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说课稿_第1页
高中生物必修说课稿_第2页
高中生物必修说课稿_第3页
高中生物必修说课稿_第4页
高中生物必修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上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础,也是第二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节知识的重要基础,又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

2、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与变异现象。并且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此外,学生学习过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比和比例、二项式幂的知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毕不可少的基础。能力方面: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完善;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以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三、 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2、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3、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结合上述教学目标及学生

3、的学情。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点: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方法。教学难点: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四、教法学法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问题活动”式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线索,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验过程的同时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同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来学习。下面重点谈谈教学过程。5 教学过程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分为以下4个环节包括情景导入、新课学习、当堂训练和课堂小结,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导入:“龙

4、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这体现了一种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联想到“遗传”一词,同时指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设计意图)这样导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二)新课学习下面进入新课学习环节,包括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分离定律四大块内容。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提出问题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怎样设计的?讲述利用挂图让学生边思考边讲解。并引入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的概念。接着提出问题2: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讲解:利用书上给出的实验数据引导学

5、生分析3:1这个实验结果出现的必然性紧接着通过提出问题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开始进入【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这一板块的学习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结合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引导学生分析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的原因,教师结合图15讲解孟德尔的解释1.遗传因子是独立存在的. 互不融合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3.F1在形成配子的时候成对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由此引出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概念提出问题4:假如雌雄配子的结合不是随机组合的能出现F2 的31的结果吗?为了直观讲解,指导学生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明确相

6、关的问题后进行模拟实验。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汇报,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作比较,发现:与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实验的总结果更接近预期的结果,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值比为31。因为实验个体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讲述: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给出测交概念,指导学生通过绘制遗传图解,预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巡视检查学生习作的情况。通过课件或板图,展示规范的测交遗传图解,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的纠正。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即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测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高茎和矮茎两种性状之比接近1

7、1。提出问题5: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孟德尔设计测交试验的巧妙之处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引入假说演绎法这一重点内容。四、分离定律依据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分离定律,并对照课本给出的分离定律内容进行完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三)当堂训练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一组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堂小结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明确重难点。总结方式:以学生的总结为主,老师补充、完善并肯定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1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4分

8、离定律如此设计能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录和构建知识网络。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上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延续及深入,也是第二章的重要基础,又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对遗传因子有了一

9、定的了解,对“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接触并且掌握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定律。这节课将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假说演绎法”,让学生懂得两对(甚至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能力方面: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完善;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以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三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4、通过演绎推理

10、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5、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教学重难点: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四、教法学法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我采用 “问题活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用“假说演绎法”的思路来学习,在探索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下面重点谈谈教学过程。五、 教学过程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分为以下4个环节包括情景导入、新课学习、当堂训练和课堂小结,具

11、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讲大文豪萧伯纳的趣味小故事引入新课,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亲代的多种多样的性状又是遵循什么规律传给后代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二)新课学习下面进入新课学习环节,包括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六大块内容。一、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首先回顾孟德尔揭示分离定律所采取的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的步骤,观察和分析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实验1、P杂交:黄色、圆粒 X 绿色、皱粒 F1: 黄色、圆粒提出问题

12、1:F1代的性状表现是什么?据此可以判断哪两个性状是显性性状吗?实验2、F1自交:黄色、圆粒 F2:黄色圆粒 、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 9 3 3 1 )提出问题2:F1自交,F2代出现了几种性状表现?比例是多少?与亲代有什么不同?F2代中两种新性状组合类型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如果就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即黄绿和圆皱分别是多少?这说明了什么?针对以上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实验数据,经小组讨论总结和教师补充完善后得出结论:1)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 2)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然后对第十页思考题进行解答以加深理解设计意图: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13、,为理解孟德尔提出的假说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杂交:纯黄、圆 X 绿、皱 P基因型(YYRR) (yyrr) 配子: YR yr F1: YyRr (黄色圆粒) 2、F1自交 F1配子: / YR yR Yr yrF2: YR YYRR YyRR YYRr YyRryR YyRR yyRR YyRr yyRrYr YYRr YyRr YYrr Yyrr yr YyRr yyRr Yyrr yyrr提出问题3:F2代中有几种性状表现类型?几种遗传因子组合类型?它们在F2代中所占比例各是多少? 师生共同讨论、结合多媒体投影课件归纳,教师演示利用

