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宾馆大楼设计建筑工程毕业设计_第1页
某宾馆大楼设计建筑工程毕业设计_第2页
某宾馆大楼设计建筑工程毕业设计_第3页
某宾馆大楼设计建筑工程毕业设计_第4页
某宾馆大楼设计建筑工程毕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目:某宾馆大楼设计1 绪论1.1 工程背景1.1.1 工程概况:开封航天宾馆设计楼,主体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板柱均为现浇,建筑面积约为6908m2,建筑物平面为矩形,受场地限制,宽米,长为米,建筑方案确定,房间开间m,进深m,走廊宽m,底层层高m,其它层高m,室内外高差为m,设防烈度7度,一类场地。地震参数区划的特征周期分区为二区,抗震等级二级。1.1.2 地理位置本宾馆设计位于一城市主干道,另一侧的次干道是一条步行街,建筑沿街外轮廓线较好的联系了两条街道。大面积的玻璃窗和门不仅仅为建筑中庭提供了充足的采光,也将城市空间引入建筑内部。2 建筑设计说明本设计为航天宾馆的建筑设计,总建筑

2、面积为6908m2,拟建8层。本设计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宾馆设计的基本要求建筑平面的设计;建筑剖面的设计;建筑体型和立面的设计;抗震设计;房屋层数的确定和剖面的组合形式:建筑空间的组合和利用 建筑平面的设计建筑平面是表示建筑物在水平方向房屋个部分的组合关系。在平面设计中,始终需要从建筑整体空间组合的效应来考虑,紧密联系建筑剖面和立面,分析剖面、立面的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也就是说,我们从平面设计入手,但是要着眼于建筑空间的组合。各种类型的民用建筑,从组合平面各部分面积的使用性质来分析,主要可归纳为使用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两大类:使用部分是指主要使用活动和辅助使用活动的面积,即各类建筑物中的使用房间和

3、辅助房间。交通联系部分是指建筑物中各个房间之间、楼层之间和房间内外之间联系通行的面积,即各类建筑物中的走廊、门厅、过道、楼梯、电梯等占的面积。2.1.1 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建筑平面中各个使用房间和辅助用房,是建筑平面组合的基本单元。(1)使用房间的设计一般说来,宾馆的客房要求安静,少干扰,而且有较好的朝向。使用房间平面的设计的要求: 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要满足室内使用活动和家具设备合理布置的要求。 门窗的大小和位置,应考虑房间的出入方便,疏散安全,采光通风较好。 房间的构成应使结构构造布置合理,施工方便,也要有利于房间的组合,所有材料要符合相应的建筑面积。 室内空间以及顶棚、地面、各个墙面和

4、构件细部,要考虑人们的使用和审美要求。使用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 房间的面积使用房间面积的大小,主要是由房间内部活动特点,使用人数的多少,家具设备的多少等因素来决定的。一个房间内部的面积,根据他们的使用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家具或设备所占的面积;人们在屋内的使用活动面积;房间内部的交通面积;具体进行设计时,在已有面积定额的基础上,仍然需要分析各类房间中家具布置,人们的活动和通行情况,深入分析房间内部的使用要求,然后确定各类房间合理的平面形状和尺寸。 房间平面形状和尺寸初步确定房间的使用面积大小以后,还需进一步确定房间的形状和具体尺寸。房间平面的形状和尺寸,主要是由室内活动的特点、家具布置

5、方式以及采光、通风、剖面等要求所决定。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我们还应从构成房间的技术经济条件及人们对室内空间的观感来确定,考虑房间的平面形状和尺寸。房间平面形状和尺寸的确定,主要是从房间内部的使用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来考虑的,同时室内空间处理美观要求,也是影响房间平面形状的重要因素。2.2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建筑物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它的体型、立面,以及内外空间组合等,还会给人们在精神上以某种感受。建筑物的美观问题,既在房屋外部形象和内部空间处理中表现出来,又涉及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它还和建筑细部设计有关。建筑物的体型和立面,即房屋的外部形象,必须受内部使用功能和技术经济条件所约束,并受基地群体

6、规划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建筑物的外部形象,并不等于房屋内部空间组合的直接表现,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必须符合建筑造型和立面构图方面的规律性,把适用、经济、美观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2.2.1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的要求对房屋外部形象的设计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反映建筑功能要求和建筑类型的特征 结合材料性能、结构构造和施工技术的特点 掌握建筑标准和相应的经济指标 适应基地环境和建筑规划的群体布置符合建筑造型和立面构图的一些规律2.2.2 建筑体型的组合建筑物内部空间的组合方式,是确定外部体型的主要依据。建筑体型反映建筑物总的体量大小,组合方式和比例尺度等,它对房屋外型 的总体应具有重要影响建筑体型的组合

