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度消化使课堂充满生命力_第1页
第二度消化使课堂充满生命力_第2页
第二度消化使课堂充满生命力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等奖论文第二度消化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但愿人长久教学案例安亭小学邢春霞设计理念:杜和戎老师的讲授学认为: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内容必须经过第二度消化。第一度消化是在他自己搞教研时,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特点、条件,对输入的教学信息 进行加工,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自己的理解。而第二度消化则是在他自己理解以后,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条件,对即将输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 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我在执教教研课但愿人长久之前,就根据上述理论进行了“第二度消化”的备课。 我在反复研读课文及教参的基础上,明确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梳理出了教学重点及难点, 又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年龄

2、特点确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力图使教学重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一)第一度消化,明确教学目标,梳理教学重难点。备课时,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领悟到全文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这首词产生的经过。它把当时月色的变化及人物心情的变化穿插在一起进行了生动细 致的描写,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反映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无比思念之情,寄 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参阅了教参、教学设计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二)第二度消化之一: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貌似一张白纸,其实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知识储备。老师在备课时要

3、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包括利于本课学习和不利于本课学习这两方面的认知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备课。课文的主人公苏轼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有接触。我们曾在语文快乐宫及综 合练习的学习中,接触过他的两句名言“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及“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后一句名言在本文中再一次出现,向学生传递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 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我打算用前一则名言导入新课,后一则名言则在感知课文、具体学习 与总结课文时三次出现,如此反复呈现,使学生对它形成深刻认识。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传递极快的社会。人们就算远隔千里,也能通过手机、电话、互联 网进行顺畅的交流与沟通。我们的学生生

4、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对于苏轼与弟弟苏辙远别多年互相思念却又无法见面的苦楚缺乏感同身受的理解。而对于文中介绍到的“苏轼与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学生肯定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预习,他们会产生一些疑问: 古代的孩子是怎样读书、 玩耍的?如果能提供一些古代孩 子玩耍、读书的图片给学生, 他们一定会津津有味地看, 并能更好地感受到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深情。因此,在教学课文第三小节时,我打算先让学生观看一些古代儿童学习、玩耍的图片,使学生直观感知到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然后再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体 会在古代人们远隔两地只能靠书信传达信息, 无法像现在这样顺

5、畅交流。这就为学生深入课 文内容创设了有效的情境。(三)第二度消化之二:结合单元重点,提供阅读与运用的机会促使学生品味、内化 语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走进名家,悉心阅读佳作,细细品味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的语言非常流畅优美,它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将中秋夜“皓月当空”和“渐渐西沉”的 景色及苏轼“心绪不宁”、“埋怨”和“宽慰”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备课时,我在不同 的环节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说话练习促使学生品味、内化语言,力图使单元重点得到有效落实。(四)第二度消化之三: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来思维的。”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音乐、图片、语言描

6、绘等创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的推动下,学生能更 快进入文本,从而使课堂焕发生命力。在备课时,我选择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服务。出示苏轼的书法作品及绘画作品的图片,使学生对苏轼的认识渐趋丰满;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的片段及古筝 曲,运用音乐的力量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去感悟苏轼与弟弟的手足情深;通过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让学生在质疑和解疑地过程中体会苏轼心情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中蕴含的思念弟弟的深情。教学片段:片段一:走进苏轼,揭示课题。师:幻灯片出示名言:“。”谁能将这句名言补充完整?生:我能将它补充完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师:这

7、是综合练习1中出现的名言,你的记忆力真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名言。(生齐读名言)师:你们知道这句名言的作者是谁吗?生:这句名言的作者是苏轼。师:(出示苏轼头像图),看,这就是苏轼地画像。谁能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苏轼。生: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苏轼和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组织老百姓修建了“苏堤”。师:大家介绍得都很好。(课件出示课后注释)看,书后注释是这样介绍苏轼的。谁来读一读这段注释? 生:(读)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是啊!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画家。他在绘画和书法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幻灯出示 苏轼的枯木图和黄州

