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本原理复习材料(整理)_第1页
教育基本原理复习材料(整理)_第2页
教育基本原理复习材料(整理)_第3页
教育基本原理复习材料(整理)_第4页
教育基本原理复习材料(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基本原理复习材料第一章1、教育观(序,填/名)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则与构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2、教育起源的观点(P5,填)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3、教育的概念(P11,填/名)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

2、的人的活动。4、教育的构成要素(P12,填/简)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都是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如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等。5、教育的形态(P15,填/简)家庭教育: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生活中队其下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学校教育:一个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是其基本特征。社会教育广义:与广义的教育非常接近,用于指称有意思的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用于指称学校和家庭

3、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6、家庭教育的特点(P16,简)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生开始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个体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家庭教育是一种寓于日常生活中的养育,在内容上具有零散性,在方式方法上表现为随意性3、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终身性。 7.学校教育的特点(P21,简)1、目的明确,无论是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都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组织严密,学校教育有专门受过训练的教师承担教育任务,学生相对稳定,具有较为严密的教育工作计划

4、和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3、环境优越,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不仅齐全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活动场所。8、社会教育的概念(P24,名)广义:与广义的教育非常接近,用于指称有意思的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用于指称学校和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它是现代社会教育体系中不可忽略的部分。9、教育的历史分期(P33,简)1、原始社会教育,原始社会教育是一种处于自在状态下的教育,属于自然进行的教育,可以成为自然形态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是指学校产生以后至工业革命以前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3、现代社会的教育,

5、现代社会的教育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教育。10、现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P37,论)1、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理想和实践主题;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广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3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分离不断走向统一;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共性增强,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5、教育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得到空前的拓展,教育的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6、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增强,更加显示出整体性和开放性;

6、7、教育变革迅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都在迅速的革新中;8教育理论的自觉性越来越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9、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条件和广阔的国际环境。10、教育的终身化,使教育不仅仅在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将贯穿于人的一生,预备式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体系开始向终生教育体系转变。第二章1、教育目的(P42,名)教育目的即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社会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重价值预设,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

7、的特指学校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2、教育的目标体系(P43,填)教育目的的层次(体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3、教育目的的功能。(P44,简)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包括:定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指导功能。定向功能,教育活动通过教育目的才得以定向的,具体表现为:首先,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其次,是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再次,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最后,教育目的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向。调控功能:首先,通过确定教育价值的方式来

8、进行调控,其次,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再次,通过目标的方式调控。评价功能,是对价值变民情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指导功能,它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上。总结:教育目的的上述功能,是相互联系、综合体现的。每种功能的作用都不是单一表现出来的。4、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P46,填)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人的依据、社会依据5、教育目的价值取向(P48,填)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文化本位的价值取向6、我国的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P57,填)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7、根据作用对象不同,教育功能的分类(P62,填)

9、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筛选功能与协调功能 4.显形功能与隐形功能8、教育的经济功能(P65,简/论/材)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在现代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日益成为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生产劳动者来实现的。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其次,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9、教育的政治功能(P68,简)教育的政治功能:在现代社会,教育尽管相对独立于政治,但教育为政治服务也是必然的。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

10、的政治社会化。教育作为传播文化、训练思想、培养感情和养成社会行为习惯的活动,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化程度与该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或受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10、教育的文化功能(P69,名/简)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教育是文化传递最基本和最有效的手段。教育还有活文化的功能,通过教育把客体文化转化为主体文化,被人理解和使用

11、,文化才成为具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对象物。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是文化传递手段,但教育又不等同于文化传递。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进入教育内容,教育必须对文化进行选择、整理。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教育内容要不断充实、更新和变革。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经济发展使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已经打破了封闭的地域性而走向开放,文化的交流成为必然。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表现在:一、教育通过培养具有创新功能和创造功能的人来发挥其文化创造功能。11、个体发展(P72,名)个体发展:指个体身心发展,即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的潜

12、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1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P73,填)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3、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P76,填/简)(1)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培养个体主题性;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14、社会化(P77,名)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的过程,具体就是由“自然人”或“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第三章1、(填)素质教育是作为对应试教育的纠偏而提出来

