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人文地理学_第1页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人文地理学_第2页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人文地理学_第3页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人文地理学_第4页
第7章聚落与城市化-人文地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第7章章 聚落与城市化(聚落与城市化(6课时)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掌握聚落形成、发展、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能正通过本章教学掌握聚落形成、发展、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能正确理解和解释中国城市、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确理解和解释中国城市、农村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城市居住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城重点是城市居住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城市景观与感知、乡村的一般类型;市景观与感知、乡村的一般类型; 难点是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难点是城

2、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三、知识要点:三、知识要点: ()聚落的概念与类型()中国城市的发展()城镇标准及我国()聚落的概念与类型()中国城市的发展()城镇标准及我国城镇的建置()聚落体系()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城镇的建置()聚落体系()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城市景观与感知()集镇()乡村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城市景观与感知()集镇()乡村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讨论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法、多媒体课件、讨论五、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五、课的类型:理论综合课六、教学内容与过程六、教学内容与过程聚落聚落聚

3、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聚落又称居民点,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它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聚落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和从事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以聚落是人类定居的场所和从事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类。第1节 聚落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与乡村二、起源与发展二、起源与发展三、城镇标准三、城镇标准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与乡村(一一) 城城 市市 1、定、定 义义

4、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地理学家)。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地理学家)。 2、分、分 类类 (1)城市的地理环境:平原城市、山地城市、高原城市、)城市的地理环境:平原城市、山地城市、高原城市、海滨城市、湖滨城市、沿河城市、森林城市、沙漠城市和矿山海滨城市、湖滨城市、沿河城市、森林城市、沙漠城市和矿山城市城市 (2)城市形态:团状城市、带状城市、组群式城市、星状)城市形态:团状城市、带状城市、组群式城市、星状城市、一城多镇城市、一城多镇 (3)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奥隆索城

5、市职能分类我国城市职能分类(工业城市、我国城市职能分类(工业城市、交通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交通城市、省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县城和特殊职能的城市)市、县城和特殊职能的城市)举例举例行政(政治)、文化职能行政(政治)、文化职能北京北京综合性职能综合性职能各省会、地级城市、各省会、地级城市、工业城市工业城市冶金工业冶金工业马鞍山、攀枝花马鞍山、攀枝花石油工业石油工业大庆大庆煤炭工业煤炭工业大同、六盘水大同、六盘水机械制造机械制造洛阳、齐齐哈尔洛阳、齐齐哈尔汽车工业汽车工业十堰市、长春十堰市、长春交通城市交通城市河港、海港、铁路枢纽城市河港、海港、铁路枢纽城市旅游城市旅游城市桂林、井冈山、黄山桂林、井

6、冈山、黄山(二)集(二)集 镇镇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2、集市、集市 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置。3、乡村、乡村(1) 一般类型的乡村一般类型的乡村 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分按形态对乡村聚落进行分类,可分为密集型、分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散型和半聚集型农村聚落。(2) 活动型村落活动型村落(3) 特殊类型特殊类型 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和经营性农场。美国单户型、集体农场型和经营性农场。二、起源与发展二、起源与发展(一

7、)城市起源(一)城市起源(二)城市的发展(二)城市的发展(1)防御说)防御说(2)集市说)集市说(3)社会分工说)社会分工说第一次(农业第一次(农业Vs.畜牧业),出现了村落;畜牧业),出现了村落;第二次(农业第二次(农业Vs.手工业),出现了城市;手工业),出现了城市;第三次(手工业第三次(手工业Vs.商业),商人的出现商业),商人的出现西方城市的发展西方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村落的发展村落的发展 西方城市的发展始于希腊。西方城市的发展始于希腊。 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罗马时代,城市获得更大发展。 在罗马时代,城市发展方面的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在罗马时代,城市发展方

