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原理6PPT课件_第1页
自控原理6PPT课件_第2页
自控原理6PPT课件_第3页
自控原理6PPT课件_第4页
自控原理6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1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1. 校正的定义: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参数可以调节的环节或装置(校正环节或装置),以 使系统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2. 校正校正方法方法: 1) 按结构分: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等;按结构分: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等; 2) 按原理分:根轨迹校正法、频域校正法。按原理分:根轨迹校正法、频域校正法。 3. 校正内容:系统的(动态或稳态)性能指标。 6.2 常用校正装置及特性 常用校正装置:无源网络、有源网络。 1. 无源校正网络:超前网络、迟后网络、迟后-超前网络。 1) 无源超前网络: Automatic Contro

2、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1页/共42页U2U1R2R1C 电路形式 传递函数 其中: 若通过提高放大器的放大系数来补偿网络对开环放大系数的衰减, 212122112)()()(RRCsRRRCsRRsUsUsGC1111121211212TsaTsasRRCRRCsRRRR11)(TsaTssGc2121RRCRRT221RRRa- 时间常数 ;- 分度系数(a1)因此,无源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2页/共42页 特点 i ) 采用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时,将会使

3、得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下降a倍,故需要提高放大器的增益来弥补; ii) 因 无源超前网络Gc(s)的对数频率特性 c() = arctg(aT)arctg(T) 即改变 a, T 时可以改变Gc(s)的零点与极点在负实轴上的位置。aTTa11,11lg201lg20)(22TTaLCTTaTaTaTa1111lg20lg200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3页/共42页分析c()的当单调性: 因又,由于a 1,所以 Lc(m)= 10 lga且当 1-1- aT2 22 20, 0, 即当 1-1- aT2 22 20, 0, 即

4、故 当11)(22TTTaaTc 1 1112222TTaTTaaaT1aT1aT1时, , c()单调上升; 时, , c()单调下降; 时,c()具有极大值m(m)。 21111aTTaTm- - 称为最大超前角频率11arcsin21)(aaaaarctgmm- - 称为最大超前角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4页/共42页20故 无源超前网络Gc(s)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为 结论: i) 、在网络的整个特性内即(0,)内,输出信号比输入信号的相角都是超前的,且在(1/ aT,1/ T)内超前明显,即微分作用最强; mm1

5、/ a T 1 / T 2020lga a1010lga a 0 0L()aaarctgmm21)(aLmClg10)(都仅由分度系数a决定,且最大超前角频率m是1=1/ aT和2 = 1/ T的几何中心; ii) 及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5页/共42页iii) 分度系数a的值(一般a20)越大,超前网络的微分作用越强。 2) 无源迟后网络: 电路形式 U2U1R2R1 C 传递函数 CRRCRcZZZsUsUsG212)()()(12111)(111212212TsbTsCsRRCsRCsRRCsRCRRT)(2121

6、2RRRb11)(TsbTssGc因此,无源迟后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其中-时间常数-分度系数(b1)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6页/共42页 无源迟后网络Gc(s)的对数频率特性 时,c()具有极大值m(m)。 此时的频率称为最大迟后角频率m : Lc(m)=10 lg b故 无源迟后网络Gc(s)的对数频率特性曲线为: bT1因为当bTm1bbbbarctgmm11arcsin21)(相应地-20m m1/ T 1/ b T 0 01 0 1 0 l g b2 0 2 0 l g b Automatic Control T

7、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7页/共42页 结论: i) 在网络的整个特性内即(0,)内,输出信号比输入信号的相角都是迟后的,且在(1/T,1/ b T)内迟后明显,即积分作用最强; 都仅由分度系数b决定,且最大迟后角频率m是1=1/ T和2=1/ bT的几何中心; 及 Lc(m)=10 lg bbbbbarctgmm11arcsin21)(ii)iii)分度系数b的值一般根据下式确定: 1/ b T = 0.1c 其中c为校正后的系统开环截止频率。 3) 无源迟后-超前网络: 电路形式 C1U2U1R2R1C2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

