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区编教材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区编教材) 教案1、不懂就问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2.自由读课文,学会质疑。善于提问,在提问中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拼读、书写掌握新字新词。 2.通过读、问、议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就问。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新字、新词。 2.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 二、自学引导1.自学生字词语(1)生字我会读,会写 lián hoyn chéns xinwy  ( ) ( 

2、  )  () (    )  snzhnshnxuéxí hnrènzhn. (                          )( ) ( ) xuéxíshíyàodusduw&#

3、232;n. (            )(2)形进字我会辩2.理解词语、句子(1)重点词语我理解.连线 糊里糊涂一个字都不会错 壮着胆子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没弄明白 一字不错头摇来摇去(2)重点句子我理解。3.课文内容我理解(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2)孙中山从此养成了(),这个习惯就是()。三、合作探究一、谈话导入: 1. 教师出示孙中山画像。 2.提问:你们认识这是谁的画像吗?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对,这就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4、 他是广东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早年就有志反清。曾任中国同盟国临时大总统。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位伟大的人物小时候是怎样求学的吗?请大家打开书看不懂就问一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画出本课的生字。 三、学习生字 1.自由拼读,先自行消化较容易的生字。 2.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卡片 (1)让读得好的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认读、互相教。 (3)开火车认读生字。 3.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 (1)先认读,然后组词。 (2)学生互相讲讲生字的识记方法 如:孙(子)+(小)孙(孙子) 诵通()+

5、()诵(背诵) (3)学生学写生字 四、再读课文 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本课的生字,那么读起课文来应该很轻松。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 孙中山在私塾时,不仅会背书,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为学生回答了问题,孙中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填空: 孙中山从此养成了(),这个习惯就是()。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提问题。 2.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问中享受不懂就问的好处和快乐。 教学方法:1.分小组合作学习 2.互相提问 教学

6、用具:1.生字、词卡片 2.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抽读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孙中山背诵思想流利刚才良好 二、学习课文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不懂就问一文。(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后,教师引导:读了课文,我们就能找出答案。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3.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 4.教师总结:是啊,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就要像孙中山一样,从小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今天,你们要不要试一试? 5.分小组学习,教师提出要求: (1)能提出问题。 (2)小组内尽量解决问题。 (3)实在无法解决的

7、问题由全班集体解决。 6.教师巡视、倾听、参与提问或解答。 7.全班汇报。 (1)提出不懂的词语。 (2)学生互相提出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全班集体解答。教师适时点拨。 8.指导朗读课文。 三、巩固练习(幻灯出示) 1.连线 糊里糊涂一个字都不会错 壮着胆子一点儿声音都没有 摇头晃脑大着胆子 鸦雀无声没弄明白 一字不错头摇来摇去 2.填空 (1)先生讲得很(),大家听得很()。 (2)孙中山从此养成了()的学习习惯。 3.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流利地(       )  认真地(  &#

8、160;     ) 仔细地(       ) 厉声地(      )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学习方法。 2.出示名言进行积累。(幻灯出示) (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俄)普列汉洛夫 (2)悟从疑得,乐自苦生。 (中)中居郧 五、师生总结 1.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养成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并运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中去。 七、板书设计 背诵很快 不懂就

9、问心想不懂好习惯 提问壮胆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的: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第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小黑板。2、有关周恩来同志的图片,有关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二、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了解人物

10、,引入新课。1、出示周总理的图片或课件。(有条件可用不同时代的图片)让学生看后问:“你们知道这是谁吗,你们对他还有哪些了解?”(让学生交流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教师作补充。)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生齐读)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1、指名读全文,正音。2、同桌互读,并交流积累的词语。3、测读生字,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注重对后进生的测读和鼓

11、励。)4、指导书写难写的字。如:“崛”、“嚷”等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自主学习。出示有要求的小黑板学习思考:(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2)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3)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2、合作交流。(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课文。(2)同桌同学交流读文所得。3、小组交流。侧重进行自主学习思考“(3)”4、指名汇报学习和交流情况。(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试给课文分段。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

12、”的含义。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试给课文分段。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5、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并学习归纳主要内容。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2、把课文中的三件是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五、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

13、的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但我还希望同学们回去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体现的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2)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14、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5)同桌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2、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1)仔细阅读这部分。(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让学生用“因为所以” 的句式说。(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很

15、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学习第三部分。(第1015节)(1)朗读课文,(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

16、里知道?(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1、学习第四部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

17、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有关的写作方法也有所了解,我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要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五、布置作业。1、继续朗读课文,2、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现在让我们来学习“

