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心理学讲 义教师专业发展学院基础理论教研室2015年8月目录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学习心理学概述 第二章 学习的认知基础 第一节 注意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 第三节 记忆 第四节 思维 第五节 想象 第三章 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第四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五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第六章 学习迁移 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含义与分类 第二节
2、 学习迁移的理论 第三节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第七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角色心理 第二节 教师心理特征 第三节 教师成长心理 第四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一章 绪论 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也逐步显现。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已经在生产、管理、医疗、教育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了解心理学知识,尤其是了解与学生学习和自身教学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十分重要。学习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主要介绍学生学习的一门科学。,本章主要在论述基本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发展史等基本问题后,介绍学习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及意义。第一节
3、 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自然也不例外。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后,其发展经历了一百多年,其界定随着发展的各个时期而有所变更。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倾向于将心理学界定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现象相对于外部世界而言,是宇宙间最奇妙、最复杂的一种现象,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既包括人的心理活动,也包括动物的心理现象,但重点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与行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方面。(一)个体心理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个体心理现象异常复杂,心理
4、学通常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图1一1):一是共同的心理过程,即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二是个性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活动倾向性与稳定的心理活动特性上的差异。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体心理 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个性差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图11 个体心理结构示意图 个体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通过感觉和知觉,我们获得了客观事物的感性知识。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经验没有马上消失,还停留在你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累积并保存个体经验
5、的心理过程就叫记忆。在感知觉与记忆的基础上,间接、概括性地认识客观对象,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对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加以改造就是想像。想象使我们的心理世界更加丰富,它以具体形象的形式与思维协同活动,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承担着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些心理活动被统称为认知过程,这是学习的认知基础。 (二)社会心理 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群体和社会团体之中,并与其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相互依存甚至依赖关系。例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上下级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等。由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便产
6、生了社会心理或者群体心理与团体心理。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一样,存在着认识、情感、需要、利益、价值和规范等心理特征及社会行为。团体与个体一样,存在着团体需要、团体利益、团体价值、团体规范、团体舆论、团体意志、团体目的等心理特征。一个团体由于具有某些特定的心理特征而区别于其他团体。 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团体心理是在团体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它是该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而不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简单总和。团体心理不能离开个体心理,但它对个体来说,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或个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社会心理及其与个体心理的关系,也应成为心理
7、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心理学中派别林立的时期。在心理学创立之初,心理学家们在建构理论体系时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下面就一些较有影响的心理学派别作以简单的介绍。(一)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
8、(E. B. Titchener,18671927)。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其方法就是内省法,即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准确地观察并描述经验到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内省而了解在不同刺激情境下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Willian James.18421910),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John Deway,18591952)和安吉尔(James Angell,18691949)等人。机能心理学也主张研究意识。但是,他们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
9、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而且,詹姆斯批评构造主义只静态地研究意识的元素,而忽视了意识像流水一样有其动态的连续性,即他所谓的“意识流”。此外,詹姆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可采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如果说构造主义强调意识的构成成分,那么机能主义则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机能主义的这一特点,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20世纪以来,美国心理学一直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他领域的应用,这和机能主义的思潮是分不开的。 (三)行为主义 19世纪
10、末、20世纪初,正当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在一系列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的时候,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另一种思潮:行为主义的思潮。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 Watson, 18781958)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1915年,华生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认为意识带有主观的性质,是看不见、模不着的,无法对它进行可重复性的客观的研究,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华生曾经说过,在一本心理学书中,“永远不使用意识、心理状态、心理内容、意志、意象以及诸如此类的名称,是完全可能的它可以用刺激和反应的字眼,用习惯的形成,习惯的整合以及诸
11、如此类的字眼来加以实现。”其次,行为主义认为,一切行为都不过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由于否认了人所独有的意识,也就取消了人与动物的区别。人和动物的行为都可以化简为刺激反应(SR)的联系。同时,行为主义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方法。认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用内省法得到的资料不是连贯的资料。内省触及的是一个人私人的世界,它甚至无法界定它试图回答的问题,也不能满足实用的检验。华生推崇的客观方法有客观观察法、测验法、条件反射法和言语报告法。此外,华生否认遗传和本能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推崇教育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认为心理学的目标应该是“预测并控制行为”,而不是对精神现象的基
12、础解释。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不过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那么,通过控制一定的环境就能够控制人的行为。行为主义后期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由于他发展了行为主义,被称为新行为主义。斯金纳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宗旨,并明确指出,任何机体当前的行为结果改变了未来的行为。这一原理不仅适于动物训练,也适于人类的各种社会行为的塑造和矫正。行为主义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实用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美国很快盛行起来,广泛地应用于工厂、学校和医院,直到现在,在行为矫正、心理治疗以及教学设计方面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 行为主义产生以后,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