8、.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8页/共42页其中: Ta= R1C1 ; Tb= R2C2 ; Tab= R1C2 设GC(S)可以化为如下形式: 传递函数 221122)()()(12CRCRCRcZZZsUsUsGsCRsCRsCRsCRsCR2122112211) 1)(1() 1)(1(1)() 1)(1(222sTTTsTTsTsTabbababasCRsCRsCR22112211/1) 1)(1() 1)(1()(21sTsTsTsTsGbac则有 T1 T2 = Ta Tb 及 T1 +T2 = Ta +Tb+ Tab 若设 T1Tb ,且21TTTTba则 1 ,

9、 T1= Ta, T2=1/ (Tb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9页/共42页故有: 所以 T1TaTbT2即: 1/ Ta 1/ Ta 1/ Tb / Tb 可知,无源迟后-超前网络传递函数的前一部分Gc1(s)为迟后校正,后一部分Gc2(s)为超前校正。 无源迟后-超前网络GC(s)的对数频率特性20-20 90 0-901/Ta a 1/ Ta a 1/ Tb b / Tb b 0 0-20-20lg ) 1)(1() 1)(1()(sTsTsTsTsGbabac)()() 1() 1() 1() 1(21sGsGs

10、TsTsTsTccbbaa11)(TsaTssGc11)(TsbTssGc比较无源超前网络 及无源迟后网络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10页/共42页 结论: i) 在低频部分,幅频曲线具有负斜率、负相移,相角是迟后的,起迟后校正作用;在高频部分,幅频曲线具有正斜率、正相移,相角是超前的,起超前校正作用;ii)在只有迟后校正或超前校正难以满足系统的稳态和动态性能要求时,才考虑采用迟后-超前网络来校正系统。 2. 有源校正装置 常用的有源校正装置有: PI、 PD、PID及滤波型调节器等; 其中主要了解PID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及

11、调整、使用方法。 6.3 串联校正(频域法校正) 4) 其它常用无源校正网络的电路图、传递函数及相应的对数幅频特性参见教材P253“表6-1 常用无源校正网络”。系统性能指标以频域特征量来表征时, 校正系统常采用频域方法。 校正方法:校正方法:串联校正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和复合校正复合校正等。等。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11页/共42页1. 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 要根据系统的控制性能指标要求,确定系统的校正方式、校正装置的形式与参数等。 一般而言,在Bode图中: 低频段相应地,校正的目标:低频段:

12、开环增益充分大, 以满足ess要求;串联校正: 即校正装置串接在要校正系统的前向通道中的校正方式。 校正装置的设计主要有两种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P258) 开环频率特性的闭环系统中。中频段高频段 稳态性能 动态性能 噪声抑制能力中频段:Bode图的斜率控制在- -20dB/dec,以保证合适的;高频段:增益尽快减小,以削弱噪声的影响。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12页/共42页2. 串联超前校正 (利用超前网络或利用超前网络或PD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控制器的相角超前特性) 串联超前校正的设计步骤: (1)、根据ess要求,

13、确定开环增益K; (2)、计算未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4)、验证已校正后的系统相角裕度等是否达到要求; (3)、根据要求的系统截止频率,计算出超前网络的参数a和T;并选取,以保证系统的响应速度,充分利用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此时,应有: c cm aLLcmclg10)( )( 而可从图中读出,因此根据上式及 计算出a及T。)( cL aTm1从而可确定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G(); 其中 m - - 超前网络最大相角根据是: 是否成立。)(cm c )(c - - 未校正系统在处的相角裕度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13页/共

14、42页(5)、根据超前网络的参数,确定网络中各元件参数(数值)。 C(S)R(s) K s(s+1)解:1) 系统为单位反馈、型、且 r(t) = t ,则有若上式不成立,则需提高 ,再重复(3)- (4)步骤。 cm 例题1 设某系统结构如下,要求系统在单位斜坡输入时,位置输出稳态误差ess0.1,开环系统截止频率 4.4 rad/s,相角裕度 45,幅值裕度 。试以此要求设计串联无源超前网络。(教材P259例题6-3)c dBdBh10)( e ess= 1/K 0. .1 即 K 10 10选取 K =10 ,=10 ,则可确定未校正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0G(s)= s( s+1

