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科举试赋考_第1页
辽金科举试赋考_第2页
辽金科举试赋考_第3页
辽金科举试赋考_第4页
辽金科举试赋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辽金科举试赋考述孙福轩(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文系 浙江杭州 310015)提要:中国科举制度源于隋,为唐宋两代沿袭并逐渐定型化。唐代以来的进士科考试和一些制科考试中亦渐开试赋之习,且诗赋进士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北地辽、金两朝与宋代政权先后对立,科举考试也继承了唐宋的做法。根据两朝史料记载,科举取士中诗赋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然两代留存下来的辞赋作品并不多,仅有廖廖数十篇。但作为一代文教制度,却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词章之学的促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亦有自己的特色。关键词:辽金;科举试赋;考述(一)辽金科举试赋制度的确立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中国古代试赋的做法甚早,于汉代即有召试献赋的先例,但作为严格

2、意义上的科举制度的设立,却是源于隋唐科举制度的定型。徐松登科记考卷二曰:“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宝之际。”虽然学界对于科举试赋的时间仍有争议,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早于唐高宗。【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YJA751065);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CGZW09YB)。 据史料记载:唐高宗调露二年(680)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议,“奏请加试帖经与杂文,文之高者放入策。”高宗于次年下诏:“自今以后进士试杂文两首,识文律者,然后令试策。”这里的所谓“杂文”,虽然不能明确判定为赋体,但从开元初年的情形来看,试赋时有发生,如武后垂拱元年(685)有试高松赋的记载等。此后至两宋时期,沿承了科举试

3、律体赋的做法。至元代,改试古体赋,明清废赋而改试八股文,情况才有所改变。而与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和金,追慕唐宋而先后举行科举考试,且沿用考试律体赋的惯例。关于辽朝科举取士情况,辽史·文学传上之“序”称: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及太宗入汴,取晋图书、礼器而北,然后制度渐以修举。至景、圣间,则科目聿兴,士有由下僚擢升侍从,骎骎崇儒之美。但其风气刚劲,三面邻敌,岁时以蒐狝为务,而典章文物视古犹阙。 元脱脱等撰辽史卷一百三,中华书局1974年版。后所征引此书为避繁琐,只于文中注明卷数。此序大体勾勒出辽代科举制度肇兴与发展的粗略轨迹,太宗耶律德光(927947)时科目渐

4、兴,而一直到立国后五十年间的景宗(969983)和圣宗(9831037)年间,科举才达到鼎盛时期。至于具体的考试时间,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记载:“初,天显八年,时太宗以东平童子刘天骥七岁能诵诗、书、易、礼、春秋、左氏传及论语、孟子,上命教养之。然未有选举之制也。” 清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卷一百七,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版。如果这则史料属实的话,表明太宗天显八年(933)之前,辽朝尚未举行开科取士活动,辽朝举行开科取士活动应该是在太宗天显八年之后。而于考试的具体科目,见载于契丹国志:程文分两科,曰诗赋,曰经义,魁各分焉。圣宗时,止以词赋、法律取士,词赋为正科,法律为杂科。” 宋叶隆礼

5、等撰契丹国志卷二十三试士科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页。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辽圣宗以前,辽朝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分为诗赋和经义两科,而自辽圣宗以后,则分为词赋和法律两科。 对于契丹国志所记载的关于“试士科制”的史料,学者们有所质疑,如都兴智先生把契丹国志试士科制条史料与张棣金虏图经和大金国志有关金朝科举的记载相互对照,得出契丹国志乃为篡改大金国志相关记载的结论。但无论这则史料来源的真假,辽朝科举试赋的做法却是肯定无疑的。虽然在辽圣宗前后辽朝科举取士的科目有所变化,但词赋(或曰诗赋)都是士子科举必考的内容,且多以之为正科,沿袭的依然是唐宋重词赋科的观念。而关于辽代制举科目的设置情况,

