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单选题 1 由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 2 诉前保全必须以利害关系人的(书面)申请为根据。 3 人民法院依法对必须山庭参加诉讼的被告人,迫使其到庭而采取强制措施是(拘传)。 4 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 5 依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不是解决民事权益冲突,而是要(确认某种法律事实是否存在 )。 6 重大涉外案件的一审法院是(中级人民法院)。 7 以下属于诉讼参加人的是(当事人)。 8 人民法院依法对必须出庭参加诉讼的被告人,迫使其到庭而采取的强制措施是(拘传)。 9 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诉状后,经审查,认为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7)
2、日内立案。 10 以下做法错误的是(庭审笔录不能改动)。 11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 12 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必须到庭的被告,经两次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传)。” 13 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时通常适用的最基本的一种诉讼程序,是(普通程序)。 14 对票据持有人丧失票据进行补救的一种程序是(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15 双方或者一方当事人是公民的,申请执行的期限为(1 年)。 二、多项选择题 1 可以作为人民法院执行根据的有(即将送达的调解书、支付令、具有给付内容的民事终审判
3、决)。 2 关于协议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有(协议管辖只适用于第一审案件、协议管辖不能改变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双方当事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约定协议管辖)。 3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必须具备以下(本诉的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参加到已经开始的诉讼中,可以支持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参加诉讼的方式为本人或其他当事人提出申请或由人民法院依职权通知)条件。 4 在适用普通地域管辖时,对+些特殊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分别作了具体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原告和被告双方均被注销城镇户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追索赡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
4、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不服指定监护或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由被监护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非军人对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如果军人一方为非文职军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5 关于共同诉讼人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在必要的共同诉讼中,一个共同诉讼人的行为经全体共同诉讼人承认,该行为对全体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在普通共同诉讼中,某一共同诉讼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效力、在第二审程序中,人民法院只审理提起上诉的普通共同诉讼人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6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有(卮笊嫱獍讣诒鞠角兄卮笥跋斓陌?件、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7 根据民事诉讼
5、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人民法院负责调查收集的证据包括(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鉴定、勘验的证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无法认定的证据)以及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由自己收集的其他证据。 8 当事人对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不服的,(必须履行、可以申请再审)。 9 上诉人可以是(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表人)。 10 不准上诉的判决有(最高人民法院的第一审民事判决、中级以上人民法院的第二审民事判决、按特别程序审理而作出的第一审民事判决)。 11 广义的诉讼,以(起诉、审判、执行)作为诉讼的三个基本阶段。 12 委托代理人,是指接受(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法定代表
6、人、诉讼中的第三人)的委托和授权,代为诉讼行为的人。 13 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与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的区别在于(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只能由人民法院实施、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适用的对象是不特定的、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依据的是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主要是排除性的,排除妨碍诉讼的行为,保障诉讼的正常进行)。 14 民事诉讼证据必须具备以下(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必须是与案情有内在联系的客观事实、必须是法律允许作为诉讼证据的客观事实、必须是依照法定程序取得的客观事实)条例。 15 法庭辩论的程序有(原告及其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代理人答辩、第三人及其代理人发言或答辩、互相辩论)。 三、填空题
