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二轮)答案_第1页
历史(二轮)答案_第2页
历史(二轮)答案_第3页
历史(二轮)答案_第4页
历史(二轮)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A【答案解析】A依据题干的解释可以得出城邦为政治中心,在中国古代城市大多首先是以政治或者军事中心的职能为主,其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加。2.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册封矢为宜侯”所反映的制度只能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郡县制,内有“铭文”而不是甲骨文,所以此文物用于研究分封制。3.C【解析】行省制是元朝中央管辖地方的制度,地方大权多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宗法制解决家族内权位财产的继承问题,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王室之下有几级封君即诸侯王,诸侯王对周王室称臣,对自己管辖的小

2、区域而言,是世袭的长官和地主,关键字“封”,指向了“分封制”。故C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管辖地方的制度,郡县长官不能世袭,故D项错误。4.B【解析】通过材料中“国”和“家”、“君”和“父母”的关系,没有谈到嫡长子继承制等宗法制度的有关内容,故A项错误;“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讲到的是家国同构的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国等同于家,没有提到尊卑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谈的事国与家的关系,没有体现以民为本,故D项错误。5. C 【解析】 结合材料中“是城邦奴隶制向统一的封建古代国家过渡的必然产物”和所学可分析出,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我国

3、古代并未形成城邦政治;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战国时期。6.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题干中“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分别与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相对应。 原文为“ 周公吐哺 ,天下归意思是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所以D正确。7.B【解析】材料选自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前半句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国,即之前的分封制度,后半句指的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度,考查了郡县制的重要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8.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始皇帝嬴政,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

4、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说明秦始皇创立的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这种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本题选择B项。9.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秦统一后,采取消除各种军事上的隐患,方便了交通和水利的建设,防止原有六国的军事设施如城郭、险塞等,被各国贵族用来作为反秦的据点或屏障。10.B【解析】依据所学,春秋时期,县制才刚刚出现,故A、C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说明这时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故B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分封制下,天子也不直接统治臣民。所以应选B。11A【解析】根据材料中“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等信息可知,题干描述了夏商周时期

5、开创的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宗法观念,故A项正确;“家天下”时代开启于夏朝,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的形成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是宋明时期的理学,故D项错误。12.C【解析】根据题干中“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可知,之前世卿世禄的制度遭到破坏,即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所以C正确。A项分封制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萌芽于战国后期,正式确立于秦朝;D项察举制度逐渐形成,是在汉朝,但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13.A【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最终

6、决策权实质上还掌握在皇帝手中,B项不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答案为C。14.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1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官民比例中可以看出官员在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这说明国家要养活越来越多的官员,国家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故选D,A、C材料无从体现,B项说法错误,明显不符合题意。16.A【解析】从材料中可分析出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刺史,负责监督地方豪强、贪污受贿等,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上的控制。故选A项。17.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地

7、方行政区划变迁:秦汉是推行郡县丙级制,是郡政阶段;魏晋至宋,在郡之上设置了州,是州政阶段;元自明清,元朝设置行省制度,为后世所沿袭,是省政阶段。18.A【解析】“世官制”就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材料中“荫子若孙,一人人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的信息可以得出是世官制,故A项正确;B依靠门第选官;C属于推举选官;D依靠考试选官。19A【解析】从题干中“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国家官员”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故A项正确;B、C、D项表述虽然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D项错误。20.B【解析】中央加

8、强了对选官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只符合“上升”型流动,故A项错误;寒门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跻身社会上层,富家子弟如果不学无术,社会地位也会下降,符合科举制“上升”“下降”型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只符合“上升”型流动,故C项错误;科举制公开以才学选拔官员,不会受地域分布的影响,故D项错误。21.D【解析】“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要求中央选官有一定的州县工作经历,为缺乏实际行政经验的科举士人积累基层经验、提高行政能力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唐朝官员的素质。22.C 解析: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表明选官制度不受门第影响;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为门第等级,士族世袭政

