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_第1页
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_第2页
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_第3页
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_第4页
第3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物质物质能量能量地理要素地理要素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第四节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补充)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补充)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边界、组成、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边界、组成、结构,尤其是时空结构的判别;结构,尤其是时空结构的判别;难点:系统分类及判别。难点:系统分类及判别。第三章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是地表客

2、观存在的物质自然地理环境是地表客观存在的物质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边界。弄系统,它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边界。弄清这个问题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清这个问题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课题。第一节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是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自然综合体。自然综合体。 复合圈层复合圈层 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分层性。整个地球地球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的分层性。整个地球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

3、所是由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圈层所构成。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构成。这些地球圈层称为地圈。 所有这些地圈的组合形式可分为两种类型:所有这些地圈的组合形式可分为两种类型:1.1.突变的鲜明边界:圈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突变的鲜明边界:圈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地球圈层地球圈层)2.2.渐变的模糊边界:圈层间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渐变的模糊边界:圈层间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式。(海陆表面海陆表面)1 1、地球构造的分层性、地球构造的分层性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问题的三种观点、关

4、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问题的三种观点 (1)趋向于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趋向于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一个巨大的空间范围大的空间范围 (原苏联地理学者(原苏联地理学者 )A、侧重在自然地理环境的、侧重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寻找寻找边界和确定范围边界和确定范围 .格里哥里耶夫在格里哥里耶夫在1933年提出,地理壳的下限在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大约年提出,地理壳的下限在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大约100200公里的深度,那里是构造力停止作用的地方。后来又认为地理壳包公里的深度,那里是构造力停止作用的地方。后来又认为地理壳包括地壳、对流层、平流层(至臭氧层)、水圈

5、、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即认为括地壳、对流层、平流层(至臭氧层)、水圈、土壤、植被和动物界。即认为地理壳的上限为臭氧层底部。地理壳的上限为臭氧层底部。C.B.卡列斯尼克卡列斯尼克1947年的观点是:地理壳的上限为臭氧层的高度,约在海年的观点是:地理壳的上限为臭氧层的高度,约在海平面以上平面以上2530公里高度;下限则应为普通震源所在的深度,即在海平面以下公里高度;下限则应为普通震源所在的深度,即在海平面以下15或或20公里到公里到40或或50公里的地方。公里的地方。B、着眼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 1952年,年,.查别林在提出地理壳的下限应位于地壳中有生命和液态水分布的极查别

6、林在提出地理壳的下限应位于地壳中有生命和液态水分布的极限;而上限则为对流层顶。限;而上限则为对流层顶。 1953年,年,.伊萨钦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伊萨钦科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56公里)。公里)。 1962年,年,.阿尔曼德认为:地理壳的上限为对流层顶;而下限与整个地壳的界阿尔曼德认为:地理壳的上限为对流层顶;而下限与整个地壳的界限一致,包括了玄武岩层。限一致,包括了玄武岩层。 1977年,年,A.E.科里瓦鲁茨基认为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中,科里瓦鲁

7、茨基认为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联系中,大气循环是根本的。因此他把对流层的上限作为地理壳的上限,而把区域性潜水的不大气循环是根本的。因此他把对流层的上限作为地理壳的上限,而把区域性潜水的不透水层顶部作为下限。透水层顶部作为下限。(2)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把自然地理环境的界限划定在较小的空间范围间范围 我国地理学者牛文元为代表 自然地理面的上限放在地表向上约自然地理面的上限放在地表向上约50100米的近地面米的近地面边界层,而下限放在太阳能量影响地表的终止线(其深度边界层,而下限放在太阳能量影响地表的终止线(其深度在陆地下面约在陆地下面约2030米,在海洋可达米,在海

