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1页
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2页
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3页
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4页
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泛菊:饮菊花酒。吹梅:吹奏梅花落。“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11: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

3、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

4、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大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

5、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花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鉴赏资料2】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

6、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卢梅坡,南宋诗人,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时,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深,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交游的回忆。写聚,作者并没有对他们过去在京的交往逐一加以铺叙,而是从中选取了两件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加以叙写。陶潜在饮酒诗中说:“秋菊有佳色,裹(yi,通“泡”,沾湿)露掇其英。汉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泛菊杯深”化用陶诗,写在重阳佳节,他们共饮菊花酒,以排遣思乡之苦。深,言酌洒之满。一个“深”字,把他们举杯畅饮的情形描写出来了。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

7、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有“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郊游,欣赏那玉姿冰骨的梅花,聆听那清脆悦耳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畅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聚会的欢快场面,还巧妙地点出了他们聚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设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聚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运思可谓缜密,用笔可谓简省。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

8、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难以畅叙友情,因而非常遗憾。“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即景生情,融情入景,可谓情景双绘,妙趣横生。下片写别后之思。开头三旬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调,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丧魂失魄;“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睡不安宁。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

9、,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梦见友人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之至。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花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别之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不论卢梅坡走到哪里,他都将和他生活在一起。这样写,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相思之情,还收到了情至文生,情文并茂的艺术效果。柳永的雨霖铃也是写“伤离别”的。柳词写了送别时难分难舍的场面,也写了别后相思,而且把别后相思之苦写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名词。而

10、这首词对送别场面没有作直接描绘,只是写了旧日的“聚”和今日的“散”,写了“散”后的相思之苦,同样可以使人想象出他们分别时该是多么难分难舍,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思索余地。这是虚笔,是不写之写。这样结构作品,文字简洁,词意含蓄,虽不能和柳词相提并论,但也不失为一首较好的送别词。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北京卷)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释:将:岂纪:经营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B. “有酒斟酌之”

11、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答:【D】【E】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鉴赏资料11本篇写移居后与邻人相处的情景。全篇列举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几件琐事:登高赋诗,有酒招饮,披衣言笑。看似点点滴滴,无甚

12、章法,而其间流贯着闲旷自适的气韵,构成了一片天真纯朴的情境。“过门”二句,一扫士大夫的儒雅酸气,大呼小叫,有酒辄喝,于粗朴中见出淳厚的乡情。而“农务”四句,更是将乡里风俗写得淳朴可爱。在这里,没有半点虚文褥礼,一切都那么自然。充溢着一派纯真之乐。诗人用平淡散缓的笔墨经营出这个自然淳朴的天地。进而在其中化人一段渊深朴茂的哲理:“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诗人认为,人生必须以自营衣食为根本,只有努力躬耕,方能真正领略生活中的自然真趣。显然,这是他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悟得的人生真谛。全篇叙事言情,理在其中,确实具有淡而不枯,质而实绮的特点。【鉴赏资料2】陶渊明于义熙元年弃彭泽县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

13、遇火。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移居作于搬家后不久,诗共二首,均写与南村邻人交往过从之乐。本诗写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忙时各纪衣食,勤力耕作,闲时随意来往、言笑无厌的兴味。全诗以自在之笔写自得之乐,将日常生活中邻里过从的琐碎情事串成一片行云流水。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以“春秋”二字发端,概括全篇,说明诗中所叙的是一年四季生活中常有的乐趣。每遇风和日丽的春天或天高云淡的秋日,登高赋诗,一快胸襟,历来为文人引为风雅胜事。对陶渊明来说,在柴桑火灾之后,新迁南村,有此登临胜地,更觉欣慰自得。登高不仅是在春秋佳日,还必须是在农务暇日,春种秋获,正是大忙季节,忙里偷闲,登高赋诗

14、,个中趣味决非整天悠哉游哉的士大夫所能领略。这两句用意颇深却如不经意道出,虽无一字刻划景物,而风光之消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之神情超旷,也如在目前。移居南村除有登高赋诗之乐以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句与前事并不连属,但若作斟酒品诗理解,四句之间又似可承接。过门辄呼,无须士大夫之间拜会邀请的虚礼,态度村野,更觉来往的随便。大呼小叫,毫不顾忌言谈举止的风度,语气粗朴,反见情意的真率。“相呼”之意可能是指邻人有酒,特意过门招饮诗人;也可能是诗人有酒招饮邻人,或邻人时来申门,恰遇诗人有酒便一起斟酌,共赏新诗。杜甫说:“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怀。”(客至)这般境

