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的思考与建议_第1页
关于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的思考与建议_第2页
关于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的思考与建议_第3页
关于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的思考与建议_第4页
关于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的思考与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的思考与建议第3O卷2011年第4期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enanInstituteofEducation(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V01.30NO.4,2011文章编号:10062920(2011)04003205关于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的思考与建议程振响王明宾摘要:办好学校,校长是关键.中小学实行校长交流制度有利于实现教育均衡,一些地方积极开展了校长交流的实践探索,但是很多地方还没有着手建立校长交流制度,校长交流制度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阻力.实行校长交流制度,需要我们寻找到突破口,从交流范围,交流年限等

2、方面构建校长交流机制.关键词:中小学校长;阻力;突破口;交流机制作者简介:程振响,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教授(南京210013);王明宾,江苏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210013).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事司重点课题”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研究”(教人司2010262).办好学校,校长是关键.优秀的校长不仅具有好的办学理念,而且还注重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出现了许多与义务教育本质相背离的现象,如,校际差异特别是城乡学校差异较大,择校热有增无减,部分学较规模越来越大,少数学校面临关闭,普通百姓子女入学承受了许多不

3、该有的压力和负担,等等.虽然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校长交流制度的落实不力应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实行校长交流制度是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公平均衡的成功经验.我国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32条明确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区域内公办学校之间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和轮岗制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进一步提出,要”加大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力度”.沈阳市,成都市武侯区等地区先后开始积极尝试建立

4、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我们认为,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并在中小学真正实施到位,必须从理论上界定中小学校长交流的概念,寻找我国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的突破口,为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的建立和实?32.施提供理论支撑.但是,我国关于中小学校长交流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很多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对校长交流制度持怀疑态度.为促进大家开展关于”如何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形成有效的交流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文拟对校长交流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抛砖引玉.一,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与机制的内涵中小学校校长交流制度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正职校长和副职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达

5、到一定期限后必须流动到另一所学校任职的制度.完善,有效的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的形成,需要许多相关的配套政策,管理规定的配合.校长交流是教育管理的动态原理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学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优化配置教育领导资源的重要措施,也是基础教育事业均衡,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指出的是,国家提出实行校长交流制度最根本的目的绝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高位均衡,使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快速提高,同时使原来的优质学校持续发展,通过缩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现代系统科学中,”机制”是指一个有机系统各部分或要素的结构方

6、式,以及内部要素之间彼此协同运作,外部与内部交互作用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如果一个工作系统形成了良好的机制,就可以使该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即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系统能自觉地迅速做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中小学校校长交流机制,是指推动校长交流目的和目标实现的各种力量或要素的构成及其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方式.形成中小学校校长交流机制,需要在深刻认识能够推动校长交流目的和目标的各种力量或要素的构成及其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方式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管理规定,逐步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中小学校长交流政策制度.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校长交流制度,首先,必须要明

7、确开展校长交流的目的和目标.其次,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影响实现校长交流目的和目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及其影响规律.第三,探讨利用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影响的策略,方法和措施,创设有利于校长交流目的和目标的实现所需要的机制.第四,在关于中小学校校长交流机制的系统认识基础上,制定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管理规定.二,实行校长交流的阻力虽然教育法律与政策规定了校长交流制度,许多地方也开展了试点工作,但是校长交流面临着现实的阻力.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研究,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既得利益者(部分官员,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大多对校长交流制度持反对意见或消极态度.因为实行校长交流制度后,优质学校办学水平

8、下降的可能性变大,择校热将会迅速降温,某些官员感到自己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优势将受到影响.优质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也会感到自身的既得利益受到影响.所以,这些既得利益者如果不从大局考虑校长交流制度的价值和意义,就有可能反对校长交流制度.当然,普通学校特别是薄弱学校的校长,师生,家长以及社会普通百姓和弱势群体将会积极支持校长交流制度,因为通过实施校长交流制度,他们的利益将会得到较好的维护.虽然支持校长交流制度的人数远远大于反对者,但由于大部分支持者并没有太多话语权,所以实行校长交流制度将阻力重重.一些表面上支持校长交流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可能会暗中设置重重障碍加以反对.从沈阳市城区中小学教师交流

