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2013年《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1页
[整理]2013年《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2页
[整理]2013年《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3页
[整理]2013年《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4页
[整理]2013年《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人类环境意识启蒙著作?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尔逊可持续开展的概念时间尺度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空间尺度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能力园林开展的三个阶段开展阶段效劳对象涉及范围功能要求造园阶段传统园林阶段少数贵族宫苑、庭院、花园休息、娱乐城市绿化阶段广阔的城市居民公园和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景观、休闲大地景观规划阶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大地综合体人类环境系统持续稳定开展现代园林的本质特征世界园林开展的共同趋势狭小的封闭庭院区域大环境建设;庭院设计小区设计公园设计城市/农村规划园林构成要素的人工化为主堤岸硬质化以植物造园为主,师法自然生态驳岸;逸苑与寸草亭比照

2、;红轴的溪流景观植物材料贫乏、配置科学性缺乏模纹花坛、“草坪风开发野生植物资源、模拟自然植物群落的生态过程;以欣赏游憩为建设目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的多目标建设,从整体上建立良性循环的绿地生态系统。第一章 个体生态学总论植物与环境第一节 环境一、环境的概念 围绕着主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主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相对的又是具体的。从生物科学角度:生物生存的周围空间。从环境科学角度:人类耐以生存和开展的空间,包括非生物环境光、热、水、土、气等和生物环境动植物、微生物等。二、环境的分类按环境的主体分类: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按环境的性质: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经人类干预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人类

3、对环境的影响:原生环境自然环境和次生环境半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按环境的尺度范围: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三、其它概念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生境:特定生物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城市环境: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四、生态因子的分类按其性质分为: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等土壤因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营养状况等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如海拔、坡度、坡向等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种群结构、密度、

4、竞争、捕食等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环境对生物的综合作用1综合作用: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2主导作用:生态因子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植物的生存和生态特性等的形成起决定作用,这个因子为主导因子。3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不可替代性:对生物作用的因子虽不是等价的,但都很重要,缺一个都不行,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补偿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缺乏时,可依靠某一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而获得类似的生态效应。4阶段性作用: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不同的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

5、响是分阶段性的。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如很多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坡向、经纬度等是通过光照、温度、水分等改变来间接影响生物的。直接因子:光、温、水、气、土壤间接因子:地形、地势、海拔二、环境对生物的制约1最小因子定律木桶原理 生物生长取决于数量最缺乏的营养物质。 最小因子法那么只有在严格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应用在应用最小因子法那么时,还要考虑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限制因子:某一数量最缺乏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不仅限制了生物的生长,而且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态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这一生态因子就是限制因子。实践意义:找到限制因子,消除限

6、制条件,促使生物较好生长。2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缺乏或过多,即当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耐性定律的补充原理:任何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由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对多个生态因子耐性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地理分布范围也很广。同一生物种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其耐性范围会发生变化,产生生态型的分化。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的生态适应1、生态适应:生物

7、以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的不断调整、变化来适应环境中生态因子的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2021年?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绪论人类环境意识启蒙著作?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尔逊可持续开展的概念时间尺度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空间尺度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能力园林开展的三个阶段开展阶段效劳对象涉及哼弦吮臂扁屉歉弄翟扯部娩桶洒甘泵咽热桅瑚腊耪巧坦诫返恨砾鼎涎偏口闪寨色涧话絮哮稻铝巧猴闯班逛荤浇西苑谜啥芦诈岩斗胀捕披卷圭蝶亿嫌2、生态适应的机制: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

8、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其它:适应组合:植物的生态适应方式取决于植物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生物之间的关系,在逆境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往往在涉及到一组彼此相关联的适应方式,甚至存在协同和增效作用 。极端环境条件下,植物常采用休眠的适应方式。3、生物生态适应的类型 生物由于趋势同适应和趋异适应而形成的不同适应型:生活型和生态型1生活型Life form趋同适应 概念:不同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通过生活型,可以明显反映出

9、植物与环境的关系。2生态型Ecotype趋异适应概念: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一般来说,分布区域和分布季节越广的生物种,生态型越多;生态型越单一的物种,适应性越窄。 生态型按主导因子的不同可分为:气候生态型:长期受气候因子的影响 土壤生态型:长期受不同土壤条件的影响 生物生态型:主要是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是一种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一个物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生态型。一般分布区域越广的生物种,其生态型越多。生活型着重从外貌上进行区分,是一种种以上的

10、分类单位,一种生活型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4、生物生态适应的调整驯化:使植生物对某一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改变的过程。包括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四、生物对环境的生态效应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城市植被的生态作用形成新的小气候环境;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过度放牧、沙尘暴等。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1改善小气候2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3净化空气减少粉尘污染 降低有毒气体浓度及有毒气体对植物的危害 杀菌作用:空气中散布着各种细菌等微生物,其中不少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城市植被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一是由于植

11、物吸滞粉尘,减少细菌载体,从而使大气中细菌数量减少,另外植物本身具有杀菌作用,许多植物能分泌出杀菌素。指示和检测环境污染:有些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映,要远比人敏感的多。植物成为“永不下岗的哨兵,为保护环境、人类健康效劳。4减弱噪声 5修养水源,保持水土6净化水体7防风固沙第二章 光与园林植物第一节 太阳辐射的性质及其变化一、太阳光谱到达地面的占47% 二、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太阳高度角愈大,地面辐射强度也愈大,赤道附近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海拔:随着海拔的升高,太阳辐射增强,辐射成分增多。大气状况: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潮湿、浓云、尘埃或污染物等造成空气混浊时,太阳辐射强度减小得最为显著