9、治特权;该变化表明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AB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选C项。23.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皇权,明太祖以宰相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以期“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24.D【解析】明朝严令禁止皇室与大臣联姻,目的是防止大臣与皇室勾结,威胁皇权,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故A项错误;明清八股取士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衰落,故B项错误;明朝皇室贵族仍然是特权阶层,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严禁通婚反映出皇帝对大臣控制的加强,实际上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正确

10、。25.B【解析】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不是取代六部;材料中不是论述首辅权力,故C和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故本题选择B项。26.C【解析】根据题意,“收敛性”是明清时期的特点,各选项中第项是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项是明初朱元璋时的措施;第项是清雍正帝时的措施;第项是明清的海禁政策,据此本题 符合明清时期的选C 项。27.B【解析】为削减丞相权力,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中朝”,形成

11、一个宫内决策机构,也称为“内阁”。利用内朝与外朝对峙,并分夺外朝权力。依靠内朝,削弱相权。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相权进一步削弱。元朝设中书省,相权膨胀,威胁皇权,故排除。明朝废除丞相,彻底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设内阁,加强了君主专制。因为答案选B项。28.B【解析】材料中内阁掌握票拟权,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确定,可见清初君主权力受到限制,故A项错误;清初皇权受到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牵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处理政务的程序,无法推测出是否简化手续,故C项错误;“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国家政务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决策,故D项错误。29.D【解析】材料

12、中“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为皇帝直接处理政务提供服务,本身不具有决策权,负责在皇帝和地方之间传递重要信息,所以答案选D项。AB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C项显然与其题中职能不符。30.A【解析】材料中“军事机密办公室”与军机处最初是处理西北军务史实相符,故A项正确;军机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故B项错误;军机处特点是“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和决策封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军机处属于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办事机构,故D项错误。31.B【解析】B 解析:材料大致意思是对官员违规使用下级仆役的各种情况予以严厉的惩处,说明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32B【

13、解析】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以及封建社会时期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都倡导“天下一家”“家国一体”的统一理念,B项正确;A项主张实行分封制;C是皇帝制度的特点;D体现了“天人合一、以民为本”的思想。33.C【解析】根据题意,“收敛性”是明清时期的特点,各选项中第项是北宋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项是明初朱元璋时的措施;第项是清雍正帝时的措施;第项是明太祖时所为。故本题符合明清时期的选项为C。故应选C。第2讲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1.D 【解析】由“耒耜经、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有效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耒耜乃是神农氏所创制的松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因此,A项“西域”说法错误,B项

14、“水力灌溉工具”说法错误,C项“东汉”说法错误;由“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D项正确。2.C【解析】“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所以要重视精耕细作,这也是精耕细作的特点。3.D【解析】材料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即小农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D项正确。4.C【解析】 从材料中“北宋时中国GDP

15、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 7%”可分析出北宋时期我国的封建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A项错误;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5.A 【解析】根据题目“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则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其他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6.D【解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边际土地的开发是由于人口增长太快,在农业科技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但我国古代人口并不是持续增长的,而且人口增长不是开

16、发边际土地的根源,只能是重要的直接原因,所以A错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才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C错误。D项经济发展停滞错误。选B。7.B【解析】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8.【答案解析】D 解析:解决此题有两种方式,一是正向选择,依据材料内容来分析选择,由材料中的“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可知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由“乃棉花尽归商贩”,不是用于自己消费可知是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二是排除法,明朝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顶峰,所以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的产生,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所以排除项。故本

17、题选D。9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说明亚当·斯密认为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是阻碍中国财富进一步增加的根源问题,所以D项表述符合题意,A 项说法错误与题中亚当·斯密赞美农耕经济相反,B C两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10. A【解析】根据题目“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情况,再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则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故选A项。11.C 解析:该题为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

