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编组站布置图_第1页
第二章编组站布置图_第2页
第二章编组站布置图_第3页
第二章编组站布置图_第4页
第二章编组站布置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编组站布置图 第一节第一节 编组站布置图分析编组站布置图分析 1.两到发场分设在调车场两侧,三场横列,设一套调车设备; 上、下通过车场位于两到发场外侧。(一) 设备布置特点 两到发场,单线一般可按线路别使用。(1)到发场分工(一) 设备布置特点 两到发场双线应按方向别使用到发线。(1)到发场分工(一) 设备布置特点(2)到发线进路(一) 设备布置特点(一) 设备布置特点 3.机务段设在接发列车较多的到发场出口咽喉处:以减少机车出入库走行距离及可能形成的交叉点。 当上、下行行车量差别不大时间,设在上行场出口处,以利于变双向系统时机车出入段。 2.正线外包,通过车场设于到发场外侧,消除了横列

2、式区段站图型的客货交叉。 4.一根纵轴线:将驼峰、调车场、尾部牵出线设在一根纵轴线上。这样布置可使调车设备线路顺直,调车作业径路短、阻力小、效率高。(一) 设备布置特点8.两到发场与调车场之间通过四条联络线连接。 5.调车场头尾各设两条牵出线,驼峰的位置应据主要改编车流方向、以及进一步发展条件确定。 6.驼峰朝向应考虑重车流改编车流比例稍大的方向,同时考虑将来车站发展不致引起驼峰方向的根本改变。7.车辆段:设于调车场尾部正线外侧。(二)作业流程(三)布置图分析1.优点 (1)站坪长度较短,投资省; (2)车场较少,管理集中; (3)通过列车的成组甩挂作业较便利。2.缺点 解编作业效率低 改编列

3、车牵出和转线均须折返走行,增加调车行程,增加了解编作业时分,故解编能力较低。(三)布置图分析2.缺点 (2)车列一次牵出困难 调车场头部牵出线与到发场标高差较大(约2m),牵出线与到发场间的联络线有较大坡度和反向曲线,增加车列牵出阻力,有时需分批解体,降低驼峰解体能力。 (3)解编能力不能充分发挥 到发场分上下行使用,解编作业由两侧牵出线承担,上下行车流不均衡时,牵出线作业互换性差,两台调机出现忙闲不均现象,解编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三)布置图分析2.缺点 (4)顺驼峰方向本务机走行距离长 无峰下机走线,顺峰方向机车出入段需绕行驼峰牵出线或尾部牵出线(3.0km),走行距离长。(5)无改编折角直

4、通列车接发不顺畅。(三)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 (1)两侧到发场适当向调车场尾部后移 将调车场两侧到发场向调车场尾部后移,减缓到发场与牵出线间联络线的坡度或加大反向曲线的半径,使联络线适当拉长,坡度延缓。(三)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 (2)部分进路设计为双进路 为平衡上下行作业不均衡,可将到发场部分进路设计为双进路,并在进站线路上铺设相应渡线。(3)缩短折角直通列车走行距离 (三)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 方案一:在进站线路处设交叉渡线c,并将d、 设为双进路。l 方案二:在两到发场间修建绕过调车场尾部牵出线的半环线。 (4)选择灵活的机动的出入段通路 顺驼峰方向本务机车出入段进路有

5、三条: 横切驼峰或调车场尾部,将降低驼峰或尾部牵出线能力; 绕驼峰牵出线折返或经峰尾的环线迂回,将延长走行距离; 设峰下跨线桥,不影响驼峰作业,缩短走行距离,增加费用,只有运量大且向其它图型发展时用。(三)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三)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5)选择最佳的驼峰头、尾部设备匹配和能力协调方案。 (四)采用条件 双方向改编车流较均衡、解编作业量不大或地形条件困难、远期又无大发展的中、小型编组站,也可作为其它大中型编组站的过渡图型,解编作业量适应32004700辆/日。1.共用的到达场、调车场、出发场依次纵列配置;(一) 设备布置特点2.一般机务段设于出发场附近反向通过车场的