12、。坡向与坡度:南坡平地北坡。坡度越大差异越显著第二节 光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1、光强作用植物的一般规律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为光补偿点。光补偿点以上,光合速率与光强成正比,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开始较快,后逐渐变慢,到一定值时,光照强度增强,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到达一定强度假设继续增加光强,会发生氧化作用使与光合反响有关的酶活性降低,光合速率开始下降 。2、光强对植物的影响对植物的形态建成有重要作用:充足的阳光有利茎干和根系的发育。实践意义:造型,全光育苗对种子的发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种子其发芽需光不同。影响植物的开花

13、和品质:有的植物需用在强光下开花,如郁金香;有的需在弱光时才能开花,如牵牛花。实践意义:人为控制花期影响茎叶和开花的颜色:色叶植物3、三种光强生态类型:阳性植物: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荫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需光量一般为全日照的70%以上。阴性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需光量一般为全日照的520%。耐阴植物中性植物:对光照有较广的适应能力,但最适宜的是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植物耐阴的能力,常用耐阴性表示。A、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的比拟阳生植物阴生植物枝叶稀疏,透光性好枝叶茂密,透光度小枝下高长枝下高短阔叶中的落叶,针叶中的针叶多阔叶中的常绿,针叶中

14、的扁平或鳞片状叶多生长快,寿命短生长缓慢,寿命较长耐干旱薄,对不良环境适应能力强需较湿润、肥沃的土壤,对不良环境适应能力弱B、其它植物的耐荫性一般相对固定,会因外界条件的变化发生少许变化: 耐荫性:幼苗成年树 温暖湿润干旱寒冷 土壤肥沃土壤瘠薄一般而言,一切对树种生长的生态条件的改善,都有利于树种耐阴性的增强。二、光质的生态作用略三、光周期的生态作用1、光周期现象及植物适应的生态类型光周期是一天内白昼和黑夜交替的时数。生态类型:长日照植物:只有经过大于临界日长的光照或黑暗低于临界日长的时数才能开花。延长光照时间提前开花。短日照植物:只有经过低于临界日长的光照或黑暗大于临界日长的时数才能开花。人

15、工缩短光照时间可促使其开花。如多数深秋或早春开花的植物等。中间型植物:昼夜长短对该类植物影响不大。多数。2、光周期的生态作用对植物开花的光周期现象,对诱发花原基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暗期的长短对植物开花的影响:长日照植物其光期有一临界值不小于2小时,加长光期,促进开花。闪光打断暗期640660nm的红光最好也促进开花。短日照植物其暗期有一临界值,加长暗期,但小于22小时,促进开花。闪光打断暗期,相当于缩短了暗期抑制短日照植物的花芽形成。 对植物休眠的影响:一般短日照促进植物休眠,长日照打破或抑制植物休眠;夏休眠的植物需长日照才能引起休眠,短日照诱导解除。应用:北方植物园引种时,可利用短日照处理来促

16、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长日照促进营养生长,如对树苗进行长日照处理可大大促进树苗生长。对其它方面的影响:对花色性别、地下贮藏器官的形成和发育有影响。第三节 城市光环境及其对园林植物的影响一、城市中光照特点1、城市中太阳直辐射减少、散辐射增多。2、城市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农村郊区中区街道和建筑不同朝向的不均匀性3、光污染人造白昼污染:由于室外夜景照明导致城市上空发亮,影响植物、人体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白亮污染:由强烈人工光和玻璃幕墙反射光、聚焦光产生。彩光污染:黑光灯、荧光灯、霓虹灯等二、城市中太阳辐射对园林植物的影响树木偏冠现象喜光树种萌动期和开花期推迟,开花数量减少,落

17、叶期提前,枝长叶稀,严重时无花无果,整株枯死。2021年?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绪论人类环境意识启蒙著作?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尔逊可持续开展的概念时间尺度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空间尺度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能力园林开展的三个阶段开展阶段效劳对象涉及哼弦吮臂扁屉歉弄翟扯部娩桶洒甘泵咽热桅瑚腊耪巧坦诫返恨砾鼎涎偏口闪寨色涧话絮哮稻铝巧猴闯班逛荤浇西苑谜啥芦诈岩斗胀捕披卷圭蝶亿嫌城市内的园林植物的生长期比郊区的长三、城市植物群落中的太阳辐射状况1、植物叶片对光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一般来说,照射到叶片上的太阳辐射有70%被吸收,20%被反射,10%被透射。可见光

18、大局部被叶片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吸收率最高,为8095%,对绿光吸收少,反射和透射较多紫外辐射大局部被截留,反射和透射的较少。红外辐射大局部被反射70%和透射,吸收的少2、树冠内的太阳辐射状况3、植物群落中的太阳辐射状况照射在植物群落上的太阳辐射分为三局部:被反射、被吸收、透过。植物群落吸收太阳辐射量取决于:群落的层次和群落内部的松散程度。层次多,每层相对松散松散植物群落中:林下植物不受限制。较致密的植物群落:耐阴植物。热林群落中:林下耐阴植物很难生存1%,仅有苔藓等低等植物。第四节 光在园林中的应用一、提高园林植物的光能利用率提高光合能力:光合能力高的园林植物的选用;增大光合面积:合理规划园