6、由于史料阙如,这里难窥全貌。 参高福顺辽朝科举考试应试科目述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据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援引相关史料称:在制举科目中,唯独知“举贤良”存在考试的倾向,大概就是“策问”之类;但从现有的史料看,明经科、律学科的考试内容根本找不到一点踪迹,无法对其讨论。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这里也只好置而不论了。相比较而言,金代雄踞于北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虽同辽朝一样“用武得国”,但“一代制作能树立唐宋之间,又非辽世所及”。这主要得益于金朝的文治政策,金初的“借才异代”,重用文人,使“金之文治日以盛” 脱脱金史卷一百五赞,中

7、华书局1975年版。后所征引为避繁琐,只于文中注明卷数。;世宗重儒,“儒风丕变,庠序日盛”,文章粲然可观。章宗“谈经论道,吟哦自造,群臣中有诗文稍工者,必籍姓名,擢居要地”。 旧题宋宇文懋昭撰大金国志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86年版。于辞赋而言,金以辞赋取士,金史·选举制云:金设科皆因辽、宋制,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之制。海陵天德三年,罢策试科。明昌初,又设制举宏词科,以待非常之士。故金取士之目有七焉。其试词赋、经义、策论中选者,谓之进士。律科、经童中选者,曰举人。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后定制,词赋、经义生百人,小学生百人。凡学生会课,三日作策论一道,又三日作赋及

8、诗各一篇,三月一私试,以季月初先试赋,间一日试策论,中选者以上五名申部。凡词赋进士,试赋、诗、策论各一道。熙宗天眷元年五月,诏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海陵庶人天德二年,始增殿试之制,而更定试期。三年,并南北选为一,罢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由此可见金代科举试赋的繁荣景象。据金史等资料记载,金朝从第二代君主太宗天会元年( 1123年) 十一月始,即设置进士科举行了选拔考试,李世弼金登科记序云:“金天会改元,始设科举。”金史卷五十一选举志( 以下简称选举志) 亦云:“其设也,始于太宗天会元年十一月。”是知金代科举, 始于天会元年无疑。又于天会二年二月、八月,连续两次开考取士。只不过当时

9、属于草创时期,没有具体的规章制度,亦无复杂的考试程序,开考无定期,取人也无定数。天会五年(1127)实行“南北选”。从熙宗天眷元年(1138)五月,诏令设立“ 经义”、“词赋” 两个进士科目。词赋进士科试“赋”、“诗”与“策论”,经义进士科试自选所治“经”之“经义”和“策论”。而试赋则在太宗朝已经实行,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胡砺字元化,山东密州人,少被虏,韩昉放从良。状元及第,是年出好生德洽民不犯上赋。亮时为刑部尚书,葛王立,改翰林承旨。” 宋徐梦莘撰,光绪四年戊寅(1878)如皋袁氏越东排印本。下同不注,只标注卷数。此后虽然科举制度屡有变迁,如海陵王时期的“贡举法”,设立四级

10、考试程序;世宗时女真进士科的创设、章宗时泰和格的修订等,但试赋制度却一直保留下来,且越来越受到统治者和文人的重视。除此之外,在制科和其他的考试中,金代亦有试赋之举。如国子监于天德三年(1151)始设,生员即以辞赋生居首。其云:“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后定制,词赋、经义生百人,小学生百人,以宗室及外戚皇后大功以上亲、诸功臣及三品以上官兄弟子孙年十五以上者入学,不及十五者入小学。” 金史卷五十一选举志一。 可以说,由于受到唐、宋科举制度的影响,赋作为辽、金科举考试中的基本文体,受到两代统治者的重视。如正隆至大定三十年罢黜经义,独以词赋取士;金世宗多次强调“进士文优则取,勿限人数。”并

11、于大定十九年(1179)亲自择拟考试赋题。甚至章宗承安五年“诏考试词赋官各作程文一道,示为举人之式,试后赴省藏之。”(卷五十一)在如此重视词赋考试的背景之下,金代辞赋创作日盛,据金史·文艺志记载,金朝文士能赋者甚多,如郑子聃“及冠有能赋声”;刘昂“天资警悟,律赋自成一家”;李纯甫“少自负其材作矮柏赋,以诸葛孔明、王景略自期”;宋九嘉少时“有能赋声”,得至宁元年进士;王元节“传其赋学”等。彬彬蔚蔚,终成一代风雅,从而在中国辞赋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二)辽代科举试赋考述辽朝自设立科举考试以来,圣宗统和六年以后放进士次数即多达52次,如果加上耶律淳、德妃的放进士次数则为54 次。