6、外侧;3.车辆段布置在调车场旁侧。便利取送; 4. 正线外包,到发进路立交疏解。(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分析DBDB出发通过车场机务段车辆段机务段方案调车场环接方案到达场下行ACAC反接:反向到达解体列车从到达场出口咽喉处接入;反发:反向列车由出发场入口咽喉端直接发车;(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分析环接:反向到达解体列车从到达场入口咽喉处接入;环发:反向列车由出发场出口咽喉端绕环线迂回发车;DBDB出发通过车场机务段车辆段机务段方案调车场环接方案到达场下行ACAC(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分析 一般反接、反发 反接时,列车径路

7、短,投资省;但反向改编列车接入到达场内侧线路,将与外侧线路车列推峰解体作业干扰;出发场,内侧线路反向自编出发与外侧线路编组作业干扰。 环接时工程费多,列车走行里程加大,接车时与调机挂车产生交叉等。 反向改编列车所占比重较小,为缓解交叉,可在到达场外侧设12条备用线,供有交叉的反向改编列车接车;到达场进场端设牵出线把外侧车列转入内侧;在反接线路加环接线路。(二) 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分析(2)环接、环发条件 反向引入线路在两条以上时。若仍然反接,交叉严重,可能造成站外停车,且到达场出口咽喉处布置复杂化。 驼峰采用双溜放作业时,推峰作业频率加大,反接使交叉严重。(二) 进一步探

8、讨的问题2.反向改编列车到发交叉疏解(1)平面疏解 优点:工程费用省,有利于车站发展,进出站线路的平纵断面的条件较好。 缺点:不能保证交叉进路上的绝对安全,严重限制了两进路上的通过能力。(2)立体疏解:优缺点与平面疏解相反。(3)结论 三级三场应有较大的解编能力及相应的通过能力,若在一定时期内不会改成双向时,应建立体跨线桥疏解该交叉点。 反向改编列车少且有可能近期改双向,采用平面疏解交叉点。(三) 作业流程分析(1)无改编中转列车(2)改编中转列车(四) 布置图分析1.优点 (1)各方向顺向到达的改编列车,到达、解体、编组、集结、编组和出发都顺序流水作业。 (2)改编列车行程短:有效长1050

9、m,三级三场3.75km,二级四场5.4km,一级三场7.45km。(四) 布置图分析1.优点 (3)同类车场集中设置,可以灵活机动运用站内线路。线路数量、用地面积都比双向编组站节省,全站运营、列检等人员可以节省。 (4)站内进路交叉较横列式或混合式都少,通过能力大。 (5)驼峰解体能力与二级式基本一样,但尾部编组能力则有提高,为驼峰,峰尾能力协调创造条件。(四) 布置图分析2.缺点 (1)反向改编列车走行公里增加。到达、出发场中心距为3.75km,比二级式多2.0km,比一级式多3.75km。 (2)反向改编列车接车进路与反向改编列车出发进路交叉。 (3)反向改编列车反接、反发妨碍解体、编组

10、作业。 (4)站坪较长。有效长1050m,站坪67km,选址困难。(四) 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 (1)反向改编列车接车进路的疏解问题 反接、反发时,采用立交或平交,考虑三方面: 行车安全能否得到保证。采用立交可保证安全,但对车站扩建为双向不利;需要较多投资;有时受地形限制需采用较大坡度和较小曲线半径。 通过能力是否需要。30 850 630 40.4614401440n tn tn tk 接 接发 发机 机交叉点负荷 交叉点负荷控制在0.5以下为宜,发接大于30列,反发大于50列时,为能力匹配需采用立交。(四) 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 车站未来发展是否有利。 近期反向改编列车较少,远

11、期作业量增长较快,在不长时期内要扩建为双向编组站,为节省工程,可采用平交过渡。 (1)反向改编列车接车进路的疏解问题 (四) 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 (3)选择最佳的驼峰头尾能力匹配方案 (2)合理选择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进路(反接、环接)。(五) 适用范围解编作业量大(65008000辆/日);衔接方向较多,要求车站具有较大的机动灵活性;顺驼峰方向改编车流较强;地形条件允许采用68km站坪;近期运量不大,但远期又有较大发展的大型编组站;路网性、区域性编组站;(一) 设备布置特点 1.各衔接方向的共用到达场和调车场纵列配置,而上、下行出发场并列设在调车场的两侧。2.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在两个

