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导论 2_第1页
地理科学导论 2_第2页
地理科学导论 2_第3页
地理科学导论 2_第4页
地理科学导论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理科学导论地理科学导论主讲教师 刘连兴教学目的与要求n 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类专业学地理科学导论是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先导性基础课程。生必修的先导性基础课程。n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明确地理科学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明确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科学体系,确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科学体系,确立行星地理观念,初步掌握地表空间与立行星地理观念,初步掌握地表空间与地表环境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了解地表环境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了解地理科学发展简史、发展动态及其科学地理科学发展简史、发展动态及其科学和实践意义,进而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和实践意义,进而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专业理论和思想基础。的专业理

2、论和思想基础。教材与参考书 白光润 地理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潘玉君 地理学基础 科学出版社 2001 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王建等 自然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牛文元 自然地理新论科学出版社1981 刘盛佳 地理学思想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钱学森 论地理科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胡兆亮 地理环境概述科学出版社 1998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第一章 地理科学的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第二章第二章 地球系统的空间结构地球系统的空间结构第三章第三章 地理系统的基本过程地理系统的基本过程 第四章

3、第四章 地理系统的基本规律地理系统的基本规律第五章第五章 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地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第六章第六章 地理科学的理论积淀地理科学的理论积淀第七章第七章 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第八章第八章 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九章第九章 地理科学的基本价值地理科学的基本价值第一章第一章 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F第一节第一节 地理与地理科学地理与地理科学F第二节第二节 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F第三节第三节 地理科学的学科性质地理科学的学科性质F第四节第四节 地理科学的学科特征地理科学的学科特征第一节第一节 地理与地理科学地理与地理科学n什么是地理什

4、么是地理n什么是地理学什么是地理学一、一、地理词源及含义地理词源及含义1 1、词源、词源中国:中国:“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地理。” ” 周易系辞周易系辞公元前公元前1111世纪世纪古希腊文古希腊文:“h&e-rc; gê”(意为(意为“地球地球”)和和graphein(意为(意为“写写”)。)。 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公元前(公元前273-273-前前192192)英语英语: :geographygeography 源于希腊文的音译。源于希腊文的音译。2 2、含义、含义 “ “天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有日月星辰谓之文文,地地有山川陵谷谓之有山川陵谷谓之理理”。

5、 (东汉(东汉. .王充)王充) “ “地有地有山、川、原、隰,各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条理,故称理也,故称理也”。(唐(唐. .孔颖达)孔颖达) 地理地理:即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即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自然环境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因素的因素的总的情况总的情况。 (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19781978) 英语英语GeographyGeography是是“地球描述地球描述”之意。之意。3 3、辨析、辨析 地地 指地球、地球表面(层)或地区(区域);指地球、地球表面(层)或地区(区域); 理理 即事理,指事物、现象之间的内

6、在联系或规即事理,指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规律性。律性。 地理地理的科学内涵: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区各种事物和现的科学内涵: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区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常讲的通常讲的地理地理,是指地表事象总的情况,以及记述这,是指地表事象总的情况,以及记述这些情况的学科。些情况的学科。二、地理学的定义二、地理学的定义u 国外定义举例:国外定义举例: 大英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地理学是:地理学是描述地球表面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的科学。 德国德国赫特纳赫特纳: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区域差异及其空间上关联区域差异及其空间上关联的的科学。科学。 法国法

7、国白兰士白兰士:地理学是关于:地理学是关于地方地方的科学。它研究各国的性质及其潜的科学。它研究各国的性质及其潜力,研究与地方差异性相联系的社会多样性。力,研究与地方差异性相联系的社会多样性。美国美国哈特向哈特向:地理学是描述和理解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理学是描述和理解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地球各地方之间之间变变异特性异特性的科学。的科学。 苏联苏联贝格尔贝格尔:地理学是关于:地理学是关于景观景观的科学。景观是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的科学。景观是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综合体。综合体。 国际地理学大会(国际地理学大会(1980):地理学是研究):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关系的

