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幕墙外窗性能检测操作规程doc_第1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9f2bc995-f929-4a8c-b1ce-8fea25bc1b50/9f2bc995-f929-4a8c-b1ce-8fea25bc1b501.gif)
![建筑幕墙外窗性能检测操作规程doc_第2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9f2bc995-f929-4a8c-b1ce-8fea25bc1b50/9f2bc995-f929-4a8c-b1ce-8fea25bc1b502.gif)
![建筑幕墙外窗性能检测操作规程doc_第3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9f2bc995-f929-4a8c-b1ce-8fea25bc1b50/9f2bc995-f929-4a8c-b1ce-8fea25bc1b503.gif)
![建筑幕墙外窗性能检测操作规程doc_第4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9f2bc995-f929-4a8c-b1ce-8fea25bc1b50/9f2bc995-f929-4a8c-b1ce-8fea25bc1b504.gif)
![建筑幕墙外窗性能检测操作规程doc_第5页](http://file3.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2-3/1/9f2bc995-f929-4a8c-b1ce-8fea25bc1b50/9f2bc995-f929-4a8c-b1ce-8fea25bc1b5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省建筑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幕墙、外窗性能检测操作规程主编单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2008 济 南前 言本规程是依据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411-2007规定的主要内容,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多次研讨、论证后编制而成。本规程共分8章,主要内容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传热系数检测方法、可见光透射比检测方法、中空玻璃露点检测方法、保温性能检测方法、隔热型材性能检测方法等内容。规程对建筑幕墙、外窗性能检测各分项的适用范围、仪器设备、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示与评定、检测报告内容等做出了具体规定。请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结合工程实
2、践,认真总结,如有修改补充,请反馈给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济南市无影山路29号,邮编250031,电Email:),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主 编 单 位: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参 编 单 位:济南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青岛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山东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山东省建筑节能发展促进中心主要起草人:参 编 人 员:目 次1 总 则3-52 术语、符号3-62.1 术语3-62.2 主要符号3-63 基本规定3-73.1 检测机构3-73.2 取样规定3-74 传热系数检测方法3-84.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3-84.2
3、 仪器设备3-84.3 检测方法3-94.4 检测程序3-114.5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3-114.6 检测结果评价3-124.7 检测报告内容3-125 可见光透射比检测方法3-135.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3-135.2 仪器设备3-135.3 检测程序3-135.4 检测结果计算与表示3-135.5 检测结果评价3-145.6 检测报告内容3-146 中空玻璃露点检测方法3-166.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3-166.2 仪器设备3-166.3 检测程序3-176.4 检测结果评价3-176.5 检测报告内容3-177 保温性能检测方法3-187.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3
