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历年真题归纳_第1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历年真题归纳_第2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历年真题归纳_第3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历年真题归纳_第4页
在职教育硕士教育学历年真题归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学【】标记为名词解释。标记为判断题。()标记为填空或选择。*标记为论述题。*/* 斜杠前的数字为真题年份,后数字为指定教材页码所有题目均按指定教材内容顺序、页码排列。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01/P26【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98/P27【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

2、定年龄儿童实施的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09/P27现代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99/P27错。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在我国历史上,科举制度(隋唐)开始盛行。98/P28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以后)提出来的。98/P30【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贯穿人的一生;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

3、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02/P31终身教育主要是成人教育。98/P31错。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是片面的。【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04/P31【教育民主化】:首先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01/P3

4、1(学记)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98/P32【苏格拉底问答法】: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得出明确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05/P32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以“泛爱教育”为旗帜,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98/P33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98/P34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

5、和人的品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所学的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作用。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98/P41【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08/P44【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通过对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03/P44*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那

6、些新的挑战?请联系实际加以阐述。98/P46新技术革命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提供了教育迈向一个新阶段的机遇,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1)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更重要。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共有16年的学习时间,而人类知识总是不断猛增,所以除了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主要靠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来解决这一矛盾。(2) 教学形式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候和方便的地点,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订学习进

7、度计划,并且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例如现在的远程教育、各种网校的发展都体现了教学形式个别化。(3) 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这为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理想,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例如现在的各种特色学校的出现和各种特长班的举办。(4) 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的“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经济”,依靠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企业

8、日益发达,美国微软公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劳动都日益智力化,而且使劳动者常常面临新的科学技术或工艺问题,迫使人们去创造,所以学校都以培养出创新人才为使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代名词。99/P46错。教育对文化的功能,不仅表现在教育对文化的承传上,还表现在教育对文化具有改造作用,体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教育对文化还具有创新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它可细分为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98、07/P48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潜能】:是指人发展的潜在能力。它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9、,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为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06/P54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有不同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98/P49【个体发展的内发论】: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发展成熟机制决定的。99/P49【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00/P50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98/P50对。人的发展是个体的

10、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个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的发展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题,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发展关键期】:是心理学家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又称发展最佳期。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量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02P50这一时期,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错过了这一时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02/P50当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

11、发挥得到补偿,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中的(互补)性。98/P51*试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99/P53(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社会对个体的要求或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多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学校根据这些要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而做相应的变化,并有意识的以教育目的和目标的形式去规范示的其他工作,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达到规范的目标。(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

12、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3) 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于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普通学校教育内容的多面性和同一学生集体中学生表现出的才能的差异性,有助于个体特殊才能的表现与发现。在个性发展方面,因为学校教师和领导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素养,这有助于他们

13、发展学生个性独特性的价值,并且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同时,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也有助于每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丰富自己的个性。【个性发展】: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异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00/P55第四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才的总的要求。08/P57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或教学目标构成了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99/P57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

14、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培养目标。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对象提出的,两者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99/P60【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

15、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98、07/P6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09/P60【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00/P61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是什么?98/P63(1)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需要精通所教学科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

16、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学科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是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性的、发现性的心智、情感主动投入的过程。重视科研的老师,才能不停留于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灌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2)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还指教师不仅要有学科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教育事业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它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可以推进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发展。一名教师能不能自觉地使教育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与他有没有教育理论的素养、能否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

17、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有较多知识的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3) 教师还需要有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比如: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99/P67对。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好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

18、,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第六章 课程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者能力得到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形式教育)论。98/P70【学科中心论】:出发点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04/P70【儿童中心论】:它的出发点是儿童,主张按照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及经验来设计课程,提倡经验课程。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儿童中心论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06/P70活动课程的概念是针对(学科课

19、程)提出来的。98/P71【学科课程】:是将人类文化按科学分类,从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和知识,组成由不同学科构成的课程体系。98/P71【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00/P71【综合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课程,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相邻领域的学科构成一门学科。又叫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99、05/P72【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09/P72【教学计划】:也称为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

20、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00、08/P73【教科书】:又称“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制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科书。10/P75教科书编写需要处理好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程序)的关系。98/P77【基础学力】: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首要关注点,指青少年儿童在读、写、算等方面的能力及信息素养。基础学力是青少年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完善的基础。06/P77第七章 教学理论【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育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认识的基本方式是

21、“掌握”,是一种简约的和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02/P84【教学规律】: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些联系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10/P85【探究式学习】:是借助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06/P88课堂教学过程一般有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等几个阶段组成。98/P88【教

22、学模式】: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05/P8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98/P89【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99、01、07/P90第八章 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07/P94【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

23、、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03/P95【道尔顿制】:是柏克赫斯特1920年在美国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个别教学组织形式。其显著特点是:教师不系统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学生自学,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04/P99【课的结构】: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02/P102一堂好课的标准只要看是否完成了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98/P104错。上好课的具体要求包括: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教学评价】: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

24、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09/104【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具体方法有口头提问、书面测验等,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改进教学过程。03/P106【常模参照性评价】:又称为相对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08/P106第九章 德育【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

25、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09/P108【道德教育】:道德是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04/P10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06/P110【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26、。05/P111*简述活动和交往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98/P111(1) 学生品德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时德育过程的基础。(2) 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3)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

27、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08/P112教师运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德育的(陶冶教育)法。98/P11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99、07/P113【平行教育原则】:又称“平等影响原则”,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一条集体教育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教育,要通过学生集体并影响学生集体;对学生集体进行的教育,同时要成为对集体每个成员的教育。03/P116提出“通过集体,在集体中进行教育”这一主张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98/P116【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或“模仿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代表班杜拉概括出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