7、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 完整均衡、比例恰当建筑体型的组合,首先要求完整均衡,这对较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和对称的体型,通常比较容易达到。对于较为复杂的不对称体型,为了达到完整均衡的要求,需要注意各组成部分体量的大小比例关系,使各部分的组合协调一致,有机联系,在不对称中取得均衡。(2) 主次分明,交接明确建筑体型的组合,还需要处理好各组成部分的连接关系,尽可能做到主次分明,交接明确。建筑物有几个形体组合时,应突出主要形体,通常可以由各部分体量之间的大小、高低、宽窄,形状的对比,平面位置的前后,以及突出入口等手法来强调主体部分。交接明确,不仅是建筑造型的要求,同样也是房屋结构构造上的要求。(3)

8、体型简洁、环境协调简洁的建筑体型易于取得完整统一的造型效果,同时在结构布置和构造施工方面也比较经济合理。建筑物的体型还需要与周围建筑,道路相呼应配合,考虑和地形、绿化等基地环境的协调一致,使建筑物在基地环境中显得完整统一、本置得当。2.2.3 建筑立面设计建筑立面是表示房屋四周的外部形象。立面设计和建筑体型组合一样,也是在满足房屋使用要求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前提下,适用建筑造型和立面构图的一些规律,紧密结合平面、剖面的内部空间组合进行的。建筑立面可以看成是由许多构造部件所组成:它们有墙壁体、梁柱、墙墩等构成房屋的结构构件,有门窗、阳台、外廊等和内部使用空间直接连通的部件,以及台基、勒脚、檐口等主要

9、起到保护外墙作用的组成部分。恰当地确立这些组成部分和构部件的比例和尺度,运用节奏韵律、虚实对比等规律,设计出体型完整,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建筑立面。完整的立面设计,并不只是美观问题,它和平面、剖面的设计一样,同样也有使用要求,结构构造等功能的技术方面的问题。尺度和比例尺度正确和比例协调,是使立面完整统一的重要方面。 节奏感和虚实对比节奏韵律和虚实对比,是使建筑立面富有表现力的重要设计手法。 材料质感和色调配置一幢建筑物的体型和立面,最终是以它们的形状、材料质感和色彩多方面的综合,给人们留下一个完整深刻的外观形象。 重点及细部处理突出建筑物立面中的重点,既是建筑造型的设计手法,也是房屋使用功能的需要

10、。2.3 抗震设计建筑物由于受气温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使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解决的办法有二:一是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二是预先在这些变开敏感部位将结构断开,留出一定的缝隙,以保证各部分建筑物在这些缝隙中有足够的变形宽度而不造成建筑物的破损。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来谈一下沉降缝和防震缝。2.3.1 沉降缝(1)沉降缝的设置沉降缝是为了预防建筑物各部分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破坏而设置的形缝。凡属下列情况时,均应考虑设置沉降缝: 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度相差较大或荷载大小相差悬殊,或结构形式变化较大,易导致地基沉降不均时; 当建筑物各部分相邻基础的形式、宽度及埋置深度相差较大,

11、造成基础地面底部压力有很大差异,易形成不均匀沉降时; 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地基上,且难于保证均匀沉降时; 建筑物体型比较复杂、连接部位又比较薄弱时; 新建建筑物与原有建筑物紧相毗连时。(2) 沉降缝构造沉降缝主要满足建筑物各部分在垂直方向的自由沉降变形,故应将建筑物从基础到顶面全部剖断开。沉降缝的宽度随地基情况和建筑物的高度不同而定,参见表2-1:表2-1 随地基情况和建筑物的高度不同沉降缝的宽度 地基情况建筑物高度沉降缝宽度(mm)一般地基H5mH=510mH=1015m305070软弱地基23层45层5层以上508080120120湿陷性黄土地基30702.3.2 防震缝在地震区建造房屋,必

