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_第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_第2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_第3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_第4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省曜科一悯tg;;上0 匕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向 炯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第1节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1.第2节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4.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给的调节 4.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7.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1第4节免疫调节 13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8.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8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2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第四章种群和群落2.6.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8第3节群落的结构 31第4节群落的演替 3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3.4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4第2节生态系

2、统的能量流动 37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9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1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3第六章生态系统环境的保护4.5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5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组成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 <血浆90% 90%渗叵L细胞外液:J组织液(约占1/3) I 1 10%流入淋泡血浆: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组织液: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淋巴:淋巴管内的液体。2、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叫做内环境)(1)概念:细胞外液构成的

3、液体环境;(2)注意:消化液(唾液、胃液等)、尿液等是外界环境的延伸,不属于内环境。3、集中特殊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1)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2)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液和组织液(3)淋巴细胞:淋巴和血浆(4)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呗美.二、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物JI无机盐血浆J有机物(蛋白质、葡萄糖、脂质等).代谢废物(尿素等): 其它气体(C02、Q)I调节物质(激素、微生物)2、血浆与淋巴、组织液的成分:(1)成分和含量相似。(2)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3、注意:(1)、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2)、胞内蛋白(血红蛋

4、白、呼吸酶、DNA聚合酶等)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不属于内环境的 Jgra. t-v awwv 成分。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渗透压(1)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决定因素: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反之,则 反。(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版上来自Na+、Cl。组织却胞产生乳酸> 乳酸钠 + ELCOi0CO?年本夕卜fbCOi/NallCOj血液食物中的N.6一-|上卜丁“4 过多MaHCS泌尿系统体外3、温度(细胞外液 37 c左右),外界温度低一一耗氧量高外界温度低一一耗氧量低人体(恒温外物

5、广外界温度高耗氧量低蛇.(变温动物):外界温度高(相对)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淋巴消化食物营养吸收组织液02C02血浆C02废物废物.排泄内环境(4)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1、营养不良(过度饥饿)一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一水分流向组织液2、肾(肾小球)病变 一血浆蛋白减少一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流向组织液3、过敏反应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流向组织液4、淋巴回流受阻 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一水分流向组织液2、酸碱度(1)、血浆 pH 为 7.357.45(2)、调节机制:缓冲对(由一种弱酸与另一种强碱组成),如HbCG/NaHCG, NaHPO/Na

6、zHPO(3)、调节实例况液H2COi/NaHCOj举不境间接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 2 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相 对 稳 定 的状态。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2、调节机制:( 1 ) 、贝尔纳:神经调节( 2 ) 、坎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 )现代观点: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有一 定 限 度 。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1 、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成分相对稳定:保证机

7、体代谢所需的反应物;理化性质相对稳定:保证代谢酶的活性。2、细胞代谢或其他因素导致内环境发生变化的实例食物消化吸收:血糖浓度升高 长期过度消耗或摄入不足:血糖浓度降低 细胞代谢产生尿素:尿素含量增加 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碳:pH发生变化 细胞代谢释放热量:体温升高摄盐过多、失水过多等:渗透压发生变化 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内环境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增加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给的调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1、 脑产中枢神经系统J 脊髓神经系统的分类与脑相连的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jI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一一神经元(1)结构r胞体(细胞体)神经元J轴突(胞体

8、发出的短突起)噎突起、树突(胞体发出的长突起)(感觉神经元(神经刺激由受体或感觉器官 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并将冲动传递给运动神经元)分类中间神经元(位于脑和脊髓,处理外部冲、运动神经元(将冲动从脑和脊髓向肌肉和腺体传导)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一反射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 答。2、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先天性反射。如眨眼、膝跳反射等)神经中枢位于脊.号等低级中枢类型w条件反射(后天形成。如“望梅止渴”、“老马识途”等) 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结构基础一一反射弧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4、产生条件(1)兴奋:动

9、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 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 1)刺激前+ + + + + + + + + + + + + + + + + + + + +(2)刺激 - - - - -+ + +_+ + + + + + + + + + + + + + + + + + + +(3)刺激后+ + + + + + + + + + + + + + + + + + + + + +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极化状态一一静息电位特点:外正内负 原因:K外流极(反)极化状态一一动作电位特点:

