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选择填空_第1页
心理选择填空_第2页
心理选择填空_第3页
心理选择填空_第4页
心理选择填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一章 第一节 心理学绪论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的科学规律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冯特(1832-1920)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 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律的科其规学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2人格 *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 *人格特征: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 实验法 :实验法就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

2、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1实验室实验法 2自然实验法(二) 测验法 就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一致性程度,效果指测验结果的正确性,有效性程度,测验的种类较多,按测验规模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按形式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内容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三) 调查法 1书面调查 2口头调查(四) 临床法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想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五) 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三,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四心理学的研究

3、任务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 2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 (一)(描述)心理现象 (二)(解释)心理活动机制 (三)(预测)和(控制)心 理行为第二节 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心理学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哲学心理学时期,与科学心理学时期(二)冯特的贡献 1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 2他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3他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这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三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 1构造主义心理学 (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 3行为主义心理学 (华升) 4完形主义心理学 (韦特

4、默) 5精神分析心理学 (佛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第二章 中学生的身心特征(二)人的身体发育的特点 1人的身体结构,人体一共包括八大系统: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脑主要由脑干,间脑和小脑三部分构成二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分为种系心理的发生发展(人和动物)和个体心理的发展(人的发展 )2)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促进人类祖先转变为人类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手的发展和直立行走,二是劳动,三是语言的产生.(二)个体心理

5、的发展阶段划分1)乳儿期(01岁) 2)婴儿期(1-3) 3)幼儿期,学龄前期 (3-7) 4)童年期,学龄初期 (7-12) 5)少年期,学龄中期 (11-15) 6)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4-18) 7)青年中期(19-25) 8)成年期 (25-45) 9)中年期(45-65) 10)老年期 (65以后)2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是指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一般的 ),( 典型的 ),( 本质的 )心理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阶段性 ),( 连续性 ),( 稳定性 ),( 可变性 )的特点.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的( 内部矛盾 )是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

6、二节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及指导一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一)身体外形的变化 (二)生理机能的变化 (三)性的发育和成熟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填空题)(一) 过渡性 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过渡 处于( 半幼稚 )( 半成熟 )的状态.(二) 闭锁性 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 (三)社会性三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1初中生思维的发展特点 (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 1)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表现为*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三)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1初中生人格

7、的发展特点 (意识高涨。 反抗心理) 2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 (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 价值观的确立。 自治需求 第三章 中学生的学习二 学习的种类 (选择,填空)1) 信号学习 2)刺激-反应学习 3)系列学习 4)言语联想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二)依学习内容和方式划分 (选择)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又根据学习的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三)依学习内容和结果划分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 品德的学习)三 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过程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即某种情境仅能引起某些

8、反应,而不能唤起他反应的倾向,他提出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二)认知理论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强调各门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认为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理解该学科的内容, 有利于学习内容的记忆和学习迁移,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兴趣的形成。(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所倡导的, 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学习,尤其是社会行为方面的学习不必事事亲身经历来获得直接经验,而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取替代性的间接经验,这种学习称为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他还认为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由四个

9、相互关联的过程组成,既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动机过程。四 学习迁移 (填空)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结果对另一种学习的易化和干扰现象。(三)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 3)经验概括说 4)关系转换理论 5)认知结构说(四)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简答)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学者是否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学者是否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论以及调节,控制认知活动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这迁移的产生,迁移过程是通过复杂的认知活动实现的) 3)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4)心向与定势(五)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论述) 1)确立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2

10、)精选教材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 5)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6)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一) 促进知识理解的条件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2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 3利用变式与比较直观教学主要有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 3言语直观 (四)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填空,选择)1审题 2相关知识的重现(旧知识的干扰,学生的生理状态,学生的心理状态)3课题类化和解题判断的形成第三节 技能的掌握一 什么是技能 (填空) 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的,自动化的活动方式。二 技能的种类 (填空,选择) 1动作技能 2智力技能 三 技能的形成阶段 (简答,选