4、-187.2 仪器设备3-187.3 检测程序3-197.4 检测结果计算和表示3-207.5 结果评定3-217.6 检测报告内容3-218 隔热型材性能检测方法3-228.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3-228.2 检测条件3-228.3 纵向剪切强度检测程序3-228.4 横向拉伸强度检测程序3-238.5 检测报告内容3-241 总 则 为了加强建筑节能工程检测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检测工作水平,保正建筑工程节能效果,依据现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和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管理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建筑幕墙、外窗的见证取
5、样检测与评价。 建筑幕墙、外窗的见证取样检测的工作程序除应遵守本规程外,尚应遵守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的有关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传热系数 表征试件保温性能的指标。表示在稳定传热条件下,试件两侧空气温差为1K,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单位为 W/ (m2·K)。2.1.2 热导率 在稳定传热状态下,通过一定厚度标准板的热流密度除以标准板两表面的温度差,单位为W/ (m2·K)。2.1.3 总的半球发射率 表面的总的半球发射密度与相同温度黑体的总的半球发射密度之比。同义词:辐射率、黑度。2.1.4 热流系数在稳定传
6、热状态下,标定热箱中箱体或试件框两表面温差为1K 时的传热量,单位为W/K 。 安装连接部位建筑外窗外框与墙体等主体相连接的部位。 隔热型材 以隔热材料连接铝合金型材而制成的具有隔热功能的复合型材。 穿条式 通过开齿、穿条、滚压工序,将条形隔热材料穿入铝合金型材穿条槽内,并使之被铝合金型材牢固咬合的复合方式。 浇注式 把热态隔热材料注入铝合金型材浇注槽内并固化,切除铝合金型材浇注槽内的临时连接桥使之断开金属连接,通过隔热材料将铝合金型材断开的两部分结合在一起的复合方式。2.2 主要符号K传热系数,W/ (m2·K);热导率,W/ (m2·K);总的半球发射率;M热流系数,W
7、/K;可见光透射比,%;3 基本规定3.1 检测机构 开展建筑幕墙、外窗性能检测的检测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 所开展的建筑幕墙、外窗性能检测项目应通过计量认证;2 应取得见证取样简则机构资质证书。 检测人员应满足以下要求:1 应经培训上岗,具有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法的专业资格证书;2 应有其所在检测机构的聘任证书。3.2 取样规定 建筑幕墙玻璃性能检测的取样应按照以下规定:幕墙玻璃性能检测中,每个单位工程同一厂家的同一品种、类型、规格的幕墙玻璃为一个检验批,每个检验批应抽检3片玻璃。 隔热型材性能检测的取样应按照以下规定:1 每项检测应在每批进场产品中抽取2根型材,每根于中部和两端各切取5
8、个试样,并做标识。将式样均分三份(每份至少包括3个中部试样),每份10个试样,分别用于低温、室温、高温试验。 2试样长100mm±1mm, 拉伸试验试样的长度允许缩短至18mm。试样两端头应平整。测量并记录试样长度。 建筑外窗工程检测的取样应按下列规定划分:1 建筑外窗每个检验批应抽查5%,并不少于3樘,不足3樘时应全数检查;高层建筑的外窗,每个检验批应抽查10%,并不少于6樘,不足6樘时应全数检查。 2 检验批划分:同一厂家的同一品种、类型、规格的门窗及门窗玻璃每100樘划分为一个检验批,不足100樘也为一个检验批。对于异型或有特殊要求的外窗,检验批的划分应根据其特点和数量,由监理
9、(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协商确定。4 传热系数检测方法4.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 适用范围1 本规程规定了幕墙玻璃传热系数的试验方法。2 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幕墙玻璃传热系数的测定。4.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4132-1996 绝热材料与相关术语 GB/T 8484-1996 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 13475-1992 建筑构件稳态热传递性质的测定 标定和防护热箱法 4.2仪器设备 建筑幕墙玻璃保温性能检测设备(由热箱、冷箱、试件框和环境空间四部分组成
10、),如图4.1所示。图4.1建筑幕墙玻璃保温性能检测设备 热箱1 热箱内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2400mm(宽×高),进深不宜小于2000mm。2 热箱外壁结构应由均质材料组成,其热阻值不得小于3.5 m2·K /W。3 热箱内表面的总的半球发射率值应大于0.85。 冷箱1 冷箱内净尺寸应与试件框外边缘尺寸相同,进深以能容纳制冷、加热及气流组织设备为宜。2 冷箱外壁应采用不吸湿的保温材料,其热阻值不得小于3.5 m2·K /W,内表面应采用不吸水、耐腐蚀的材料。3 冷箱通过安装在冷箱内的蒸发器或引入冷空气进行降温。4 利用隔风板和风机进行强迫对流,