7、1 法庭辩论终结,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2 人民检察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是通过抗诉形式实现的。 3 依特别程序审理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 4 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中的财产部分,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 5 法院调解,即司法调解,也叫诉讼中调解,是在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由双方当事人依法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 6 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要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 7 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平等,来源于诉讼地位的平等。 8 第二审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的案件,上诉的案件受理费由上诉人负担。 9 法院和诉讼参与人会合在一起共同为诉讼行为的时间叫做期日。 10 在
8、已经开始的民事诉讼程序中,本诉的被告以原告为被告,向法院提出独立的反请求,被称做反诉。 11 狭义的诉讼始于起诉,终于审判。 12 民事诉讼中,受理诉讼时对案件享有管辖权的法院,不得因据以确定管辖的因素在诉讼过程中发生变化而改变为其他法院管辖,此为管辖恒定原则。 13 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二人和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经人民法院认可和当事人同意合并审理的诉讼,是共同诉讼。 14 在代表人诉讼中,由人数众多的一方当事人推选或者商定产生的,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从而维护全体当事人及自身民事权益的人,是诉讼代表人。 15 法院、诉讼参加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行为时,
9、依法应遵守的期限,为民事诉讼中的期间。 16 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一方当事人或者一方利害关系人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将来生效的法律文书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情况,在诉讼前或者诉讼中作出裁定,对一方当事人或者一方利害关系人一定范围的财产或者与争议有关的财产采取措施,限制其处分的一种法律行为和法律制度,是财产保全。 17 第二审人民法院驳回上诉的案件,上诉的案件受理费由上诉人负担。 18 民事主体向法院提出司法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请求为诉。 19 在民事诉讼的实践中,当事人对本证提出反驳,证明对方当事人所提的本证是虚伪的、不合法的。这种反驳叫做证据抗辩。 20 人民法院通过对原告起诉的审查,认为符合法律
10、规定的起诉条件,决定立案审理的诉讼行为,叫做受理。 名词索引 1、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2、独立审判原则 3、平等原则 4、处分原则 5、辩论原则 6、调审结合原则 7、诚实信用原则 8、监督检查原则 9、合议制度 10、回避制度 10、回避制度 11、公开审判制度 12、两审终审 13、陪审制度 14、主管 15、民事案件的管辖 16、级别管辖 17、地域管辖 18、裁定管辖 19、移送管辖 20、指定管辖 21、管辖权异议 22、当事人 23、所谓原告 23、共同诉 24、诉讼代表人 25、民事诉讼第三人 26、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27、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28、民事诉讼中的代理人 2
11、9、法定诉讼代理人 30、委托诉讼代理人 31、期间 32、送达 33、财产保全 34、诉讼中的财产保全 35、先于执行 36、强制措施 37、(1)据传(2)训诫 38、诉讼费用 39、诉讼证据 40、按照证据的来源,分为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 41、按照证据的特征事实的关系,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42、按照证据是否由负有举证据责任的当事人提出及其所能证明的事实,证据分为本证和反证。 43、证明 44、证明责任 45、质证 46、受理 47、开庭审理 48、撤诉 49、延期审理 50、诉讼中止 51、简易程序 52、执行 53、执行管辖 54、执行异议 55、执行担保 56、执行承担 5
12、7、执行竞合 58、执行救济 59、执行回转 60、申请执行 61、暂缓执行 62、执行和解 63、执行中止 64、执行终结 65、涉外民事诉讼管辖 66、外交途径送达 67、特殊司法协助 68、特别程序 69、公示催告程序 70、督促程序 名词 1、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重要原理和准则,它体现民事诉讼法的精神实质,为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的指明方向,概括性的提出了要求,对民事诉讼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独立审判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进行审判,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上级人民法院的监督,
13、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不得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进行干涉的一项基本诉讼原则。 3、平等原则,是指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诉讼权利的准则。 4、处分原则,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自由支配自己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准则。 5、辩论原则,是指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有权在法官的主持下就争议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辩驳和论证,说明自己主张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反驳对方的意见和主张。 6、调审结合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纠纷案件时,对能够调解解决的案件,应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查明事实,分清是非,依法采取说服和疏导的方式,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一调解方式结
14、案,如调解不成,应当及时以判决方式结案的原则。 7、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必须诚实守信,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推动诉讼活动顺利进行。 8、监督检查原则,是指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9、合议制度,是指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案件的制度。 10、回避制度,是指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退出本案审理活动的一种审判制度。 11、公开审判制度,亦称公开审判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活动,除合议庭外,依法向社会公开的制度。 12、两审终审,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判才告终结的制度。 13、陪审
