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讲义( 2010)教学目的1、当代世界的冲突与危机: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退化、发展失衡2、21 世纪是 PRED时代: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矛盾更加尖锐3、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教学要求1、掌握区域规划学科的性质与特点2、掌握区域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3、掌握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区域一、区域的概念1、区域的定义:是一个空间概念 , 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内部具有 均质性的相对完整的空间地域单元。2、区域的属性1)是地球表面的地理单元,是一个三维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的结构形式4)客观存在3、
2、比较:区域、地区、地域二、区域的划分1、划分的依据:区域特性的高度相关性2、划分的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3、区域的特性: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第二节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一、区域发展1、区域发展的概念: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 经济社会活动。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 )区域分工全球化趋势2 )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并行3 )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主题二、区域研究1、区域研究的领域(内容)1 )传统内容:区域系统、经济区划、资源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城乡生产模式、人口迁 移与分布。2 )现代内容: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问题、区域发展机制、传统模
3、式的更新(资源开发、 空间结构与时空效应、人地关系、虚拟空间与现实地理空间的关联关系)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 )更新区域资源观念2 )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3 )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4 )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三、区域科学1、定义2、发展:产生于 20 世纪 50 年代3、研究对象:区域4、研究内容:区域要素及时空规律、区域活动的地域差异、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四、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的关系1、区域发展是主题2、区域研究源于区域发展问题3、区域科学为区域发展和区域研究理论基础和方法 第三节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一、区域分析的概念1、概念: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
4、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 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和人文要素间和区域相互联系的规律。2、区域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数学等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概念:存在于自然,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自 然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性、社会性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 )影响区域生产规模的大小3 )影响区域生产的
5、经济效应4 )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1、评价原则1)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力布局要求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进行技术经济分析4)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平衡 , 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2、评价方法1 )自然资源质的评价:适合程度技术可能性、经济合理性、需求迫切性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保证程度服务年限、远景需求量3 )然资源的分布与组合评价:开发时机与成本效益4)开发利用方向和技术经济分析:方案选择5)开发利用效应评价:正负效应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1、在自然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开发:资源承载力2、实现自然资源的代际、代内公平分配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一、自然环境与区域
6、发展的关系1、概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2、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 )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 )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产生重大影响3 )自然环境要素的失谐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4 )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5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促进区域发展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评价内容:1 )生态环境调查:影响因子、环境状况与特征、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因子确定与筛选、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标准与方法、评价 分级与分类3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评价、生态环境趋势分析、规划环境影响2、评价方法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一、基础理论1、生态学理论1
