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提纲_第1页
地貌学复习提纲_第2页
地貌学复习提纲_第3页
地貌学复习提纲_第4页
地貌学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大陆与大洋形态及地壳性质差异的成因地壳均衡说 英国学者普拉特和艾里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1)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但沿铅垂方向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为保持均衡,密度小的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形态高差是地壳岩石密度不同的表现。 (2)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 艾里则认为均衡面不是一个平坦面,而是一个起伏面;该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是相等的,体积大的地段地势就高,均衡面的深度也大,即高大山脉有插入地幔的深根,得到地幔的补偿较小;而平原地壳虽薄,但得到埋藏较浅密度

2、较大的地幔的质量补偿,均衡面的深度亦小。(3)普拉特 + 艾里 = 地壳均衡理论 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均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坦的浅海大陆

3、架和坡度较大的大陆坡。 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一)、稳定的大陆边缘1.分布:稳定的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2.形态特征:沉积了几千米厚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坡常被海底峡谷分隔,并在大陆坡的坡鹿形成深海扇。3.构造特征: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微弱,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4.形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底扩张造成的(二)、活动大陆边缘1.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2.构造特征:活动大陆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是地球上地震和活火山的主要集中地,这里是大陆板块与大

4、洋板块强烈碰撞的地带。3.活动大陆边缘的分类(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安第斯山的山坡与海沟直接相接,大陆架和海岸平原非常窄。 (2).东亚型大陆边缘东亚型大陆边缘是由海沟、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根据地壳性质及所处位置的差异,可分三种类型: 陆缘弧、边缘弧、洋内弧三、断裂地貌:1.断层崖 (1)定义:断层崖是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断层运动所致)(2)演变:断层崖 断层三角面 侵蚀地形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无断层运动)3.断层谷:断层带易风化侵蚀,山区通常沿断层方向发育成谷地。在形态上,它一般表现为深窄的峡

5、谷。4.掀斜山(1) 定义:掀斜山是指断层上升盘翘起形成的山体。(2) 形态特征:主脊靠近断层一侧,一坡短而陡,另一坡缓而长的不对称形态。四、褶皱地貌:是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1、单斜地貌 (1)定义:发育在褶曲一翼单斜构造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斜地貌。 (2)类型 A、单面山 单面山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本相等,因而两坡基本对称。 2、背斜和向斜地貌(1)背斜山、向斜谷 背斜山是指在背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山地。 向斜谷是指在向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谷地。(2)顺地形、逆地形 顺地形是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相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山,向斜成

6、谷。 逆地形是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一、风化作用 风化:指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 风化作用:指在地表常温常压环境中,使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分类:根据风化的性质,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一)物理风化(1)物理风化的定义: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 (2)物理风化的结果:物理风化不引起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只是使岩石崩解成碎屑。 (3)引起岩石崩解成碎屑的原因:1、因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2、外来晶体在岩石裂隙中的挤压作用3、热力风化4、生物活动对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影响(二)化学风化作用

7、(1)化学风化作用:指位于地表的岩石矿物在水、大气、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因而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甚至形成新的矿物,破坏了原来岩石的结构,使岩石疏松甚至逐渐变成松散的土层,这种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水、温度和大气 (3)分类: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4)化学风化作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氧化作用和水及水溶液的作用。二、风化壳(一)风化壳的概念1、风化壳的定义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2、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 气候、岩性、构造、地貌和发育时间等(二)风化壳的发

8、育阶段1、物理风化阶段岩屑型风化壳 岩石遭受物理风化作用,崩解破碎,形成岩屑型风化壳。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1)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硅铝-碳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富钙阶段(2)化学风化的中期阶段(硅铝粘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也叫富硅铝阶段。(3)化学风化的晚期阶段(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也叫富铁铝阶段(三)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气候、地貌、岩性、地质构造和风化壳发育的时间等。1、 气候条件:气候是控制岩石风化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因素。在不同的气候下,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风化壳的类型都是不同的。因此风化壳具有显著的地带性特征2、 地貌条件:

9、在准平原、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坦的地区,那里剥蚀作用不强,地壳又长期比较稳定,才有利于形成深厚的残积型风化壳。3、岩性与时间:岩石成分对风化壳的发育影响也很强。 在热带气候下,各种岩石几乎都能发育形成砖红壤型风化壳; 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下,发育形成风化壳是不同的; 岩性单一的岩石,在不同气候下的风化产物可能都是相同的,如石英的风化产物都是相同的二氧化硅。风化作用持续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风化壳的发育程度。3、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 (1)崩塌的形成条件 地貌条件:高陡的悬崖 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 构造条件:地质构造及其组合方式 气候条件:强烈的物理风化、差异风化(2)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

