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规范培训讲义(完整版)-_第1页
机械设计规范培训讲义(完整版)-_第2页
机械设计规范培训讲义(完整版)-_第3页
机械设计规范培训讲义(完整版)-_第4页
机械设计规范培训讲义(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机械设计规范标准件设计准则薄板件设计准则防腐蚀设计准则公差设计准则工艺设计准则焊接件设计准则可靠性设计准则力学原理设计准则便于切削设计准则机械设计规范机械设计规范目目 录录热应力设计准则塑胶件设计准则系统要求设计准则线材和接插件设计准则运动部件设计准则整机外观设计准则轴支撑设计准则铸件设计准则便于装配设计准则0. 概述第0章 概述世界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内涵与外延规范的6W问题 what、why、Where、when、who、how0.1 关注焦点工程师的应具备的素质具有工程概念思维的方法学会知识梳理和知识融合走出认识误区构建和维护企业技术秘密创造品牌优势0.2 古训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

2、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乎万物而道释天下。大道不繁。规范与个性化:人无品格,行之不远,画无品格,下笔无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0.3 重要关系经典、时尚与潮流继承与创新品牌与风格规范、知识产权与个人利益定制与规模化生产顾客与产商0.4 体现组成与层次角色定位、职责划分与可持续协调发展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强化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NDI的量化指标三化理念:内聚性与联结性第一章第一章 标准件设计准则标准件设计准则1.1 优选器件准则 1.2 标准件种类最少准则 1.3 非标件慎用准则 1.4 相同装配相同标准件准则 1.5 腐蚀环境材料同质准则1.6 外部螺钉特征

3、一致准则1.7 明显差异或完全相同准则建立优选器件清单;制定清单中增加物料的控制流程;通过流程控制物料种类和规格。1.1 优选器件准则标准件种类不超过_种 单一种类中规格不超过_种1.2 标准件种类最少准则 自行设计和非标螺钉慎用;若不可避免,考虑系列产品公用的设计1.3 非标件慎用准则 相同装配要求用相同的标准件。1.4 相同装配相同标准件准则 1.5 腐蚀环境材料同质准则在腐蚀性环境下工作的设备,标准件材料与构件材质须相同,如不同,标准件加套管等隔离防护措施,避免腐蚀。外部螺钉型号、颜色一致1.6 外部螺钉特征一致准则1.7 明显差异或完全相同准则用到的标准件,要么有明显差异,要么完全相同

4、,有明显差异是为了防止装错,完全相同是为了维修过程的互换性。检查:维修过程重装时,应没有螺钉装错依然能够装上的情况,并分析螺钉装错不会造成事故。2.1 薄板翻边准则2.2 薄板零件禁攻丝准则2.3 薄板件判定标准 2.4 形状简单准则 2.5 节省材料准则 2.6 足够强度刚度准则 2.7 避免粘刀准则 2.8 弯曲棱边垂直切割面准则 第二章:薄板件设计准则第二章:薄板件设计准则2.9平缓弯曲准则 2.10 避免小圆形卷边准则 2.11 槽孔边不弯曲准则 2.12 复杂结构组合制造准则 2.13 避免直线贯通准则 2.14 压槽连通排列准则 2.15 空间压槽准则 2.16 局部松弛准则2.1

5、 薄板翻边准则薄板(0.8mm)的零件,安装螺钉过孔位应有折边。薄板(0.8mm)的零件禁止翻边攻丝2.2 薄板零件禁攻丝准则确认是否有薄板件,判定标准:板厚和其长度相比小得多的钢板,特点是横向抗弯能力差包括三个加工工艺:1下料包括剪切和冲裁;2成形包括弯曲、折叠、卷边和深拉;3连接包括焊接和粘接。2.3 薄板件判定标准 用直线、圆形等简单形状,便于加工2.4 形状简单准则 2.5 节省材料准则 明确了解所选用材料的原材料形状形状设计考虑加工时的自拼接,减少下脚料,尤其是批量大时,解决方法:1下料排列方法优化;2下脚料再利用选用材料的原材料形状?1尖角刚度不足,用钝角代替;2两孔间距不宜太近,