8、学科。的学科。u国内定义举例:国内定义举例: 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地理学是以:地理学是以地理地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科学。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概论人文地理学概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相互关系的科学。关系的科学。 吴传钧、郑度等: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吴传钧、郑度等: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科学。 陆大道、白光润等:地理

9、学是研究陆大道、白光润等: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球表层的科学。的科学。 高校地理教学指委:地理学是研究高校地理教学指委: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地球表层人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地域分异规律及优化调控的结构、功能、动态、地域分异规律及优化调控的科学。的科学。n辨析:辨析: “一个概念愈普遍,它愈是频繁地进入我们的思维一个概念愈普遍,它愈是频繁地进入我们的思维中,它同感觉经验愈间接,我们要了解它的意义也愈困中,它同感觉经验愈间接,我们要了解它的意义也愈困难。难。”(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文集245245页)页) 定义众说纷纭的原因:定义众说纷纭的原因: 研究研究客体内容客体内容的庞杂性;的庞

10、杂性; 研究研究主体认知主体认知的局限性;的局限性; 地理地理学科古老学科古老而又而又年轻年轻。第二节第二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地理环境地理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一、科学研究对象辨析一、科学研究对象辨析n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指是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n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究,就

11、构成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选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卷)n各个学科所面对研究的对象都是各个学科所面对研究的对象都是客观实际客观实际,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它们差别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它们研究的角度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研究的研究的侧面侧面有所侧重。有所侧重。( (钱学森:论地理科学钱学森:论地理科学) )n学科区分的条件(教材)学科区分的条件(教材) 一门学科以一门学科以自身的特殊性自身的特殊性区别于其他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 一门学科有一门学科有内在的认识体系和独特的观察视角内在的认识体系和独特的观察视角,以利于建立理论和思维框架。以利于建立理论和

12、思维框架。n两个误区两个误区地理学不是地理学不是空间科学空间科学。地理学不是研究地理学不是研究人地关系的科学人地关系的科学。n著者见解著者见解地理学是地理学是地球表层地球表层这一特殊的物质体系的科学。这一特殊的物质体系的科学。二、地球表层二、地球表层n陆大道、白光润:地理学是陆大道、白光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地球表层地球表层是指接近地球海陆表面,由岩石圈、水圈、是指接近地球海陆表面,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统大气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的统一整体。一整体。一般认为,地球表层的上界是大气圈的一般认为,地球表层的

13、上界是大气圈的对流层顶对流层顶,下,下界是岩石圈的界是岩石圈的沉积岩底沉积岩底。关于地球表层,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关于地球表层,有许多不同的提法,如地理壳地理壳、景观景观壳壳、地球表面地球表面(非几何面,有一定厚度)等。(非几何面,有一定厚度)等。三、地理事物分布三、地理事物分布n传统的地理学者认为: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传统的地理学者认为: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自然和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就是自然和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n王铮: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环境和区域王铮: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以环境和区域为代表的地理事物。为代表的地理事物。1.地理事物的形成地理事物的形成地域化原理地域化原理。当把某一事物与其所在的

14、地域联系。当把某一事物与其所在的地域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时,该事物即成为地理事物。这一起来进行研究时,该事物即成为地理事物。这一过程就是地域化过程。过程就是地域化过程。景观化原理景观化原理。地域化事物与其它地域化事物之间。地域化事物与其它地域化事物之间发生联系,显示出某种结构和状态,即为景观。发生联系,显示出某种结构和状态,即为景观。这一过程称为景观化过程。这一过程称为景观化过程。2.地理事物的属性地理事物的属性环境性环境性(或综合性)。地理事物有一种依赖于地(或综合性)。地理事物有一种依赖于地域特点,受制于相互联系的运动特性和行为,称域特点,受制于相互联系的运动特性和行为,称之为环境性。之为环境

15、性。区域性区域性(或地域性)。地理事物占据一定的空间(或地域性)。地理事物占据一定的空间范围,分布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必然形成一定的范围,分布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必然形成一定的地域特色。地域特色。3.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事物的分布分布现象是某事物在地域(空间)上分布现象是某事物在地域(空间)上出现的出现的频率频率(次数),分布意味着运动,(次数),分布意味着运动,运动产生和改变着分布。运动产生和改变着分布。分布现象包括分布现象包括静态分布静态分布和和动态分布动态分布。前者为前者为地域结构地域结构,后者为,后者为地域过程地域过程。两者。两者整合为整合为地域系统地域系统。 4.地理位置的确定地理位置的确

