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语文诗歌鉴赏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 “尘网 ”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归园田居(二)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 以
2、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 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 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归园田居(三)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
3、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 “但使愿无违”, 使得 “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这首诗 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种豆南山下” “夕露沾我衣”, 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
4、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 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 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 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饮酒(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 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 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
5、嘈杂, 原因是 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洒 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 意”的表现。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 有何深刻含义?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一个 采菊”的动作则包含了诗人脱俗尘 世,热爱自然的志趣。2、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 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为什 么作者要这样写?见”是无意中看见,诗人与南山如老友相见般的亲切,把人和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向远看,把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3、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深刻含义。这
6、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 联系?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 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1 .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 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 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 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 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
7、眼中, 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 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 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 成佳句,耐人寻味。2 .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 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 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我们看他的诗: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
8、,已复至天旭。 (归园田居之五)诗中的意思是:扶着拐杖,从崎岖弯曲的山间小路回来,先在山涧小溪中洗一洗 走得发烫的脚。然后斟满一壶酒,宰杀一只鸡,请来邻居,痛饮几杯。太阳下山 了,就用火把照明,只恨夜太短。这首诗展示了浓厚的生活情调,表现了陶源明 对田园美和田园生活的敏锐观察力。 他善于挑选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 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3 .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 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 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 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
9、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 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 “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 下,却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月,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 子,如实写来,他的诗篇看来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又如“平畴交远风, 良苦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用朴素精练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 然景物。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了一片广阔
10、的田野,清风徐来,绿油油的庄稼 碧波荡漾,生意盎然。象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历 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4 .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关重要 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 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 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 同时, 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 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 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
11、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 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项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情色彩。 又如 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 一章,无法说是田园诗还是咏怀诗、哲理诗,因为诗中景、情、 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李白宣州谢腆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
12、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 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名为饯别诗,而离情别绪却并非重点。这首诗通过在谢腆楼与李云饯别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流露出了消极避世 的思想。开头采用的是 直抒胸臆 的抒情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 的郁结畅快地表现出来,这恰恰体现了李白诗歌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1、 长风万里送秋雁这
13、样一幅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联系整首诗歌以及李白的生平遭遇,谈谈你的理解。大自然的壮丽景观成就了诗人寄托思想感情的对象, 面对长风万里,秋雁南飞,自己的精神便有了一种难得的爽快。由于诗人又好饮酒,有如此美景的触发,岂能不畅饮一番?因此,酣高楼就成了必然的宣泄方式,希望借此解脱一下自己心中的郁闷,达到借酒浇愁的目的。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 ,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感时伤怀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 ”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