12、出发场的外侧。 3.机务段一般设在到达场旁边、反驼峰方向一侧。4.车辆段设在调车场尾部适当地点。 5.在到达场与调车场之间,设有中小能力驼峰。(二) 作业流程(三) 布置图分析1.优点 (1)共用峰前到达场,消除解体时整列牵出时起动困难。 (2)上下行改编列车作业流程“半流水”,减少调车折返走行1.5km(1050m有效长); (3)直接推峰解体,驼峰解体能力较大。 (4)与纵列式三级三场比较,可缩短站坪1/3,减少工程量,节省费用。(三) 布置图分析2.缺点 (1)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自编列车出发兼通过车场出口咽喉处交叉,列车到达或出发产生延误。 (2)反向改编列车到达与推峰解体在到达场出口咽

13、喉处交叉,妨碍驼峰推峰解体。 (3)驼峰头部能力较大,峰尾编组能力较小,头尾能力不协调。(三) 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消除进路交叉 (a)反向改编列车接车与其他作业的交叉,分散在上行出发场两端。(三) 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消除进路交叉 (b)反向改编列车采用环接。 (c)修跨线桥。(三) 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尾部能力加强 (a)增加调机台数:某调机去整备或取送车,由顶替机车担当编组任务,调机时间有限,效率不显著; (b)增牵出线,设3台调机:中间牵出线与外侧牵出线编组干扰大,中间牵出线能力得不到发挥; (c)调车场尾部增设辅助车场和小能力驼峰,进行零摘列车和多组列车的编组作业;

14、 (d)将转场联络线至出发场前一段坡设为下坡,溜放转场; (e)峰尾采用电气集中,微机控制、无线调车设备。保证作业安全,提高能力,投资较少,站场易改造;(三) 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尾部能力加强 (f)两侧出发场向峰尾靠近,缩短编组转线距离,减少时间,提高尾部能力。通过车场出发场车辆段通过车场调车场出发场到达场机务段下行(三) 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尾部能力加强 (g)调车场尾部按燕尾式设计,使尾部分别与两侧到发场靠拢。场车辆段通过出发 调车场场出发机务段通过到达场下行(三) 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尾部能力加强 (h)调车场部分线路设计为编发线。 (i)选择最佳的头尾能力匹配方案。

15、(一) 设备布置特点 1.取消下行出发及通过车场,调车场设下行编发场,下行通过车场并入峰前到达场上侧;(一) 设备布置特点2.下行编发场及调车场线路布置BFB杂用 出发车流大且调车作业量小的车流定在编发场外侧,调车作业量较大车流设编发场内侧。调车线设于编发线下侧; 杂用线车流(地方作业车、危险车、超限、禁止过峰车等)不办理发车、转线作业,线路设于反向出发场侧。 机走线设于编发场外侧,消除机车出入段与转场交叉。(一) 设备布置特点3. 顺向通过车场的设置 当无改编中转列车数较少且不办甩挂车组的作业时,顺向通过车场设于峰前到达场上侧; 如列车数较多(峰前场不能容纳)或甩挂车组作业量大(与调车场较多

16、联系),设单独通过车场,为二级四场布置图。4. 上行(逆向)不设编发线 上下行均设编发线,将对驼峰解体作业有较大的干扰和停顿(有较多的线束不能向其进行解体作业)(二)编发线给设计和运用带来的新问题作业安全条件差;续溜车问题;站线储备能力小。 (1)编发线续溜车的处理 续溜车指当一个车列在调车场固定线路上集结完毕,在进行编组、技检和出发作业这段时间内,由驼峰继续溜下的该到站(去向)的车辆。借线法:将续溜车暂时溜入原固定线路的相邻空线集结。增线法:增加调车线数量来集结续溜车。每昼夜车流大于350辆,增铺1条线路供其专用,凡两到三个方向到站每昼夜车流量大于350辆时,可增铺一条线路轮流使用。 (二)