15、制度,是指审判机关吸收法官以外的社会公众代表参与案件审判的制度。 14、主管,作为学术概念,一般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自的职责和权限范围。法院对民事案件的主管,即法院主管民事案件的职责和权限,具体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审理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实质上也就是确定人民法院和其他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之间解决民事纠纷的分工和职权的范围。 15、民事案件的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16、级别管辖,就是指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17、地域管辖,就是指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各自的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1
16、8、裁定管辖,是指人民法院通过裁定的方式确定诉讼管辖。 19、移送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发现本法院对该案件无权管辖,依照法律规定将案件移送给有权管辖的人民法院审理的制度。 20 指定管辖,是指上级人民法院以裁定的方式,制定其下级人民法院对某案件行使管辖权的制度。指定管辖的实质,是法律赋予上级人民法院在特殊情况下有权变更和确定案件管辖法院,以适应审判实践的需要,保证案件及时正确地裁判。 21、管辖权异议,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依法提出该人民法院对本案无管辖权的主张和意见。 22、当事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指因自己的民事权益或依法受自己保护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发生争议,以自己的
17、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 23、所谓原告,是指因民事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所谓被告,是指被原告指称侵犯合法权利或者与原告发生权利义务争议,并被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人。 23、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两人或两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时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类的,经过人民法院认可和当事人同意合并审理的诉讼。原告一方在两人以上的,成为共同原告,被告一方在两人以上的,成为共同被告,共同原告和共同被告,在民事诉讼中统称为共同诉讼人。 24、诉讼代表人,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人数众多,由其中的数人作为代表进行诉讼,其他的当事
18、人则不参加诉讼程序,但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仍然及于全体的诉讼,叫做代表人诉讼。 25、民事诉讼第三人,简称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处理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正在进行的诉讼中的人。 26、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的请求权,参加到原告、被告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 27、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虽然对原告和被告之间的争议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诉讼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第三方当事人。 28、民事诉讼中的代理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的授权,
19、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保护被代理人的民事权益,代替或者帮助被代理人实施诉讼行为的人。 29 法定诉讼代理人,简称法定代理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代理无诉讼行为能力的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的人。 30、委托诉讼代理人,简称委托代理人,是指接受当事人、法定代理人的委托,以当事人名义,在当事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诉讼行为的人。 31、期间,又称诉讼期间,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期限。期日,是指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会合进行诉讼行为的日期。 32、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受送达人的行为。 33、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当事人起诉
20、后申请执行前,为保证将来的判决能够得到顺利执行,而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其处分的强制措施。 34、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作出裁判前,对当事人的财产后争执的标的物采取的强制措施。诉讼去的财产保全,是指因情况紧急,利害关系人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的强制措施。 35、先于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裁定一方当事人预先付给另一方当事人一定数额的金钱或其他财物的法律制度。 36、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为了排除干扰,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对妨碍民事诉讼的人采取的强制手段。 37、(1)据传,指人民法院在法定情况下对强制被告到庭
21、的一种强制措施。 (2)训诫,指人民法院对轻微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以批评教育的方法,警告行为人及时改正错误,使其自觉遵守民事诉讼程序的措施。 (3)责令退出法庭,是指人民法院对违反法定规则,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人命令其退出法庭的一种强制措施。(4)罚款,是指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情节较为严重的人采取的一种经济惩罚的措施。(5)拘留,是指人民法院对严重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人,在一定时间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拼胧?38、诉讼费用,是指当事人在人民法院进行民事诉讼及相关活动,人民法院依法向当事人收取的费用。 39、诉讼证据就是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即证明民事、经济纠纷当事人权利义务争议真相的事