19、林大环境;合理的植物配置延长光合时间:常绿阔叶树木的运用二、调整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花期和休眠期1、引种中的应用:长日照植物北移,生长会延长,树形高大,易受早霜危害。短日照使其提前休眠,增强越冬能力;长日照植物南移,发育缓慢,有的不开花、结实。短日照植物北移,发育缓慢;南移提前开花。 2、调整花期3、长日照处理促进园林植物的营养生长4、调节光照强度促进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 植物幼苗和对光强较敏感的大树第三章 温度与园林植物第一节 温度的自然变化规律一、热量平衡上午,温度开始上升;到下午1点左右,温度到达最高值;午后,温度开始下降;至日出前后,温度达最低。二、温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纬度:随纬度增加,温

20、度逐渐降低(0.50C/10)。海拔:随海拔增加,温度逐渐降低(0.5 0.6 0C/100米)。坡向:南坡平地北坡; 形成有差异的小气候:南坡相对温暖枯燥,北坡相对低温湿润;对应的植被分布类型:南坡喜温耐旱的植物居多,北坡耐荫喜湿的植物居多。 第二节 温度与园林植物的生态关系一、三基点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 最低温、最适温和最高温称酶活性的“三基点温度。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也服从“三基点温度。最低温:在该温度以上酶才开始表现活性,并在一定范围内酶的活性与温度呈正相关。最适温:该温度时酶活性最高。最高温:到达该温度时酶失去活性。一般原产低纬度地区的植物,生长温度的三基点温度高,耐热性好,抗寒性

21、差;反之。两者之间有过渡。二、极端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一低温1、直接伤害:包括冷害、冻害和霜害。冷害(又寒害):指零上低温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它是喜温植物向北方引种和扩张分布的主要障碍。多发生在温度相对较高如我国的南方地区。冻害:指冰点以下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北方地区,冻害是低温的主要的伤害形式。霜害:由于霜的出现而使植物受害。初霜早霜:秋季第一次出现的霜;影响引种南方植物终霜晚霜:春季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影响引北方植物霜期:初霜终霜;无霜期:终霜初霜。无霜期被视为植物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园林植物特:幼苗引种易遭受霜害。2、间接伤害冻举冻拔:气温下降和升高引起土壤结冰及解冻,导致树木上举,根系裸露或

22、树木倒伏。发生地:寒温带土壤含水量大,土壤质地细。小苗和幼树易。冻裂:昼夜温差导至热胀冷缩产生弦长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发生地:昼夜温差大,高纬度地区、薄皮树种。措施:树干包扎,缚草或涂白生理干旱冻旱:土壤结冰或土温过低,植物根系吸水少或不吸水,而植物蒸腾失水引起植物枯槁死亡。发生地:多发生于土壤未解冻的早春,多风城市易发生。措施:迎风面设置挡风设施,幼苗北侧设置土埂二植物对低温的生态适应:1、形态方面:生活在低温中的植物芽和叶片具油脂类物质,芽具鳞片,体表有蜡粉和密毛;极地和高山植物植物矮小并常呈匍匐状或者莲座状等;一些植物的叶片在冬季变为红色有利于吸收更多的热量。 2、生理方面:

23、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来降低冰点,增加抗寒能力。极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见光谱中的吸收带较宽,能吸收更多的红外线。最有效的生理适应就是休眠。三高温:1、高温对植物的伤害间接伤害:破坏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植物饥饿受害;破坏水分平衡:蒸腾作用加强,植物枯死至死亡。高温抑制氮化合物的合成,氨积累过多,有毒物质积累直接伤害:400C蛋白质变性; 500C生物膜结构破坏等。2、高温对植物伤害的常见病症皮烧:温度升高特别是温度的快速变化而引起植物组织的局部死亡。发生时间:多冬季,朝南或南坡及有强烈太阳光反射的城市街道。病症:树皮呈斑点状死亡或片状剥落。细菌入

24、侵树种:光滑的薄皮树;措施:涂白 根茎灼烧:高温表土灼伤幼苗根茎造成伤害。措施:遮荫或喷水降温(四)植物对高温的生态适应:形态适应:有密绒毛和鳞片;植物体呈白色或银白色、叶革质发亮;叶片垂直排列使叶缘向光或高温下叶片折叠;树干和根茎具有木栓层等。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可溶性糖或盐的浓度,减缓代谢速率和增加原生质的抗凝结力;蒸腾降温;有些植物具反射红外线的能力。三、温度节律对植物的影响温周期现象:植物随着昼夜、季节等有规律的温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响。表现为日温周期现象和季温周期现象。1、日温周期现象:一天内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变温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促进生长

25、、开花和结实。 多数植物日温差越大,产量越高,品质也愈好。有些植物的生长很少受温周期的影响。如红杉和恩氏云杉苗木。 2、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温度的季节变化形成相应的生长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现象是同周围环境条件紧密联系的。市区温度一般比郊区温度高,其物候期要早些,故园林植物的萌动、开花期比郊区早,市区植物的生长期要长些,落叶休眠较晚。掌握常见的园林植物的花期、落叶期等。 四、温度与植物分布1、影响植物分布的温度因素极端低温、高温是影响植物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冬季的极端低温:高纬或高海拔地区限制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直接决定物种水平和垂直分布的上限。夏季的极端高温:低纬或低海拔地区限制植物分布的