10、外负内正 原因:Na+内流复极化状态 特点:外正内负 原因:K外流,Na + 泵出和K泵入增强重建静息电位未兴奋区兴奋区未兴奋区洪奋传导方向(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未兴奋部位 _兴奋部位。(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3)兴奋(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兴奋部位一; 未兴奋部位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4、传导形式: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形式传导。注意:K+外流、Ns+内流是协助扩散;Na+泵出和K+泵入是主动运输。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结构突触前膜(突触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根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的膜)L.c j工口 、,人

11、1 ,突触小泡 上小”口井神经递质2、过程:兴奋 触小体 野 矢触刖腺 夭触间隙融于一突触后膜的受体一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一递质分解2、方向:上一根神经元的轴突一下一根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图示:(1)轴突 一树突°<-o<(2)轴突 细胞体 OUO<3、信号转换:电信号 _化学信号 _电信号4、结果:使下一根神经元兴奋或抑制5、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r脑干: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1、神经中枢 J 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小脑:维持身体

12、平衡的中枢(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六、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2、 , W区:此区障碍,不能写字S区:此区障碍,不能讲话言语区V区:此区障碍,看不懂文字H I 区:此区障碍,听不懂话 3、学习与记忆(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2)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3)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4)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海马有关。(5)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专题:电流表的偏转问题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促胰液素的发现19世纪的观点:胃酸刺激神经-

13、小肠 一1、沃泰默的试验、人田注入结果(1)、稀盐酸 狗的上段小肠肠腔 > 胰腺分泌胰液(2)、稀盐酸 上一狗的血液 胰腺不分泌胰液(3)、预处理:切除胰腺到小肠之间的神经m注入结果稀盐酸> 狗的上段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4)、预处理:注射(等剂量的阿托品(阻断副交感同H) 注入结果稀盐酸狗的上段小肠肠腔 胰腺分泌胰液结论:十分顽固的神经调节2、斯他林与贝利斯的试验小肠粘膜 孙彳“中沙子汪入结果提取液 狗的血液 1H胰腺分泌胰液稀盐酸结论:在HCl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 ,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3、巴甫洛夫:与斯他

14、林与贝利斯的试验一致。现代生理学观点:胰腺分泌胰液是神 经一一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激素与激素调节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2、外分泌腺:有导管,直接分泌到体外I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到血液3、内分泌腺及其激素内分泌腺 (或细胞)激素名称作用部位生理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促进肾小管、集 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生垂体生长激素全身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 长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性腺促进性

15、腺的生长发育, 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全身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胸腺胸腺激素免疫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 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肾 上 腺髓质肾上腺素全身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月十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度皮质皮质激素肝脏、肾脏堂典官 7向Ftm调节水盐平衡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胰 岛A细胞胰局血糖素肝脏转化,升高血糖 浓度B细胞胰岛素全身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降低血糖浓度,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促进雄性 腺睾丸雄性激素全身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卵巢雌性激素全身

16、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性周期孕激素卵巢、乳腺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 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4、激素的分类蛋白质类: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多肽类:抗利尿激素等氨基酸的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类固醇:雄性激素、雌性激素等二、激素调节的实例(一)、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2、血糖调节的过程(主要是激素调节、次要是神经调节)血糖液 度高|胰岛B细胞'分泌增加促进A腹岛素血糖酮化分解 合成糖原使血糖浓度降低,抑制而辘翳等需艺 非糖物质转化下某区域另一区域微质),胃11腺素增加促进肝博原分解血糖浓二 度低直接腹岛A细胞3

17、A胰高血糖 分泌素增加非糖物质转化血糖浓度升航趋j二正常3、激素之间的关系(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果发挥相同的效果。Eg.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胰 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同 一生理效果发挥相反的效果。Eg.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4、反馈调节(1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2) 正反馈:系统工作的效果使此反应工作进加强;Eg.排尿、凝血等类理*负反馈:系统工作的效果使此反应工作减弱;Eg.体温、甲状腺激素等调节(二),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一下丘脑 一促性J"t素释放激素甲状腺甲状