22、实。 40、按照证据的来源,分为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 原始证据,即凡是来自原始出处,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第一手材料。派生证据指不是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而是从原始证据派生出来的证据。 41、按照证据的特征事实的关系,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是指能够直接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是指证据与案件待证事实之间存在间接关系,不能单独地直接地证明案件中的待证事实。 42、按照证据是否由负有举证据责任的当事人提出及其所能证明的事实,证据分为 本证和反证。本证,是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证明诉讼主张成立而提供的证据。反证,是一方当事人为了推翻对方当事人诉讼主张所根据的
23、事实而提出的证据。 43、证明指人民法院、诉讼参与人及证人、鉴定人等诉讼参与人,依照法定程序,提供收集证据,审查核实判断证据,运用证据查明民事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 44、证明责任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和在无法证明时,要承担败诉的责任。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 45、质证,是指在法庭审理的过程中,由诉讼当事人就法庭上所出示的证据材料采取询问、辨认、质疑、说明、辩驳等方式,以在证据的证明力等问题上对法官的内心确信产生影响的一种诉讼活动。 46、受理、即人民法院审查原告的起诉,认为符合法定条件,决定立案审理,从而引发起诉程序开始的诉讼行为。审查起诉 决定立案即受
24、理。 47、开庭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全面审查认定案件事实,并依法作出裁判或调解的活动。程序 开庭准备 宣布开庭 庭审调查 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后的调解 合议庭评议 宣告判决。 48、撤诉,即原告于起诉后,向人民法院申请撤回起诉,不再要求法院对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判的诉讼行为。 49、延期审理,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案件时,遇有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致使法庭审理无法进行,须将法庭审理推延到另一期日,称之为延期审理。 50、诉讼中止,即诉讼进行中,因出现了某种法定情形,使诉讼无法继续续暂时停止。 51、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人民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经济纠纷案件时所适
25、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诉讼程序。 52、执行,又叫强制执行,指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以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的诉讼活动。 53、执行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一级的各人民法院之间,受理执行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54、执行异议,指在执行过程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的不同意见,并主张实体权利。 55、执行担保,是指在执行程序中,被执行人确有困难暂时没有偿还能力时,由被执行人或者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而暂缓执行的法律制度。 56、执行承担,是指法律文书生效后,案外人因实体法上的原因而承担诉讼标的的权利或义务,继而在执行程序中承受当事人的地位,享
26、有申请执行人的权利或者承担被执行人的义务。 57、执行竞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债权人基于不同的执行根据,同时或先后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债务人的同一财产,而各请求之间产生排斥,无法使各个债权人的权利同时获得满足的一种状态。 58、执行救济,是保护执行当事人、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填补因执行机构的执行行为以及当事案外人的申请或者抗辩行为遭受不法损害,恢复其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 59、执行回转,又叫再执行,是指执行标的的之一或全部执行完毕,作为执行根据的法律文书被撤销,人民法院重新采取执行措施,将申请执行人因执行该法律文书而取得的财产或者其他权益,如数返还被执行人获知恢复原状。 60、申请执行,义务人拒不
27、履行义务,权利人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因而引起执行程序的发生,是为申请执行。 61、暂缓执行,是指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或者第三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而暂时停止执行,如果期间届满被执行人仍不履行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执行担保物或者保证人财产的一种法律制度,也称执行担保。 62、执行和解,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就执行标的之一或全部,自愿协商,达成协议,经人民法院批准后,结束执行程序的法律制度。 63、执行中止,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某种特殊情况而使执行暂时停止,待这种情况消失后,执行程序再继续进行。 64、执行终结,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某种特殊情况,使执
28、行程序无法或无须继续进行,从而结束执行程序,以后也不再恢复的制度。 65、涉外民事诉讼管辖,又称为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是指一国法院对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案件享有审理和裁判的权限。 66、外交途径送达,是指受送人所在国已与我国建交但尚未签署司法协助协议,也未共同参加有关国际条约,按互惠原则通过外交机关协助而实施的送达。 67、特殊司法协助,是指两国法院之间相互委托,承认和执行对方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和仲裁机构作出的裁决的司法活动。 68、特别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争议案件所适用的特殊审判程序。 69、公示催告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以公示的方式,催告不明利害关系人在一定
29、期间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如果逾期无人申报权利,则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 70、督促程序,指人民法院根据债券人要求债务人给付金钱和有价证券的申请,以支付令德形式,限令债务人在特定期限内履行义务的特殊程序。 问答索引 1、起诉的概念及要件? 2、第二审程序的联系和区别? 3、上诉的构成要件? 4、上诉与起诉的区别? 5、移送执行案件的范围? 6、诉讼代理人的特征? 7、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区别? 8、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特征? 9、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特征? 10、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必要的共同诉讼人的区别? 11、回避的条件? 12、管辖的意义? 13、确定
