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_第1页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_第2页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_第3页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_第4页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核心问题: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 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 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第一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概念p13(理解) 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2:教育质的规定性:p12-13(识记)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人与人的交流:知识、经验)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区别遗传,强调有意识;生产劳动;文字语言)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本质)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3教育的基本要素:

2、p15(识记) 教育者(主体:教育活动的主体) 受教育者(对象;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教育环境) 拓展: 1、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教育者?(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2、分析部分父母不能成为教育者的原因;分析“教书匠”不能成为教育者的原因3、分析“学生”和“受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区别4、分析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能作为教育影响?对教育影响选择的标准是什么?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p15-17(理解) 中介(了解学生/熟悉教育影响) 桥梁 依据(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要素之间

3、互相对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5:教育的起源:p19(识记) 生产劳动拓展:(1)相关史料记载 A尸子: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B易.系辞: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 C淮南子:尧其导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伏羲:出身/八卦:卦台山、龙马洞、分心石)(神农:医药-水晶肚)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6教育的发展在各阶段的表现特征(识记) 远古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p19 (庠) 非独立性 贫乏性 无阶级性 (成人礼) 古代教育的特点(农业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p20 教育具有独立的活动领域 (古代学校/教师/学生) 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农

4、业/手工业/畜牧业/等) 教育具有阶段性等级性狭隘性 (阶级社会)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进一步分离,古代文字产生 现代教育的特点(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 教育与生产相分离,又与生产结合 三个阶段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第二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目的 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p26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自十六大报告 (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7: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特点:p25-26(理解) (1)以马

5、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拓展: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统缺失:重智轻德,重理轻文;功利主义。案例引用:育的理解;刘海洋,马加爵;三鹿事件;山西事件;中国足球;集体作弊;拆迁等2、建设者。劳动者;万般皆下贫,唯有读书高;官本位;一夜暴富;武汉学生扫厕所3、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冰 竞赛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8 教育目的的结构:p26(识记) (1)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 (为谁培养人?) (2)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培养什么样的人?) 9 确立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p27(识记

6、) (1)社会本位论(为社会为集体) (2)个人本位论(个体的谋生与享用)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10 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区别与联系 p31-33 (1)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指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标的概念: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3)教育目标的体系分四个层次(识记) 教育目的(总目标/终极目标) 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 课程目标(各门课程的目标) 单元目标(一个单元或一个课时的目标) (4)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能力领域、情意领域)(识记) 11、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 P33(理解) 教育目标的制定是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按照教育目的教

7、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行动目标的顺序进行的。 问题:教育目标的实现过程呢?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第三节: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功能 教育的个性发展功能 (社会化;个性化)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人口;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科学技术) (制约和促进)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12: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p35(理解) 遗传(高尔顿:家庭谱系研究;双生子研究;格塞尔:双生子爬梯研究) 环境(狼孩)(山东/湖南/四川重庆) 教育(洛克白板说;华生)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生理前提; 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全面、系统、深刻; 主观能动性:动力)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13: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规

8、律p37-39(理解)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思维/记忆/情绪等发展有先后)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思维:童年期/少年期/青年)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长身体)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与人的不一样)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 14:个体社会化的概念:p40(识记) 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15: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p40(理解) 政治社会化(教材;歌曲) 道德社会化(思想品德;真善美;八荣八耻) 性

9、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家庭教育)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16:个体个性化p42(识记) 个体个性化侧重于个体“独特性”的形成,包括能力、特长、独立自主性、自觉积极性、能动的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 (有独立的思想趋同;信仰;有进取的精神创造/盗版;耐挫 ;有健康的心理自卑;嫉妒 ;有协作的精神龙虫;团队 ;有参与的意识班级;社会 ;有效率感拖拉;混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17:教育与人口的关系(理解)p45-47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结构;影响教育的质量 (大学扩招;小学合并)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节人才构成与流动制约和促进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18: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

