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综合教育学部分纲要Mr. Zhang2015.5.22教育1、 教育的概念广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学校教育。 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促进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个体角度: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2、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体现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3、 教育的结构教育者;受教
2、育者(学习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或教育措施) 内容上看: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科书; 形式上看: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注: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才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4、 教育的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培养人影响社会,即:派生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方式:显性功能: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与教育目的相吻合的结果。隐形功能:伴随显性功能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
3、能。5、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各宗教)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西方近代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忽略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的养育行为之间的差异。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教育起源于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学家)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6、 教育的发展(1)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教育和社会生活、劳动生产紧密相连;教育具有全民性、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教育具有
4、原始性。(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各时期教育的特征:奴隶社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出现学校教育。(我国最早的学校出现于商朝)特征: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的工具,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学校教育趋于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封建社会:特征:等级性、专制性、保守性、劳动与劳动生产相脱离。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古代各时期教育的发展:夏代:已有学校设置(无考古证实),“序”: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校”:面向平民甚至奴隶。商代:比较正规的学校教育场所(有文献与考古证实),大学、小学、庠,序等。西周: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显著特征
5、:“学在官府”,“学术官守”;设有“国学”(王城,诸侯国),“乡学”(地方);基本学科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倡导学术自由,儒墨两家影响最大。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为最高教育机构;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或者“郡县学”,发展于“文翁兴学”。隋唐:重振儒术,三教(儒、佛、道)并重;采取科举制;中央官学主干: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宋、元、明、清: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初秋;明代后八股文成为科考固定形式,八股文出现表示封建教育开始走向衰落
6、,光绪三十一年废除。古印度:教育与宗教相联系,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古埃及:开设宫廷学校和职官学校,培养贵族和官员子弟,农民子弟和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雅典教育:西方最早形成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军人。古罗马:家庭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主要培养雄辩家。中世纪西欧: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
7、诗)。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强调人文主义,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代表人物:维多利诺、埃拉斯莫斯(又译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3)近代社会的教育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主要表现: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群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实施;(德国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的国家)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4)现代社会的教育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主要表现: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多样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5)20世纪后教育改革和发
8、展的特点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具有科学性。教育与社会发展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即:学校不能放弃自己的办学规律,不能放弃学校教育任务而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2、 教育对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教育可以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9、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取决于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国民文化程度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3、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发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社会根据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结构,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结构,从而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着学校专业的设置;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可
10、能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使潜在的劳动力变成现实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质量;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即简单劳动力到复杂劳动力,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更多人掌握科学知识,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业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人物。5、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对教育的动力作用)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技术可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大了教育对象的数量;科学技术
11、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规律,从而是教育遵循这一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6、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作用(科技功能)教育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的体制化即出现专门的科学家以及专门的科研机构去开展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促进科学成果的研究和利用。即表现在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7、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8、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
12、化的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9、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新的社会价值和婚育观,有助于接受人口教育。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教育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促使人口自然结构合理化;促使人口的城乡结构合理化;改善人口的行业结构和职业结构。教育有助于人口迁移。受过教育的人更容易作远距离迁徙;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对人口迁移更有吸引力;教育本身就在实现着人口的迁移。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人性本善)、弗洛伊德(性本能是最自然的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格赛尔(成熟机制
13、)、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等。强调遗传素质在人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等。强调外在力量对人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尤其是教育的影响。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代表人物:唯物辩证主义。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 遗传因素(身心发展的前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决定论夸大遗传的作用,把遗传看做是人的发展唯一因素,是不正确的。
14、)(2)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社会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如:出淤泥而不染)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3) 学校教育(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效果较好;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盒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即时和延时的作用;学校教育具