13、世界各国心理学界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它锐意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强调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科学道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致使心理学在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形象突出,影响了当时的行为科学的兴起。但是,由于它极端排斥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窄化了心理学的内涵,因此又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故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 (四)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1912年在德国也涌现出另一个心理学派别格式塔心理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Max Werheimer,18801943),苛勒(Wolf
14、gang K6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格式塔”其含义是整体或完形。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主张和宗旨。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割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这是与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截然不同之处。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
15、心理学实验。他们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五)精神分析学派 这是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一个学派。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如果说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那么精神分析学派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弗洛伊德是从治疗精神病的需要出发,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这一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潜意识论、泛性论和人格论等。弗洛伊德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注意到需要、动机等心理的动力因素,这是他对心
16、理学发展做出的贡献,特别是他的学说对于人格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影响更是超过了其他各个学派。在文学、艺术、医疗、司法等各方面,处处可见精神分析的影子.但是,弗洛伊德宣扬泛性论,把性欲看做支配人的一切行为的动机,过分夸大了性欲的作用,忽视了社会文化的影响,这一点遭到了广泛的批评。随着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原来追随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不再坚持弗洛伊德的一切行为决定于性本能的泛性论观点,加之受到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影响,开始转向研究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这些观点和理论被称为“新精神分析理论”。(六)认知心理学这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新流派。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在50年代以
17、后得到迅速发展。认知心理学理论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在这些理论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了。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人类的行为的。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UNeisser)将当时的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一书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虽然顾名思义只是与认知过程有关,但由于人的认知过程与人的动机、情感等心理现象是密不可分的,认知心理学实际上并未忽视对动机、情感等方面的研究,它超越单纯的
18、认知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思潮,延伸到了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目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逐渐与神经心理学和脑科学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心理学。(七)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1908 1970)和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年代较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晚,故而被称为现代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或“第三思潮”。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精神分析学说与行为主义的偏激观点和决定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精神分析学说只是以精神病人的心理现象为基础,抨击其有关行为受原始性冲动
19、支配的观点;批评行为主义只是以动物和儿童的心理现象为基础,指责行为主义只研究由零碎的、片面的反应构成的行为,而不是表现行为的整个人,抨击其环境决定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人看做是自己命运的主人,失掉了人的最重要特性:人性。所以,主张心理学就应该研究人性,研究人的存在、人的成长、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自主选择、人的责任感、人的创造性、人的潜能、人的自我实现、人的意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当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诸如动机、需要、价值观、情感、生活责任、自我意识等真正属于人性各种层面的问题。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人是一种
20、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其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不只是了解人的这些本性,而且要寻求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使其达到自我实的境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主张以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指明了一条新的路线和方法。但是,人本主义理论不能用实验加以证明,主要依靠理论上的思辨和推测,其风格与自然科学研究截然不同,难免使人感到人本主义的理论方向是正确的,但从事实际研究时在方法上却很困难。这也是心理学发展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两难问题,心理学研究越是涉及人的复杂的、高
21、层次的心理,对研究方法就越是一个挑战。总之,在科学心理学发展经历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各派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对心理现象的理解等方面都存在尖锐的分歧。学派纷争,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一件坏事,并且大约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派间出现了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局面,这就分别为其各自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心理研究的科学进程。三、心理学的任务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同时又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揭示在生物学规律支配下和在社会文化影响下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心理和行为进行某种程度的预测和控制,是心理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心理学的价值所在。(一
22、)描述运用科学的语言对心理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是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工作。这项工作也就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每一种心理事实都具有质和量上的特点。心理学家的大量工作是描述和测量心理现象和行为。如果心理学家要研究什么行为,就必须告诉人们这是一个什么行为、如何加以测量。一种现象若不能加以描述和测量,就不能加以理解和控制。(二)解释心理学研究不能只限于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测量,而应当从描述和测量中进而探求其规律,也就是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因此,对已知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因果关系,探求心理活动的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第二项基本任务。(三)预测预测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3、心理学能够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预知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发展的趋势、表现特点等。(四)控制研究心理是为了有效地调控心理,使之有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展,这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心理学要做的工作,就是通过控制影响心理的因素来控制心理,减少心理因素的消极影响,增加心理因素的积极影响。第二节 学习心理学的概述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学的分支也越来越多,教育心理学就是心理学非常重要的分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而学习心理学又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们尤其是学生群体学习的一门科学。近年来,学习心理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心理学家以及教育工作者
