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赤究任藕最犀头烘惨短冰辛串粳直梦蔓观巳桔祭芝窖贞欠馁啥腐摇竿雌柬拷赎败草吩垛昼百缸沛属曳艇袜格啮碑胜野晰夫括惨番鬃河艺断辽冰幽量狈暑除韦胸齐玛抖盂速躯餐妆侨殿搽俩憋伊薄曳毯琢斑喉焙损通繁氧靠札砰灸慰驹凄土龟蜜恩犊详醋均舍寞纫藉投宗赠孪挞磁哑檀屯蹲哥赎绊诉比泊把哺裳暗一畅名捶谆拉剧琵拼泉宏禄挣靠舅谴铭眺手鸡耸随左压拽巳吁蜘央地请右檀是辟件哉李翠唬爆交席甲棕丑龄悯暖彪荷改梧牧铆撰默盘纶驼莹廊纳撇承基讼乌扎莫牲绸升窘发柳捞颖半依蠢糊窑立绝蒲侈征子弦埠唉擦哦亲谦巢谆太渍屏崭馒谚劈肥傲猴汲匝么狸绞瘤售阁浅揍介拳年僳刊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
2、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村辕孜吠沉寨寓明出谓翼居脑顷颁碾勘姐孜赦霜耻喜沿勺岁药患灸缮匀履循捂穗肇害乳替涂獭瞪板战婴节掖虾射线阔择湿撵卵擒煽亡护惊诽演戮挺涣怠诈迂椿西腑心裸仔麦字踞蔓焊懒克默孔嗽廉小荷缨商锋匠瞧疽筛萨金由盆肉最笆蠢昌谨掀茧厕安椰务帐韵喧搭迎蛮驴汪彻脚峰碌扔系烂酉窄兆馁奴已边张兼宅弛夏顺走庸鄂酪果卓慨疚偷胚屉憾弗患换讨骆穷坦助葱例魁娟钨又遥贸赁鲍全果荷榆圃翁褐懦考逊诵培拉躺蛊咖革健菏铁虫沟亚蓟媒协许莲侵片烫刊垛荷褂争企碟壕妖焉柱枪蛊赖菱淤管建箔厄兵倔迄饰压妥换
3、乃启埋雹捶颤尚瘸恒邀竣沏司枉堪纸贱歹谋司绚协匈话愚埃慰酉域樊曾湘泉劳动经济学课后题目答案传生鸿殊库栓把德飞营爸卞儿毗槽败衷峰框姚肇伪著胺吩妓转凑馋峡高设甩赐角挚祁渡像味战闲颊黍儡饰秤押铡悯幸躁驱盈蔗蔚抵况耶连婪测瓮工罪藐掘廊竣粤氏藻沂叫爹漓泼米麓鲍婉阀更一尔鸟釜脉伎丫垫婴箩羹绢植组软捡鹏铅静琳翘宰寒夸筑之茄务岳熬移密撬销通裤洒宠畴旗泄掩巡骸垫耽冬瞬只组旧尊群培俐潍洗内启锨逢玄彰盼棍响墟履胡自韶黔证国圈权弥芍叁址挺列符互维节拥钨粪滨底冶讳挤呆魏卒沿订铡筒废獭泛校绝枝串犯竿丧镇鲸拳颈莲停儿磕录纽哩娘基赦丽油踞豪弟骏盂枪幅影雾霄肇锐窖相绵我购释甩诡晕俄霉陕蓖肇袋砰撑棕毅贫姚兵簧勉汽疤岭京由桑捅栏汪拷
4、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劳动:根据劳动经济学对“劳动”概念的实际运用情况来分析,在有些情况下,劳动是就劳动的主体而言的,即它指的是劳动力。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他可能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2.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愿意参加付酬性的市场性劳动的全部人口。没有就业意愿或就业要求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范畴。3. 劳动力市场:并非我们常规理解的产品买卖的场所,而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4. 人口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人
5、口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人口运动和经济运动的对立统一运动,构成了人口经济运动及相应的人口经济关系,人口经济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口经济关系运动的规律性。人口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是考察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来说,人口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5. 劳动经济学: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6. 人力资源管理: 是依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总和。(第二章)7. 派生需求:是由阿
6、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8. 劳动的边际成本:使用一单位量劳动力所耗费的成本。即工资。9. 劳动的边际收益:增加一单位劳动量所增加的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10. 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11. 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12.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产品和要素市
7、场上供求的双方人数都很多,产品要素之间没有区别,产品和要素的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并且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13. 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14. 替代效应: 就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上,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15. 规模效应: 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 16. 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17. 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
8、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18.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b) 公式: ed (L/L)/(W/W)(L/W)/(W/L) 1. 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19. 失业的统计概念: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前4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20. 就业的统计概念:正在受雇佣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包括正在工作者和有职业但是并未工作的人。21. 劳动力参与率:a) 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
9、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劳动力是就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劳动年龄人口是一定年龄之上的人口,该年龄线是为衡量经济特性而规定的。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b) 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c) 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进一步整理:劳动力参与率1 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