26、主要因素。其它:秋初的极端低温,春季的晚霜,夏季温度缺乏。年平均温度也是影响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某个区域的温度多数集中在某个相对稳定的区域,常接近该区域的平均温度。各区域的平均温度对植物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特别是年平温和较典型的月份的平均温积温是影响植物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积温:植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某一特定温度以上的热量总量。不同植物要求不同的积温总量。有效积温:特定温度为生物学零度的积温。活动温度:特定温度为物理学零度0 的积温。生物学零度植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高于这一温度,植物才开始生长发育。 温带地区常以5或6 ;亚热带地区以10 为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 K=N

27、T-T0K:有效积温 T:当地某个时期内的平均温度 TO:生物学零度 N:某时期的天数根据物种需要的积温量、再结合各地的温度条件,可判断植物的引种范围。2、我国园林植物分布分类略3、园林植物随温度变化适应的生态类型喜高温植物:白天:20220C,晚上:不低于100C。如一品红、仙客来和多数附生兰,;喜低温植物:一般长江流域可露地越冬。月季、桂花、山茶花、杜鹃花等;中温植物:介于两者之间,在广东、广西地区可露地越冬。米兰、荷包花等。第三节 城市中的温度变化规律一、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现象 。一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 第一,城市下垫面性质特殊,比郊区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城市使

28、用的砖石、沥青、混凝土、硅酸盐建筑材料,深色的屋顶等热容量、导热率高,吸收较多的太阳辐射。但其反射率低。2021年?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绪论人类环境意识启蒙著作?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尔逊可持续开展的概念时间尺度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空间尺度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能力园林开展的三个阶段开展阶段效劳对象涉及哼弦吮臂扁屉歉弄翟扯部娩桶洒甘泵咽热桅瑚腊耪巧坦诫返恨砾鼎涎偏口闪寨色涧话絮哮稻铝巧猴闯班逛荤浇西苑谜啥芦诈岩斗胀捕披卷圭蝶亿嫌狭窄的街道、墙壁之间的屡次反射和吸收,导致太阳辐射能增多。第二 城市大气的大量污染物覆盖层,吸收和反射长波辐射,减少了热量的

29、散失。第三 城市中有较多的人为热量来源,特别是在冬季,高纬度地区燃烧大量化石燃料采暖.第四 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利热量的扩散。第五 城市特殊的地面,植物占面积相对较少,不透水面较大。 二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1、大范围气候:稳定的高压控制下,气压梯度小,微风或无风,无云或少云,有下沉逆温时易产生。2、城市规模:大城市较为明显,人口密度大、建筑密度大、人为释放热量多的市区易形成高温中心。3、时间因素热岛强度的日变化 中纬度城市在理想状况下,热岛强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夜现象,落日后23小时约21时,引时的热岛强度最大。日出后乡村加热比城市快,热岛逐渐减弱,到次日中午13时左右为最低。城市热岛强

30、度的年变化:冬秋春夏三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加重城市空气污染 城市热岛环流、气流向市区辐合,把城郊工厂的污染物带到城区,污染城区空气。当高空有逆温层时,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污染物在城市上空弥漫,严重污染空气。2、夏季,热岛效应可加强城市气温酷热程度,易产生高温灾害,影响健康舒适。增加了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影响环境质量。3、影响取暖季节的能耗 冬季,中高纬度地区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市取暖季节比郊区缩短,节省取暖的能源消耗,可消减城市大气污染。4、影响城市积雪 冬季,高纬度地区城市地热岛效应可减少城市积雪地频率、积雪时间和积雪深度。使城市积雪少于郊区,减少城市建筑物的雪压。5、影响无霜期和物

31、候期 热岛效应会使春天来得早,秋季结束晚,城市无霜期延长,极端低温趋向缓和,有利于树木生长。四防治热岛效应的对策消减人为热量的排放消减城市的净辐射量:增大城市反射率,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高度和密度,消减大气污染增加城市热量交换和植物光合能量转换等:增加城区水域面积和水设施,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二、城市小环境温度变化略第四节 园林植物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一、园林植物的遮荫作用(又减光效应) 植物的遮荫是要是通过植物的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使到达地面的热量有所减少。植物叶片对热效应最明显的红外辐射的反射率可达70%,沥青为4%,鹅卵石为3%。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植物群落层次越多,所阻挡的太阳辐射也就越

32、多,地面温度下降的越快;对于单株植物来讲,树冠越大,层次越多,遮挡的太阳辐射也越多,遮荫作用越明显。增加群落的层次性或扩大冠层的幅度等途径来实现。对地面、建筑的墙体、屋顶具有遮荫效果自然能源冷却。二、园林植物的增湿效应凉爽效应园林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降低环境温度,同时释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8%25%),使之产生凉爽效应。三、营造局部小气候大片园林绿地能使城区环境趋于冬暖夏凉,有利于空气流动。四、园林植物对热岛效应的消除作用增加园林绿地面积能减少甚至消除热岛效应五、园林植物的覆盖面积效应解决城市的温度问题不完全取决于园林植物的覆盖面积,但它的大小却是城市环境改善与否的重要限制因子。在良好绿化的根底上