8、面的重要进展是通过罗马控制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的扩大,把城市带到欧洲的广大地区。 原始的居住地原始的居住地 古代村落古代村落 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 现代村落的发展现代村落的发展城市的公共活动设施发达城市的公共活动设施发达城市发展与军事功能关系密切(营塞城)城市发展与军事功能关系密切(营塞城)首都规划建设体现君主权威首都规划建设体现君主权威 中国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的发展 1. 古代城市发展古代城市发展 军事功能(筑城防御)军事功能(筑城防御) 商业功能(物产商业功能(物产+ +区位区位+ +交通优势交通优势 专业化城市)专业化城市) 半殖民地功能(半殖

9、民地功能(A A、三沿、三沿城市城市 B B、铁路沿线城市;、铁路沿线城市;C C、工矿城市)、工矿城市) 社会主社会主义功能(城市化进程波折;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分区等)义功能(城市化进程波折;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分区等)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第二阶段是1961年至年至1977年。年。第三阶段是从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年到1998年。年。“一五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时期:重点建设,稳步前进50年代未、年代未、6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 1980年改革开

10、放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年改革开放后: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 十六大: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十六大: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村落的发展村落的发展1 1)原始的居住地)原始的居住地穴居、巢居等穴居、巢居等2 2)古代村落)古代村落(1 1)欧洲村落(农牧结合,以村落为中心)欧洲村落(农牧结合,以村落为中心)(2 2)游牧聚落(季节性游牧)游牧聚落(季节性游牧蒙古包,帐蒙古包,帐 篷式住宅)篷式住宅)(3 3)季节聚落(山地

11、游牧)季节聚落(山地游牧)(4 4)烧田聚落(热带雨林、草原、季风区移)烧田聚落(热带雨林、草原、季风区移 动性聚落)动性聚落)3 3)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城市兴起后农村聚落的发展(1 1)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出现专门化村落(种植园等)村落以农牧渔业为主,出现专门化村落(种植园等)(2 2)村落布局差异)村落布局差异4 4)现代村落的发展(日本、美国、中国)现代村落的发展(日本、美国、中国) A A、中国村落、中国村落 B B、西欧村落、西欧村落 C C、移民村落、移民村落 三、 城镇标准(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一)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二)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二)我国

12、城镇建制的设置 A、人口数量、人口数量 B、行政中、行政中心心 C、城镇特、城镇特征征 D、两指标、两指标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度不同,划分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度不同,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标准也很不一致。 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

13、规定城镇标准;标准; 5. 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1.1.城市城市聚居人口聚居人口1010万以上的城镇万以上的城镇聚居人口不足聚居人口不足10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的工矿基地,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的工矿基地,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是边疆地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有必要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城镇。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城镇。 2. 2.镇镇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乡人

14、口乡人口20000人,非农业人口人,非农业人口2000人;人;乡人口乡人口20000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政治、经济地位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工矿区、旅游区、政治、经济地位重要的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和工矿区、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不足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不足2000也可设镇;也可设镇;第第2节节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一)定(一)定 义义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

15、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域、农业活动转变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二)内(二)内 涵涵 1、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2、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3、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增大;、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增大; 4、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城市化分为二个阶段城市化分为二个阶段: 形式城市化形式城市化

16、: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和城市规模扩大; 功能城市化功能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一、城市化的基本概念(三三)标标 志志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增加;城市数目增加;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加强;城市的功能增加;城市的功能增加;城市体系趋于完善;城市体系趋于完善;二、二、 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进程(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二)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郊区城市化(三)郊区城

17、市化(四)逆城市化(四)逆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以向心型城市化为主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内部市区:城市商业服务业和办公事业集中,交通线路汇集,位置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位置大体适中的城市中心区,即建成区。特征:高密度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节约能源,防高密度发展的优点:节省用地,缩短上班距离,节约能源,防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止城市蔓延,保护自然环境。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社会病态(?)高密度发展的不足:拥挤