30、管辖原则? 14、管辖的分类? 15、管辖权异议的条件? 16、当事人的特征? 17、法定诉讼代理人的范围? 18、法定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 19、委托代理人的特点? 20、委托代理人的范围? 21、期间和期日的区别? 22、先于执行的条件? 23、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条件? 24、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 1.民事诉讼当事人享有广泛而平等的诉讼权利,具体包括哪些? 2.如何理解公开审判原则? 3.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4.如何理解处分原则? 5.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何区别? 6.第三人与共同诉讼人有哪些区别? 7.当事人所享有的民事诉讼权利
31、,主要包括哪些? 8.反诉与反驳的区别? 9.如何理解诉权? 10.在哪些侵权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 11.什么是举证责任?应如何认识举证责任中的后果责任? 12.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区别? 13.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判的效力如何? 14.第二审人民法院依法改判的两种情况分别是什么? 15.第二审人民法院裁定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的情形是什么? 16.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区别? 17.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区别? 18.裁定的适用范围有哪些? 19.裁定与判决的区别? 20.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1.简述反诉的条件? 22.简述判决与
32、裁定的区别? 23.民事诉讼法的效力可分为四个方面? 24.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 25.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 26.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 27.民事诉讼与仲裁的关系? 28.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各项具体任务? 29.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关系? 30.依法调解原则的含义? 31.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32.公开审判的意义? 33.人民调解原则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34.第三人与共同诉讼人的区别? 35.法院调解的概念与意义? 36.诉讼保全的条件是什么? 37.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有哪些? 38.诉讼费用的种类有哪些? 39.反诉的提起和审理? 40.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的有关系?
33、 41.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42.第二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效力? 43.审判监督程序的特点? 44.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和程序? 45.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的审理程序? 46.督促程序的特点? 47.督促程序的终结? 48.执行的特点? 问答 1、起诉的概念及要件? 起诉,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因自己的或依法受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请求法院予以审判保护的诉讼行为。 (1)形式要件 1)必须提交起诉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9 条的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2)、必须交纳诉讼费用。按照民事诉讼法第107 条的规定,
34、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按照规定交纳案件受理费。 (2)、实质要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9 条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成为民事诉讼当事人,但是要称为某一具体案件的当事人,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2)有明确被告,所谓有明确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诉时所指控的对方当事人,应当明白、确切、具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所谓具体的诉讼请求,是指原告请求人民法院予以保护的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或实体权利。所谓事实和理由,是指原告向人民法院请求予以保护的民事法律关系所依据的案件事实,证据事实和法律主张。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
35、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民事纠纷,并非由人民法院独家解决,其他国家机关也有权处理一定范围的民事纠纷。因此、原告起诉的纠纷,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即人民法院有权行使审判权予以处理的民事纠纷,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所谓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是指依照民事诉讼法关于管辖的规定,接受原告起诉的人民法院对该案件享有管辖权。 2、第二审程序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审程序,是指上一级人民法院基于当事人的上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一审未生效裁判进行审理和裁判的程序。 联系,第一审程序是第二审程序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审程序是第一审程序的继续和发展,即没有第一审程序的启动就不能引发第二审程序的发生。但并不等于第二
36、审程序是审理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第二审程序是否发生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行使上诉权。只有当事人依法行使上诉权,才能导致第二审程序的启动。此外,第一审程序与第二审程序在法庭的审理程序上,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审程序在开庭审理时,适用第一审程序开庭审理的有关规定。 区别,1、程序发生的原因不同。第一审程序是原、被告间发生民事争议,因原告向法院起诉而开始,即第一审程序的发生是基于当事人行使起诉权。第二审程序是因为当事人不服一审未生效的裁判,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而开始,即第二审程序的发生,是基于当事人行使上诉权。2、审理的对象不同。第一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针对原告、被告双方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及其所依据