8、岁寒帖 ),看,这就是他写的黄州岁寒帖 ,他画的枯木图 。 生:(目不转睛地观看,发出赞叹声。 ) 师:其实,苏轼还是一个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写下4400 多首诗篇,其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流传至今(出示书法作品:隶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起读一读这句千古名句。 生:齐读名句。师:你们知道苏轼为什么要写下这句千古名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39. 但愿人长久 设计意图:通过名言、收集资料并交流、欣赏苏轼的书法与绘画作品使苏轼的形象逐步趋向丰富和完 整,激起学生走进他,了解他的欲望;通过出示书法作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将学生 的思路引进本课的学习,便于老师导入下一步的教学。片段二:出

9、示图片,借助句式练习说话,感受苏轼与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师:那么时间一点一点过去,苏轼心情又有何变化? 生:我找到了文中写苏轼心情的词语“心绪不宁” 。 师:出示: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瓜果 ,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谁来读一读这句句子。生:读句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产生吗? 生: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瓜果,为什么苏轼却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对呀! 中秋之夜,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瓜果, 为什么苏轼却会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呢? 读一读文章第三小节,去找一找答案。生:(读第三小节。 ) 因为苏轼从小和弟弟手足情深,后来长大后他们各奔东西,很少有见面机会,所以苏轼会 为

10、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因为苏轼小时候总是和弟弟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感情很深,后来他们分开了,已经七年没见 面了,所以苏轼会心绪不宁。(这两个回答都不是很流利。 ) 师:那他们可以打电话、上网聊天嘛! 众生笑:老师,古代没有电话、电脑的。 师:对!当时,苏轼和弟弟苏辙在不同的地方做官,已经七年没见面了。他们不能像小时候那 样,整天在一起读书、玩耍了。看!师:(出示一组古代儿童共同嬉戏、 共同玩耍的画面: 两个扎着冲天小辫穿着红袄绿裤的古代小孩在一起背古诗、学画画、打扫院子、写毛笔字等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师:(在图片下方出示句式:)谁能联系刚才所看图片,将这几句句子补充完整?苏轼和弟弟小

11、时候总是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白天,;晚上,。真是!生:苏轼和弟弟小时候总是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白天,他们一起抓小鱼;晚上, 他们一起背古诗。真是 形影不离啊!生:苏轼和弟弟小时候总是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白天,;晚上,他们俩个一起写毛笔字。真是 手足情深啊!生:苏轼和弟弟小时候总是一起学习,一起玩耍。白天,他们俩画画、抓小鱼;晚上,他们俩背古诗、看书。真是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师:说得真好!此时此刻,你懂得了什么叫手足情深吗? 生:就是指苏轼和弟弟感情很深。师:苏轼和弟弟苏辙是兄弟,兄弟之间感情深,就叫手足情深。师:再看这句句子: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现在

12、你对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有了更深的体会了吗?生:因为他们两个小时候总在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手足情深,所以长大后两个人分开了,所以苏轼很想他的弟弟。师:别人都在中秋之夜欢欢喜喜吃瓜果,而苏轼却生:不要吃瓜果。师:他满脑子都在想生:想他的弟弟。生:他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好不好。师:这就叫生:心绪不宁。师:(板书:心绪不宁)一起读一读这句句子。生:齐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设计意图:毕竟苏轼与弟弟苏辙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深情对学生来说还是仅仅停留在书面那些句子中的,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一难点得不到突破,将使学生对苏轼创作此首诗歌的背景缺 乏深度了解,那我期待

13、的学生与苏轼之间产生共鸣的场面也会成镜花水月一场空。于是我出示 一组古代儿童共同嬉戏、共同玩耍的画面,通过老师生动地解说,再现苏轼与弟弟小时候形影 不离的场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苏轼和弟弟之间的深情。然后出示句式让学生结合图片练习说 话,在说话过程中再次感受苏轼“心绪不宁”的原因,感受他与弟弟的深情。片段三: 师:当月亮渐渐西沉,苏轼心情又发生什么变化了呢? 生:他在“埋怨” 。 师:出示: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何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谁来读一读这 句句子?生:(流利地读) 师:在古代,月亮具有“团圆”的含义,每当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团团圆圆在一起吃月饼, 赏月。现在到了中秋佳节