18、学生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多角度理解能力。题中列举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能够中国“象征”的,都是传统的手工制品。所以表明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高,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经济长期内未实现根本性突破,故C项组合正确。12. C 【解析】从表格可以得出,表格只说明了贡绢州的所占比例,没有体现贡绢所占比例,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华北地区早就有丝织业,D项排除。13. A【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使得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更加成熟,故选A。民营手工业在汉武帝时期受到打击,无力与国家抗衡,B排除。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

19、力鼓风冶铁,排除C。冶铁技术的先进才使得铁农具广泛使用,D是结果而不是原因。14. A【解析】根据材料总结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其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选A。B、C、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15. 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状况和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家私营手工业作坊,所以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代中叶以后,而水浒传是反映宋代历史的小说,故B项错误;“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出现

20、于明朝中后期,故C错误;只有D项没有错误,故应该选D项。16. 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中记载:有个广陵的商人,用柏木制作床,还作了一百多件器具,作得十分精巧,已花去了二十 万本钱。他把这些家具运到建康,打算卖了挣钱。据此可判断这一经营活动是私营手工业,材料体现出私营手工业者对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其具有的特征是产销合一。17. C【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手工业并没有”工场手工业“,所以”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本省就是错误的,凡是含有的选项均是错误的,故答案选C项。18. D【解析】查看县志是了解地方

21、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而考古发现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所以说法有误,故正确答案选D项。19. C【解析】“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材料说明从南方采办的货物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商品生产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因此答案选择C项。20.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以及对图片和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远方富商衣丝乘车来此交易表述错误,因为汉朝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城郊的集市设有“草市尉”管理表述错误,草市尉是南北朝时期管理草市的行政机构,所以C

22、项正确。21. D【解析】唐六典记载中“日入前七刻”已经闭市,还未出现夜市,故A项错误;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研究夜市的史料,其可靠性不能完全否定,故B项错误;因此其记载不一定失实,故C项错误;王建的诗中有夜市的记载,可能说明唐代的市突破经营时间的限制,有突破性发展,故D项正确。22 B【解析】从材料中“白居易”生活的年代可分析出,此处的“市”是唐代的“长安城”中的“市”,A、D项排除;唐代的商业发展特点是“坊市分离”,表明唐朝的商业发展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C项是宋代的商业发展特点。23. C【解析】汉代、唐代都在指定区域进行商品交换,故A、B项错误;宋代商品交换打破时空限制,

23、商品交换可能出现在居民区,故C项正确,D项错误。24.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信息准确掌握能力。是唐朝的情况;是明清时商业发展的情况。所以是正确的,答案选C。25. C【解析】 从材料中的“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聚于燕”“以故蓄积为天下饶”可以分析出,四方的货物都聚焦在北京,是以北京城因积聚了大量财富而富饶,反映了明后期开始开始,商品经济开始空前活跃。26.C【解析】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即明清时期的商业概括,联系已学知识可知A、B出现在宋朝时期,不合题意,明清时期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还出现了商帮,因此C符合题意,D的表述不合史实,故选C

24、。27. D【解析】材料反映了作者主张废除历代沿用而明代尤盛的“榷盐”制度,只要申之官府获准,私人便可“自煮”、“自卖”,经营食盐的生产和销售。反映了明代中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 28. C【解析】“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种现象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典型代表,这导致本来用于商业的资本缺乏,最终影响到扩大再生产,从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C。29. B【解析】早在汉代政府就开始对市进行管理,A说法有误;由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政府对”草市“进行管理,所以答案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费州县市印“后的影响,但是”费州县市印“是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说法错误;放弃对市的

25、管理是在宋代,D说法错误。30. A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秦朝“禁止百姓酿酒”。秦国的酒政,有两点,即:禁止百姓酿酒,对酒实行高价重税。其目的是用经济的手段和严历的法律抑制酒的生产和消费,鼓励百姓多种粮食;另一方面,通过重税高价,国家也可以获得巨额的收入。31. D【解析】通过解读材料可知,当时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出现法律与实际背离的现象,所以选择D项。A项明显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政府到民间均通行的思想;B项说法绝对化,在重农抑商政策之下,商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C项明显错误。32.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

