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试题九非线性_第1页
自动控制试题九非线性_第2页
自动控制试题九非线性_第3页
自动控制试题九非线性_第4页
自动控制试题九非线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九章非线性控制系统一、填空选择题(每题2分)1 .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与下列(D )因素有关。A.系统结构和参数 B.初始条件C.输入信号大小 D. A、B、C、2 .非线性系统 自持振荡是与-有关。A.系统结构和参数B.初始条件C.输入信号大小 D. A、B、C、3 .非线性系统自持振荡中的振幅和频率是由-系统本身的特性-决定的,4 .相平面法适用于-一、二-阶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法适用于 一任意-阶非线性系统。5 .系统中有二个非线性元件串联,其描述函数分别为 Ni、N2,则合成的描述函数必是(D)A . N1/N2 B. Ni*N2 C. N1+N2D.需重新分析计算6 .系统的-1/N

2、和G (jw)如图,在 A和B处产生了自持振荡,分析其稳定性,A点是-不稳定-的,B点是-稳定-的7 .非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在相平面的上半部,其走向是从一左-向一右-方向运动,而在相平面的下半部则从 一右-向-左-运动。8 .相轨迹的对称性是指其曲线可能对称于, ,或-坐标原点;正交性是指与-x轴正交。9 .已知非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是:x 3x 2x 0,则奇点位置是 。 .10 .已知非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是:x 3x 2x 0,则奇点性质是 。11 .极限环把相平面分为内外二部分,相轨迹-不能-(填能或不能)从环内穿越极限环进入环外,-不能(填能或不能)从环外穿越极限环进入环内。12 .已知非

3、线性系统的微分方程是:x 3x 2x 0 ,则奇点性质是(A )。A、稳定节点B、稳定焦点C、鞍点D、中心点1 . D2 . A3 .系统本身的特性4 . 一、二,任意5 . D6 .不稳定,稳定7 .左,右,右,左 .8 . X, x , 坐标原点,x9 .坐标原点10 .稳定节点11 .不能12 . A二、综合计算题a1. (12分)二阶阻尼系统:,试用等倾斜线法绘制系统相轨迹。得到等倾斜线方程:3在相平面上作出这些等倾线,并在这些等倾线上作出对应相轨迹的斜率即得到相轨迹。的短线段,光滑连接短线段9a2. (12分)已知法作出其相轨迹然后确定相轨迹上的点 A2,以该点坐标为新起点,计算新的

4、圆弧AA3的圆心和半径:A (,-0,2 ):,依此可作出相轨迹。有时的中间位为提高作图精度,置作为新起点,然后按本法画出相轨迹。9,求系统奇点,b1. (12分)非线性系统:作相轨迹图并分析系统运动的性质.解:(1)求奇点。由:求得相轨迹的奇点分别为:(0, 0)和(一2, 0)。2(2)在奇点(0, 0)处泰勒级数展开:二个根为+j1039,故此奇点为稳定焦点。2(3)分析在奇点处泰勒级数展开,令由二个根为,因此奇 点 为 鞍 点当初始条件为(一,)时,系统的相轨迹如 图。 4初始条件不同,相轨迹或趋于原点,或趋于无穷远,系统分别为稳定或不稳定,即系统的稳定性与其初始条件有关。2b2. (

5、12分有一非线性控制系统如 图所示,令讨论下面情况下的相轨迹:当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系统的初始状态为零;解:首先根据控制系统框图,设法得到各分区的线性方程。由 得至IJ:代入方程,有:2式中为饱和非线性的输出。根据饱和非线性的输入输出特性,可将相平面分为:正饱和、负饱和以及线性区域,如图1。2当输入信号,则各区域上的线性方程:3当输入信为阶跃信号统的初始状态为零;在正、负饱和区域根轨迹是相线根轨迹,而在线性区,由于参数均大于0,奇点可能是稳定焦点或稳定节点,位于相平面的原点,系统的初始状态略画出其相轨迹如 图2。5图2输入为阶跃信号的相轨迹b3.(12分)具有饱和非线性的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已知

6、饱和非线性特性的 描述函数为N(X)2k Sarcsin XS 2 1()X(XS)试求。(1) K=15时系统的自由运动状态。若有自持振荡产生,求其频率 和振幅(其中振幅只要求列出表达式即可)。(2)欲使系统稳定地工作, 不出现自振荡,K的临界稳定值是多少。题1非线性系统的结构图解 :饱 和非性 性描 函 已中线特的述数知其k=2,起点 X=1 时,1/N(x)=。当 X一时,1/N(X)=,因此 系统线性部分的频率特性为:_k1/N(X)曲线位于这段负实轴上。题1系统的G(j)和1/N(X)曲线G(j )k 0.3s(0.1s 1)(0.25 1)2 j(1 0.02 2)s j20.00

