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A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 B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C客观的活动 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动A蜘蛛结网 B 医生治病C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D 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3、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B、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D、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4、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意识先
2、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这说明 A人和动物的差别越来越大 B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D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6、李时珍读了 本草经集注后,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父亲让他亲自试试。试验结果的确能泻,如果大剂量服用,可以导致严重腹泻。但是,如果服用巴豆适量,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B有良好的愿望加上自我牺牲精神,
3、就能成就一番事业C实践出真知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7、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A 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8、唐代画家戴嵩曹作 斗牛图 ,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 斗牛图 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4、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9、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5、60;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10、自从20世纪80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门以0.1纳米一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应用到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一个新时代纳米时代正在到来。这说明 A、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扩展 B、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新的物质手段 D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1.“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6、#160;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12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体现的哲理是 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读书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 B C D13、“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
7、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1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社会需要决定科技水平的高低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6面对能源短缺的情况,国家加大了能源利用方面的立法,如颁布可再生能源法、起草循环经济法等。这说明 A、实践是
8、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7、传说大禹治水时,在左手执“准绳”,右手拿“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这个传说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8、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合理想像 D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19随着中国航天业的向前
9、推进,一些新的课题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0、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不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 A对事情要有耳闻 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 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要亲身实践2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说明A 实践决定认识 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 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客观性 B条件性 C反复性 D主观性23、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A 真
10、理是普遍的B 真理是有条件的 C 真理是主观的D 真理是绝对的24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真理具有客观性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25、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苏东坡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满地金”。并以“秋菊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加以嘲讽。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对同一现象的
11、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6、“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27、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表明 B 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
12、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回答2829题:28、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9、“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B、C、B、30、“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社会的共识,但杨陵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并认为这
13、是他们成功的经验。这个经验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知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A、 B、 C、 D、二、非选择题31、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实践证明,
14、它促进了社会和谐、民生改善。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32、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33、辨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参考答案1D 2B 3B 4B 5B
15、6C 7C 8B 9B 10D 11A 12A 13B 14B 15B 16A 17A 18B 19B 20D 21C 22A 23B 24D 25B 26C 27B 28C 29B 30C31题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得到实践的检验。实践
16、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32题答: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的检验,人们可不断纠正错误的认识,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3题答: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题中前一句是正确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当一个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时,他就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证保险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个人背景调查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玩具箱家具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衬裙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自行车脚踏车轮圈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回热式换热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空白盒式录像带产品供应链分析
- 公共关系传播策略咨询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医疗设备租赁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为残障人士提供医疗咨询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2024年中考历史九年级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提纲(部编版)
- 眼科门诊经营方案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智慧小区建设售后服务方案
- 17 盼 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软件使用授权书
- 2021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贮藏马铃薯(课件)人教版劳动六年级上册
- Unit1KnowingMeKnowingYou如何写读后感课件高一下学期英语
- 小型桥梁施工组织设计
- ISO17025经典培训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