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第二次第1模块作业_第1页
继续教育第二次第1模块作业_第2页
继续教育第二次第1模块作业_第3页
继续教育第二次第1模块作业_第4页
继续教育第二次第1模块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结合本身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如何认识的?答,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以人为本 育人为本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二: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1、摒弃学科本位主义,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 2、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 3、强调教学与课程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三: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2、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四:强调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3,情感、态度、价值观必

2、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1、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 2、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 3、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 4、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六: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人的基本生存方式1、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终身学习要求:学校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

3、创新能力、终身学习力的 3、变革学习方式,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七: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1,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批好生。 2,自古行行出状元,相信人人能成材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八:教师应有健康的心理和敢于批判的精神1、心理健康教育观一一每个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2、教师应当具备批判精神 2、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结合自己实际,举例说明。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

4、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建构主义者认为, 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意义的背景,即情境。要理解并灵活运用某一知识,首先要理解产生这一知识的背景。因而人的认知也必然具有情境性。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注入,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益不高。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正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下面我就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谈谈自己浅显的想法和做法。一 创设悬念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

5、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境,触发学生想揭密问题答案的意愿,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例如“频率与概率”的引入,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将自己的生日写在纸上,把纸折叠好,相互之间不能交流,然后我煞有介事地说道“我不看同学们的纸片,就知道我们班至少有两位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你们信吗?”(五十个人中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高达97%)。此言一出,同学们都面露惊奇之色。“怎么可能呢,不会这么巧吧!”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见此状我又说道“如果同学们不信

6、,可以验证一下。”此时他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于是我请每组一位同学将本组同学的生日写在黑板上,很快,同学们就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生日相同。这一结论与学生的认识产生较大反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研究的兴趣。当然本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超出了学生的学力水平,因此很自然地引入了用试验频率估计理论概率这一节新课。又如“方差”这节课的引入,我提出问题:甲、乙、丙三人进行射击比赛,甲、乙各打五发,丙打九发,成绩如下(单位:环)甲:,。乙:,。丙:,。(1)分别计算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2)能否认为他们射击成绩同样稳定,为什么?对于第(1)问,学生们经过计算,答案很一致,甲、乙、丙三人的平均环数都是5环;对于第(

7、2)问,产生分歧,有的认为甲稳定,有的认为丙稳定,也有的认为他们三人一样稳定。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要正确解答第(2)问,需要掌握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方差,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使学生自主的去钻研、探讨、合作,我只是作为指导者,合作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符合新课改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二 创设应用情境,引导学生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以“数学建模”的思想实现了数学的应用,克服“类型+方法”的应用模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套题型的学习方式。“数学建模”的思想应成为“数与代数”教学的一条

8、主线,教学中我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通过“数学建模”的情境设计,提倡“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了代数式及其相关知识后,我提出了“售价问题”:商店出售一种瓜子,数量X与售价C之间的关系如下: 数量X(千克) 售价C(元) 100   0.9+0.05 200 1.8+0.05 300 2.7+0.05 400 3.6+0.05 500 4.5+0.05表内售价栏中0.05是塑料袋的价钱。怎样用含x的代数式

9、表示c呢?教学中,我采用了下列步骤:1、模型构建:首先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特点,指出哪些是变化的,哪些又是不变的常量?其次思考当x为600、700、800时,售价怎样?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两组变化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出比例系数,最后建立售价c与数量x间的对应关系,即一次函数关系(公式):c=9/1000x+0.05,从而构建了数学模型.2、模型解释:让学生取不同的x值,计算得出相应的售价c,一方面巩固强化“求代数式的值”,另一方面,再一次渗透函数的对应思想,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和感悟公式的由来。3、模型应用:这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我教学的归宿,更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和本质。因此,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课外组

10、织学生开展形如“y=kx+b”的数学实际问题编写征集活动。此外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在这两幅地图上分别找出北京、重庆、上海三座城市的位置,并联结这三座城市间的线段,得到两个三角形。接着提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形状有什么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借助了学生比较常见的两幅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以及地图上三座城市间的线段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模型,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三 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

11、倡的一个改革目标。而“学什么与怎么学”是分不开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时,我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如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中,我事先让每个学生做好几种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课堂上先让每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再派代表上台用几何画板演示出来,当然,几何画板中的图形是事先画好的,只要拖动图形即可进行拼接,课堂上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很投入,甚至课后许多学生向我要几何画板这个软件,想课后继续研究。例如:为了使学生巩固“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复

12、习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在认识上已经具备了相切两圆的两种位置关系(图形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求C的个数(图形想象),显然已经具备了条件。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外切与内切(图形表象)与A、B分别相切的不同位置的C(图形想象)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探究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洋溢着自豪和

13、自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尝试探究,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但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习惯。四 创设数学故事、典故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过程中,我先讲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他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

14、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可以象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此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调动起来了,积极踊跃的进入课堂新授环节。讲 “无理数”时我也先讲发现过程:历史上,古希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认为世界上只存在着整数和分数,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什么数了。毕达哥拉斯有一个学生叫希伯斯,对正方形对角线问题很感兴趣,他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的长为。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而是人们还没有认识的新的数。希伯斯的发现推翻了毕达哥拉斯的结论,背叛了自己所在的学派,毕达哥拉斯毫不容情,残忍地将希伯斯扔进地中海里淹死了。学生在一片惋惜声中进入了新的学习。经常向学

15、生介绍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我想对学生后续学习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五、创设生活情境, 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的数学用到现实生活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具体的。我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如讲“相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班的同学李玲不小心把同桌王刚的作业本带回家去了。同学们想想看,李玲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把本还给王刚呢?

16、经过片刻,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办法,张磊说:“打电话,让王刚来拿。”董子悦接着说:“我认为是李玲错拿了王刚的作业,应该给他送去。”朱荟茹同学说:“还有个好办法,就是打电话约好,一起从家出发,在中途相遇。”这时,课件一步步展示同学们想到的三种办法。方法一:李玲给王刚送作业。已知李玲每分钟走70米,走了12分钟。(让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补充问题,并解答。)方法二:打电话让李玲来拿。已知王刚每分钟走60米,两家相距840米。(你知道王刚走了多长时间吗?)方法三:两人同时从自己的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7分钟两人相遇。已知李玲每分钟走65米,王刚每分钟走55米。(你能根据这些条件得到两家之间的路程吗?)为了更

17、好的理解题意,我让同桌之间相互配合,来演一演李玲和王刚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中途相遇这一过程。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真正弄懂了相遇问题的核心,“两人所用时间是相同的”,“所走路程之和等于总的路程。”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的数学用到现实生活中。”我在“一定可以摸到红球吗”的教学时这样创设情境:刘先生把1000元现金忘在了自家的书桌上。等他想起,钱已不见了。只有两个人可能拿这钱:一个是管家,一个是保姆。他问保姆,她说:“我把它放在你书桌上那本书下面。”刘先生没找到钱,就又问管家,他说:“我把钱放到书的133页和134之间。”刘先生打开书还是没有找到钱。1000元钱是谁拿了?有证据吗?学生一:我觉得都有可能,不能判断谁拿了钱。学生二:是保姆,因为是她先看到了钱,是她撒了谎。学生三:他们俩一起拿了,再两个人分。学生四:我翻到书的133页,发现133页和134页在同一张纸上,是管家拿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