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绪论一、文化的三个层次及文化本质特征是怎样的?1.三个层次:(1)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主张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将文化理解为以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2. 文化的本质特征: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是人,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是人类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形式,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也是人工产品同自然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具有无限展开的丰富性;文化即历史,文化是文化共同体所享有的。二、文化力 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巨大力量,可以称之为“文化力”或“文化生产力”,

2、它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在文化领域内塑造历史的一种力量。三、对文化从其基本结构的角度来分类是怎样的?从文化基本结构的角度来看,文化可以分为: 1. 物质生产文化;2.制度行为文化;3. 精神心理文化三类。四、文化的功能主要有哪些?文化主要具有六大功能,即:记录、认知、传播、教化、凝聚、调控功能。 五、中国当代文化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今天的中国当代文化主要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与西方文化三元汇一、浑然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传统文化在文化整体中保持了一种漫漶而又深邃的基础性,马列主义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十分深厚的当代传统,已上升为主导性意识形态文化;而西方文化却在迅速渗透并改变着中国当代文

3、化性质六、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生境界论有何特点?最主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热爱生活、自然、生命,泛爱众生。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佛家无不如此。 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古代哲人无不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并希望道德主体在一种切入和生命的发挥中把握自己的本心,认识自我,并通过此以体验到自然生命之道与宇宙精神,达到与宇宙自然相通相感,相参相配,领悟到“气陶化而播流,物受气而含气”的生命创造的乐境。第一章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为什么能长期占据中国社会经济的统治地位? 1.首先是由历代王朝所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所致;2.其次是由中国传

4、统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和统治者残酷的经济剥削所致;3.再次与孔孟儒学向人们灌输的与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相一致的重农抑商意识密切相关二、为什么说历代官府手工业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首先因为官府手工业产品都是用于自给自足的,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物质生活享受而不是用于交换价值的;2.其次,虽然历代官府无不控制着种类繁多的官营手工业生产,但其生产原料是征调而来,生产者是服徭役的人,不需支付工钱;其产品不是为了营利。三、血缘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区分高低贵贱的法规准则。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血缘为核心而形成的,要求家族成员,乃至广大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四、血缘宗法制度大体可分为哪几种类

5、型?分三大类型:第一类是周代的“宗子法”也就是 嫡长子继承法;第二类是东汉以后兴起的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门阀氏族制度;第三类是宋代以后的家族或宗族制五、宗法社会主要有哪些特点? 宗法社会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大特点是以父权系统和孝道观念作为宗法社会的基础;第二大特点是夫权,这是宗法家长制社会的重要特点;男权是社会中心,束缚女性;第三大特点是君权。这是宗法社会的第三大特点,皇帝至高无上、终身、世袭。 第二章一、简介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殷商之前)1.生产工具由粗制到精制 2.火的发现和使用3.从狩猎采集经济到农牧生产经济 4.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5.私有制和国家起源 6.艺术与宗教二、殷商西周时期

6、的社会文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文字出现 2.青铜器铸造 3.神权至上与敬德保民 4.巫史与周易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兴办私学 2.百家争鸣 3.民本思想四、为什么说秦汉六朝是中国文化的奠基期?因为在这一历史时期内: 1.文化统一了: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地同域、衡统一; 2.奢侈与残暴是秦文化的显著特点,这也开了后世历史的恶例; 3.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一直在历朝历代占据显赫地位; 4.经学与讖纬:儒学经学化,讖与纬宣扬宗教迷信,为封建帝王服务; 5.魏晋玄学:对后世中国哲学和文艺都产生过广泛影响。五、为什么说唐宋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期 与历代封建王朝比,唐宋两朝文