26、重租税以困辱之”表述错误,因为汉朝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依据题干材料“但商业也并没有收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信息说明古代鼓励商业发展的措施,均属于重农抑商政策,属于促进商业发展的举措,故正确答案选D项。33. C【解析】材料中说明的是商人地位变化,并能说明国家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工商业者参加考试变化,不足以对政治形势作出较强的影响力,故B项错误;从“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可知唐朝商人和手工业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居官,可见当时的商人政治地位低下,而北宋时期“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说明工商业者积极参加科举考试,说明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封建社会主流

27、观念仍然是追求功名利禄,故D项错误。34 D【解析】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 A、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D项符合题意。35. D【解析】材料中“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 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说明当时中国以农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落后,形成该局面主要原因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使然,故本题选择D。36. C 【解析】由于长期的“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和闭关锁国政策,近代中国对世界的变化

28、不了解,所以出现崇厚出访时的现象,C项分析最全面;A、D项只是问题的两个表面现象;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37.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沿海居民“生理无路”,生活所迫,不得不入海为盗,A项符合要求。38. C 【解析】题干信息“清政府在1684年统一台湾后发次年又”表明清政府解除“海禁”与国家统一有关。故本题选C。AB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皆排除。第3讲 中国古代思想1. D 【解析】儒家认为确立礼是国家的躯干,认为杀害有礼者,就是在戕害国家躯体,制造祸端。那么对于一国而言,“礼”即是国家的统治秩序。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

29、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题选D。2. C【解析】从材料“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即可说明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成了团结协作和自强精神3. B 【解析】依材料可知: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孔子却

30、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这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4. C【解析】儒家思想重视“仁义”,材料中“将有以利吾国乎”“亦有仁义而已矣”的信息说明孟子比较注重仁义而不注重利益,故本题选择C项;A说法较为绝对,与材料中意思相反,D说法不符合除了意思。5. B【解析】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中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故A项错误;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

31、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思想,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D项错误。6 A【解析】据“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为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等可看出题干中的材料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人文精神,A项正确。7. D 【解析】从材料中“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可分析出这位思想家主张“兼相爱”,由此可判断出是墨子,材料出自于墨子兼爱上。8.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

32、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D项正确9. B 【解析】从材料中“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和所学知识可分析出,春秋战国的动乱,列国纷争,人们希望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家,所以结束分裂实现集权成为诸子的共识,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说法错误,先秦诸子阶级属性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说法错误,排除。10 C【解析】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才是代表

33、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11. A【解析】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开拓者,提倡“仁”和“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和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相违背的,当时只有法家思想才能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同时代的西方的柏拉图也是一样,其提倡的思想与当时的变动社会不相适应,故本题选A。12. B【解析】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故选B项。13. D【解析】材料表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分封制已经逐渐瓦解,但还不是全面

34、崩溃,A错误;季孙本身就是宗法制的破坏者,拒绝出兵不是维护宗法制,B项错误;礼乐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孔子要求出兵伐齐,是因为弑君事件破坏宗法礼乐制度,而不是暴政,C项错误;孔子出兵请求遭到拒绝,说明其克己复礼的理想难以实现,故选D项。14. C【解析】由材料“民者,君之本也”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民本思想。而AB体现的是墨子的“非攻、尚贤”思想;C体现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所以答案选C项。D项体现的是法治思想。15. B【解析】材料中的“民主”指为民做主的、有德行的君主。错误,应该是君主不是民主;正确;由“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可以看出体现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所以正确;错误,材料并不是

35、人民主权的治国理念。所以答案选B。16 B【解析】材料认为,秦汉以后儒学吸收其它学说的精要,加以融合,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学术大致归宗于儒家”。“此非各家尽被排斥”,表明儒学并非完全排斥异己,故A项错误;秦汉以后,儒学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得到丰富和更新,故B项正确;佛教在西汉末年才传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汉代儒学融合其它学说,而不是其主流地位的确立,故D项错误。17. B 【解析】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统治阶级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此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为汉武帝赏识,从此开创了儒家伦理政治理论步入政治殿堂的历史。故