17、编发线给设计和运用带来的新问题作业安全条件差;续溜车问题;站线储备能力小。 (2)编发线作业安全 防止驼峰续溜车辆误入车列编成的线路:采用信号联锁装置;编发线开始作业前应设置脱轨器进行防护; 编发线发车时,发车进路应与其它敌对进路隔开; 在编发线出口端设置脱鞋器,以避免压鞋发车。(三) 布置图分析1.优点 (1)取消顺向出发兼通过场,全站车场相对集中,便于车站运营管理。到发线数量可相对减少,节约用地和工程量。 (2)顺向设编发线,自编列车不必转线,节省转线时间约15m,提高尾部编组能力,解决头尾能力不协调问题。 (3)保留二级四场编组站优点,站坪可缩短1/3。(三) 布置图分析2.缺点 (1)

18、顺向部分改编列车车组甩挂问题。顺向通过车场设峰前到达场一侧,不便于甩挂作业; (2)调场尾部咽喉交叉问题。尾部办理编组作业、本务机连挂和自编列车出发,咽喉交叉严重,增加妨碍时间,解编能力下降。 (3)编发线作业安全。 (4)续溜车处理。(三) 布置图分析3.加强能力措施 (1)合理确定顺向通过车场位置。无调中转列车数量较少,甩挂作业不多时,设峰前到达场一侧;无调中转多时,甩挂作业多,在编发线一侧设专用通过车场,利用峰尾作业。 (2)尽量疏解尾部进路交叉。 尾部线路分束,编发线、调车线、杂用线分开,单独使用调机。 (3)尽量疏解尾部进路交叉。 (4)保持续溜车不间断溜放。 (三) 布置图分析3.

19、加强能力措施 (4)选择合理的驼峰头、尾能力匹配协调方案。 整备车辆段下行到达场调车场出发通过车场机务段出发通过车场调车场到达场(一) 设备布置特点 1.两系统均按到、调、发纵列; 2.通过车场设在该系统出发场的外侧,也可设在靠近机务段的两车场外侧以利于出入段,此时有一系统到达场外侧设通过车场,要增加列检设备,且通过列车机车出入段影响推峰;整备车辆段下行到达场调车场出发通过车场机务段出发通过车场调车场到达场(一) 设备布置特点 3.机务段设在两改编系统的中间靠机车出入段较多端; 4.机走线设在两系统间,供无段端机车出入段,必要时在无段端设第二套整备设备以减少机车走行及作业交叉; 5.两系统间设

20、场间联络线,将不同系统的相关车场连接起来以处理交换车流; 6.车辆段可在空车方向调车尾部,车辆和修车(空车)方便。(二)作业流程(三)布置图分析1.优点 (1)上、下行方向具有独立的调车系统,保证到、解、集、编、发顺序流水作业,没有折返走行,大大改善单向编组站反驼峰方向车流作业条件,压缩了车辆在站停留时间; (2)能力大,有两套调车系统,使改编能力增加近1倍。车场多线路多,且纵向排列,进路交叉少,使到发线和咽喉通过能力大大提高; (3)灵活机动性大。车场多,线路多,线路容量大,在运量和运输不均衡状况下,对于调整列车运行秩序,有较大的潜力和机动性。(三)布置图分析2.缺点 (1)不利于改编折角(

21、交换)车流作业。折角车流重复解体,增加在站内走行距离,延长停站时间,与其他作业产生交叉; (2)车场多、线路多,铺轨量和占地面积增加,工程费用增大。同时,管理分散,车站定员多。 (3)用地太长。站坪810km,两套系统到达场高,调车场、出发场略低,两调车系统沿中轴线高差相反布置,引起巨大工程量。此外,多数双向编组站是由单向扩建而成,施工与运营干扰较大。(三)布置图分析3.折角车流处理折角车流的种类 直通折角车流:在车站不进行改编,不经过驼峰和调车场,从车站一端引入,仍从该端出发。 改编折角车流:在车站进行改编,经过驼峰和调车场,由一个系统转到另一系统,进行第二次改编。整备车辆段下行到达场调车场

22、出发通过车场机务段出发通过车场调车场到达场(2)减少折角车流的方法正确选择进站线路的引入方向 (三)布置图分析3.折角车流处理BCA5列10列ABCBCDA3列6列11列2列ADBC(2)减少折角车流的方法合理选择编组站的位置(三)布置图分析3.折角车流处理 当CD、CE车流量较小时,编组站可设于1处,当CD、CE车流量较大时,可将编组站放置于处, CD、CE间不存在折角车流的问题。(2)减少折角车流的方法设置第二进站线路(三)布置图分析3.折角车流处理B(3) 折角直通车流处理在进站线路上增设渡线,通过车场的部分线路设为双进路。(三)布置图分析3.折角车流处理到达场与出发场之间设置环线R。(