24、所关心的热门课题。一、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关键问题自学习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以来,不同的学习理论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有不同的见解,存在很多分歧。戴尔.H.申克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第10-14页,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对学习研究的不同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任何学习心理的研究都包含了几个关键点。(一)学习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的阐述不同。例如,行为主义理论将学习看成是行为或反应速度、发生频率或形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各种环境作用的结果;而认知理论则是重视研究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心理结构的形成、信息加工及新年等。学习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心理过程
25、的作用很重要。(二)影响学习的因素同样,由于对学习本质认识的不同,不同的理论学派对影响学习的因素分析也不尽相同。例如,行为主义理论注重刺激的安排和呈现,对反应的强化等;而认识理论不仅承认环境对学习有促进用,而且更重视学习怎样处理信息,即如何注意、激活、转换、编码、存储和提取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加工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他们学习什么、什么时候学习、如何学以及如何用等。(三)记忆的作用行为主义理论重视习惯的反应方式,而对行为方式如何在记忆中保持并被外部事件激活关注得很少;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则把记忆看的很重要,将学习与记忆几乎等同,认为记忆对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四)动机的作用行为主义理论主张动机是由环境效
26、果强化引起的反应频率提高或保持不变的行为,有效的强化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认知理论则主张虽然强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其影响的产生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认知、理解。(五)迁移的作用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迁移取决于情境之间的相同元素,当新旧情境中具有共同元素时,行为就产生了迁移;认知理论则认为学生只有懂得如何将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时,才会产生迁移。(六)不同理论对不同类型学习的适用每一种学习理论都课解释不同的学习现象。例如,行为主义理论重视正确反映的选择性强化,并以此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所以该理论更适合解释简单的学习;认知理论用信息加工、记忆网络、学习的认知发展、师生的互动等因素来说明学习的
27、过程,所以该理论更适合解释复杂的学习。二、学习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心理学对学习规律的揭示是与研究方法密切联系的。对学习规律的研究历史往往也是研究方法的演变史,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学习规律的探索提供了有力工具,以下是学习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表现作系统考察,从而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学习心理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基本方法。人的各种活动,如学习、劳动、交往、游戏等等,都是在心理的调节、支配下实现的。这就使得通过对人的行为动作、言谈举止的观察而了解其心理活动和特点成为可能。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
28、表现,可以了解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人格的某些特征。观察法主要优点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象的真实状况。 观察法的主要缺陷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当然,观察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前期研究,可以先用来发现问题和现象,可供研究者以此为基础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仍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
29、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或书面调查,这种调查是调查者根据课题的需要,事先拟好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填写回答的一种方法。问卷的具体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性结果,只要求被调查者从中选择;另一种是开放性结果,要求被调查者自由书写或填空。例如,在考察学生的学习观、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问题时,可以采用调查法。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且效率高,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不够严密和准确的缺点,有时不能反映被调查者的及时心理变化,被调查者可能隐藏自
30、己的真实想法,统计处理上也不够精确,因此,还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来弥补其不足。(三)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收集某个(或某些)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这种研究收集资料的时间一般比较长,最长可达十几年甚至更长。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根据需要也常常对被试进行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从被试的亲友中间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以及他人所撰写的与被试有关的文字材料(如传记、病例)中进行分析。如,对超常儿童、特殊才能儿童、学习困难儿童及品德不良儿童等的研究。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够加深对特定的某个(或某些)被试的了解。其缺点是收集到资
31、料往往缺乏可靠性。例如,个人撰写的日记和自传往往由于自我防御机制而降低了真实性。他人为被试撰写的有关资料也会因为记忆误差和情感上的好恶而与真实情况出现较大的误差。此外,个案研究的结论不能简单地推广到其他个人或团体。 (四)测验法 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法。测验法通常被用来确定被试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 心理测验的最大优点是能数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在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以及职业选择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科学的心理测量产生时间不长,特别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心理现象又是动态的,因此,用心理量表测量人的心理现象远没有物理测
32、量那样准确。而且,目前使用心理测验所获得的只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被试达到这一结果的心理活动过程还无法测量出来。因此,心理测量还有其局限性。 (五)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情况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实验方法分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心理学的某些研究。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严格控制,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允许人们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反复验证。实验室实验的缺点是由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它
33、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自然实验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把实验研究和日常活动结合起来,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有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能体现观察法的某些优点: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因此这一方法受到广泛重视,尤其适合教师结合教书育人的实际进行教育心理研究。同观察法相比,实验法的主要特点是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
34、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科学研究的成果只有在按照同样的程序能被人可以重复验证,才能成其为科学知识。所以,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但是,实验室实验法中的研究情境与日常生活存在差别,实验的结果也常常受到被试的情绪即态度的影响,因此,实验结果的推广要受到一定限制。三、学习学习心理学的意义(一)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理论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知识体系,讲述了学习的主要理论、动机、策略等主要问题,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有助于师范生从根本上认知学习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学生观、教学观等。(二)有助于师范生将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随
