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化学学科中实施创造教育的策略与案例_第1页
第六节化学学科中实施创造教育的策略与案例_第2页
第六节化学学科中实施创造教育的策略与案例_第3页
第六节化学学科中实施创造教育的策略与案例_第4页
第六节化学学科中实施创造教育的策略与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节化学学科中实施创造教育的策略与案例【化学教研组教学特色】严格的教学常规管理是使整个教学集体活而有序,行而有矩的基础。先进的教学思想,宽阔的科研视野是使整个集体永保活力的根本。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体现学术性、研究性和创造性。为了从整体上改进化学教学,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自2000年起,我们教研组在化学基础性课程教学中引入了STS(科学技术社会)思想。为了更好地以科研为先导,指导教学实践,将化学学科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效应,建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开展了“中学生环境教育模式探讨”的实践。近几年来,化学教研组累计出版各类书籍十余种,

2、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了“以问题为中心,群体合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已完成校本教材分析化学基础的编写,汇编整理成高一、高二教师资料包,优秀教案集,优秀课件集。此外,每学期都有56个学生小课题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研究,其中,有获得市、区一、二等奖的优秀学生课题及论文。在学科竞赛方面,近两年来,无论是市白猫杯应用化学竞赛,还是市东华杯化学竞赛,乃至全国化学竞赛,屡次获得第一、第二的好成绩。在研究型课程的展示,创造教育思想的介绍,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展示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中,我们的教师都积极参与,向全国、全市同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化学教学的魅力,展现我校的办学思想,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3、一、 学科特点与指导思想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根据统计,世界的发明与创造专利申请中,近20%与化学化工有关。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见下图:纺织农业材料住汽车行能源医药卫生

4、信息环境保护化学衣食住行化学研究物质宏观的组成、性质、变化,需要运用实验和观察手段,以及通过文献检索来收集需要的信息,还需要用化学语言进行描述,更需要对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科学的概括和理论思维;化学也研究物质微观的结构和反应历程,需要进行推理、类比、微观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从而确定分子中的原子是如何结合、相互影响和变化、运动的,确定物质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化学探索是一种有个人特色的、高度竞争性的活动,需要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需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同时也为个人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不侧重于模仿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

5、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点:1、运用实验和观察的手段进行探索和验证。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强调科学观察在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和信息的收集,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2、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反应历程。通过对微观颗粒及分子结构的认识,重视原型启发,激起联想,指导学生运用创造想象同创造思维结合而产生创造设想。3、帮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对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明智的决策。通过在生活及社会的背景中学习化学,更深刻地认识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具体实施步骤,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4、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在元素及

6、其化合物的学习中,重视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训练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5、研究科学发现的认识方法。提倡“发现学习”,重现一些重要的化学原理的产生过程,化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去探索、发现和获得科学成果的创造思维过程。二、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策略1、 在化学教学中融入STS(科学技术社会)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相关。知识越丰富,产生重要设想的可能性就越大。正如泰勒所说:“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基于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对人的智能结构的要求,创造教育的课程内容中即要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要有人文科学

7、的内容,要从单纯传授分科知识转为分科与整体并存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STS思想强调联系、系统、综合,把人类、自然和社会看做一个有机统一体,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进行研究。 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化学技术的成果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应该强调科学一技术一社会的相互联系。化学教学应该综合: (1)环境保护知识:如水质分析、食品检验、温室效应、O3层空洞,酸雨、汽车尾气、金属腐蚀与防护,上壤改良、三废利用等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现代意识。 (2)工农业生产:如合成材料、冶金、石油煤化工、氯碱工业、电镀、化学电

8、源、农药化肥、造纸、涂料;印染、粘合剂,食品工程、医药卫生、新物质、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利用等问题;揭示化学原理、生产过程、工业规范、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介绍新工艺、新技术、展示未来世界化学科学的前景。如:评价一种工艺,可从下列观点中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工艺先进吗?生产条件,设备要求如何,能耗低吗?有毒害污染,易防治吗?考虑了变废为宝,资源的综合利用吗?原料来源广吗?可再生吗?工艺最短吗?有副反应,转化率高,速度快吗?设置此类问题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理解化学的现实意义。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