8、洋可达100米的深处)米的深处) 3 陈传康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陈传康认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不应作硬性规定,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规定,硬性规定一个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而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有相应的变化。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作为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作为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1)各种物质)各种物质2)各种能量)各种能量 3)动态体系(地理要素)动态体系(地理要素)一、一、物质物质组成组成 一类是无机组分,另外一类为有机组分。一类是无机组分,另外一类为有机组分。 无机组分有三种,它们分别是:固体岩石、无机

9、组分有三种,它们分别是:固体岩石、 液液态水和气态空气。态水和气态空气。 有机组分为活质有机体。有机组分为活质有机体。四大圈层及相应的衍生圈层(物质)四大圈层及相应的衍生圈层(物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对流运动,气态,对流运动,气态,3/4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下界是海陆表面,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等发生变化,平均上界随纬度、季节等发生变化,平均10-12km。 特点:对流作用强烈,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特点:对流作用强烈,为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圈的基本组成成分为空气,主要的对流圈的基本组成成分为空气,主要的组成要素为氮(组成要素为

10、氮(N2)、氧()、氧(O2)、氩)、氩(Ar)、二氧化碳()、二氧化碳(CO2)和水汽)和水汽(H2O)等元素态气体及其化合物,另)等元素态气体及其化合物,另外还有固体杂质等。外还有固体杂质等。 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由世界大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由世界大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等组成。液态为主。水等组成。液态为主。 作用:参与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作用:参与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水溶固体等。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水溶固体等。水圈是由各种水体(海洋、江河、水圈是由各种水体(海洋、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等)所组成。这些湖泊和地下水等)所组成。这些

11、天然水体则为复杂的混合液,含天然水体则为复杂的混合液,含有多种溶解质。有多种溶解质。分子、离子分子、离子氯化物,碳酸盐类氯化物,碳酸盐类生物的分解物质生物的分解物质 厚度约厚度约5公里,上面覆盖风化壳及土壤(达几十米);整个公里,上面覆盖风化壳及土壤(达几十米);整个岩石圈经常处于运动状态,造成不同地貌形态;表面的陆地部岩石圈经常处于运动状态,造成不同地貌形态;表面的陆地部分为人类和陆生生物的栖息场所;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分为人类和陆生生物的栖息场所;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提供矿质养分。提供矿质养分。 沉积岩石圈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沉积岩石圈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粘土和泥质页岩、砂岩和灰岩等粘土和

12、泥质页岩、砂岩和灰岩等,其组成要素主要,其组成要素主要为氧、硅、铝、铁、钙、氢、碳、钠、钾、镁等元素及其化合物为氧、硅、铝、铁、钙、氢、碳、钠、钾、镁等元素及其化合物SiO2、AI2O3、CaO、CO2、H2O、Fe2O3、K2O、MgO、Na2O等。等。 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生命有机体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处于大气圈、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处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水圈和岩石圈3个无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中,个无机圈层很薄的接触带中,大约为地表上下约大约为地表上下约100米厚的范围。米厚的范围。 自然地理系统的衍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自然地理系统的衍

13、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陆地表面岩石风化壳及其表层的)陆地表面岩石风化壳及其表层的土壤土壤,主,主要分布于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要分布于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 (2)覆盖于岩石圈表面的)覆盖于岩石圈表面的大陆冰川大陆冰川,分布在大,分布在大气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气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 (3)富含生物有机体的)富含生物有机体的海底软泥、湖底腐泥和海底软泥、湖底腐泥和沼泽泥炭沼泽泥炭等类现代沉积物,分布在水圈和岩石等类现代沉积物,分布在水圈和岩石圈的界面上圈的界面上 自然地理环境的元素组分组成结构表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二、能量能量组成组成地球内能地球内