15、界,在陶诗这两句中也可体味,所以愈觉含蓄不尽。当然,人们也不是终日饮酒游乐,平时各自忙于农务,有闲暇时聚在一起才觉得兴味无穷:“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有酒便互相招饮,有事则各自归去,在这个小小的南村,人与人的关系何等实在,何等真诚!“各自归”本来指农忙时各自在家耕作,但又与上句饮酒之事字面相连,句意相属,给人以酒后散去、自忙农务的印象。这就像前四句一样,利用句子之间若有若无的连贯,从时间的先后承续以及诗意的内在联系两方面,轻巧自如地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融成了整体。这句既顶住上旬招饮之事,又引出下旬相思之情。忙时归去,闲时相思,相思复又聚首,似与过门相呼意义重复,造

16、成一个回环,“相思则披衣”又有意用民歌常见的顶针格,强调了这一重复,使笔意由于音节的复沓而更加流畅自如。此处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意的深化。过门招饮,仅见其情意的真率,闲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相见之后,谈笑起来没完没了,又使诗意更进一层。如果说过门辄呼是从地邻关系表明诗人与村人的来往无须受虚礼的限制,那么披衣而起、言笑无厌则表明他们的相聚在时间上也不受俗态的拘束。所以,将诗人与邻人之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至,也就将摒绝虚伪和矫饰的自然之乐倾泻无余。此际诗情已达高潮,再引出“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的感叹,便极其自然了:这种乐趣岂不比什么都美吗?不要

17、匆匆离开此地吧!这两句扣住移居的题目,写出在此久居的愿望,也是对上文所述过从之乐的总结。不言“此乐”,而说“此理”,是因为乐中有理,由任情适意的乐趣中悟出了任自然的生活哲理比一切都高从表面上看,这种快然自足的乐趣所体现的自然之理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有什么两样。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似乎也可以用来解释陶渊明移居其二中的真趣所在。但同是“人之相与”、“欣于所遇”之乐,其实质内容和表现方式大不相同。东晋土族自恃阀阅高贵,社会地位优越,每日

18、服食养生,清谈玄理,宴集聚会所相与之人,都是贵族世家,一时名流;游山玩水所暂得之乐,亦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他们所寄托的玄理,虽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观虽然仍以玄学为外壳,但他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他所相与之人是淳朴勤劳的农夫和志趣相投的邻里;他所寄托的玄理,朴实明快,是他在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之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所以,此诗末二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点明自然之乐的根源在于勤力躬耕,这是陶渊明自然观的核心。诗人认为人生只有以生产劳动、自营衣食为根本,才能欣赏恬静的自然风光,享受纯真的人间情谊,并从中领悟最高的玄理一一自

19、然之道。显然,这种主张力耕的“自然有为论”与东晋土族好逸恶劳的“自然无为论”是针锋相对的,它是陶渊用小生产者朴素唯物的世界现批判改造土族玄学的产物。此诗以乐发端,以勤收尾,中间又穿插以农务,虽是以写乐为主,而终以勤为根本,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但见笔力矫变而不见运斧之迹。全篇罗列日常交往的散漫情事,以任情适意的自然之乐贯串一气,言情切事,若离若合,起落无迹,断续无端,文气畅达自如而用意宛转深厚,所以看似平淡散缓而实极天然浑成。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福建卷)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第二句中

20、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答案】:(6分)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消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

21、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鉴赏资料11端居是一首七绝。写诗人身处异地,思念妻子一一远别家乡和亲人时日已久,妻子的远方来信很久未见到了。在这寂寥的秋夜,盼望来信的心境十分强烈,寂寞的灵魂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然而,盼远书不至,觅归梦难成,只有这空空的卧床,对着凄凉的秋夜。意境凄清,情景相映,感情真挚,感人至深。首句正是诗人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既形象地显示出远书、归梦的杳邈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惘若失的意态。次句写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暗示的色彩相当丰富。使人联想起洁白消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