33、,植物覆盖面积对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节 温度的调控在园林中的应用1引种 引种是园林中重要的植物来源,丰富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性,改善北方城市冬季缺绿的状态。 气候相似性温、光、水等是引种成功的关键,而温度是最明显的限制因子。“三级跳的引种驯化,不能超出其潜在的范围。2种子的萌发与休眠易发芽的种子:冷水或温水处理促使其萌发。出苗慢的种子:变温处理加快出苗速度。休眠种子:可经低温沙藏和变温处理打破休眠。3温度调控与园林植物开花升温能促使局部园林植物开花一些多年生花卉在入冬前放入温室培养,一般都能提前开花如月季、茉莉、米兰正在休眠越冬但花芽已形成的花卉如牡丹、杜鹃,移入温室,逐渐加温

34、,能提前开花。降温,延长休眠期,可推迟园林植物开花的时间春季开花耐寒的晚花品种,春暖前移入冷室,减少水分,可推迟开花。4防寒树木:石灰水加盐或石硫合剂将树干涂白;稻草或草绳包扎树干。绿地率绿化率绿化覆盖率绿视率绿地率:工程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率所指的“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绿地率通常以下限控制:并不是长草的地方都可以算做绿地率,距建筑外墙1.5米和道路边线1米以内的土地和地表覆土达不到3米深度的土地,不管它们上面是否有绿化,都不计入绿地

35、面积。地下停车场、化粪池、屋顶等上面的绿化都不计算在内公共绿地内占地面积不大于百分之一的雕塑、水池、亭榭等绿化小品建筑可视为绿地。“绿化率只是开发商宣传楼盘绿化时用的概念,并没有法律和法规依据。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的衡量楼盘绿化状况的国家标准是绿地率。 绿化覆盖率:绿化垂直投影面积之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此概念相对而言比拟宽泛,大致长草的地方都可以算作绿化,所以绿化覆盖率一般要比绿地率高一些。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地下停车场、化粪池、屋顶等上面的绿化均可计算在内,但是垂直绿化却无法计算。绿视率:指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它强调立体的视觉效果,代表城市绿化的更高水准。既包括地下停车场、化

36、粪池、屋顶等上面的绿化,也涵盖了垂直绿化的范围。 第四章 水分与园林植物第一节 水分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一、地球上水的数量及其分布略二、地球水的循环状况及其平衡1、地球水的循环状况:包括大循环和小循环2、地球水分循环的平衡从整个地球的角度来看,平均蒸发量和平均降雨量是相等的,但陆地上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洋上却是蒸发量大于降水量,陆地上的径流补偿了海洋的蒸发。在特定的某一区域,降水和蒸发并不一定平衡,而且不平衡的区域居多。三、水的形态水有三种状态,即液态、汽态和固态。与植物生命活动发生直接关系的水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它们的来源是大气降水。地表降水主要包括降雨、降雪、雾和露水。高纬度地区降雪

37、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露对荒漠植物的生命活动作用重大。第二节 水与植物的生态关系一、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生化反映的溶剂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和光合作用的原料水能调节生物体和环境的温度水还可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植物保持一定的状态。2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降水量与植物生长量密切相关,一般降水量大植物的生长量大。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水分的要求不一样。种子萌发时需充足的水分。生长期因植物而异,有的需求明显,生长与水分供给根本呈正相关,如杨树、杉木等。花果期水分过多,产生不利影响;过少,花果脱落。土壤含水量影响根系的发育,潮湿土壤中,根系生长缓慢;土壤含水量较低时,

38、根系生长速度显著加快。低温季节适当减少水分,增加植物的抗寒性。二、 植物对水分适应的生态类型以水为主导因子的植物生态类型一水生植物 弱光、缺氧、温度变化平缓、溶解有各中无机盐类。1通气组织兴旺,以保证对氧的需求。2具有兴旺的排水器官。3水生植物具有独特的形态:根系退化、株体柔软等。4生殖方式多样性:3、水生植物的分类沉水植物:整个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以下,与大气完全隔绝。如地毯草、红柳、红蝴蝶等。浮水植物:叶片漂浮在水面上。如王莲。挺水植物:植物的茎叶大局部挺伸在水面以上。红树林景观:具有兴旺的支柱根、呼吸根或板根。为多种植物。二.陆生植物概念: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长时间水分缺乏、抗旱能力最

39、小的一类陆生植物。根据生境分为:阳性湿生植物: 水稻、灯芯草阴性湿生植物:海芋、秋海棠特征介于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之间适应最强,分布最广。指在干旱环境下生活,能避开、忍受或适应干旱以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发育的植物。短命植物:该类植物常以种子或孢子阶段来远离干旱。避旱植物:该类植物能较好的协调体内的水分平衡,避于干旱对其造成的影响。保水型植物:多数根茎叶等组织可进行储水或减少水分消耗。仙人掌科、景天科、石蒜科等。耗水型植物:能有效地减少蒸腾,能有效地吸收水分。如骆驼刺、狐茅等。耐旱植物:具有忍耐干旱的能力。如苔藓、地衣及某些蕨类植物,可以在空气枯燥的条件下,维持长时间而不受伤害,待吸收水分后又恢复生

