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阅读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型二 鉴赏表达方式.docx_第1页
2022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阅读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型二 鉴赏表达方式.docx_第2页
2022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阅读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型二 鉴赏表达方式.docx_第3页
2022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阅读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型二 鉴赏表达方式.docx_第4页
2022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阅读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型二 鉴赏表达方式.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型二鉴赏表达方式【典例分析】一、【2020 四川省峨眉第二中学校高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念奴娇西湖和人韵辛弃疾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坐中豪 气,看公一饮千石。遥想处上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醉 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注)处土:指西湖处士林逋。他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桃叶: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 爱妾的名字。1.本词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使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西湖美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视听结合。本词从听觉描写

2、雨打荷叶之声,从视觉描写碧水彩霞、飞鸟游鱼之景;白诗从听觉描写黄 莺鸣叫,从视觉描写春水初涨,绿杨成阴之景。动静结合。本词既描写了彩霞映碧水的静景,又描写了鸟在空中 飞、鱼在水里游的动景;白诗既有对西湖的水、云、杨树、白沙堤的静态描写,又有黄莺争栖、新燕啄泥的动态描 写。色彩映衬。本词用红霞与碧水相映衬,白诗用绿杨与白沙堤相映衬。【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 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 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本题作答时,首先要判断两首

3、诗歌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再加以比较找出共同之处。本词中,“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开头三句写雨打新荷的声音。“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 席。”三句写鱼鸟追逐游船的场景,从视觉描写碧水彩霞、飞鸟游鱼之景。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水面初 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诗句,从听觉描写黄莺鸣叫,从视觉描写春水初涨,绿杨成阴 之景。以上辛词与白诗都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本词中,“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是动态描写,与新荷碧水的静态描写,有机结合。白诗中有“几处早莺争暖树” “水面初平云脚低”,争枝的莺与平静的湖水,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景色的优美。本词中,“云锦红涵湖碧”色彩

4、对照鲜明,白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绿杨阴里白沙堤”,纷乱的各色花朵, 绿杨与白沙,色彩映衬,相得益彰。(三)动静结合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内涵“动”,是对事物和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是对事物静止状态进行描绘。对事物、景物作动、静的描写,两者 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作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甚至静景动与,动态静描,能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使文章跌宕起伏,灵 活多变,富于诗意,充满美感。举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二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分析:动静结合,相互映衬。诗中末句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

5、月照 下的沙滩上的“静”,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客怀何应龙客怀处处不宜秋,秋到梧桐动客愁。想得故人无字到,雁声远过夕阳楼。诗歌最后一句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答案 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了 “声”和“夕阳”,夕阳下的楼景为视觉,雁声为听觉;雁声为动, 夕阳下的楼为静。大雁已飞过洒满夕阳的高楼而渐渐远去,唯有即将消失的雁声尚在耳畔回响,描写了一幅辽远却 又寂寥的图景。表达了漂泊天涯的孤客思乡怀人的愁苦心情。(其他手法合理亦可)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如何写景”可知,这是考查表现手法,应从写景的角度和特点入手。“雁声远过夕阳楼”, 首先要了解其中“声”与“夕阳”是视听的结

6、合和动静的结合,然后结合诗句对手法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的情 感即可。(四)正侧面描写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内涵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多用于人物的刻画,正面描写指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直接 表现人物;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作用正面描与使被描与的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侧面描与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举例“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细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彳亍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峭头。耕者 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分析: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

7、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令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 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 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王中丞闻琴谢胱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无为澹容与,蹉鸵江海心。注容与:徘徊犹疑。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琴声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1)本诗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2)前四句为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清幽宁静的秋夜景色,烘托了 琴声的美妙;五、六句为正面描写,运用比喻手法写“琴声”,琴声如满林传遍的飒飒秋声,又如涧水发出的淙

8、淙 作响的轻鸣,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解析 这是一首写音乐的诗,但诗人并没有把重点放在直接描写琴声之上,而是从外围入手,渲染烘托“闻琴”的 气氛,刻画诗人的主观感受。“凉风” “月露” “清阴”营造了清幽、宁静的意境;“吹” “动”两个动词是以 动衬静,更突出了月夜的幽静,“蕙风入怀抱”是双关,既写秋夜中弥漫香气的和风,又写人听到琴声后的愉悦与 陶醉。“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是对琴声的正面描写,突出了琴声的美妙与清雅,最后两句是由“闻琴”引 起的感慨。(五)调用多种感官(视听结合等)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内涵描写要从不同角度,以增强描写的立体感。描写大多采用视觉描写,但为了多方

9、面地表现所写之物的特点,更加方便 抒发感情,常常辅之以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作用描与形式更灵活、更富有变化。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举例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杨万里咏荷上雨)分析:本词运用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生动描写了荷塘之上雨的情态,绘声绘色、生动别致。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眺望敬亭

10、时的今 古感慨。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答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明技巧)诗人抓住人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 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释运用)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使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 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析作用)解析 三、四两句是景色描写。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 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 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

11、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人歌人 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 登览时被触发了。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 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 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 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六)点面结合6.【2014安

