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峭岐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江苏省江阴市峭岐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江苏省江阴市峭岐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江苏省江阴市峭岐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江苏省江阴市峭岐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报任安书走进司马迁 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 3、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三个故事,体会文章结构和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 4、屈原列传重在引导学生与所学过的屈原的作品进行对照阅读,以领会屈原的精神及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还有屈原的遭遇与作者的相通之处。 5、信陵君窃符救赵重在引导学生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

2、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二、 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三、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教学是新教材的安排体例,将司马迁的作品编排在一起集中学习,并且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初中、高一、高二所学过的司马迁的作品沟连到了一起,连同读本共13篇作品。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

3、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能力目标: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德育目标: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重点:积累重要文言实

4、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导语1: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当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才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导语2: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

5、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 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 导语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

6、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知识介绍 (作者及史记)(一)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有“史圣”之誉。司马迁幼年在家乡读书,10岁随父到长安,年轻时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周游各地名山大川,深入古迹,采集传说,考察风土人情;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广泛接近下层人士,有机会博览国家藏书,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后来著史记准备了条件。司马迁

7、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司马迁42岁时开始了史记的著述,发愤著书,历尽艰辛,著成史记。补充: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的作品,司马迁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是因为: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后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资料。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穷途发愤。武帝天汉三年,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获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等多种体裁,其本纪世

8、家列传都属于传记文。(二)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记载帝王的事迹,如: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世家30篇,记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人物的事迹,如陈涉世家孔子世家;列传70篇,记载重要人物、少数民族和邻国的历史,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孟尝君列传)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表10篇,用列表的办法记载大事和重要人物, ;书8篇,记载重要典章制度、天文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

9、济生活,礼书律书;共52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本纪和列传,因此后人称它为纪传体史书。中国历代的正史,即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基本上就是仿照史记的体裁来写的。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它全面的叙述了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发展,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对后世文学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方面是从史学价值;另一方面是从文学价值来谈的。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

10、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注:纪传体 史记 国别体 战国策 编年体 资治通鉴 司马迁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 A、家学渊源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其父死后,司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 B、广泛游览,实地考察; C艰难发愤 在受宫刑后发愤写出史记,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三、关于题目的“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

11、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四、关于写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官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任安,字少卿,荥阳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他是司马迁的朋友。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尽推贤进士之义”,委婉地要求司马迁为他说情。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

12、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太子刘据在京城长安发兵诛杀借巫蛊诬陷他的江充等人,大战丞相刘屈军队。当时任安是北军使者护军,负责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乱中接受刘据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太子刘据兵败自杀。汉武帝急忙从二百多里外避暑的离宫甘泉宫赶回长安,平定事件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将任安下狱,论罪腰斩,状况危急。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使他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

13、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五、信的内容: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

14、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

15、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六、分析课文(一)内容结构课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复信之由。这一部分由任安要求作者“推贤进士”(即替任安“说情”的委婉说法)以及“若望仆不相师”,道出“仆非敢如此”之旨,并由此引出自陈已志。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陈述自己遭极辱而不自杀之事由。其中第一层(第2然段),说明自己不轻死而择受极辱之事情。这一层中,先叙祖先职务不为天子所重,而自己受诛而死不能被认为是为名节而死,而人之死当有价值,“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故不轻死。接着在说明自己受极辱之后,列举王侯将受辱后不自杀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辱后已不能再为名节而死(要为名节而死,在受刑前就该

16、自杀)。第二层(第3自然段),表明自己受辱不死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这一层中,先说自己并不是因为顾及亲人家庭,也不是没有自杀的勇气,而是因为自杀就断送了自己生命价值所在的事业。于是为了完成心愿,他超越为名节而死的一般观念,抛弃庸碌一生而死之俗念,为文采显露于后代,让历史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历苦难而走向卓越之路。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史记。其中第一层(第4自然段)列举古圣贤(“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发愤有为之事,以佐证自己选择之确。第二层(第5自然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写作目的,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它。再一次证明自己所择是超越庸凡而走向

17、卓越之路。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抒写痛辱愤郁之心情,再点复信之意(言无从“推贤进士”之苦衷)。(二)学习铺排句和用典句: 1、铺排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用典句: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

18、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三)讨论: 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点拨】: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司马迁懂得人生

19、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 “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 -(继承父志。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父亲临终授命,让他完成修史之重任,他想到死去的父亲遗命,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于是决定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

20、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3、司马迁在遭受人生的奇耻大辱之后,他踽踽独行,忍受着耻辱的煎熬、世人的白眼,为了那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著作,他,背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灵与肉的考验,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于困厄中喊出了超越时代的呼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1、”。请你结合自己对于司马迁的理解,评述一下他的生死观? 明确:司马迁是为了人生的信念而活着,这使他的生命更为璀璨夺目。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不愿谈及自己的理想,现实世界让更多的人归于平庸。选择平庸抑或崇高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人与人的区别也往往在人生观选择的差异之上。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渺小的水滴,但为什么有人能够不朽,而有的人只是匆匆的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四)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1、“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 受辱引决(士人对待羞辱和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