12、然充分考虑地震对建筑造成的影响。为此我国制定了相应的建筑搞震设计规范。对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应尽量选用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不设防震缝。当必须设置防震缝时,其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 高度超过15m时,按不同设防列度增加缝宽:6度地区,建筑每增高5m,缝宽增加20mm;7度地区,建筑每增高4m,缝宽增加20mm;8度地区,建筑每增高3m,缝宽增加20mm;9度地区,建筑每增高2m,缝宽增加20mm;防震缝应沿建筑物全高设置,缝的两侧应布置双墙或双柱,或一墙一柱,使各部分结构都有较好的刚度。一般情况下,防震缝基础可不分开,但在平面复杂的建筑中,或建筑相

13、邻部分刚度差别很大时,也需将基础分开。按沉降缝要求的防震缝也应将基础分开。防震缝因缝隙较宽,在构造处理时,应充分考虑盖缝条的牢固性以及适应变形的能力。2.4 房屋层数的确定和剖面的组合形式2.4.1 房屋层数的确定在本设计中,已经给出为8层。但影响确定房屋层数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房屋本身的使用要求,城市规划的要求,选用的结构类型,以及建筑防火等。建筑剖面的组合形式,主要由建筑物中各类房间的高度和剖面形状、房屋的使用要求和结构布置特点等因素决定的。剖面的组合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1) 单层单层剖面便于房屋中各部分人流或物品和室外直接联系。(2) 多高层多层剖面的室内交通联系比较紧凑,适应于有较多

14、相同高度房间的组合,垂直交流通过楼梯联系。高层剖面能在占地面积较小的条件下,建造使用面积较多的房屋,这种组全有利于室外辅助设施和绿化等。(3) 错层和跃层错层剖面是在建筑物纵向或横向剖面中,房屋几部分之间的楼地面高低错开,它主要适应于结合坡地地形建造房屋。2.5 建筑空间的组合和利用建筑平面设计中,我们已经初步分析了建筑空间在水平方向的组合关系以及结构布置等有关内容,剖面设计院中将着重从垂直方向考虑各种高度房间的空间组合,楼梯在剖面的位置,以及建筑空间的利用等问题。2.5.1 建筑空间的组合(1) 高度相同或接近的房间组合高度相同、使用性质接近的房间可以组合在一起。(2) 高度相差较大房间的组

15、合在多层和高层房屋的剖面中,高度相差较大的房间可以根据不同高度房间的多少和使用性质,在房屋垂直方向上进行分层组合。在宾馆建筑中通常把房间高度较高的餐厅、会客、会议等部分组织在楼下的一、二层或顶层,宾馆的客房部分相对来说它们的高度要低一些,可以按客房标准层的层高给合。高层建筑中通常还把高度较低的设备房间组织在同一层,成为设备层。(3) 楼梯在剖面中的位置楼样在剖面中的位置,是和楼梯在建筑平面中的位置以及建筑平面的组合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2.5.2 建筑体型的组合建筑物内部空间的组合方式,是确定外部体型的主要依据。建筑体型反映建筑物总的体量大小,组合方式和比例尺度等,它对房屋外型 的总体效应具有

16、重要影响。建筑体型的组合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1) 整体均衡、比例恰当建筑体型的组合,首先要求完整均衡,这对较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和对称的体型,通常比较容易达到。对于较为复杂的不对称体型,为了达到完整均衡的要求,需要注意各组成部分体量的大小比例关系,使各部分的组合协调一致,有机联系,在不对称中取得均衡。(2) 主次分明,交接明确建筑体型的组合,还需要处理好各组成部分的连接关系,尽可能做到主次分明,交接明确。建筑物有几个形体组合时,应突出主要形体,通常可以由各部分体量之间的大小、高低、宽窄,形状的对比,平面位置的前后,以及突出入口等手法来强调主体部分。交接明确,不仅是建筑造型的要求,同样也是房屋结

17、构构造上的要求。(3) 体型简洁、环境协调简洁的建筑体型易于取得完整统一的造型效果,同时在结构布置和构造施工方面也比较经济合理。建筑物的体型还需要与周围建筑,道路相呼应配合,考虑和地形、绿化等基地环境的协调一致,使建筑物在基地环境中显得完整统一、本置得当。2.6 宾馆设计的基本要求宾馆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宾馆向顾客提供一定时间的住宿,也可提供饮食、娱乐、购物等服务。宾馆还可以承担城市的部分社会功能。2.6.1 总则(1)根据规范,使宾馆紧张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等基本要求。(2)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和迁建的至少设有20间出客房的城镇宾馆紧张设计。有特殊需要的宾馆建筑设计可参照执行。(3)根据