22、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人来说,这“素秋”不仅仅是引动愁绪的一种触媒,更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的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与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这里如果用"对"字,虽说比较平稳而浑成,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字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之外,还兼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23、,那种凄神寒骨的感受,更偏于主观精神状态。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不是客观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事物对象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寓所的冷寂。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这两句中的“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是不可能在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图景时(假定是月夕),不免在心中浮现起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图景(假定是雨夕),这样就把眼前的实景与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

24、中拓展延伸了时间的内涵,暗示象这样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同时,这三组词立文错举,后两组又句中自对,使诗句产生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还可以让我们联系起互相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月明之夜,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遣的,又岂是作客他乡的诗人呢?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艘。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注:艘:小船。海幢,即海幢寺。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25、。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答案】:(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2)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暮春沪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凤城:京城。(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2)暮春沪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

26、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鉴赏资料11丹阳送韦参军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

27、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

28、,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暮春沪水送别历来送别诗多言离愁别恨,甚至涕泗交流。韩琮此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擒“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别具新意。“绿暗红稀出凤城”。序俏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

29、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薨,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复杂交织的心情,又都从魏阙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萃于笔端,俱由这“古今情”三字含蕴了。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30、“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沪水。沪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蠲水,沪蠲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泼泼,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日:“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

31、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周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汪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一古脑儿概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6.阅读下面两首诗

32、,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湖南卷)薛宝钗咏白海棠珍熏芳姿昼掩门,胭脂洗出秋阶影,淡极始知花更艳,欲偿白帝凭清洁,自携手瓮灌苔盆。冰雪招采露砌魂。愁多焉得玉无痕。不语婷婷日又昏。林黛玉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镐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旬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

33、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14.【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鉴赏资料11薛宝钗咏白海棠海棠诗社由李纨自荐学坛,并声明:“若是要推我作社长,我一个社长自然不够,必要再请两位副社长,就请菱洲(迎春别

34、号)、藕树(惜春别号)二位学究来,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誉录监场。亦不可拘走了我们三个人不作,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我们也随便作一首。你们四个都是要限定的。”李纨说的“四个”,即探春、宝钗、宝玉、黛玉,所以第一次作海棠诗的只有他们四位。宝钗是封建阶级典型的大家闺秀,几乎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地步。虽然小时也偷读过西厢记一类的书,但在人前绝不流露;听到黛玉行酒令时说出西厢记中的词语,立即在背后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她平日不爱花儿粉儿的,穿着的也是半新不1日的衣服,这是她“洗出”“胭脂”的注脚。

35、“淡极始知花更艳”,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愁多焉得玉无痕”一句,直接指的是白海棠,有一条脂批说:“讽刺林、宝二人。”林、宝二人的名字都有“玉”字,他们确也“多愁”,这究竟是有意地影射呢,还是偶然的巧合?不好下断语,可聊备一说。诗社社长李纨以为“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这身分就是封建社会“淑女”的身分。宝钗既受了封建礼教深深的毒害,又用这种礼教去约束别人,并且自以为是在帮助人。她的悲剧就在于害已害人都不自觉。从本质上说,她不是恶人,更不是阴谋家,她的未来的遭遇也是值得同情的。林黛玉咏白海棠别人都交卷

36、了,黛玉还没作。李纨催她,她提笔一挥而就,掷给李纨等人,表现了黛玉才思特殊的敏捷。和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反,黛玉是“半卷湘帘半掩门”,任性任情,并不特别珍视贵族小姐的身分。“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她玉洁冰清,目下无尘。她以白海棠自比,有梨花的洁白,有梅花的馨香。“月窟仙人”不就是“绛珠仙子”吗?在清冷的月窟里缝白色的镐衣,多么颓丧;在秋天的深闺里悄悄哭泣,又多么可怜。满腹的心事不能向任何人倾诉,只好在西风落叶的季节,凄凄凉凉地送走一个又一个寂寞的黄昏。诗社众人看了黛玉的诗,“都道是这首为上",李纨却说:“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衡(宝钗)稿。”李纨的评价未必公允