18、(?),社会病态(?) 香港高密度发展经验香港高密度发展经验:建筑物的外围环境建筑物的外围环境:良好的规划与设:良好的规划与设计,从有限空间创造更多空间,建筑科技,交通管理,大型物计,从有限空间创造更多空间,建筑科技,交通管理,大型物业发展,公众教育。业发展,公众教育。 (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一)内部市区的城市化上海南京路稠密而庞大的人群广州市1.城心地区的城市化城心地区的城市化.城市中心区城市化城市中心区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 中心地区地价飞涨中心地区地价飞涨,高层迭起高层迭起.地下空间开拓空间地下空间开拓空间,向立体发展向立体发展. 2.中间市区的城市化中间市区的城市化.比较

19、稳定比较稳定,传递城市各种传递城市各种“流流”的过渡地带的过渡地带, 动态动态-可能转为城市中心可能转为城市中心. 在该地区城市化表现在在该地区城市化表现在:充分利用和初步改造充分利用和初步改造,缝插针地建住宅缝插针地建住宅,工厂和工厂和小面积改造小面积改造.外围市区: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即外围市区:内部市区外缘,与郊区接壤的环状地带,即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 城市化特征:内部市区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外移城市化特征:内部市区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外移 1)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 2)工业的扩展工业的扩展 3)住宅的扩展住宅的扩展2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外围市区的城市化(三

20、)郊区城市化(三)郊区城市化 发生在工业化后期向服务经济的结构转型中。发生在工业化后期向服务经济的结构转型中。郊区是城市外围之外的环状空间.与城市联系紧密,为城市提供居民生活必需的粮食,蔬菜,花卉等。郊区城市化:1、产生原因、产生原因 (1)城市核心区过于密集的生产要素、人口和建筑所带来的)城市核心区过于密集的生产要素、人口和建筑所带来的“城市病城市病”。 (2)产业部门的土地竞租机制不断完善。第三产业的土地利用)产业部门的土地竞租机制不断完善。第三产业的土地利用效益和竞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只能向外围转移。效益和竞租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其他产业只能向外围转移。 (3)城市对外交通

21、网络的形成和交通工具的完善。)城市对外交通网络的形成和交通工具的完善。(三)郊区城市化(三)郊区城市化2、结果、结果(1)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转移;()城市核心区人口向郊区转移;(2)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郊区成为城市核心区工业扩散的理想区位;(散的理想区位;(3)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也被迫迁往郊区;()竞争能力差的商业也被迫迁往郊区;(4)促使)促使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城市核心区与外围地区共同构成都市化地域。3、特点、特点 (1)土地利用集约化)土地利用集约化 (2)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农业工业服务业;(3)城市网络化。)城市网络化。(三)郊区城市化(三)郊

22、区城市化4、评价:评价:郊区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退,大城市的规模仍在扩郊区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的衰退,大城市的规模仍在扩大,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只是城市扩展方式转为低密度蔓延。大,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只是城市扩展方式转为低密度蔓延。2、原因、原因(1)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人们追求田园式的居住环境;(2)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工业选址的限制减少;(3)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工业企业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低廉的土地。1、定义、定义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

23、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四)逆城市化阶段(四)逆城市化阶段 三、 城市化的机制 人口增长的压力人口增长的压力-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

24、动力.(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1、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2、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工业化是工业生产在城市地域形成集聚的过程。(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四)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四)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五

25、)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五)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 20世纪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超过第二产业规模,工业化对加速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作用超过第二产业规模,工业化对加速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作用相对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当前广大发展中相对减弱,第三产业的作用日益增强。但当前广大发展中国家生产力还较落后,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国家生产力还较落后,工业化仍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动力。0102030405060701000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制造业占GDP比重人均GDP(美元)(%)图图1 发

26、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图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关系图0102030405060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工业部门占国民收入比重图图2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分析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分析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农村推力农村推力城市拉力城市拉力农村资源减少农村资源减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就业机会就业机会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减少服务

27、水平服务水平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贫困,收入增长缓慢受教育机会受教育机会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保障缺乏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三)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三)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一)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1 1、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1900190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年世界城市化水平13.6%, 195013.6%, 1950年年29.2%,198029.2%,1980年年39.6%,199839.6%,1998年年46.1%, 200546.