11、形成沿试件表面自上而下的均匀气流,隔风板与试件框冷侧表面距离宜能调节。5 隔风板应采用热阻值不小于1.0 m2·K /W的挤塑聚苯板,隔风板面向试件的表面,其总的半球发射率值应大于0.85。隔风板的宽度与冷箱内净宽度相同。6 蒸发器下部应设置排水孔或盛水盘。 试件框1 试件框外缘尺寸应不小于热箱开口部处的内缘尺寸。2 试件框应采用不吸湿、均质的保温材料,热阻值不小于7.0 m2·K /W ,其密度应为2040 kg/m3。3 安装外窗试件的洞口不应小于1500mm×1500mm。洞口下部应留有高度不小于700mm、宽度不小于300mm的平台。平台及洞口周边的面板应
12、采用不吸水、导热系数不大于0.25W /m·K的材料。4 安装外门试件的洞口不宜小于1800mm×2100mm。洞口周边的面板应采用不吸水、导热系数小于0.25 W /m·K 的材料。 环境空间1 试验室围护结构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热稳定性,应避免太阳光透过窗户进入室内。试验室墙体及顶棚内表面应进行绝热处理。2 热箱外壁与周边壁面之间至少应留有500mm的空间。 空气温度测点的布置1 应在热箱空间内设置两层热电偶作为空气温度测点,每层均匀布4 个测点。2 冷箱空气温度测点应布置在符合GB/T 13475 规定的平面内,与试件安装洞口对应的面积上均匀布9点。3 测量
13、空气温度的热电偶感应头,均应进行热辐射屏蔽。4 测量热、冷箱空气温度的热电偶可分别并联。 表面温度测点的布置1 热箱每个外壁的内、外表面分别对应布7个温度测点。2 试件框热侧表面温度测点不宜少于20个。试件框冷侧表面温度测点不宜少于14个点。3 热箱外壁及试件框每个表面温度测点的热电偶可分别并联。4 测量表面温度的热电偶感应头应连同至少100mm长的铜、康铜引线一起,紧贴在被测表面上。粘贴材料的总的半球发射率值应与被测表面的值相近。凡是并联的热电偶,各热电偶引线电阻必须相等。各点所代表被测面积应相同。 热箱加热装置热箱采用交流稳压电源供加热器加热。检测外窗时,窗洞口平台板至少应高于加热器顶部5
14、0mm。计量加热功率Q 的功率表的准确度等级不得低于0.5级,且应根据被测值大小转换量程,使仪表示值处于满量程的70%以上。4.3 检测方法4.3.1 环境要求 1 检测装置应放在装有空调设备的实验室内,保证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差小于1.0K。实验室空气温度波动不应大于0.5K。2 实验室围护结构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热稳定性,应避免太阳光透过窗户进入室内。实验室墙体及顶棚内表面应进行绝热处理。3 热箱外壁与周边壁面之间至少应留有500mm的空间。热箱空气温度设定范围为1921,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0.2K。热箱空气为自然对流。4 冷箱空气温度设定范围为-19-21,温度波动幅度不应
15、大0.3K。与试件冷侧表面距离符合规定平面内的平均风速设定为3.0±0.2m/s。4.3.2 检测原理 检测方法基于稳定传热原理,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幕墙玻璃的传热系数。试件一侧为热箱,模拟采暖建筑冬季室内气候条件,另一侧为冷箱,模拟冬季室外气温和气流速度。在对试件缝隙进行密封处理,试件两侧各自保持稳定的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条件下,测量热箱中加热器的发热量,减去通过热箱外壁和试件框的热损失(两者均由标定试验确定),除以试件面积与两侧空气温差的乘积,即可计算出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4.3.3 试件安装 1 检测洞口的要求 安装试件的洞口尺寸不应小于820mm×1270mm。
16、当洞口尺寸大于820mm×1270mm 时,多余部分应用与试件厚度相近,已知热导率 值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填堵。试件与填堵泡沫板间的缝隙可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条填塞。缝隙较小不易填塞时,可用聚氨脂发泡填充。用透明胶带将接缝处双面密封。洞口距热箱下部内表面应留有不小于600mm 高的平台。2 玻璃试件的固定 当试件洞口较大,填堵泡沫板不宜固定试件时,可采用玻璃试件检测辅助装置,如图4.2所示。a 热室检测辅助装置 b 冷室检测辅助装置图4.2 玻璃试件检测辅助装置示意图热箱及冷箱两侧分别安装可调节支架,用于固定洞口中的玻璃试件,如图4.3所示。可调节支架上共设置三个可调支撑触点,支撑触点应
17、采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制作,如图4.4所示。触点与玻璃试件的接触面应平整,接触面积应尽量小。触点应可拆卸,便与试件的安装操作。 图4.3 可调节支架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4.4 可调节支撑触电示意图4.4 检测程序 检查热电偶是否完好;启动检测装置,设定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 当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达到设定值后,监控各控温点温度,使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维持稳定。达到稳定状态后,如果逐时测量得到热箱和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h t和c t 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分别不大于0.1和0.3;温差1和2 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分别不大于0.1K 和0.3K,且上述温度和温差的变化不是单向变化,则表示传热过程已达到