7、)相互制约与相互依存理论2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规律:十分之一定律3 )负荷定额规律4 )多样稳定规律5 )地域分异规律2、环境经济学理论1 )环境与经济对立统一理论2 )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藕合理论3 )环境外部性的经济内部化理论3、可持续发展理论4、“阳光经济”理论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1、外部性的概念2、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外部不经济性导致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失衡、环境破坏3、外部性的解决对策:政府管制、经济激励、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一、区域经济背景1、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1 )区域经济: 一定区
8、域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 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2 )经济特色形成原因:区域差异和区域有时、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区域利益3 )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2、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3、市场化水平4、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1、区域文化的含义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1 )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选择2 )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速度3 )区域文化发展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4 )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
9、展的质量3、我国区域文化背景与区域经济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中庸、凡事不走极端)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1、分析方法:横剖法2、分析内容:1 )区域历史沿革2 )区域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3 )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 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一)作为生产者1、人口数量:影响资源开发利用和生产规模2、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布局(二)作为消费者1、人口数量:影响区域市场规模、劳动力资源供应、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2、人口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二、区
10、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1、人口结构分析:性别、年龄、职业、民族2、人口增长分析: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三、区域人口素质分析1、身体素质:评价指标2、文化技术素质:评价指标3、思想素质四、劳动力供应分析1、区域劳动力的质和量2、区域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下岗、劳动力转移、门槛效应3、教育成本与收益五、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1、适度人口:概念2、人口容量:概念 第三节 政策与制度一、政策与区域发展1、区域政策目标:实现的目的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平衡增长2、区域政策工具:直接控制措施、间接控制措施3、区域政策感应:区域政策效应评价二、制度与区域发展1、区域制度:政府行为及行政运作方式、经济制度、人们观念2、制
11、度创新与区域发展1 )强制性制度创新:政府推动与实施2)诱致性制度创新:政府与非政府推动与实施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一节 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一、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1 )概念:2 )类型:狭义(硬技术) 、广义(软硬技术)2、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减少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2 )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3 )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就业出路二、区域科技条件评价1、科技人力资源1 )定义2 )评价指标:科技人员总量、科技活动人员、研究与开发(RD)、科技人力资源培养2、研究与发展经费1
12、)定义2 )评价指标: RD经费总量、经费分布、经费来源3、科技活动产出1)定义2 )评价指标:科技论文、专利、科技成果4、高技术产业1)定义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一、技术扩散1、概念2、技术扩散途径:空间梯度扩散、跳跃扩散、双向对流扩散3、技术扩散模型:逻辑斯谛( S 型)曲线模型 二、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1、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1 )概念2 )作用3 )类型:简单技术转移与吸收型技术转移、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 无偿转让与有偿转让4 )影响因素: 8 个2、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1 )技术选择标准:高产出标准、社会极限生产标准、高积累标准、时间系列标准2 )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3 )技术选择的原则
13、: 5 个3、我国的技术引进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一、单一指标1、总量指标1 )国内生产总值( GDP)2)国民生产总值( GNP) 联系与区别A:生产的概念,是区域内的初次分配总额;国土原则核算 B:收入的概念,是区域内的最终收入总额;国民原则核算 B=A+I (内) -I (外)3 )绿色 GDP2、平均指标:人均水平3、相对指标:横向对比指标1 )霍夫曼系数2 )恩格尔系数3 )基尼系数其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 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 比。基尼系数最大为“”,最小等于“”。二、综合指标1、UNRISD指标体系(联合国社会发展
14、研究所指标体系)2、PQLI 指标体系(生活质量指数)3、人类发展指数4、中国人民大学刘再兴的 9 指标体系5、厉以宁的 26 指标体系6、现代化评价指标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一、概念与分类1、概念: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相同资源的能力2、分类: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二、国家竞争力评价1、概念2、评价指标体系1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指标体系:数据指标、调查指标、参考指标2 )世界经济论坛( WEF)指标体系:宏观指标、微观指标三、区域竞争力评价1、概念2、评价指标体系1 )三大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省级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城市区