15、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14页/共42页2) 根据G(s)求得G(j)并绘制Bode图于图中(红色曲线): 一个交接频率1=1;()= 90arctg 0.1 1 2 10 100-20-4040200L()3) 未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c 及稳定裕度与h: 4 . 416. 3 cc= 180 + (c) = 180 + (90arctgc) = 17.6 h = 因为(x)=- -180时, x=可推得二阶系统的h =) 且=1时,L()= 20lgK = 20lg10 = 20 Automatic Control T

16、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15页/共42页4) 确定校正方案 小的原因是由于中频段(即c附近)的斜率为40(过大)所致,故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5) 选取对应于=4.4 4.4 rad/srad/s时的幅值为由于又因为因此,可确定超前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sradcm/4 . 4 dBLc6)( aLclg10)( 所以 10lga = 6 故 a 4 aTm1)(114. 01saTm故1114. 01456. 041111)(ssTsaTsasGc6) 开环增益的补偿 由于超前网络的引入,使得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降低了4倍,为补偿这一衰减,可将系统中放大器的放大系

17、数提高4倍,方可保证系统的ess要求。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16页/共42页7)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应为: 8)根据Gc(s)G(s)绘制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蓝色) 1=1;2=2.2 ;3=8.8; c= 4.4) 1114. 0)(1() 1456. 0(10) 1(101114. 01456. 0)()(sssssssssGsGc-400.1 1 2 10 100-20-40 40 200L()-20-4012c3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

18、方法第17页/共42页未校正时Gc(s)对应的m = arctg4.40.456- -arctg4.40.114 = 36.9 所以9) 选择无源超前网络元件参数 由于对校正网络的输入输出阻抗会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元件参数的选择也会具有选择的多样性。 如方案1:先选定C,再确定R1,R2,比如选取C=4.7F解得: R1 = 97 K (取标准值100 K), R2 = 33 K 8 .12)4 . 490(180)( arctgc457 .498 .129 .36)( cm( 也可以直接由GC(j)G(j)求得) 114. 02121CRRRRT4221RRRa由及此时无源超前网络电路如右

19、图: U2U1R2=33KR1=100100K KC C=4.7=4.7方案2: 先选取R1或R2 ,再用上述公式确定R2 或R1与C。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18页/共42页例题2、系统框图如图(a)所示。Go(s)是系统固有部分,其对数幅频特性曲线见图(b)。Gc(s)为串联校正网络,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下列要求: (1) 系统在阶跃扰动作用下的稳态误差essn=0; (2)对数幅频特性曲线上=1处,20lgGoGc=37 dB; (3)相角裕度45。试求校正网络的传递函数Gc(s),并绘制校正以后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

20、特性曲线。GC(s)GO(s)R(s)C(s)N(s)(a) 20lgGo/dB20-20-400- -20110100(b)(1)根据Go(s)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可知 解:) 101. 0)(1(10)(sssGo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19页/共42页(2)令 20lgK =37, 则有 K = 70.8 为了使得 essn = 0,需要增加一个积分环节; 为了保证稳定裕度,需要再增加一个微分环节即零点,暂时选取其转折频率为10,则期望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101. 01) 11 . 0(8 .70sssssGG

21、o(s)和G(s)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所示。L()/dB20-20-400- -2011010037-20-4020lgG20lgG0 经过计算 (或者从图上直接读出) 得截止频率c= 8.5 rad/s此时,相角裕度为 32.210 rad/s 时,必有 45 为此,可将GC(s)的转折频率变小,使得增大, 如取 sssGc) 115. 0(08. 7)(则可以满足系统校正的要求。例题3:教材P261例6- -4例题4:教材P263例6- -5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21页/共42页3. 串联迟后校正、串联迟后-超前校

22、正等。 可仿照“串联超前校正”分析方法。4. 串联超前校正与串联迟后校正的适用范围(归纳总结) 5. 串联综合法校正 所谓综合校正方法,就是将要求的性能指标转化为期望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与待校正的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进行比较,再确定校正装置的形式及参数。 综合校正方法,适用于最小相位系统。期望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的求取过程:参见教材 P267 (1)(5)在上述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一些公式:sin111,23HHMHr谐振峰值中频区宽度12,1232HHHcc上上、下下限限中中频频区区特特性性交交接接频频率率的的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