35、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知识的更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合理组织教学的心理学依据,掌握了学习心理学的内容,有助于以后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生以后在工作中正确组织教学工作,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三)有助于师范生将来把握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解决学生学习困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学生的学习条件是什么?影响学生学习发生的因素有哪些?怎样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对这些问题的了解是保证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师范生通过学习学习心理学的课程,了解学习概念的
36、本质和特点,学习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同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策略等,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章 学习的认知基础直击考点1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2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3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一节 注意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积极、紧张的心理状态,它能保障人们对事物产生清晰、完整的感知和记忆,因此,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学习活动的必要心理条件。 二、注意的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
37、基本特征。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特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状态,注意本身并不反映某种事物,能够反映某种事物的则是它所伴随的各种心理活动。但是,注意是保证各种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没有对事物的注意,就不会有对事物的认知。三、注意的功能注意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具有三种功能:1. 选择功能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它的基础下发生作用的。2. 保持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体现在注意在时间上的延续。如果注意的对象转瞬即逝,正常的心理活动将无法进行。3.
38、调节和监督功能四、注意的种类人们通常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一)无意注意1. 无意注意的概念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为下个方面: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和人自身的主观状态。(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与背景的差异;(2)人自身的主观状态。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3、无意注意与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39、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消极因素,充分利用那些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积极因素。(1)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优化教学环境;注重教师仪表行为;规范学生行为。(2)充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有利因素教师语言技巧;合理安排板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二)有意注意1有意注意的概念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形式。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合理地组织活动;培养间接兴趣;排除各种干扰。(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
40、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具有无意注意不需要意志努力的优点,又具有有意注意与目的任务相联系的优点。它既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意义。五、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也称为注意的广度。一般地,注意的范围越大,同样的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就越大。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注意对象的特点一般来说,注意的对象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越一致,排列的越集中、有规则,相互之间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2.
41、活动任务一般来说,个体从事的活动任务越复杂,越需要关注细节的注意过程,注意的范围就会大大缩小。3.知识经验一般来说,个体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整体知觉能力越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此外,个体的情绪状态也影响注意的范围。一般来说,情绪越紧张,注意的范围就越小。(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也称注意的持久性。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人在感知同一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不变,经常是在间歇性地加强和减弱。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被称作注意的起伏。影响注意的稳定性的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 1. 注意对象的特点一般来说,个体对内容丰富、特征复杂、活动变化的对象容易保持注意的稳
42、定。但并不是说事物越复杂,刺激越丰富,注意力就越稳定。过于复杂、变幻莫测的对象反而容易使人产生疲劳,导致注意的分散。 2.个体的主观状态一个人身体健康,情绪良好,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就会在活动中全力投入,保持较好的注意稳定性。 3. 个体的意志力水平个体意志力水平越高,就越容易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从而战胜各种困难,始终如一地将注意保持在活动中,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活动过程的高效率。(三)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或活动上。但是,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首先,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很熟练,或者其中只有一种是不熟练的,而其他几种则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
43、程度。其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真题链接2013年下半年单选题:12.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 C.注意分散 D.注意转移(四)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自觉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虽然二者都是注意对象的变换,但注意的转移是根据实际需要有目的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任务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任务所代替,是主动的,是注意的优良品质;而注意的分散则是在需要集中注意时,因受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所引起的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是消极被动
44、的,是注意的不良品质。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先前的注意紧张度。先前的注意紧张程度越高,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和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和迅速。(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注意对象越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和迅速;反之,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和缓慢。(3)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神经过程灵活性高的人容易实现注意的转移,并且转移的速度也较快;反之,注意的转移就困难和缓慢。(4)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我控制能力。神经类型灵活性高的人比不灵活的人更容易实现注意的转移。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善于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态度,主动及时地进行注意的转移;而自我控制能力差的人则常常受自己兴
45、趣、情绪的左右,不能主动地转移注意。(5)明确的信号提示。在需要注意转移的时候,明确的信号提示可以帮助个体的大脑处于兴奋和唤醒状态,灵活迅速地转换注意对象。真题链接2014年上半年辨析题:24.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感觉是人脑接收信息的过程。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它是认知过程的开端,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二)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来自体外的适宜刺激,反应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主
46、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的变化,主要有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觉三种。平衡觉反映身体运动速率和方向,它对于判断和保持人的姿势十分重要,是由人体位置根据重力方向所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紧张程度,运动觉常常和其它感觉联合组成复合感觉;机体觉反映有机体内部器官活动状态,如饥饿、呕吐及内部疼痛等。(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这种感觉能力,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