7、化的繁荣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唐宋的文学艺术成就是十分辉煌的;其次,唐宋两朝儒佛之争激烈,理学兴起,形成了思辨性极强的新的儒学形态;再次唐宋两朝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天文、中药、火药、罗盘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活字印刷、传统工艺、陶塑都有长足进步。 六、认为明清是中国文化的转向期,主要依据是什么?1.启蒙主义思想兴起并不断深化发展(清初“三先生”);2.文学艺术中出现了大量的开创型人物,张扬反叛精神;3.复古潮流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这些都从反面证明文化开始转向了。第三章一、整体地看中国文化,你觉得它的风貌如何?整体地看中国文化属于:1.大陆型文化、 2.农耕文化、3.伦理政治宗法型文化、 4.尊

8、正统斥异端的学术文化。 二、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准则的?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1.从人生态度来看:“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精神;2.从情感方式来看:在家族关系中履行着一种将血缘亲情与实践理性融为一体的情感方式;3.从思维模式来看:将部分与全体交融互摄;4.从致思途径来看:借助经验、直觉去洞察对象本质,以把握人生真谛;5.从价值观念来看:以上古的“黄金时代”为价值取向,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作为最高的人格理想,以宗法社会的传统作为价值评判的准则。三、从内部因素的结构分析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将其分为几种不同的文化?可以分为三组六种不同的文化: 1.雅文化与俗文化2

9、.儒家显文化与法家隐文化3.山林文化与庙堂文化四、传统的雅文化主要弊端何在?雅文化的弊端主要是书生气太浓,文化思想趋于保守、僵化、迂腐,甚至流为虚伪,在人生价值上将“重义轻利”“崇德贱力”奉为圭臬,也明显含有不合情理、不切实际的缺陷五、作为显文化的儒家文化体系,其文化要点有哪些?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义以为上”的价值观; 2.重视现世,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社会观; 4.刚健自强的人生思想; 5.修身为本,以德为政。第四章一、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怎样的?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3.天人合一精神 4.礼治精神。二、中国传统文化的

10、人本主义精神包括了哪三个不同的层次?1.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思想;2.重人伦远鬼神。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3.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其积极和消极意义各体现在哪里?积极意义主要有三点: 1.或多或少带有唯物的因素; 2.目的是监督督促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要他们清正廉洁,坚持礼制,实行仁政; 3.促使人们去研究自然,推动了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消极的意义主要也有三点: 1.使带有宗教迷信特色的精神糟粕得以发展; 2.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了副面影响,扼制了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3.过于强调了人对自然的迎合,忽视甚至不敢对自然的开发

11、、利用,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四、礼治精神所谓礼,原本指人与人或国与国之间的一种仪式。所谓礼治则是将这予以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予以实施和推行,这就是礼治精神。五、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怎样的?1.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2.重和谐与统一;3.重实际,追求稳定; 4.重理性与人文教养。第五章一、你认为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有哪些?1.辩证思维 2.直觉思维 3.中和思维二、辩证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里?深深地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传统文化的建构 产生了重要影响。1.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导向作用;2.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维护平衡的作用;3.对古代军事理论

12、及战争决策起到了重要影响;4.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建构和发展起到了启迪推动作用;5.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民族智慧的开发、文化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直觉思维 中和思维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形式,指的是思维主体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中和思维: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怎样的?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3.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中重义轻利;4.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五、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我们应

13、持怎样的态度?应该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和以创新文化的积极态度,去疏导、分析、辨别,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崇古复古。批判地继承,合理地改造,大胆地创新,是我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应有的正确态度。第六章一、儒家思想是怎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进的?1.孔子于春秋末期创立儒家学派,提出“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分成八派,孟子和荀子是两个最重要学派的代表人物。3.至汉代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取得了独尊的地位。4.魏晋时受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5.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被罩上耀眼光环。6.宋代至明代形成“理学