23、正方法第22页/共42页例题5 (教材P267例6-6)已知一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2. 0)(112. 0()(sssKsGo试用串联综合校正方法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以下性能指标:Kv70(s-1), ts1(s), % 40% 。解: (1) 取 K=70, 画出待校正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Lo()如下=1时,20lgK=37 (dB)两个交接频率分别是:8.33 和 50相应地,c=24 rad/s(2) 画出期望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主要参数为: 低频段:I型系统,K=70,与未校正系统特性重合。-400.1 1 8.33 10 100-20 40 200L()-60

24、50Lo()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23页/共42页 中频段:将% 与 ts 转换为相应的频域指标 (P244高阶系统部分高阶系统部分)由 =0.16+0.4(Mr- -1)得 Mr= =1.6 H=4.33由 ts = Ko/c 及 Ko=2+1.5(Mr- -1)+2.5(Mr-1)2得 c= =13 rad/s,24.88 rad/s,321.13 rad/s在 c=13 处作斜率为- -20的直线, 交Lo()于 = 45 rad/s, 并取 2=4 rad/s , 3=45 rad/s 此时, 在中频段与过2=4

25、频率线向左作- -40的直线交期望特性低频段于1=0.75 rad/s处。 -400.1 1 8.33 10 100-20 40 200L()-6050Lo()445130 . 75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24页/共42页 高频段:系统的Lo()止于4=50 rad/s处。 -400.1 1 8.33 10 100-20 40 200L()-6050Lo()445130 . 75在 4=50 rad/s以后,取期望特性的高频段与未校正系统的Lo()一致(重合)。因 此 1= = 0 . 7 5 rad/s2=4 rad/s

26、3=45 rad/s4= 5 0 rad/sc=13 rad/s在中频段与过3=45频率线向右作- -40的直线交交未校正-40-20(3) 将期望频率特性L()与未校正系统的Lo()相减,得到串联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Gc(s):)022. 01)(33. 11 ()12. 01)(25. 01 ()4511)(75. 011 ()33. 811)(411 ()(sssssssssGc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25页/共42页(4)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G(s)为:)022. 01)(33. 11 ()12. 01)(25

27、. 01 ()02. 01)(12. 01 (70)()()(ssssssssGsGsGco)022. 01)(33. 11)(02. 01 ()25. 01 (70sssss-400.1 1 8.33 10 100-20 40 200L()-6050Lo()445130 . 75-40-20(5) 验算性能指标c=13rad/s, =45.6, Mr=1.6, %=32%, ts=0.73s (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相减的结果即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得到其对数幅频特性曲线。(棕色部分)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26页/共42

28、页6. 串联工程设计方法常用的工程设计方法:三阶最佳设计法、最小Mr设计法。(1) 三阶最佳设计法工程设计法:就是在串联综合校正法的基础上,将系统期望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设计为-40-20-40-40-20-40即所谓“-2-2、-1-1、-2”-2”形状,使期望的开环传递函数具有以下形式:32322) 1() 1()(sssKsG并根据上式所能取得的最佳性能来确定参数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根据待校正系统不同的开环特性Go(s),确定相应的控制器(P、PI或PID)作为串联校正装置Gc(s), 使校正以后的开环特性G(s)= Go(s) Gc(s)具有上述期望的形式。然后,以期望的开环特性能取得

29、最大相角裕度和较快的响应速度来选择G(s)的参数: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27页/共42页6.4 6.4 反馈校正 1. 反馈校正的原理 设下图 G2(s)对改善系统动态性能有较大妨碍,则: G1(s)G2(s)Gc(s)R(s)C(s)校正前开环传递函数: G(s)= G1(s)G2(s) 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 1 + G2(s)GC(s)G1(s)G2(s)G(s) =参数选择23322381, 4TKTTH据此,确定控制器的参数。详细过程参见:P268-270(2) 最小Mr设计法(略)例题6 教材P270例6- -