36、本题选B。18. D【解析】我们应该理解“被推祟为官方教义”这几个字的表达,看出官府推崇儒家学说、实行“独尊儒术”实质上是对法家思想专制的继承。儒家强调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也是对法家思想的继承。因此,“儒家学说长期被推祟为官方教义”,“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所以答案选D项。19 B【解析】这种行为所反映的是天人关系,而先秦儒学主要讨论人际关系,故A项错误;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因此就会出现这种行为,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与灾害天谴论对皇权的约束无关,故C项错误;明朝佛教并非官方哲学,不会导致统治者的这种行为,故

37、D项错误。20. C【解析】“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体现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统一。21. A 【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吸纳道家、法家等思想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新儒学倡导“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成为统治思想。“不敢废汉而自立犹畏名义而自抑也”其“名义”应主要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22 .C 【解析】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38、,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即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23 A【解析】汉代重视德行,汉律中强调“三纲五常”的礼教原则,反映了经过董仲舒改良后的新儒学占据了正统地位,故A项正确;外儒内法是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实质,故B项错误;程朱理学的出现时间是宋代,与题干时间汉代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限制君权,故D项错误。24. A【解析】由“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结合所学知识,本题要考查的是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新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今后两

39、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所以本题选A项。25. B【解析】先秦儒学提倡“仁义”“礼”等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错误;依据材料中“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可知,董仲舒主张以德治国而少刑罚,这体现了对先秦儒学的继承,故B正确;程朱理学强调历史万物本原思想,故C错误;陆王心学是对理学思想的发展,故D项错误。26. A【解析】题干的讨论话题是治国理念。太子认为“持刑太过”,反对严刑峻法,提出“宜用儒生”,实行仁政。汉宣帝认为“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主张外儒内法,因此选择A项。材料和教育、儒生的地位无关,故排除BD。C项史实错误,故排除27. D【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本题实际上

40、考查“天与人”的关系二者相协调、照应。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均无从涉及,属于无关项。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是正确选项。28. C 【解析】依据材料“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可知强调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加强个人道德修养。29. D【解析】材料是王阳明的一首诗,其意思是“修行当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世人不懂得这种不用功的用功、不修之修的奥妙,一味地向身外觅功夫,终属徒劳”,其认为“理”就在心中,主张加强自己内心的修养。故选D。 30. B【解析】材料中“但惟圣人能

41、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说明王守仁明确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其实质是主张用思想统治人民,意思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相符,故本题选择B项。31 C【解析】唐宋妇女服饰的巨大反差主要在于宋代程朱理学的推行使女性处于封建礼教思想的高压之下,在外形服饰方面趋于保守,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不准确,唐宋时期皇权专制都在强化。32. D【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复兴古学,方使千载不传之学重放光明”是北宋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点,再联系所学可知,他们都借助古典文化来改造社会主流思想,故D项正确;理学不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故A项错误

42、;理学强调伦理纲常,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重新树立人的价值信仰,故BC项错误。33. B 解析:材料中的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是指理学的来源,理学是吸收佛教、道家思想形成的成熟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34.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王阳明主张“致良知”,提出“人人都有良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A项符合要求。BC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主张。故选A。35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完整、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良知”。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之说,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蚀蒙蔽,故要加强

43、道德修养,通过 “为善去恶”这种认识上的不断反思,最终恢复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达到“致良知”。故本题选D。36 D 解析:佛家提倡的修炼方式是强调内心的修炼,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陆王心学主张的的是发明本心进行内心的反省,强调内心的修炼,故此题应选D项。AB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俱排除。37. D【解析】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明清时代,封建君主专制已发展到极点,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发展。经世致用思想家们的思考-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批判,要求限制君权的强烈愿望,“经世致用”思想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