40、长。第三节 植物对极端水分的适应及其抗性一、水分缺乏对植物的影响(一)水分缺乏的种类1、大气干旱:由于环境中的气温高而相对湿度较小造成的。植物的蒸腾量超过吸水量,发生暂时萎蔫。2021年?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绪论人类环境意识启蒙著作?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尔逊可持续开展的概念时间尺度当代人的需要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空间尺度特定区域的需要不危害和削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能力园林开展的三个阶段开展阶段效劳对象涉及哼弦吮臂扁屉歉弄翟扯部娩桶洒甘泵咽热桅瑚腊耪巧坦诫返恨砾鼎涎偏口闪寨色涧话絮哮稻铝巧猴闯班逛荤浇西苑谜啥芦诈岩斗胀捕披卷圭蝶亿嫌土壤水分充足,植株不会死亡,但降低植物的生产量。持续

41、时间长,会导致土壤水分的缺乏2、土壤干旱短期的水分缺乏会导致植物的暂时萎蔫,持续时间长,会发生永久萎蔫,造成植物局部或整株死亡。二植物的抗旱性植物的抗旱性:指植物对干旱的适应能力,即植物在水分胁迫下的生存能力和保持正常生长发育的能力。测定延存时间法:完全断绝水分补给后,植物因缺水而使气孔关闭,到植物开始受害为止。缺水时气孔调节灵敏而关闭较早的或储水能力强的植物比拟耐旱,延存时间较长。三植物抗旱性的分级1、耐旱力最强的树种:经过5个月以上的干旱和高温,未采取任何抗旱措施而正常生长或稍缓慢的树种:雪松、木芙蓉、夹竹桃、垂柳、旱柳、火棘。2、耐旱力较强的树种经过2个月以上的干旱和高温,未加抗旱措施,

42、树木生长缓慢,有黄叶、掉落及枯稍现象。桂花、丁香、常春藤、八角枫、紫薇、广玉兰、龙柏、3、耐旱力中等经过2个月以上的干旱高温不死,但有较重的落叶和枯梢现象。杜鹃、山茶、八仙花、樱花、罗汉松、海棠、灯台树、桢楠、桦木等。4、耐旱力较弱的树种经过一个月以内的干旱高温期不会死亡,但有严重枯梢现象,生长几乎停止。三尖杉、柳杉、腊梅、大叶黄杨、珙桐、油茶等。5、耐旱力最弱的树种旱期一个月左右就会死亡或相对湿度较低、气温达400C以上死亡严重的树种。银杏、白兰花、棕树、珊瑚树等。二、涝害及植物的抗涝性一涝害的种类涝害:水分过多对植物产生的伤害。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过多:加上高温,植物易徒长。土壤中水分过多:氧

43、气缺乏、根系生长受限、大量养分损失、水污染等。二植物的抗涝性耐水力最强的树种:能耐3个月以上深水淹浸。垂柳、旱柳、落羽杉、紫穗槐、桑树等。耐水力较强的树种:能耐2个月以上深水淹浸。紫藤、重阳木、栀子、棕榈、悬铃木等。耐水力中等的树种:能耐12个月以上深水淹浸。广玉兰、水杉、迎春、龙柏、侧柏、竹等。4、耐水力较弱的树种:能耐23周水淹浸。罗汉松、南天竹、紫荆、梅、杏、三角枫、金钟花、合欢等。5、耐水力最弱的树种:不到1周。桂花、玉兰、木兰、腊梅、木芙蓉、柳杉、木槿等。第四节 水污染与植物一、水污染对植物的危害固体污染物:造成水体外观恶化;堵塞土壤毛细管。有机污染物: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厌氧腐败状

44、态,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油类污染物:使大气与水面隔绝,破坏正常的充氧条件。有毒污染物:无机化学毒物、有机化学毒物和放射性物质。生物污染物:有害微生物如病原菌、寄生性虫卵等。营养物质污染物:指N、P、K等营养物质富营养化:大量 N、P、K等营养物进入水域,引起不良藻类和其他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生物大量死亡。水华、赤潮二、植物对水污染的净化作用植物将污染物进行体内新陈代谢而利用掉。植物的富集作用:利用凤眼莲净化炼油废水。第五节 园林植物对城市水分的调节作用一、园林植物群落中的水分状况1、进入植物群落内地面的水分比空旷地的少树冠截留:降水过程中,雨水等能以薄膜的形式保存在植物

45、体外表,树皮裂缝等,这局部水再被重新蒸发而返回到大气。群落层次越多,截留总量越多。到达地面的水分要比空旷地少;且水质含较多的养分。2、植物群落内的空气湿度大植物群落内,枯枝落叶层持水能力较高,土壤含水量较高。植物群落内的枝叶树干等的交叉,对蒸发和蒸腾的水分进行堵截。3、植物群落对降水的利用率高植物群落多层吸收利用。发育良好的植物群落内的土壤质地和结构好,有吸收和保持水分的功能。二、城市水分状况1水污染严重:中国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常见的有水体富营养、有毒物质和热污染三类。选择耐水污染且具有净化水污染的园林植物。2水资源短缺:现有城市中有一半的城市有不同程度的缺水,其中100多座城市严重缺

46、水。主要北方2/3。北方缺水城市主要是资源短缺型,如北京、天津、大连等;南方缺水主要属于污染短缺型,如上海因黄浦江污染严重。3城市降雨量高:城市下垫面粗糙,城市上空大气污染物浓度高,人为热燃烧释放大量的水汽,城市的降雨强度和降雨频率都高于郊区。有“城市雨岛之称。4城市径流量大:城市不透地面多,植物缺乏导致城市径流量高。5城市的空气湿度低、云雾多径流量多,城市蒸散量小,故城市空气湿度比郊区小,形成“城市干岛。大气污染颗粒物质及粗糙的下垫面为城区雾多提供了条件,雾多加重了空气污染,减弱了太阳辐射。三、园林植物对水分的调节作用(一)、增加空气湿度园林树木有较强的遮阳庇荫、降低风速、蒸腾作用。乔灌草结