18、紧张设计的使用功能,按建筑质量标准和设备、设施条件,将宾馆建筑由高到底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级6个等级。(4)宾馆建筑设计也应符合现行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当设计宾馆涉外饭店时,应有明确的星级目标,其功能要求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2.6.2 总平面设计要点(1)必须依据宾馆规模、类型、等级标准,根据宾馆基地环境条件及功能要求进行平面组合、空间设计。(2) 注意宾馆的各个组成部分:公共活动、标准客房层、客房、后勤辅助管理、职工生活等部分的使用效益。(3) 注意宾馆安全设计。依据各种设计规范,使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同时须注意残疾人的使用及安全要求

19、。(4) 主要出入口必须明显,并能引导旅客直接达到门厅。主要出入口应根据使用要求,设置单车道或多车道,入口车道上方宜设雨棚。(5) 不论采用那种建筑形式,均应合理划分宾馆建筑的功能分区,组织各种出入口。使人流、货流、车流不交叉。(6) 在综合性建筑中,宾馆部分应有单独分区,并有独立的出入口;对外营业的商店、餐厅等不应影响宾馆的使用功能。(7) 总平布置应处理好主体建筑的关系。对各种设备所产生的噪音和废气应采取措施,避免干扰客房区和邻居建筑。(8) 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安排各种管道,做好管道综合,并便于维护和检修。(9) 应根据所需停放车辆的车型及辆数在基地内或建筑物内设置停车空间或按城市规划设置公

20、用停车场地。(10) 基地内应根据所出地点布置一定的绿化,做好绿化设计。2.6.3 总平面设计(1)除合理组织主体建筑群位置外,还应考虑广场、停车场、道路、庭院、杂物堆放场地的布局。根据宾馆标准及基地条件,还应考虑设置网球场、游泳池及露天茶座等。(2)广场设计根据宾馆的规模,进行相应面积的广场设计,供车辆回转、停放,尽可能使车辆出入口便捷;不相互交叉。(3) 宾馆出入口主要出入口及位置应显著,可供旅客直达客厅。 辅助出入口,用于出席宴会、会议及商场购物的非住宿宾馆出入。适用于规模大,标准高的宾馆。 团体宾馆出入口,为减少主入口人流,方便团体旅客集中到达而设置。适用于规模大的宾馆 职工出入口,宜

21、设在职工工作及生活区域,用于宾馆职工上下班进出,位置宜隐蔽。货物出入口,用于宾馆货物出入,位置靠近物品仓库或堆放场所。应考虑食品与货物分开卸货。 垃圾污物出口,位置要隐蔽,出于下风向。(4) 宾馆出入口步行道设计,步行道是城市至宾馆门前的人行道应与城市人行道相连,保证步行至宾馆的宾馆安全。 在宾馆出入口前适当放宽步行道。 步行道不应穿过停车场与车行道交叉。(5)宾馆停车根据宾馆标准、规模、投资、基地和城市规划部门规定,考虑地面广场停车,地下及地面多层独立式车库等停车方式,职工自行车停放车数,按职工工人的人数的20%40%考虑,面积按1.47m²/辆计算。(6) 总平面布置方式分散式:

22、适用于宽敞基地,各部分按使用性质进行合理分区、布局需紧凑,道路及管线不宜过长。集中式:适用于用地紧张的基地,须注意停车场的布置、绿化的组织及整体空间效果。 标准层(1) 标准层设计的一般规定 公共用房与辅助用房应根据宾馆等级、经营管理要求和宾馆附近客提供使用个公共设施情况确定。 建筑布局应与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相适应,做到分区明确,联系方便,保证客房及公共房具有良好的住居和活动环境。 建筑热公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要求,发挥投资的经济效益。 建筑体型设计应有利于减少空调与采暖的冷热负荷,做到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以利节能。 采暖地区的宾馆客房部分的保温隔热标准应负荷现行的&

23、#171;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 锅炉房、冷却塔等不宜设在客房楼内,如必须设在客房楼内时,应自成一区,并应采取防火、隔音、减震等措施。 室内应尽量利用自然采光。(2) 标准层设计要求 标准层客房要求:尽可能提高客房面积在标准层中的比例,增加客房间数。客房间数还应按服务人员服务的客房数(116)倍数确定。 自然环境和能源要求:标准层设计应考虑周围环境,占据好的朝向及景向,减少外墙面积,节省能源。 平面形式:平面形式应考虑疏散梯位置均匀分布,位置要明显,负荷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 服务台:按管理要求设置或不设置。 服务用房:根据管理要求,每层设置或隔层设置。位置应隐藏客设于标准层