9、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景”能满足这种需求。1) 激疑营造和谐氛围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教师在课堂上要依照知识的科学性和趣味性,选用适当的趣例或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设置疑问,诱发学生急于解疑的欲望,激起强烈的学习动因。例如:在讲述“氯气的漂白杀菌作用”时,为了使这一单调的内容变得饶有趣味,可创设几个问题:夏天的自来水为什么有一股很强烈的气味,水中混入了什么物质?通入氯气为什么能消毒?久置的自来水中特殊气味为什么会消失?这类贴近生活实际的设疑,增强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2) 引入矛盾

10、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有疑,方为进矣”。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书上怎么说,学生就怎样回答的情况。“书”云亦云,如何“医治”这种毛病?有效手段就是教师要适时引入矛盾,于无疑处生疑,活跃学生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例如:在上“胶体”一课时,先让学生写出KI +AgNO3 AgI + KNO3,然后提出:是否在任何情况下,碘化钾和硝酸银溶液反应都有黄色沉淀产生呢?这种标新立异的提法,引起了学生的争论和反驳。通过补充在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碘化钾,边滴边振荡的实验,其结论出乎学生的意料,打破了思维定势,使学生感到新鲜,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3) 在重、难点处引导学生探究教材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感到学

11、习困难的所在。学生迫切希望弄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此时教师应抓住这个节骨眼,制造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探索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教师一开始就设问:酸的水溶液由于H+ OH-而显酸性,碱的水溶液由于OH-H+而显碱性,那么正盐的组成中只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它的水溶液是不是都显中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重点。接着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用PH试纸分别检验CH3COONa、NH4Cl、NaCl三种水溶液的PH值,学生观察现象后,教师再提出:“这些盐本身并不能电离出H+ 和OH-,为什么有的溶液显酸性,有的显碱性,有的显中性呢?此时,学生的脑子里充满疑惑,通过对

12、水的电离平衡,强弱电解质的复习,学生自己推测出溶液中H+和 OH-的关系,解释溶液PH值不同的原因,从而牢固地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实质和规律。4) 质疑创设兴奋高潮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创造性,安于现状,囿于常规,不善于站在习惯思维的对立面上去考虑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些与常规相悖的问题,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诱导学生分析、探索其中的规律。例如:讲到“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时,可设计一个实验:取一溶液(标签背向学生),加入几滴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然后发问:这种溶液里有无硫酸根?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有。这时教师慢慢拿起盛此溶液的试剂瓶,并把标签面

13、向学生,标签为硝酸银,学生愣然,转而恍然大悟。同学们兴奋了,教师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怎样检验这种溶液中有无硫酸根?使学生悟出用氯化钡作试剂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前提条件。5) 课堂结尾巧妙设置悬念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课后去思考、研究。因此,有些课讲完后,需要把课尾作为课内外的纽带,精心设计“悬念”,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悬起来,产生解疑的需要,促使他们向课外延伸,深化课堂教学。例如:介绍完“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后,设计下列问题:纯碱、明矾都属盐类,为什么家庭中常用纯碱代替烧碱洗涤厨房用品上的油污?用明矾溶液代替盐酸洗涤热水瓶中的水垢呢?这样一来,无需教师强调,学生回自觉预习新课,为下一

14、节课的学习创造了条件。3、 贯穿化学史的探究于日常教学中,完善学生创造性人格。在化学教学中恰当运用化学史,可以使教学不只局限于现成知识的静态结论,还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化学发展的科学精髓;不只局限于科学知识本身,还可以揭示出其中的人文思想和方法,展示化学家的人文精神风貌,使学生受到教益。1) 应用化学史实,运用历史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在情景设置的氛围下,教师带领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对新奇事物的兴奋感,这样,教师所教给学生的知识,就不致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而会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在教学中运用历史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追踪化学发展的轨迹,这会获得