14、”成为显学。7.清代出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儒家思想的理论形态虽然不断变化,但有其共同的基本特征。二、简述孔子的思想1.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圣人境界。他认为圣人之所以能为圣人,在德性上可以归为“仁”,在行为上可以归为“孝”,在方法上可以归为“忠恕”;2.孔子把“仁”作为最完善的道德品质和最高的人格精神,认为仁是人人时时可以达到的,关键在于加强个体的修养。“仁”的品格和“礼的规范是分不开的,仁是内在精神,是道德的属性;礼是外在形式,是道德的标准,仁和礼是一体的;3.孔子认为仁之基本为爱,爱之源泉在亲子之情,所以说孝悌是仁之本;4.孔子认为每个人不仅要自己致力于道德修养,还要善于把一己的品德推及

15、他人,这样仁爱精神方可充满人间,而忠恕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5.孔子关于“礼”与“仁”的思想,标志着人类精神的自觉,儒家一整套的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历史哲学、教育哲学都是从“礼”与“仁”的关系中推衍出来的。三、“三纲五常”及董仲舒的学说特点是怎样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学说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先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纳韩非思想,“推天道以明人事”,极力宣扬王权神授,论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批上了神学外衣,建构了一个

16、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体系。四、如何理解朱熹思想体系中的“理”?1.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理”是作为道德的总原则的;2.“理”与“道”、“太极”属同样意义的范畴;3.“理”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主宰,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4.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则、规定及仪节,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展现;5.“理”也是“气”的本源。 五、王守仁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应如何理解?1.所谓“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理解“王学”的关键; 2.“致良知”是对朱熹的“致知”命题的修正; 3.“致”是“恢复”的意思,“良知”即“天理”。是人人心中本来就有的; 4.作为天理的“良知”是在人人心中,不需向外

17、探求;“良知”人人皆有,圣愚皆同,不能“外心以求理”,只能“求理于吾心”,这就是“致良知”;5.所谓“知行合一”,“知”即良知,“行”即“致良知”的道德实践功夫; 6.“知”决定“行”,“行”体现“知”,知与行是分不开的,合一的。 7.“致良知”、“知行合一”,体现了王学的二重性:既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又反对“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思想僵化。六、内圣外王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将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第七章一、谈谈你对老子“道”的理解。1.老子把“道”作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2.能自觉而严格地区分“可道”之“道”与“恒道”的本质区别;3.并以“道”来贯通

18、天、地、人三个层面,表现出对宇宙本质的终极探寻4.开辟了中国思辨哲学的全新道路,具有合理的唯物内核;5.它打破了人们对天的敬畏,推倒了“天”的人格神地位。6.具体说来,老子的“道”具有三大内涵:第一,道是“无”与“有”的统一;第二,“道”作为万物本质和总规律是“恒”与“变”的统一;第三,“道”是“无为”与“自化”的统一。 二、简述庄子的思想。1.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仍以“道”为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道是庄子抽象出来的一个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没有意志、无法感知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2.庄子用道来说明主观世界,便生造了一个绝对自由自足的“逍遥游”的境界,即顺乎一己之性,不顾外在条件而一味放任自得

19、。 3.庄子描绘了一批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的形象,作为其理想人格和哲学精神的外化。 4.庄子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为相对主义的诡辩论,又把老子的无为论推向极端,改造为无心于一切的“逍遥游”,而不再幻想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 5.庄子从对生命内在本性(自然生活)的感悟中,提出寻找精神家园的希望,表达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之情。 三、三玄是魏晋玄学的理论支柱,具体是指:周易、老子、庄子三部经典。四、道教与道家的关系是怎样的?1.道教是中国本土最重要的宗教。道家的学说为道教提供了理论武器,道教又以特定的宗教形式,演绎、实践、发展着道家的思想和精神,应该说道教是