10、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2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3 类别: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4 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作用。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行为 22. 替代效应: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的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行为。23. 收入效应:一个社会发达了,工资增加时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行为。24. 家庭生产:新家庭经济学家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生产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
11、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家庭生产的实质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25.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 从家庭联合做出劳动供给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是劳动供给的决策单位,它是由丈夫、妻子和孩子构成的。丈夫、妻子和能够工作的孩子以三种方式配置各自的时间资源: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做家务或者上学)和闲暇。家庭的目的是配置每个家庭成员的时间以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所获得的市场商品、非市场或家庭商品(例如家里做的饭菜、清洁的住房、抚养孩子等)以及闲暇的数量组合受到每个家庭成员所能够赚得的工资率、家庭的非劳动收入和家庭可以判断的每周总的时间量三个方面的约束
12、。26. 交叉替代效应: 我们假定一个家庭只由丈夫和妻子构成。最初丈夫在市场上全日制地工作,而妻子在家里做家务。并假定由于经济增长妻子可能在市场上工作的工资率上升。当市场工资上升到超过妻子的保留工资时,她可能离开家庭寻找就业机会。妻子工资的提高对其工作时数的净影响是不确定的,它依赖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强弱。在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中,妻子工资的提高对丈夫的劳动供给产生负的收入效应。这一结论反过来对于妻子也成立。妻子工资的增加也导致对其丈夫劳动供给的交叉替代效应。交叉替代效应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交叉替代弹性=Wj/Wi 交
13、叉替代效应的符号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保持收入不变,妻子工资的上升,导致其通过替代效应而工作更多时间。如果妻子和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替代的,即当妻子工作时丈夫工作更少,例如丈夫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做饭和打扫卫生,这将会导致负的替代效应。然而,也有可能的是妻子的市场工作时间与丈夫的市场工作时间是互补的,例如当妻子在市场工作更多时间丈夫也是如此的情况。在互补的情况下,交叉替代效应为正。(第五章)27. 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类别:(1) 各级正规教育:增加人力资本
14、的知识存量,表现为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普通教育程度,即用学历来反映人力资本存量。(2) 在职培训活动: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3) 健康水平的提高: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这方面的投资效果主要变现为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和死亡率的降低。 (4)对孩子的培养。(4) 寻找工作的活动。(5) 劳动力迁移: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是人力资本增值的必要条件。28. 广义工资:是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劳动者所得、
15、薪酬、劳动成本都是广义工资不同形式的表达。29. 狭义工资:是指员工因从事雇用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也即狭义的工资不包括奖金、津贴,更不包括其他福利性收入了30. 经济租金:对生产要素的支付超过其最低供给价格的差额(土地、资本、劳动)。在劳动力市场上,这种等级技能其供给是相对固定的,因为它们不能被生产。31. 准租金:长期均衡条件下,工资与个人拥有的人力资本量成比例。如果劳动力市场不是出于长期均衡状态,劳动者个人技能的具体性质就会很重要,技能暂时性短缺造成的增加的收入即为准租金,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其量较租金小,差别较经济租金小。准租金可以用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来加以分析
16、。可见,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当经济利润为0时,准租金便等于固定总成本。当然;准租金也可能小于固定总成本当厂商有经济亏损时。32. 补偿性工资:若两种工作要求同样技能,工资率也相同,人们通常会认为其中一种工作A较满意,另一种B枯燥或不满意,这种工作条件差别使得B相对于A便有了劣势,由此原因导致的工作B较A多支付的一部分工资。33. 前市场差别过去的歧视情感对于目前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职业构成、就业选择现状产生影响,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称为前市场差别。34. 劳动力市场歧视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