12、参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第114115页,未刊稿。这里的开科次数统计,包括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 年),天锡皇帝耶律淳放进士和德妃称制放进士这两次。由于辽史没有选举志,学人对于试体律赋也多无整理,辽朝历科试赋难窥全貌,仅能从一些残存史料中窥班知豹,识其大略而已。1、辽圣宗太平九年(1029 年)十一月丙寅试 赋题:一箭贯三鹿。辽史卷十七圣宗本纪之八载:“以沈州节度副使张杰为节度使,其皇城进士张人纪、赵睦等二十二人入朝,试以诗赋,皆赐第,超授保州戍将夏行美平章事。”又契丹国志卷七载圣宗“游猎时,曾遇二虎方逸,帝策马驰之,发矢,连殪其二虎。又曾一箭贯三鹿。 时幽州试举

13、人,以一箭贯三鹿为赋题”。2、重熙五年(1036)十月壬子试赋题:日射三十六熊赋辽史卷十八载:兴宗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试进士于廷;赐冯立、赵徽四十九人进士第。以冯立为右补阙,赵徽以下皆为太子中舍,赐绯衣、银鱼,遂大宴。御试进士自此始。 案:又辽史拾遗卷十六补选举志“学校”条引宣府镇志云:“契丹初兴,惟尚武艺,燕、赵间学校,俱仍唐旧,间罹兵燹,十存二三。取用文士,多由是奋。兴宗重熙五年,始御元和殿,以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试进士于廷,著为令式。至道宗,乃诏设学养士,于是有西京学,有奉圣、归化、云、德、宏、蔚、妫、儒等州学,各建孔子庙,颁赐五经诸家传疏,令博士、助教教之,县属

14、附焉。” 清厉鹗辽史拾遗卷六引宣镇府志,北京图书馆2009年影印版。3、重熙七年(1039)试赋题: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辽史卷五十七仪卫志载,兴宗“重熙七年,以有传国宝者为正统赋试进士”。(914页)4、重熙十一年(1043)年试赋题:两朝永通和好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重熙十一年(1043年)正月,辽朝“遣南院宣徽使萧特末、翰林学士刘六符使宋,取晋阳及瓦桥以南十县地;且问兴师伐夏及沿边疏浚水泽,增益兵戍之故。”宋仁宗“庆历中尝赐辽使刘六符飞白书八字:南北两朝,永通和好。会六符知贡举,乃以两朝永通和好为赋题,而以南北两朝永通和好为韵,云:出南朝皇帝御飞白书。六符盖为虏画策增岁赂者,然其尊戴中国尚尔如

15、此,则盟好中绝,诚可惜也!” 宋陆游撰老学庵笔记,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 页。从赋题来看,显然是时政之题。5、道宗年间试赋题:至心独运赋宋史卷三百四十吕大防传载:“(大防)馆伴契丹使。其使黠,语颇及朝廷,大防密擿其隐事,诘之曰:北朝试进士至心独运赋,不知此题于书何出?使错遌不能对,自是不敢复出嫚词。”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四十吕大防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841页。又宋人周煇清波杂志载,“吕正献公以翰林学士馆伴北使,虏颇桀黠,语屡及朝廷政事。公摘契丹隐密,询之曰:“北朝尝试进士,出圣心独悟赋,赋无出处,何也?”虏使愕然,语塞。” 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四,北京图书馆2003年影印本。6、