44、统治,给后世民主思潮以深刻启迪。民主思想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38.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A项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B项是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C项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积极倡导的学术思想,D项是程朱理学追求的精神理念,故答案选C项。39.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这首诗的含义。“若为追欢悦世人,空劳皮骨损精神”表明A项正确;“寂寞从人谩”说明和两项是正确的。C项在诗中没有涉及,故C项符合题意。40. C【解析】材料中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可见他反对封建伦理道德,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强调读书人要学以致用,

45、为社会现实服务,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李贽反对孔子的是非观,主张理性独立思考,故C项正确;李贽的言论冲击了孔子的地位,但没有体现出抨击君主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41.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卢梭与黄宗羲思想主张相同点的准确归纳,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因此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卢梭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的思想,提出了封建专制是舒服自由的镣铐,据此分析可知两部著

46、作的主要共同点是都批判封建专制、提出民主思想,故选A。42. 43. D【解析】 该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题中王夫之的只要论点是“理即是气之理,理不先而气不后。”,说明他不赞同“理先于气”的说法,故说法错误;而材料压根没提到学术的实用性,故也不对,故D项组合符合题意。44. D【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文字“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可以判断出此时欧洲处于世纪的社会转型时期,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清时期,故本题选择项;其他选项时间不符合。第5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 A

47、 【解析】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使得农业的商业性大大发展,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未改变与商业性农业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糟糕发展也不足以解释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清政府始终不重视商业性农业,故D项错误。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表中的现象是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税率的大大降低,使中国失去了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便利了英国的商品输入,也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所以A、B、C三项均正确;出口税率的降低才能便利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因此D项不正确。3. C 【解析】从表格中“进口洋货净值年均增长率的变化”是大幅度提高到小幅度回落、又大

48、幅度回落,B项排除;“国内生产商品年均增长率变化”“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从小幅增长到大幅度提高、又大幅回落,D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4. B 【解析】从材料“导观念大体上是从儒家政治观念的武库中拣来的”、“他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人民的物质”等可以看出材料指的是洋务运动。B项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故选B。A项属于农民阶级的运动;C项属于资产阶级的运动;D项是民族工业。5.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这与清朝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创办一批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因此兵工厂应该是最多的,BCD都可排除。故选A。6. B【解析】曾国藩把“车骡任辇旅店夫之生路穷矣”的

49、原因归结为洋人的机器工业的出现。他没有认识到大工业时代促进人类历史进步的作用。7. C 【解析】19世纪70年代,晚清海关由洋人把持,洋货的关税由洋人钦定,大量洋货进入中国,使得中国传统行业受到重创。一些土货的商人为求得生存,不得不借用“洋货”身份,一来规避重税,二来迎合国人喜好洋货的心理需求。 8. A 【解析】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B项与题干时间19世纪6080年代不符,排除;C项错误,棉布、棉纱进口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项与图片信息不符;材料反映当时中国进口外国的棉纱、棉布呈现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这说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

50、。9. C【解析】“正厂初办,下走无状,不能得世界之信用”“既不能昭布信义、集累亿之赀,又不能速取捷效、执谗谤之口,独立搘拄,呼助无人”指的是民族工业兴起之初,难以独立发展和开拓国外市场,上图中C是民族工业的发展变化图,故选C。 10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准确提取能力。B、C两个时期分别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时期。A项只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 C 、D两项只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只有B项的“实业救国”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短暂春天两个时期发展的共同原因。所以答案选B。11 C【解析】本题可用排正法。注意标题“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

51、本统计示意图”,以及纵坐标代表的资本单位,通过对比,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A正确,从柱状图分析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B正确。民族资本受外国压迫发展缓慢,C不够全面。1895-1913两类资本所占比重的差距在缩小,D正确。12 B 【解析】材料中主要强调了民国政府统一度量衡的活动,改变了当时中国度量衡混乱的局面,有利于国内贸易的发展,旨在通过经济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交流,推动国内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13 B 【解析】19191927年间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19361949年间,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日本和美国经济势力入侵,故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帝国