9、的调查情况,我们也可以推测中小学校长等对校长交流的态度.2006年暑期,沈阳市城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大范围交流.五城区总计有2055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交流,其中1958人为”人走关系动”式的实质性交流.教师参与交流有三种情况:主动交流,自愿交流和被动交流三种情况.主动交流的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27.52%,自愿交流的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7.47%;被动交流的教师占交流教师总数的35.Ol%.被动交流,主要是行政干预的结果.学校通过召开动员会,将任务分解到各教学组或通过排名等形式确定人选,再由校领导做工作促成这些教师参加交流.交流后,84.63%的教师心态是积极应对,13.30%的教师认为无所谓

10、,只有2.07%的教师比较消极.¨如果不能建立一种有效,健康的校长交流机制,即便借助行政手段实行了校长交流制度,由于各种阻力的潜在影响,校长交流制度的预期目标也不能如愿实现,也会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校长,学生和家长对校长交流持不满意的态度.因此,在实行校长交流制度的进程中,行政领导等有关人员必须正视大家提出的问题和种种疑虑,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发展.三,实行校长交流的突破口从上分析可以看出,推行校长交流制度阻力很大.但只要有决心和勇气,找到突破口,推行校长交流制度就会比较简单.关键是看政府决策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决心和勇气,如果有决心和勇气,就能找到突破口;

11、如果没有决心和勇气,就找不到突破口,反而会把好事办坏.我们认为,推行校长交流制度的突破口就是在实行第一轮校长交流制度时,一定要把县区内最有名的学校的校长交流到最薄弱的学校去任职,为薄弱学校的发展带去希望.同时,也要做好优质学校的校长选聘工作,避免优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下滑.如果只是优质学校的校长在优质学校间交流,薄弱学校的校长在薄弱学校间交流,那么校长交流制度不可能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反而会变成一种忽悠百姓的新游戏,只会为普通民众对教育的不满雪上加霜.另外,如果校长交流和教师交流制度同步实施则效果会更好.在启动第一轮校长交流时,为肯定和鼓励优质学校的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政府部门对其进行

12、工资晋级,职称优先,表彰优先等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也是非常必要的.在交流范围内教育不均衡问题基本解决后,此类政策措施可以逐步取消.四,建立校长交流制度和机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与建议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长交流制度的政策取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优化资?33?源,均衡协调,保持稳定,激发活力,促进成长,推进发展”的原则.在建立校长交流制度和机制时,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正确决策.(一)交流范围建立中小学校长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表现在不同层次上:全国范围内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均衡,例如省(直辖市,自治

13、区)之间的不均衡;大市范围内县(市,区)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县(市,区)范围内的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异;城区(或农村)范围内的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差异.对于不同层次内教育不均衡问题,相关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鉴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建立校长交流制度,交流范围应在县(市,区)的学校范围内.另外,如果在城乡之间,甚至距离较远的学校之间进行校长交流,就会涉及交流对象的家庭生活,住房,交通,福利待遇等诸多问题,不仅会影响到校长的正常家庭生活,也会带来更多的财政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在交

14、流制度建立初期或县域范围较大,交通不够发达地区,可以考虑实施学区范围内交流,交流范围可以随着交流制度的完善逐渐扩大.如,城区校长在城区学校内交流,农村校长在所在的农村学区交流.在积累了一定的校长交流经验后或交通不够发达地区的交通情况改善后,逐步在县(市,区)域范围内交流.在实践中,可以借鉴沈阳市的大学区管理制度,将县(市,区)内位置较近的中小学划分为若干学区,将区域均衡发展化整为零,先解决学区小范围内的基本均衡,再解决各学区之间的均衡,进而实现整个区域均衡的目标.从2006年暑期开始,沈阳市将5个城区260多所中小学在区内分别按小学和初中,依托现有的优质学校,按照就近原则,划分28个由优质学校