18、稳定过程。 传热过程稳定之后,每隔30min 测量一次参数th 、tc 、1、2、3、Q,共测六次。 测量结束之后,记录热箱内空气相对湿度,试件热侧表面及玻璃夹层结露或结霜状况。4.5 检测结果计算及表示试件传热系数K 值W/ (m2·K)按公式4.1计算:K = .(4.1)式中: Q 加热器加热功率,W;M1 由标定试验确定的热箱外壁热流系数,W/K;M2 由标定试验确定的试件框热流系数,W/K;D 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 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S 填充板的面积,m2 ; 填充板的热导率,W (m2·K) ;Dq 填充板热侧表
19、面与冷侧表面的平均温差,K;A 试件面积,m2 ; t h 热箱空气平均温度,;t c 冷箱空气平均温度,。如果试件面积小于试件洞口面积时,计算公式中分子项 S·· 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填充板的热损失。各参数取六次测量的平均值。试件传热系数K值取两位有效数字。4.6 检测结果评价当所检幕墙玻璃的传热系数符合设计要求或相关标准中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要求时,该项指标合格;否则该项指标不合格。4.7 检测报告内容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 委托和生产单位;2 试件名称、编号、规格、玻璃品种、玻璃及两层玻璃间空气层厚度;3 检测依据、检测设备、检测项目、检测类别和检测时间,以及报告日期
20、;4 检测条件:热箱空气平均温度th 和空气相对湿度、冷箱空气平均温度tc和气流速度;5 检测结果:试件传热系数K值,玻璃热侧及夹层有无结露和结霜情况;6 测试人、审核人及负责人签名;7 检测单位。5 可见光透射比检测方法5.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5.1.1 适用范围1 本规程规定了建筑幕墙玻璃及建筑外窗玻璃可见光透射比的试验方法。2 本规程适用于建筑节能工程用幕墙玻璃和建筑外窗玻璃可见光透射比的测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 2680-94 建筑玻璃 可见光透射比、太阳光直接
21、透射比、太阳能总透射比、紫外线透射比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 5.2 仪器设备本方法主要仪器设备为分光光度计。1 波长范围:380780nm; 2 波长准确度:±1nm以内;3 光度测量准确度:1%以内,重复性0.5%;4 谱带半宽度:10nm以下; 5 波长间隔:10nm。5.3检测程序5.3.1 试样准备 试样为3块与幕墙、外窗所用玻璃在同一工艺条件下生产的尺寸为100mm×100mm的样品;也可采用用于中空玻璃露点测试的3块尺寸为510mm×360mm的样品,但可见光透射比测试应先于露点测试。5.3.2 标样准备 在光谱透射比测定中,采用与试样相同厚度的空气层
22、作参比标准。 照明和探测的几何条件 光谱透射比测定中,照明光束的光轴与试样表面法线的夹角不超过100,照明光束中任一光线与光轴的夹角不超过50。采用垂直照明和垂直探测的几何条件,表示为垂直/垂直(缩写为0/0)。 原始数据记录试验结束后应记录样品名称、样品编号、试验编号、检测依据、设备状态、环境条件、检测结果等内容。5.4 检测结果计算与表示 可见光透射比用式(5.1)计算: (5.1)式中:试样的可见光透射比,%;试样的可见光光谱透射比,%; 标准照明体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见表5.1; 明视觉光谱光视效率;波长间隔.此处为10nm。表5.1列出了标准照明体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与明视觉光谱光视效
23、率以及波长间隔相乘的系数表。表5.1 系数表,nm,nm380390400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5005105205305405505605705800.00000.00050.00300.01030.03520.09480.22740.41920.66630.98501.51892.13363.34916.13937.05238.79909.44279.80779.43068.68917.89945906006106206306406506606706806907007107207307407507607707808.33065.35424.84913.150