16、道宗咸雍十年(1074)试赋题:无考辽史卷二三道宗本纪载:六月戊辰,亲出题试进士。壬申,诏臣庶言得失。丙子,御永定殿,策贤良。此外,在重视辞赋取士的辽代,皇帝屡有诏作之令,士子也多有献赋之举。辽史卷一百三文学传上·萧韩家奴传称:萧韩家奴,“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辽、汉文字。”“(兴宗)帝与语,才之,命为诗友”,时“诏作四时逸乐赋”,兴宗诏谕之曰:“文章之职,国之光华,非才不用。以卿文学,为时大儒,是用授卿以翰林之职。朕之起居,悉以实录。”并“诏与耶律庶成录遥辇可汗至重熙以来事迹”二十卷,诏“制为礼典”三卷,进于帝,名噪一时。又如耶律庶成“幼好学,书过目不忘。善辽、汉文字

17、,于诗尤工。重熙初,补牌印郎君,累迁枢密直学士。与萧韩家奴各进四时逸乐赋,帝嗟赏。”(1349页)著帐郎君之后耶律良“生于乾州,读书医巫闾山。学既博,将入南山肄业。”“重熙中会猎秋山,良进秋游赋,上嘉之。清宁中,上幸鸭子河,作捕鱼赋。由是宠遇稍隆,迁知制诰,兼知部署司事”(卷九十六)等。三、 金代科举试赋存目考述金代科举开科较辽代为少,据赵冬晖先生金代科举年表考订知为40次左右 赵冬晖金代科举年表考订,北方文物,1989年第2期。,各科词赋状元亦有记载,如赵作即考订出32科词赋状元的姓氏。但由于史书对历科辞赋篇目多无记载,故现在可以明确考知试赋篇名的并不是太多,兹绾合史料胪列如下: 谷春侠在金

18、赋论考中金赋存目系年考·试赋存目、系年考考订较为详尽,基本上涵盖了金代试赋的内容,今多据此并加以简单按断。(吉林大学2005硕士学位论文)1、太宗天会十年(1132)壬子科 赋题:好生德洽民不犯上赋 金史卷一百二十八高昌福传云:“登天会十年进士第。”金史卷一百二十五胡砺传云:“十年,举进士第一。”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胡砺字元化状元及第,是年出好生德洽民不犯上赋。”案:金史纪事本末卷九载:“天德元年,胡砺第一。”误。天德元年为海陵年号,自熙宗皇统九年十二月乙未始,此年进士应称为“皇统九年进士”,应从金史。2、太宗天会十二年甲寅科 赋题:天下不可以马上治赋三朝北盟会编

19、卷一百六十二:王绘绍兴甲寅通和录载,其年金殿试所出赋题为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又据洪皓云:“后又置御试,已会试中选者皆当至其国都,士人颇以为苦,多不愿往,则就燕径官之,御试之制遂绝。” 宋洪皓:松澳纪闻,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是知其为临时之设,并不是常态。3、熙宗天眷二年(1139)己未科赋题:君子能尽人之情赋 金史卷八十八列传二十六石琚传:“天眷二年,中进士第一。”金史纪事本末卷九载:“天眷二年,系石琚中进士第一。”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云“石琚字子美,中山府人,亶朝状元及第,是年出君子能尽人之情赋。葛王立,除参知政事。”4、熙宗皇统二年(1142)壬戌科赋题:日月得天能久照赋 三

20、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刘仲渊,字介石,燕山人,亶朝状元及第。是年出日月得天能久照赋。”金史卷一百五列传四十三杨伯雄传:“伯雄登皇统二年进士。”又中州集卷二云:朱自牧“皇统南选宋端卿榜登科”。考进士题名记,宋端卿登科在“皇统二年”。是知二年又有南选魁宋端卿。5、熙宗皇统六年(1146)丙寅科赋题:仁为道远行莫能致赋金史卷九十七张亨传云:“登皇统六年进士第。”是知六年为开科之年。又族帐部曲录云:“孙用康亶时状元及第,是年出仁为道远行莫能致赋。”案:亶为熙宗之名,考熙宗时开科计四次:天眷二年、皇统二年、皇统六年、皇统九年。除皇统六年外, 其余三年词赋状元皆已知,故孙用康当为皇统六年词赋