13、的。其本质就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2、(填)正是对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反思和批判,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素质教育”这一概念。 3、素质教育的定义(P86,名)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放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4、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P86,填/简)(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2)素质教育的基础性;(3)素质教育的全面性;(4)素质教育的主体性;5、素质教育

14、提出的时代背景(P91,简)首先,素质教育是作为对应试教育的纠偏而提出来的;其次,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阶段;6、主体教育的主要内容(P95,简)(1)教育主体。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就是教育”,他要求我们以教育本体对待教育,按教育规律办教育;(2)受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主体即学生主体。(3)教育者主体。教育者主体即教师主体。7、教育三主体间的关系。(P86,填)教育主体是前提,教育者主体是条件,受教育主体是归宿。8、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之间的关系。(P86, 材)9、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P102,论)(1)教育目的不同:(发展人与选拔人)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的教育,

15、主要指开发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而应试教育是选拔人的教育,选拔人的教育是通过考试来进行。(2)对待人和社会的关系不同:(积极促进与消极适应)素质教育观认为,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人处于最基本的地位,人是最重要的因素,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相反,应试教育观则反社会(国家)凌驾于人之上,人成为社会(国家)的工具和和客体,以社会为出发点,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3)对待人与教育的关系上,两者存在差异。总体说来,素质教育是在“因材施教”,而应试教育则是在“削足适履”。我们把两者的对立点对比如下:开放性与封闭性素质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育。要求:树立新的教材观;注

16、重科际沟通与渗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科教学的间接目标(结果)。应试教育是一种封闭性教育。表现为:陈旧的教材观;各科孤立;理论脱离实际,学科缺乏生机和活力;片面追求学科教学的直接目标(结果)。个性化与模式化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从老师教的角度说,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个性化教育坚持以学生的个性为其出发点,能够带动个性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是一种模式化教育,从老师教的角度说,是一种低层次的简单劳作,从对学生的要求来说,模式化教育搞一刀切,只能培养“没有个性特长”的人。启发式与注入式素质教育是一种启发式教育。特点: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坚持教师主导与学

17、生主体相结合;坚持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结合及其转化,培养学生会学;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培养学生愿学、乐学。应试教育是一种注入式教育。特点: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客体,学生对教师保持一种被动状态;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法,忽视学习;注重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第四章1、性善论,性恶论的代表人物(P124/p125,填)性善论:孟子,卢梭性恶论:荀子,奥古斯丁2、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p125,填/简/论)自然属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的要素。人类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就是本能需要为基本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三种基本机能;

18、社会属性是指由人的社会生活决定的人的特性,人的社会属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人类共在的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其次,人的社会性表现在人际关系的社会交往性。最后就是人的道德性。精神属性是指与人的精神生活相关的属性,包括人的理性、意志、情感等。精神属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人的精神活动的创造性、价值定向性和有自我意识。3、关于人性的主张(p127,填空)中国的人性主张大致可以分为五种: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说等。4、教育理论中人性论的主要思想(p132,论)5、内展说 (p145,名)“内展说”是建立在人性善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是具有善良的本性

19、,具有积极向上的因素,“人皆可以为尧舜”,教育要根据任的善良和美德天性展开。“内展说”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更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因素,强调儿童自主,自由的发展。6、教育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与人性发展之间的关系)(p145,论)(一)人性善恶论的教育实践(1)性善论与“内展说”:“内展说”是建立在人性善这一理论基础上的,教育要根据人的善良和美德天性展开。因为人性本善,所以教育者要信任儿童,尊重儿童,相信通过教育可以促进其向善的发展,通过恰当教育手段和方式,通过内在的引导使儿童内在的素质充分展现,“内展说”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更强调儿童自主体因素,强调儿童自主、自由的发展。(2)性恶论与“外铄说”:性恶

20、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贪欲、懒惰、任性、逃避等恶端,这些倾向是动物的本能在人身上的延续。由于人性为恶,所以必须对人的本性加以制约、改造,通过教育使之向善。由此,教育之于人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称其为人。(3)人性善恶论及其实践反思:对人性善恶的判定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辨的结果,为此,我们有必要转换视角来重新认识人性的善恶问题,首先,可以从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转向对人性的事实判断,其次,另一个转向就是把人性善恶的预设转向对人性的积极定向和消极定向。(二)超越善恶论的教育实践(1)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教育首先要重视人的自然属性,使人的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其次,教育者