12、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内涵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 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 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鉴赏点面结合时,应当明确哪些是点,哪些是面。作用有点有面,全面而深入地反映事物,突出特征,具有感染力;材料多样,富于变化,增强可读性;便于读者形成 全面完整印象,增强说服力。举例功盖二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八阵图)分析:点面结合,增强说服力。“功盖”句总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二分天下、

13、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显著, 这就是“面”;“名成”句则具体写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名声更加卓著,这就是“点”。头两句既写出诸葛亮全局性 的业绩,又赞颂他对军事的贡献,很好地反映出他卓越的才能和伟大的功绩。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注(番腾)同“翻腾”。(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 景起情,丰富了词

14、作的情感内涵。解析(1)精准审题:题干要求“从点面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描写的暮春之景,规定了赏析的具体内容。“点面” 的含义要清楚,面为宏观,点为微观。(2)规范答题:“香红渐渐稀”是从“面”上描写暮春的自然风光,“番腾 妆束闹苏堤”是从“面”上描写人们出城赏春的热闹场景。“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寸不移”等则是从“点” 上描写,也是细节描写。通过点面结合的描写,把人们赏春的场面写得生动形象,丰富感人。分析点面结合的运用 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逐层作答。(七)观察角度变化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内涵描写要有层次性一一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

15、、仰视、远眺、 近看,看到的风景也会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作用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体验。举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分析: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 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卜府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一月花” 一句,生机 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顺序:由远到近。南柯子忆旧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

16、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注家:在此用作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这首词上阕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词句分析。答案 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通过写“啼鸟 怨”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怨。(答出两点即可)解析 注意远近结合、视听结合和拟人手法的运用,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最后明确效果。鉴赏 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 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

17、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 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 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方法小结:角度一抒情方式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歌创作中运用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直接抒情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

18、题。内涵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用淋漓酣畅,一吐为快,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动人心。举例“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晓 歌上邪)分析:写一位女子对“君”表白心迹,直接表达了少女至真、至善、至烈的爱情,显得坦荡、真率而震撼人心。写意李商隐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断正长吟。人间路有潼江险,天外山惟玉垒深。日向花间留晚照,云从城上结层阴。三年已制思乡泪,更入新年恐不禁。注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十一月,李商隐应西川节度使柳仲郢之邀入川赴职,开始了四年的梓州幕府生活。 此诗即作

19、于李商隐入蜀三年之后。(潼江)江水名,流经地多在今四川境内。作者在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 作者在尾联直抒胸臆。入蜀三年以来,自己一直抑制思乡之泪;若继续羁留下去,到下一个新年,恐怕再也 无法禁受了。诗人情不自禁,涌出思乡热泪,又恐于直露,故先退一步,说“已制思乡泪”,再推进一步说“新年 恐不禁”,这就显得曲折顿挫,更加凄恻动人。解析(1)精准审题:题干要求简明,即判断题干所指诗句属于哪种抒情方式,并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2)解题思路:认真研读尾联。思乡之泪,多少次就要奔涌而出,但强制压抑了一年又一年,三年过去了;实在是 担心到下一个新年,再也不能控制得住!浓浓的思乡之情,是通

20、过直接抒情传达出来的。不能忽视前三联的蓄势,“迢迢”望断” “天外”“结层阴”都在为尾联的直接抒情蓄势,使得情感表达自然流畅。组织精当语言,逐层 作答。(二)借景抒情2.【2020 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三其他】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内涵借景抒情指的是借助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作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意蕴悠远,深切动人。举例“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分析:借景抒情,情含景中。诗人借对优美的江南春景的描绘,抒发了对江南的热爱、留恋之情。特别提醒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的区别和联系借事抒情是指借助于事件即人们的行为举止来抒发感情。情感寓于叙事之中

21、,表意委婉,抒情含蓄,余味 无穷,耐人寻味。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注)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本词是如何表现诗人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答案】(1)借景抒情,这首虞美人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词作,上片写景,借萧瑟秋色、分飞双燕暗喻别离之苦; (2)借典故抒情,下片用陆凯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全词情感真挚深厚,格调悲 凉深沉,语言清婉雅丽。【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

22、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通过分析可知,本诗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两句写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 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 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寒意, 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句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背飞双燕贴云寒”, 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贴云寒”,状飞行 之高。“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

23、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 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下片直抒念远怀远之情。“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 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缺少对酌之人,岁暮怀 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从对方着笔,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 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内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 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

24、。这是用南朝宋陆凯折梅题诗以寄范晔的故事。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友人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这是用典,却又切合作者当年与友人置酒相别的一段情事。折梅相赠这一典故,在这里具有普遍与特殊的双层含义。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上阕“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两句主要运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试作赏析。答案 借景抒情。(定技巧)“淡云孤雁远”描写了天边淡云,云边孤雁,“寒日暮天红”描写暮色四合、残阳如 血的景象,(释运用)展现了一

25、幅寥远凄清的暮秋图,抒发了词人深深的孤寂离愁。(析作用)解析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词人象浮 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口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 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借景抒情的写 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 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三)触景生情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