21、状元。6、熙宗皇统九年(1149)己巳科赋题:文以足言行而远赋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王彦潜,河间人,亶朝状元及第。是年出文以足言行而远赋,葛王立,除翰林待制。”7、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庚午科 赵冬晖先生言:天德二年为府试之年,其实行当自天德三年始,亦为一说。参金代科举年表考订,北方文物,1989年第2期。赋题一日获熊三十六赋 金史卷七十九列传十七施宜生传:“宜生遂告之故。翁赆之金,夜济淮以归。试一日获熊三十六赋擢第一,其后竟如僧言。”桯史卷一施宜生传:“会赦得释,因以教授自业。虏有附试畔归之士,谓之归义,试连捷。逆亮时有意南牧,校猎国中,一日而获熊三十六,廷试多士,遂以

22、命题,盖用唐体。宜生奏赋曰:圣天子讲武功,云屯八百万骑,日射三十六熊。亮览而喜,擢为第一。” 宋岳珂桯史卷一,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页。案:金史卷五本纪五海陵:“天德二年,用参知政事张浩荐宜生可备顾问,海陵召为翰林直学士。”宜生应试应在被荐之前,而熙宗皇统九年十二月乙未方改元天德,故此次开科时间为天德二年。8、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辛未科赋题:天赐勇智正万国赋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馆阁台谏郑子聃,大定人,先于亮。初儹时状元杨建中榜第三人及第,出天赐勇智正万邦赋,授翼城县丞,被召持书画直长。”又中州集卷九小传郑内翰子聃:“天德三年第三人登科,士论仍以为屈,而海陵不之许

23、也。正隆二年,诏景纯再试且将视其中与否罪赏之。(御题天赐勇智正万邦海陵谓侍臣:汉高祖讳,不避之可乎?乃改作万国)”又金史卷一百二十五郑子耽传,子耽登天德三年进士第,知杨建中为三年词赋魁。9、海陵王天德四年(1152)壬申科赋题:事不避难臣之职赋、赏罚之令信如四时赋(殿试题) 金史卷一百五列传四十三任熊祥传:“天德初,为山东路转运使,改镇西军节度使。是时,诏徐文、张弘信讨东海县,弘信逗留,称疾不进,决杖二百。熊祥被诏为会试主文,以事不避难臣之职为赋题。及御试,熊祥复以赏罚之令信如四时为赋题,海陵大喜。”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任中杰,山西天戎人,亮时状元及第,是年出题赏罚之令信如四

24、时赋。”案:考海陵时共开科六次,天德二年与天德四年状元待考,天德二年施宜生为辞赋状元。故任熊祥应为天德四年状元。10、海陵朝贞元二年(1154)甲戌科赋题:尊祖配天赋、王业艰难赋(殿试题)金史卷八十四列传二十二张景仁传:“张景仁贞元二年,与翟永固俱试礼部进士,以尊祖配天为赋题,忤海陵旨,语在永固传。”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吕忠翰,字周卿,燕人,亮时状元及第,是年出王业艰难赋,葛王立,除翰林修撰。”案:归潜志卷十云:“赵翰林可献之,少时赴举,及御帘试王业艰难赋,程文毕,于场屋上戏书小词。”故知王业艰难赋为殿试赋题。11、海陵朝正隆二年(1157)丁丑科赋题:不贵异物民乃足赋金史卷

25、一百二十五列传六十三郑子聃传:“正隆二年会试毕,海陵以第一人程文问子聃,子聃少之海陵不悦,乃使子聃与同进士杂赋。七月癸未,海陵御宝昌门,临轩观试,以不贵异物民乃足为赋题子聃果第一。”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至贞元四年,亮令再试,复状元及第,是年出不贵异物民乃足赋。亮时为翰林修撰,寻迁起居注。葛王除为殿中侍御史兼侍讲学士。”案:中州集卷三小传刘仲尹:“正隆二年进士。”赋题及年份与金史所载同。三朝北盟会编所记“贞元四年”误。12、海陵王正隆五年(1160)庚辰科赋题:赏罚之令信如四时赋中州集卷八云:路仲显“正隆五年进士”。金史卷九十六李愈传云:“中正隆五年词赋进士第。”是知五年为开科