37、,但她的评论确也指出了林、薛二人诗的特点。所谓“风流别致”,就是构思新巧,潇洒通脱,所谓“含蓄浑厚”,就是温柔敦厚,哀而不伤。李纨从“大家闺秀”的标准来衡量,自然要把四平八稳的宝钗的诗评为第一了。只有最理解黛玉的宝玉理解了她的诗的内蕴,要求重新评价薛、林诗的高下,被李纨顶了回去。【鉴赏资料2】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月窟仙人缝镐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注】珍重:珍视,看重

38、。芳姿:美好的姿态,指花容。手瓮:可提携的盛水的陶器。胭脂:即胭脂红色。洗出:洗掉所涂抹的而想出本色。北宋诗人梅尧臣蜀州海棠诗:“醉看春雨洗胭脂。"秋阶:秋天的台阶。影:指海棠花姿。冰雪:比喻刚洗过的白海棠凝聚着露水像白雪一样。露砌:洒满露珠的石砌台阶。魂:指海棠花的品格。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刚浇上水的白海棠,像洗去胭脂的美女一样,在秋日的台阶上映出了她美丽的身影;又好像在那洒满露水的台阶上招来洁白晶莹的冰雪做她的精魂。玉:指白玉一般的海棠。痕:就玉说,“痕”是瘢痕;以人拟,“痕”是泪痕;其实就是指花的怯弱姿态或含露的样子。此句的意思是花儿愁多怎么没有泪痕。白帝:即西方白帝白招拒。是神

39、化传说中的五大帝之一,主管秋事。晋书天文志:“西方白帝,白招矩(矩亦作拒)之神也。”秋天叫素秋、清秋,因为它天高气清,明净无垢,所以说花儿报答白帝雨露化育之恩,全凭自身保持清洁,亦就海棠色白而言。凭:程乙本作“宜”,不及“凭”字能传达出矜持的神气。婷婷:挺拔舒展、苗条秀丽的姿态。湘帘:用湘妃竹编成的帘子。湘妃竹,即斑竹,上有茶色小点。此句诗说看花人。“半卷”“半掩”与末联花的娇羞倦态相呼应。“碾冰”句:因花的高洁白净而想象到栽培它的也不该是一般的泥土和瓦盆,所以,用冰清玉洁来侧面烘染。“偷来”二句:意即白净如同梨花,风韵可比梅花。但说得巧妙别致。宋代卢梅坡雪梅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

40、香。”又雪芹之祖曹寅有“轻含豆蔻三分露,微漏莲花一线香”的诗句,可能都为这一联所借鉴。月窟:月宫。仙人:指嫦娥。镐袂:白色的衣袖。缩:未经染色的绢。啼痕:即泪痕。这两句的大意是:像月宫中的嫦娥缝制的白色的舞衣;又像秋天闺房中哀怨的少女在擦拭泪痕。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见红楼梦第三十七回。薛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是端庄矜持、稳重和平的淑女化身,也是她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刻画出封建时代贵族少女的矜持心理。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

41、现。首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使用倒装,即“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露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旬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岂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应是以宝黛之多愁善感反衬自己的宁静娴雅

42、。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独白和自我写照。“不语”一词可见宝钗的稳重,“凭清洁”之语更可见她自誉自信的心理状态。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李纨评此诗第一,就是因为“这诗有身份”。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见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林黛玉诗才敏捷,此诗一挥而就。首联”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不写花而先写种花之人,与薛宝钗之诗同一起法。首句写湘帘半卷,门亦半开,种花人已呼之欲出,但与“珍重芳姿昼

43、掩门”之人风韵却截然不同:一潇洒活泼,一稳重矜持,恰成明显对比。次句写种花之人“碾冰为土”以“玉为盆”,则种花人之高洁可知,玉盆冰土中白海棠之清雅更可知。此联借写种花人写花,已将种花人与白海棠的神韵画出轮廓。颔联“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正面描写白海棠,特写其得梨蕊、梅花之长的风度精神。此联意思不过是说海棠白如梨蕊,神韵犹如梅花,但“偷来”“借得”说法新巧,显出诗人慧心。颈联“月窟仙人缝镐袂,秋闺怨女拭啼痕”,为流水对,将白海棠花比作“秋闺怨女”用以“拭啼痕”的丝高袂”,而此丝高袂”又系“月窟仙人”所缝制,可见诗人想象力之丰富。全联的意思是说:深闺中幽怨的女儿将婵娥所缝制的白色娟袖揩