15、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依赖于家庭环境影响,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状况;依赖于与教育自身的状况,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要遵循身心发展的规律,还要协调其他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教育万能论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代表人物:洛克、康德、华生、爱尔维修等)3、 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1) 顺序性生理和心理都按一定的顺序发展,代表理论有: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顺序性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不可“凌节而施”。(2) 阶段性生理和心理在不同的年龄
16、阶段表现出个典型的、本质的特征。阶段性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注: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不意味着教育应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或降低教育的标准与要求。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3) 不平衡性一方面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平衡性对教育的要求: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4) 互补性集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包括
17、生理对生理的互补,生理对心理的互补。)互补性对教育的要求:相信每个学生,对于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达到与其他同学一样的发展水平;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5) 差异性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表现: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差异;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个性心理倾向不同;个别差异也表现在群体间。差异性对教育的要求: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教育目的1、 教
18、育目的内涵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2、 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导向功能)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激励作用;(调控功能)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评价功能)3、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重视人的价值,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代表人物: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社会本位论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巴格莱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
19、的、具体的统一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我国的教育目的很好地体现了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历史的统一。首先,我们培养的人事全面发展的人,体现了对个人价值的尊重;其次,我们培养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社会对人的要求。4、 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1)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 全面发展学说的构成(1)德育基本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里品质;培养
20、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2) 智育基本任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即: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3) 体育基本任务:指导学生身体锻炼,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增强运动能力;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发展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学生文明习惯。(4) 美育基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机能;培养学生心灵美和行为美。补充:素质教育(1) 定义: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
21、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 特点:全体性(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未来性。(3) 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4) 素质教育的意义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可以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5) 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改变教育观念;(关键)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
22、的提高。转变学生观;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6) 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误区一: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误区二:素质教育就是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误区三: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对素质教育使学生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
23、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误区四:素质教育就是要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意味着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其次才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误区五: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对素质教育的形式的误解。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误区六: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对考试的误解。考试本身包括百分制考试并没有错,错的是应试教育者将其看做是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段之一。误区
24、七:素质教育就会影响升学率。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科学的学习、刻苦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课程1、 课程的概念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组俺们研究领域的诞生,这也是见于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2、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分)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中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
25、所选知识组织成学科的课程。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主导价值在于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缺点:学生难以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的体系;在实施中容易导致活动主义;它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素养。(2)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但容易带来学科过多,分科过细的问题。综合课程:组织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主导价值在于促使学生
26、认识的整体发展,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方法。缺点:教科书编写困难,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对学生学习要求分)必修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共性。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选修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4)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按课程开发设计的主体分)国家课程:主导价值在于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展示学校的办
27、学宗旨和特色。(5) 基础型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按课程人物分)基础型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6) 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课程的表现形式)显性课程(又称公开课程):在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明显特征是计划性。隐形特征(又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在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包括:学校的物质环境;学校班级中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学校中的人际关系。隐形课程一词由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中首先提出。3、课程理论的流派(1)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强调以活动中心来编制课程,又称活动课程理论,倡导者:实
28、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基本主张:经验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课程就是那种对学生经验增长有教育价值的经验。以儿童中心的活动论;教育应以儿童实际经验为起点,从做中学,一切学习都要通过做,由做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地心理顺序轮;重视课程的组织要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评价:满足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设计课程,有利于学生对社会的完整认识。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忽视了知识是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
29、文化知识;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2) 学科中心理论结构主义-布鲁纳;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要素主义-巴格来;强调课程的内容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永恒主义-赫钦斯;“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科学的价值,是课程的核心。评价: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重视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多数教师对此已习惯;课程结构简单,易于评价。易将各门知识割裂开;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负担。(3)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中心编制的理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基本主张:该理