15、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评价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1 )确定评价因子2 )评价因子标准化处理3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4 )计算因子分值5 )结果排序与分析4、提升区域竞争力对策1 )地方政府承担组织培育职能2 )实施人才战略3 )改善区域投资环境4 )鼓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库兹涅茨理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1、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 于不断下降之中。2、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升,但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 力中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3、服务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
16、比重基本上是上升,但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 中的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二、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1、传统社会阶段 2、为起飞创造准备条件阶段3、起飞阶段4、成熟阶段5、高额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三、钱纳里经济发展阶段理论1、传统社会阶段 2、工业化初期阶段3、工业化中期阶段4、工业化后期阶段5、后工业化社会阶段6、现代社会阶段四、霍夫曼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霍夫曼定律: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 1、消费资料工业生产占统治地位,霍夫曼比例5( 1)2、资本资料工业生产发展,霍夫曼比例2.5 (1)3、消费资料工业生产与资本资料工业生产发展相当,霍夫曼比例1( 0.5 )4、资本
17、资料工业生产占统治地位,霍夫曼比例1 以下五、胡佛 - 费希尔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1、自给自足阶段 2、乡村工业崛起阶段3、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4、工业化阶段5、服务输出阶段六、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1、四阶段划分法不平衡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2、三阶段划分法 待开发 (不发育 )阶段 成长阶段 成熟 (发达 )阶段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第一节 区域优势一、区域优势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 ( 空间、时效、综合性概念 ) : - 差异性引起 2、类型1)有形与无形的区域优势2)绝对与相对的区域优势3)局部与全面的区域优势4)空间与时间的区域优势5)现实与潜在的区域优势6)比较与
18、竞争的区域优势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1、原则2、方法 1、找出指向因素(主导因素) : 从可能提供和满足条件中区分重要因素、一般因素 2、打分: 对可能提供条件和满足条件进行比较,按优、良、中、差打分3、择优:区域优势是一个相对优势的概念,经典布局学中常用成本比较法进行择优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1、亚当 . 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 绝对利益原则2、大卫 .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 相对成本与比较利益3、约翰 . 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 相互需求决定交换比率4、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价格差异 , 导致地域分工5、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 经济利益
19、决定 ( 绝对/ 相对 )地理分工6、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产业的存在决定国家竞争优势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与模式 1、概念:又叫劳动地域分工,是指相互联系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是社会 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2、区域分工的必要前提:1)产品的区际交换与交易:供给与需求的存在2)产品生产地与消费地的分离条件:价格差异和劳动量差异的存在3、特点1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2 )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3 )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4、模式1 )垂直分工:同一生产过程不同生产阶段分工2 )水平分工:同类产品不同产地生产分工、同一地区不同产品生产分工3 )混合分工三、区域联系分析1
20、)分析内容:区际要素流动、区际贸易2 )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 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一、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广义与狭义2、分类1 )投资动机:资源寻求型投资环境、市场寻求型投资环境、资本寻求型投资环境2)投资类型:首次投资型投资环境、再次投资型投资环境3)行业类别:第一产业投资环境、第二产业投资环境、第三产业投资环境4)投资规模:大型企业投资环境、中型企业投资环境、小型企业投资环境5)投资区域:国别投资环境、地区投资环境、城市投资环境3、区域投资环境要素1 )经济环境2 )市场环境3 )科技与管理环境4 )资源环境5 )文教环境6 )
21、基础设施环境7 )社会服务环境二、区域投资环境评价1、评价原则2、评价方法:1 )冷热国评价法:依东道国投资环境要素(七个)的冷热程度评价2 )等级尺度法:依东道国投资环境要素的优劣等级评价3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确定因子 - 因子打分确定因子权重计算综合分4 )参数法5 )雷达模型三、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2、市场环境的改善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产业的划分 1、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依存关系划分1)生产资料、生活消费资料生产部类2)农、轻、重3)农、工、建筑、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 2、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划
