以免对你的个人备课产生影响。要在自己的个人备课完成之后再“吸取其精华,唾弃其糟粕”即经过本校化、本班化、本人化的内化。原则上要根据学生的得益和发展的需要采取3个三分之一:保留三分之一、删除三分之一,修改三分之一。要仔细审视该导学案的所有内容,要思考目标、重点是否要调整,问题是否分量恰当,题目是否典型,教学环节是否要增删,教学过程是否要重组,教学方法是否要改进。此外,还要上网搜集与教案相关的“导学案”、“教案”、课件,还要到学校或备课组的“公共邮箱”中参看备课组内其他老师的教案、课件、“导学案”,还要参加“集体备课”,主动请教有经验的教师。在此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