10、冰雪融化、爆破、地震和人工开挖坡脚等(三) 滑坡 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是山区常见的、严重的自然灾害。 滑坡的特征: 1)运动速度差异大,从极快到极慢; 2)滑坡体依附固定的面或带滑动; 3)滑坡体沿滑动面作整体运动; 4)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量。 1、滑坡的地貌特征 1)滑坡体 4)滑坡舌与滑坡鼓丘2)滑动面或滑动带 5)滑坡湖与滑坡洼地3)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 6)滑坡裂缝 2、沟谷发育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根据沟谷发育阶段和形态,可将沟谷发育阶段划分为:1)切沟:横剖面呈V形 ,沟缘明显,沟底纵剖面与坡面大致平

11、行2)冲沟:沟头产生陡坎、跌水,横剖面呈宽展V形,冲沟纵剖面与沟身所在坡面不一致,沟底纵剖面呈凹弧曲线3)坳沟:沟缘不明显,沟底纵剖面坡度相当平缓,沟床上有沉积物,形成宽浅的干谷切沟、冲沟和坳沟的纵剖面洪积扇相带物质组成主要特点扇顶相以砾石为主的堆积体组成物质较粗,分选差,透水性强扇中相由砾石、砂和粉砂组成组成物质较扇顶为细,砂层中常见交错层理。扇缘相由亚砂土、亚粘土组成组成物质较细,具有水平、波状层理洪积扇:自沟谷出山谷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堆或洪积扇。2、洪积扇的沉积特征:扇形地的组成物质分布很有规律,自扇顶到边缘可分三个岩相带:扇顶相:位于洪

12、积扇顶部,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砾石、黏土混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粗略平行的透镜状层理。扇中相:位于洪积扇中部,由亚砂土、亚粘土层等组成,夹砾石、砂透镜体。砾石呈倾向上游的迭瓦状构造,磨圆度较扇顶相稍好。 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沉积物以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为主,偶夹砂及细砾石透镜体,具有近平行的斜层理。这里是地下水溢出带,形成地表滞水,土壤盐碱化严重。三、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1.泥石流为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2泥石流的主要特点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固体物质含量高、破坏力强、预测困难等特点。(二)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1

13、、物源条件: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2、水源条件:暴雨、冰雪大量融化或湖泊、水库溃决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水动力条件。3、地形条件:陡峻的沟坡、比降较大的沟床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启动。(三)、泥石流形成的地貌类型 1、源头和上游地区: (形成区,即松散物质区)以侵蚀作用为主,横剖面呈宽而陡的槽形。2、中游地区:(流通区,即通过区)以搬运作用为主,形成沟谷或峡谷。3、下游地区: (堆积区,山口堆积区)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砾石垄岗或泥石流扇。四、河流的侵蚀 河道水流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称为河流的侵蚀。 流水对河床的侵蚀按侵蚀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1、下蚀(下切侵蚀,垂直侵蚀)

14、 流水加深河床与河谷的作用称为下蚀。下蚀的强度取决于水流的动能、含沙量以及河床组成物质的抗冲强度。动能愈大,水中夹带的泥沙愈少;河床的组成物质愈松散,则下蚀速度愈快。2、侧蚀(侧方侵蚀) 流水拓宽河床和河谷的作用称为侧蚀。 侧蚀主要发生在河流弯道处,弯道环流愈强,侧蚀愈强。河流的侧蚀作用使河床发生侧方迁移,加宽河床,并导致河曲的发育。 3、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侵蚀方向是不断向源头(即上游方向)进行,侵蚀结果是使沟谷或河谷长度增加。(一)河床纵剖面 从河源到河口,沿河床横剖面上最低点的连线。 在山区或河流的上游,纵比降较大;河流的下游或平原区比降较小。五岩槛与壶穴的形成:岩槛是横亘于河

15、底的坚硬基岩陡坎。其形成与构造、岩性有关,断层活动带或岩脉露头处常常形成岩槛。 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形成的深穴。壶穴分布在山区石质河床基岩节理充分发育,或构造的破碎带。六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弯曲型河床是最常见的河型。河床曲率等于或大于1.5,平面上河床蜿蜒曲折,河漫滩宽广,深槽紧靠凹岸,最深点位于凹岸顶点偏下游处,河弯的曲率半径愈小,水深愈大。河床横断面不对称,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相对应,深槽与边滩延伸很长,均呈圆弧形。上下边滩由浅滩相联,浅滩位于两个反向河弯之间转折点,通常称其为过渡段浅滩,其纵剖面亦具阶梯状坡折。七河漫滩的形成与沉积结构1、河漫滩的形成V形河谷 环流侧方侵蚀 雏形河漫滩