14、烟灭。五、 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身却报国无门,语气十分沉痛。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原诗五百字,可分为三大段。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这一段千回百折,层层如剥蕉心,出语的自然圆转,虽用白话来写很难得超过它。杜甫旧宅在长安城南,所以自称杜陵布衣。“老大意转拙”, 犹俗语说 “越活越回去了”;怎样笨拙法呢?偏要去自比稷与契这两位虞舜的贤臣,所志如此迂阔,岂有不失败之理。潼(h u 6获)落,即廓落,大而无当,空廓而无用之意。“居然成濩落”,即果然失败了。契阔,即辛苦。自己明知定要失败,却甘心辛勤到老。这六句是一层意思,
15、自嘲中带有幽愤,下边更逼进了一步。人虽已老了,却还没死,只要还未盖棺,就须努力,仍有志愿通达的一天,口气是非常坚决的。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是以若是其急也。”老杜自比稷契,所以说“穷年忧黎元 ”,尽自己的一生,与万民同哀乐,衷肠热烈如此,自不免为同学老先生们所笑。他却毫不在乎,只是格外慷慨悲歌。诗到这里总为一小段,下文便转了意思。隐逸本为士大夫们所崇尚。老杜说, 我难道真这样的傻,不想潇洒山林,度过时光吗?无奈生逢尧舜之君,不忍走开罢了。从这里又转出意思来,既生在尧舜一般的盛世,当然人才济济,难道少你一人不得吗?构造廊庙都是磐磐大才,原不少我这样一个
16、人,但我却偏要挨上来。为什么这样呢?这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着太阳转呀。忠君爱国发乎天性,固然很好,不过却也有一层意思必须找补的。世人会不会觉得自己过于热中功名,奔走利禄?所以接下去写道:为个人利益着想的人,象蚂蚁似的能够经营自己的巢穴;我却偏要向沧海的巨鲸看齐,自然把生计都给耽搁了。自己虽有用世之心,可是因为羞于干谒,直到现在还辛辛苦苦,埋没风尘。下面又反接找补。上文说“身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但即尧舜之世,何尝没有隐逸避世的,例如许由、巢父。巢、由是高尚的君子,我虽自愧不如,却也不能改变我的操行。这两句一句一折。既不能高攀稷契,亦不屑俯就利禄,又不忍象巢、由
17、跳出圈子去逃避现实,只好饮酒赋诗。沉醉或能忘忧,放歌聊可破闷。诗酒流连,好象都很风雅,其实是不得已呵。诗篇开首到此,进退曲折,尽情抒怀,热烈衷肠非常真实。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至 “惆怅难再述”。这一段,记叙描写议论并用。首六句叙上路情形,在初冬十月、十一月之交,半夜动身,清早过骊山,明皇贵妃正在华清宫。“蚩尤 ”两句旧注多误。蚩尤尝作雾,即用作雾之代语,下云 “塞寒空 ”分明是雾。在这里,只见雾塞寒空,雾重故地滑。温泉蒸气郁勃,羽林军校往来如织。骊宫冬晓,气象万千。寥寥数笔,写出了真正的华清宫。 “君臣留难娱,乐动殷胶葛”两句亦即白居易长恨歌所云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说 “
18、君臣留欢娱”, 轻轻点过,却把唐明皇一起拉到浑水里去。然则上文所谓尧舜之君,真不过说说好听,遮遮世人眼罢了。“彤庭 ”四句,沈痛极了。一丝一缕都出于女工之手,朝廷却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来。然后皇帝再分赏群臣,叫他们好好地为朝廷效力。群臣如果忽视了这个道理,辜负国恩,岂不等于白扔了吗?然而袁袁诸公,莫不如此,诗人心中怎能平静!“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句中 “如 ”、 “岂 ”两个虚词,一进一退,逼问有力。百姓已痛苦不堪,而朝廷之上却挤满了这班贪婪庸鄙、毫无心肝的家伙,国事的危险真象千钧一发,仁人之心应该战栗的。“况闻 ”以下更进了一步。“闻 ”者虚拟之词,宫禁事秘,不敢说一定。岂但文武百官
19、如此,“中枢 ”、 “大内 ”的情形又何尝好一些,或者更加厉害吧。听说大内的奇珍异宝都已进了贵戚豪门,此当指杨国忠之流。“中堂 ”两句,写美人如玉,被烟雾般的轻纱笼着,指虢国夫人,还是杨玉环呢?这种攻击法,一步逼紧一步,离唐明皇只隔一层薄纸了。似乎不宜再尖锐地说下去,故转入平铺。媛客”以下四句两联,十字作对,谓之隔句对,或扇面对,调子相当地纡缓。因意味太严重了,不能不借藻色音声的曼妙渲染一番,稍稍冲淡。其实,纡缓中又暗蓄进逼之势。貂鼠裘,驼蹄羹,霜橙香橘,各种珍品尽情享受,酒肉凡品,自任其臭腐,不须爱惜的了。文势稍宽平了一点儿,紧接着又大声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老杜真是一句不肯放松
20、,一笔不肯落平的。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似乎一往高歌,暗地却结上启下,令人不觉,镜铨夹评“拍到路上无痕”,讲得很对。骊山宫装点得象仙界一般,而宫门之外即有路倒尸。咫尺之间,荣枯差别如此,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是的,不能再说,亦无须再说了。在这儿打住,是很恰当的。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至末尾。全篇从自己忧念家国说起,最后又以自己的境遇联系时局作为总结。“咏怀 ”两字通贯全篇。“群冰 ”以下八句,叙述路上情形。首句有“群冰 ”“ 群水 ”的异文。仇注“群水或作群冰,非。此时正冬,冰凌未解也。”此说不妥,此诗或作于十月下旬,正不必泥定仲冬。作群冰,诗意自惬。虽冬寒,高水激湍,故冰犹未合耳。观下文“高崒兀
21、 ”“ 声窸窣 ”,作冰为胜。这八句,句句写实,只“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两句,用共工氏怒触不周山的典故,暗示时势的严重。接着写到家并抒发感慨。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在号啖大哭,这实在是非常戏剧化的。“幼子饿已卒”, “无食致夭折”, 景况是凄惨的。“吾宁舍一哀”,用礼记 檀弓记孔子的话:遇于一哀而出涕,予恶夫涕之无从也。“舍”字有割舍放弃的意思,说我能够勉强达观自遣,但邻里且为之呜咽,况做父亲的人让儿子生生的饿死,岂不惭愧。时节过了秋收,粮食原不该缺乏,穷人可还不免有仓皇挨饿的。象自己这样,总算很苦的了。是否顶苦呢?倒也未必。 因为他大小总是个官儿,照例可以免租税和兵役的,尚且狼狈得如此,一般
22、平民扰乱不安的情况,自必远远过于此。弱者填沟壑,强者想造反,都是一定的。想起世上有多少失业之徒,久役不归的兵士,那些武行脚色已都扎扮好了,只等上场锣响,便要真杀真砍,大乱之来已迫眉睫,自然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与终南山齐高,与大海接其混茫了。表面看来,似乎穷人发痴,痴人说梦,那知过不了几日,渔阳鼙鼓已揭天而来了,方知诗人的真知灼见啊!这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不很用力,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极其神妙。结尾最难,必须结束得住,方才是一篇完整的诗。他思想的方式无非“推己及人 ”,并没有什么神秘。结合小我的生活,推想到大群; 从万民的哀乐,定一国之兴衰,自然句句都真,都会应验的。以文而论,
23、固是一代之史诗,即论事,亦千秋之殷鉴矣。南邻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 ”。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说它是诗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 ”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 ”,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
24、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 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 白沙”、翠竹”,明净 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 江 村”,所以河港纵横, 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由杜臆曰: 野航乃乡 村过渡小船,所谓 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 相送”下登上 了这 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
25、,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 人是竟日淹留。旅夜书怀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 7 6 5 ),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 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 情于景之中。后半写 有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 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 声声哀叹,感人至深。登高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 7 6 7 )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 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 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