14、,苏轼却和弟弟分开了,所以难怪苏轼会埋怨道: 生:(接下去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何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师:我感觉到你们语气中的“埋怨”了。板书(埋怨) “埋怨”就是生:责怪。生:就是怨恨。师:再读一读这句句子。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那么,苏轼一直在埋怨下去吗?(出示第 5、6 节。) 指名二生读这两节。师:刚才苏轼在埋怨,现在换了一种想法,这就叫(生接着说)“转念又想” 。师:再读读这两节,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读两节,陆续举手发言) 生:苏轼的想法和诗的意思诗一样的。 师:对呀!现在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两节,体会诗的意思。(多种形式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 师:读得

15、真棒!奖励你们听一段音乐。(播放歌曲但但愿人长久片段,学生凝神听) 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生:苏轼和弟弟感情真深啊! 生:他们两个真是手足情深啊! 师:总结(指着板书) :作者就是将景色描写与苏轼心情变化穿插在一起,将苏轼创作诗歌的过 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种写作方法叫“情景交融” 。(板书) 谁能用上这些关键词将苏轼创作诗歌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生:在古筝曲中准备,指名交流。 (交流到第六节时,全班自发齐诵古诗)师:再次出现苏轼图片。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人物 生:读课后注释: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设计意图: 继续由苏轼心情的变化展开教学。将苏轼的想法与

16、文中的诗词加以对比,使学生明白苏轼的想 法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相近。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深化这种认识,品味语言 的魅力。用美妙的歌声升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更好地体会苏轼与弟弟的深情。抓关键词回顾 课文内容,使学生内化语言,升华感悟。教学反思:本堂课之所以能充满生命力,这和我对文本进行了“第二度消化”有关。第二度消化不 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备课, 它是教师深入、熟练地掌握教材后, 再考虑如何使知识易于被学生 接受。正是因为我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结合单元重点,提供学生阅读与运用的机会,促使学生品味、内化语言;又选择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迎来了这一堂教研

17、课的成功。我想: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备课时,除了自己理解文 本,更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特点、条件,对即将输出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样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改进备课 征文评比有效改进备课,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嘉定区徐行小学徐敏【摘 要】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新教材教学中,把探究性学习新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 行为,教师在改进备课中进行了有效尝试:备课关注问题,探索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备课 关注过程,拓宽探究性学习实践途径;备课关注发展,践行探究性学习评价原则。【关健词】 改进备课 探究性学习模式探究性学习途径探究性学习原则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 是指学生在

18、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体验和知识,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探究性学习方式,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性学习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思想和学习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既可以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它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学习观。它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 学习方式。教师备课是最基础、最关键的教学工作。在二期课改语文教学中

19、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习,就是为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需要教师有效改进备课,培 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三年来,在语文备课中,我和教研组老师把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转 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行为,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备课关注问题,探索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二期课改小学三年级新教材在1 4册的基础上,继续贯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的编写原则,坚持“自主识字、开放阅读和在阅读中识字”的编写理念,提倡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亲身体验和课内外相结合为标志的新的教学方式。因为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识字的能力和基础,识字量达到2500左右,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一

20、、二年级尝试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在三年级我们开始了大胆尝试。在备课时,有选择的利用课文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或者说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在互动中与同学、老师一起 探讨解决问题,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 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 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实践中,我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二期课改理念为指导,精心备课,努力探索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尝试从

21、以下 四步实施教学。第一步:引趣导入自学探究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学时,教 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备课时, 设计引趣揭题这一环节起着 影响全局、 辐射全课的作用。 教师简短的导入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 兴趣,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时,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听但愿人长久歌曲片段,问: 你听过这首歌曲吗, 它的歌名是什么?教师从学生的已知入手, 唤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 引出课题。 然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或在初读课文后结合课文内容提出 问题。这是在课前预习的前提

22、下提出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如词语的理解,作者 的简介等。陶行知说: “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 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求做到不重复,有思考性,不提 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学生主动探究, 提出问题的平台, 学 生在课堂上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指。教师备课时提早预设,教学时在综 合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及时板书,筛选、根据教学目标,提炼一、两个主要问题组织教学。第二步:阅读解疑合作探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师就要成 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