22、加于自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却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将相受辱的事例,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作者提出这样的认识: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负重。最后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深知节义的含义,也敢于为节义去死,但是我现在所以忍辱屈生,是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业,实现我最大的理想。这才是

23、生命的真正价值。【此属原文内容】 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 “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

24、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

25、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七、归纳史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明确:1、思想内容四点:其一是它所表现的进步的民族观。其二进步的经济思想。其三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其四贯彻全书的那种豪迈的人生观。史记的两个“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文学著作。艺术特色两点:其一鲜明的个性,其二抒情性。 2、史记的深远影响:确定了我国古代传记的基本格局,诸如思想方面的以史为鉴,富有教化作用;形式方面的篇幅短小,强调表现人物性格,而不在堆砌材料的多与全,以及语言的

26、精美、抒情等等。作为一部传记文学的确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明确“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八、课堂小结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

27、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九、布置作业 1、与悲士不遇赋(语文读本)比较阅读2、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解说:这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案二(比较阅读。把原文与课文节选进行比较,体会原汁原味的好处。) 十、归纳本文中的语言现象,针对高考考点作一次系统的梳理。 通假字 (1)被 楚受辱( 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

28、”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 (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 。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 (树立: 。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 ,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沉溺: 。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5)恨私心有所不尽

29、 (私心: 。今指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 。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7)下流多谤议 (下流: 。今指卑鄙龌龊) (8)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 。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一词多义 师 若望仆不相师

30、( 效法 ,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 ,名词) 或师焉,或否焉( 从师 ,动词) 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 以为师 ) 表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显露 ,动词) 使人先表雍水( 作标记 ,动词) 厥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才 ,副词) 思厥先祖父( 他们的 ,代词) 乃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却 ,转折连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 ,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你,你们 ,代词)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就是 ,表判断的副词) 倾 权倾五伯( 超过 ,动词) 对此欲倒东南倾( 倾倒 ,动词)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阙然不报,幸勿过(之) (2)被动句 盖西伯拘而演周

31、易(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 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3)固定结构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无乃乎”不是吗?恐怕吧?)十一、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语焉。故余

32、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33、,岂他人之过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充满。B、俟其欣悦 俟:等待。C、无冻馁之患患:疾病。D、非天质之卑 卑:低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亲手自己用笔抄录,计算日子返回来B、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懈怠抄录的事C、色愈恭,礼愈至脸色更恭敬,礼节更周到D、略无慕艳意一点儿没有羡慕的意思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作者勤苦求学的一组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尝趋万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未尝稍降辞色。至舍,

34、四肢僵劲不能动。左佩刀,右佩容臭,煜然若神人。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A、 B、 C、 D、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少年时好学,家贫无从得书读于是借书抄录,靠勤奋遍观群书。B、成人后求学欲望更强,曾到很远的地方向先辈求问,非常恭敬尽礼,终于增长了学识。C、作者从师学习备尝艰苦而能坚持不辍,服饰很差远不如同学华美,但他以读书为乐。D、作者认为当时太学学生与自己当年求学比,有很优越的条件,却学业不精,道德不成,是因为心志不专。参考答案及译文1C(患:忧虑)。2. A(A项两个“以”都是表的连词“来”。B项第一个“之”是起“取莉”作用的助词,不译;第二个“之”

35、是结构助词“的”,因为“所存”是名词性主语)。B C项第一个“乃”是副词 “才”,第二个“乃”是副词“于是”。D项第一个“则”是表比较的副词“却”,第二个“则”是表承接的连词“就”。)3. A(“还”根据文意,应该是“还书”。)4. A(句非作者之事。)5D(作者是假设的说法,不是太学生真的如此。)译文 我小时候就很喜爱学习。家里穷,无法得到书来看,每次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自己抄写,计算着日子还书。天很冷,砚台的冰很硬,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也不懈怠抄录的事。抄完,跑着送去,不敢稍微超过限定的时间。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广泛地看到各种书。成人以后,我更加仰慕圣贤之思想学说。又担心没有名师,名人与他们交游,我曾快走到百里外找乡里学问前辈拿着经书求问。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充满他的屋子,不曾稍微缓和言辞神色。我站立旁侍在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求问。有时遇到他呵斥,脸色更加恭敬,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复,等到他高兴了,就又求问。所以我虽然很愚笨,终于获得了知识学问,在我找老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严冬寒风,大雪沉几尺,脚的皮肤裂开了却不知道。到了馆舍,四肢冻僵硬了不能动。女仆人拿热水浇洗,用被子围着盖着我,我才很暖和。住在旅馆,主人每天供两顿饭,没有鲜肥美味的享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