24、22.08121.38100.80700.46120.24850.12550.05360.02760.01460.00570.00350.00210.00080.00010.00000.0000=1005.5 检测结果评价可见光透射比检测结果以3块试样的算术平均值(每块试样的结果取三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表示,工程上有设计要求的,检测结果以满足设计要求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5.6 检测报告内容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 试样的品种名称、规格尺寸、结构型式;2 应注明玻璃有无镀膜及镀膜种类;3 当试样为中空玻璃时,还应注明中空玻璃的密封形式和间隔层所充气体种类;4 试验环境、日期和试验人员;5
25、其他需要注明的事项。6 中空玻璃露点检测方法6.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 适用范围1 本规程规定了建筑节能工程中幕墙和外窗用中空玻璃露点的试验方法。2 本规程适用于建筑节能工程中幕墙和外窗用中空玻璃露点的测定。6.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1216 外径千分尺 GB9962 夹层玻璃 GB/T9963 钢化玻璃 GB11614 浮法玻璃 GB17841 幕墙用钢化玻璃与半钢化玻璃 JC/T486 中空玻璃用弹性密封胶 6.2 仪器设备 露点仪测量管的高度为300mm,测量表
26、面直径为50mm(见图6.1); 图 1图6.1露点仪结构图 温度计测量范围为-80 -30,精度为1。 6.3 检测程序6.3.1 试验原理 放置露点仪后玻璃表面局部冷却,当达到一定温度后,内部水气在冷点部位结露,该温度为露点。 试样及试验条件 1 幕墙用中空玻璃试样为3块幕墙玻璃制品或3块与制品在同一工艺条件下制作的尺寸为510mm×360mm的样品,试验在温度23±2,相对湿度30% 75%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前将全部试样在该环境条件下放置一周以上;2外窗用中空玻璃试样可直接采用工程现场抽检的建筑外窗上的中空玻璃,检测应在温度23±2,相对湿度30% 75%的
27、条件下进行。 试验步骤 向露点仪的容器中注入约25mm的乙醇或丙酮,再加入干冰,使其温度冷却到等于或低于-40并在试验中保持该温度。 将试样水平放置,在上表面涂一层乙醇或丙酮,使露点仪与该表面紧密接触,停留时间按表6.1的规定。 表6.1 试样测试时间 原片玻璃厚度/mm接触时间/min435465871010 移开露点仪,立刻观察玻璃试样的内表面上有无结露或结霜。 原始数据记录试验结束后应记录样品名称、样品编号、试验编号、检测依据、设备状态、环境条件、检测结果等内容。6.4 检测结果评价幕墙节能工程中,若受检的3块中空玻璃露点均合格,则判定该组中空玻璃露点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门窗节能工程中
28、,若受检窗中所有的中空玻璃露点均合格,则判定该窗中空玻璃露点合格,否则判为不合格。6.5 检测报告内容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 试样的品种名称、规格尺寸、密封形式;2 应注明玻璃有无镀膜及镀膜种类;3 应注明间隔层所充气体种类;4 试验环境、日期和试验人员;5 其他需要注明的事项。7 保温性能检测方法7.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7.1.1 适用范围1 本规程规定了建筑外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2 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外窗(包括天窗)保温性能的分级及检测。7.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
29、性。GB/T 4132-1996 绝热材料与相关术语GB/T 13475-1992 建筑构件稳态热传递性质的测定 标定和防护热箱法7.2 仪器设备7.2.1 建筑门窗保温性能检测设备(由热箱、冷箱、试件框和环境空间四部分组成),如图7.1所示。图7.1建筑幕墙玻璃保温性能检测设备7.2.2 热箱1 热箱内净尺寸不宜小于2100mm×2400mm(宽×高),进深不宜小于2000mm。2 热箱外壁结构应由均质材料组成,其热阻值不得小于3.5 m2·K /W。3 热箱内表面的总的半球发射率值应大于0.85。7.2.3 冷箱1 冷箱内净尺寸应与试件框外边缘尺寸相同,进深以
30、能容纳制冷、加热及气流组织设备为宜。2 冷箱外壁应采用不吸湿的保温材料,其热阻值不得小于3.5 m2·K /W,内表面应采用不吸水、耐腐蚀的材料。3 冷箱通过安装在冷箱内的蒸发器或引入冷空气进行降温。4 利用隔风板和风机进行强迫对流,形成沿试件表面自上而下的均匀气流,隔风板与试件框冷侧表面距离宜能调节。5 隔风板应采用热阻值不小于1.0 m2·K /W的挤塑聚苯板,隔风板面向试件的表面,其总的半球发射率值应大于0.85。隔风板的宽度与冷箱内净宽度相同。6 蒸发器下部应设置排水孔或盛水盘。7.2.4 试件框1 试件框外缘尺寸应不小于热箱开口部处的内缘尺寸。2 试件框应采用不吸
31、湿、均质的保温材料,热阻值不小于7.0 m2·K /W ,其密度应为2040 kg/m3。3 安装外窗试件的洞口不应小于1500mm×1500mm。洞口下部应留有高度不小于700mm、宽度不小于300mm的平台。平台及洞口周边的面板应采用不吸水、导热系数不大于0.25W /m·K的材料。4 安装外门试件的洞口不宜小于1800mm×2100mm。洞口周边的面板应采用不吸水、导热系数小于0.25 W /m·K 的材料。7.2.5 环境空间1 试验室围护结构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热稳定性,应避免太阳光透过窗户进入室内。试验室墙体及顶棚内表面应进行绝热处