15、一种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增强他们的主动求知精神。例如:在讲授电子云的图像时,适当联系一下人们对原子结构探索的过程,从汤姆逊的“西瓜式”,卢瑟福的“行星式”,到玻尔的“旧量子化”的原子模型,直到玻恩运用概率分布解释的电子云图像,从变动和发展的角度去阐述,就会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每一种模型的提出,在当时看来尽管比较合理、甚至得到过公认,但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有的需要补充或修正,有的则可能被推翻。这样把知识作为历史的产物来考察,从它的孕育、产生和发展的流动中去进行阐述,就会活跃学生的思想,启发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甚至可能为此而立志,为揭示微观物质世界的奥秘而奋斗终身。2)研究化学创新实践过程,学习探

16、究方法。化学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化学研究方法或化学智慧的历史。因此,结合化学史进行化学教学,就不仅可以学到作为知识活动结果的知识结论,而且可以学到反映在认识活动过程中的研究方法,从而学到运用知识和发展知识的方法。例如,讲到原子分子学说,就可以结合它的确立过程,学习其中的科学抽象的方法。三、 化学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操作方法(一)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实验教学,培养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能力,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1、 直觉和灵感思维的培养直觉和灵感均属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直觉是综合运用经验知觉信息,实现对问题的直截了当的、瞬间的、快速抉择的

17、思维活动。灵感是思维的特殊形式,是一种顿悟。例如:在讲铝这一章Al(OH)3一节时,课本强调Al(OH)3具有两性,在制备Al(OH)3时加入适量NaOH,若过量则得不到Al(OH)3,如何体会好适量的含义,及在什么环境下Al(OH)3能稳定存在呢?选择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甲、乙两人都欲制Al(OH)3,所用的试剂相同,即用同一瓶的NaOH溶液和同一瓶的Al2(SO4)3溶液,不同的是甲往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加入Al2(SO4)3,乙往盛有Al2(SO4)3溶液的试管中加NaOH溶液。问最后谁能得到Al(OH)3?对这道题学生的答案开始都是一样的,乙能得到Al(OH)3,对学生的答案,

18、不急于肯定,也不否定,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到甲的现象是这样的:先出现白色沉淀,振荡试管沉淀消失,当这种现象重复数次后,再加入Al2(SO4)3溶液出现的沉淀无论怎样振荡试管都不消失了,而且随着Al2(SO4)3溶液的继续加入,出现的沉淀越来越多。观察到乙的操作现象是这样的: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出现沉淀且振荡试管不消失,但随着NaOH的增加,沉淀逐渐溶解,且NaOH越多,沉淀溶解的就多。直到最后沉淀全部溶解,再也无白色沉淀,毫无疑问,实验现象与原有答案相反,每个人的大脑都出现了一个问号,这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甲、乙开始出现沉淀是因

19、为:Al3+3OH Al(OH)3,但甲的试管中盛有NaOH,为强碱性环境,故生成的Al(OH)3沉淀又溶解即发生了;Al(OH)3+OH AlO2+2H2O的反应;乙的试管中盛的是Al2(SO4)3溶液,故Al(OH)3不消失,当甲的试管里的所有的NaOH都与生成的Al(OH)3反应变成AlO2之后,再往试管中加入Al2(SO4)3溶液就发生双水解反应3AlO2+Al3+6H2O 4Al(OH)3,而乙试管中所有的Al2(SO4)3都变成了Al(OH)3之后,再加NaOH就发生Al(OH)3+OH AlO2+2H2O,NaOH加入的越多,Al(OH)3溶解的越多,直至Al(OH)3全部溶解,

20、通过分析发现:原先的答案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即用可溶性的碱与盐反应制不溶碱,又因为Al(OH)3的两性,因而试剂的用量也做了限制,即NaOH不得过量,这条思考路线的结果当然只能是乙能得到Al(OH)3,实验设疑的思考方式显然与原答案的思考方式不同,用Al3+和AlO2的水解反应来制Al(OH)3,因而貌似不能得到Al(OH)3的甲得到了,而乙却得不到.通过以上的试验和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了突破常规思考方式,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乐趣,激发了学生们培养自己思维创造性的自觉性。2、用类别变动法,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指一个问题有很多可能的解决方法。采用类别变动法可用来克服思维定势和功能固