37、的事实。第二审程序是当事人因不服一审未生效裁判,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而发生,所以二审程序的审理对象,是一审裁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是否正确。3、适用程序不同,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是两个不同审级的法院,它们所适用的程序也 不相同。第一审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既可适用普通程序,也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并且必须开庭审理,不能径行判决,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不能适用简易程序,只能按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对事实清楚,不需要开庭审理的上诉案件、可以径行判决、裁定。4、裁判效力不同。底阀各级人民法院所作的第一审判决和准许上诉的裁定,在上诉期间内不发生法律效力,按第二审程序所作的判决、裁定,一经宣告和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38、,是不准上诉的终局裁判。 3、上诉的构成要件? 上诉,是指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未生效裁判,在法定期间,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审理的行为。 (1)上诉的实质要件,是指法律规定哪些裁判可以提起上诉,即提起上诉对象。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了依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所作的裁判不准上诉外,凡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以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所作出的一审判决,以及法律规定可以上诉的裁定,包括不予受理、驳回起诉和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在法定期间内,当事人均可提起上诉。 (2)上诉的形式要件,是指当事人上诉应具备法定的程序上的条件。 1)有合格的上诉
39、人和被上诉人。合格的上诉人是指依法享有上诉权的原第一审案件的当事人;合格的被上诉人,是指在一审程序中具有实体权利义务的对方当事人。 2)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上诉期限是当事人行使上诉权的法定期限,当事人只有在法定期间内提起上诉,才有效力。 3)必须提交上诉状。上诉状师当事人上诉的意思表示,也是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的依据,故提交上诉状是上诉的必备条件。 4、上诉与起诉的区别? (1)提起诉讼的原因不同。上诉是因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未生效的判决,认为一审裁判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有错误;起诉则是因为当事人的民事权益发生争议而提起诉讼。 (2)提起诉讼的目的不同。上诉是针对第一审法院未生效的裁判提起的,
40、并要求上一级人民法院纠正错误的判决,起诉则是原告针对被告的侵权行为或与被告发生权益争议,要求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以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 3)提起诉讼的时间和要求不同。上诉要受上诉期限的限制,起诉一般不受时间的限制,起诉的时效较长,在诉讼时效内随时可以提起诉讼。 4)提起诉讼的形式不同。起诉有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上诉只能采用书面形式。 5、移送执行案件的范围? 移送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生效后,不经当事人申请,审理案件的审判组织就直接移交执行庭,从而开始执行程序的一种制度。 1)、人民法院制作的具有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为内容的民事判决书、调解书。 2)、人民法院制作的具有
41、财产内容得刑事判决书、裁定书。 3)、人民法院制作的罚款决定书。 4)、人民法院制作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的裁定书。 6、诉讼代理人的特征? (1)、诉讼代理人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 (2)、诉讼代理人必须具有诉讼行为能力和一定的诉讼基础知识。 (3)、诉讼代理人必须在法律规定或者被代理人授权的范围内实施诉讼行为。 (4)、诉讼代理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最终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 (5)、在同一案件中,诉讼代理人只能代理一方当事人进行诉讼。 7、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与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区别? (1)、参加诉讼的根据不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是对原告、被告双方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独立
42、请求权;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根据是对原告、被告争议的标的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与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2)诉讼地位不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诉讼中处于原告的地位;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而是和本诉讼的一方当事人站在一起,但又有独立诉讼地位的参加人。 (3)、享有的诉讼权利不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原告,享有原告的一切诉讼权利;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而是具有独立诉讼地位的诉讼参加人。 (4)、参加诉讼的方式不同。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以起诉的方式参加诉讼,如果不愿意参加诉讼,人民法院不能强制;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自己申请参加诉