14、分离定律结合数学概率来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步骤并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提出问题4:孟德尔解释的关键是什么?要确定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按照孟德尔的假设测交后代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何?叫一名学生在黑板上仿照分离定律的测交模式,写出测交及其实验结果的遗传图解。(其他同学自己在纸上写,教师巡视检查。)引导学生分析,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相同?这一结果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巩固绘制遗传图解的基本方法及测交实验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四、自由组合定律(总结规律)引导引导学生归纳自由组合定律。并回顾分离定律,掌握知识间的联系,说明分离定

15、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采用共同总结方式,加深印象。五、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分小组讨论交流孟德尔的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结合课本P11“思考与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快速阅读教师多媒体展示的有关素材,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合作精神;让他们体会孟德尔的成功原因。领悟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讲述举例讲述并总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基因、等位基因的概念设计意图:学生踏实掌握概念,理解概念间的关系。(三)当堂训练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一组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四)课堂小结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明确重难点。总结方式:以学生的总结为主,老师补充、完善并肯定六、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4自由组合定律(总结规律)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6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 减数分裂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第一部分减数分裂。我将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上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不

17、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必修一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和初中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可以类比理解减数分裂。此外学生初中学习过生殖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识记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原因和过程。能力方面: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完善;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以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

18、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三教学目标(1)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2)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四、教法学法由于本节知识的抽象难懂,我采用阅读,思考,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展开学习活动,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应指导学生学会阅读

19、课本,学会正确读图、析图,进而会绘图,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联系实际法等加以理解、巩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下面重点谈谈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根据导学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分为以下4个环节包括情景导入、新课导读导议、习题导练和课堂小结,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减数分裂概念以及受精作用1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激发学习动机。先请学生根据本节题图,比较果蝇体细胞与配子细胞染色体组成及数

20、目的不同。引导学生根据此图提出能联想到的问题。设问:“图中的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吗?”“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什么?”等引导学生复习细胞有丝分裂并猜想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介绍减数分裂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假设:配子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那么以人为例,人的染色体则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这样推算,同学们体细胞的染色体就应该是你爷爷的3倍,可事实并不是这样,你们的体细胞的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通过这一矛盾的设疑,激起了学生急于想了解此情况的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多媒体演示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

21、体的特点。这样,学生从画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并且每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体概念。为进一步说明同源染色体特点,插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图,最后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体是本课题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安排上,将第二部分的受精作用和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为的是分散难点,为后面讲述联会和四分体奠定基础。既然精子、卵细胞的染色体都只有受精卵即体细胞一半,自然引出问题精子和卵细胞怎样产生?先请学生讨论,之后引出减数分裂概念。并展示学习这一概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减数分裂自然想了解减数分裂的具体发生过程,进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第二部分

22、:精子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过程1以指导读书法,让学生带着几个思考题进行读书学习。思考内容包括:“精子在哪里形成?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为讲述方便,也为了后面能说明染色体分离的随机性,细胞中的染色体以4条表示同时,为防止学生眼花缭乱,分散了注意力,整个分裂过程要通过多媒体课件逐图出现。2讲述精原细胞时,除指出它来自精巢,还应点明它的染色体数就是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时,强调染色体在这一时期复制,这样可以避免学生错误以为复制是在四分体时期进行。3四分体时期,除强调概念处,为避免个别学生错误地将整个细胞中的4条染

23、色体当作一个四分体,先提问:图中有几个四分体?再将其中一个四分体作闪烁处理以加深印象最后还要对四分体作个总结,指出:四分体个数就是同源染色体对数。这样处理,较好地突破了“四分体”这一教学难点。4分裂后期,先显示一种同源染色体分离情况,形成两个子细胞,接着让学生讨论同源染色体能否有另一种的分离情况?讨论之后在后期又出现另一种分离图,由此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即不同对染色体之间可能自由组合。5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学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强调两点:“分裂”和“等数”。至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尤其突出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的比较,使学生通过画

24、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减数分裂的本质。 6全屏展示减数分裂的全过程,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减数分裂的实质,二是利用板书复习各分裂时期细胞的名称。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染色体行为变化,播放精子形成的的连续动画过程。7总结减数分裂的过程。先让学生讨论,教师再作补充,这样既使学生理解其意义,而且培养了归纳总结的能力。最后设计了两道课堂练习题,第一道题考查学生对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性的掌握情况,第二道题考查学生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两道练习题,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三)当堂训练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一组由易到难的练习题