24、中部或端部。服务用房应有出入口供服务人员进入客房区。服务用房厅、棉品储存库、休息、厕所、垃圾污物管道间及服务电梯厅。 标准层公共走道净高大于2.1m。(4) 客房的设计 客房设计应根据气候特点、环境位置、景观条件,争取良好的朝向。客房设计应考虑家具布置,家具设计应符合人体尺度、方便使用和有利于维修。 客房长宽比以不超过2:1为宜。 客房净高一般大于等于2.4m,不设空调时不应低于2.6m。 客房内走道宽度大于等于1.1m,公共走道净高不应低于2.1m。 客房门洞宽度一般大于等于0.9m,高度大于等于2.1m。 客房的允许噪音等级根据不同要求,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要求确定。 客房室内色彩及装修宜简

25、洁、协调。 标准较高的客房客设置电话和集中的电器控制设施。 多床间内床位数不宜多于4床。(5) 卫生间设计 根据宾馆等级确定卫生间设计标准,包括卫生设备的配套,面积的确定和墙、地面材料等的选用。 卫生间管道应集中,便于维护和更新。 卫生间地面应低于客房地面0.02m,净高大于2.1m,门洞宽大于等于0.75m,净高大于等于2.1m。 卫生间地面及墙面应选用耐火易洁面材料,并应做防火层,泛水及地漏。卫生间一般需设置通风就干燥装置。当卫生间无自然通风时,应采取有效的通风、排风措施。卫生间不应设在餐厅、厨房、食品储藏,变配电室等严格卫生要求火防潮要求用房的直接上层。卫生间不应向客房火走道开窗。客房上

26、下层直通的管道井不应在卫生间内开设检修门。卫生间管道应有可靠的防漏水,防洁露和隔音措施,并便于检修。3 结构设计说明书 框架结构设计3.1.1 工程概况本工程为开封市航天宾馆楼,工程为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板柱均为现浇,建筑面积约为6908m2,建筑物平面为矩形,受场地限制,宽米,长为米,建筑方案确定,房间开间3.6米,进深6.6米,走廊宽2.4米,底层层高3.9米,其它层高3.3米,室内外高差为0.5米,设防烈度7度,一类场地。地震参数区划的特征周期分区为二区,抗震等级二级。图 3-1柱网布置设计资料(1) 气象条件KN/m2;KN/m2.(2)抗震设防七度抗震。(3)层面做法:二毡三油

27、防水层;冷底子油热玛蹄脂二道;水泥石保湿层(200mm厚);20mm厚水泥砂浆找平层;:120mm后钢筋混凝土整浇层;粉底(4)楼面做法: 水磨石地面;120mm厚钢筋混凝土整浇层;粉底(或吊顶)。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纵筋2级,箍筋1级。(5) 活荷载标准值: KN/m2 KN/m2 框架结构设计计算3.2.1 初估梁柱截面尺寸:(1)梁的截面尺寸因为梁的跨度较接近,可取跨度较大者进行计算L=6600m横向 h=(1/81/12)L=550mm825mm 取h=600mmb=(1/31/2)h=200mm300mm 取b=300mm纵向 h=(1/81/12)L=300mm450mm 取h

28、=500mmb=(1/31/2)h=167mm250mm 取b=250mm走廊 h=(1/81/12)L=200mm300mm 取h=300mm b=(1/31/2)h=100mm150mm 取b=200mm(2)梁的计算跨度以上柱形心线为准,由于建筑轴线与墙轴线不重合,故建筑轴线与结构计算跨度相同,见图中所示。底层柱高度:h=3.9m+0.45m+0.5m=4.85m,其中3.9m为底层层高,0.45m为室内外高差,0.5m为基础顶面至室外地面的高度,其它柱高等于层高,即3.3m,由此得框架计算简图图3-2 框架梁编号4850图3-3 梁的计算跨度(2)柱的截面尺寸本工程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29、,7度设防,高度小于30m。抗震设防等级为二级,根据经验荷载为15 KN/m2N=15×3.6×(3.3+1.2)=243(KN)由轴压比限值得=243×103(3)计算简图(见下页)3-3框架结构计算简图3.2.2 梁柱线刚度计算 根据公式i=EI/L 可以得出梁柱的线刚度如下:梁 L1: h=600mm b=300mm 惯性距:I=1/12bh3=1/12×300×6003=5.4×109 mm4L3: h=500mm b=300mm惯性距:I=1/12bh3=1/12×250×5003=2.6×10

30、9 mm4走廊 L2:h=600mm b=300mm 惯性距:I=1/12bh3=1/12×200×3003=0.45×109 mm4柱 Z1:h=500mm b=500mm 惯性距:I=1/12bh3=1/12×500×5003=5.2×109Z2: h=450mm b=450mm 惯性距: I=1/12bh3 =1/12×450×4503=3.42×109 mm梁 iA8B8=EI/L=×109/6600×105 E柱 iA0B1=EI/L=5.2×109/3900=1.