21、着的影响,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在化学实验中,每一类化学仪器都有其主要功能,在使用时,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仪器的特点,即仪器使用原理化;同时,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掌握仪器的一些其它功能,即许多仪器往往具有多功能性。例如:常见装置(图示) AB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用途。若从A处通入气体,即成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若从B处通入气体,即成为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装置;若将广口瓶盛满水,从B处通入气体,即成为排水法收集装置。若在广口瓶中盛放适当的化学试剂,然后将气体从A处通入,即成为洗气装置,可用来除去某些气体中混有的杂质气体,或干燥气体。若广口瓶中盛满水,不溶于水的气体从B处通入,即成为储气瓶;

22、若广口瓶中盛有某种气体,将水从A处通入,所需气体即可随取随用、随时关闭。若广口瓶中盛满水,气体从B处通入,在A处接一量筒,即成为气体体积的测量装置。若从A处通入NH3,从B处通入HCl,即成为反应容器,会观察到有趣的实验现象。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逻辑推理、深思熟虑、疑问态度、自主思维等特点。批判性思维含有“批判”和“思维”两词的复合意思。“批判”一词要求有仔细的判断;“思维”意为有见解、思考、记忆、计划、想象、推理。美国批判性思维教学协会把批判性思维定义为:通过观察、体验、思考、交流收集和产生的信息,经过积极地分析、综合、评价和应用的智力活动。简单地说批判性

23、思维就是用探询的方法和态度看待世界,以创造、动态的观点看待事物。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虚心地进行自我检查,坚持正确的观点,放弃错误的想法。这是一种既善于从实际出发,又善于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推断苯的分子结构的时候,学生会想到苯的链状结构(见图一),可以通过能否使溴水褪色(发生加成反应)和能否使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来加以否定。 若苯分子为多环结构呢(见图二)?直到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睡梦中终于发现了苯的结构。凯库勒苯环结构的有关观点:(1) 6个碳原子构成平面六边形环;(2) 每个碳原子均连接一个氢原子;(3) 环内碳碳

24、单双键交替。学生根据凯库勒的观点画出苯分子的结构示意图。用现代苯分子的结构观点看凯库勒的苯分子结构有无缺限?按照凯库勒单双键交替的苯分子环状结构,苯环上的二取代物应该有几种?(如二卤代物)但实验证明苯分子的二元取代物只有三种,其中()和()是等同的。由此说明苯分子中不存在单双键交替的结构。进一步研究表明苯分子具有如下结构特点:(1) 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所有原子均在同一平面上;(2) 所有键角为120;(3) 碳碳键键长为1.4010-10m(介于C-C键1.5410-10m和C=C键1.3310-10m之间)。至此,学生知道苯分子的环状结构中所有的碳碳键等同,且介于单双键之间,苯分子的确切

25、结构应为: (二) 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的方法创新性学习是在创造性思维支配下的、与学习主体实际相宜的、富有新意和效率的学习方式。创新性学习区别于一般学习的主要方面在于学习主体以何种独特而有效的策略获得新知识,而不在于他是不是能很好地消化新学习的内容。要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有计划的引导学生向书本(课本之外)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他人学习,这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一条基本途径。例如:让学生以“化学在家中”为主题进行调查分析,了解“衣、食、住、行、用”中的化学知识。结合保护水资源,禁用含磷洗衣粉等环境保护的口号,布置学生对含磷洗衣粉与水体污染的关系