18、腺激素TSH促性腺激素卜)性朦(奉丸、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分泌的激素弥散到血液后,遍布全身,传递各种信息。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靶器官、靶细胞表面才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受体(糖蛋白),激素作用后就被灭活。激素受体分为细胞膜表面受体(蛋白质类等)和细胞内受体(如性激素 等)。注:运输到全身W作用于全身四、糖尿病的相关问题1、诊断:空腹时,血糖浓度高于(1.61.8g/l ),伴有糖尿现象。 检测:斐林试剂2、原因: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3、糖尿病病人的“三多一少”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胰

19、岛素分泌不足一血糖进入组织细胞障碍 一细胞可利用糖减少T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能量供应不足消瘦、体重减少饥饿-血糖升高.多食多饮.-;糖尿带J水L多尿炎热I皮肤温觉感受器jI传人,神经kTHH垂体TSIT甲状腺dI甲状腺 激素分 泌增加IK 增加超下丘脑C传出神经I皮细解收缩少热默盟缩 菽敬曲黑栗 一 *忏hr腺+丹匕腺为泌,皮肽毛细血寡张.汗腺分泌增加 一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CO),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

20、、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二、人体的体温调节1、体温平衡:产热散热2、 j安静:主要是肝脏产热(运动:主要是骨骼肌、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热量3、 ,蒸发散热一一间接散热传到散热散热对流散热> 直接散热,辐射散热4、体温的调节座令I皮肤将举爨器珏传入神经b低飘环展F的飒力a高温环境卜的调节5、注意: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分布:皮肤、粘膜、内脏温度感受器r温觉感受器分类JI冷觉感受器外界温度接近体温时,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均不兴奋。三、水平衡的调节1、水平衡:摄入出2、调节过程:Y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A 食物过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垂体后叶 大脑皮层|+r I抗利

21、添激会 渴觉8卜+r 饮水/ V肾小管、集分管重吸收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承水过多失拄过多H+,I京在3、注意: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大多内分泌腺受到中 枢神经的控制; 2、激素影响神 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到神 经和体液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一、免疫1、概念:机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2、意义:识别“自己”、排除“异己”(外来病原体或肿瘤细胞)3、免疫的三道防线广体表屏障、第一道防线J1组成: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r体内非特异性免疫,J第二道防线J1组成:吞噬细胞、杀菌物质(溶酶体等)/z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

22、液免疫组成1细胞免疫I通过免疫系统发挥作用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范围机体对体外异物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机体仅对某一物(抗原)产生免疫反应特性非专一性专一性形成生来就有的后天逐渐形成的作用弱强注意: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二、免疫系统1、组成,扁桃体 :淋巴结 胸腺 I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免疫器官脾或集中分布的场所骨髓 Jj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JT T细胞(thymus胸腺)淋巴细胞dB 细胞(bursa of fabricius<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2、T细胞与B细胞的区别起源发育分布功能T细胞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主

23、要参与细胞免疫B 细胞骨髓 骨髓 脾、淋巴结等主要参与体液免疫三、特异性免疫一一第三道防线1、抗原(1)概念: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2)来源: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大分子多糖等;特点: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2、体液免疫抗原(表面蛋白质)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4*增殖浆细胞 < 记忆细胞 <抗原再次刺激分化抗体抗原一一抗体特异性结合 r中和抗原免疫应答 ,,抗原一抗体凝集或沉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抗原(表面大分子多糖等)B细胞|增殖 |浆细胞 记忆细胞抗原再次刺激分化T抗体抗友一一抗体特异性结合(中和抗原免疫应I,抗原一抗体凝集或沉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3、细胞免疫抗原宿主细

24、胞靶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记忆细胞 抗原再次刺激分化靶细胞靶细胞裂解免疫应答4、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的比较初次免疫二次免蜕体内记忆纤J脑免疫前无免疫前有为应B ( T )细胞的来源和胞的增殖分化记忆R (T)细胞的增殖分,匕(主要)特点反应楼、反应弱反应快.反应强抗体产生水工曲线四、免疫失调的疾病1、自身免疫病(1)概念:把自身成分当作抗体加以攻击,从而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2)举例: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2、过敏反应(1)概念:乙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结构相同的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2)过程:(3)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损伤和破坏