26、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为下文做铺垫;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悲凉气氛;颈联抒发感 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戒酒,映衬时世艰难。全 诗八句都对仗工整,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 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 沉郁之作。”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这是一首遭封建礼教欺压迫害的女子的怨歌,前三句的两个比喻总概了全诗 意旨,瓶沉簪折正是女子遭遗弃命运的写照。次三句写女子年少时的美貌殊姿, 以相识之前的欢悦对比相识后四句横遭不幸的痛苦。再下以身相许,决然私奔的 过程,表现了痴情女子的天真和纯洁及为情所动的真实形态。以后五句接着叙述私奔带来的屈辱和痛苦。“聘则为妻奔是妾”没有经过礼法嘉许的结合,即使相 爱
27、情深也不能得人认可。女子愤然出走,然而天地茫茫,已经无处可归。诗末两 句凄凉俳恻,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警策,也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痴情女子负心汉,教人如何不悲伤。”李商隐隋宫这也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乃讽刺炀帝的荒淫亡国。首 联点题,写长安宫殿空锁烟霞之中,隋炀帝却一味贪图享受,欲取江都作为帝家。 颔联却不写江都作帝家之事,而荡开一笔,写假如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 的手中,炀帝是不会以游江都为满足,龙舟可能游遍天下的。颈联写了炀帝的两 个逸游的事实。一是他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修了 放萤院”,放萤取乐。一是开运河,诏民献柳一株
28、,赏绢一 匹,堤岸遍布杨柳。作者巧妙地用了 于今无”和终古有”,暗示萤火虫 当日有”, 暮鸦 昔时无”,渲染了亡国后凄凉景象。尾联活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典故, 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揭示了荒淫亡国的主题。陈是历史上以荒淫亡国而著称的君主。他降隋后,与太子杨广很熟。后来杨广游江都时,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相遇,请张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此曲是了陈所为,是反映宫廷生活的淫靡,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 ”。诗人在这里提到它,其用意是指炀帝重蹈陈后主覆辙,结果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全诗采用比兴手法 ,写得灵活含蓄,色彩鲜明,音节铿锵。锦瑟这首诗历来注释不一,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爱国之
29、篇或以为是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锦瑟。但以为是悼亡诗者为最多。有人认为,开首以瑟弦五十折半为二十五,隐指亡妇华年二十五岁。这话未免有嫌牵强。 但是, 首联哀悼早逝却是真实。颔联以庄子亡妻鼓盆而歌和期效望帝化成子规而啼血,间接地描写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颈联以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 隐约地描摹了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置。最后抒写生前情爱漫不经心,死后追忆已经惘然的难以排遣的情绪。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 “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 ”所谓“
30、唐人旧格”, 大致上指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定风波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首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 ”二字点
31、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 ”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 ”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 ”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 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
32、,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 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 ”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 ”二字, 一语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 ”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
33、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水龙吟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 ”的杨花, 化 “无情 ”之花为 “有思 ”之人, “直是言情,非复赋物 ”,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 。篇末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上阕首句 “似花还似非花”出手不凡,耐人寻味。它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准确地把握住了杨花那“似花非花 ”的独特 “风流标格 ”: 说它 “非花 ”, 它却名为 “杨花 ”,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点春光,送走春色;说它“似花 ”,它色淡无香,形态细小,隐身
34、枝头,从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承以 “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 “坠 ”字,赋杨花之飘落;一个“惜 ”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 ”,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惜杨花者却少。此处用反衬法 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三句承上“坠 ”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 不说 “离枝 ”, 而言 “抛家 ”, 貌似 “无情 ”, 犹如韩愈所谓“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 ) ,实则 “有思 ”,一似杜甫所称“落絮游丝亦有情(白丝行 ) 。 咏物 至此,已见拟人 端倪,亦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
35、,又以柳树喻指思妇、离人,可谓咏物而不滞于物,匠心独具,想象奇特。以下 “梦随 ”数句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 诗意: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借杨花之飘舞以写思妇由怀人不至引发的恼人春梦,咏物生动真切,言情缠绵哀怨,可谓 缘物生情,以情映物,情景交融,轻灵飞动 。下阕开头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 “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 ”句,苏轼自注为“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以下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
36、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 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给人以佘音袅袅的回味。李清照一剪梅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词的起句 “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 ”写户外之景
37、,下半句 “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 ”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38、。“谁 ”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 “谁寄 ”之叹。说 “谁寄 ”,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 承上启下 ,词意不断。它既是 即景 ,又兼 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 ”、 “独上兰舟 ”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 ,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
39、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 ”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 ”到 “两处闲愁 ”,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 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 则诉说此情已由“思 ”而化为 “愁 ”。下句 “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 ”与 “心头 ”相对应, “才