47、构比单一的配置其降温增湿效果高。(二)、修养水源,保持水土林冠层、灌木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对降水的截留。 绿地内的地表径流显著减弱。地被物层吸水保土绿地土壤良好的渗透性和保水性。(三)、净化水体植物的富集作用植物具有代谢解毒的能力。第六节 水分在园林实践中的应用一、实践中的水分调控与管理一合理灌溉的含义及原那么含义:适时灌溉,适度灌溉。合理灌溉要根据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生长发育阶段、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天气等方面来确定。喜湿耐涝:一次多浇;耐旱植物:适当少浇。播种或扦插育苗阶段:多浇勤浇。出苗后:适当少浇。冬季:温室或大棚不采取供暖,灌溉量和次数适当少浇。园林植物:手动喷雾、机械除尘。二、水分调控与

48、园林植物的花期、花态、花色花期:人为进行干旱处理,调节生长,提早进行花芽分化。如玉兰、丁香、紫荆、垂丝海棠等,特别对球根类花卉花态:植物在成熟期湿度过大,会阻碍植物的开花并影响结实。室内植物中有些喜较大的空气湿度花色:水分缺乏时,色彩变浓。三、水分调控与植物的抗性植物在低温季节适当减少水分的吸收,增加植物的抗寒性。在土壤解冻前的早春进生灌溉,可促进土壤中的冰融化,减少生理干旱现象的发生。植物对干旱和水湿的适应,可采用适应性锻炼。第五章 大气与园林植物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作用一、大气的组成一洁净大气二大气污染物:1、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硫化氢等。 2、颗粒污染物

49、:如灰尘、烟雾、煤尘、金属粉尘等。二、大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略第二节 城市中的大气 一、污染源类型1、点源与面源:点源:指集中在一点或小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如多数工业污染源。面源:指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向空气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如居民普遍使用的炉灶,郊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空气污染物的农田等。2、自然污染源与人为污染源:前者指来自火山爆发、尘暴等,少量。人为污染为主要。3、固定源与流动源:固定源:指污染物从固定地点排出,如钢铁厂、水泥厂等。流动源:主要指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厂相比,虽然排放量小而分散,但数目庞大、活动频繁,其排放总量也是不容无视。二、污染物分类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

50、接排出的原始物质,进入大气后其性质的状态没发生变化。如:降尘、飘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间发生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响,形成与原污染性质不同的污染物。三、污染物种类: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状污染物一颗粒状污染物:降尘、飘尘和烟、雾颗粒状污染物在空中散射和吸收阳光,使能见度降低,夏季达13,冬季达23;并使地面的阳光辐射减少,城市接受的阳光辐射平均少于农村1520。粉尘颗粒是水分和有毒气体凝结的核心,形成城市雾,影响呼吸,引发加剧支气管和肺部疾病。飘尘外表带有致癌性很强的化合物。二主要气态污染物 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氟化氢第三节 大气污染与园

51、林植物一、大气污染对园林植物的危害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并溶解在叶汁液中,通过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响对植物产生毒害,故植物受害病症一般首先出现在叶片。不同的污染物对植物病害的病症有差异。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与污染物的浓度和时间密切相关。不同污染物危害植物的临界剂量不同,同一污染物危害不同种类的植物,其临界剂也不同。 二、园林植物的抗性及其监测作用1、园林植物的抗性植物在进行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能吸收一定量的大气污染物并对其进行解毒,这即是植物的抗性,不同的植物种类其抗性不同,与叶片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等有关。一般,常绿阔叶 阔叶植物 针叶树。在我国对园林植物抗性强弱一般采用三级标准。抗性强

52、、中、弱。2、园林植物的环境监测作用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时,一般用理化仪器和生物方法。生物方法:主要是植物监测,即利用一些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来监测大气中有毒物质,这些植物在受到毒气危害时会表现一定的伤害病症,从而推断出环境污染的范围与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A、指示植物法B、植物调查法:在污染区内观察植物可见病症。C、地衣、苔藓监测法三、 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一城市绿地的碳氧平衡效益二滞尘效应1、滞尘效应的概念 园林植物对空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有吸收、阻滞、过滤等作用,使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下限 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2、机理 第一、园林植被覆盖自然地表,可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出现和移动,有效

53、地杜绝二次扬尘。第二、由于园林植物有降低风速的作用,随着风速的降低,空气中携带的大颗粒灰尘便下降到树木的叶片或地面而产生滞尘效应。第三、植物叶外表如有的植物叶片多茸毛,有的植物叶片分泌粘性的油脂和汁液等,能吸附大量的降尘和飘尘等。第四,植物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中通过气孔、皮孔等吸收一局部包含一些重金属的粉尘等。3、影响园林植物滞尘效应的因素叶片宽大、平展、硬挺而且不易被风抖动、叶面粗糙的植物吸滞粉尘的能力较强。植物叶片的刺毛、绒毛和粗糙的树皮以及树脂、粘液等是吸滞粉尘的典型特征。叶量大、生长旺盛的夏季滞尘能力强 植物的滞尘效应随所滞尘量的增加有所下降。成片森林的滞尘效应与其防风效应有