15、和一般学校组成的”大学区”,启动大学区管理制度,实行学区长制.学区长负责协调做好“五个统一,一个共享”:统一安排教学人员,统一组织备课,统一组织教学,统一开展质量监测,统一组织校本培训;学区内所有学生共享学区内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室等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教师交流和校长交流在”大学区”的范围内进行.(二)交流管理责任主体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理应是中小学校长交流的责任主体,承担交流制度的制定,交流计划的安?34.排,交流工作的组织实施和交流后的各项管理.但是,如果实行划学区交流,为了便于校长交流的管理,最好是在交流范围内设置责任主体,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区实行分工管理,学区承担区域内交

16、流制度的制定,交流计划的安排,交流工作的组织实施和交流后的各项管理,而县(市,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则可以负责交流制度建设的指导,交流工作的监督,以及相关的财政和奖励支持.校长交流制度在我国是一种制度创新,不可能一步到位,尽善尽美,需要针对新形势,新问题,集思广益,不断完善.实行划学区交流,分工管理,不仅可以调动更多人参与校长交流制度建设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各学区的经验和问题交流,还可以为各学区校长交流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经验和教训,进而为更大区域内的校长交流制度建设积累成熟经验.因此,校长交流的管理责任领导也应该是善于思考,善于学习,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借鉴,善于不断改进工作的,具备丰富行政管

17、理经验的干部,地方政府干部管理部门和教育行政领导应对其人选进行认真的考察和选拔.(三)交流对象与交流年限为了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一些省市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辽宁省,安徽省,河北省等先后都建立了校长交流制度,对校长的交流年限有不同的规定,一般4年一届,校长在一所学校任职不能超过两届.考虑到我国基础教育主要是”六三三”学制,以及学校发展的规律,我们认为,交流年限一般以6年为宜,即一名校长在一所学校同一岗位任职6年后原则上必须交流到另一所学校任校长.这样,在一个交流任期内,在小学任校长的经历了一轮教育循环,在初中任校长的经历了两轮教育循环.这样的周期既有利于校长传承和创新学校的文化,也有利于行政

18、管理部门和社会对校长的管理和办学绩效作出相对科学的评价.-z在实行校长交流制度的初期,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说起改变薄弱学校的过程,许多名校长共同的经验是:”急不得,慢不得,拿来主义也要不得.”薄弱学校的改造与发展不是短时即能解决的,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薄弱学校的外显因素硬件设施的改变容易;内隐因素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较难,而且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因此,对于使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显着提高的优秀校长,是否需要交流,应该征求其意见,尽量给予尊重,适当延长交流年限.此外,为了保持一些学校特别是优质学校的稳定,在进行校长交流时,也应遵循稳定与流动相结合的

19、原则,适当延长一些校长的交流年限.例如,一所优质学校的校长被交流到其他学校任职,其副校长任职也满6年,但考虑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可以适当延长副校长的交流年限.(四)交流方式交流方式是实现交流目的的手段,采取什么样的交流方式应以”解决教育公平和均衡,激发学校内在活力,促进校长专业成长”为目标来确定.1.根据交流制度的目标,我们可考虑不同的交流方式.如果是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教育公平和均衡问题,可以考虑以优质学校的校长直接交流到薄弱学校,而优质学校的校长则以通过竞聘选拔方式为宜.如果是为了长远地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同时还要兼顾学校的平稳过渡,那么首先可以在学校整体水平差异不是很大的学校间进行校长交流

20、,但交流的整体方向是优质学校的校长逐步到薄弱学校任职,薄弱学校的校长逐步到优质学校任职,逐步达到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校长的双向交流.2.在教育均衡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或不影响教育均衡的前提下,可以按”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原则交流.即校长到更需要自己的学校或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校任职.3.校长第一轮交流结束后不得回原学校任职,从理论上讲必须到其他所有学校任过校长后才能回到原来的学校任职.4.操作程序鉴于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实行校长交流制度,不能采用简单的直接任命方式,而应当与绩效考核,竞聘上岗等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很多地方,校长职位意味着诸多利益,很多人觊觎校长职位.如果校长的聘任和交流缺乏制