28、1%, 2005年年48%.48%.20082008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超过了年世界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50%。发达国家。发达国家80%80%,我国,我国20092009年达年达到到45.68%45.68%(2009.9.172009.9.17)2 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100100万人万人,1800,1800年只有伦敦一座年只有伦敦一座,1850,1850年年3 3座座,1900,1900年年1616座座,1950,1950年年150,1980150,1980年年234234座座. .世界人口最多城市日本首都东京人口约世界人口最多城市

29、日本首都东京人口约12291229万万 3 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发达国家一般都在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80%以上以上 , ,发展中国家进展慢发展中国家进展慢, ,水平低水平低. .4 4、发达国家出现、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倾向。倾向。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和农村扩散的现象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和农村扩散的现象, ,成为成为“逆城市化逆城市化”现现象象城市化的预备期城市化的预备期城市化的发展期城市化的发展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城市化成熟期城市化成熟期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拉平的拉平的“S”型曲线型曲线(二)当代中国的城市

30、化特征(二)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1 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01980年年19%,199019%,1990年年26.4%,200026.4%,2000年年36.2%,200336.2%,2003年年40.6%,40.6%,我国的城市化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水平已达45.68%45.68%(2009.9.172009.9.17) ,据有关方面预计,今后我国每,据有关方面预计,今后我国每年将有年将有12001200万人成为城市居民。万人成为城市居民。2 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v 农村出现工业小区等农村出现工业

31、小区等, ,推动农村地区人口和产业集中推动农村地区人口和产业集中, ,出现乡村城出现乡村城市化市化3 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开始形成;、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开始形成;v 20052005年年100100万人口有万人口有5151个个. .环渤海湾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江三角洲城市群. .4 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v 东部东部, ,东北城市化水平高东北城市化水平高, ,西部西部, ,西南水平相对低西南水平相对低. .(三)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三)世界城

32、市化的发展趋势1 1、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速;2 2、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形成全球城市多极格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形成全球城市多极格局;3 3、大都市连绵区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大都市连绵区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和活力的地区;4 4、首位城市将主宰世界经济;、首位城市将主宰世界经济; 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如全国、省区等)或相对完首位城市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范围内(如全国、省区等)或相对完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首位的、亦即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而国际城市整的城市体系中,处于首位的、亦即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而国际城市是指在国际有一定影响

33、、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城市。是指在国际有一定影响、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城市。5 5、国际性的城市内部社会极化现象突出;、国际性的城市内部社会极化现象突出;6 6、全球开始掀起建设生态城市浪潮;、全球开始掀起建设生态城市浪潮;7 7、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开始形成。、世界城市网络体系开始形成。第第3节节 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 一般说来,影响城市区位条件的是防卫与交通。一般说来,影响城市区位条件的是防卫与交通。 (一一)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从防卫出发而选择的区位 1.在利用河流方面。在利用河流方面。古代为增强城市防卫能力,在城墙外挖建护城河。古代

34、为增强城市防卫能力,在城墙外挖建护城河。利用天然河流对防守最有利的条件是河心岛或于河流汇合处或曲流利用天然河流对防守最有利的条件是河心岛或于河流汇合处或曲流形成的三面环水的形成的三面环水的“半岛半岛”型位置。型位置。 2.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与内港。在利用海洋方面作为防卫的有利条件有半岛、岛与内港。 3.制高点和隘口。制高点和隘口。为防守目的建立的城市,把防守放在第一位、经济放在次要地位,为防守目的建立的城市,把防守放在第一位、经济放在次要地位,故这类城市面积不可能太大,是城墙坚固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如果故这类城市面积不可能太大,是城墙坚固的军事和政治中心。如果不能在经济上