25、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免疫缺陷病(1)概念: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不足或缺失引起的疾病;(2)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病致病病毒: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遗传物质:RNA举例:艾滋病 致病机理J HIV攻击T细胞,血液传播、传播途径J母婴传播L性传播五、免疫的应用1、免疫预防:注射疫苗2、免疫治疗:注射抗体进行治疗3、检测抗原: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的抗原进行检测4、器官移植(1)概念:是将一个器官整体或局部从一个个体用手术方式转移到另一个个体的过程;(2)不易成功原因:免疫系统会对来自其他人的器官当作“非己”成分进行攻击(细

26、胞免疫);(3)治疗:使用免疫抑制剂履时H(1)实验过程: 免(2)实验现象: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胚芽鞘(见右图):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时,包 在胚芽外面的锥形套状物,是植物的第一片叶子,可保护生长中的胚芽。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1、达尔文父子的实 验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向光弯曲;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单侧光照射下,不透明的帽包裹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射下,透明的帽包裹尖端,胚芽鞘向光弯曲; 单侧光照射下,用不透明薄膜将基部抱起,胚芽鞘向光弯曲。(3)实验分析: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4)实验结论:尖端对单侧光刺激发生反应,引起胚芽鞘向光弯曲;

27、 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部分生长产生影响。2、鲍森.詹森的实验(1)实验过程:(2)实验现象:在尖端下放置琼脂片,胚芽鞘向光弯曲;在尖端下方式云母片(不透水),胚芽鞘不弯曲,不生长。(3)实验结论: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 部。3、拜尔的实验(1)实验过程(2)实验现象切去胚芽鞘尖端,置于胚芽鞘的一侧,在黑暗环境下培养,胚芽鞘向对侧弯曲。(3)实验结论 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 匀造成。4、温特的实验(1)实验过程(2)实验现象接触尖端的琼脂块,放置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放上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

28、端的琼脂块,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3)实验结论 进一步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生长素) 引起的。5、1931年,荷兰科学家郭葛从人尿中分离出一一口引喋乙酸(IAA);1946 年,科学家从高等植物中提取口引喋乙酸(IAA)、苯乙酸(PAA、口引喋丁酸(旧A)。注意:与胚芽鞘的相关知识胚芽鞘感受光的部位一一尖端;胚芽鞘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一一尖端;胚芽鞘弯曲部位一一下端;胚芽鞘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照;6、向光性的原因(目前的解释)注:植物生长状况的判断方法青光面三、植物生长素的基本理论1、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合成原料色氨酸3、分布部位(1)、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

29、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2)、产生部位积累部位生长旺盛部位 衰老部位4、生理效应不均匀单侧光C向光侧:IAA少尖端:横向运输背光侧:IAA多纵向运输向光侧:IAA少一生长慢下背光侧:IAA多一生长快光弯曲(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慢)促进细胞伸长直立生长弯曲生长生长素不生长向光面5、运输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方向 形态学上端:生长方向I形态学下端:生长的反方向I主要是极性运输(主动运输)|方式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横向运输:影响因素一一单侧光、重力四、植物激素1、概念: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动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的微量有机

30、物,称作植物激素。2、种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五、生长素相关实验归纳Irfl儿斐疵粘费增罟军钱维蜜一rr形:lTO 'I 长向比文长 "吒1随口市。斗长,I句X伸W KI 中中LAA的含央富常力(Dft v q fc向先/I长J向小孔小K笨向心q K +跟离心,I氏! J 'I' !Ax 含址及作用I : «1 =b c =d» 品促进4UFK 二 3 ?r b t ' i t “、” d f把 jJt f| .长.b抑制“氏IA '处理浓度依次情加得出棚血的最适宜的斗卡索希准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31、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作用方式: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2、生长素生理作用特点一一两重性(1)概念: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表现为既能促进,也能抑制。(2)低浓度:促进生长表现II高浓度:抑制生长3、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 芽 > 茎图例:1Tm e(r l(r JO 2 i/mobL1注意:促进与抑制是相对于空白对照而言的。不同生长素浓度的促进作用可能是相同的(如以下图例所示)牛长素浓度促进作用n)如生长素浓度是 m与M时,促进作 用相同0(0,。)生氏素浓度二、植物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1、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植物横置)生长素的两重性。而茎的背地性没有体现生长素的重力作用茎对生