16、加积、滩面增高 河漫滩 河床相物质 二元结构2、河漫滩二元沉积结构覆盖在粗颗粒河床相沉积(沙砾层)之上的河漫滩相沉积(亚沙土和亚粘土)与河床相沉积在垂直剖面上形成了下粗上细的特殊结构称为河漫滩二元结构。八阶地:当一个地区受到构造上升或气候剧变,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的地形称为阶地。先决条件:宽广的河漫滩;强烈的下蚀能力。动力过程:河流从侧蚀转向下蚀的过程。导致下蚀作用加强的原因:1、构造运动全流域上升,普遍形成阶地,具有连续性。局部上升,阶地逐渐向上游和下游尖灭。2、气候变化(1)干湿交替变化:气候变干:水量减少,植被稀疏,河水含沙量增多,河床淤高,可

17、将原有阶地埋藏。气候变湿:水量增加,泥沙变少,河流下蚀强烈,形成阶地。(2)冷暖变化冰期:来自冰川的碎屑物质在上游堆积;海面下降导致下游侵蚀形成阶地。间冰期:上游植物增多,侵蚀形成阶地;下游海面升高,堆积形成埋藏阶地。 3、侵蚀基准面变化 陆动型变化:由构造变动引起侵蚀基准面变化,称为陆动型;水动型变化:由海面变化引起侵蚀基准面变化,称为水动型。(三)河流阶地的类型 根据阶地结构和形成作用的性质,阶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阶地类型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堆积阶地上叠阶地内叠阶地埋藏阶地2、堆积阶地 根据阶地间的接触关系和河流下切深度的不同,堆积阶地可以分为:(1)上叠阶地 形成后期阶地时,阶地下切深度较

18、前期阶地下切深度小,河谷底部仍保留早期冲积物,因此新阶地的组成物质就叠置在老阶地之上。(2)内叠阶地形成后期阶地时,阶地下切深度达到发育前期阶地的谷底,年青阶地的坡麓触及基岩,新老阶地呈内叠相接。(3)基座阶地 基座阶地是指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面覆盖有河流冲积物的阶地。基座阶地的形成是由于构造上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的底部。(4)埋藏阶地 早期形成的阶地,被后期河流冲积物所埋藏,就形成埋藏阶地。(一)三角洲形成的基本条件河口区的堆积作用 侵蚀作用1. 丰富的泥沙来源 河流要有较大的输沙量(最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衡量指标:年输沙量(Sd)与年径流量(Q)的比值。Sd Q 0.24时,形成

19、三角洲 Sd Q 0.24时,发育三角港2. 海洋的侵蚀、搬运能力较小3. 口外海滨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形成的有利条件(消能、利于浅滩出露)(三)三角洲的沉积结构1、三角洲沉积的垂直结构美国学者吉尔佰特(1890)按地貌部位将其划分成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3个单元。2.从沉积相的角度,按照河口区水动力、沉积物和生物组合等特征的综合分析,通常将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划分为: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1)三角洲平原相 三角洲已出露水面的部分,与顶积层的水上部分相当。(2)三角洲前缘相位于三角洲的水下部分,上接三角洲平原相,下接前三角洲相,包括顶积层的水下部分和前积层的上部。(3)

20、前三角洲相 位于三角洲前缘相外侧向海地带,包括前积层下部和底积层。(四)三角洲的类型1、建设性三角洲(不断向海推进):鸟足(爪)状(河流绝对优势)扇形(河流优势、波浪修饰岸线)2、破坏性三角洲(受改造):尖头状(波浪型)岛屿状(潮汐型)二、分水岭的迁移和河流袭夺(一)分水岭的迁移 分水岭:两个相邻流域间的高地或山岭。分水岭迁移:由于分水岭两侧坡地的侵蚀剥蚀速度的差异,溯源侵蚀较强的河流使分水岭向另一侧发生缓慢的移动。 三:喀斯特作用:凡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溶解和沉淀),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称为喀斯特作用。 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喀

21、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不仅发生在地表,更多的发生在地下。(三)溶蚀洼地与溶蚀谷地1、溶蚀洼地一种面积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封闭洼地。形状和溶蚀漏斗相似,但:(1)规模比溶蚀漏斗大得多,直径超过100m;(2) 溶蚀洼地底部较平坦;(3)其边坡形态在坡度上通常与邻近山地直接连接,没有明确边界。2、溶蚀谷地 岩溶地区宽阔而平坦的谷地称为溶蚀谷地。(四)干谷、盲谷1、干谷:岩溶地区干枯的或间歇性有水的河谷。过去它是地表河,因气候变干或地壳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使地表河干涸而转入地下。2、盲谷:岩溶地区没有出口的地表河谷。通常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陡壁下的落水洞中而转为地下河,它多见于封闭洼地或坡立谷中。石钟乳、石笋石笋:是从洞顶滴落下来的水溅到洞底,其中CaCO3逐渐沉积形成的,它形似竹笋。石笋是自下而上逐层增长,它的横剖面为叠层状。三、风沙运动形式风沙运动的三种基本运动形式:悬移;跃移;蠕移(二) 风蚀蘑菇和风蚀柱1、概念及形态特征:发育在水平节理和裂隙上孤立突起的岩石,经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