6、避免切割冲孔时的裂纹;3细长板条剪裁会产生裂纹,应避免。2.6 足够强度刚度准则 需要冲裁切割部分作如下处理:1留有一定坡度;2切割面连通。2.7 避免粘刀准则 切割后的薄板如果需要进行弯曲,弯曲棱需垂直于切割面;不能保证时,应在切割面和弯曲棱边交汇处设计一个r2倍板厚的圆角。否则会有裂纹的危险。2.8 弯曲棱边垂直切割面准则 对板进行弯折时,弯曲半径不宜太小,外侧会出现裂纹,内侧会出现褶皱。2.9平缓弯曲准则2.10 避免小圆形卷边准则 r1.5倍的板厚;不要完全的卷形。加强刚度,避免棱边划伤。2.11 槽孔边不弯曲准则 弯曲棱边与槽孔的棱边的距离大于弯曲半径+2倍壁厚的距离;或者让槽孔横跨

7、整个弯曲棱边。将超过二(三)道工序的结构件的结构进行分解,分解成只由圆形、直线等组成的简单结构,然后焊接在一起。2.12 复杂结构组合制造准则 2.13 避免直线贯通准则 薄板横向弯曲刚度较差,用加压槽的设计避免。并且无压槽区域禁止直线贯通,贯通的低刚度无压槽窄带区域易成为板面弯曲失稳的惯性轴。不规则排列是消除直线贯通的较好方法压槽终点是薄弱点,通过连通消除终点为佳2.14 压槽连通排列准则 非单一平面的薄板结构,棱边附近是失稳的薄弱环节,设计压槽不能只在一个平面上设计,需要设计成空间的。2.15 空间压槽准则 薄板局部变形受阻碍时,会出现皱折,在皱折附近设几个小的压槽,减少变形阻碍。2.16

8、 局部松弛准则第三章:防腐蚀设计准则第三章:防腐蚀设计准则3.1 避免大面积叠焊准则3.2 避免间隙腐蚀准则3.3 避免局部微观腐蚀环境准则3.4 防止流体通道淤积原则 3.5 避免大温度和浓度梯度差准则3.6 防止高速流体准则 3.7 腐蚀裕度准则 3.8 最小比表面积准则3.9 便利后继措施准则 3.10 良好力学状态准则3.1 避免大面积叠焊准则是否存在大面积的叠焊、缝隙中的残留物可能导致零件生锈确认腐蚀环境条件:两个不同电化学位势的电极分别是什么?两个电极通过何方式实现电接触?浸泡两电极的电解质是什么?如何形成的?确定是面腐蚀还是点腐蚀如果是面腐蚀,选择增加板的厚度,按照预期设计寿命留

9、出板厚余量。选择其中一种防护层工艺方法:电镀、喷涂、浸渍上漆、渗透、滚压、化学转换等金属浓度不同,间隙内腐蚀产物经水解化作用酸化,氧气扩散困难,发生间隙腐蚀的可能性大得多,例如支承结构、钢架结构、点焊、单侧焊、容器衬板中。避免间隙结构出现;将间隙密封,使腐蚀性物质无法进入;1.将狭窄空间设计成较大空间,不停的对流使电解质平衡。3.2 避免间隙腐蚀准则不同金属是否有电接触?通过加绝缘措施使不同金属没有电接触;有电接触的不同金属,哪是贱金属,哪是贵金属?如有螺栓、螺钉连接的结构确定贱金属是不是要保护的防腐蚀部件(贱金属充当阳极被腐蚀),如果是则采取系列措施,如果不是,则贵金属是被保护部件,牺牲贱金

10、属(阳极)被腐蚀,保护贵金属(阴极),则不必作技术处理金属是否被电解质包围;3.3 避免局部微观腐蚀环境准则 结构上保证停车期间,管道中的介质能空干,否则温度下降,残留介质在器壁上浓缩结壳,再启动后壁受热,粘结在器壁上的结壳成为应力裂纹腐蚀源3.4 防止流体通道淤积原则 防止大的温度和浓度梯度,否则会引起沉淀物、冷凝物、局部势差;高温度、高浓度也会加速腐蚀过程;局部高温引起结壳,结壳反过来加剧局部过热;局部低温会导致冷凝3.5 避免大温度和浓度梯度差准则3.6 防止高速流体准则 常出现在高湍流区;确认结构系统里是否存在高湍流区?1、结构改进,增大弯管弯曲半径;2、过滤和离心分离流体,消除固体粒