32、长素不敏感茎近地面 IAA高生长快远地面 IAA低生长慢背地弯曲根对生长素敏感根近地面 IAA高生长慢远地面 IAA低生长快向地弯曲两重性。2、顶端优势(1)概念: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向侧芽运输,使得侧芽生长素浓度不断升高 长受到抑制。顶芽的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3)解除:去除顶芽。(4)应用:棉花打顶等。注意:离顶芽越近的侧芽,生长素浓度越高。三、生长素类似物及其功能1、概念:具有与IAA类似功能的化学物质。2、种类:“劣乙酸、2, 4-D等。3、功能: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无子果实(无子番茄):无子果实发育还珠发育4

33、口成 生长素果J3白十!种子三倍体无子西瓜第一年注意:无子番茄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所获得的后代仍然一一有子; 三倍体无子西瓜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所获得的后代一一无子。促进托插枝条生根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赤霉素细胞分裂素1、种类脱落酸乙烯2、合成部位及作用激素 种类合成部位主要作用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抑制细脱落酸根冠、萎焉的叶片等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 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乙烯植物体各 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3、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

34、 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1、赤霉素与生长素促进色尊酸_ "合成赤产|生,素| : '细胞伸长抑制I分解 氧化产物2、生长素与乙烯触袍伸长生长3、赤霉素与脱落酸促进赤霉素J促进种子萌发.使得水分充足脱落酸 抑制坐标图表不激素含於种子萌发过程(时间)三、植物生长调节剂1、概念: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容易合成2、功能 < 原料广泛,效果稳定(植物体内缺少分解它的酶)3、应用:利用乙烯催熟赤霉素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赤霉素诱导“一淀粉酶的合成除草剂的使用四、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区别不 同点相同点植物激素动物激素产生部位无专门的分泌器

35、官,有植物体的一百 位产生由专门的内分泌腺产 生随血液流遍全作用部位作用灌粉,不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靶 器官身,但只能作用于 靶细胞、靶器官由自身器官产生特点:微量、高效仅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种群 1、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J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二、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1 )种群密度一一最基本的数量特征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逐个调查法样方法适用范围:植物及其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原理:种群密度=各样方种群密度之和 总样方面积(体积)步骤:随

36、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一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一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一求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r五点取样法取样方法等距取样法样方面积: 1m2计数方法:样方内部个体数 +相邻两边上及顶角的个体(相邻两边, 1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注:取样一定要随机,不能掺入主观因素;样方容量要足够大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个体总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n)原理:初次捕获的标记数(M) 再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m)、步骤:确定调查对象一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一充捕,计数一计算种群密度 注:标记物和标记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有关寿命和行为方面的伤害;标记不能过分醒目,且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标志重捕

37、法必须在一个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估计的是该区域的种群总数;(2)出生率和死亡率概念: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3)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4)年龄组成 概念:指一个种群中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增长型: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类型.稳定型:各年龄段个体数目基本相同,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衰退型:幼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降低

38、图例:自老年个体数 口成年个体数 的幼年个体数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意义:预测种群密度未来的变化趋势。(5)性别比例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三、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决定种群消长的速率;四、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分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2、类型随机分布 聚群分布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数学方程式:2、步骤:提出问题一提出合理假设一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一检验或修正。科学、准确3、表达形式及优点.I曲线图:直观二、种群增长的“ J”型曲线 1、模型条件:

39、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模型假设:种群数量均是前一年的入倍。3、建立模型:Nt=NoX t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入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t为时间;Nt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4、“J”型曲线曲线:注意:表达式中 Nt= NoX t入代表增长倍数,而不是 增长率;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

40、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 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 2、模型条件:资源和空间有限。3、“S'型曲线种群数量。时间4、K值一一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5、“S'型曲线的应用:(1)、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清扫卫生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2)、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减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 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3)、生产方面生产上的捕获期就确定在种群数量为K/2时,但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是在