16、定n概念:概念: 地球表面上某一事物与外在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地球表面上某一事物与外在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n类型:类型:天文天文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自然自然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经济经济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政治政治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n特性特性 地理位置的地理位置的唯一性唯一性 地理位置的地理位置的层次性层次性 地理位置的地理位置的历史性历史性 地理位置的地理位置的价值性价值性n影响影响 对社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广泛的影响。等有着广泛的影响。四、地理环境四、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的概念地理环境的概念 环境环境 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一切客观事物的总和。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一切

17、客观事物的总和。 刘培桐刘培桐环境学概论环境学概论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 E雷克吕(雷克吕(Reclus)把地理环境解为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称。)把地理环境解为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称。 地理学词典地理学词典及及辞海辞海: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通常指存在: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通常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 胡兆量:地球表层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地理环境。胡兆量:地球表层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地理环境。 白光润: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相当于地球表白光润: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相当于地球表层的范围。层的范围。 人类环境人类环境 人类环

18、境是人类活动范围中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其主体或核人类环境是人类活动范围中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其主体或核心是地理环境。心是地理环境。2.地理环境的类型地理环境的类型自然环境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环是由岩石、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自然环境。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为自然环境。 天然环境天然环境,是指那些未受人类影响和只受轻微影响、原有自然面,是指那些未受人类影响和只受轻微影响、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荒漠、冻原、原始森林等。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地方,如极地、高山、荒漠、冻原、原始森林等

19、。 人为环境,人为环境,是指受人类直接影响,自然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环境,是指受人类直接影响,自然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环境,如人工草场、人工林地、农田、绿地、人工湖、运河等等。如人工草场、人工林地、农田、绿地、人工湖、运河等等。人文环境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构成和创建的环,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由人类社会构成和创建的环境,又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境,又分为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劳动,是经济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劳动力状况、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等。力状况、技术条件、交通运输条

20、件等等。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诸如政治、社会、,是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环境,诸如政治、社会、文化、语言等社会文化现象的环境。文化、语言等社会文化现象的环境。3.地理环境的特征地理环境的特征组成特征:组成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整体性或系统性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存在同一个地域,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存在同一个地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甚至互为因果,有规律的结合成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甚至互为因果,有规律的结合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的整体地理环境。分布特征:分布特征:地域性或地域差异性地域性或地域差异性 地理环境总是赋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由于环境

21、组成地理环境总是赋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由于环境组成要素、内部过程的差异,必然使地域内部发生空间分异。要素、内部过程的差异,必然使地域内部发生空间分异。发展特征:发展特征:历史性历史性(不可逆性)、(不可逆性)、阶段性阶段性(周期性、层次性)(周期性、层次性) 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过程中,具有不可逆性。 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昼夜变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昼夜变化、四季更替、气候变迁、地貌轮回、大洋演化等自然周期;化、四季更替、气候变迁、地貌轮回、大洋演化等自然周期;经济活动、技术更新、时代更替等人文

22、周期。经济活动、技术更新、时代更替等人文周期。五、地理系统五、地理系统1.系统论的一般知识系统论的一般知识系统理论的产生系统理论的产生 贝塔朗菲贝塔朗菲,L.V.(Luduig Von Bertalanffy)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加拿大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他主要观点: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他主要观点: 一是一是系统观点系统观点,认为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并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认为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并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 二是二是动态观点动态观点。 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认为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

23、态, 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主张从生物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说明生活的东西的基本特征是组织:主张从生物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说明生命的本质,并把生命机体看成是一个能保持动态稳定的系统;命的本质,并把生命机体看成是一个能保持动态稳定的系统; 三是三是等级观念等级观念,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生,认为各种有机体都是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的,生物系统是分等级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个体,再到超个体的聚合体,物系统是分等级的,从活的分子到多细胞个体,再到超个体的聚合体,可谓层次分明,等级森严。可谓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