26、的题目。内涵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作用触景生情容易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感情表达自然真实。举例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诗秋兴)分析:说这两联是“触景伤情”,有道理。这里的“丛菊”“孤舟”是眼前之景,诗人见眼前之景,而生出“他日 泪”“故园心”等郁积之情。“急暮砧”这样秋日特有的生活情景,也触动了诗人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之情。特别提醒“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 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

27、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t青景交融不属于 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辞,后 种指意境。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 互联系,又有区别。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 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和王友德元古意二首(其二)王融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毅。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沐。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注王融:字元长,南齐琅小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罗毅(hu): 一种丝织品。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景情关系的?请具体分析。解析具体分析时,不能脱离所在语境。这是一首闺怨诗。开头两句用“霜气”“秋风”描摹秋天寒冷的状况

28、。后 六句从欲裁衣而终于废刀尺的动作,“罢膏沐”而心灰意懒的外貌,“郁纷蕴”苦闷不堪的心态几方面写出闺中怨 情。最后两句则更进一步用飞萤、木叶的夜景来烘托思妇的纷乱苦痛的心境,收到言已尽而情韵无穷的艺术效果。答案 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或“见景生情”“触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 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结尾以景结情(或“以景作结”“融情于景”),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白光点 点,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女主人公纷乱苦痛的心境。(四)寓情于景内涵“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

29、察和描与 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寓情于景 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寓情于景,注重的是景色,一般是在欣赏山水风光的时候将感情融入到景色之中,是重点 表现一种景色,然后说明你对景色的看法、观点等;寓景于情,注重的是感情,一般是因为看到某种景色而触景生情, 联想到自己的一些经历、体验等等,注重的是感情,写景色是为自己的感情做一种铺垫的。作用把自己的感情抒发到景物里,去观察和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的把这种客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 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举例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

30、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分析: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特别提醒“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与联系:(1)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 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2)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

31、交融”。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晚次乐乡县陈子昂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请从“情”与“景”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 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前六句通过“日暮” “川原” “边城” “荒烟” “深山” “古木”“猿鸣”等景物,渲染出凄凉、迷茫的氛围,抒发了无尽的孤寂及思乡之愁。解析 本诗是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来的。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 夜色渐浓;至末句,直接拈出“夜”字结束全诗。通篇又可以分成写景与抒情两个部分,前六句写景,末两句抒情。 诗人根据抒情的需要取景

32、入诗,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所以彼此衔接,自然密合。再次,第七句插入一个设 问句式,使诗作结构获得了开合动荡之美,严谨之中又有流动变化之趣。最后,以答句作结,粗粗看来,只是继承 上一问句,再加推敲,又可发现,句中的“嗷嗷”“猿鸣”远应前一句的“深山古木”,“夜”字关合篇首“日暮”,“夜猿鸣”的意境又与篇首的日暮乡情遥相呼应。句句沟通,字字关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五)托物言志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内涵也叫借物抒情。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简单地 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作用通过描写具体外物来表

33、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情感。举例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杨忱瀑布联句)分析:托物言志,委婉含蓄。诗人借对瀑布的描写,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 现人生目标。特别提醒托物言志和借物喻人的区别和联系(1)托物言志的手法和借物喻人在某些时候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一首诗里写物的目的既是借物喻人,又是托物 言志。一般来说,如果诗中的物是诗人用以自比的,且其笔卜的物具有某些正面的值得赞颂的特征,则其往往 是借物来言己志的(即托物言志的)。如果诗中的物不是诗人用以自比的,而是来象征其他人的,则状物只借 物喻人。(

34、2)借物喻人是借助对客观外物的描写,来象征人的某种特征(如处境、品格等)。借物喻人用以喻人的外物 与所要表现的人或在处境上或在品格上具有某种相似的特征(这也是借物喻人与侧面烘托的不同所在)。因此, 诗歌中如果使用这种手法表现人物,我们只要通过分析诗歌所描写的外物的特点,即可把握诗歌所表现的人物。 诗歌使用借物喻人这种手法,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体使用,一是局部使用。所谓整体使用,是整首诗都在借物 喻人;所谓局部使用,是只有某一句或某几句使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官舍竹王禹傅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天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闲

35、官:诗人当时因被谗陷而遭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量移: 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答案 托物言志,竹“不随天艳” “独守孤贞”,表现了其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 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解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很明显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时,一定要遵循这样的答题格式:事物特点 +作者情感。(六)借古讽今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内涵借古讽今即借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现实,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代的人和事,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或事物的认识。

36、作用用古人古事,借人写己,借古讽今,怀古伤今,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举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二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分析:这首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 诗人因迁谪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刚而犯上”被贬。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 借古讽今。

3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歌前两 联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景象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两联表面上写贾谊 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了当今朝廷,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来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喟叹和对 现实的讽刺。解析 第一步,知人论诗。联系诗题和注释,可知诗人以贾谊自比,抒发自己被贬的悲愤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第 二步,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首联,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 感情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诗人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中的“秋草”“寒林”“日斜”,渲染 出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颈联中的“有道” “犹”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尾联中的“君”,既 指代贾谊,也指代诗人自己。“怜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