22、分1)三次产业划分:A: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一产业:农、林、牧、渔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水电气供应业 三产业:一产业、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即服务产业 B:一产业: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产业,包括农业和采矿业 二产业:以一产业产品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产业,包括原材料工业、加工 制造业、高新技术工业三产业:服务业:流通部门、生产生活部门、科教文卫、社会公共服务2)五次产业划分A: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产业B:农业、工业、服务业、资源再利用业、生态维护业3、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1)主导产业2)辅助产业3)基础产业4、按资源密集程度划分1)自然资源密集型2)资金密集
23、型3)劳动密集型4)技术密集型5)社会部门性质划分1)联合国2)我国( 20-95-396-913 )二、产业结构分析内容1、概念: 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包括: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义)和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2、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基础与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3、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内容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4)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产业结构性效益如何4、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1)配第 - 克拉克定理:? 劳动力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的变动规
24、律:1 2 3? 动力原因:产业的相对收入差异2)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3)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阶段理论? 人均 GNP增长:则第一产业市场占有率下滑,第二产业市场占有率下滑趋势 ? 人口的增加:则第一、二产业市场占有率上升,第三产业市场占有率下滑趋势? 资源分配的投资比例增加:则第一、二产业市场占有率上升,第三产业市场占有率 下滑趋势? 初次产业输出比率增加:则第一产业市场占有率上升趋势,第二、三产业市场占有 率下滑? 工业品输出比率增加:则第一产业市场占有率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市场占有率 上升4)罗斯托的主导产业演替和经济成长阶段论? 产业结
25、构和经济成长阶段都有向高级化演化的趋势?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进 总趋势: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 高层次、高水平阶段 产业主导地位: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类型:劳动资源密集型 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 产品结构:初级产品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 技术含量:低技术低附加值低出口 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出口 投入产出:低效高耗污染型高效低耗清洁型5)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协调化、合理化、高级化、国际化6)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 工业化前期:农业为主,传统技术为主,土地劳动力密集型,自给自足经济, 三”型? 工业化初期:第二产业为主,原材料工业,二元经济明显, “二一三”型? 工业化稳定阶段:组装工业为主,深
26、加工化,综合化, “二三一”型? 后工业化阶段: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三二一”型5、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 )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2 )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 )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4 )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与产业结构优化一、主导产业的概念1、定义: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2、主导产业的特点1)创新性2)增长性3)关联性4)主导性和支柱性5)阶段性3、主导产业的意义(作用)1)起带头、引导、带动作用2)处于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中3)具有先进性4)具有增长性二、主导产业的评判标准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 6 项)2、竞争能力( 5 项
27、)三、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1、选择基准1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 )产业关联基准3 )筱原两基准2、选择的其他方法1 )层次分析法2 )主成分分析法3、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分析1 )回顾影响2 )前瞻影响3 )旁侧影响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1、优化目标及原则1)目标?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产业结构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产业结构的先进性2)优化原则? 适应区情? 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具有高级化发展趋势? 具有专门化发展趋势? 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优势? 有利于环保原则2、产业结构的优化方法1)因子筛选2)建立优化模型? 产出最大化目标? 消耗最小化目标3)结果分析第八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