44、拭眼泪。这“秋闺怨女”就是黛玉自己。其时黛玉正居父丧,身穿白色孝服,诗人将写实与幻想糅合,画出了白海棠哀愁的形象。尾联“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继续以人写花,她倦倚昏夜西风之中,娇羞默默,无处诉说自己的一片深情黛玉此诗的特点是以人写花,新颖别致。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以及拟花之“秋闺怨女”,又都是她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潇洒、机灵、高洁、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与宝钗的白海棠诗相同,她们都在诗中表现了自我,但黛玉之真率与宝钗之矫情,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7.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江苏卷)鹏鸽大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

45、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隔夜煮茶。*室人降日:妻子生日。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鉴赏资料11作此词时,魏初先生正在

46、宦游的路上。为了仕途,他不得离乡背井,抛家别眷常年在外,哪有不想家、不想妻子儿女的呢?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的日子一一魏太太的生日!于是,魏先生写下了这首感情深挚、细腻的词。“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未说“今年”,先忆“去岁”,这是常为去年的今天很快乐,也很难得一一词人恰好赶在太太过生日的时候回到了家。何以知道它难得?因为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何以知道此前此后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因为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今年相望“又”天涯。这个“又”字是要重读的,别看它只是个极普通的虚字,却已把“去岁”之前若干年里“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隐含在内,这叫做“加倍法”。本来,“去

47、岁今辰到家”与“今年相望天涯”对举,哀乐参半;但次句加了这个“又”字,就变成了“去岁今辰到家”和“历年相望天涯”的比较,会少离多,词的基调由此一锤定音,愁苦而低沉了。“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这两句看似乎列,其实却是因果关系: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心事”指什么?当是想家,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念兹在兹的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该句语气虽然平淡,却很耐读,好像低度醇酒,入口并不浓烈,然而细斟缓酌,饮之既久,也一样醉人。“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则就旅途景

48、物略事点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转之妙。山水相缪,馀霞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然而残照的逆光中竟影现出了点点“归鸦”!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里便会成为思家情结的膨化剂。鸦而曰"归”,一“归”字大可玩味。“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这种物与人之间的“反衬法”,更显出人思家之苦。又与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相反相成,共同营造了一段“聊骋望以消忧、反触目而更愁”的沉郁顿挫。“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栾夜煮茶?”上文已用鸦之“归”暗点了人之不得“归”,然而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写出了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虽然“何时”能

49、“归”还不确定,但只要有了这份心,“归”期也就不远了: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阖家围炉欢聚。自食其力,共乐天伦,仅此而已!平民意识,常人姿态,所以亲切动人。高明的作者往往用最简洁的笔触去勾勒最典型的场景、最重要的情节、最关键的人物,并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来补充。“儿女团栾夜煮茶”七字,正是这一创作法则的绝佳体现!只写“儿女团栾”,而为人父者、为人母者连同他们为人父母的乐趣,虽不言却已尽言了。读到此句,我们仿佛看见:当缀着星光的夜幔笼罩住四野的时辰,在魏先生的寒舍里,孩子们团团围在他身边,闹着嚷着要他讲故事;而魏太太则笑吟吟地陪坐在一旁作针线活儿;灶膛中燃烧着的松枝不时发出嚅啪的

50、响声,火舌舔着陶壶,壶嘴里喷出一缕缕茶香不,壶嘴里喷出的不止是茶香,更有家的温暖与馨逸。一语传神,而能使人人心旌摇曳。总之,这首词,情真意切。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感人至深,令人回味,启人思索。【鉴赏资料2】鹏鸽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隔夜煮茶?魏初作此词时,正在宦游路上。有道是“吃皇粮,走四方”,既给皇帝当差,自然就“悲欢离合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然而,常年在外,哪有不想家、不想妻子儿女的呢?尤其是在妻子生日这一天。这种思念在作者心中便酝酿成一