23、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在备课中,我注重学习方 法引导,坚持以朗读为抓手,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即生生合 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或小组一起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相关疑难问题,相 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形成相互探讨的结果。在教学微笑着面对一切时,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让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学习课文35节,通过出示学习方法:“(1读一读课文35节,找到描写桑兰坚强的句 子。(2)议一议桑兰的表现,说出自己的内心的感受。 (3)练一练在阅读中提问,学习在读中解决问题”这三个步骤来落实教学重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议,边读边问,在阅 读思考

24、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朗读,感悟桑兰的坚强。学生兴趣 盎然,在文本的阅读中感悟桑兰的无比坚强。第三步:及时反馈集体探究学习是交流、倾听的过程,学习是表达与习得的过程。在小组学习探究之后,教师可以 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的交流与探究。 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 让学生各自发表见 解,集中解决难点。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与点拨的作用。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 力的提升、情感的表达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课前备课时,教师事先在熟悉教材,查询资料 后,对学生回答进行多种预设,我们不以自己的意愿,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在正确导 向的前提下,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 鼓励学生从不

25、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则充分显现学 习主人的姿态, 学生与学生在对话、 争论、互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看法。 适时的朗读指导, 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关键问题的共识形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探究中共同完成。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的鼓励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明白: “我就是太阳。我就是上帝,我就是 爱迪生,我就是总统;我一思考,就会灿烂。 ”那么,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思想情感的交 流,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 民主和谐气氛的构建, 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在无形无痕中落实了。第四步:激励总结引深探究在合作探究,在循循善诱后,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俗话说得好 “受之以渔 也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方

26、法,进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授之以“渔” ,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懂得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 终身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备课时,精心设计板书和总结语在总结引深(拓展)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 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明白什么道理, 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引 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实践、探究的机 会。如:在教学一颗希望的种子 ,要求学生回家做小实验, 去观察,探究种子发芽的过 程,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作为小练笔。

27、而这一切,教师早已根据单元训练和教学重点在备 课时有了统筹安排。二、备课关注过程,拓宽探究性学习实践途径探究性学习, 是一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综合性、 开放性的学 习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是一种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 习, 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 学习上主动探索的习惯培养起来了,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初步培 养。在备课和练习设计时,我们注重过程,不断拓宽探究性学习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不断实现自我发展。(一)课前探究性学习是基础二期课改 35 分钟语文课堂的高效学习必须以学生一定基础的预习为基础。因此,课前 的探究性学习显得非常有必要。

28、教师在备课的课前预习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学字 词,理解字词,读通课文,了解作者,提出问题。在本子上记下自己的疑惑和不解。这样, 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就会学有所问, 而且问题有一定的质量。 学生通过对课文作者和主人公 的了解,增强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序。例如: 在学习令人神往的日内瓦 前,教师先让学生上网了解瑞士日内瓦城市的景观, 收集图片。通过课前的探究,结合图片,学生对“白雪皑皑”与“旅游圣地”两个词语的理 解就迎刃而解。先学、先知使学生在课前兴趣盎然,在课中乐于表达。又如:在学习但愿 人长久 之前, 让学生搜集苏轼的有关资料与诗词, 为学

29、生了解苏轼为何写词 但愿人长久 奠定了基础。可见,课前的预习对人物、对作者、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探究有利于提高课堂教 学的效率。(二)课中探究性学习是关键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实践探究、主动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必须 巧设平台。 教师可以提炼关键性的问题, 让学生在合作、 探究、 交流后形成看法, 形成能力。 “时时是探究之机,处处是探究之地。 ”教师是探究式课堂的导师,应充分挖掘资源,为学 生建立探究的氛围,创设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奖给父亲的勋章一课教学难点是学习在阅读课文中,质疑解疑,读文感悟:为什么 要把勋章奖给父亲?根据教学

30、重点和难点,在备课时,我尝试“以学路带教路”来实现教学 目标, 并在教学中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学理念。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再次质疑, 深入探究 “为什么认为扳道工了不起, 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没 有必要授给他代表最高荣誉的奖章 ?”。学习课文的过程是学生探究、积累、感悟的过程,在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通过朗读、探究,感悟父亲 的尽职尽责,教子有方,循序渐进地解决疑问。在备课时,我还紧紧围绕课后阅读练习,根据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围绕几小节进行有 效的探究阅读,解决问题,理解课文。如教学十年后的礼物 ,根据课文的教学重点,我