28、 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规划的概念1、概念? 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 部署2、“规划”的内涵:一般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纲要和目标,等同于“计划”。包含两层含义:? 目标和设想描绘未来? 达到目标的步骤行为决策二、区域规划的特点1、规划的特点? 目的性? 前瞻性? 动态性2、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规划内容、规划思维方法、规划方案决策、规划知识2)战略性:时间跨度长、规划关注问题的宏观性与全局性、规划指标的弹性、规划实 施影响的深远性3)地域性:地方特色、地域完整性4)动态性:规划目标的弹性、规划过程的循环与规划管理的动态跟踪三、区域规划
29、的内容 1、区域发展定位与目标 2、经济结构与布局3、城镇体系与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8、区域发展政策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类型一、按功能分1、认识型规划2、应用型规划二、按内容分1、策略性规划2、物质性规划3、综合性规划三、区域属性分1、自然区区域规划2、经济区区域规划3、行政区区域规划4、社会区区域规划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一、古代规划思想1、城市规划思想? 西周的城市规划理念 :周礼 . 考工记 - 皇权至上的儒家思想“匠人营国 , 方九里 , 旁三门 , 国中九经九纬 , 经涂九轨 , 左祖右社 , 前朝
30、后市 ,市朝一夫 . ” ? 东周的城市规划思想 :多元化时代 - 自然至上的理念, 强调“因天时 ,就地利 ,故城廓不必中规矩 ,道路不必中 准绳。”2、区域规划思想 :管子:城市区域 ,环境容量 /城镇密度? 环境容量 : 有多少土地 , 能够养多少人 , 宜设立多少城镇? 城镇密度 : 上地方八十里、 中地方百里、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 千室之都四 二、区域规划的由来1、区域规划的客观要求:工业革命工业集聚与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病2、1933 年雅典宪章为标志,区域规划全球推广3、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城市影响区区域规划三、国外区域规划1、二战后,城市重
31、建,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规划进入兴盛时期2、 1960 年代以来, PRED问题突出,区域规划进入“四化”阶段:1)目标化2)完整化3)问题化4)制度化和法制化四、中国的区域规划1、发展: 50 年代开始, 60-80 年代中断, 80 年代蓬勃发展? 1950-1960 :计划经济时代,以生产力规划布局为特征,消除或减少区域差异,解决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强调地方城市建设。重点:资源开发、新生产力布局;着眼 点:经济开发? 1980-2000 :以物质要素规划为特征? 2000- :以重视区域环境要素规划为特征,强调可持续发展,PRED的协调2、特征? 时空尺度广,类型多样? 内容充实,理论有
32、突破? 规划手段改进,方法革新3 发展态势 (1990-)? 国土规划衰变: 1981 年成立国家国土局, 1990 年开始编制各层次的国土规划, 但仅 把国土简单看作资源总称,规划未取得政府和社会的共识,规划未经审批,不具法 定地位和约束力; 后机构变迁, 1998 年成立国土资源部, 管辖国土、 矿产、 海洋(不 管水生物)、国土空间。? 城镇体系规划提升:城市规划界首先认识到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强调城市与城市、 城市与区域的互补协调,积极参与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1990 年后城市化发展,城市化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城镇体系规划地位上升。? 城市区域规划兴起市场化全球化条件下,提升城市竞争
33、力的要求 城市建设方针的转变:严格控制大城市方针解套,大城市加速发展 大城市的扩张要求:大城市想郊区扩展,出现城市区域化倾向 行政区划的调整与管理: 原有行政区划束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 须扩展城市 发展空间,调整行政区划4 区域规划面临的问题? 规划与立法 : 规划缺乏权威性 , 没有立法的支持,尚无区域规划法 计划经济:行政指令市场经济:立法约束?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 核心目标的转变(市场因素作用) ,比较优势(静态、物质) - 竞争优势(动态、资金人才技术)? 集聚与扩散 : 集聚与扩散的复杂性、程度的把握,出现空间无序? 定性与定量 : 把握弹性与刚性的“度”,灵活性与约束性? 协调
34、与整合 : 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政策:加强沟通与管治,公众的参与和政府管理,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四节 区域规划的方法与程序一、区域规划的方法1、系统法:“找问题 - 分析 -评价”2、传统综合法:“系统分析 - 综合评价”3、比较法:“选择对象 - 确定标准 -分析评价 -择优录用”4、数字模拟法:建立模型 - 定性与定量分析二、区域规划的程序1、规划准备工作2、规划工作步骤? 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 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 专题与对策研究? 规划方案设计? 规划方案评估? 规划的报批? 规划的实施第九章 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一、战略1、定义 :
35、 泛指带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谋划2 特征: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层次性 二、区域发展战略1、定义: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和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全局意义的谋划2、战略目标:战略期限内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3、战略重点: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任务或关键意义的问题4、战略方针: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策略、原则、规范、指南5、战略措施: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第二节 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一、联系与区别1、联系:两者是统一的2、区别:发展方向是定性描述,战略目标是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 二、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1、关于“目标”的争论:设计性目标修正性目标 2、“理想模式”的内涵:历史与现状评价+理想化的结果三
36、、目标体系1、总体目标:发展战略的高度概括(理想状态)2、具体目标:1)经济目标2)社会目标3)建设目标第三节 战略抉择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1、区域地位:区域在区域系统中的排序、重要性和作用2、区域优势与劣势:优势与劣势的互补与转化3、区域容量:区域人口承载力(生存、最适、容限)4、创新活动1)创新的内涵: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市场、新组织2)创新的四要素:机会、环境、支持系统、创新者3)创新的三特点:突出性、随即性、偶然性4)创新的二条件:专门人才、充足的资金和灵通的信息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1、总体环境:全球发展趋势、区域约束与分工、周边环境与地位2、产业环境:产业发展的因素