31、3×105 EiA1B2=EI/L=3.42×109/3300=1.04×105 E将梁柱的线刚度标于计算简图中(见下页图3-4)图3-4 框架轴线尺寸 荷载计算(1) 恒荷载计算屋面框架梁线刚度标准值二毡三油防水层2冷底子油热玛蹄脂二道 0.05 KN/m22120mm 厚现浇板 0.12×25=3 KN/m215 mm厚吊顶与粉底 0.015×17= 0.2 6KN/m2合计 4.86 KN/m2(2) 楼面均布恒载标准层楼面大理石面层,水泥砂浆擦缝30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面上撒2厚素水泥水泥砂浆结合层一道×25=3 KN/m

32、2抹灰层:10厚混合砂浆 0.01×17=0.17 KN/m2 合计 4.33 KN/m2另八层屋面上设有水箱,因此要将水箱荷载转化为均布荷载约为5 KN/m2则:(7.2+0.5)×(5.6+0.5)= 其中为细石混凝土容重(50厚)因此八层屋面的荷载为:4.86×(53.6-0.5)×(6.6+2.4+6.6-0.5)+196 = 4552 KN其他层楼面荷载:4.33×(53.6-0.25-0.25)×(6.6+2.4+6.6-0.2-0.25)= 3471KN(3) 屋面均布活荷载: 雪荷载标准值: (10×3.6+

33、0.5+7.2×2+2.4)×(6.6×2+2.4+0.5)= 257KN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由于设计的是可上人屋面,因此取荷载为2.0 KN/m2则八层屋面活荷载标准值为:(53.6+0.25+0.25)×(6.6×2+2.4+0.5)×2+2.57 = 1999 KN(4) 楼面均布活荷载:楼面均布活荷载对宾馆KN/m2,走廊,楼梯,门厅等处取为2.0 KN/m2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为:(10×3.6+0.5+7.2×2+2.4)×(6.6×2+0.5)×2 = 1716.3 KN

34、(5) 梁柱自重( 包括梁侧,梁底,柱的抹灰重量)梁侧,梁底抹灰近似加大了梁宽考虑例如:0.34×0.7×6.1×2.5 = 36.3 KN表3-1 梁柱自重编号截面(m2)长度(m)根数每根重量(KN)L1×208L2×104L3×48L4×336Z1×52Z2×364(6)墙体自重墙体均为240厚,两面抹灰,近似按加厚墙体考虑抹灰重量。单位面积上墙体重量为(0.24+0.04)×19=5.32 KN/m2卫生间墙厚为180: 0.2×19=3.8 KN/m2墙体自重计算见表:考虑墙

35、体上有门和窗,所以墙净重按80%折算.表3-2 墙体自重墙体每片面积(m2)片数重量(KN)折算重量(KN)底层纵墙×3321231698底层横墙×1316451316标准层纵墙×3516451316标准层横墙×1916651450卫生间纵墙×24445365卫生间横墙×24640512女儿墙纵墙×10×28686女儿墙横墙×(6.6 ×)11919(7)荷载分层总汇。顶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屋面恒载,50%的均布活荷载,纵横墙自重、楼面上、下各半层的柱及纵横墙体自重。其它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包括:

36、楼面恒载;50%的楼面均布活荷载;纵横梁自重,露面上下半层的柱及纵横墙体自重。将上述分项荷载相加,得集中于各层楼面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如下:第八层:G8 = 4552+1999×0.5+(86+19)+365+512+36.3×26+11.3×13+12×24×13.49+19.81×0.5×52= KN第七层:G7 = 3471+1716.3×0.5+36.3×26+512+1316+1450+11.3×13+13.49×12×4+19.81×52×0.5+