26、作出调查,开展科技活动。学生的调查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探索过程,学生从中了解到以往用的含磷洗衣粉中含三聚磷酸钠,三聚磷酸钠有非常好的络合性,在洗衣过程中作为助洗剂有利于去污,但是它造成了水质富营养化,使水发黑、发臭而变质。2、全面发挥 “学习中介要素”的作用所谓“学习中介要素”是指工具、价值、人际关系等.工具即各种教具。化学实验就是使用化学仪器来探索和研究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学生面对颜色、形态、光、气味、热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的化学现象时,各种感觉器官同时受到刺激,最易促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电脑已进入许多家庭,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信息来学习。例如:学习碳的同素异形体时,学生对

27、书本中给出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只有金刚石和石墨有异议。通过自己上网查找,不少同学查到了好多关于碳的单质的信息,了解到碳元素除了有金刚石、石墨外,还有C60、C70等多种簇类单质形态。学习手段的多样化,学习效率的提高,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也使他们认识到知识是在人们的不断探索中得到发展的。价值在决策中起着决定作用,重视价值这一学习中介要素的作用,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当一个人必须要从多样的价值中作出选择时,这种压力就会引起紧迫感,而正是这种紧迫感促进了创新性学习。因此,可以说价值是任何创新性学习的酶。要促进创新性学习,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对学习的作用不可低估

28、。3、把教和学的过程变成“研究”和“发现”的过程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联系往往是隐含的),教师要把握住知识间的联系链条,由此入手,设置让学生“创新”的情景,使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发现“新”知识。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镁、铝等金属的性质,有了学习金属及化合物的经验,我们做了如下尝试。教师手拿两根长度相等,粗细相同的、锃亮的金属条,一根是铁条,一根是铝条。问:能用哪些方法鉴别出哪根是铝条,哪根是铁条?学生们提出了很多鉴别的方法,包括使用物理中的电学知识来进行鉴别。又问:如果对所有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呢?可以看到,大致分为两类,即:从物理性质角度,、可比较质量。用手拿起金属

29、丝掂一下重量,重的一根是铁丝,较轻的一根是铝丝调节天平平衡后,分别将待鉴金属丝放在左右两盘,其中下沉的一盘是铁丝,上升的是铝丝。、比较机械强度。双手拿住待鉴金属丝的两端,轻轻使其弯曲,较易变形的一根是铝丝,不易变形的是铁丝。用铁榔头敲击待鉴金属丝,易敲扁的一根是铝丝,不易敲扁的一根是铁丝。、比较磁性。能被磁铁吸引的是铁丝,不能被吸引的是铝丝。等等。从化学性质角度,、与强碱溶液反应,表面有气泡的是铝丝,无现象的是铁丝。、与弱氧化性酸反应,产生气泡较剧烈的是铝丝,较缓慢的是铁丝。、与稀硝酸反应,反应后溶液显黄色的是铁丝。、原电池原理。用稀硫酸作电解液,铝作负极、铁作正极。等等。最后,只要让学生自己

30、总结,铁性质的掌握就水到渠成了。【教案】燃料的充分利用【教学说明】 “燃料的充分利用”这节是“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这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已对溶解过程、化学变化中的热效应有了一定的认识,能用热化学方程式和能量变化图来表示一些反应过程。燃料的种类很多,取材很广,燃料的燃烧具有不可逆性,不同燃料燃烧的热值是不同的,有些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因此,上好这一节课,既有利于巩固、应用并完善已有的知识,又能让学生对世界及我国的燃料现状及利用率有所了解,提出一些使燃料充分利用的建议,增强主人翁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燃料的充分利用”这节课中,本人遵循的是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体现

31、一个思想,完成二个出发点,解决二个整合,运用三种手段”。一个思想:创造教育思想以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为根本,强调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二个出发点:创造实践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通过家庭小实验和奇思妙想栏目的设置,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发挥想象力,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二个整合:化学教学与德育整合,化学教学与创造教育思想整合本节课中能充分体现我校“明理实践体验感悟升华明理”的螺旋上升式德育过程模式。三个手段: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研究性学习方法、心理教育辅佐通过网页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提前二周,分小组选择研究型课题。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32、合作互助精神的集中体现。【总体思路】 能源是世界运转的动力,经济的增长总是伴随着能源的消耗。面对日趋严峻的能源供需矛盾以及环境挑战,安全、高效、清洁、可再生的、蕴涵高科技含量的新能源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能源政策所追求的目标,反思中国的能源现状、能源结构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本节课从学生生活中燃料的种类;世界及我国燃料资源储量及人均占有量的对比;一则具体的家庭小实验,即1m3煤气能烧开几壶水的问题情景出发,引出燃烧热与热值这两个物理量。通过具体的计算,揭示出理论上1m3煤气烧开的水的壶数与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差距,从而明确我国的燃料现状:危机与浪费并存。在一种强烈责任心的推动下,由学