14、能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99.98%)其他的能量来源(宇宙射线、潮汐能、风能等等)其他的能量来源(宇宙射线、潮汐能、风能等等)能量来源能量来源1 1)能量来源的自然性、单向性、无限性。)能量来源的自然性、单向性、无限性。2 2)储能能量大,自调功能强。)储能能量大,自调功能强。3 3)能量传输途径和转化形式多样性。)能量传输途径和转化形式多样性。4 4)能量变化的周期性和地域性。)能量变化的周期性和地域性。视频视频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纬度纬度海拔海拔坡向坡向太阳总辐射表征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能的数太阳总辐射表征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能的数量,包括

15、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量,包括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总辐射等值线基本总辐射等值线基本沿纬线延伸,受陆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显著沿纬线延伸,受陆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显著偏离纬线方向。偏离纬线方向。地表辐射收入与支出的代数和,即是辐射平衡,或地表辐射收入与支出的代数和,即是辐射平衡,或称净辐射值。称净辐射值。同纬度大洋辐射平衡值比陆同纬度大洋辐射平衡值比陆地高地高84125千焦耳平方千焦耳平方厘米厘米年年太阳辐射在无机界的转化太阳辐射在无机界的转化 大气大气地面地面大气;转化形式为:太阳辐射(短波大气;转化形式为:太阳辐射(短波辐射)辐射)地表增温(长波辐射)地表增温(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增温

16、 主要指太阳能在岩石圈表层、大气圈和水圈中的交换主要指太阳能在岩石圈表层、大气圈和水圈中的交换 1 1)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地表垂直方向热力梯度 2 2)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 3 3)海陆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 水的蒸发对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化起着巨大作用。水的蒸发对太阳能在无机界的转化起着巨大作用。 太阳辐射在有机界的转化太阳辐射在有机界的转化 主要指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主要指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沿植物沿植物动物动物微生物途径,以光能微生物途径,以光能化学能化学能热能的形热能的形式进行转化的。式进行转化的。 食物链食物链(第一能流(第一能流):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和耗散

17、能: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和耗散能量,最终全部散失到环境中。(量,最终全部散失到环境中。(林德曼效率林德曼效率) 腐烂链(分解链,第二能流):死亡有机体被微生物腐烂链(分解链,第二能流):死亡有机体被微生物利用到被动物利用,包括一系列分化和分解过程。利用到被动物利用,包括一系列分化和分解过程。 第三能流(能量存储和矿化):森林积蓄的木材、植第三能流(能量存储和矿化):森林积蓄的木材、植物纤维;媒、石油。物纤维;媒、石油。 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化,太阳能在有机界的转化,实际上是通过能量转移,实际上是通过能量转移,将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将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不仅存储能量,起来,不仅存储能量,同时通过腐

18、烂链分解释同时通过腐烂链分解释放能量,以热的形式返放能量,以热的形式返回太空,完成能量循环。回太空,完成能量循环。地球内能在无机界的转化地球内能在无机界的转化 主要以主要以引力势能引力势能和和热能热能的形式在无机界进行转化。的形式在无机界进行转化。地壳构造运动地壳构造运动地表起伏地表起伏风、水等外力(引力势能风、水等外力(引力势能机械能)转化结果表现为崩塌、地滑以及在陆地水体与大机械能)转化结果表现为崩塌、地滑以及在陆地水体与大洋中的物质沉积洋中的物质沉积热能则通过火山作用、热水活动、构造运动和地表热传导等热能则通过火山作用、热水活动、构造运动和地表热传导等释放释放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效

19、应是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效应是“夷平化夷平化”,地球内能,地球内能的作用效应是的作用效应是“崎岖化崎岖化”,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不,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不同区域目前现存的自然地理系统的状况。同区域目前现存的自然地理系统的状况。 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塑造了地表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塑造了地表丰富多彩的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自然景观; 太阳能还是自然地理系统自然过程的原始动力,并太阳能还是自然地理系统自然过程的原始动力,并由此而由此而制约制约自然地理系统的自然地理系统的运转和行为运转和行为。第二节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三、要素三、要素组