31、 设计让学生小组学习课文 68节,在阅读中重点解决“ (1 )为什么说 这是比华美的衣服, 比漂亮的项链更可贵的礼物 ” (?2)你是怎样理解音乐家对达格妮的祝福 “你是黎明的曙 光,你就是幸福”这句话的? ”这两个问题,通过“理解一一体悟一一感情朗读”,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用情去体会,用想象去 补充,体会礼物的珍贵,音乐家真诚守信,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生活的美好。这种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以学生为本, 以问题为中心, 以讨论为交流方式, 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思维强化为训练程序,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包括教师 )都成为探究

32、者。这样的学习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多 余的讲授和不着边际的指导,从时间上确保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了课堂效率。(三)课后探究性学习是拓展课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延伸练习, 能培养学生自觉地巩固、 深化和运用课堂所学 的知识能力和习惯,使语文教学向课外延伸。采用课外延伸,即学习不以授课结束为终止, 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产生一些新问题,课外能主动去探究解决。在备课中,我们有选择性 地结合课后的 “说些双通道” 的练习, 或者教材中综合练习中的语言实践活动有效引导学生 开展语文课外探究性学习,效果较好。如在教学拥抱大树之后,问学生“你有没

33、有发现 不爱护花草树木的人?如果有,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提醒他?然后结合综合练习的语言实践活 动,练习写环保宣传标语和宣传稿子,作为一周的长作业。在教学一座铜像后,让学生 在课后进一步收集 “铜像”的图片资料 ,探究一个个有关铜像的小故事,在语文拓展课上让 学生们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制作小报、开小小故事会,十分钟队会 学生在探究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结果不只是知识的获取、积累、运用,更重要的是创造 能力得到培养提高。注重过程,改进备课,引导探究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其共同特点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

34、 主人。三、备课关注发展,践行探究性学习评价原则 探究性学习评价是以学生探究性活动中的状态和成果为事实依据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和 信息反馈,在备课和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师、学生、家长,根据课堂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 动、探究作业的完成情况,践行探究性学习评价原则,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 的学习热情,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 可持续发展。(一)遵循发展性原则,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在备课中, 我们关注学生的个别差 异, 制定个性化评价标准, 以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去评价学生, 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点滴

35、 进步都给予肯定。例如:在完成“收集你喜欢的建筑物的图片,选一幅配上几句话,向同学 们作介绍” 的探究作业时, 很多同学都在课外找寻了具有上海代表性的大家熟悉的建筑物图 片:如东方明珠、南浦大桥、经贸大厦等,并配上几句话介绍。少读家中有电脑的学生,从 网上搜集了其他的图片资料, 配上个性化的介绍。 对于不同的学生, 教师设计给予不同的肯 定,在第一类学生中选择一部分作业张贴在教室的“探究新视角”学习园地中,并把第二类 学生的全部作业张贴于学习园地,以此让更多的学生在探究和共享中得到提高。(二)遵循主体性原则,关注学生的自我提高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 在备课时, 我

36、们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探究状况, 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关注自己 学习的提高。 如在学习课文 茉莉花 前,在备课时, 我创造性地设计探究作业互动评价表: 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 引导学生完成探究作业“我喜欢的太阳花” (见表格)。探究和填表的 过程不但是学生自我评价和提高的过程, 也是学生自我督促和体验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和观 察中养成了探究的习惯, 掌握了探究的方法,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 评价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 内在需求,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起点和阶梯。 2006 年,我辅导的学生获得上海市中小学暑 期文学作品创作一等奖。(三)遵循激励性原则,关注学生的成功

37、体验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因此, 我们在评价时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学习态度和所运用的学习方法, 强调学生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 和体验, 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和见解创新。 因此 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形成性评价, 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早做准备, 精心设计评价语, 改进评 价方式,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让学生品尝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体会到学习 的魅力,推动探究性学习不断深人和可持续发展。如:在学习我躺在波浪上读书前,我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做“鸡蛋浮起来了”小实 验,进行课前探究。许多学生从发现问题到不断调整