7、04 4 0.05 2 1令ImG(j)=0即12=0,得G(j)曲线与负实轴交点的频率 为:7.07rad /s0.022代ReG(j),可求得G(j)曲线与负实轴的交点为:0.3kReG(j )4-0.00040.0517.070.3k4.52 将K=15代入上式,得 ReG(j)= 1。图中绘出了K=15时的G(j)曲线与1/N(A)曲线,两曲线交于(1, j0)点。显然,交点对应的是下一个稳定的自振荡,根据交点处的幅值相等,即:求得与交点对应的振幅 X=o因此当K=15 频率为X=, =s。(2)欲使系统稳定地工作,不出现自振荡, 判据知,应使 G(j)曲线不包围1/N(A)曲线, 故

8、K的临界稳定值为:时系统的自由运动状态为自振荡状态,其振幅和3,由于G(s)极点均在左半s平面,故根据奈氏即3K 0.5 0.4 75 kmax7.50.3b4. (12)非线性系统如图所示。1、把系统的结构图变换成典型结构,即单位反馈形式。2、试用描述函数法分析周期运动的稳定性,并确定自振荡的振幅和频率。已知非线性特性是滞环继电特性:M=1 , h=,题2非线性系统的结构图解:由图可知,系统 的结构图不是描述 函数应用时的典型 结构,因此首先变换 成典型结构。由于在 用描述函数分析稳 定性和自振荡时,不 考虑r的作用,故设r(t)=0。再根据结构图中信号间的相互关系,故图变换成下图a,b的典

9、型结构。3(a)(b)题2解结构图变换由结构图知,非线性特性是滞环继电特性:M=1 , h=,故画出1/N(X)曲线与 G(j)曲线如图所示,1/N(A)曲线是一条虚部为也/4“=的直线。2,显然两曲线的交点处决定了 一个稳定的自振荡。题2系统的G(j)和1/N(X)曲线令1mG(j )-0.157,试探法解下列方程:(1)(1+2)=1得=4 (rad/s)2将=4 代入 RG(j):100.588122令 ReG(j) = Re1/N(A)= X2 0.224得X=故自振荡的振幅 X=,频率=4rad/s。3b5. (12分)一非线性系统中含滞环非线性,其线性环节的频率特性如图。试分析此非

10、线性系统的运动规律。题3图线性部分极坐标解:题3图线性与非线性相交(1)写出此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为:对应的负倒描述函数为:写成实部和虚部形式:3随着A从1的增大,负倒描述函数的实部的值从0变化到负无穷,其虚部不变。因此可将画在平面上,如上图(2) 分析交点处振荡的性质。从图中可看出个交点设它们对应的频率:,对应的幅值分别为:。根据对自持振荡的讨论及其 负 倒 描 述 函 数 的 走 向, 可 知是稳定的自持振荡,是不稳定的振荡。当初始幅时,产生频率为的自持振荡;当初始幅值时,产生频率为的自持振荡。比较处的自持振荡发现,处振幅大,频率低;处振幅小,频率高。9c.(14分)已知非线性系统如图所示

11、,图中非线性环节的描述函数为X 6N(X) (X 0)试求:X 2(1)该非线性系统稳定、不稳定以及产生自持振荡时,线性部分的 K值范围。(2)判断自持振荡的稳定性,并计算稳定自持振荡的频率和振幅解:(1)此非线性环节描述函数的负倒特性为:起点X=0时,1/N(x)= 1/3。当X一时,1/N(X)= 1 ,因此1/N(X)曲线位于1/31这段负实 轴上。系统线性部分的频率特性为:G(j )ks(s 1)2 s jk 2j(12)(2 1)22令ImG(j)=0即12=0,得G(j)曲线与负实轴交点的频率为:21rad / s代ReG(j),可求得G(j)曲线与负实轴的交点为:ReG(j )仔

12、1:2(a)当-k/22时,G(j)包围1/N(x),非线性系统不稳定;(b)当-1三-k/2三-1/3 , 即2/3三k三2时,G(j)与1/N(x)相交,非线性 系统会产生周期运动(自持振荡);(c)当-k/2-1/3,即k2/3 时,G(j)不包围1/N(x),非线性系统稳定;4,(2)当2/3三k三2时,G(j)与1/N(x)相交,非线性系统会产生周期运动(自 持振荡),且曲线由不稳定区域进入稳定区域,所以其振荡是稳定的。此时 1rad / s,根据交点处的幅值相等,即:所以自持振荡的频率是1rad/s,振幅X42 kc1.(16分)一个具有非线性元件串联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如图,试用描述

13、函数法确定当K=Tt时系统产生自持振荡的频率和幅值,并研究产生自持振荡时的临界增益Ko解:首先对非线性串联环节的等效特性进行分析。当 | e|1,e1=2, u =k( e1-1)=1当 e0时,有r(t)=R , r r 0。代入上式,得阶跃输入下系统的误 差方程:Te e Ke 02由此绘制相轨迹曲线,奇点为(0, 0)。设系统的初始状态为c(0)=0, c(0)=0,则误差的初始条件为e(0)=R, e(0)=0。若参数T、K使系统具有一对负实部的共轲复数极点(欠阻尼) , 则其相轨迹如下图(a)所示。若具有两个负实数极点(过阻尼),则其相轨迹如下图(b),分析相平面图即可了解系统响应的