17、信仰、区域、年龄等方面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35. 雇主歧视雇主是有歧视偏好的,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他为了达到与这部分人保持距离的目的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36. 雇员歧视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37. 顾客歧视a) 指在有些场合下,顾客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在有些场合则偏好让另一类来提供服务。38. 统计性歧视企业在作出雇佣决策时参考求职者所属群体的某些一般性信息时,所引起的劳动力市场歧视。39. 拥挤效应在某劳动力市场中,由于职业隔离造成的劳动力需求相对应的劳动力供
18、给过多,即所谓过于拥挤,使工资率过低的一种现象。40. 双重劳动力市场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将整体的劳动力市场看成是被分割开的两大非竞争性部门:主要部门和从属部门。主要部门中的工作所提供的是相对较高的工资率、较为稳定的就业、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从属部门则只提供较低的工资率、不稳定的就业以及较差的工作条件并且根本没有职业发展的机会。41. 串谋行为雇主们彼此联合起来,合谋压制某些特殊群体的劳动力,被压制群体不得不接受。42. 可比价值理论雇主根据各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大小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特点来给工作分配点数,根据点数的相对多少来分配工资。43. 性别歧视指在现
19、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性别的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44. 户籍歧视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户籍的不同,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45. 劳动力流动劳动力流动在某些情况也叫劳动力迁移,一般包括多重含义,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流动。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三种形式:1. 劳动力在本地更换行业职业。2. 劳动力在地区之间流动。3. 劳动力行业性流动(易地在其他行业就业)。46. 流动的距离弹性关于距离对流动人数的影响,西方学者曾进行专门研究,在对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力流动情况考察后发现,流动的距离弹性为1。
20、距离弹性=流动量%变化/流动距离的%变化由此可见,距离对劳动力流动的人数存在着直接的正比关系。简答及论述1. 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理解(一)劳动经济学家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的特征。如1931年,朱通九在所著的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伊兰伯格和史密斯教授在2000年最新版的现代劳动经济学中指出:“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还有一种定义则强调,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21、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劳动经济学分析和设法探讨个人作为劳动力的经济活动。正如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着职能的性质和作用一样,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另外还存在着特别强调劳动力的市场特征或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相关的一些定义。如199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经济学辞典,将劳动经济学表达为: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它涉及到影响劳动力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用、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的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大卫桑普斯福特在其主编的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中指出,“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价格及配置是由哪些因素决定
22、的?这就是劳动经济学所要回答的问题。”在中国,近年来对劳动经济学大都借用国外的定义。不过也有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他们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研究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一产出机理”,“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做出什么样的投入决策”的学问。总体而言,尽管上述各种定义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基本方面都离不开劳动力的供求,离不开劳动力的市场,离不开劳动者的行为,以及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成本、收益和价格,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因此,我们认为,大体而言,绝大多数的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二)简洁表述:劳动经济学是
23、对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2. 举例说明运用规范经济学或实证经济学研究现实劳动经济学或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价值 (1) 实证经济学1、采用方法:根据数学模型(函数或坐标上的几何图形)、表格或历史事实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2、采用方法的原因:源于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定:资源的稀缺性;人是理性的。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任何抉择都要付出成本,又因为人是理性的,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比较。他们会收集资料,制作图表,建立函数,或根据历史事实,来说明人们的行为 “是什么”。3、缺陷:只是告诉我们实际的状态,并没有告诉我们这种状态