20、成组成 包括三个无机圈层和一个有机圈层。各成分在能量驱动包括三个无机圈层和一个有机圈层。各成分在能量驱动下发生动态变化,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丰富多彩、差别悬下发生动态变化,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丰富多彩、差别悬殊的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殊的各种自然地理组成要素,每一组成要素都按着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但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整体)。规律存在和发展,但没有一个要素是孤立的(整体)。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植物和动物)、土壤等均被地貌、气候、水文、生物(植物和动物)、土壤等均被视为组成要素。视为组成要素。六大要素及作用过程六大要素及作用过程四大循环实现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四大循环

21、实现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 地貌地貌,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 气候气候,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长期的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水文水文,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是最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 土壤土壤,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自然地理环境派生的自然体 生物生物,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作为自然地理环境,行星地球的特殊物质,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组成要素,它也起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共同支配功能、结构和动态发展)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共同支配功能、结构和动态发展) 复杂的内部分异,特征差异显著。(水平,垂

22、直)复杂的内部分异,特征差异显著。(水平,垂直) 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 。(物质、能量,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物质、能量,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 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土壤层、沉积岩等)具有本身自我发展的形成物。(土壤层、沉积岩等) 人类聚居地场所。(诞生,生存,发展,生活)人类聚居地场所。(诞生,生存,发展,生活) 太空太空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 。(陆地,海洋表面、底部,海陆)。(陆地,海洋表面、底部,海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整体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

23、用的整体第三节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层性:分层性:地球的圈层构造特性决定,最普遍的结构特性地球的圈层构造特性决定,最普遍的结构特性交织性:交织性: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渗透,彼此交织为一整体四个基本组成成分相互重叠、渗透,彼此交织为一整体集中性:集中性:海陆表面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往边缘逐渐减弱海陆表面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往边缘逐渐减弱综合性:综合性:基本特性,组成上,功能上(整体与外界发生联系)基本特性,组成上,功能上(整体与外界发生联系)差异性:差异性:地域分异显著地域分异显著多级性:多级性: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的有机组合(地理圈,大陆和海洋,不

24、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的有机组合(地理圈,大陆和海洋,部分大陆和海洋,等级越高、重复性越小、水平和垂直范围越大)部分大陆和海洋,等级越高、重复性越小、水平和垂直范围越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作为一个完整的物质体系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合格局。作为一个完整的物质体系的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各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各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形式及过程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结构。的形式及过程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土地利用方式格局土地利用方式格局时空结构和渗透结

25、构时空结构和渗透结构1 1、一般特性、一般特性2 2、空间结构、空间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是指在时间上稳定时间上稳定的自然地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的分布格局(结合方式)。 包括组成结构(分层结构)、地域结构(水平结构)、包括组成结构(分层结构)、地域结构(水平结构)、渗透结构。渗透结构。土地利用格局土地利用格局排除突变的自然地理过程排除突变的自然地理过程和人为过程和人为过程 组成结构组成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的格局。一个综合的垂直自然剖面:地

26、质基础,地貌,水文,土壤,一个综合的垂直自然剖面:地质基础,地貌,水文,土壤,植被,气候。植被,气候。 组成结构实质组成结构实质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一定等级的自然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一定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的基本反映。但另一方面,根据自然区域不同部分综合体)的基本反映。但另一方面,根据自然区域不同部分组成结构的差异,又可划分出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类型的各级组成结构的差异,又可划分出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类型的各级自然综合体。自然综合体。地域结构地域结构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不同自然综合体之间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格局构成的格局 实质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地或差异的基本反映

27、。(低级组合实质上是自然地理环境地或差异的基本反映。(低级组合为高级综合体)它反映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正是由分布在不同为高级综合体)它反映了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正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众多的和等级不同的自然综合体所组成的整体。地理位置的众多的和等级不同的自然综合体所组成的整体。水平地带性规律水平地带性规律水热条件的影响水热条件的影响(经向和纬向)(经向和纬向)小结论:小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既有同性的整体一面,也有差异性的个自然地理环境既有同性的整体一面,也有差异性的个体一面,二者是体一面,二者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的。的。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组成结构组成结构侧重反映自然综合体内部各组侧重反映自然