20、道家学说的一种存在形式,但它又不是道家本身。2.道教内部的派系复杂纷纭,教义教规也有区别,同道家的距离也有远有近。五、道家理想的人格是怎样的?1.道家的理想人格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一直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2.道家理想人格总的倾向是:顺任自然、长生久视、修性养生、超迈逍遥。六、儒道互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理论发展上的互补。先秦儒道两家在如何认识天、地、人及其相互关系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上,就都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留下了互补的期待;2.作为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儒道两家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也是一直互相纠偏,互相支持;3.儒道互补还体现在人格精神的高度熔铸上。儒家的积极进取与道家的自然无为、

21、儒家道德履践与道家精神超越、儒家的尚刚主动与道家的贵柔主静通过熔铸,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人格底层。第八章一、墨家“尚同”,有人说这是提倡专制,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不同意。 因为墨子为天子的头上设置了至高无上的“天”,为人世间所有人树植了惩恶扬善的鬼神,所以天子就不敢恣行无忌,常人也就不敢为所欲为。有人又担心墨子这样会导致宗教极权,但这又是多虑,因为墨子的“天”与“鬼神”又是与天下万千为善之民的心意相通。二、墨家的十大政治主张其内容如何(简介)?即: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名鬼;非乐;非命。 三、显示法家文化内涵与人格理想成熟的标志是什么?韩非子提出的以法治为主,法、术相结合

22、的政治思想体系,标志着法家的文化内涵与人格理想的成熟四、如何理解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申不害以劝君行“术”而闻达于诸侯,所谓“术”,就是君主的权术,用其驾驭群臣,巩固君主的统治地位。“术”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慎到主“势”,势就是权势。没有权势,圣明 天子也难治天下,有了权势才能行“术”用“法”。五、列出四部古代著名的兵书。1.孙子兵法2.吴子兵法 3.司马法 4.孙膑兵法 5.尉缭子 6.六韬 7.唐李对问六、兵家理想的人格追求是怎样的?(简答)1.智慧人生; 2.道德人生;3.求之于己的生活理念; 4.积极进取的心态。 七、兵家对参与军事活动的君主提出了怎样的道德规范?1.重战 2.

23、慎战 3.以民为本 4.切忌患军第九章一、四圣谛佛教的基本教义。“谛”指真理。 四谛即:苦谛、因(或集)谛、 灭(或尽)谛、道谛。二、“戒、定、慧”三学佛教日常具体的修行方法。戒学:指遵守佛教僧团组织所规定的许多清规戒律。定学:定即入禅坐定。指在修行时静坐息虑,思想集中地参悟佛理佛法。慧学:指按照闻、思、修的程序,努力领悟佛法以洞彻四谛的道理,达到无漏正常的解脱。三、为什么说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大发展?1.译经事业相继不绝;2.以皇帝为首的最高统治者大多笃信佛教3.大建佛寺,大凿佛窟,僧人数量空前增加;4.佛教向民间普及趋势明显。四、为什么六祖慧能的修行方法对广大修行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4、1.六祖的修行方法明快简捷,直指心性,大大缩短了成佛的道路:举手投足,若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便能成佛;2.其他佛学流派,往往让人陷入理论之中不能脱身,修行者必须花费大量心血深研佛经,结果很多人会兴趣大打折扣;3.人皆有过,慧能的修行方法给大多数人修行成佛提供了保证:不识是过,能识自悟,悟了即是解脱,就是佛。五、禅宗的基本观点是怎样的?1.见自性。禅宗讲究“禅悟”,“即心见佛,见性成佛”。2.顿悟。禅宗将人心佛性化,认为一切修行不过是明白性,也即识本心。并且这是一种直指本心的“顿悟成佛”。3.无念。禅宗主张修行要排除一切欲念。“无念”是最高法旨。4.证实相。禅宗的实相指的是空幻的万千事物背后那个实在的本体。这实相真实又清静,但隐于现象之后不生不灭,值得追求。5.自由。这是一种境界。是成佛之后的自由,这是禅宗最大的特点。随缘而心不离禅,行无碍。六、佛家文化的理想人格是怎样的?1.面对大千世界,心如古井;2.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七、谈谈对“处逆如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