24、组成的具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要素要素是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可能也是一个系统,是指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可能也是一个系统,称为原系统的子系统。称为原系统的子系统。联系联系也叫也叫耦合耦合,指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链。联系的内,指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链。联系的内容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容包括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环境环境是存在于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总称。是存在于系统之外,与系统发生作用的事物的总称。它为系统提供物质、能量或信息,同时接收系统输出的物质、它为系统提供物质、能量或信息,同时接收系统输出

25、的物质、能量或信息。能量或信息。结构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体联系和作用的形式。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体联系和作用的形式。功能功能是指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即系统从环境中接收物质、是指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即系统从环境中接收物质、能量或信息,经过系统的变换处理,向环境输出新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经过系统的变换处理,向环境输出新的物质、能量或信息。能量或信息。系统的特征系统的特征n 整体性整体性n 相关性相关性n 结构性结构性n 层次性层次性n 目的性和有序性目的性和有序性n 环境适应性环境适应性n 动态性动态性系统的分类系统的分类n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n实体系统和抽象实体系统和抽象

26、(概念概念)系统系统 n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n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 地理系统地理系统n地理系统思想的产生地理系统思想的产生n1962年年乔莱乔莱首先将系统研究引入地理学领域。首先将系统研究引入地理学领域。n前苏联地理学家前苏联地理学家BB索恰瓦索恰瓦(CoyaBa) 1963年提出用地理年提出用地理系统的概念代替自然地理学的系统的概念代替自然地理学的地理壳地理壳、景观壳景观壳等概念,等概念,于于70年代发表了年代发表了地理系统学说导论地理系统学说导论。n20世纪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地理学家也十分重视用系统论年代以后,我国地理学家也十分重视用系统论思想研究地理

27、学。思想研究地理学。1979年年吴传钧吴传钧院士提出人地关系地域院士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系统,1980年年牛文元牛文元提出自然地理系统概念,提出自然地理系统概念,1991年我年我国科学家国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在地理学报发表文章说:在地理学报发表文章说:“地理环境是一地理环境是一个地球表层系统个地球表层系统,也就是地理系统也就是地理系统”地理系统的概念地理系统的概念n白光润:地理系统是自然白光润:地理系统是自然经济经济社会复合系社会复合系统,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统,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有机结合的动态系统。类及其生存环境有机结合的动态系统。n张超:地理

28、系统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张超:地理系统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物质、能量、大气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物质、能量、信息运动系统。(信息运动系统。(地理学报地理学报1995.1)n牛文元:牛文元:在地理环境中,一组结构有序、功能独在地理环境中,一组结构有序、功能独特,有一定自我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的要素、特,有一定自我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的要素、属性或对象的集合,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地理系属性或对象的集合,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地理系统。(统。(地理研究地理研究1988.1.1-10) 钱学森: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钱学森: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地球表层是一

29、个系统,它看,地球表层是一个系统,它包括了非生物、生物和人。三包括了非生物、生物和人。三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制约和相互作用。这个系统称作为地相互作用。这个系统称作为地理系统或地球表层系统。理系统或地球表层系统。地理系统边界地理系统边界n广义的地理系统边界:广义的地理系统边界: 在在垂直方向垂直方向上以地球表面为中心,延伸到上上以地球表面为中心,延伸到上下两方的某个位置;下两方的某个位置; 在在水平方向水平方向上可在自然形态明确发生异构的上可在自然形态明确发生异构的位置加以划分,也可在行政边界、区域边界、或人位置加以划分,也可在行政边界、区域边界、或人为规定的某种边界上

30、加以划分。为规定的某种边界上加以划分。n全球地理系统边界包围的实体应满足全球地理系统边界包围的实体应满足5个条件:个条件: 必须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充分作用的必须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充分作用的界面区界面区; 必须是地球内力和外力互相作用的必须是地球内力和外力互相作用的迭加区迭加区; 必须是地球四大循环的必须是地球四大循环的耦合区耦合区; 必须是有机界和无机界强烈作用的必须是有机界和无机界强烈作用的交叉区交叉区; 必须是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必须是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自然自然经济经济社会社会”复合区复合区。地理系统的分类地理系统的分类n按按组分性质组分性质分类:分类: 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