30、论认为设计课程要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评价: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服务社会;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片面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夸大了教育的作用。4、 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道: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回忆;理解: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运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景;分析:把复杂的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能力;综合: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评价:对材料做价值判断的
31、能力。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言语信息:(知道是什么)智力技能:(知道怎么做)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5、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1)政治因素:制约课程改革的目标;制约课程改革的内容选择;制约课程改革的编制过程;(2)经济因素:经济领域对劳动力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经济的地区性差异制约课程变革;(3)文化因素:文化模式要求课程依据不同的文化设置不同的课程;文化的变迁,文化的多元化影响课程的变革;(4)科技因素:科技制约课程变革目标;科技推动课程变革;科技英系那个课程变革速度;(5)学生发展因素:学生发展制约课程变革;学生需要课程变革。教学1、 教学的意义(1) 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
32、最有效的的形式,是社会经验在生产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 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2、 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2) 发展学生只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3)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3、 教学理论流派(1)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发现法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与相应的探究方
33、法相统一。(2) 范例主义教学理论瓦根舍因,克拉夫基强调学习内容的范例作用。(3)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心理咨询的方法教育目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特点:应该把学生放在居中的位置,传统的方式只能使学生成为奴隶;强调就是的角色要不断发生变化,围绕着发展个人的目标而进行。师生关系:教师承担“促进者”的角色。表现为,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帮助学生组织材料;作为一种零花的资源为学生服务;作为学生小组的参与者;主动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4)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知识观: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
34、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的经验,信念为北京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习观:虚席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课程观:科成绩要基于学科,又要超越学科,面向真实世界,从而使教学始于课堂,走出课堂。教学观:教学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以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观:教学要将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4、 教学过程的本质(1) 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2)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3) 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4)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间接经验
35、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直接经验是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可分可的,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预防“教师中心论”(赫然巴特)和“儿童中心论”(杜威)两种倾向。(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条件;预防“形式教育论”(洛克、裴斯泰洛奇)和“是指教育论”(赫尔巴特、斯宾塞)两种倾向。(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力;预防
36、两种倾向: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只强调传授知识,忽略思想品德教育。6、 中学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1) 发展: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最早理论阐述赫尔巴特“阶段论”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凯洛夫“课的类型和结构”形成完整体系。我国最早班级授课京师同文馆癸卯学制全国推广。(2) 特点: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按课教学,课是教学的基本单元;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学时)。(3) 评价:优点: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集体教育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缺点:以课为单位
37、,易造成知识的割裂;不能很好适应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多样性;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真正交流。7、 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注入式和启发式。衡量一中教学方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启发式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能有效地传递科学信息;符合科学的教育规律的要求。(二)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1) 讲授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短时间接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
38、。要求:认真组织;讲究讲授策略,贯彻启发性原则;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组织学生听课;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使用。(2) 谈话法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出一些补救措施,可以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要求:要做好计划;要善问;要善于启发诱导;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3) 讨论法学生之间可以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明确讨论要求;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自由发表意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4)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
39、知为主的方法(5) 演示法要求:提前做好演示准备;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分析,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6) 参观法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要求:做好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7) 练习法要求:明确练习目的和要去;练习题目要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和基本技能的提高;教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检查能力和习惯;练习方式要多样化。(8)实验法(9)实习作业法(1
40、0)实践活动法以诱导为主的教学方法(11)发现法: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材料和课题,进行分析,概括,研究和综合,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3)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每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8、 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1) 备课(1)备课要求:钻研教材(备教材);了解学生(备学生);设计教法(备教法)。(2) 上课整个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41、(1) 类型: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单一课和综合课(按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2) 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新课改倡导的好课:1、学生积极参与;2、师生有效互动;3、教师主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充足的时间;4、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5、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方式的形;6、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和情感。(3) 上好课的要求:A、教学目标明确;B、教学内容准确;C、教学结构合理;D、教学方法适当;E、讲究教学艺术;F、板书有序;G、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 作业布置与反馈布置作业的要求:(1) 符合课标要求;(2)
42、 可虑学生能力需求;(3) 分量适宜,难度适宜;(4) 形式多样,具有可选性;(5) 规定时间完成;(6) 作业反馈清晰,及时;(7) 作业具有典型性;(8) 作业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9) 力求理论联系实际。(4) 课外辅导(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9、 教学评价的功能(1) 诊断教学问题(2) 提供反馈信息(3) 调控教学方向(4) 检验教学效果10、 教学评价的类型(1) 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诊断性评价;在学期开始或者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而进行的评价,包括各种摸底考试。功能: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辨别造成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
43、程中,为了改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评价,包括课堂中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检测。功能: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教师提供反馈。总结性评价;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者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常在期中或期末进行。功能: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确定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学习起点;语言学生在后继学习中成功的可能性;为定制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2) 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性评价);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优点:甄选性强,可以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缺点:对于个人