11、择)(一) 动作技能的形成 1认知定向阶段 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 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二) 智力技能的形成 (加里培林)1活动的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于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5内部言语动作阶段(三) 技能的形成标志 1动作结构的改变, 2动作品质的变化 3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四 技能练习 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途径(一) 练习和练习曲线 动作技能是在练习中形成的,练习使动作从本质上发生变化 练习的结果可以用“练习曲线”来表示,是表示一种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次数和练习成绩之间关系的曲线。(二) 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 1四种类型的练习曲线 2练习成

12、绩的起伏现象 3练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三) 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 (多选) 1确定练习目标 2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灵活采用练习方式 第五节 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与铺导一, 学习困难的特征 1智力都是正常的 2存在思想品德比较落后或学业成绩不良,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3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不是由于生理缺陷造成的,也不是环境教育剥夺的结果,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及本人主观原因所致 4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特殊的督促、铺导和帮助。二 学习困难的类型 (选择) 1暂时学习困难学生 2能力困难学生 3动力困难学生 4整体困难学生三 学习困难产生的原因 (选择,简答) 1认知因素 2人格因素 3人

13、际关系 4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第一节 感觉一 什么是感觉 (填空)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个别 )属性的反映二 感觉过程 (填空)1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 2传入神经的活动 3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感受器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 感觉产生的过程是来自机体内外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引起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并激活中枢神经元,信息在这里分析,综合,于是产生了相应的感觉。三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由机体外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

14、感觉是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内部感觉包括平衡感觉,运动感觉和内脏感觉。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可分为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四大类。在临床上把感觉分为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部感觉,内脏感觉。四,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每一种感觉都有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以及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绝对阈限的值越小,则绝对

15、感受性越大,绝对阈限的值越大,则绝对感受性越小。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作差别阈限。也称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的值越小,则差别感受性越大,差别阈限的值越大,则差别感受性越小。五 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后象 (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2)感觉适应,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器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暗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弱光的刺激下感受性提高了,明适应使视觉器官在强光的刺激下感受性降

16、低了,听觉适应也很普遍,嗅觉适应,触压觉适应较快较明显,温度觉的适应也较快,但痛觉缺是很难适应的。3)感觉对比。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联觉 3)不感觉的相互代偿六,视觉 产生视觉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是波长为380-780纳米的电磁振荡 ,这里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就是光感受器,视觉最敏锐的区域中央凹,这个区域只有锥体细胞没有杆体细胞。锥体细胞形成颜色视觉对细节敏感,而杆体细胞形成黑白视觉对弱光敏感。虽然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如此之多,但在每只眼睛中仍有一个区域不存在这些细胞,这个区域称为盲点。(二)视觉现象 光有三个物理特征:波长、振幅、纯度 1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

17、阈限 “浦肯野现象”2 视敏度。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视敏度(一) 颜色视觉 1颜色的基本特征。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的特征;色调、明度、饱和度 2颜色混合 它遵循一种加法过程,称为加法颜色混合1) 互补律。每一种色光都有另一种同它相混合而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色光称为互补色2) 间色律。混合两种非互补色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混合色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色3) 代替律。不同颜色混合后可以产生感觉上相似的颜色,可以互相代替。颜料混合时将两种颜料在调色板上混合之后作用于视觉系统引起的.它遵循一种减法过程,称为减法颜色混合.3色觉缺陷 这种缺陷又分为色弱和色盲.色盲则多是因为他们没有锥体细胞-即全色盲,或锥体细

18、胞有缺陷而产生部分色盲,而半色盲主要是红绿色盲与黄蓝色盲.他们分辨不出红绿颜色或黄蓝颜色.(四) 色觉理论 1杨一赫三色说.不同的颜色感受器,它们分别含有红、绿、蓝敏感的视色素。2黑林四色说,他假设视网膜上存在着三对感光视素,即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四 听觉 (填空,选择) 引起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发声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为1620 000赫兹的声波。(二)听觉现象1)音高、音响和音色。音高是由声波频率引起的心理量。2)音响。音响是由声波振动的幅度(强度)引起的心理量。音响的感受范围是0120分贝,120分贝以上的声音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压痛觉。3)音色。音色是反应声波混合特性的心