37、52×19.81×0.5 = 10740.49 KN第六层:第一层: KN3.2.4 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的侧移验算.(1)横梁线刚度.混凝土C30,Ec=3×107KN/m2 2在框架结构中为考虑这一有利作用,在计算梁的截面惯性矩时,对现00,、(I0为梁的截面惯性矩);图3-5质点重力荷载值建筑物总重力荷载代表值为: 84772KN横梁线刚度计算结果列于表3-3表33 横梁线刚度梁号L截面b×h(m2)跨度L(m)I0=bh3/12m4边框架梁中框架梁IbI0(m4)Kb=EIb/L(KNm)Ib=2.0 I0(m4)Kb=EIb/L(KNm)L1&#

38、215;×10-3×10-3×10410.8×10-3×104L2××10-3×10-3×10410.8×10-3×104L3××10-3×10-3×104×10-3×104L4××10-3×10-3×104×10-3×104(2)横向框架柱的侧移刚度D值计算.柱线刚度列于下表表34柱线刚度柱号(Z)截面(m2)柱高度h(m)惯性矩Ic=bh3/12 (m4)线刚度K

39、cKc=EIc/hZ1××10-3×104Z2××10-3×104注:E=3×107 KN/m2横向框架侧移刚度D值计算见下表35表35 横向框架侧移刚度D值计算层柱类型根数底层边框边柱88704边框中柱()126494中框边柱936318中框中柱()1149818D461574二.三.四五六七层边框边柱()/()134244边框中柱(×2)/()202904中框边柱(4. 9+4. 9)/(2)1503018中框中柱(4. 9×2)/(2)1851518D738666(3)横向框架的自振周期按顶点位移法

40、计算框架的自振周期。顶点位移法是求结构基频的一种近似方法。将结构按质量分布情况简化成无限点的悬臂直杆,导出以直杆顶点位移表示的基频公式,这样,只要求出结构顶点位移,就可按下式得到结构的基本周期:式中0基本周期调整系数。考虑非承重填充墙时取T框架的顶点位移。计算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用的假想顶点位移,即假想把集中在楼层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作为水平荷载,按弹性刚度计算结构顶点位移m。在未求出框架的周期前,无法求出框架的地震力及位移,T是将框架的重力荷载视为水平作用力,求得的假象框架顶点位移,然后由T求出T1,在用T1求得框架结构的底部剪力,进而求出框架多层剪力和结构真正的位移。表36 横向框架顶点位移层次

41、Gi(KN)Gi(KN)Di(KN/m)层间相对位移=Gi/ Dii88787878773866671074115928738666610741302697386665107414101073866641074151751738666310741624927386662107417323373866611153984772461574T1=1.7×0.6×= 0.7688(s)(4)横向地震作用计算在工类场地二区,结构的特征周期Tg和地震影响系数max为:Tg=0.35(s)max=由于T1=0.7688 (s)>(s),应考虑顶点附加地震作用。按底部剪力法求得基部剪

42、力,若按Fi=分配给各层顶点,则水平地震作用呈倒三角形分布。对一般层,这种分布基本符合实际,但对结构上部,水平作用小于按时程分析法和振型分解法求得的结果,特别对周期较长的结构相差更大,地震的宏观震害也表明,结构上部往往震害严重。因此引入n,即顶部附加的影响,且使修正后的剪力分布与实际更加吻合。由于本设计中有突出屋面的小塔楼,因此由于考虑鞭梢效应,通常将按顶部剪力法计算分配给小塔楼质点上的等效地震力加大,抗震规范规定放大系数取了增大的地震作用离用于设计其自身以及与其相连接的结构构件,附加应力Fn加到主体结构顶部。n= 0.08 T1结构横向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Tg/ T1)×

43、;max = (0.35/0.7688)= 2839 (KN)顶点附加水平地震作用Fn =n FEK = 0.0715×2839 = 203KN各层横向地震剪力见表如下表37各层横向地震作用及楼层地震剪力层次hiHiGiGiHiFiVi88787245597514710741264766610741229320510741193875406410741158429310741122984210741875391822916111539559641163032图36横向框架各层水平地震作用及地震剪力(5)横向框架抗震变形验算.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验算见下表表38横向变形验算层次

44、层间剪力Vi(KN)层间刚度Di(KN)层间位移Vi/Di(m)层高(m)层间相对弹性转角e87386661/33007738666171/194167386661/137557386661/113847386661/100037386661/89222916738666391/84613032461574661/745层间弹性相对转角均满足要求e<e=1/4503.2.5 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分析以上框架为例进行计算,边框架和纵向框架的计算方法、步骤与横向中框架完全相同,故不再赘述。框架柱端弯矩见表3-9。梁端弯矩、柱轴力见表3-10。中柱两侧梁端弯矩按梁线刚度分配。图3-7