44、努力和进步状况不够重视。绝对性评价(目标参照性评价);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点:可以衡量学生真实水平,宜用于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缺点:不适用于甄选人才。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者将被评价者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优点:尊重个体差异;缺点:难以发挥评价的应有功能。(3) 根据评价主体分:内部评价(自我评价);外部评价(专业人员评价);11、 教学评价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评价标准客观;评价方法客观;评价态度客观。(2) 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3) 整体性原则评价标准全面;把握主次、区分轻重;综合各种
45、评价,力求全面、准确、接近客观实际。(4) 指导性原则指导师生改进教学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形成性的作用。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基于现在,着眼未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12、 教学模式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者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13、 当代国内外的教学模式当代外国主要教学模式:(1) 探究式教学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构建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优点: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缺点: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
46、统。(2) 抛锚式教学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又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景性教学。理论基础是构建主义。优点:问题难易适且具有真实性,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3) 范例教学模式提出者:德国教学心里学家瓦根舍因。特点:体现基础性;体现基本性;体现范例性(精选范例,便于学生学习时正向迁移);体现四个统一(教学与德育的统一、问题教学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1) 自学指导式教学观:教为主导,学位主体;发展观: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学习观:学会学习。(2) 目标导
47、控式设计出从低到高的程序化目标,通过评价学生达到目标的水平,以调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时间,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操作程序:前提诊断明确目标达标教学达标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补救。(3) 传递接受式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使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优点:使学生短时间接受大量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抽象思维能力。缺点:学生对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问题探究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理论依据:杜威的五步探究法;布鲁纳的发现法;我国的教学认识论。
48、操作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制定计划验证假说。德育1、 德育及其意义(一)概念广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二)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3) 功能社会性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影响。个体性功能;对个体发展产生实际影响(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教育性功能;德育具有“教育性”。2、 中学德育目标初中:(1)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
49、热爱祖国;有民族自豪感;懂得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究效益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宜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2) 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爱护、关心、帮助他人;爱护集体荣誉;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自觉遵守社会公德;(3)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具有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高中:(1) 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向适应的价值观念;初步运用马克思主
50、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2) 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社会主义集体精神;树立劳动观点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礼仪。(3) 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坚毅勇敢、用于创新;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3、 中学德育的内容我国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阐述为:爱国主义教育;(永恒主题)思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4、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知:品德认识;品
51、德形成的基础。情:品德情感;产生品德行为的动力。意:品德意志;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品德行为;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2)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5、 德育的基本原则(1) 导向原则(2) 疏导原则(3) 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4) 知行统一原则(5)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想结合原则(马卡连柯:“平行教育原则”)(6)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想结合的原则(7)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想结合的原则(8)
5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9)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6、 德育的途径(1)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 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3) 课外、校外活动(不受教学计划得限制,德育的重要途径)(4)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时事政策是国情那个教育的途径)(6) 班主任工作(学校德育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7、 德育的方法(1) 说服教育法(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2) 榜样示范法(运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3) 陶冶教育法(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53、)(4) 实际锻炼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5) 品德修养指导法(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6) 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7) 角色扮演法(8) 合作学习法8、 德育发展的基本理论(1)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与知、情、意、行协调统一的发展(2)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活动与交往(3)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4)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自我教育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班主任工作1、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作用(1) 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班主任工作为贯彻教育方针,完
54、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的提供了重要保证。(2) 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3) 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4) 班主任是联系各科任课老师的纽带,是学校班级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2、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二)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班级管理的中心)(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四)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五)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六)建立学档案(七)操行评定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操行评定应注意:实事求是;肯定进步,指出不足;评语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情感。(八)班主任工作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渠道推广与品牌传播战略规划与实践案例考核试卷
- 《ADHD情绪识别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 《印迹壳聚糖对含金属离子白芍水提液的絮凝工艺研究》
- 2024至2030年中国全灰高光板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法式善散文研究》
- 强化安全制度建设新年复工有保障考核试卷
- 低碳环保生活倡议书15篇
- 2024年热封口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边缘节点资源管理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走进非遗-山东民间美术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山东第二医科大学
- 一年级上册校本课程教案
- 传承农耕文化,深化劳动教育三篇模板05.24
- 消防员职业调查报告
- 便利店带烟证转让合同范本
- DZ∕T 0227-2010 地质岩心钻探规程(正式版)
- 2024年辽宁医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4中国邮政集团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招聘158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SYT 0452-2021 石油天然气金属管道焊接工艺评定-PDF解密
- (2024年)消防安全主题班会
- 做情绪的主人拒绝精神内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