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热回收11111_第1页
空调热回收11111_第2页
空调热回收11111_第3页
空调热回收11111_第4页
空调热回收111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随着我国空调普及率的逐年提高,其能耗不断增加,建筑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一些欧美国家,建筑能耗中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的耗能占全国总能耗的30;在我国也达到20左右,而且在迅速增加。高级民用建筑的中央空调耗能占建筑总耗能的3060。能源的高消耗对我国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发改委能源组提供的材料,从1980年到1985年我们国家GDP的年增长率是10.7%,能源消费的增长率是10.9%,19861990年 GDP年增长是7.9%,能源消费的增长率9.2%。19911995年GDP的年增长率是12%,能源消费的增长率是5.9%。19952000 年,GDP开始时8.3%,后来调整为8.

2、6%,能源消费增长率是0.6%。20012005年GDP年增长率是9.47%,能源的消费增长是 9.93%。其中2003年GDP的增长率是10%,能源是15.3%,2004年GDP是10.1%,能源增长率是16.1%。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我们国家从19802005年GDP的增长一直在7.812%之前,基本上是这个范围内波动,而能源消耗的波动很大,特别是2003、2004年,能源的消费增长远远高于GDP的增长。和发展国家相比我国每平方米的能耗是他们的3倍,这说明在能源的高消费上必须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目前中国每年竣工建筑面积约为20亿m2,其中公共建筑约有4亿m2。在公共建筑(特别是大型商场、高

3、档旅馆酒店、高档办公楼等)的全年能耗中,大约50%60%消耗于空调制冷与采暖系统,20%30%用于照明。而在空调采暖这部分能耗中,大约20%50%由外围护结构传热所消耗(夏热冬暖地区大约20%,夏热冬冷地区大约35%,寒冷地区大约40%,严寒地区大约50%)。从目前情况分析,这些建筑在围护结构、采暖空调系统,以及照明方面,共有节约能源50%的潜力。采暖空调节能潜力最大,在暖通空调设计方面加以控制就能够有效的节能能源。而新风带来的潜热负荷可以占到空调总负荷的2040,开发节能的新风系统是建筑节能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对降低建筑物耗能、节约能源有重要意义。热回收技术热回收技术一

4、、冷凝热回收一、冷凝热回收二、排风二、排风热热回收回收(一)制冷系统冷凝方式分析(一)制冷系统冷凝方式分析风冷式水冷式蒸发式 冷凝温度高达45、换热效率低、体积大、机组能耗高,安装位置要求高风冷式优点风冷式优点 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节水系统复杂,需增加水泵和冷却塔的循环系统冷却塔噪音大、飞水,冷却塔需单独设置冷凝器维护、清洗困难冷却水系统能耗高,导致整个系统的能耗降低设备换热效率高、体积小系统简单无飞水,耗水量低冷凝温度低(38OC),系统的能耗低系统机组化易清洗、维护简单加工技术要求高生产成本高不管哪种冷凝方式,制冷机组的冷凝热最终是直接排入大气,白白散失掉,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并且存在对周

5、围环境的热污染。 冷凝热回收是将冷凝热全部或部分地回收来加热生活热水,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可以节能。复合冷凝 复合冷凝技术复合冷凝技术是在冷热源机组压缩机的冷凝端采用风冷+水冷或水冷+水冷的冷凝技术,取代建筑冷热源传统单一的水冷、风冷的冷凝方式。即在制冷工况下,采用水冷十水冷或风冷+水冷的复合冷凝方式,有效利用部分冷凝热制备生活热水;在制热工况下,采用水冷+水冷或风冷+水冷的复合冷凝方式,利用冷凝热供暖和制备生活热水。采用复合冷凝技术的建筑冷热源既具有冷凝热回收的优点,又可提升热泵的节能性,使冷凝热得到充分利用。水冷水冷 + +水冷复合冷凝模式水冷复合冷凝模式 由于采用水冷+水冷复

6、合冷凝模式,机组的冷凝能力提高,工质的过冷度增大,冷热源机组的输入功率、制冷量及蒸发器负荷会上升。为保证热泵机组在设计工况下运行,合理分配两台冷凝器的冷凝负荷就成为水冷+水冷复合冷凝技术的关键。 采用水冷 +水冷的复合冷凝模式的优点为:制备生活热水时不另外耗能或少耗能,降低了运行成本;由于水冷式冷水机组的压缩机排气温度通常都在65以上,经冷凝器1加热的生活热水温度通常能满足用户要求;提高了冷水机组的制冷性能系数;改造后各类活塞式、螺杆式、离心式水冷冷水机组运行稳定。a.制冷 + 生活热水工况 此工况适用于建筑物内同时有供冷和生活热水需求,循环泵及截止阀1,2开启。冷凝器2冷却风扇的启停通过生活