18、阅读链接”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综合性学习”又要求我们怎样做。二、拓展阅读,理解诗句。1、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2、小黑板出示周恩来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和有关注释。(1)自由读诗。(2)看诗的注释,请学生看注释试着说说诗意思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阅读后的感受。三、自主习作,拓展升华自拟题目,把自己学习课文和“阅读链接”所想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三、布置综合性学习1、我们已经了解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的成长的故事吧。2、分组说说你想了解哪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四、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习得很好,既了解了

19、课文内容,也从课文中得到了体会,还学习到了一定的写作方法。这是大家认真学习的结果,让我们更加努力而获得更好的成果吧!五、布置作业1、自己收集有关“爱国的格言”。2、找一些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0;   疑惑 (中华不振)                                        博大胸怀      &

21、#160;               周恩来     气愤(中国人被欺凌)                             

22、60;   远大志向  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3、 这话说得多好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知道“最终、在于”在句中的作用。 2、能背诵理解本课的名言警句。 3、理解课文内容,收集更多的名言警句,选其中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理解、收集、交流、展示等形式深入了解名言警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并能内化为自身精神动力。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 “最终” “在于”的用法,能够正确运用;理解课文内容,收集理解更多的名言警句 。 课时安排:1课时 ( 1课时)教学过程 : 一、导

23、入。 什么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你们都知道哪些名言警句,你能理解其中的意思吗?请看p15练习一。二、字词教学: 警句 虚度 卧薪尝胆 器物 蕴含难写字教学: 虚 卧 器形近字教学:虚 虑 虎 新 薪 哭 器 蕴 温学法:领读 自读 抽读 齐读三、学课文1.自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名言警句,扫清障碍。2.全班齐读课文。3.分角色朗读课文。4.问答学名言警句:分组问,分组回答。此过程中借机出示(学习“最终”和“在于”的用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最终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有志气的人不在于年纪大小,没有志气的人虚度一生。

24、5.课堂练习:p15练习一、练习二。四、课文拓展 什么是闻鸡起舞、卧薪尝胆?司马迁为何坚持写史记? 分享你收集到的名言警句。 老师为同学们展示名言警句: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25、。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2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2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列夫托尔斯泰2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25、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26、鸟欲高飞先

26、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若禅2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2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五、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队本课的共同学习,了解到名言警句是前人对生活对人生在细致观察、仔细思考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总结和提炼,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这些多值得我们多读多背多思考啊!所以多读书,读好书,无论是对说话、写作、思考都大有益处。课后作业 : 抄写生字、词语,p15-16第三题、第四题,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3 这话说得多好啊!有志者,事竟成。志当存高远。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2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反思:4、 徐悲鸿学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能用“独自、应当”造出正确的句子。 2、了解论语诗书易礼四书左传是什么样的书,了解徐悲鸿的艺术成就。 3、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介绍徐悲鸿生平和他的伟大成就、展示他的优秀画作、朗读别人对他的评价、体会父亲对徐悲鸿所说的话,进而去感受徐悲鸿学画过程的不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透过徐悲鸿学画的不易、辛苦的付出,体会出要想获得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 “独自” “应当”的用法,能够正确运用;了解

28、徐悲鸿的父亲为什么刚开始不让他学画,后来为什么又让他学画,父亲对学画的态度是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 1课时)教学过程 : 一、导入。展示徐悲鸿的画。徐悲鸿生平简介:徐悲鸿(1895-1953年),汉族,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

29、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板书课题:徐悲鸿学画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提问:看到这个标题你能从中想到些什么?(学画的过程、学画的艰辛、学画需要怎样做)要想准确理解课文,把课文读通

30、读顺,首先得把生字词语学好。2、 学字词。 侵略 幻想 偏远 村镇 描绘 暗暗 涌出 渊博 温柔难写字教学: 幻 渊 柔形近字教学:侵 浸 幻 幼 偏 扁 编 遍 篇 涌 通 桶 捅 蛹学法:领读 自读 抽读 齐读3、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 自读课文,回答问题(p22练习一)。2. 师范读课文,学生跟着默读。3. 抽生带感情读课文,扫清障碍。4.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详述 概述)4、 课堂练习:完成p22练习三。5、 课后作业:字词、p22练习二。2课时一、复习。 分组接力读字词,抽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二、课文学习。 1.问题引入:当徐悲鸿画的虎背父亲发现后,他答道画的是虎,而父亲说他画得像条狗的对答中我们从哪里知道他为什么要画虎,而父亲为什么又说他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