41、K/2之前,越早越好。三、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1、增长率(1)概念: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2)计算公式: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3)型和“ S'型曲线增长率曲线时向J型曲线噌长率(4)型曲线增长率保持稳定,为人-1;"S'型曲线增长率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2、增长速率(1)概念:是指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2)计算公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3) 型和“ S'型曲线增长速率曲线)/增长时间种舞长速率时间“r型曲线的增长速率片 也 匕G时间 乍”垠曲线的增长速率(4)、“ J”型曲线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42、 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直至0(K值时),且在K/2时达到最大。四、“J”型曲线和“ S”型曲线的比较型曲税,*s-型曲”而提条件理想状态:*物.空间尔耳充相;9。没有敌害、传案病.现宾状态:食物.空间有限:®xJt他生物因素制约1种内斗争加剧,捕 食者数量靖加)增长模型有有侑曲线出成脱困尤种内斗争,缺少天敌轴内斗争加剧,天敌就量增Z环境附加或被海沙的个体数)时间两种增长曲线的茎舁主要是因环境阻力大小不同,时种群增长的影响不同五、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气候自然因素I食物1、影响因素天敌I传染病I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

43、,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 甚至消亡。第3节群落的结构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一、物种的组成1、丰富度(1)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随纬度的变化。纬度越低丰富度越高(2)丰富度的变化 J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丰富度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在海洋或淡水水体中,丰富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二、种间关系1、概念/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弱肉强食),狼和羊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你死我活),野草和农作物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生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你喜我优),人和蛔虫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

44、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共生共死),大豆与根瘤菌2、种间关系比较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捕食竞争0 图b特点数量上呈现出“先 增加者先减少,后 增加者后减少”的 不同步性变化数量上呈现出“你 死我活”的同步性 变化,两种生物生 存能力不同,如图 a;生存能力相同, 则如图b举例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寄生A寄生生物 B宿主如果分开,则寄生 生物难以单独生 存,而寄主会生活 得更好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互利共生大豆与根瘤菌数量上两种生物同 时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同生共 死”的同步性变化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

45、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垂直结构: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2、类型 J植物: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有分层现象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动物活 以及人类的影响等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了镶嵌现象,出现了许多小群 落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 . 土壤动物的特点: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 重捕法进行调查。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2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3 .实施过程(1)制作取样器:取直径为 5 cm硬质金属饮料罐,在

46、高度为cm(2)躯样:采集小动物:处剪断选择地点,用罐子取土壤,将土壤倒入塑料袋中r方法一:将盛有土壤的无底花盆,放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一方法二:简易采集法,体型较大的可用包纱布的镣子取出,体型小 的可以用吸虫器采集(4)观察和分类:最好用实体显微镜进行观察,并作好记录(5)纨计和分析: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完成研究报告第4节群落的演替一、演替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裸地2、起点一一裸地.次生裸地初生演替2、类型11次生演替(1)、初生演替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举例: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

47、 地衣阶段 苔群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愿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举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农田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K小灌木灌木丛森林注意:次生演替到森林阶段比初生演替到森林阶段的时间长,因为次生演替中有原有的土壤条件。进展演替:群落从简单到复杂;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3、方向,【逆行演替: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内容初生演替次生演替起点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 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 了的地方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 被时间经历的

48、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缓慢较快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2、生态系统类型3、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L节蟒触蓟踵一就、机也争、桢林胭等希石 六 L1- .-1-二困pfwn范做分居元股取n)q公处'生标就普(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49、解者的比较比牧坝 目组成内容作用生物同 化类型地位生J日王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 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 菌)包括营捕食生活的使无机环境中的非生物的 能量和物质进入生物群落自养型主要成 分(基 石)生物和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如菟丝子)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丹加二i非必需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蜕螂)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 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 产者重新利用丹加二i生态系 统中必 备成分注意:植物不一定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消费者。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2、生态系统成分之间的关系生产布(加快翎血循扑lS、打班少)三、食物链与食物网1、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2)实例:草 蝗虫 青蛙 蛇 鹰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四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注意:食物链起于生产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