54、关:透风的稀疏森林允许较多的灰尘进入,能被植物较好的吸收,随着尘源距离加大,滞尘效应以比拟稳定的比率逐渐减少。而较密森林允许进入的灰尘较少,速度较大的风可掠过密林,并将携带质轻的微尘越过森林,通过密林后尘量迅速上升。 因此,滞尘效应没有稀疏森林明显。三吸收有害气体 1、园林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途径 以气态的形式在植物本身的气体交换过程中通过叶片上的气孔等进入植物体;以液态的形式进入,即大气中的污染物遇到水分或叶面上的湿气后溶解再以渗透等形式被叶片、枝条等吸收。2、园林植物净化有害气体途径主要表现为通过吸收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再经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经氧化复原过程使其变为无毒物质;经根系排出体外;积

55、累于某一器官,最终化害为利,使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降低。 3、影响植物吸收污染物的因素植物种类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不同老叶、成熟叶对硫和氯的吸收能力高于嫩叶,春夏季其吸毒能力较大。大气中的污染浓度升高,植物体对其的积累量也会相应增加;低浓度下的慢性污染,植物的持久净化成效较显著。结构复杂的植物群体对污染物的吸收比单株强得多。四减菌效应 减菌效应的含义一方面,空气中的尘埃是细菌等的生活载体,园林植物的滞尘效应可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总量另一方面,许多园林植物分泌的杀菌素如酒精、有机酸和萜类等能有效地杀灭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五减噪效应1、噪声:一种特殊的空气污染被认为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对人们生活

56、和生产有阻碍的声音。影响身心健康如头痛、耳、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衰退等。2、噪声类型略3、园林植物减噪原理噪声遇到重叠叶片,改变直射方向,形成乱反射,仅使一局部透过枝叶的空隙到达减弱噪声噪声作为一种波在遇到植物的叶片、枝条等时,会引起振荡而消耗一局部能量,从而减弱噪声。4、影响园林植物减噪的因素具有重叠排列、大而健壮的坚硬叶子的植物减噪效应最好分枝和树冠都低的树种比分枝和树冠都高的减噪效应好。阔叶树的树冠能吸收其上面声能的26%,反射和散射74%森林能更强烈地吸收和优先吸收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噪声。5、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减噪效应一般不同:片林:城市公园中成片树木可把噪音减低到2643dB。行道

57、树:减噪效果为dB攀缘植物:当其覆盖房屋时,屋内噪声强度可减少50%绿篱绿墙:两行绿篱总的减噪效果为dB草坪:50米100米的草坪,衰减量为11dB17dB6、提高园林植物减噪效应的途径适当密植,特别是常绿树的密植能有效地减弱噪声。 常绿乔灌木密植人工整枝修剪使枝叶密集形成绿色的墙,其减噪效果较好。高篱六 园林植物增加负离子效应1、概念 空气负离子就是带负电荷的单个气体分子和轻离子团的总称;空气中负离子有许多种,其中以负氧离子含量最多,对人体作用最明显,因此空气中负离子常以空气中负氧离子为代表。2、负离子的作用空气负离子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抑制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细菌的生长速度,并能杀死大肠杆

58、菌。空气维生素、长寿素 当负离子浓度大于或等于正离子浓度时,才能使人感到舒适,并对多种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空气负离子浓度到达700个/cm3以上时有益于人体健康,当浓度到达1万个/cm3 以上时可以治病。 空气负离子具有显著的净化空气作用 除尘作用。吸附、聚集、沉降飘尘 具有抑菌、除菌作用。负离子与超氧化物自由基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 具有除异味作用。 氧化作用具有改善室内环境的作用。不良建筑综合症 3、园林植物增加负离子的效应太阳光照射到植物枝叶上发生光电效应,且植物、释放出芳香类挥发物,促进空气发生电离;加上园林植物在减少尘埃作用,使林区和绿地空气中小离子浓度大大提高。通过增加园林植物量、改

59、善群落结构和适当增加喷泉等途径可增加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4、园林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净化作用 吸收CO2,释放O2,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吸收有毒气体、除尘等。第三节 风与园林植物的关系一、风对园林植物的生态作用1、适度的风是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因素适度的风可以保持园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适度的风促进地面蒸发和植物蒸腾,降温,提高植物对养分、水分的吸收效率。风有助于花粉或种子扩散风能保持植物群落内,枝叶间适宜的相对湿度,抑制病虫害发生。2、风对植物的危害风能传播一些病原菌等造成植物受害,风速过大会对植物形态、发育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也会导致茎叶枯损等。山地或沿海的大风,常使树干向主风方向

60、弯曲,形成偏冠、树木矮化、长势衰弱等。其它环境因子与强风重叠,可对园林植物造成复合伤害。沙尘暴对植物具有严重的破坏作用,造成机械损伤的同时,污染物质加重其伤害的程度。二、城市风的特点概念:因城市热源、城市建筑和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城市辐合气流和不规那么乱流,不同城市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特点:城市风速小与郊区相比城市局部风变化不定不同地点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局部形成的热力环流使城市内部产生不同的风向和风速下垫面阻碍摩擦产生不同的升降气流、涡流和绕流等,使风的局地变化更为复杂。热岛环流在出现较强的城市热岛时,显示出气流由郊区向市区复合流场。三、园林植物对风的影响及适应类型一、园林植物对风的影响园林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