38、方法,从解决问题到了解科学道理,试 验中认真、执着的态度是值得老师赞扬的。在批改作业时,我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做过 试验的学生每人敲上一颗象征积极向上, 努力探究的 “向日葵” 星,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努力! 有些学生详细记录了试验经过和发现,我则另外加上鼓励性的语言,如: “你的探究精神让 老师深深感动, 我为你的新发现感到高兴, 加油!”“生活中的不断探究是学习进步的助推器, 老师为你的努力鼓掌! ” “在记录探究的同时提高了你的写作水平,老师心中阳光灿烂” 发下本子后,在阅读老师评语和让同学分享喜悦的那一瞬间,我发现学生的脸上灿烂若花。有效改进备课,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我们的实践,关注

39、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 习惯,注重了形成性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了学生的 自我激励,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每 个学生的潜能都能挖掘出来,人格逐渐完善,三年来,学生探究性学习意识不断增强,能力 不断提高。改进教师的备课是一个烘托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位名人说过: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 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 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我们将不断探索, 促进备课的有效性,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学生一起摘取学习活动中的成功

40、果实。主要参考文献: 朱智贤、林宗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郭景扬:现代课堂教学与管理,中国矿大出版社,2000年版。 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6期。 王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普教信息2001年第二期,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专辑。 王洁、 张文周、 胡兴宏等: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 上海教育科研 2001 年第 5 期。 上海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专辑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 崔向录:研究性学习(下册概念操作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刘久

41、成:探究性学习评价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4期“我喜欢的太阳花”探究作业互动评价表姓名: 总分:项目说明得分种花的过程独立完成10分 家长协助7分 家长包办5分养花和观察情况独立完成,每星期观察 2次以上10分家长协助,不定期观察 7分家长包办,偶尔观察 5分观察日记的完场情况独立完成,每次观察后记录10分家长指导,不定期记录 7分家长指导,偶尔记录 5分我的新发现(每记录一次得5分)家长的话:老师的话:把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权给予学生备课从学生实际入手嘉定区嘉定区南苑小学王彩英【关键词】备课 了解学生重组教材情景设计【内容摘要】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2、有利于合理有效地使 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的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引子】走上工作岗位已经有 21个年头,我一直从事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我非常喜欢做的就是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重视自己个性化的备课。我认为当前备课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就是(1)知识的建构,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 以及学过的旧知识、本课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情意方面,包括学生对每节数学课的兴趣爱好,道德品质的陶冶;(3)教材的重组问题。我基本上每天备课时要把以上三方面的教育过程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融为一体,当然具体上课时,各方面的要求可以分别有所侧重。 主要的目标是要尊

43、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在课 堂上拥有更多学生自由 生长”的时空。一、重组教材一一把自主权给予学生。教材中内容的安排不是根据具有特性的某个班级的学生而设计的,他们是根据绝大部分学生的共性问题而安排进度与内容的。作为一名21年教龄的专职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应了解教材设计的意图,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组,克服教学中出现的困难。【问题】 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不分析班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将教学内容实施原封不动的执行教学课本中的知识点教学,教学成为一种机器,失去创造性,学生没有自主性, 成为机械操练的“熟练工”。【举例】四年级的分数加减法,教材中的例题安排过于零碎,例题学习没有过程,更不用说课后

44、练习,什么也没有,使整个教学内容呈现出零散的知识点教学,缺少主线,缺少练 习的分层设计。【重组】通过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 并且知道计数单位相同可以 直接相加减,数位对齐也就是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对齐。 那么,分数加减法只要分数单位相 同就可以直接相加减,和整加减法不是有相通之处吗?整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实际教学时,先复习整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说出下面这题的错误:3235+ 103245再让学生自己说出各种分数加法式子,自己进行分析与归纳,自主学习,学生空间大了,自主性也得到了提高,相对来说学习效率也随之提高了。二、渗透思想方法一一把空间还给学生我们都

45、知道学习的基本原理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已经不仅是在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技能的形成,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形成一种数学素养和继续学习数学的能力,在大量的现实事实中,能够运用数学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 问题。【问题】老师经常将知识传授当成数学教育的唯一目的,并且将数学学习理解为教学内容的简单分解和小步子训练。在教学设计时,将一个整体的数学内容(特别是所谓的教学重 点和教学难点)分解为若干个小内容,在分解教学的过程中,知识点的教学得到圆满的回报, 但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却被拆得七零八落,而整体思想和方法正是数学的精华所在。这样长期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脑海中只有零散的、