7、热水水温控制,当生活热水水温较低时,冷凝器2冷却风扇关闭,冷凝器1起主要冷凝作用,冷凝热主要用于加热生活热水;当生活热水水温较高时,冷凝热不能全部被生活热水带走,冷凝器2冷却风扇开启,冷凝器1,2同时工作。b.制冷工况 截止阀 1 和循环泵关闭,截止阀2、冷凝器2冷却风扇开启,采用单一风冷模式。c.制热工况 四通阀换向变为制热循环流程,截止阀1和循环泵关闭,截止阀2、冷凝器2冷却风扇开启。d.生活热水工况 此工况多用于过渡季节或冬、夏季的部分时间,当建筑内不需要开启空调设备进行供暖或制冷,而又有生活热水的需求时,热泵机组可以充分利用冷凝热加热生活热水。四通阀换向变为制热循环流程,截止阀1、循环

8、泵及冷凝器2冷却风扇开启,截止阀2关闭。在冬、夏季部分时间不开空调时,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加热生活热水,使机组的运行模式更加灵活,特别是在过渡季节采用这种方式加热生活热水,节能效果显著。 采用风冷+水冷复合冷凝模式的优点为:热泵机组集制冷、供暖、供生活热水功能于一身,可常年根据建筑物内不同冷热负荷的要求,实现冷凝热的充分利用,在各个工况下运行能效比高,建筑冷热源机组的全年运行能耗大大降低,年运行费也大幅降低;缓解了冷热源对环境的热污染和城市的热岛效应,环境保护和社会意义深远。 在建筑物的空调负荷中,新风负荷一般要占到空调总负荷的30%甚至更多。把空调房间的热量排放到大气中既造成城市的热污染,又白

9、白的浪费了热能。如果用排风中的余冷余热来预处理新风,就可减少处理新风所需的能量,降低机组负荷,提高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如图所示,从空调房间出来的空气一部分经过热回收装置与新风进行换热,从而对新风进行预处理,换热后的排风以废气的形式排出,经过预处理的新风与回风混合后再被处理到送风状态送入室内。 如果室内外温差较小,就没有必要使用排风热回收,所以在新风的入口处设置了一个旁通管道,在过渡季节时将其打开。如果使用排风热回收系统不足以满足空调区域的冷(热)负荷,就需要辅助的冷却(加热)设备。 对空调系统的排风进行热(能)回收有很多优点: (1) 热回收系统对新风进行了预处理,减小了空调运行负荷,节约了运

10、行费用; (2) 热回收系统减少了空调系统的最大负荷,减小空调系统的型号,节省了初投资; (3)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可以加大室内的新风比,提高了室内的空气品质。 排风热交换器可分为两大类: (1) 显热回收装置。 (2) 全热回收装置。 显热回收装置只能回收显热,常见的有板式显热热交换器,热管式热交换器和中间热媒式热交换器;全热回收装置既可回收显热,又能回收潜热,常见的有板翅式热交换器、转轮式热交换器和热泵式热交换器。 空气-空气板式显热热交换器和常规的水-水板式换热器大致相同。如图所示,新风和排风交叉通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然后分别送入室内和排出室外。 板式换热器具有不需要传动设备,不需消耗电力

11、,设备费用低;结构简单,运行安全可靠;而且不需要中间热媒,没有温差损失的优点。但是由于其设备体积较大,需要占用较大的建筑空间;而且其接管的位置相对固定,所以在实际应用布置时没有很好的灵活性。 中间冷媒式热回收装置由两个换热盘管和一个工质循环泵所组成。如上图所示,在空气处理装置的新风进口处和排风出口处各设置一个换热盘管,并用一组管路将两者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环路。环路内的工作流体由循环泵驱动。中间冷媒式热回收装置传递的是显热。 其具体工作情况如下:夏季,工作流体经过排风处的换热盘管时,被室内排风所冷却至低于室外温度的某个值,当它循环至新风侧的换热盘管时就可以将冷量传递至新风,降低新风的温度,

12、从而实现夏季排风冷量的回收。冬季则正好相反,工作流体在排风盘管处被排风加热,再流至新风盘管处加热新风,实现冬季排风热量的回收。 板翅式全热热交换器的结构和板式显热热交换器的结构基本相同,工作流程也极为相似。具体结构参见下图。 板翅式全热热交换器在板式显热热交换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在平板间的通道内加入许多通常由铝材制成的锯齿状、梯形状的翅片;其隔板材料采用多纤维性材料,一般为特殊加工的纸或膜,这种特殊的材料不透气,但具有良好的传热和透湿性。当隔板两侧的气流间存在温度差和湿度差时,两者间就会产生热传递和湿传递,从而进行全热交换。转轮式全热交换器转轮式全热交换器的心脏是一个以每10转/分速度不断转动的蜂窝状转轮。转芯用特殊复合纤维或金属箔作载体,将无毒,无味,环保型蓄热,吸湿材料蓄热,吸湿材料,用高科技方法合成,装配在一个左右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