32、理。2 热箱外壁与周边壁面之间至少应留有500mm的空间。7.2.6 空气温度测点的布置1 应在热箱空间内设置两层热电偶作为空气温度测点,每层均匀布4 个测点。2 冷箱空气温度测点应布置在符合GB/T 13475 规定的平面内,与试件安装洞口对应的面积上均匀布9点。3 测量空气温度的热电偶感应头,均应进行热辐射屏蔽。4 测量热、冷箱空气温度的热电偶可分别并联。7.2.7 表面温度测点的布置1 热箱每个外壁的内、外表面分别对应布7个温度测点。2 试件框热侧表面温度测点不宜少于20个。试件框冷侧表面温度测点不宜少于14个点。3 热箱外壁及试件框每个表面温度测点的热电偶可分别并联。4 测量表面温度的
33、热电偶感应头应连同至少100mm长的铜、康铜引线一起,紧贴在被测表面上。粘贴材料的总的半球发射率值应与被测表面的值相近。凡是并联的热电偶,各热电偶引线电阻必须相等。各点所代表被测面积应相同。7.2.8 热箱加热装置热箱采用交流稳压电源供加热器加热。检测外窗时,窗洞口平台板至少应高于加热器顶部50mm。计量加热功率Q 的功率表的准确度等级不得低于0.5级,且应根据被测值大小转换量程,使仪表示值处于满量程的70%以上。7.3 检测程序7.3.1 环境空间要求 检测装置应放在装有空调设备的实验室内,保证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差小于1.0K。实验室空气温度波动不应大于0.5K。实验室围护结构
34、应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热稳定性,应避免太阳光透过窗户进入室。实验室墙体及顶棚内表面应进行绝热处理。热箱外壁与周边壁面之间至少应留有500mm的空间。7.3.2 热箱要求热箱空气温度设定范围为1921,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于0.2K。热箱空气为自然对流。7.3.3 冷箱要求冷箱空气温度设定范围为-19-21,温度波动幅度不应大0.3K。与试件冷侧表面距离符合规定平面内的平均风速设定为3.0±0.2m/s。7.3.4 传热系数检测原理 本标准基于稳定传热原理,采用标定热箱法检测建筑门、窗传热系数。试件一侧为热箱,模拟采暖建筑冬季室内气候条件,另一侧为冷箱,模拟冬季室外气温和气流速度。在对试件
35、缝隙进行密封处理,试件两侧各自保持稳定的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热辐射条件下,测量热箱中加热器的发热量,减去通过热箱外壁和试件框的热损失(两者均由标定试验确定),除以试件面积与两侧空气温差的乘积,即可计算出试件的传热系数K值7.3.5 试件安装 被检试件为一件。试件的尺寸及构造应符合产品设计和组装要求,不得附加任何多余配件或特殊组装工艺。试件安装位置:外表面应位于距试件框冷侧表面50mm 处。试件与试件洞口周边之间的缝隙宜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条填塞,并密封。试件开启缝应采用透明塑料胶带双面密封。当试件面积小于试件洞口面积时,应用与试件厚度相近,已知热导率值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填堵。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36、板两侧表面粘贴适量的铜康铜热电偶,测量两表面的平均温差,计算通过该板的热损失。当进行传热系数检测时,宜在试件热侧表面适当部位布置热电偶,作为参考温度点。7.3.6 检测过程 检查热电偶是否完好,然后启动检测装置,设定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当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达到设定值后,监控各控温点温度,使冷、热箱和环境空气温度维持稳定。达到稳定状态后,如果逐时测量得到热箱和冷箱的空气平均温度h t 和c t 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分别不大于0.1和0.3;温差1和2 每小时变化的绝对值分别不大于0.1K 和0.3K,且上述温度和温差的变化不是单向变化,则表示传热过程已达到稳定过程。传热过程稳定之后,每隔3
37、0min 测量一次参数th 、tc 、1、2、3、Q,共测六次。 原始数据记录1 样品名称及规格型号; 2 检测装置的编号及运行情况;3 窗户尺寸和面积、开启形式、开启面积、窗框面积比、隔热型材的厚度;4 玻璃的品种及镀膜情况、玻璃及两层玻璃间空气层厚度、间隔层所充气体种类;5 测试参数:热室空气平均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冷箱空气平均温度和气流速度。6 数据采集:达到稳定条件后电暖气的加热功率、冷热室空气温度及温差、热室内外表面温差、填充物表面温差;7 其他参数:填充物热导、填充物面积、冷热室外壁的热流系数;8 数据整理:传热系数K值的计算及结果;9 试件热侧表面温度、结露和结霜情况;10 检测