45、 框架梁编号及尺寸表3-10地震力作用下框架梁端弯矩及柱轴力层次nAB跨BC跨柱轴力lmM左KNmM右KNmVbKNlmM左KNmM右KNmVbKNNDKNNJKN87651324321中柱两侧梁端弯矩按梁线刚度分配地震力作用下框架弯矩见图3-8;剪力及柱轴力见图3-9(1)计算梁端弯矩M:梁端弯矩可按节点弯矩平衡条件,将节点上下柱端弯矩之和按左右梁的线刚度比例分配。M左(M上M下)K左/(K左K右)M右(M上M下)K右/(K左K右)(2)计算梁端剪力Vb:根据梁的两端弯矩Vb(M上M下)/L(3)计算柱轴力N:边柱轴力为各层梁端剪力按层叠加,中柱轴力为柱两侧梁端剪力之差,亦按层叠加。图3-8

46、:梁端弯矩 单位:KN/m图3-9 地震作用下框架梁柱弯矩图 单位:KN/m图3-10 地震作用下框架剪力轴力分布 单位:KN3.2.6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仍取中框计算(1) 荷载计算第八层梁的均布线荷载AB跨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4.86×3.617.50 KN/m横梁自重(包括抹灰)恒载总计22.6 KN/mBC跨屋面均布恒载传给梁 4.86×3.617.5 KN/m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0.34×0.6×25 KN/m恒载总计 20.4 KN/m第八层活载: 1.5×3.65.4 KN/m第二、三、四、五、六、七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47、AB跨: 楼面均布荷载传给梁 4.33×3.615.59 KN/m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0.34×0.4恒载总计 35.48 KN/m BC跨: 横梁自重(包括抹灰) 0.34×0.6×255.1 KN/m第二、三、四、五、六、七层活荷载: 2×3.67.2 KN/m第二、三、四、五、六、七层集中荷载: 纵梁自重(包括抹灰) 0.34×0.65×25×3.619.89 KN纵墙自重(包括抹灰) 0.28×19×3.6×(3.60.45)60.33 KN 柱自重(包括抹灰) 0.50&

48、#215;0.50×3.3×2520.63 KN总计: 100.85 KN第一层梁的均布线荷载: AB跨恒载: 35.48 KN/m BC跨恒载: 20.69 KN/m 活载: 7.2 KN/m第一层 集中荷载:纵梁自重(包括抹灰) 0.34×0.6×25×3.618.36 KN纵墙自重(包括抹灰) 0.28×19×3.6×(3.60.45)60.33 KN 柱自重(包括抹灰) 0.50×0.50×3.3×2520.24 KN第一层柱自重(包括抹灰): 0.54×0.54&#

49、215;4.85×2535.36 KN总计: 134.68 KN注:双向板支承梁计算梯形分布荷载作用下,可将实际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梯形分布:qeq=(1-2k2+k3)qs三角形分布:qeq=5/8qs图311 双向板的传力图中框架恒载及活载见下图。图312 框架竖向荷载示意单位:KN(2)用弯矩分配法计算框架弯矩由于结构对称,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框架侧移可略去不计,其内力分析采用弯矩分配法。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可以考虑塑性重分布,取弯矩调幅系数,楼面竖向荷载分别按恒荷载及全部活荷载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分析,除荷载较大的工业厂房外,对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可不考虑活载的

50、不利布置,这样求得的框架内力,梁跨中弯矩较考虑活载不利布置求得的弯矩偏低,但当活载占总荷载比例较小时,其影响很小,若活荷载占总荷载比例较大,可在荷载面配筋时,将跨中弯矩乘以的放大系数予以调整。固端弯矩计算将框架梁视为两端固定梁计算固端弯矩计算结果见表311表311 固端弯矩计算AB跨BC跨简图固端弯矩M0MJ(KN/m)简图固端弯矩MJ=MK(KN/m)××2××2××2××2××2××2××2××2分配系数计算考虑框架对称性,取半框架计算,半框架的梁柱线刚度如下图3-13所示。切断的横梁线刚度为原来的一倍,分配系数按与节点连接的各杆的转动刚度比值计算。图3-13 半框架梁柱刚度示意 单位:KN/m例:A柱顶层节点:下柱=梁=其他节点的分配系数图见图314及图315。传递系数: 远端固定,传递系数为远端滑动铰支,传递系数为1。弯矩分配:为简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