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屈原列传_第1页
第9课 屈原列传_第2页
第9课 屈原列传_第3页
第9课 屈原列传_第4页
第9课 屈原列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屈屈 原原 列列 传传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3.了解屈原的生平,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又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屈原列传写出了屈原的生平事迹,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的品德。屈原出生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他对内主

2、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他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他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陷于孤立,楚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屈原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

3、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他在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已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在极端悲愤绝望时,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成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1.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 自我核对自我核对 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2)把屈原的

4、“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2.翻译下列句子。(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自我核对自我核对 评论他的这种精神,就是形容成能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啊! 自我核对自我核对 (结果落得)兵败割地,失去了楚国六郡,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1.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xin chd nom jiob zchu l huchn hu “离”同“罹”,遭遇。 “反”同返,返回。 “指”同“旨”,旨趣。“见”同“现”,显现。 “濯”同

5、“浊”,污浊。“绌”同“黜”,罢免官职。2.2.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4)靡不毕见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厚币委质事楚(8)被发行吟泽畔(9)齐与楚从亲(1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1)乃令张仪详去秦(12)赵不内 “质”同“贽”,见面礼。 “被”同“披”,披散。 “从”同“纵”,合纵。 “泥”同“涅”,染黑。 “详”通“佯”,假装。“内”通“纳”,接纳。 幸运幸而,幸亏 宠爱 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3.3.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的意思。放逐 升迁 调动官职 变

6、迁,变更 迁移,迁都 疾苦,痛苦 恨,痛心 疾病 快 锐利4.4.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古义:骗人的假话,名词。今义:无理狡辩,动词。古义:脸色,面容。今义:颜料或染料;色彩。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述。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古义:第二年。今义:次于今年的一年。5.5.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效法。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名词作状语,用厚礼。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伤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是令人害怕的事。形容词用作动词,阐明。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7、2)明道德之广崇(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5)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7)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被动句 被动句6.6.特殊句式。特殊句式。 7.7.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1)博闻强记: (2)泥而不滓: (3)随波逐流: (4)爽然若失: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滓:污浊。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逐:追随。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爽然:主意不

8、定的样子;若失:像失去依靠。1.文章第3段是作者对屈原和离骚的评价,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与你交流】【与你交流】就这段内容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价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离骚的创作缘由,特别揭示了“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为文眼句;写离骚的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进而归结到赞美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的纲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4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11段,写屈原与渔父对话,屈原自沉汨罗。2.屈原列传中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

9、什么作用?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与你交流】【与你交流】屈原列传叙述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二者对话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又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同时也有对自身遭际的悲愤之情。3.屈原为何一定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与你交流】【与你交流】首先,楚王的屡次疏远和小人的谗谄是屈原自沉的客观原因,他实在幽愤难解,所以自沉以求解救。其次,屈原自沉也有他主观上的原因。他太爱楚国,他爱国胜于爱“志”,所以他不能像孔

10、子那样周游列国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另外,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人死魂去,死亡是对肉体的否定和对灵魂的驱逐,灵魂可以离开肉体开始新的漫游和寻找新的存在方式。因此,死亡的可畏性被灵魂的延续性冲淡了,这属于情感的自慰和精神信仰所带来的诗化的自我欺骗。屈原也是相信神灵的,他的很多作品都通过神游的方式与先圣交流,与仙女对话。在虚幻的梦游之境,他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所以死后灵魂的存在是解脱死亡可畏的一剂良药。他留念生命,也留念香草、美人,但当生命之中不可能得到香草、美人之时,唯有死亡才可以将他拯救。死亡是对无意义生命的强烈否定,是对无聊生存的冷漠与藐视,唯有“自沉”才可以实现对人生价值的肯定,达

11、到对生存意义的高扬,才可以在异域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达到生命的另一种辉煌。4.请从选材、写法、语言等角度,说一说屈原列传不同于一般传记的特点。【与你交流】【与你交流】(1)选材上,屈原列传没有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2)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3)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12、。5.从传文来看,对屈原至死不离楚国的行为,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评议”又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而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与你交流与你交流】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司马迁“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的确,屈原生活于战国末期,那时候

13、士大夫对于国与国的界限较为模糊,君固然可以择臣,臣也可以择君。对于士大夫来讲,重要的是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屈原有经国之才,以这样的才能游说诸侯,取卿相之位应当不是什么难事。而屈原的选择却是宁可行吟泽畔,也不做去国远游之想。以屈原的性格来讲,他不是想不到,而是根本不会去想。这一点有些像柳下惠的不去父母之邦,但柳下惠多少有些隐士的味道,让人感觉消极。有选择的困境与无选择的困境有选择的困境与无选择的困境屈原的困境是古代独立性格文人的共同困境,对于这种困境,儒家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观点,满怀对贤君明主的期望。而道家人物则干脆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放弃

14、了对社会的责任。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都表达了这两种态度。贾谊最终处于儒道两家的夹缝中,进取之心日挫。相比于屈原来讲,贾谊是没有选择的。贾谊生活在一个大一统的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士大夫要做出一番事业,只能依靠中央王朝,没有其他的国家可以选择。相比于屈原来讲,贾谊的困境则更为典型,也更有代表性。文人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是依附于君王的。只有为君王所用,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一旦为君王所弃,他们就毫无用武之地,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志洁行廉,与俗人俗政不可并立,从而消极避世,落入俗套,不仅可惜,而且可叹。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看到的是我们自己。司马迁

15、在写屈原贾生列传时充满感情,其实他也在写他自己。作为读者,有时候多少能够发现一些自己的影子,无奈而且彷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题目。完成后面的题目。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 )。C2.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判断, ,正确的一正确的一项是项是( () )。A.相同,相同B.相同,不同C.不同,相同D.不同,不同D D3.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屈原流放途中与渔父的对话,以突出屈原的高风亮节;第2段写屈原死后,楚国因缺少忠臣,终于被秦灭掉。B.引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赞扬屈原保持了高尚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是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楚国统治集团的愤慨。C.“其后楚日以削”的“日”是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地;“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