35、具有地位和作用,会影响城市的地位与发展。不能在经济上具有地位和作用,会影响城市的地位与发展。我国的重庆,就是由于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形成我国的重庆,就是由于位于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形成“半岛半岛”,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军事地位非常重要。瑞士的伯尔尼也是利用三面环水的有利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瑞士的伯尔尼也是利用三面环水的有利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最初就是从半岛的聚落而发展起来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最初就是从半岛的聚落而发展起来的。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岛就是荷兰人为在周围进行殖民活动而最初建立的据点。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岛就是荷兰人为在周围进行殖民活动而最初建立的据点。在港口方面,日本

36、的东京湾,东京位于湾里面,入口的横须贺发展为保卫东京的军港在港口方面,日本的东京湾,东京位于湾里面,入口的横须贺发展为保卫东京的军港 我国很多城市是河港,其河流入口处就成为军事要塞,如广东的虎门我国很多城市是河港,其河流入口处就成为军事要塞,如广东的虎门天津的大沽口天津的大沽口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二二)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城市区位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吸引范围和服务范围就是决定其城市的规模、作用、地位及未来城市吸引范围和服务范围就是决定其城市的规模、作用、地位及未来发的关键因素。然而,吸引范围与服务范围又与交通条件和交通工发的关键因素。然而,吸引范围与服务范围又与交通

37、条件和交通工具有密切联系。具有密切联系。 1.城市与水运的关系。城市与水运的关系。 2.城市与陆运的关系。城市与陆运的关系。 3.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海上交通与城市的关系。 二二 、城市与自然环境、城市与自然环境 (一一)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 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 它的特点一是力量大,二是突发性。它的特点一是力量大,二是突发性。 (二二)地形与城市地形与城市 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说来,平坦而地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说来,平坦而地势稍高的

38、地形是比较理想的。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三三)气候与城市气候与城市 气候与城市关系很大,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注气候与城市关系很大,如多雨地区要考虑防洪与排水,寒冷地区要注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影响问题。意取暖、防冻。特别突出的要注意城市本身所带来的严重气候影响问题。 第一是热岛效应问题。第一是热岛效应问题。 其次是排水。其次是排水。 (四四)水资源与城市水资源与城市 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供水,另一方面又要大量排水,特别是排除污水,城市一方面需要大量供水,另一方面又要大量排水,特别是排除污水,如不加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问题。

39、如不加处理也会给下游城市及周围地区带来严重问题。 (五五)城市的生物环境城市的生物环境 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的城市创造优美的文化景观与田园风光的城市既是反映人对回归自然的既是反映人对回归自然的潜在愿望,也是现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课题潜在愿望,也是现今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三三 、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建成区和正在城市化的城市地域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由建成区和正在城市化的外侧郊区组成。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的地理位外侧郊区组成。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功能的地理位置及其

40、分布特征和组合的关系,是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的关系,是城市功能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 (一一)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形成地域结构的动力 动力分两方面,即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驱使居民动力分两方面,即集聚力和离散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驱使居民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和某些部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向相反方向,驱使其转向郊区。 1.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下面二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它提供了多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下面二方面原因引起的。第一它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第二它

41、具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 2.离散力。离散力是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离散力。离散力是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 第一是经济条件方面。第二是社会条件方面。第一是经济条件方面。第二是社会条件方面。具体因素包括:历史、经济、政策的等等,共同影响城市内部的地域分化。 3.摩擦力摩擦力 。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如自然地。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如自然地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理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 (1)同心圆模型同心圆模型:是1929年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伯吉斯(Ernest W. Burgess)提出的。 (2)扇形模型扇形模型

42、: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H. Hoyt)于1939年提出的。 (3)多核模型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C. D. Harris)和乌尔曼(E. L. Ullman)于1945年提出的。(二) 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1.1.中心商务区;中心商务区;2.2.过渡带;过渡带;3. 3. 工人家庭带;工人家庭带;4.4.中产阶级住宅中产阶级住宅带;带;5.5.通勤带通勤带同心圆模式图同心圆模式图1.1.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2.2.批发和轻工业区;批发和轻工业区;3.3.低收入居住带;低收入居住带;4.4.中收入居住区;中收入居住区;5.5.高收入居住区高收入居住区扇形模式图扇形模式图成