31、自然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n按按等级层次等级层次分类:分类: 全球地理系统、区域地理系统、局地地理系统全球地理系统、区域地理系统、局地地理系统n按按生态状况生态状况分类:分类: 天然生态系统,控制的天然生态系统,天然生态系统,控制的天然生态系统, 生产生态系统,居住生态系统生产生态系统,居住生态系统n按按结构功能结构功能分类:分类: 地理形态系统(相关地理系统)地理形态系统(相关地理系统) 地理级联系统(过程地理系统)地理级联系统(过程地理系统) 地理过程地理过程响应系统响应系统 地理控制系统。地理控制系统。地理系统的特点地理系统的特点n 地理系统所包含的基础特征,诸如地理系统所包含的

32、基础特征,诸如空间排布、等级层空间排布、等级层次、系列分化、空间效应次、系列分化、空间效应等,常作为建造系统时的背景因等,常作为建造系统时的背景因素加以考虑。素加以考虑。n 从空间范围上看,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等具有从空间范围上看,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等具有层次结构层次结构的特点;从时间尺度来看,有微观的秒一厘米量的特点;从时间尺度来看,有微观的秒一厘米量级的分子扩散到宏观的全球尺度的百年运动,十几年、几级的分子扩散到宏观的全球尺度的百年运动,十几年、几十年的十年的时间尺度时间尺度是地理系统区别于地球系统的特点。是地理系统区别于地球系统的特点。n 地理系统又是地理系统又是开放开放的,它

33、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它与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1、基本概念的分析、基本概念的分析人地关系中的人地关系中的“人人”-即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即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地域空间内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地域空间内从事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人。人地关系中的人地关系中的“地地”-是指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是指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构成的地理环境整体。人地关系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就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相互关系

34、。地域系统地域系统-是分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系统。地域是分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系统。地域结构和地域过程的整合,即为地域系统。结构和地域过程的整合,即为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吴传钧)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吴传钧)2 2、人地关系的基本表现(生存、生产、生活)、人地关系的基本表现(生存、生产、生活)n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人地关系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为地理环境为人类

35、的进化人类的进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提供了必要条件; ; 地理环境对地理环境对人种的形成人种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有直接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地理环境对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性格形成有影响。形成有影响。n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人地关系人类经济活动中的人地关系 自然环境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了自然自然环境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地理环境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 人类经济活动必定对地理环境产生多方面的人类经济活动必定对地理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反作用反作用。n人类生活中的人地关系人类生活中的人地关系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人们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人们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有很

36、大差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人们的生理特征生理特征。 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人们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心理特征和精神状态。3. 科学人地观的基本观点科学人地观的基本观点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人与自然都分布于一定的地表空间,两者之间:人与自然都分布于一定的地表空间,两者之间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影响强度影响强度:总体上讲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非决定性:总体上讲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非决定性条件,在个别具体场合可能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条件,在个别具体场合可能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影响方式影响方式:自然环境对人

37、类活动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存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影响媒介影响媒介:技术是人地关系的媒介技术是人地关系的媒介,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导致科技发展的阶段性导致人地关系的阶段性变化。人地关系的阶段性变化。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 4.人地系统的结构人地系统的结构 人地系统是由人地系统是由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和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两个子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 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

38、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和和能量转化能量转化相结合,相结合,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就形成了人地系统发展变化的机制。模式之一模式之二5. 人地系统的特点人地系统的特点人地系统是一个人地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复杂动态、开放、复杂的巨系统;的巨系统;人地系统演化过程的人地系统演化过程的早期趋于随机,后期表现为有序早期趋于随机,后期表现为有序; 人地之间是人地之间是寄生寄生-宿主模式宿主模式,人对资源环境应从掠夺,人对资源环境应从掠夺保护;保护;人地关系存有人地关系存有协调和不协调协调和不协调两种基本类型;两种基本类型;人地系统的时空关系需要人地系统的时空