19、理量。 二)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填空) 1)共鸣。由声波的作用而引起的共振现象叫共鸣。 2)强化与干涉。当两个声波振动频率相同相位相反时,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得合成声波振幅减小,音响减弱。 3)差音与和音。当振幅大致相同,频率相差30Hz以上的两个声波进行相互作用时,可以听到差音与和音,也可以听到拍音。 4)声音的掩蔽 。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人只能感觉到其中一个声音的现象叫声音的掩蔽。 一是纯音对纯音的掩蔽,二是噪音对纯音的掩蔽,三是噪音和纯音对语言音的掩蔽。 三)听觉理论 1地点说 2频率说五 其他感觉。(一) 嗅觉: 嗅觉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感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

20、觉的感觉器是鼻腔上膜的嗅细胞.(二) 味觉: 味觉主要包括酸、甜、苦、咸四种基本感觉。(三) 皮肤觉:包括触觉、压觉、痛觉、冷觉、热觉。(四) 内部感觉:1平衡觉。引起平衡觉的适宜刺激是身体运动时速度和方向的变化,以及旋转、震撼等。2 运动觉。运动觉为人体提供身体各个部位的位置和运动的感觉。3机体觉。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叫作机体觉。引起机体觉的适宜刺激是机体内部器官的活动和变化。 第二节 知觉2时间知觉: (填空) 时间知觉是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 表现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3运动知觉:指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 移、移动速度和人体自

21、身运动状态在热恩脑中的反映。1)真动知觉: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地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正运动的知觉。2)似动知觉。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小,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知觉主要包括动景运动、诱发运动与自主运动。动景运动指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人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或 phi运动,诱发运动是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知觉.4错觉; (填空) 错觉制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一种正常的

22、知觉想像。2)错觉产生的原因:*客观环境的变化,有机体自身特征的影响,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三 知觉的特性(一) 选择性 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2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二) 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1)知觉对象的特点 2)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3)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知识与经验影响知觉的整体性。(三) 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四) 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23、。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第五章 记忆 保持量的测量 (多选) 1回忆法 是指在被识记了某种材料后,经过一段时间,让其把所识记过的材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再现出来,然后把回忆结果与原材料加以比较,就可推测出保持量,回忆法可分为自由会议和线索回忆 2再认法 是指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然后向被试一一呈现,由被试报告每个项目是否识记过。 再认和回忆的不同 1在推测率上不同 2所依据的信息不同 3操作过程不同 3再学法 也叫节省法,指当被试不能再把原来熟记的材料完全无误地回忆出来时,就要求被试把原来识记过的材料重学或再记,直至达到原来学会的标准。 4重

24、构法或重建法 ,指要求被试再现学习过的刺激次序,给被试呈现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若干刺激,呈现后把这些刺激打乱,让他们按原来刺激重建。(一)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1回忆 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重新想起来的过程 2再认 是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 第三节 遗忘规律一遗忘的概念及种类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与重现,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二遗忘的主要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一)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曲线说明学习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遗忘最初阶段遗忘速度

25、很快,后来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第四节 表象一 什么是表象 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二 表象的种类(一) 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表象。根据表象来源的感觉通道,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二) 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根据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划分(三) 遗觉象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像。三 表象的特征 ( 1形象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 )四 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 1基本表象理论 2双重编码理论)五 表象的作用 (

26、1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 3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 第五节 中学生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一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的记忆达到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初中生的记忆容量不仅明显高于小学高年级,也高于大学生的成绩,达到11.04正负0.4,超出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其记忆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 自觉地运用有意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形象记忆量随年龄而增加,在初中阶段为最高 * 抽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记忆总量中达到高百分比 * 抽象记忆的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 3 有效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二 有效的记忆策略 (1复述 2

27、 背诵 3 结果反馈 4记忆线索 5记忆个体的身心调节<*增强自信心 *调动积极性 *调节情绪状态 *集中注意力 *保证充足的睡眠>) 三 记忆术 1自然语言媒介法 2地点法 3视觉表象法 4首字母缩略词法 5谐音法 第六章 思维三 思维的种类 (一)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 直观动作思维 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的思维活动,实际动作便是这种思维的支柱。 2具体形象思维 是运用已有表象产生的思维活动,表象便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3抽象逻辑思维 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第二节 概