10、的关系(理解)P47-48 社会物质生产为教育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劳动力的“再生产”;加速生产技术更新 (制约和促进)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19: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理解)P49-50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手段控制;政策影响;法律约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对政治的作用:宣传;参与政治活动;选拔;培养 (制约和促进)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20: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应用)P50-52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学校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和结构;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影响到教师的地

11、位和作用;影响到教育目的。 (2)学校教育外部文化: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要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作用:延续、更新;普及;交流、整合 (制约和促进)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21: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理解)P52-55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可能影响:科学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知识结和水平;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远程教育;科学知识 ;科学可以渗透到教育影响的所有环节中去 教育媒体;教育环境;教育方法和手段。 (2)现实影响:科学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内容

12、;影响物质资料的更新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对科学知识再生产;推进科学的体制化;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与转化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第四节: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 教育的负效应 教育的正功效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22:应试教育的负效应P57-60(理解) 片面追求升学率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23: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结果及原因(理解)P57-58 结果(1)把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为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2)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3)只重视智育,全面发展被忽

13、视。(4)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失去了学习的快乐,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背离了我国教育的目的和基础教育的性质,违反了人的成长规律。 原因(1)脑体、工农、城乡差别存在;(2)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没出能为学生开辟广阔的用武之地;(3)传统观念根深蒂固;(4)家长、学生有这个需求。 24: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两种基本表现P58-59(识记) 1、不断加习题量和使用各种辅导材料; 2、不断增加课时,拉长授课时间。 25: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P59-60(理解) 常用方法 (1)确定名次是考试的重要目的 (2)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 (3)实施恶性补习 (4)大量购置应付升学考试的资料 (5)面对升学有

14、希望的学生教学 (6)简化教育学方法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26: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P60-61(识记) 商品性 生产性 科学性 民主性 发展性 27:传统教育的扬弃P61-62(理解) 观点:传统教育并不完全是过时的、陈腐的教育,对传统教育不能一概否定。 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要扬弃。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 28:创造性人才的个性特征(五点)P63(理解) 教育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任务:传递文化,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是用现成的模式去压制他标准;冰;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乌鸦;滥竽充数;父亲,而不主张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团

15、队)。 练习 1、初中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经验型思维2005-4 2、按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B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2005-10 3、青少年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2005-10 4原始社会教育特点是A无阶级性B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C在指定的场所进行D教育手段相当简单E与整个社会生活密切联系2005-4 5、教育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是A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B文化的发

16、展C人口的增长D科学技术的发展2005-4 6“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D个体主观能动性2005-4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A发展性B生产性C商品性D科学性E民主性2005-10 8远古教育具有以下特征A非独立性B等级性C无阶级性D狭隘性E贫乏性2005-10 9在教育的基本要求中,作为中介的是: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教育内容2006-4 10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不属于其特征的是:A非独立性B贫乏性C无阶级性D等级性2006-4 11、教育需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这是因为学

17、生的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2006-4 12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A生理前提B客观条件C动力D物质前提2006-10 13教育影响可解为:A教育制度B教育媒体C教育内容D教育手段E教育目的2006-10 14古代教育的特点A阶级性B等级性C初等教育得到普及D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E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2006-10 15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作为依据的是: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教育内容2007-4 16教育目的的结构具有两方面的规定,一方面规定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另一方面规定教育对象的:A素质B思想C道德D知识2007-4 17教育需要有的

18、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因为学生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2007-4 18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A控制教学过程B控制学生C塑造学生D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9在教育活动中,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是:A教育者B受教育者C教育影响D教师2007-10 20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说C社会主义德智体全面发展学说D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2007-10 21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中,有一种因素属于自然和生理的前提条件,它是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2007-10 22应试教育的负效应包括A片面追求升学率B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C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D学生基本知识掌握得不错E学校升学率高2007-10 23教育发展史上,包括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教育是哪一个阶段的教育:A远古教育B古代教育C现代教育D二十一世纪教育2008-4 24什么是教育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