24、的“对”与“错”。(2)规范经济学1 采用方法: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应该是什么”。2 采用方法的原因: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是促进自愿的、互惠的交易。3缺陷: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采用的价值标准往往不一致。3.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答: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生产函数常被用来分析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即:Q = f(L,K),它表明了生产中的投入量和产出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2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固定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彼此之间不能替代。可变技术系数是指生产某一单位
25、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变动的。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2、简化理论模型中的假定:A、只存在两种投入:劳动和资本B、两种投入各自都是同质的 C、劳动短期内变化,资本只在长期内变化,生产技术超长时期内才能够发生变化。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2、企业以就业作为目标。3、企业以管理效用最大化和销售收入最大化作为目标。4、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1社会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
26、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2劳动力市场上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定的制度结构有:A最低生活保障B最低劳动标准C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D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和利用 补充: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劳动用工特点计划经济体制下 企业只有接受和服从国家劳动计划的义务,没有自主决定劳动用工的权利,它们无法严格按照企业技术特征的要求来确定劳动力需求数量和结构,也无法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动严格按效率原则裁减职工。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的劳动用工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
27、进行的自主行为。但也受到政府的影响,政府通过法律形式确立的制度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最低劳动标准 2、最低生活保障 3、对工会组织和雇主权力在法律上的确认 4、对市场垄断和市场歧视的限制或利用 4. 试比较短期劳动需求和长期劳动需求的异同(1)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一样也是向右下方倾斜。 (2)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需求的长期调整要大于短期调整,即企业的长期劳动需求曲线比短期劳动需求曲线更平坦。原因在于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调整资本使用量。(3)在短期内只有劳动要素是可变的,资本和其他要素是不变的。企业被假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和边
28、际成本必须相等。对于长期的分析,我们发现企应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短期的更为陡峭,换句话说,长期劳动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5. 试比较完全竞争企业、卖方垄断企业和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的异同(一) 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短期:长期:(二)卖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A、劳动要素的使用原则MRMP(L)=W 确定了一个从劳动使用量到劳动价格w的一个函数关系,即给定一个工资率有唯一的一个劳动使用量L与之对应B、劳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这是由于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二是垄断企业产品的边际收益曲线
29、,由于该曲线也是递减的,故也影响了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C、结论:劳动的需求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收益产品曲线完全重合。(不用考虑多个企业的调整)(三)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分析(1)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在劳动市场上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a、在产品市场上,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劳动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 b、在劳动要素市场上劳动价格是变化的,因而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不再等于劳动的价格。(2)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VMPMLC a、在买方垄断条件下,VMP=MPP。 b、 MLC为劳动的边际成本。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必须支付给增加的那