51、首情真意切、明白家常的小词。“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未说“今年”,先忆“去岁”,这是因为去年的今天很快乐,也很难得一一词人恰好赶在妻子过生日的时候回到了家。何以知道它难得?因为此前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何以知道此前若干年里的今天,词人都不在家?因为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今年相望“又”天涯。这个“又”字是要重读的,别看它只是个极普通的虚字,却已把“去岁”之前若干年里“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隐含在内了。这叫做“加倍法”。本来,“去岁今辰到家”与“今年相望天涯”对举,哀乐参半,不过是一对一打平;但次句加了这个“又”字,就变成了“去岁今辰到家”和“历年相望天涯”的比较,会少离多

52、,寡不敌众。词的基调由此一锤定音,愁苦而低沉了。极吃重的地方极不吃力地用了一个极寻常的字,可谓举重若轻!“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这一联对仗,平易而洗炼,流利而浑成,很见功力。以上句第二字“春”对下句第三字“秋”,是错位对;但错得好,给人以错落有致的感觉。两句看似乎列,其实却是因果关系:由于“一春”都在想“心事”,没有一刻空闲,所以“两鬓”已有些花白,像是点点“秋霜”。“心事”指什么?联系上下文来看,当是想家,想归隐田园,想安享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念兹在兹的亲情日日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催人易老,鬓发哪能不斑白呢?当然,这毕竟不是深哀巨痛,还用不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般的夸张,

53、因此他只老老实实地说“两鬃秋霜细有华”。但语气虽然平淡,却很耐读,好像低度的醇酒,入口并不浓烈,然而细斟缓酌,饮之既久,也一样醉人。“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上片四句全是叙事,过片乘着换头的机会,捎带着换了一副笔墨,就旅途景物略事点染,于是便有峰回路转之妙。山水相缪,余震成绮,落日把树林烧得通红“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然而大煞风景的是残照的逆光中竟现出了点点“归鸦”影!可见再迷人的景色在游子眼里也会成为思家情结的催化剂。鸦而日“归”,一“归”字大可玩味。“鸦”能“归”,人反而不能“归”,竟是人不如鸦了,岂不可怜可悯可哀可叹?这种物与人之间的“反衬法”,在古诗词中早就层出不穷,这里

54、的“满林残照见归鸦”自然算不得新发明,但它是在摹写旅途风光之际很自然地带出来的,又与上文“山接水,水明霞”的恬适相反相成,共同营造了一段“聊骋望以消忧、反触目而更愁”的沉郁顿挫,故仍有它独特的审美情趣。“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隔夜煮茶,上文已用鸦之“归”暗点了人之不得“归”,然而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逗出了最后的这两句一一也是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虽然“何时”能“归”还不确定,但只要有了这份心,“归”期也就不远了。魏初是做官的人,官人多有官人的“归”法,难得魏初是个好官、清官,他盼望的是过普通百姓的生活:白天亲自拾掇田园,晚上合家围炉欢聚。自食其力,共乐天

55、伦,仅此而已!平民意识,常人姿态,所以亲切动人。小令篇幅有限,不可事无巨细,一一铺陈,高明的作者往往用最简洁的笔触去勾勒最典型的场景、最重要的情节、最关键的人物,并留下一些空白,让读者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来补充。“儿女团隔夜煮茶”七字,正是这一创作法则的绝佳体现!只写“儿女团圈”,而为人父者、为人母者连同他们为人父母的乐趣,虽不言却己尽言了。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江西卷)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注】将:行,流过。(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答案】: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

56、诗作简要分析。【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辽宁卷)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苹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苹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

57、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背景点击苏轼从政之道充满了荆棘。他44岁任湖州知府的时候,以文字遭谗,被控入狱。获释后,45岁被谪黄州。他在黄州溪山的东坡拾瓦砾、刈草,于大雪中做成“雪堂”,题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暇时读书作诗,曾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东坡本是一地名

58、,在当时黄州(今湖北黄冈)城东。原是几十亩荒地,后拨给诗人开垦耕种,于是诗人自号东坡,也许就是因为这段山路就象是他的经历和遭遇一样曲折坎坷。从中也可看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写出赏景有怀的自得.不论饮食,起居都如此惬意,实在不像贬谪生活.诗文大意雨后月出,东坡的夜色更觉清新,赶市的人已经散尽,只有自己这样的山野之人踽踽独行。不要嫌弃山路满是巨石,坎坷难行,我正喜爱杖履声铿铿,满越可听。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卷1)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蛛,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槌,御此老般解。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伯时:宋著名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