11、子和气泡;3、阴极保护或加防腐剂;4、在危险壁面电镀或加涂层;5、选择具有坚硬保护层不易腐蚀的材料。对腐蚀速率较慢、均匀的面腐蚀适用;腐蚀速率和设备的设计寿命确定壁厚3.7 腐蚀裕度准则 在容积相等的前提下,使受腐蚀的表面最小,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六面体正方体圆柱体椭圆体球体3.8 最小比表面积准则某储液罐,10立方米容积,是用一个大罐还是用十个小罐减少腐蚀更好一点?不能通过结构措施消除的腐蚀损坏,可设计上为后续更换腐蚀部件或加防护措施提供便利1、易于观察腐蚀损坏;2、易于更换腐蚀严重的构件;3、易于上涂层,易于电镀3.9 便利后继措施准则 3.10 良好力学状态准则类似于焊接件里的强度要求

12、设计规范,让焊缝处于较好的受力状态;拉应力会加剧腐蚀;裂纹应力同时存在时,可能产生应力裂纹腐蚀4.1 关键配合尺寸的加工要求明确准则4.2 同一道工序准则 4.3 减少刚体转动位移准则 4.4 避免双重配合准则 4.5 最小公称尺寸准则 4.6 避免累积误差准则 4.7 形状简单准则 4.8 最小尺寸数量准则 4.9 采用弹性元件准则 4.10采用调节元件准则第四章:公差设计准则第四章:公差设计准则关键配合尺寸的加工是否有粗糙度或形位公差的要求4.1 关键配合尺寸的加工要求明确准则GBT 4249公差原则 对有平行、同轴、对中等要求的加工面,设计上尽量使这些有位置精度要求的元素在同一道工序中加

13、工 平行、同轴、对中等要求的加工面,只用一道工序解决4.2 同一道工序准则 4.3 减少刚体转动位移准则 消除刚体位移;减小配合面到传动中心的距离;有转动倾向的配合、减小配合面到转动点的距离禁止两个或更多个配合面4.4 避免双重配合准则 同样加工精度,构件公称尺寸越小,越容易加工;即构件尺寸越小,加工精度越容易提高;使较高配合精度要求的工作面的面积和配合距离尽可能小4.5 最小公称尺寸准则 要尽量避免串联尺寸链上的标注方法,非功能性的尺寸可以不标4.6 避免累积误差准则 配合面的几何形状应尺量简单,圆柱面代替圆锥面,平行、垂直面代替倾斜面4.7 形状简单准则 4.8 最小尺寸数量准则 配合性能

14、和多个尺寸相关时,误差累积会致配合精度难提高,应尽量使配合面和较少的尺寸相关 导轨、螺纹、绞联、插接有间隙会降低配合精度,过盈摩擦力太大会咬死,这种配合状态用选择公差的方法难实现,用柔度大的弹性体消除间隙4.9 采用弹性元件准则 螺母或弹性垫片实现4.10采用调节元件准则5.1 螺钉的扭矩扭力要求5.2 内孔后处理准则 5.3 重要安装面受保护准则 5.4 精密零件包装强化要求准则 5.5 模具件外观判定5.6 工装辅助装配设计准则 5.7 加螺纹胶防松措施5.8 易掉细小物件固定准则5.9 可更换件方便拆装准则第五章:工艺设计准则5.10 开关防误操作准则5.11重零部件组装中先支撑准则5.