38、时间、检测人员、审核人。 7.4 检测结果计算和表示7.4.1 建筑门窗传热系数计算试件传热系数K 值W/ (m2·K)按公式7.1计算: K = .(7.1) 式中: Q 加热器加热功率,W;M1 由标定试验确定的热箱外壁热流系数,W/K;M2 由标定试验确定的试件框热流系数,W/K;D 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 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S 填充板的面积,m2 ; 填充板的热导率,W (m2·K) ;Dq 填充板热侧表面与冷侧表面的平均温差,K;A 试件面积,m2 ; t h 热箱空气平均温度,;t c 冷箱空气平均温度,;如果试件
39、面积小于试件洞口面积时,计算公式中分子项 S·· 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填充板的热损失。各参数取六次测量的平均值。试件传热系数K 值取两位有效数字。7.4.2 建筑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建筑门窗传热系数K值分为10级,见表7.1。表7.1保温性能分级(传热系数KW/(m2·K))分级12345分级指标值K5.55.5K5.05.0K4.54.5K4.04.0K3.5分级678910分级指标值3.5K3.03.0K2.52.5K2.02.0K1.5K1.57.5 结果评定当检验批所检外窗传热系数均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中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要求时,该检验批合格;当检验批中有一个
40、外窗传热系数不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中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要求时,该检验批不合格。7.6 检测报告内容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 委托和生产单位。2 试件名称、编号、规格、玻璃品种、玻璃及两层玻璃间空气层厚度。3 检测依据、检测设备、检测项目、检测类别和检测时间,以及报告日期。4 检测条件:热箱空气平均温度th 和空气相对湿度、冷箱空气平均温度tc和气流速度。5 检测结果:试件传热系数K 值和保温性能等级;试件热侧表面温度、结露和结霜情况;6 测试人、审核人及负责人签名。7 检测单位。8 隔热型材性能检测方法8.1 适用范围及规范性引用文件 适用范围1 本规程规定了建筑节能工程中建筑幕墙使用的穿
41、条式或浇注式复合铝合金隔热型材性能的检测方法。2 本规程适用于穿条式或浇注式复合铝合金隔热型材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的测定。8.1.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50411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237.6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6部分:隔热型材 GB 5237.1 铝合金建筑型材 第1部分:基材8.2 检测条件8.2.1 样品状态调节进行试验前,试样需在室温(23±2)、50%±10%湿度的试验室内存放48h。 试验温度条件1 穿条式产品试验温度室温:(23±2)、低温:(-20±2)、高温:(80±2);2 浇注式产品试验温度 室温:(23±2)、低温:(-29±2)、高温:(70±2)。8.3纵向剪切强度检测程序 检测装置1 夹具:应能够有效防止式样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3《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听评课记录3
- 小学二年级口算题之一
- 五年级口算竞赛题
- 店铺出租合同范本
- 小区弱电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车位物业管理与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智能小区物业与业主服务合同模板范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及教育支持协议
-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专题合作协议书范本
- 2025年度电影音乐创作与制作聘用合同
- 二年级看图写话看图写话素材
-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解决方案
- 2022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无菌技术操作-PPT课件
- JTT888-2020公共汽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_(高清-最新)
- 某天然气公司场站设备管理制度
- T_CHES 22-2018 渡槽安全评价导则
-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
- 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优秀课件
- 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强推内部市场机制管理
- 税务师事务所收费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