52、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AC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选B。14. B 【解析】根据题目“1924年与李伯禄等合资兴建硖石双山丝厂,振兴和发展了海宁的丝绸工业”不难判断出该时期内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仍有发展。A项“普及”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错误,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D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时间不符;故本题选B。15. D【解析】材料中“1912年至1927年”可知是民国政府时期,又依据“注册的工商企业达1627家,平均每年注册102. 8家;中国雇佣30名工人以上的工厂”说明当时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以及“外国在华商行的增多”的信息说明这个买办数量增加是随着

53、列强入侵加深的结果,故A项正确。16. B【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说明发展实业挽救民族危亡。故选B。A项说的是政治方面,材料未体现;C项是说的关注民生,材料也有涉及,但材料主要说的是国家利益,与材料不符;D项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未体现。17. C【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以认捐20万元的国家事业费被释放、交20万元后释放、交67万元后释放三个事例所反映的共同的本质问题是近代民营企业发展的确是缺乏安全的国内环境,其实这也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

54、重要因素。故本题选择C项。第10讲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1. B【解析】雅典城邦“直接民主”成因有地理因素:相对隔绝的谷地和海岛地形,易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政治因素:奴隶制文明、城邦制度的确立、贵族制取代君主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条件。B正确。经济因素:形成了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结构,形成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雅典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A错误。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意识。个人因素:希腊思想家、政治家的鼓动和改革。D苏格拉底反对直接民主,故错误。推动因素: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故C项

55、错误。2. A【解析】材料“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即人民主权,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体现直接民主,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故A项正确。3.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克利斯提尼用十个行政选区代替了四个血缘部落,进一步削弱了贵族对政权的控制,故C项正确;AB项是梭伦改革的措施,D项是伯利克里时期,故排除。4. C【解析】“一个民主的社会对英雄人物必须永远加以提防因为天才和能力时常会被滥用。”联系克利斯提尼改革实行陶片放逐法,维护民主制度。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企图威胁雅典民主制度的政治人物予以政治放逐,以使城邦摆脱影响力

56、太大的人士(制度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放逐有恢复僭主野心的雅典政治家),故本题选C。5. A 【解析】直接民主更加民主,直接民主使得每位公民对每一问题都能够表决,本题不是说直接民主有严重的局限性,而是说直接民主的独特的优势和独特的优点。直接民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6 D【解析】“最充实”是指雅典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主权在民、人民民主、轮蕃而治。雅典的经济发展与其地形密切有关,工商业比较发达,而农业发展缓慢;雅典民主政治中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思想;雅典的“公民”是指雅典祖籍本邦的拥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子,而不是所有居民。7. B【解析】从材料中“演说在雅典民主时代特别发达,因为它在那时政治上很有实用

57、,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在法庭里,两造曲直所由分,全得需要辩论,其次是在议会里,一场演说苟能抓得人心,立即大见成功”可分析出演说术在雅典民主政治生活中有存在的必要,同时演说术的发展又得益于雅典的智者运动。8. A【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雅典民主”、“雅典的领袖和将军一直来自贵族家庭”等判断,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古代雅典实行的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依然是奴隶主贵族,即掌握在少数政治精英手中,即体现A项。BC两项表述本身是错误的,故予以排除;D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材料意思无关,故排除。9. B【解析】 考查雅典民主的独特性。雅典民主

58、为直接民主,产生于独特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这在世界历史是独特的、偶然的。10. D【解析】材料中“约法十二章”的信息说明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该法律颁布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平民的地位,故项正确;是雅典民主制度;不属于产量反映信息;说法绝对,不符合事实。11. A【解析】 十二铜表法的特点为诸法合体、私法为主,内容广泛庞杂、程序法优于实体法。十二表法的某些规定虽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A项中的“人人平等”材料没有体现。 12. B【解析】“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这是对物品所有人财产的一种保护,体现出的是保护私有财产,故此题应选B项。13. A【解析】本题以罗马法律条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公元前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