47、觉阈限感觉是由适宜的刺激引起的,但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才能被人们感受到。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被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被称作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值被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而差别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真题链接2015年单项选择题:12.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増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的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称为()。A. 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
48、性答案 C解析 心理学上把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值被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的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指的是差别感觉阈限。(四)感觉的特性1.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感觉适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明适应与暗适应相反,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同时对比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
49、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在视觉中表现得很明显。继时对比继时对比是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也称为先后对比或相继对比。(3)感觉后象感觉后象是指在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印象仍暂留一段时间的现象,也叫感觉后效。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后象在性质上和原感觉的性质相同,负后象的性质则同原感觉的性质相反。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象是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 正后象和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2.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补偿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2)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
50、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真题链接2014年上半年单选题:12.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A. 适应 B.对比 C. 联觉 D. 综合二、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在知觉过程中,人脑总是在借助已有经验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对事物作出解释。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知觉是人脑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感觉和知觉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实际生活中,当人们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时,就同时知觉到事物的整体。由于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所以人们通常把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二)知觉的种类1. 根
51、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物体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属性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它是由视觉、触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它主要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和对时间的预测。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社会知觉是指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的知觉和自我知觉。2. 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活动,可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等。3. 根据知
52、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错觉)。正确的知觉是指符合客观实际,正确反映了事物本来面目的知觉。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的种类包括视错觉、形重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等。(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基本特性主要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当我们知觉熟悉的事物时,由于经验的作用,知觉对象的主要部分、关键部分以及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知觉的整体性具有重要作用。当我们知觉不熟悉的事物时,知觉就会以事物的组织结构特点为转移,将
53、它组织成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这种现象也叫知觉的组织化,一般有如下的组织规律:(1)接近规律。空间位置较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成一个整体。(2)相似规律。具有某些相似特性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成一个整体。(3)闭合规律。对于一些并不闭合的刺激图形,人们往往根据经验将它们知觉成闭合的图形。(4)连续规律。具有连续性特点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成一个整体。2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人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一般来说,阈限范围内越强烈
54、的刺激,越容易被选择知觉。(2)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3)知觉对象各部分的组合。知觉对象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区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符合简明性、对称性、规律性等组合规律的客体容易被选择为对象。(4)对象的运动。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上运动的刺激物,或在混乱的背景上朝同一方向运动的刺激物都容易被人们选择出来而成为知觉的对象。(5)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越是是新颖、奇特的刺激物,越容易引起人们的优先知觉。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1)知觉的目的和任务。(2)个体已有知识经验。(3)个体的兴趣、需要、动机、情绪态度等。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当前事物的时候,人们总
55、是借助于已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对象的意义做出解释,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1)知识经验。(2)言语的指导作用。(3)定势。定势使主体以特殊的整合准备反映知觉的对象,使人的知觉不自觉地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理解对于知觉有四个主要功能:a.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b.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c.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d.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能形成事物表象,为表象转化为科学概念提供重要条件。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知觉恒常性以视知觉的表现最为明显,主要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亮度恒常性等。知觉恒常性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当外界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变化了的客观刺激物的信息与经验中保持的映像结合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参观实习总结(3篇)
- 购房协议书范本电子版(3篇)
- 敬老爱老演讲稿(32篇)
- 幼儿园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范文(3篇)
- 小学生开学演讲稿
- 2024-2025学年四川省成都市九县区高一(上)期中物理试卷(含答案)
- 四川省高考语文五年试题汇编-文言文阅读
- 2024年家教合同范本
- 2024年贵州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调研报告:执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设备采购安装工程结算书
- [精品]台湾地区零售药店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小学二年级等量代换
- 焙烧炉烟气换热器的设计方案
- 燃气公司安全管理奖罚办法
- 客位大金湖旅游船初步设计
- KCl-NaCl-H2O三元体系相图
- 血浆置换及临床的应用业内特制
- 雨蝶(李翊君)原版正谱钢琴谱五线谱乐谱.docx
-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解读(2019年版)
- 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课件-制作木蜻蜓14张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