28、念一什么是概念 (填空) 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四 概念形成的过程 (填空) 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概念形成也称概念掌握、概念学习等,是指个体掌握概念本质属性的过程 第三节 推理一 什么是推理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出发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二 推理的种类(一) 演绎推理 (1三段论 2 线性系列 3条件推理)(二) 归纳推理(三)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性前提推出特殊西结论的一种推理。前提是论据,结论是论点。 三 影响推理的因素 1推理材料的性质 2前提气氛效应 3 赌徒谬论 第四节 问题解决一

29、什么是问题解决 (填空)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一) 问题解决的特征 (选择) 1 目标指向性 2 操作系列性 3认知性操作(二) 问题的种类 (选择) 1界定清晰问题与界定含糊问题 2对抗性问题和非对抗性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三 问题解决的方法(一) 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即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二) 启发法 1手段目的分析。是将需要达到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的

30、目标。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目标 2)找出完成第一个子目标的方法或操作 3)实现子目标 4)提出新的子目标。 2逆向搜索 3爬山法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 问题情境 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二) 功能固着 (填空题)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固着是问题解决中的一个重要障碍。(三) 原形启发 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四) 定势 指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五)

31、 酝酿效应 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反而可能很快找到解决办法。(六) 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 1情绪障碍 2文化障碍 3习惯障碍 4知觉障碍 第六节 想像一 什么是想像 想像是在人脑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像与表象密不可分,表象来源于客观事物的形象的重现,而想像来源于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二 想像的作用 (选择) 首先,想像具有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想像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想像具有代替作用。三 想像的过程 (选择)(一) 粘合 如孙悟空、猪八戒、美人鱼、飞马等的现象,粘合方式是想像

32、过程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二) 夸张与强调 夸张与强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增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人们创造的千手千眼佛、九头龙及格列佛游记(三) 拟人化 拟人化是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例如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四) 典型化 典型化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的形象, 第七章 意识状态 第一节 意识与无意识一 意识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二

33、)意识的特征 (选择) 1觉知性 意识的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特征。 2能动性 1)对现实的有选择的反映 2)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3目的性 人能够计划自己的行动,能调节自己的行为。 4社会历史性(三)意识的水平 (考点) 1 焦点意识 是指个体全神贯注于某些刺激得到的清楚明确的意识经验 2 下意识 刺激在冲击着我们,我们只能把注意集中在其中很少一部分刺激上,下意识就是指在不注意或只略微注意的情形下所获得的意识 3 前意识 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4 潜意识 指潜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二 无意识 (一)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

34、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二)常见的无意识现象 (选择) 1催眠 2白日梦 (白日梦是人处于觉醒状态下的一种典型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愉快型 2)焦虑型 3)痛苦型 3冥想 第二节 注意一什么是注意 (填空)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忽略其他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集在所选择的对象上.二 注意是心理活动的共有特性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不能脱离具体的心理过程而单独存在.三 注意的功能 (选择) 1选择功能 2维持功能 3

35、调节和监督功能四 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是适应性动作出现 二是无关动作停止 三是呼吸运动变化. 第四节 药物成瘾一 药物成瘾的定义 (填空) 药物成瘾可分为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两类.二 常见致瘾药物的分类(一) 兴奋剂 兴奋剂包括苯丙胺类、可卡因、咖啡因、MDMA和尼古丁等。 1苯丙胺类 是人工合成的兴奋剂 2MDMA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摇头丸,既是兴奋剂也是轻微的致幻剂。(一) 抑制剂 1)巴比妥酸盐 2)GHB 3)安定药 4) 酒精(二) 致幻剂 LSD、MDMA、大麻三 药物成瘾的影响因素(一) 生物学因素 在以人为对象的研究中,双生子、家族和领养研究都表明某些人存在对药物滥用的遗传易感性。(二

36、) 心理学因素 1 正性强化作用 2 负性强化作用(三) 认知因素 (四)社会因素 (五)文化因素 (三)意志行动的过程 (填空)1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冲突和目标的确立 2)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3)计划的制订(1) 动机冲突和目标的确立: 第一:双趋式冲突 例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第二:双避式冲突.例如即不想牙疼又不想看病,但又必须选一种.第三:趋避式冲突:例如想考好大学又怕报名人多考不上矛盾的心理.第四:双重趋避式冲突:例如:春节将到,火车票紧张,想除夕到家,票贵,避开高峰期,票不涨价,但回家日期就不如意了.(2) 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1)方法与策略水平的差异 2)方法与策略性质的差异