15、12相近组件中明显区分部件准则5.13磁环导线固定准则5.14无用接插件脚热熔胶热封准则5.15走线孔内护线套准则5.16光源处无漏光遮光准则5.17两插件之间最短距离5.18其它如果对螺钉的扭矩扭力有特殊要求,须在工艺图纸中明确;检查工艺图纸要求。每个螺钉的扭力是否有规定扭力要求5.1 螺钉的扭矩扭力要求螺纹孔(光孔内)无残渣、油漆等异物;毛刺已处理;检查工艺图纸要求。5.2 内孔后处理准则 重要安装面的加工过程和包装运输过程,不能有破坏(打磨等)、不平,零件不能有明显变形;检查设计图纸和工艺图纸要求。5.3 重要安装面受保护准则外观、表面精度高要求的机加件,加工后到生产装配现场的包装方式是

16、否有要求5.4 精密零件包装强化要求准则 无有批锋、阴影、发白、缩水、缺料等不良;检查工艺图纸应有相关要求。模具件外观无裂纹或杂色、料花、射纹等5.5 模具件外观判定组件和整机的装配用工装保证装配的一致性。5.6 工装辅助装配设计准则 容易松动的位置加螺纹胶等防松措施5.7 加螺纹胶防松措施装拆时没有易掉的细小物件,如果有,需有固定设计措施5.8 易掉细小物件固定准则可更换件(如电池)方便拆装5.9 可更换件方便拆装准则开关有防误操作措施5.10 开关防误操作准则比较重的零部件在组装过程中,先有支撑的部位再打螺钉5.11重零部件组装中先支撑准则在同一或相近组件中,避免使用规格及其相近、外形凭肉

17、眼难以快速区分的部件(如密封圈、弹簧、插销),要么统一部件物料,要么拉大差异便于区分。同一组件上的气管接头,其规格型号为了防呆装配,需要尽可能统一5.12相近组件中明显区分部件准则装有磁环的导线,磁环与导线紧密结合,并固定在机架或PCB板上。5.13磁环导线固定准则接插件不用的脚用热熔胶热封5.14无用接插件脚热熔胶热封准则整机装配所有走线孔上加护线套5.15走线孔内护线套准则显示屏、LED等光源处无漏光、遮光情况5.16光源处无漏光遮光准则两插件之间最短距离不小于20mm,使操作达到最佳舒适度5.17两插件之间最短距离5.18 其他(1)防尘网的滤网在外部可拆卸热风不吹向操作者和病人噪音是否

18、在要求范围内传送电流或电压相差1个数量级的两条线缆,避免平行走线和无屏蔽措施的靠近走线。线材的走线不被挤压、拉伸气管插接气管接头时,塑胶接头不能有受力显示屏、LED等光源处无漏光、遮光情况所有裸露和外部可接触组件接地良好从缝隙处不能看到内部结构(零件)按钮、旋钮无弹力不良、松动、摩擦和行程不够的现象。按钮、旋钮无弹力不良、松动、摩擦和行程不够的现象。对有散热的窗口是否有手指可伸入的空隙焊接连接的接插件,焊接裸露部分热缩管热封。(续下页)5.18 其他(2)密封圈在装配前后,工艺设计文件上要有提醒检查破损的说明带密封圈的组件,如果密封圈处于滑动摩擦运动设计状态,须有润滑的设计。端面密封的设计,其

19、密封圈压缩量为自身切面直径的1/3-1/2气路零部件的工艺孔在加工时就应封闭;如没有,需用螺纹带密封圈的形式进行密封中部拨开部分(用来接地)的线材剥开端的导线护套使用捆扎带捆住,避免护套移动(续下页)(续上页)5.18 其他(3)组件之间相互叠装,有凸台支撑和40mm以上的手指缝隙拆卸组件定位螺钉后,组件不会自动脱落掉地外壳(零件)装配时,无多个外壳(零件)需要相互调整来满足要求固定有震动源的螺钉,打螺钉防松胶水,检查工艺设计图纸应有规定锁紧回转零件时有止动结构风扇组件附近无气管、线缆压扇叶的可能接地线上的接地环与接地柱尺寸匹配,保证接地良好不松动。如果有气路布局,其气管的变向拐弯半径符合气管