43、因成因(1) 高租金住宅高租金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延伸;线延伸; (2)高租金住宅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条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件较好的地区,如滨如滨 水地区。水地区。扇形模型扇形模型在交通工具在交通工具影响下,城影响下,城市功能区出市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展的趋势。 中心中心商务区商务区批发商业及批发商业及轻工业区轻工业区 低级低级住宅区住宅区 中级中级住宅区住宅区 高级高级住宅区住宅区1.1.中心商业区;中心商业区; 2.2.批发和轻工业区;批发和轻工业区; 3.3.低收入居住带;低收入居住带;4.4.中收入居住区

44、;中收入居住区; 5.5.高收入居住区;高收入居住区; 6.6.重工业中心区;重工业中心区;7.7.市郊商业中心区;市郊商业中心区; 8.8.市郊居住中心区;市郊居住中心区; 9.9.市郊工业中心区市郊工业中心区多核模式图多核模式图原因:原因: 一是城市的多样化一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各种功能不断出现,各种功能有不同的需要,功能有不同的需要,在空间上呈现出特殊在空间上呈现出特殊的地域结构;的地域结构; 二是多核心城市常二是多核心城市常是由几个小市镇扩展是由几个小市镇扩展合并而成长起来的。合并而成长起来的。 中心中心商务区商务区批发业及批发业及轻工业轻工业区区 下层阶下层阶级住宅区级住宅区

45、 中产阶中产阶级住宅区级住宅区 高级高级住宅区住宅区城市围绕不同点城市围绕不同点发展起来,形成发展起来,形成多核心模式。多核心模式。重工重工业区业区 工业性工业性近郊近郊 居住性居住性近郊近郊 离心离心商务区商务区多核心模型多核心模型特大城市的地域结构中心商务区行政中心区工业区居住区零售商业区文化区混合职能区第第4节节 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克里斯泰勒早在克里斯泰勒早在1933年就发现了城市等级规模的阶层性,并提年就发现了城市等级规模的阶层性,并提出了出了“门槛人口门槛人口”这一概念。实际上,不论城市聚落还是农村聚这一概念。实际上,不论

46、城市聚落还是农村聚落,都有等级性,并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落,都有等级性,并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一、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一)城市体系的概念(一)城市体系的概念(二)城市的等级规律(二)城市的等级规律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体系。在体系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内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

47、的有机整体,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系统。就是城市系统。1、等级规模法则、等级规模法则2、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法则1.等级规模法则1.pqrrp=Pr为为r等级城市的人口数量等级城市的人口数量r为人口规模的等级为人口规模的等级P1为最大人口的数量为最大人口的数量q为常数为常数 1913年奥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现一定规则。年奥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现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

48、,以此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ran-size rule)。)。1949年济普夫更明年济普夫更明确了这一规律,因此称之为奥尔巴哈确了这一规律,因此称之为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济普夫法则。2.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法则 杰佛逊杰佛逊1939年提出他观察到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年提出他观察到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重要城市大许多倍。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市系统中重要城市大许多倍。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后经修改,认为有些国家首都不一定是首众多中小城市系统。后经修改,认为有些国家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如华盛顿等。位城市,如华盛

49、顿等。 因此,法则修改为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因此,法则修改为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中心也可以成为首位城市;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三)农村聚落体系(三)农村聚落体系 农村聚落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农村聚落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农村聚落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和农村聚落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和特点各异,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因素可以特点各异,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因素可以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不同等级的村镇间往往存在着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不同等级的村镇间往往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在空间结构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紧密的联系,从而在空间结构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体系。二、城市景观与感知二、城市景观与感知 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