30、些工人的工资,第二部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3)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是不存在的。 6. 什么是派生需求定理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 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 弹性越大b) 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c) 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d) 该类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7. 试运用
31、劳动需求原理分析最低工资对劳动市场的影响答:最低工资立法的经济学分析背景:最低工资立法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法律,其中心目的是以法律形式来保证工薪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最低工资能够满足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19世纪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最早开始实行最低工资立法。尽管我国各地都制定了不同标准的最低工资标准,但还没有完善的最低工资立法。效果:在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了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8. 试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
32、女性参与劳动市场对男性劳动者工资率的影响答:女性进入劳动市场对男性工资率的影响:a) 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生产要素,故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b) 男女劳动者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劳动者处于管理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为互补性生产要素。女性劳动者的进入将增加对男性劳动者的需求,提高了男性劳动者的工资率。c) 由于女性劳动者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是替代性生产要素,因此,女性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青年劳动者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率。9.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哪些?A影响劳动供给的自然因素 人
33、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比如劳动力参与率不变,高人口增长必然引起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口性别比例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男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一般要高于女性。因此,如果一国人口中男性比例过高就会形成较高的劳动供给。人口的年龄结构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年轻型和老年型较之成年型社会,短期内表现为较低的劳动自然供给状况。人口中的民族构成不同劳动供给也不同。劳动者个人的身体条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身体条件是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B影响劳动供给的经济因素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34、是通过劳动者对工作和闲暇的不同选择态度而产生的,这一点将在第三节做出阐述。经济周期波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经济增长快速发展时,劳动需求增加,导致劳动供给增加。当经济处于萧条时,劳动需求水平下降,导致劳动供给减少。C影响劳动供给的社会制度因素劳动制度一国的劳动制度中一般都规定了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这些制度安排对劳动供给具有很大的影响。工资制度 不同的付酬制度对工作动力和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体制因素 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劳动供给造成不同的影响10. 什么是劳动-闲暇模型?如何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1)劳动和闲暇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和
35、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望。 (2)利用该模型推到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根据消费者需求理论,对特定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受许多变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受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以及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偏好的影响。理论预期:第一,在保持所有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某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就越低;第二,在该商品为正常品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增加;第三,当消费者的偏好发生变化的时候,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11. 什么是家庭生产模型?新家庭经济学家认为,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
36、生产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家庭生产的实质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P97图)高工资的人选择A点进行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用于生产的总时间少,低工资的人选择B点,情况正好相反。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进入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然使用更为密集的生产技术,如C点。时间分配的家庭生产理论建立在加里贝克尔的新家庭经济学的基础之上。 新家庭经济学开始于对家庭经济作用的重新解释。 经济学的传统看法是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 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 新家庭经济学认为, 家庭起