25、。(设计意图)这些练习既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让教师对本节课的授课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四)课堂小结 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明确重难点。总结方式:以学生的总结为主,老师补充、完善并肯定六、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1减数分裂概念以及受精作用(画图)2精子的形成过程(画图)每个标题下面都画有示意图图并标注相应的细胞名称、染色体数目、DNA数目,并在课堂与学生共同画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曲线,并与有丝分裂做比较,力求在理解记忆减数分裂过程的同时巩固有丝分裂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二 受精

26、作用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第二部分受精作用。我将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上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受精作用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必修一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和初中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二、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1、知识基础: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2、能力基础:模型建构建立减数

27、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观察、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规律;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三教学目标1、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重)2、理解受精作用中染色体的来源和数目的变化,以及配子的随机结合对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意义。(重)3模拟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及配子间的随机结合。(难)4、通过学习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四、教法学法采用“问题活动”式教学模式,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理论与具体事例相联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试验、探究、合作学习

28、等方式来开展他们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操作流程为:问题激趣活动探究归纳提升应用迁移,当然这个流程不仅仅是在这节课的开始,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下面重点谈谈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根据“问题活动”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分为以下4个环节,问题激趣、活动探究、归纳提升、应用迁移,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问题激趣播放录像,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实质和意义;观看录像前我先设置了问题串,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看和思考,进而总结受精作用的过程。(二)活动探究看完录像之后,学生基本能够总结出受精作用的过程,但对于其实质还处于比较肤浅的状态,这时可展示生命环进行形象的说明:假

29、设亲代性原细胞的细胞核中有4条2对同源染色体,那么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雌雄配子各从亲代获得了2条染色体,经受精作用后就会完成核与核的融合,同时各自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也就完成了“会师”,染色体数就又恢复为4条,所以说受精作用的实质就在于精子与卵细胞核与核的融合,最终使来自双亲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其意义就在于恢复了染色体数目,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里生命环的使用既是对模拟活动的提升,帮助学生理解了实质,将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的结构化认知,同时还可以继续利用它提出问题既然子代都是各从双亲处获得了一半的染色体,那为什么却会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现象呢?从而

30、引入到下一个环节。(三)归纳提升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你能用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来模拟一下形成原因吗?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的性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最终会产生几种类型的配子?如果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的话,又会有多少种类型呢?人的细胞核内有46条染色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又有多少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模拟受精作用的过程吗?如果前后两个小组合作,将一个组产生的作为雌配子、另一个小组产生的作为雄配子的话,你们还能够共同找出什么原因吗?循序渐进,进行探究,归纳生物后代遗传多样性的原因;4、应用迁移。新授课结束后,进行课堂小结,以学生的总结为主,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并肯定。然后进行适当的练习。所以我精心

31、地设置了3个层次的巩固练习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这些练习既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让教师对本节课的授课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六、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1受精作用的过程(图解)2受精作用的实质3受精作用中染色体数目来源及变化(图解)4受精作用的意义如此设计能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录和构建知识网络。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我将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上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受精作用这一部分内容不仅

32、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以染色体知识、受精作用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清楚认识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学习到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1、知识基础: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2、能力基础: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我确

33、定如下学习目标。三教学目标(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重)(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重)(3)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难)(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难)(5)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四、教法学法充分发挥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阅读整理、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推理判断、引导学生查漏补缺,激发学生在这种情境中通过试验、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开展他们的学习,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重点谈谈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4个环节包括情景导入、新课学习、课堂小

34、结和当堂训练,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从而提到萨顿的假说。(二)新课学习1、萨顿的假说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对基因和染色体从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体细胞中的来源、形成配子时的行为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并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作答。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什么? 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 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表示,而且它位于X

35、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 4.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如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 5.需要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什么?如何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思考、讨论、作答、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经过分析、推理,推理判断出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在学生提问讨论过程中,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分离定律: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

36、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三)课堂小结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明确重难点。总结方式:以学生的总结为主,老师补充、完善并肯定(三)当堂训练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以便于查漏补缺,我设计了一组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1、萨顿的假说2、基因

37、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验证)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伴性遗传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以初中所学人的性别遗传及上一节果蝇的杂交实验中有关的性染色体知识为出发点,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为依据,在学习了减数分裂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研究伴性遗传传递规律是对遗传定律的应用和深化,还可为今后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打下基础.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所以通过

38、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本节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重点)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难)(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1)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四、教法学法1、说教法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