40、下 ”与 “却上 ”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 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醉花阴“人比黄花瘦”拿菊花 比喻 自己因愁而成的娇瘦之躯,新奇、形象。1、 词 所写的 “愁 ”与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中写的 “愁 ”相同吗?不同。这里的“愁 ”是一种闲愁,难以消遣长日的愁,因丈夫不能长伴身边的愁。 “是离愁 ”中的 “愁 ”是见不着故国的亡国之愁,是由皇帝变囚徒的悲苦之愁。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
41、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香冷金猊,被翻红浪”,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被翻红浪 ”,语本柳永凤栖梧: “鸳鸯绣被翻红浪。”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床上,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起来慵自梳头 ”,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三句工炼沉稳,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到了“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慵者, 懒也。 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
42、也; 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 而日上三竿,犹然未觉光阴催人,五慵也。 慵而一 “任 ”, 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 ”字,目的仍写愁。这个“慵 ”字是 “词眼 ”,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生怕离怀别苦”,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 ”,万种愁情,一腔哀怨,本待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烦恼。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
43、片,难怪她会“慵怠无力 ”而复 “容颜消瘦”了。“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从 “悲秋 ”到 “休休 ”,是大幅度的跳跃。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 , 即 阳关曲。 离歌唱了千千遍,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
44、,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惟有楼前流水 ”句中的 “楼前 ”,是衔接上句的“秦楼 ”, “凝眸处 ”是紧接上句的“凝眸 ”。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她心中的 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
45、影消失迷濠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 秦楼”, 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无人理解。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成了,而结尾三句又使情思荡漾无边,留有不锯味。凝眸处, 怎么会又添一段新愁呢?自从得知赵明诚出游的消息,她就产生了“新愁 ”,此为一段;明诚走后,洞房空设,佳人独坐,此又是“新愁 ”一段。从今而后,山高路远,枉自凝眸,其愁将与日俱增,愈发无从排遣了。这首词虽用了两个典故,但总体上未脱清照“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的格调。 层层深入地渲染了离愁别念,
46、以 “慵 ”点染, “瘦 ”形容, “念 ”深化, “痴 ”烘托,逐步写出不断加深的离愁别苦,感人至深。 、 、. 、,辛弃疾水龙吟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 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 “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这首词,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
47、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 ”的 “楚 ”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 “水 ”,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 ”和 “秋无际 ”,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下面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 ”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
48、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 ”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 ”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 “献愁供恨 ”三句, 已进了一步,点
49、出 “愁 ”、“恨 ”两字, 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 ”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这里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 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 ”二字,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 ”,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50、。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 直抒胸臆 ,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 “吴钩 ”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的句子。 “吴钩 ”,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 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
51、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 “无人会 ”得一尽情抒发,可说
52、 “尽致 ”了。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 )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
53、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 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 “怕应羞见”的 “怕应 ”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 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
54、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 ”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 ”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 ”,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这首词, 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 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 作者运用 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贸英文合同范例
- 2025年玉树货车上岗证理论模拟考试题库
- 中信银行抵押合同范本
- 代为追偿服务合同范本
- 绵阳水下安装拆除施工方案
- 仓库保管合同范本
- 修路建房合同范本
- 书籍稿件出版合同范本
- 农村宅基地分割合同范本
- 勘查委托合同范本
- 医院培训课件:《成人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护理》
- 国企单位聘用职业经理人合同范本
- 建筑工程财务流程制度(6篇)
- 2024-2030年中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版
- 2024年河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期末复习试题(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培训机构收费退费管理规定
- JJF 2161-2024焊接检验尺校准规范
- 临床癫痫MR成像与常见疾病
- 《实践论》(原文)毛泽东
- 《基岩标建设技术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