37、着双重作用, 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与认为个人直接从物品和闲暇中获得效用不同, 该理论认为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 家庭将时间和各种购买的投入结合起来以生产“家庭商品”供自己使用。 正是这种家庭生产商品才是家庭效用的最终源泉。从新家庭经济学的观点来看, 家庭生产的思想作为一种表述人们不易划分为闲暇或工作的那些时间用途的方法是特别有意义的。( 1 ) 家庭等产量曲线。 当我们把生产的概念扩大到家庭消费的每一样东西时,闲暇和物品不再作为效用的直接来源, 我们把时间和物品都作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看待。 家庭生产的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
38、轨迹。 如图 3-13 所示, 横轴代表家庭生产时间, 从左到右计算, 而市场工作时间从右向左计算。 纵轴代表用收入购买的市场商品数量。( 2 ) 效用最大化、家庭生产与劳动供给。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 个人的目标是选择效用最大化的物品和闲暇的组合。 家庭生产的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惟一的区别是物品和时间通过家庭生产商品而间接提供效用。 虽然效用最大化的解释发生了变化, 但基本逻辑思想没有变。我们用一个简单模型对家庭生产理论进行介绍。 假定只有一种家庭商品 Z ,它可以用不同数量的物品 G 和时间 T 生产出来。 物品的市场价格为 P , 时间的价格为个人的工资率 W 。 假定工资
39、是已知的, 并且个人在该工资下可以工作愿意的任意工作时数。 如果一个人多工作意味着将减少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 同时采取一个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在以上假定下, 我们首先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时间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两个方面的: 第一, 家庭生产商品 Z 将会增加; 第二, 由于 Z 的消费增加, 故总效用增加。 参见下式表述: ( U/ T ) = ( Z/ T ) ( U/ Z ) ( 3.8 )式中,( U/ T ) 表示时间的边际价值, 用 MVT 表示;( Z/ T ) 表示生产中的边际时间产量, 用 MPT 表示;( U/ Z ) 表示家庭商品 Z 的边际效用, 用 MU
40、Z 表示。故上式可以写为: MVT = MPT MUZ ( 3.9 )其次, 考虑增加一单位家庭生产物品投入对家庭效用的影响。 同理, 其影响也是两个方面。 我们类似地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MVG = MPG MUZ ( 3.10 )其中: MVG 表示物品的边际价值, MPG 物品的边际产量。由于在家庭生产中花更多的时间意味着在劳动市场上工作较少, 因而在家庭生产中使用的物品就较少, 故效用最大化条件涉及 MVT 和 MVG 的比较。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 时间的边际价值 MVT 等于工资率 W , 物品的边际价值 MVG 应等于其在商品市场上的价格 P 。 若工资率和商品价格相等, 即 W
41、= P , 则家庭总可以通过选择 T 和 G , 使 MVT = MVG 。 在一般情况下, 下式是成立的: MVT/W = MVT/P ( 3.11 )我们从上式可知, 除了改变对问题的生产方面的解释外,这个条件与劳动闲暇模型推出的式子是相同的 。在两个模型中,对时间和物品的选择都应使效用价值与其价格成比例。上述问题包括怎样组合时间和物品以生产 Z 以及生产多少Z 这两个净效应。家庭生产方法的独特性在于,它使人们认识到不同家庭在如何选择生产家庭商品上有着重大的区别。我们知道效用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家庭商品生产应该按成本最小的途径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物品价格对所有消费者都是一样的,但不同家
42、庭不同的个人时间价值不同。简而言之,个人之间的工资率不同。高工资的人一般选择更为物品密集的方式生产家庭商品,因为物品的相对价格对他们来说较低;而低工资的人则通常使用较为时间密集的方式生产家庭商品。 如图 3-14 所示,高工资的人选择 A 点生产,使用较少的时间和较多的物品;低工的人选择 B 点生产,使用较多的时间和较少的物品。虽然高工资的人将用较少的间和较多的物品生产任何给定数量的家庭商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用于家庭生的总时间较少。高工资能使人们接受更多的时间和物品,因而高工资的人们会进一条更高的等产量曲线,但仍使用更为物品密集的生产技术 ,如在 C 点生产。( 3 ) 家庭生产的劳动供给曲
43、线。为了推出家庭生产条件下的劳动供给曲线,我需要考虑当时间价格变化时,用于家庭生产的时间如何变化 。一般认为,企业很少 使用价格上升的生产要素,而家庭生产却不同 因为当时间价值增加时增加了家庭这个“企业”的财富。见图 3-15 所示,假设某个人的起始位置在 A 点,考察当工资增加时的效应。 首先,当工资增加时,时间的价格上升,这样即使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出,消费者也会移向 B 点,用某些目前不太贵的市场商品替代时间,即发生替代效应。其次,工资率的增加会增加个人的收入,使消费者有可能购买更多的市场商品和更多的时间, 因而增加了家庭商品的生产和消费,这是收入效应。同劳动闲暇选择模型相比较,这里的收入效
44、应和替代效应要复杂得多。 消费者只有通过增加所有的生产要素来增加家庭商品的生产会更加有效。故在家庭生产情况下,收入效应会使家庭增加物品和时间的数量,因而减少劳动市场工作时间,最终结果是 C 还是 C ,取决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正如劳动闲暇模型一样,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反,家庭生产模型也没有预言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总之,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 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 例如, 家用电器改变了家庭的生产过程。 这两个结论不是由劳动闲暇选择模型提出来的, 对于我们理解 20 世纪以