37、、机会、障碍、因素3、企业或公司环境:微观分析:市场、竞争状况、市场营销三、战略构想1、综合分析评价(内部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发展战略构想2、构想的基本原则1)分析区域发展的机会与障碍2)综合区域发展的优势与劣势3)方案比较与择优:扩展型战略、多元化战略、紧缩型战略、选择型战略 第四节 发展战略理论模式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1、自主发展战略1)理论依据:发达与不发达是同一历史过程的同时出现的两个方面2)落后不发达的原因:依附关系(剥削与被剥削)3)战略思想:自立,摆脱依附关系2、高速度增长战略1)经济增长的含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2)高速增长的条件:? 丰富的资源? 大量的投入? 良好的设备与技
38、术? 产品进入国际竞争市场3)战略思想:? 高积累扩大生产? 高消费 - 刺激生产? 工业化 - 规模生产4)防止“马太效应” :穷者愈穷、富者愈富3、变通经济发展战略1)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增长: GNP的增加? 发展:从不发达发达的过程2)战略思想: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3)战略选择:? 福利“滞后型”? 生产福利“同步型”? 福利“超前型”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1)“出口”的作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战略适合条件: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起飞阶段3)不足(缺陷) :规模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低技术含量4)发展方向:资源集约化开发(资源深加工、综合开发)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1)“进口替代”的含义
39、: 国内产品替代进口产品2)适用条件:发展中国家3)作用:? 积极:保护民族工业,调整进口结构? 消极:刺激民族工业发展有限,对外界有依赖性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1)“出口替代”的含义:新产品(制成品)取代初级产品出口2)适用条件:工业化初期,二元经济国家结构3)作用: 保持高出口增长率来保证经济高速增长4)特点:? 依附性强? 劳动密集型经济,生产率低? 受关税堡垒限制? 可能导致收支逆差扩大7、信息化发展战略1)适用条件:后工业化社会2)信息化特征? 计算机技术发展? 信息革命? 智力工业发展? 生产知识化、智能化3)战略思路: 信息化知识智力工业新生产力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一)基本战略思
40、想1、集中式发展2、分散式发展3、集中与分散整合发展(二)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1、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2、明确开发重点、开发时序、推进层次关系(三)空间发展战略模式1、平衡发展战略1)平衡发展的含义:均衡布局生产力2)战略思路:公平、平等要求均衡布局生产力缩小地区差距消灭城乡差别3)不足: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对立难统一,追求平衡发展牺牲了经济效益2、不平衡发展战略1)基本思路: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客观的、永恒的2)不平衡产生的原因:? 发展条件差异? 增长潜力差异? 集聚规模经济效应3)影响:? 不平衡平衡? 不平衡更不平衡(马太效应)3、梯度推移战略1)梯度推移的含
41、义:经济发展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过程2)经济梯度推移的动力:创新活动(创新源高梯度区)3)经济梯度推移的方式:有序推移,高梯度区低梯度区4)经济梯度推移的途径:多层次节点(城市)逐步推移4、反梯度推移理论1)梯度是相对的,创新源有多个2)经济转移的序次:超越式5、梯度推移并存论1)多种推移并存2)存在正梯度和逆梯度3)推移方式:跳跃式6、梯度推移理论总体评价1 )梯度推移一般意义上正确2 )反梯度推移也存在3 )时代、国情不同,只能影响推移的速度,而不能改变梯度推移的总体趋势4 )技术的先进性有“总体性”和“单元群体性”之分,导致存在梯度推移和反梯度推移第十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
42、构理论第一节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一、空间结构1、概念1)定义 : 人类活动的地域组合关系 , 即经济地域的主要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 组合形式2)结构 : 经济核心 +腹地 +网络型地域3)形成条件 : 区域中心(现代城市)的形成、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网络系统的发展、 外界影响与作用2、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1)核心中心城市 : 组织、集聚、辐射扩散、传输作用2)网络系统交通运输、通信线路:桥梁、纽带作用3)外围空间中心城市的腹地:中心城市形成的基础二、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1、扩散原因:经济在区域间发展上的不平衡2、方式:1)扩散方式:扩张扩散、梯度推移扩散2)转移方式 ( 跳跃扩散 )
43、: 重新区位转移、等级转移3、影响机制:1)科学技术2)集聚与分散3)政策4)资金与环境 第二节 增长极理论一、理论背景1、均衡发展观点与非均衡发展观点2、佩鲁:增长极概念3、布德维尔:增长极定义二、增长极的概念 1、三层含义 :? 经济区域内的实体? 自身成长壮大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向周围经济空间施加影响的过程2、相关概念? 主导部门:起主导作用,包括增长极的实体 - 推动型企业? 极化 : 区域内经济活动趋向于增长极的过程? 扩散:增长极向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所起的传递、波及和带动作用三、推动型产业特征与作用机制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前景好2、有创新能力竞争力强3、产业关联性强波及效应,
44、推动力大4、生产布局高空间集聚性市场范围广5、产业企业规模大支撑作用大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1、正效果影响:? 扩散作用(涓滴效应、波及效应)2、负效果影响:? 极化作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 基本原理:集聚经济(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城市化经济)3、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 扩散效应 - 涓滴效应:对区域经济起推动作用,减少区域不平衡发展? 反波效应: 抑制周围地区经济发展,对地区经济不利,扩大区域不平衡发展? 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的叠加作用: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五、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1、极化方式? 向心式极化? 等级式极化? 波状圈层式极化2、扩散方式? 核心扩散? 等级扩散? 波状扩散?