14、性质。例如稳态误差为零,当 R=1时,超调量如图所示等。3(a)欠阻尼(b)过阻尼图阶跃输入时的相平面图2.斜坡响应设输入信号为r(t)=vt, t 0 时,r v 0, r 0,代入系统 的误差方程,得斜坡输入下的 误差方程为 它可以写成作变量置换e=ev/K则误差e的方程Tee Ke 03v/K即可得出。由此系统在初始状态c(0)=0, c(0)=0下斜坡响应的相平面图。 的起点为(0, v)。显然由相平面图可知系统稳态误差是(a)欠阻尼(b)过阻尼图 斜坡输入时的相平面图与阶跃输入的误差方程相同。所以,只须把阶跃输入时的相平面图右移可知此时相轨迹的奇点为(v/K, 0)。下图(a)、(b

15、)分别对于欠阻尼和过阻尼情况,给出了由于e(0)= r (0) c(0)=v,故相轨迹 v/K。2应当特别指出,由于在非线 性系统中,其非线性特性往 往可以分段加以线性化, 而 在每一个分段中,系统都可 以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因 此线性系统在相平面分析 是非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 的基础。c3. (12分)继电控制系统如下图所示,试利用相平面法分析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解 由结构图知,系统的微分方程为:(a)结构图(b)非线性特性题6图 继电控制系统因为e r c ,所以上式又可写成Te e Ky Tr r2根据已知的非线性特性,当e0时,有:M, e e1y 0,仅 eeoM , ee0当e 0时

16、,有:M , e e0y 0, e0 eeiM, ee1因为 r(t)=1(t),当 t0 时,r r 0 ,有Te e Ky 0对于 e0 , eei 和 ee0 时,111其相平面图渐近线为 eKM o1对于 e0 , ee0 和 e0 , e0 , eee0 和 eee1时,则有Te e 0或:de11de T在相平面上,则相应为斜率为1/T的平行的直线。将以上各区域的相平面图拼接后,可得系统的以e e为坐标轴的总的相平面图。令T=1、K=4、00=、.=和“=,则该继电控制系统在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相轨迹曲线如下图所示。由于假定系统在开始时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相轨迹的起点为e(0)=1 ,

17、e (0)=0 o3图系统的相轨迹曲线由图可见,在稳态时,存在一个极限环。因此系统的输出将持续振荡。自振荡的振荡与e0和ei值有关,ei和(ei e0)越大(即死区越大、滞环越宽),振幅也越大。此外,K、T和M的增大,也将使系统的振荡加剧,因为交界线的换接点Pi、p2、P3与横轴的距离也增大了。1c4. (12分)采用非线性校正的控制系统如图所示,试利用相平面法分析,在原来的线性系统的基础上,采用非线性校正,可以显着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品质。(a)非线性校正的控制系统结构图(b)非线性特性题7图 采用非线性校正的控制系统解由图(b)知,非线性特性为因此,相平面被分为二个区域,开关线分别为e=eo

18、和e=e。系统方程为22,ee。时获得快速性,在线性区n中应选择TC C KY e r c在线性区I内,eeo,系统误差方程为: Te e Ke Tr r其中,增益K和k应这样选择:一方面,为了在K1/(4T)o另一方面,为较大的K值,使系统阻尼较小,对应于稳定焦点,具体地应先选了防止超调量过大,在 eeo时,在线性区I中应适当选择k使系统处于临界阻尼,对应于稳定节点,具体地应选 k使k0时,有r r 0,可得n区内系统的误差方程为:此时的相平面图如下图1 (a)所示,平衡点位于(0, 0)是稳定焦点。在I区内系统的误差方程为:Te e Kke 0 ,相平面图如下图 1 (b)所示,平衡点位于(0, 0),是稳定 节点。3把图1 (a)、(b)的相轨迹分别画到相平面图的各区域中,就得到系统状态的运动轨迹, 如图2所示。当阶跃输入的幅度较小时,相轨迹曲线是图中A A1 0 ,(a) II 区(b) I 区 题7图1 I区和II区的相轨迹阶跃响应是单调的, 没有超调,且响应速度较快,题7图2单位阶跃输入时的相轨迹曲线若阶跃幅度较大,则相应的运动轨迹是B0BiB2B30o显然响应是振荡性的,但超调量和振荡次数比线性增益(图中虚线所示)的情况减小很多。3由此例可以看出,在线性系统中,增益的选择要兼顾调节时间和超调量等性能指标。当增益K值较大时,快速性好,但超调量大。若 K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