26、之年。又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云:“任忠杰亮时状元及第,是年出赏罚之令信如四时赋。”13、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赋题:建官惟贤天下治赋(乡赋题)、立政惟人不惟官赋(府赋题)、夙夜求贤务在安民赋(省试题)、知所以临制则臣民畏服赋(殿试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五族帐部曲录:“孟宗献,字友之,开封人,葛王初立时四元及第,解试建官惟贤天下治赋,府试立政惟人不惟官赋,省试夙夜求贤务在安民赋,殿试知所以临制则臣民畏服赋,授翰林应奉文字,同知制诰,寻除左赞善大夫。”案:中州集卷九小传孟宗献:“开封人,大定三年乡、府、省、御四试皆第一。” 宋岳珂桯史,第466页。14、世宗大定十九年(1

27、179)己亥科赋题:易无体赋 续夷坚志卷四张子野吉征:“张华子野易无体榜廷试后,与诸生坐庭中,忽一鸟衔小绿衣判官堕几上。未几,子野擢上第。”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86页。元好问沁州刺史李君神道碑:“君讳楫,字济川,姓李氏俄登大定十九年词赋进士第其登科时,御题易无体,同年生六十人,自甲选张行简至黄士表,赋学家谓人人可以魁天下,程卷皆锓木以传。” 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5页。15、章宗朝泰和六年(1206)丙寅科赋题:日合天统赋金史卷九十九列传三十七贾铉传:“泰和六年,御试,铉为监试官。上曰:丞相宗浩尝言试题颇易,由是进士例不读书。朕今以日

28、合天统为赋题。”杨奂跋赵太常拟试赋稿后:“当泰和丙寅(泰和六年)春三月二十五日,万宁宫试贡士,总两科,无虑千二百辈,上躬命赋,题曰:日合天统中选者才二十有八人。” 阎凤梧主编全辽金文,第2785页。归潜志卷十:“故泰和三年御试,上自出题曰日合天统,以困诸进士。只取二十七人,皆积渐之所致也。” 金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1页。16、卫绍王朝大安初年试赋题:圣人有金城赋(府试题)、俭德化民家给之本赋(省试题)、获承修德不遑康宁赋(殿试题)续夷坚志卷四平阳贡院鹤:太安初,高子约、耿君嗣、阎子秀、王子正考试平阳,举子万人,主司有梦绯衣人来谒者。明日试题下,语同官。俄群鹤旋舞,至公楼上,

29、良久不去。主司命胥吏揭榜大书示众云:今场状元出自河东。 当举府题圣人有金城,解魁宋可封,泽州。省俭德化民家给之本,省魁孙当时。御题获承修德不遑康宁,状元王纲,平阳。三元者,果皆河东云。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中华书局1986 年版,第77页。17、卫绍王朝崇庆二年(1213)癸酉科赋题:臣作股肱弼予违赋续夷坚志卷三黄真人:“君冕崇庆二年,赴帘试,仲和问云:儿子入试,御题得闻乎?(黄真人)批曰:天机不容泄。及试期过,问之,即批云:臣作股肱弼予违赋、成绩纪太常诗及榜至,黄吉甫真第一人,而君冕名最下。”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第34页。和辽朝相似,金朝也有一些召试之举,如章宗明昌元年(1190),童子召试凤

30、凰来仪赋。而此时献赋之作亦长盛不衰,如徒单镒,(大定)十三年(1173)献汉光武中兴赋,世宗大悦曰:不设此科,安得此人。大金国志卷三十一齐国刘豫录载:“阜昌三年四月迁都于汴太常博士祝简进迁都赋。又进国马赋,其大略曰:蠢尔蛮荆,弗宾弗降,固将突骑长驱,不资一苇之航。豫手批褒箚,减二年磨勘。”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中华书局1986版,第136页。又金史卷六十六列传第四完颜勖传:“(皇统四年)熙宗猎于海岛,三日之间,亲射五虎获之。勖献东狩射虎赋,上悦,赐以佩刀、玉带、良马。”“大定二十二年,(世宗)诏曰:太师勖谏表诗文甚有典则,朕自即位所未尝见,其谏表可入实录,其射虎赋诗文等篇什,可镂板行之。”如此