21、度监督和程序的约束,这些人的私利就会因为某些行政领导的渎职而得以实现,其任职的学校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这种教训在许多地方屡见不鲜.因此,校长交流制度应该建立在规范的校长任职考核与竞聘上岗制度基础之上,预防教育行政领导的渎职行为.从操作层面讲,负责校长交流的管理主体应制定校长交流的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校长交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交流的基本原则;对校长先进行任职考核,根据考核合格的校长人数和退休校长的人数,确定和公布需要交流的校长职位;让考核合格的校长,副校长和其他校长候选人自愿申报,教育行政部门再参考其他因素(如家庭住址,身体状况等)确定候选人;实施竞聘上岗与面试答辩机制,将校长聘任与交流变成一

22、个学校发展对策的研究活动,要求竞聘校长候选人写出自己关于竞聘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对策,督促校长积极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提升办学水平.聘请有关专家等人员组成答辩小组,对候选人的答辩进行评价,确定适合学校发展的12个候选人,供教育行政领导决定.对于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校长任命,应采取不同的方式,优质学校的校长在考核合格后,可征求其意见,让其选择一个薄弱学校进行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实验,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力争实现跳跃式发展.对于优质学校,应采用竞聘的方式,为其选择合适的校长,以确保学校办学水平的稳定和发展.5.目标导向机制建立目标导向机制,就是要让校长明确,”校长交流”不是简单的”校

23、长轮岗”,而是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要使教育教学质量差的薄弱学校有大幅度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促进原本教育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也能持续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使学校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确保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在进行校长交流的竞聘答辩过程中,应让校长明确说明自己的聘期办学目标和主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在聘任校长时最好签订一份聘期目标和任务责任书,进一步使其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责任.6.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就是要形成激发校长积极参与交流的机制,主要包括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信息激励和成就激励等.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有助于校长交流制度的

24、健康有序实施.对于校长交流应实行能者奖励,差者惩罚的原则.对于任职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的校长,应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例如,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可以优先考虑;实行校长职级制度的地区,还可以提升这些校长的职级;也可以设置办学水平显着提高奖;对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进行宣传交流等.通过这些奖励措施,不仅可以使其得到实惠,而且还能增强其办学成就感,提升其幸福感.对于任职后教育教学质量出现明显下滑,教师,家长反映强烈的校长,教育行政领导也应给予告诫或降职的处理.校长办学理念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离不开?35?适合校长发展需求的教育培训服务和信息.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还应为校长的教育培训和专业发

25、展提供积极的服务,除在本地为校长提供所需之教育培训外,还应为其参加外地的教育培训和学习外地先进的办学经验提供条件和机会.7.校长绩效考核建立校长交流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需要以科学合理的校长任职绩效考核制度为基础.目前我国很多省,市,县(区)制定了有关中小学校长聘任与管理的地方制度,对校长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提出了基本要求.但是,这些考核要求对校长工作绩效考核的内容没有进行比较全面的规定,更没有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教职工和学生家长在考核中的地位和作用.许多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之所以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校长考核工作存在异议和不满,主要是因为对校长的考核没有尊重和关注绝大多数教职工和家长的意见.一个学校

26、的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参与,需要学生家长的信任和支持,需要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如果一个校长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行为得不到教师的认同和积极响应,导致教职工对校长缺乏信心,甚至有意见,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士气就会受到影响,教育教学艺术的创造与发展就很难实现,学生就会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兴趣.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而且也会影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培养,学生家长也会对学校缺乏信心.因此,一个好的校长,不仅应该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措施,而且还应该是绝大多数教职工,学生和家长都满意的校长.否则,再好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措施,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好看不中用.因此,我们认为,校长的工作绩效考核指标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应该以教育教学结果为主要依据.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