23、4) 折角改编车流处理(三)布置图分析3.折角车流处理两系统间设置联络线(a)两系统调车场、到达场间设置联络线;(b)两系统间出发场、到达场间设置联络线;(c)两系统车场间距离较大时,出发场、到达场间设置回转线,铺轨占地大,需综合考虑。(4) 折角改编车流处理(三)布置图分析3.折角车流处理 两系统调车场中间设置共用的交换车场,供两系统间折角改编车流集结。交换车场(四)适用范围 1.衔接方向较多,解编作业量较大(其它图型无法承担); 2.上、下行改编车流量比较均衡,而折角改编车流量比 重不大于15%; 3.地形条件允许; 4.路网性编组站。双向三级六场双向三级六场场名场名邻场名邻场名车场分工车

24、场分工附记附记到达场到达场(场)场)场场下行列车到达下行列车到达可多方向到发可多方向到发调车场调车场(场)场)场场下行列车编组下行列车编组设有设有自动化驼峰一座自动化驼峰一座场场出发场出发场(场)场)场场下行列车出发下行列车出发可多方向到发可多方向到发6-146-14道南端挂半网道南端挂半网到达场到达场(场)场)场场上行列车到达上行列车到达除龙潭寺站外,可多方除龙潭寺站外,可多方向到发向到发调车场调车场(场)场)场场上行列车编组上行列车编组设有设有自动化驼峰一座自动化驼峰一座场场出发场出发场(场)场)场场上行列车出发上行列车出发可多方向到发可多方向到发5-145-14道北端挂半网道北端挂半网(

25、一)单向三级四场混合式1.1.图型结构图型结构 1)顺驼峰方向到、调、发三场纵列,反方向于调车场并设出发及通过车场; 2)机务段位于到达场反驼峰方向旁侧; 3)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一般采用反接,如引入线路较多,可采用环接方案。2.2.优缺点优缺点优点:优点:1.二级四场扩建为三级式图型时,能充分利用既有机 务设备和反驼峰方向的出发及通过车场;2.具有三级三场图型顺驼峰方向作业的流水性,解编 能力大,且缩短该部分车辆在站停留时间。(一)单向三级四场混合式2.2.优缺点优缺点缺点:缺点:1.反驼峰方向改编列车的到达与自编列车的转场发车和 部分机车出入段交叉; 2.增多一个反向出发及通过车场增加部分定

26、员。(一)单向三级四场混合式3.3.采用条件采用条件 1)适用二级三场扩建为单向三级式编组站,能充分利用原有设备; 2)双向三级式编组站分建中,采用三级四场作为过渡,最终发展为双向三级式站型,能延缓和节省一定工程投资; 3)调车场采用大能力驼峰,头部采用23台调机双推单溜,尾部用23条牵出线,必要增加第4台调机,可担当65008000辆作业量。(一)单向三级四场混合式调 车 场峰前到达场下行出发场上行出发场车辆段机务段南货场北货场调车场到达场下行出发场上行出发场昆明昆明贵阳贵阳南宁南宁昆明昆明调车场到达场下行出发场上行出发场贵阳贵阳南宁南宁(二)双向混合式二级六场1.1.图型结构图型结构 1)

27、两系统均为到、调纵列; 2)出发及通过车场设本系统调车场外侧; 3)调、发为横列要转场,为减少转场设部分编发线,编发线居中便于出入段,但不利于折角车流“转系统”; 4)调车场出口与另一系统到达场出口有联络线供折角车流; 5)机务段设两系统间一端到达场侧,次要方向调车场尾部不顺直,偏转一定角度。2.2.优缺点优缺点 优点:优点:1)与单向图型比,改善了次要方向改编列车的作业条件,节省了列车公里;2)解编能力比单向编组站大;3)通过列车的成组甩挂作业较便利。 缺点:缺点: 1)同功能车场设两套,设备、定员、用地增加; 2)增加对折角车流的重复作业。(二)双向混合式二级六场3.3.采用条件采用条件 1)解编作业量大,上下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