30、7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28页/共42页对校正后的系统: 1)、当 | G2(j)Gc(j)| 1 即 20lg| G2(j)Gc(j)| 0 时, 则有:此时,校正后的系统特性几乎与G2(s)无关; 2)、当 | G2(j)GC(j)| 1 即 20lg| G2(j)GC(j)| 1 在实际工程的初步设计中满足 | G2(j)Gc(j)| 1 即可。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29页/共42页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P252P252): 用反馈校正装置包

31、围未校正系统中对系统动态性能改善有较大妨碍作用的某些环节,形成一个局部反馈回路,在局部反馈回路的开环幅值远大于1 的条件下,局部反馈回路的特性主要取决于反馈校正装置,而与被包围部分无关。因此,适当选取反馈校正装置Gc(s)的形式和参数,可以使已校正系统的性能满足给定指标的要求。 2. 反馈校正的特点1) 可以削弱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2) 可以减小系统的时间常数(加快响应速度) 3) 可以降低系统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 4) 可以抑制系统的噪声。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30页/共42页3. 例题 例题1 1 如图所示系统,已

32、知未校正系统各部分的传递函数分别为: G1G2GcG3; 51G(1) 求校正后系统开环频率特性;(2) 比较校正前后系统的相角裕度。ssGc2 . 010656. 0反馈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解:(1)、先画出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 101. 0)(11 . 0(205)()()()(321jjjjGjGjGjG;) 101. 0)(11 . 0(202ssGsG131)(40100lg20lg20dBK当 时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31页/共42页1=10,2=100,含有一个积分环节且 c= 31.

33、6 rad/s,未校正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dB 60 40 20 0- -20- -40100101- -20- -40- -60= 180- -90- -arctg0.131.6- - arctg0.0131.6 = 0(2)、再画出反馈校正环 “G2&Gc” 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因为: : 101. 011 . 012 . 031. 1)()(2jjjjjGjGc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32页/共42页且 1=5 , 2=10 , 3=100(3)、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当=1时, 20lgK = 20lg

34、1.31 = 2.35 dB5校正环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dB 60 40 20 0- -20- -40100101- -20- -60ij、在i 0, 即 |G2(j)Gc(j)| 1 则: : )()()()()()()()(1)()()(23213221jGjGjGjGjGjGjGjGjGjGjGcc)()()(2jGjGjGc20- -20- -400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33页/共42页即有 20lg | G(j)| 20lg | G(j)| - - 20lg | G2(j)GC(j)| 、在j(高频段)内: 20

35、lg |G2(j)Gc(j)| 0, 即 |G2(j)Gc(j)| 1 - -20- -405校正后中频段开环对数幅频特性dB 60 40 20 0- -20- -40100101ij2)(31. 1) 12 . 0(100lg20jj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34页/共42页- -20- -60根据反馈校正原理,有:G(j)= G(j)由及分析,- -40即:20lg | G(j)| = 20lg | G(j)| 可画出校正后整个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图中红线部分。 - -20- -405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

36、dB 60 40 20 0- -20- -40100101ij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35页/共42页并根据曲线可知:1=0.75 ,2=5 ,3=65,4=100, c=15 当=1时,20lgK = 20lg| G(j)| = 36 dB即 K = 63故: =180+(- -90+arctg15/5- -arctg15/0.75- -arctg15/65- -arctg15/100 ) = 53 结论: 串联校正 反馈校正1简单简单,易于实现易于实现对反馈校正环内原环节的元对反馈校正环内原环节的元件要求不高件要求不高,校正装置本身校正装置本身元件要求严格元件要求严格.2常用常用常用常用) 1100)(165)(175. 0() 15(63)(ssssssG例题2: 教材P274例6- -8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6.6.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第36页/共42页6.5 复合校正 1. 复合校正的概念 由复合控制方式的概念引伸而来,即在反馈控制中引入前馈控制的校正方式。 2. 按扰动补偿的复合校正 (1) 典型系统 G1GnG2R(s)C(s)N(s)(2)、复合校正的目的和补偿原理 通过选择适当的 Gn(s),使得 N(s) 经过 Gn(s) 对 C(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