31、等等,无需赘举。虽然金代科举试赋名目可考者较辽代为多,但这些科考赋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仅有极少数赋作留有一些残句,如一日获熊三十六赋存由宋入金的施宜生赋作残句:“圣天子内敷文德,外扬武功,云屯一百万骑,日射三十六熊。”张汝霖尊祖配天赋亦存残句,见金史卷八十九列传二十七翟永固传:“进士张汝霖赋第八韵有曰:“方今,将行郊祀。”其它俱已散佚。四、辽金试赋影响及衰落原因探析如前所述,诗赋在辽金两代进士科和应制考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诗赋考试,则又刺激了两代诗赋持续的创作热情,尤其是金代统治者,往往对辞赋青睐有加,海陵王于天德三年( 1151)下诏实行 “并南北选为一,罢经义、策试两科,专以词赋取士”

32、的政策,使辞赋的创作逐渐兴起。此后的几代帝王也都重视科举, 鼓励作赋。到了世宗、章宗,又不断扩大进士名额,章宗时视经义魁为词赋第二,还增设府试点,科举的刺激使此期赋家赋作大盛。对词章之学的发展、经史之学的渗融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以致渗透到当时的家学教育中,也极其重视辞赋的学习,邢简妻陈氏的教子习经较为典型,辽史卷一百七列女·邢简妻陈氏传记载:“陈氏甫筓,涉通经义,凡览诗赋,辄能诵,尤好吟咏,时以女秀才名之。年二十,归于简。有六子,陈氏亲教以经。”又如“浑源刘捴爱其(王元节)才俊,以女妻之,遂传其赋学。”(卷一百二十六)李纯甫亦自云“屏山居士,儒家子也。始知读书,学赋以嗣家门;学大义以

33、业科举。又学诗以道意;学议论以见志;学古文以得虚名。” 李纯甫重修面壁庵记,归潜志卷一,第7页。 可以说,由于辽金两代统治者的提倡,辞赋创作出现了较为繁盛的局面,但为什么后期逐渐衰落,留存下来的辞赋亦不多,辽代存目仅十余篇,金代虽然稍多,但亦仅有四十余篇。而关于两代的试赋篇目,在历代史书、目录、登科录等相关史料文献中涉及者更是微乎其微。我认为除了文献散佚的影响外,最为重要的还在于律赋的程式性、迎合性,以及金代后期以来的变律为古的赋学倾向的生成。科举试赋源于唐,如果说唐代命题还比较自由的话,随着宋代的经义化进程,试题绝多局限在经史之内,内容也多是替圣人立言,缺失了文学本应该具有的生动活泼的情思。

34、这由金代的试赋题目即可见一斑:如海陵王时期的事不避难臣之职、尊祖配天赋、天赐勇智正万邦等。其它时期亦是如此,多是体国经野类严肃的题目。且在正隆元年(1156)以前,无论出题官,还是考生,都喜欢揣摩、迎合帝意,多的是政治色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海陵王正隆元年( 1156)“命以五经、三史正文内出题”,这种情况才有所收敛,赋题渐渐走向规范化。在此情形之下,金源文人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了对疲苶乏情的律体赋的反动,转而提倡古体赋的创作,赵秉文等利用知贡举的机会大倡古赋之风,“及宣宗南渡,贞佑初,诏免府试,而赵闲闲为省试,有司得李钦叔赋,大爱之。盖其文虽格律稍疏,然词藻庄严绝俗,因擢为第一人,擢麻知己为策论魁。正大中,钦叔复为省试,有司得史学优赋,大爱之,亦擢为第一,于是举子辈复大噪。盖史之赋比李尤疏,第以学问词气见其为大手笔士皆安卑习陋久矣,一旦见其有轩昂峭异者,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