21、要重视人的社会性,因为社会性是人的重要特性。因此,教育者兼顾到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不能偏废。(2)人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一方面,人具有受动性,所以对人性改变和塑造的教育才成为可能,因为人有了可塑性,人的发展才具有巨大的潜能,教育才有发挥作用的可能。另一方面,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自觉意识,人总是力图能动的如人生和塑造外部世界和内在的自我。(3)人性的不变性与可变性的统一人性的不变性往往表现为人的“动物性”,人的“动物性”并非人最后和唯一的目的,人的需要是与社会生产活动及其结果密切联系的,离开社会就不可能产生人的需要。教育不能预设一个固定的人性状态作为教育的目的来

22、追求,一切预定论的教育都是不可靠的。(4)人的理性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理性特征又会产生出人的各种需要,这些需要又会直接或间接的产生教育的需要,因为教育可以促成人的这些方面的需要,其实,教育就是不断满足人的各种理性需要的一种存在方式。(三)总之,关于人性的知识,是理解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性的条件。一方面,解释教育就是解释人性,解释教育需要我们以对人性的认识为根据;另一方面,在解释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又会不断改变、不断加深对于人性的认识。第五章1、知识的定义(P156,名词解释)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

23、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最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2、波兰尼的知识分类 (P164,填空)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3、隐性知识(P165,名词解释) 将那些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难以言传、难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不能被系统地阐述出来的知识。4、OECD对知识的分类(P165,简答题) (1)事实知识: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是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2)原理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是指事物客观原理和规律性方面的科学理论,属于我们通常说的哲学范畴。(3)技能知识:知道如何做的知识,是直接知道人类实践的知识,是指导人们进行活动的技术、技巧、能力、诀窍等方面的知识,是我

24、们通常说的技术的范畴。(4)人力知识:知道谁能够做的知识,知道谁具有你需要的知识,知道谁是你寻找的关键人。5、技能知识 (P165,名词解释) 知道如何做的知识,是直接知道人类实践的知识,是指导人们进行活动的技术、技巧、能力、诀窍等方面的知识,是我们通常说的技术的范畴。6、教育思想中的知识命题 (P170,简答)(1)知识即美德;(2)知识就是力量;(3)什么知识最有价值;(4)谁的知识最有价值。7、知识的教育价值(P185,论述|简答)知识是教育的载体首先,知识具有育智价值;其次,知识具有育德价值;总之,知识是人的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个体创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8、知识与美

25、德的关系(P187,材料分析) 9、素质教育的知识论基础(P190,简答|论述)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新生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应建立在几个观点之上:(1)素质教育,应该将最有价值的东西交给学生;()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精神状态;()素质教育,应该相信学生的无限发展潜力;()素质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素质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P206,填空|论述) 1 知识与技能 。 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

26、验的总和;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能,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知识与技能是传统教育的合理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育中继承的东西。2 过程和方法。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之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育目标的深层次开拓。“三维目标” 是“三位一体”的,它们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分解,一种诠释。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核心;过程和方法属于课程实施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三维目标”只能作为一

27、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三者之间是横向的,立体的,不是纵向的,直线的。11、课程是教育的心脏,知识是课程的内核,知识问题构成课程问题的基础。(填空)第六章1、简要掌握生命的形式(填空 P218)自然生命 社会生命 精神生命2、精神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发展的高级形式,是个体生命有限性与无限性.现实性与超越性。个体性与社会性对立统一的结果。 (P224/填)3、学校教育与个体生命发展之间的关系。(P224/简、论)生命化教育是用来指称顺乎个体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是教育本身的生命性、人文性和自由精神。核心理念: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教育活动的第一条件。 生命是先天“不完善性”决定

28、的个体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生命所具有的“无限潜能”为教育活动提供的美好的发展前景。 作为生命的存在方式,教育是一项引导个体进步向上的事业。 教育与个体的生命发展是相铺相成,不可剥离的。4、生命化教育 (P231/填)生命化教育往往用来指顺乎个体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教育本身的生命性,人文性和自由精神。5、什么是生命化教育以及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P233。重点)(论/简)生命化教育往往用来指称顺乎个体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是教育本身的生命性、人文性和自由精神。生命化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的生存性、生成性,它的着力点在于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学习生活,它总是将“以