46、孤立的、没有整体的数学思想, 搞得学生只会机械的算题,思考方法一无所知。数学学习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是从他们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与教学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举例】例如:在教学折线统计图时,分析学生掌握了:统计表格、条形统计图等 知识基础。我在备课中让部分学生看书上有关教学内容后与他们交谈,学生反映:书上写的看不明白、为什么折线统计图会形成歪歪妞妞的点和线,而且折线统计图的画法不太容易懂、因此学生能看懂,但没什么意思、无所谓,觉得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于是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让学生画条形统计图后,自己报开学到现在的数学成绩, 并且要求利用条形统计图的

47、特点来进行设计关键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着 “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创造”出的方法,呈现出纵轴上的数据的处理问 题。有一个同学说:“我只要用一格表示 10。”就可以统计成绩,而且要看实际情况而决定 纵轴上数据的变化情况,不能一概而论,一句总结性话语表现出学生强有力的创造力和主动 探究能力。三、情景创设一一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兴趣。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的过程。【问题】在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头脑中一定要具备支撑新概念的相关的准备知识作依 托,一个概念能否被有效理解,这些准备知识能否被有效地调动并使之与新概念建立联系成为新概念能否被理解

48、的重要因素。成为教师有效设计情景的重要一环。【举例】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 听的故事时, 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 就会变得十分进入角色。 其实他们每个人都喜欢课堂学 习,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爱热闹。要是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一本正经地坐着,动也不动, 那还能叫是孩子吗?那还能称之为课堂吗?老师的责任在于如何把学生的活动引导到正轨 上,而不是扭曲在无谓的条规中。我在教学角的认识 ,备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两个数学活动。案例 1拼角你知道这些三角尺的三个角各是多少度吗? 想一想,如果充分利用这两块三角尺,你可以拼出哪些角? 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带给学生是无尽

49、的思考以及思维的撞击,他们在从最初的30 度、45 度、60 度、90 度,想到 75 度、120 度、 150 度、105 度、 180 度、 135 度,然 后在我的一句 “难道除了这些角就再也不能拼出其它的角了吗?” 反问下, 学生又开始了自 发的操作及讨论。 “15 度”,一个学生惊叫了出来,显得异常地兴奋,渐渐地,他的观点得 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上完课后,我在思考,正因为自己备课的有效设计,学生才有兴趣。案例 2折角给每位学生发一张正方形纸。 在这张纸上有哪些角?你能用这张纸折一个直角吗?学生 折的方法有很多,如:你能用这张纸折一个 45 度角吗?学生很快折了出来。你能用这张纸 折一个

50、 30 度角吗?这时的学生已经没有人闲着了,他们折呀,量呀,其实这时他们中已经 有人知道要折 30 度的角,可以把 90 度的角平均分成三份,但是他们又在为平分三份为难, 于是有人用三角尺的 30 度量,也有人大概地把它分成三份就算了。最后只能请教书本:虽 然在这次的折角活动中,没有学生能准确的折出 30 度的角,但是他们的思维并没有停滞不 前,对他们来说,这已是一种进步,一种收获,一种成功,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满足。我在备课过程中,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 “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 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 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 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 恐惧和 别的消极感受

51、,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教材、教法往往使学生对数学产生错误的看法,例如:数学就是计算、聪明人才能把数 学学好、每道题一定有算式可列,否则就不是数学题等等;从而产生错误的数学信念,绝大 多数同学不喜欢数学。从情感角度出发,备课时不妨思考一下“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得好” ,将对我们的教学 大有帮助。例如:当学生有兴趣时学得好;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表现时学得好;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时学得好;当他们被信任时学得好;当他们发现所学的知识能学以致用时学得好; 当师生情感交融时学得好【备课后反思】最后,根据我每天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备课情况进行了反思。备课中设计: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否与