45、 跳跃扩散六、增长极理论的应用与评价1、理论评价1)有效利用? 是区域不平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 , 强调集中开发? 对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2)负面影响? 强调增长极的极化作用 , 会加剧区域不平衡发展? 增长极以现有城镇为依托 , 实施有困难? 培育增长极不可能解决就业问题3)不平衡发展加剧 - 增长极死了吗? 1979 年重新评价,认为分为三个阶段:? 成长阶段: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成熟阶段: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衰退阶段:极化效应,扩散效应2、应用: 经济布局的选址如深圳特区的建立 第三节 核心边缘理论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1、前工业化阶段:均质,
46、不发达2、工业化初期阶段:极化形成差异,不平衡开始3、工业化成熟阶段:差异扩大,不平衡加剧,形成核心- 边缘区4、工业化后期阶段:扩散作用加强,相对均衡,发达的网络体系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1、前工业化期离散型2、工业化初期集聚型3、工业化成熟期扩散型4、后工业化期均衡型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城市或城市集聚区 2、边缘区过渡区域(上、下过渡区)和资源前沿区(资源边疆区)3、任何区域都由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四、核心边缘理论的应用:互动关系理论1、城乡关系2、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关系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第四节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
47、理论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核心1、理论核心:?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2、理论依据:? 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均衡分布点 - 线分布轴线布局 网络系统? 引力与扩散规律:引力集聚,扩散辐射三、点轴开发模式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第五节 圈层结构理论 一、背景1、德 . 杜能农业区位论2、美. 伯吉斯城市同心圆法则 二、理论内涵1、城市是一个从中心向区域呈有规则变化的空间实体2、分层 (圈层)的原因 :空间作用的距离衰减规律3、圈层有三种模式 :? 伯吉斯 . 同心圆模型? 霍伊特 . 扇形模型?
48、哈里斯和乌尔曼 . 多核心模型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1、内圈层? 城市建成区、经济核心区、城市辐射扩散源、第三产业为主、人口经济高密度区 2、中间圈层? 城市边缘区、城乡过渡区、城乡结合部、二元经济结构明显3、外圈层? 城市影响区、城市腹地、农业为主、人口经济低密度区四、城市圈层的扩展规律1、扩张的周期波动性? 随经济增长呈周期性波动:加速停滞稳定 2、扩张的方向性? 城市扩张力(城市张力 +外围地区引力)决定扩张方向五、圈层理论的应用1、卫星城镇的建设? 针对大城市集中发展,过度膨胀,提出城市有机疏散发展理论:田园城市卫星城 镇新城? 卫星城镇:经济文化社会相对独立,又从属于大城市,布局上
49、具有很强的向心性空 间层次分化特征(如上海市)2、城市的圈层配置? 用地结构、城市设施(如梅州) 第十一章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 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一、区域农业规划布局1、农业生产特点:季节性、连续性与周期性、环境适应性、互生性 2、影响条件:自然条件(光热水土) 、技术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劳动力因素、市场需求 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影响、农业政策3、农业区域专业化和综合化? 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原因:地域分异? 综合化发展的原因:合理的农业结构要求,需求多样性,农业生态平衡要求4、农业生产基地的规划布局1)布局适宜性要求:高度适宜和中等适宜2 )布局条件:? 生产条件好,土地集中,生产规模
50、大? 生产技术水平高,装备条件好,劳动生产率高? 生产水平高,单产高,土地潜在生产能力大? 农产品产出商品率高5、区域农业产业化1 )内涵2 )作用与意义3 )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与条件:相对的资源优势、主导产品具有较高的商品率、的产业化组织载体、建立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4 )基本组织形式? 公司 +农户? 公司 +合作组织 +农户? 专业批发市场 + 农户二、区域采矿业规划布局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评价2、因地制宜集中建设矿产基地3、常识采矿业的地质勘探工作规划4、采矿业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及绿色开发规划第二节 第二产业规划布局一、工业生产特点? 无季节性、地域性? 生产过程可分解性和专业化、协作化?