33、生自行提出问题,即如何充分利用燃料。 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课内的小组讨论,同学就如何充分利用燃料尽情发表个人不同的见解,包括一些个人的实验数据。并就所有的见解进行归纳与总结,以观点的形式呈现。其间,蕴涵了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美、日、中能源政策的对比及我国能源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进一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来理解提出燃料充分利用的战略意义。确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明确自身的义务。【认知目标】1、 知道燃烧热和热值的区别与联系,会用燃烧热和热值进行计算。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综合地运用知识去解释如何充分利用燃料。3、 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的能源政策,能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去理解我国能

34、源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明确提出燃料充分利用的战略意义。【能力目标】1、 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 交流技能的培养。3、 资料收集、整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目标】1、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2、 进一步确立可持续的发展观。【重点】1、 理解为什么要充分利用燃料。2、 综合地运用各科知识去解释如何充分利用燃料【难点】能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去理解提出燃料充分利用的战略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组织形式】小组讨论与集体交流【教学过程示意图】程序 内容 思路 调查: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燃料。 图示:世界及我国的燃料储备,人均占有量与使用年限比较。 家庭小实验结果:1m3煤气

35、能烧开几壶水。 创设问题情景(我国的燃料储备有限,人均占有量低。) 提出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燃料) 知识点的介绍与应用(揭示燃料紧缺与能源浪费严重的现实)知识点:燃烧热与热值概念的引入。 一些物质的燃烧热及部分燃料的热值。计算: 用热值进行计算。图示:中美能源效率比较。 探索问题(交流如何充分利用燃料)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一些家庭小实验的实施。(课前)讨论:如何充分利用燃料。交流:如何充分利用燃料。 支持某些观点的论据的充分展示解决问题(提出充分利用燃料的途径和方法) 不同观点的归纳。 从国与国的比较及中国的国情出发,再次明确提出燃料充分利用的战略意义。学生总结:将所有的论据归纳成不同的 观点。讲

36、解:美、日的能源政策;我国的能源结构发展战略及对策。 【教学过程操作说明】主要任务学生发言教学意图谈谈日常生活中的燃料煤气、柴油、汽油、煤油、煤、天然气、液化气、酒精、柴*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分析图表(世界及中国煤、石油、天然气储备图;世界及中国煤、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量图。)我国的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原油储量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18位。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的国家。我国人均能源资源不足,特别是油气资源短缺。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世界及我国的燃料储备及人均占有量有明确的认识*能从图表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以观点的形式呈现。基本

37、概念的具体运用(燃烧热、热值)1m3的城市管道煤气能将约10壶4升的水从10加热到100?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煤气这种燃料热能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新知识在具体情景中的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科学观察力的培养。*明确危机与浪费并存的我国燃料现状。创造潜能的激发。谈谈如何充分利用燃料1 燃料的充分燃烧目的是*增大燃料和空气的接触面,使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 降低污染。工业上(举例):*固体燃料的粉碎 *液体燃料的雾化 *通入足量的空气。日常生活中(实验):空气量与煤气发热量的关系。提出调节空气阀门,使煤气的火焰颜色呈桔红色和蓝色,记录烧开一壶水所用的时间及煤气量。发现前者时间长。2 热能的充分利用目的:* 提高热能的使用率 * 减少热污染工业上(举例):*蒸气的循环利用 *余热的充分利用(加热生活用水;提供企业内部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