43、讼,也可以由人民法院通知其参加诉讼。 8、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特征?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原告和被告所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的请求权,参加到原告、被告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 (1)、对原告和被告之间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全部或者部分的独立请求权。 (2)、将正在进行诉讼的原告和被告作为提起诉讼而参加诉讼。 (3)、在诉讼中处于原告的诉讼地位。 9、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的特征?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虽然对原告和被告之间的争议标的没有独立的请求权,但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诉讼保护自己民事权益的第三方当事人。 (1)参加诉讼的根据是案件处理结果可能与他有法律上
44、的利害关系。 (2)参加到当事人一方进行诉讼。 (3)在诉讼中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 10、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必要的共同诉讼人的区别? (1)对争议的诉讼标的持不同的态度。 (2)必要的共同诉讼是一种不可分之诉,不论当事人的人身有多少,都不能分开审理。 (3)诉讼地位不同。 (4)参加诉讼的有关程序不同。 11、回避的条件? 根据民诉法第45 条的规定,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有权以口头或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1)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3)与本案当事人与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证审理的。这一规定使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
45、人。 12、管辖的意义? (1)正确的确定民事案件的管辖,可以使各级人民法院和同级人民法院之间明确各自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及时、正确地行使审判权,饭防止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或者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不明相互推诿或者相互争夺管辖权现象姆?(2)正确的确定民事案件的管辖,有利于当事人正确有效地行使诉讼。明确管辖就使当事人得知自己的民事纠纷应当到哪一级、哪一个人民法院起诉,避免因管辖不明使当事人告状无门,致使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地保护。 (3)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确定民事案件的管线,有利于人民法院处理涉及民事案件,维护国际主权和社会利益。 13、确定管辖原则? (1)便
46、于当事人进行诉讼; (2)便于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 (3)保证案件公证审判,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兼顾各级法院的职能和工作均衡负担; (5)确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6)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14、管辖的分类? (1)依据管辖由法律直接规定还是由法院通过裁定加以确定为标准,分为法定管辖和裁定管辖。 (2)依据管辖是否由法律强制性规定,是否允许当事人协议变更为标准,分为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 (3)以诉讼关系为标准,管辖可分为共同管辖和合并管辖。 15、管辖权异议的条件? (1)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必须是本案的当事人。 (2)管辖权异议的客体是人民法院对一审案件的管辖权。 (3)当事人提出
47、管辖权异议的空间,应当在提交答辩状的期间内。 16、当事人的特征? 当事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因自己的民事权益或依法受自己保护的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 (1)当事人是民事诉讼的主体。 (2)以自己的名义 进行诉讼。 (3)受人民法院裁判的约束 (4)与案件的审理结果有直接或者法律上的利害管系。 17、法定诉讼代理人的范围? 民法通则16 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1)祖父母、外祖父母;(2)兄、姐;(3)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人父、母所作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居民委员会、村委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于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第17 条对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远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18、法定诉讼代理人的代理权限和诉讼地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洛阳西工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会议包干合同范本
- 2024年河南许昌建安区招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2025年度合伙人私下股份权益分配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肖像权在动漫衍生品中的授权合同超详细模板
- 2025年度房地产项目合作解除三方协议原因陈述
- 2025年度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事业单位科研辅助人员项目聘用合同
- 2025年度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代理销售合同
- 2025年度个人车辆转让附带车辆融资租赁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代持协议书:智能硬件股权代持与供应链管理合同
- Unit 3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ading and Thinking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 2025年合伙型公司新合伙人加入协议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
- 中水回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基于主题式教学法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我的低碳生活》教学设计
- 微信公众号运营及推广合同
- 2025年浙江长兴文旅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院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方案
- 2024年北京市中考生物真题卷及答案解析
- 2023年凉山州西昌市人民医院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真题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创业课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