52、教案设计相统一?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学习的体会怎样?这节课对学生学会学习与提高数学素养 有什么积极的意义等等。根据以上备课的精神,教学时总会发现学生课上抢着发言,学习积极性高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要求,这使我深受感动。抓住关键差异变量,设计有效教学策略对劳技学科运用学生个体差异变量研究方法改进备课的几点反思南翔劳技教育中心 吴宝英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 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的发展。山东 师范大学曾继耘教授运用差异变量分析的方法,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概括出六个较重

53、要的影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变量:身体状况、已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 能力、学习风格和潜在优势领域。曾教授同时指出,“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的差异变量并非完全相同”,“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抓住对学生发展最具影响价值的差异变量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一味求全”。那么,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哪些差异变量对学生发展是最具影响价值的?如何抓住关键 差异变量来设计有效教学策略?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将对劳技教师改进备课、提高教学有效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老师,我看不懂”识图能力差异与改进备课【事件回顾】今天又有劳技课,我很高兴。我们的劳技教师管老师非常亲切,总是不厌

54、其 烦地教我们,从来不发脾气。上课了,管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做盘长结。她让我 们先看书,把书上的步骤图看懂再做。 看到同桌边看图边用手指比划,一副很内 行的样子,我着急起来:我怎么看不懂呢?还好,管老师没有马上叫我们操作, 而是叫了一位同学把编制要领写在黑板上。“走线,走向,编法,注意事项 ”对照同学整理出的编制要领,我再去看书上的步骤图。嗯,这回看懂了。管老师 问,大家都看懂了吗?后排有几个男生叫:“看不懂!看不懂!”管老师不急不躁, 放起了课件,形象的多媒体模拟演示再配上清晰的讲解,放着放着,教室里安静 了下来,只听到大头针固定绳结的声音。这节课下课的时候,管老师表扬了我们, 她说:“其实盘

55、长结的编制非常复杂,但是大部分同学都在课上完成了,真是了不 起!”【反思】在本案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为识图能力的差异。在劳技课中,识图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能。只有学生学会了看步骤图, 才有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可能,才有自主探究的可 能。对于识图和编制两者来说,掌握前者,后者往往事半功倍;而不掌握前者,后者往往事 倍功半。学生在读识“盘长结”步骤图的过程中,表现出三个层次的差异:第一个层次,能 够直接看懂步骤图;第二个层次,能够通过要领的提示看懂步骤图;第三个层次,能够借助 多媒体模拟演示和教师讲解看懂步骤图。针对差异,管老师设计了逐步降低识图难度的教学策略, 从而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 从

56、本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度看, 这样的教学设计是非常有效的, 由于看懂了步骤图, 95% 的学 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当堂完成了极其复杂的盘长结的编制。“老师,我不会做”模仿能力差异与改进备课【事件回顾】 在所有的课程中,我最喜欢上劳技课了,因为劳技课动脑又动手十分有趣, 而且有成果可以带回家。 上课了,在同学们热切的眼神中, 孙老师开始大变戏法: 用一张白纸,折一下,再折一下,再折一下“变成了什么?” 轮船! ”你们想学 吗?”“想!”于是,孙老师又取了一张纸,边讲解边分步演示。性急的同学等不及 了,跟着孙老师一起做起来。老师刚讲完,我的轮船就做好了。孙老师请我到讲 台上,操作给大家看。又有几个同学

57、做好了,其他同学有点着急: “老师,我不会 做!”“老师,第五步怎么做啊?”“老师,第三步我折得不好,请你帮帮我! ”像往常一 样,孙老师笑眯眯地问: “谁愿意当小老师啊?”我连忙把手高高举起来。孙老师 点了五位同学的名字。我们马上站起来,认真履行小老师的职责:送教上门,按 需服务。当同学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帮他解答问题; 当同学忘了某一个步 骤时,演示给他看;当检查发现同学做错时,帮他分析并纠正。我们每个人负责 一个小组,像勤劳的蜜蜂一样忙碌, 孙老师看上去倒是很悠闲, 他只指导了两位 做得很慢的同学。不过, 我们很高兴, 因为我们五个人都因为指导有功得到了孙 老师颁发的奖品中国结材料。【反思】在本案例中, 学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模仿能力的差异。 在以实践性为本质特点的技 能学习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