39、关系需要协同和优化协同和优化; 人地系统的固有性质是反馈,可以此人地系统的固有性质是反馈,可以此调控调控。6. 研究人地系统的目标研究人地系统的目标优化调控优化调控n 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总目标总目标是为探求系统内各要是为探求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控机理。素的相互作用及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调控机理。n 要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要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谋求地和人谋求地和人两个系统各组成两个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在要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结构和功能联系上联系上保持相对平衡保持相对平衡,从而维持整,从而维持整个世界相对平衡的基础;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个世界相对平衡的基

40、础;保证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可容可容忍度忍度,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使人与地能够持续共存。n 一般而论,一般而论,优化目标优化目标包括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生产包括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生产力和城镇系统的合理布局、所有经济活动都要谋求经济效力和城镇系统的合理布局、所有经济活动都要谋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的结合等等。通过选择对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的结合等等。通过选择对系统演变有决定意义的可控参量,以协调人地之间相互作系统演变有决定意义的可控参量,以协调人地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用关系。第三节第三节 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n科学性质辨析科学性质辨析n传统科学分类中的地

41、理学传统科学分类中的地理学n现代科学分类中的地理科学现代科学分类中的地理科学n科研与教育实践中的地理学科研与教育实践中的地理学n地理学性质再认识地理学性质再认识 一、科学性质辨析一、科学性质辨析1.科学及其作用科学及其作用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知识。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体系。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事业。 科学发展的历程科学发展的历程 16世纪以世纪以伽利略伽利略为代表的为代表的个体活动时代个体活动时代 17世纪以世纪以牛顿牛顿为代表的松散群

42、众组织为代表的松散群众组织皇家学会时代皇家学会时代 爱迪生爱迪生(1847-1931)“实验工厂实验工厂”的的集体研究时代集体研究时代 20世纪世纪40年代美国的年代美国的国家规模建制时代国家规模建制时代 当今国际合作的当今国际合作的跨国建制时代跨国建制时代2.现代科学的特征现代科学的特征n研究的完整性研究的完整性。从。从层次、过程、结构、功能层次、过程、结构、功能等诸多方面等诸多方面揭示自然界的规律,获得对自然界越来越完整的认识。揭示自然界的规律,获得对自然界越来越完整的认识。n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采用多学科的方法采用多学科的方法研究某一物质研究某一物质客体或某一课题,组织

43、客体或某一课题,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多学科联合攻关是高科技研究取得是高科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形式。是当代科学发展最有前途的方向。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形式。是当代科学发展最有前途的方向。n学科的多对象性学科的多对象性。现代科学研究向。现代科学研究向横向和纵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两个方面延伸,各门学科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延伸,各门学科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n科学研究的信息化科学研究的信息化。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当代科学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导领域,术发展的主导领域,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当代科学的巨大进步是当代科学革命的核心过程。革命的核心过程。3.科学性质

44、的认识科学性质的认识n所谓科学性质,是指某一学科在人类整个所谓科学性质,是指某一学科在人类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地位,或隶属关系。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地位,或隶属关系。n人类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人类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n科学分类是人为的,造成分类体系的差异。科学分类是人为的,造成分类体系的差异。二、传统科学体系中地理学的跨学科性二、传统科学体系中地理学的跨学科性1.两分法两分法n即分即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2.三分法三分法n即分即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3.五分法五分法nA自然科学自然科学nB社会科学社会科学nC数学数学 nD

45、哲学哲学 nE边缘科学边缘科学三、现代学科分类中地理学的大科学性质三、现代学科分类中地理学的大科学性质1.现实学科分类中的困惑现实学科分类中的困惑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综合。只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综合。只少有三类科学无法用过去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老框框少有三类科学无法用过去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老框框去套:去套:n一是一是横断科学横断科学,就是各种科学都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就是各种科学都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如系统论、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控制论和信息论;n二是二是边缘科学边缘科学,就是介于两个学科之间的科学,特别是介,就是介于两个学科之间的科学,特别是介于一门自