29、人为本”的理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伦理标准。生命化教育就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教育。因此,生命化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的内涵、品质与特性,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揭示,所彰显的是人们对于教育的本体性认识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生命化教育是一种富有人性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而不是“造物”。生命化教育应该始终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它应该自始至终地坚持与涵养人性。生命化教育是认同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强调特色培养的教育。通过自由个性的教育来培养完整的人格一直是教育的使命所在,培养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促进个性充分、自由、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生命化教育是学生的“发展潜力”行到充分开发的

30、人本主义教育。每个人都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但要成为完整的人,就少不了自身的努力与对自身的超越。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生命化教育是重视师生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的教育。生命化教育应该是帮助师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自主发展者,切实促进师生自主意识的萌发与成长的教育。让学生能够不断的感受成功,不断增强自信,从而不断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精神生命化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为了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教育首先应该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其次,教育者英充分认识到只是之于智慧的启迪作用;最后,教育必须充分尊重个体的主管能动性,

31、倡导个体的自主发展。生命化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超越学校教育、超越制度化教育的终身教育。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必须能够使自己不断的适应新情况,必须学会在各种时空背景下学习和工作。生命化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教育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开发蕴藏于个体生命之中的创新潜能,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增强个体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生命化教育是一种关涉人生价值和人生信仰的教育。6、生命教育(P244 名词解释)一般来说,生命教育主要指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生命(知识),认识生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这里所言及的生命不仅包括自我生命,还包

32、括他人的生命,不仅包括人的生命,还包括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P244/名)7、生命教育的实施原则(P256/简)首先,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生命性的原则。其次,石狮生命教育应该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再者,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生活性原则,注意体验,适时地进行开发和引导。最后,实施生命教育不应该因循守旧.僵化教条,而应该坚持开放性.生成性和系统性原则。第七章1、公民教育(名词解释P268)狭义:旨在培养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的社会成员的公民学科广义: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的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的,具有公民美德的,明达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2、公民教育的意义(简达题 P

33、275)推动国家的政治民主进程 缓解国内社会矛盾 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 加强交流与合作,推进社会进步 有助实现人的现代化3、公民教育的总目标(填空题 P276)公民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并造就健全自律的合格公民。 4、学校公民教育的目标(简答题):P277一 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认同感二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三 培养学生的权利的义务意识四 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和批判地接受社会价值观的能力5、公民教育的内容(简单题/填空)(P281)(1) 公民人格的培养(2) 公民意识的培养:1、民主意识2、自由与平等意识3、法治意识4、权利与义务意识(3) 公民素质的培养:1、思想道德素质2、科学文化素质

34、3、政治素质4、社会素质5、创新素质6、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论诉题):P290一宏观措施:(1)学校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是最重要的公民教育机构,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公民实践活动来进行公民教育,使学生的身心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2)应该通过家庭进行公民教育。家庭是公民的诞生地,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人具有“先天性”,往往足以构成其往后政治社会化的基础,其后的教育内容和效果都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累加。(3)应该从社会角度宣传公民教育。大众传播媒介现已成为社会信息流通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和载体。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面广,最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了解,具有较强的政治社会化功

35、能,可以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渠道。(1) 应该加强国家直接干预公民教育的力度。其一,政府对学校公民教育的管理可以从整体上抵制消极因素的副作用,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促使学校公民教育系统化。其二,政府的统一管理,能较好地运用行政和法律的力量来加强学校公民教育,使之是很社会发展的需求;能调节所有社会机构的作用,合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二:微观视角:专门开设“公民”课程。它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能让学生有一定的课时保证接受公民教育将公民教育整合渗透到学校的整体课程之中。该途径可以通过与公民教育有关的课程和内容,推动学校共同关注、参与公民教育。开设综合课程。开设综合科目,将公民教育作为课程的一个单元进行传授。7、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途径(简答题):专门开设“公民”课程。它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能让学生有一定的课时保证接受公民教育将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