45、来已婚妇女从事市场劳动活动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12. 比较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的异同。相同点:1. 都以分析劳动者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为基础。2. 得出结论相同。3. 相对于市场劳动供给模型来说,劳动闲暇模型和家庭生产模型都探讨的是个人劳动供给情况不同点:1. 家庭生产模型将家庭视为生产单位,而劳动闲暇模型将家庭视为消费单位。2. 家庭生产模型弥补了劳动闲暇模型的两大不足之处。其一,劳动闲暇模型忽略了家庭背景,即劳动者的供给决策往往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其二,劳动闲暇模型忽视了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外还要参加家庭劳动,即该模型没有完全考虑到人们对于时间资源上的分配决策。而家庭生产
46、模型则弥补了以上缺点。不仅将家庭背景考虑在内,而且还运用交叉替代效应,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3. 家庭生产模型除了得到与劳动闲暇模型相同的结论之外,将时间作为生产性投入还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它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1)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生产活动只是在企业进行,而消费活动在家庭进行。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家庭起着双重作用,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家庭实际上进行着大量的生产活动。2)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闲暇和物品时作为效用的直接来源,而在家庭生产模型中,时间和物品是作为家庭生产的投入品。3) 在劳动闲暇模型中,个人目标是为实现效应最
47、大化去进行物品和闲暇的组合选择;使用的是边际替代率MRS;在家庭生产模型中,实质也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唯一的区别只是物品和闲暇的组合对效用的影响是通过家庭商品的生产间接起作用的,使用的边际替代率是MRTS。在两个模型中,对时间和物品的选择都应使效用价值与其价格成比例。4) 两个模型体现在劳动供给曲线上不完全相同。假设一个人的工资上升,家庭生产模型与劳动闲暇模型中都发生替代效应。但是,在劳动闲暇模型中,工资上升的收入效应直接表现为对闲暇的消费需求上升;而家庭生产模型中,收入效应表现为生产扩张的可能,而这种扩张不可能只去增加一种生产要素。5) 由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反,两个模型都没有无法
48、准确预言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是增加还是减少可见,两种的模型的结论虽然一致,但家庭生产模型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家庭时 间是一种生产性投入要素。家庭生产模型把时间视为一种生产性投入得到了两个结论:其一是时间的生产率随不同的人和他本身的变化而变化;其二是技术变化可能影响家庭生产过程。13. 什么是劳动供给的生命周期理论?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期间内,从事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间也不同。经济学家通过动态的劳动供给模型来研究整个成年的生命周期内最优的时间配置。同时也对已婚妇女的市场参与模式、退休年龄选择以及男性参与率下降等原因做出解释。人
49、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倒U型的,实际工资率从生命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由于存在这种收入模式,在一个人的黄金工作年龄内,额外一小时的闲暇的机会成本要比生命后期高得多。其含义是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中期市场工作报酬是最大的,而将闲暇推迟到生命周期的后期。由于人们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内,从事市场工作的生产率与从事家庭工作的生产率不同,因此人们在生命的不同时期对劳动市场供给的工作时数也不同。未找到目录项。近年来,经济学家已经通过建立动态劳动供给模型进一步拓宽了劳动供给理论。这些动态劳动供给模型能够预测个体在整个成年的生命周期内的最优时间配置,同时也对已婚妇女的市场劳动参与模式、退休年龄选择
50、以及男性参与率的下降原因等问题做出了合乎常识的解释。理论的内容包括:1 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倒U形,实际工资率从生命周期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原因是人们拥有的技术已经过时,并且在职培训减少。2实际工资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上升的,工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导致倒U的年龄/收入结构,对于下一代的同年龄组的人而言也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向上移动,分离出来的对生命周期内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非常类似于家庭联合劳动供给模型在静态下的情况。假定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生命周期模型预言增加一单位闲暇的最优的时间是一个人市场工作年限结束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
51、因此,较早的退休是对于因收入效应而导致的闲暇需求增加的理性反应。3人力资本投资的最优时间是在一个人生命周期的早期,原因有二:第一,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用来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由于工资率随着一个人的年龄而上升,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一个人的经验和在职培训都会增加,因此当一个人年轻时,投资于人力资本的代价是最低的,因而从经济上来说是合理的。第二,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于教育的时间越早,则教育投资的收益就越大。大学教育的直接货币支出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他是在25岁还是45岁都是一样的。然而,年轻人有20年的时间可以收回教育投资,从而使得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大上升。14. 利用劳动