28、综合体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成要素之间的联系,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通过不同自然综合体的个体比较又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通过不同自然综合体的个体比较又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结构地域结构侧重反映各自然综合体之间侧重反映各自然综合体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但通过不同自的关系,旨在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但通过不同自然综合体间地域联系的分析,又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然综合体间地域联系的分析,又能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性。结构调整和优化结构调整和优化气候层中气候层中包含水分、固体物质、

29、生物体。包含水分、固体物质、生物体。水体水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包含溶解气体、矿物质、悬浮泥沙、生物体。岩石圈岩石圈空气、水、多种生物。空气、水、多种生物。生物圈生物圈三个无机圈层交织在一起三个无机圈层交织在一起渗透结构渗透结构3 3、时间结构、时间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是指维持着空间结构的自然综合体随时间的综合体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模式周期性变化模式。白天黑夜,四季等白天黑夜,四季等时间上的节律性时间上的节律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还预示着:当随时间的变化超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结构还预示着:当随时间的变化超越了稳定状态时,

30、自然地理环境的原有结构就遭到破环,越了稳定状态时,自然地理环境的原有结构就遭到破环,而重新建立起新的结构状态。这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更而重新建立起新的结构状态。这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更替。替。量变到质变量变到质变第四节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1 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 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包括了系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体观念。 贝塔

31、朗菲在贝塔朗菲在1952年发表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抗体系统论”,提,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68年发表年发表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用,奠定学科地位。,奠定学科地位。 系统系统-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通俗地说,系统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通俗地说,系统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是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层次层次-一个系统,尤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被划一个系统,尤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被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还可再划分为次子系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还可再划分为次子系统统等等不同层次(组织水平)的低级系统。等等不同层次(组织水平)

32、的低级系统。 环境环境-在一个特定的层次建立一个系统时,这个系统在一个特定的层次建立一个系统时,这个系统外界的其他事物就构成了该系统的环境。对地球表层外界的其他事物就构成了该系统的环境。对地球表层来说,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都是这个系统的环境。来说,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都是这个系统的环境。 功能功能-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或各子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2 2、系统分类、系统分类 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1)(1)宇宙系统宇宙系统如银河系、整个宇宙如银河系、整个宇宙(2)(2)宏观系统宏观

33、系统周围的宏观物体,如生态系统、人体系统。周围的宏观物体,如生态系统、人体系统。(3)(3)微观系统微观系统如原子中电子的壳层结构和原子核结构系统、细如原子中电子的壳层结构和原子核结构系统、细胞中的核、质、膜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胞中的核、质、膜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按功能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按功能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1)(1)开放系统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流通。(流通。(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2)(2)封闭系统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的交换和流通,没有物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的交换和流通,

34、没有物质的交换。(质的交换。(地球地球)(3)(3)孤立系统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不发生任何联系和作用,如密闭的容系统与环境不发生任何联系和作用,如密闭的容器里发生的化学变化器里发生的化学变化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1)(1)自然系统自然系统指未打上人工印记的各种客观系统,如天然生态指未打上人工印记的各种客观系统,如天然生态系统。系统。(2)(2)人造系统人造系统指人工制造的各种系统,是由人工生成的各种要指人工制造的各种系统,是由人工生成的各种要素组成的,如生产、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素组成的,如生产、交通运输、管理系统。(3)(3)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指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各种指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各种系统,如水利发电系统、农业系统。系统,如水利发电系统、农业系统。按结构类型分:按结构类型分:(1)(1)形态系统形态系统(2)(2)级联系统级联系统(3)(3)过程过程-响应系统响应系统(4)(4)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结构类型(乔莱)系统结构类型(乔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