46、然科学和另一门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如数量经于一门自然科学和另一门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如数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等;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等;n三是三是综合科学综合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综合,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综合研究某一论题的科学,如环境科学、城市学、人口学等等。研究某一论题的科学,如环境科学、城市学、人口学等等。2.教育部教育部1998年学科分类方案年学科分类方案n哲学哲学 经济学经济学n法学法学 教育学教育学n文学文学 历史学历史学n理学理学 工学工学n农学农学 医学医学n管理学管理学n(无军事学)(无军事学)3. 3. 钱学森的学科分类思想钱学森的学科分类思想n

47、学科分类原则学科分类原则n 各个学科所面对研究的对象都是客观实际,不同学科各个学科所面对研究的对象都是客观实际,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之间的差别不在于研究对象不在于研究对象,而在于它们研究的角度而在于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研究的侧面有所侧重。研究的侧面有所侧重。 一个学科内的各种知识之间存在着一个学科内的各种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的区别纵向的区别,一般,一般需将某学科内知识分为需将某学科内知识分为基础理论、技术基础、实际应用基础理论、技术基础、实际应用三个三个层次。层次。n 学科分类体系学科分类体系不应有千古不变的模式,随着科学的发不应有千古不变的模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知识将展,人类的知识将

48、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体系,学,逐渐形成体系,学科分类不应该是先搭好一个框子把所有知识硬性地装进去。科分类不应该是先搭好一个框子把所有知识硬性地装进去。 科学体系构建科学体系构建马马 克克 思思 主主 义义 哲哲 学学桥桥梁梁数学数学哲学哲学自然辩证自然辩证法法历史唯历史唯物主义物主义系系统统论论人天观人天观认识论认识论社会论社会论审审美美观观军事哲军事哲学学人地关人地关系系学学科科部部类类数学数学自然自然科学科学社会社会科学科学系系统统科科学学人体人体科学科学思维思维科学科学行为行为科学科学文文学学艺艺术术军事军事科学科学地理地理科学科学基基础础理理论论几何几何代数代

49、数数学数学分析分析物理学物理学力学力学生物学生物学化学化学经济学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学民族学民族学 系系统统学学生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心理学神经学神经学 思维学思维学信息学信息学论理学论理学行为学行为学美美学学战略学战略学地球表地球表层学,层学,理论地理论地理学,理学,4.钱学森的地理科学思想钱学森的地理科学思想n地理科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学,它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地理科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学,它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列的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大部学科体系,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列的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大部门。门。n地理科学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

50、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与社地理科学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n地理科学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层次、技术理论层次和应地理科学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层次、技术理论层次和应用技术层次。用技术层次。n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n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n地理建设思想。地理建设思想。“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文明,我们要把它的基础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文明,我们要把

51、它的基础条件搞好,不然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就很难,这就是地理建设。条件搞好,不然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就很难,这就是地理建设。”1、地理科学研究、地理科学研究n既有自然内容,也有人文内容,说明是自然科学与社会既有自然内容,也有人文内容,说明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汇合。科学的汇合。2、地理科学教育、地理科学教育n国家教育部门在中学课程划分上则把地理划为文科。国家教育部门在中学课程划分上则把地理划为文科。n大学的地理专业把地理看成是理科,或者至少认为是理大学的地理专业把地理看成是理科,或者至少认为是理科知识基础密切相关的学科。国外也有类似情况,有的科知识基础密切相关的学科。国外也有类似情况,有的把地理学归为

52、文学院,有的则把地理学归为理学院。把地理学归为文学院,有的则把地理学归为理学院。3、地理文献编辑、地理文献编辑n在文献编辑、基础知识教育上又把史地放在一起。地理在文献编辑、基础知识教育上又把史地放在一起。地理科学理论的书籍常常分散分布在相关的学科门类之中。科学理论的书籍常常分散分布在相关的学科门类之中。四、教育科研实践中的地理学四、教育科研实践中的地理学五、对地理学性质的再认识五、对地理学性质的再认识n 地理学的性质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它涉及到地地理学的性质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它涉及到地理学的定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由对象规定的研究理学的定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由对象规定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在科学中的地位,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内容、研究方法和在科学中的地位,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等。等。n 理性的表述应该是:按传统的科学分类体系,地理理性的表述应该是:按传统的科学分类体系,地理学是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