39、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具体采用合作共学法、分组讨论法进行教学。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及课前预习案(2)搜集查阅有关人类红绿色盲的资料。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教学过程分为以下6个环节包括

40、情景导入、探究讨论、归纳总结、拓展运用、习题反馈、课堂小结,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故事呈现:首先媒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获得启示: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2、盲图体验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 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41、3、问题探讨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提出问题: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分组讨论、表达交流、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二 探究讨论1、资料对比 突出关键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对比分析、联想类比,提出问题: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2、资料分析 确认位置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

42、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判断推理致病基因就位于X染色体上并形成结论设计意图: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结构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3、继续探索 挖掘根源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三 总结归纳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得到结论: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交叉遗传(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利用“遗传图解”结合“

43、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提出问题: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引发学生探索兴趣。 归纳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遗传(3)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对比讲解记忆,让学生映像更加深刻四 拓展运用1、问题探索 深化理解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课堂交流:交流

44、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2、回归实践 学有所用 阅读体会:让学生自读教材的相应内容,了解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有兴趣还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它。【五】习题反馈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一组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课堂小结最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明确重难点。总结方式:以学生的总结为主,老师补充、完善并肯定六、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1、伴性遗传的概念2、人类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3、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4、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第3章 基因的本质第1节

45、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上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为基础,又为后面学习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等内容做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本章及本书的重点内容。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能力方面:同时学

46、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完善;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以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三、 教学目标 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重、难)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重) 3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4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

47、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下面重点谈谈教学过程。五 教学过程 根据“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分为以下5个环节包括情景导入、活动探究、模拟分析和归纳总结、反馈运用,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 情景导入通过一些俗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引发学生联想到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回顾以前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活动实验材料的探究 通过铺垫、设疑、讨论、分析、比较、筛选、教师点拔得到最佳材料确定为病毒及其原因::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

48、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三) 模拟剖析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 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加深对实验设计思路的理解,对小鼠的死亡条件进行小组讨论,并讲明原因,让学生的思维与科学家的思维进行碰撞比较。(1)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通过实验现象:注射R型活菌,小鼠不死亡; 注射S型活菌,小鼠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活菌 注射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 将R型活菌和加热后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小鼠死亡,从

49、体内分离得到S型活菌总结小鼠死亡条件:1、S型活菌;2、R型活菌混合S型DNA推出结论1:DNA是遗传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提问: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中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为什么选择噬菌体作为实验对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总结实验结果: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放射性元素;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元素分析并讨论得到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三)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阅读课本材料,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不能是

50、烟草致病,而其RNA可以使烟草致病。得到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四) 归纳总结 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 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并明确重难点。(五) 反馈运用为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一组由易到难的练习题。(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板书设计这是我的板书设计,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过程、结论)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结论)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过程、结论)综上所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如此设计能

51、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录和构建知识网络。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是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本节是在必修一及前几章学习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认识DNA的本质,为后续学习DNA的复制、基因表达和变异和进化等内容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起着承前启后作用,为重点内容。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核酸、染色体、基因等相关知识能力方面: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完善;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以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三维”

52、目标的要求,我确定如下学习目标。三教学目标:1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特点。(重、难)2通过理解和掌握DNA分子结构,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3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4以教材中的资料故事和课外读物为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5通过沃森、克里克不断探索、团结合作、共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论证的科学态度和钻研态度。四教学学法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在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教学中,可应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

53、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阅读、讨论解释DNA双螺旋的3个主要特点。然后让学生展示课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加深学生对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的理解。此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设问-讨论-补充-结论”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五教学流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4个环节包括情景导入、新课学习、课堂小结和当堂训练,具体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1、 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FLASH 动画、印度洋海啸和萨达姆的人物像。从这事例上可以看出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有关DNA结构的知识。利用多媒体画面,学生自主参与,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唤起学

54、生强烈求知欲。2、 新课学习1向学生提问,进行回顾以前学习的有关DNA的化学组成知识2通过蛋白质承转过渡:教师补充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叙述蛋白质的的组成和空间结构,转入脱氧核苷酸如何组成DNA长链的呢?3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过程,总结科学史中包含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综合思维能力。4教师手拿制作的DNA模型并播放多媒体展示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师生讨论,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从形象和意境方面切入DNA分子结构,增加感性认识。5策划学生活动讨论3:DNA分子是由几条链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讨论4:DNA分子的主链是由什么组成的?排列在什么位置?讨论5: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吗?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并参照自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