37、3)方法和策略选择果断性的差异.(3) 行动计划的制订.2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因此成为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1)执行决定阶段的主要困难.第一:付出智力和体力,忍受行动中带来的痛苦体验,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第二:克服人格的消极品质,如要刻苦学习就要与懒惰作斗争,每个人都有消极的一面,所以战胜自己很重要.第三:执行决定过程中,与行动目标相矛盾的消极动机还可能重新出现,使人对自己的选择产生动摇,甚至会使行动脱离预定的轨道。第四:执行决定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动机、新的目标,会在心理上同原有的行为目标发生冲突,干扰意志行动的执行。(2)战胜困难的有效条件第一:坚定的信念是克服困难的基本条件。第二:目

38、标的意义和价值。第三:对目标完成与否后果的意识。六 挫折(一) 什么是挫折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障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产生需要三个要素。1挫折情境。2挫折认知。3挫折反应(二) 挫折的反应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和人格的变化。1情绪性反应:1攻击 2冷漠 3退化 4固执 5幻想 6逃避 7自罚(三) 挫折的应对1正确对待挫折 2改善挫折情境 3总结经验教训 4调节抱负水平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 情绪的两级性 (选择)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一) 快感度。情绪有肯定的与否定的两极。(二)紧

39、张度。情绪有轻松和紧张之分(三)强度 (四)激动度。情绪有激动和平静之分 压力源的种类1躯体性压力源 2心理性压力源 3社会性压力源 4文化性压力源。二 压力反应(一) 压力反应的表现 (选择)1生理反应 2行为反应 3心理反应(二) 压力反应的阶段 (选择)1冲击阶段 2安定阶段 3解决阶段 三 压力的作用(一) 压力的正效应 1满足基本需要 2增强人的适应性 3增强抵抗力(二) 压力的负效应 1认知 2情绪 3综合行为 第九章 人格特征一人格的特性 (选择)1独特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 4功能性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二 人格结构。(一)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因

40、素构成。(二)人格心理特征 (选择,填空)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人格心理特征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特点以某种机能系统或结构的形式在个体身上巩固下来而形成的。(一) 自我调控系统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调控人格的各个部分,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恫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41、。这三种人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三 人格发展 (一)人格发展阶段艾里克森用危机表示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对于发展转折或是(危机),有积极和消极的解决。(三)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案例分析)1生物遗传。主要有神经类型、运动系统、感知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以及生理倾向等,一个人人格发生或发展有着(生物学)的根源。2家庭环境。家庭对人格的形成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人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父母的养育态度、家庭气氛、家庭结构特点以及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来实现的。(1)亲子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第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2)家庭气氛和家

42、庭结构。(3)家庭地位和出生顺序。3学校教育。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作用。4社会文化 5自我因素 6自然环境除上述因素外,影响人格形成的还包括自我调控等内部因素。由此可见,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四 人格测验(一) 自陈量表式人格测验。(自陈量表)是一种问卷式的人格测验。1 以经验建构的量表。MMPI不但可用做临床上的诊断依据,而且也可用来评定正常人大饿人格,使人们对一个人的人格有个概括的了解。2 由因素分析建构的量表。6种人格的根源特质编制的。(二) 投射测验就是向被试呈现模棱两可的刺激材料,要求被试解释其知觉,让他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情感、态度、愿望、思想等投射出来,最有名的人格投射测验有以下两种:1罗夏墨迹测验,1)反映2)决定3)内容4)独创性 2主观统觉测验。(三) 情景测验。1情景教育测验 2情境压力测验(四) 自我概念测验。1形容词列表法 2 Q分类法 第二节 能力(一) 什么叫能力 (填空)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形象记忆等都叫能力。能力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已经发展出或表现出的实际能力。其二是指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一方面,能力在活动中发展并表现在活动之中。另一方面,从事某种活动必须以某种能力为前提。(二)能力、才能和天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