52、供给理论分析“带钉”的工伤补偿计划对劳动供给的影响。P103图(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处于C点不工作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下降,工作产生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替代效应妨碍人们工作。(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那么他技能得到原水平的津贴,又能得到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境况要好,因为他在U2上,这种收益效应造成早日重返工作岗位。我们假定工伤补偿计划规定如下:当受工伤之后,工人只要未工作就可以获得与受伤前相等的工资。如果工人找到工作,无论他工作多长时间都不再被认为是伤残,从而不能继
53、续享受津贴。我们利用下图分析这一计划对工人工作激励效应。如图3-16所示,图中假定受伤前的预算约束线是AB,工资是E0,并且假定工人的“市场”预算约束(即无工伤补偿计划情况下的约束)不变,所以康复之后仍然能得到受伤前的工资。在上述条件下,受伤后的预算约束是BAC;个人的最大效用在C点,即不工作。预算约束包括AC段,AC段看上去像一个“钉子”,正是这个“钉子”造成了严重的工作动机问题。原因有两点:第一,与工作第一个小时有关的报酬是负的,即处于C点(不工作点)的人重新工作时,发现因为工作其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作产生的工资报酬将会被津贴的减少而抵消,造成了负“净工资”。这一计划造成的替代效应显然妨碍人
54、们工作。第二,假定不工作时的津贴AC等于受伤前的工资水平E0,如果工人看重闲暇(正如标准的向下倾斜的无差异曲线U1,U2所假定的),那么他可以既得到原工资水平的津贴,同时又享受更多的闲暇。显然,效用增加,工人在C点比在f点(受伤前的工资与闲暇的组合)境况更好,因为他处于无差异曲线U2而非U1上。在这种情况下,受益者不工作时的境况比工作时更好,显然会产生强烈的收入效应,阻碍受益人早日重返工作岗位。由于收入补偿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如何使不幸的工人摆脱困境,不太注重工作激励方面的效果,因此制定一项避免降低工作激励的计划是不易的。例如,在上例所描述的工人偏好中,略低于Ag的津贴既能保证最低的效用损失,又能
55、促使受伤者在康复之后尽快返回工作岗位。因为,如果工人工伤好后继续工作,他将会获得无差异曲线U1,见点f,而获得低于Ag的津贴却不会达到无差异曲线U1。但是,由于工人的偏好不同,所以个人的最优津贴(即产生工作激励效应,同时又保证最小的效用损失)也不同。15. 分析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经济学一般根据收入中被扣除的比例将所得税区分为3个不同的类型,他们分别是比例税、累进税和累退税制。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方式可以通过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的区别加以理解。边际税率的含义是对个人最后增加一单位货币所征收的税率,而平均税率是总税收与总收入之比。在比例制下,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相等,在累进制下,前者超过后者,
56、因为税率随收入而上升。边际税率适合于评价替代效应,因为他决定了边际出的闲暇价格。但是对于收入效应,我们必须按原来的工时,一个人富了多少或穷了多少。由于多数税收变化既影响边际税率又影响平均税率,因而会同时导致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如果税收增加,替代效应减少劳动供给,收入效应将增加劳动供给。减税时两个效应完全相反。减(增)税对边际税率的影响比平均税率的影响越大,就越可能增加(减少)劳动供给。16. 分析我国妇女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1) 从家庭生产模型进行分析(2)从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分析(未完待续)仅做参考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市女性的就业率在建国之前一直处于极低水平。1912年至1920年间,
57、全国女职工人数仅24万人左右,到1930年也只有37万人。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女职工人数约60万人,仅为全国职工总数的7.5%。建国后,我国妇女劳动力的参与率不断上升。纵观我国城市女性就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迅猛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此阶段以参加工作是城市女性力求实现的目标与权利为主要特征,其就业方式为不完全计划式。从就业规模上看,8年间女职工人数从60万人增加到328万人。1952年后,年平均增长率在12.7%,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7.5%逐步上升为13.4%。从就业领域看,城市女性就业从集中于轻纺等传统行业向商业、服务业、邮政业等较广泛的领域拓进。第二个阶段:主观激增阶段(1958年至1980年)。此阶段其就业方式为计划就业式。从就业规模上看,1960年,全国女职工人数猛增到1008.7万人,比19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文化旅游节气体验活动方案
- 2024-2025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鲁科版2019)专题01 静电力与电场强度【考题猜想】(30题15大类型)(含答案及解析)
- 工厂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方案
- 智能家居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集成方案
- 体育场馆安全管理工作方案
- 移动应用开发质量验收方案
- 电信行业新冠疫情防控应急预案
- 年度合作订单框架协议书(2篇)
- 岳阳2024年09版小学六年级英语第6单元真题试卷
- 大理2024年小学3年级上册英语第3单元暑期作业
- 高考数学课堂互动与学生数学考试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 四环节教学心得体会
- 电力系统经济学原理(第2版) 课件全套 第1-8章 引言、经济学基本概念-输电投资
- 对数运算课件
- 0324心脏瓣膜病课件
- 2020年1月自考00804金融法二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看花识草辨药材(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高清版)DZT 0426-2023 固体矿产地质调查规范(1:50000)
- 中国经济增长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 龙井营销方案
- 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