51、 高技术高精密度? 集中点状分布二、工业布局条件? 自然资源 / 自然条件 / 市场条件 / 集散作用 / 技术条件 / 运输条件/ 劳动力条件三、原材料工业1、生产特点? 需大量原材料? 产品为半成品、中间产品? 耗能大2、布局特征? 原材料指向:布置在原材料产地? 能源指向:布置在能源产地? 市场指向:布置在消费地? 组合布局:综合比较三指数四、加工制造业1、生产特点:? 生产专业化? 生产技术集约化? 具有一定的环境影响2、布局因素运作灵活/ 环境保护? 原材料供应状况? 市场需求? 专业化协作? 技术基础3、布局特点? 依生产协作关系布局选址? 布局在技术密集区(大城市)? 规划隔离、
52、防治4、发展布局趋势? 全球集中生产型? 专业化生产型? 市场地生产型? 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五、高新技术产业1、概念:? 高技术:基于科学发现、创造而产生的新技术? 高技术产业:以当代科学技术和新兴生产技术武装生产出高新产品的部门2、特点: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势能3、高新产业类型: 11 大类4、高新技术产业特点? 研究与开发? 生产与制造? 销售与服务5、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因素? 经济社会因素? 科学技术因素? 生产生活环境条件6、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形式1)形成条件、成果特色及组织形式分? 新技术工业园? 高技术园? 科学研究园区? 科学工业园区? 高技术产品装备园区2)
53、功能布局分? 科技工业园区? 技术城? 高新技术加工区7、高技术区的区位选择? 智力密集程度? 开发性技术条件? 信息资源条件? 基础设施条件? 生产与生活环境8、高技术区的规划布局1)空间构成:产品制造、研发、高教、居住、城市服务2)规模: 3 5km23)用地比例:研发高教用地大4)布局特点:? 核心:研发、高教、生产? 服务:生产生活服务9、第二产业发展趋势? 重工化趋势? 高加工度化趋势? 高技术化? 产业结构软化第三节 第三产业规划布局一、产业特点:? 产品:无形产品(服务)? 功能:为一、二产业服务,伴随一、二产业发展? 类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空间特征:集中于城镇布局二、传统商业与服务业规划布局1、商业与服务业基本特点? 生产只创造价值,不创造产品? 生产过程直接面对消费者? 通过中心地发挥功能? 综合性、互动协作性强2、商业与服务业网点及布局1 )批发商业网点? 特点:企业间进行贸易、交易量大、商品销售后不退出流通领域? 布局因素: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8773-2024齿楔带
- 《地下工程施工》大学笔记
- 平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行性分析报告28113
- 2024年10版小学英语第5单元真题试卷
- 文学文化常识(测试)-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原卷版)
- 2024年移动通讯手机配套集成电路项目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节能型电冰箱、空调器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免疫调节药物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诗词曲阅读(原卷版)-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专练
- 规划科工作计划模板8篇
- 公共机构节能培训课件
- 医院岗位风险分级、监管制度
- 灯检机使用、维护和检修标准操作规程
- 企业评标专家推荐表
- 接地电阻测试记录表范本
- 桩基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检测方案
- DB11-T1496-2017健康体检服务规范
- 体育课教案-游泳
- 小学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八单元-生活中的鲁迅
- 小学生自我介绍竖版
- 某小区物业费收支预算表(公示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