20、安全的要求如果因为密封使用生胶带,须在工艺设计文件上强调生胶带的缠绕方向(顺螺纹方向)标贴用夹具来确定位置压配零件有很好的导向性(倒角适中)考虑了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容易松动的位置加螺纹胶等防松措施固定同一零件(或组件)无两个或以上的方向打螺钉的情况。(续上页)6.1几何连续性原则6.2避免焊缝重叠6.3焊缝根部优先受压6.4避免铆接式结构6.5避免尖角6.6便于焊接前后的处理操作和检测准则6.7对接焊缝强度大及动载荷设计准则6.8焊接区柔性准则6.9最少的焊接 6.10材料的可焊性,碳钢中的碳含量6.11前处理、后处理工艺6.12焊缝受载形式利于焊接工艺准则第六章:焊接件设计准则 几何连续性原

21、则,避免在几何突变处设置焊缝,这里应力集中,如果不能避免,则设定过渡结构 焊缝连接的两侧,板厚不一致,不能保证几何形状的连续性,则设定过渡结构6.1几何连续性原则6.2避免焊缝重叠避免焊缝重叠,多条焊缝交汇处刚性大,结构翘曲严重会加大焊缝内应力;结构多次过热,材料性能下降,应避免措施有三个:加辅助结构;切除部分;焊缝错开焊缝根部优先受压,焊缝根部有裂纹,易产生缺口作用承受拉载荷能力 承受压载荷能力6.3焊缝根部优先受压铆接式结构通常用衬板搭接形式,焊缝多,费材料,造价高,且导致力流转折,提高了焊缝处的应力水平6.4避免铆接式结构6.5避免尖角避免尖角,焊接处尖角定位困难,且尖角热容体太小,尖角

22、易被熔化6.6便于焊接前后的处理操作和检测准则结构的设计便于焊接前、后的处理、焊接的操作和检测。1、足够大的操作空间;2、焊接时易于定位,易于操作,电极不会和周围的板粘结;3、焊接后便于检查;6.7对接焊缝强度大及动载荷设计准则对接焊缝强度较大,尤其动载荷时优先采用焊接时的热变形在冷却后不能完全消除,产生残余变形,引起热应力。解决措施: 热处理工艺降低热应力;1. 降低焊接区周围的刚性,从根本上减少内应力的产生。6.8焊接区柔性准则6.9最少的焊接最好的焊接是最少的焊接,减少焊缝的数量,减少焊缝的长度。焊接的强度总会低于母材焊接过程的热应力总会对材料特性有影响。6.10材料的可焊性,碳钢中的碳

23、含量材料的可焊性,碳钢中的碳含量13N;少于4Pin的连接器(1-3Pin),拔出力8N否则有必要特别工艺处理增强其可靠性。13.3线材有物料编号版本控制准则线材有物料编号和版本,线材的接插端标识清晰、唯一。13.4PCB板接插件差异化准则 同一PCB上没有相同型号、相同Pin数、相同颜色的插座。13.5插头插座锁定准则插头插座有锁扣装置,如没有,则需有特殊工艺保证13.6插拔无阻碍准则接插件的安装位置留有插拔空间,便于用手插拔。13.7走线无干扰准则避免线材和液路管的交叉走线避免线材靠近或接触发热源14.1可活动部件预防准则 14.2运动部件防护和标识准则14.3运动部件磨损储存腐蚀SFC分

24、析准则14.4磨损后的运动部件安全设计准则14.5最大活动范围受控准则 14.6运动部件装配专用工装夹具准则第十四章:运动部件设计准则14.1可活动部件预防准则 多次运转后容易脱落和卡死,须有措施:防脱落措施,使活动不见仅仅松脱但仍能维持运动功能;1.即使运动部件脱落,也不会脱落或飞出14.2运动部件防护和标识准则装好的风扇有防护件,手指不能伸入,拆卸防护件必须使用工具运动部件有防护,实际限制不能加防护措施,则须有清晰的图示警示标志。磨损后的运动部件无安全风险,且磨损易于检查。14.3运动部件磨损储存腐蚀SFC分析准则分析运动部件因为长期使用磨损、长期储存腐蚀而引起的单一故障后果,并有针对性预

25、防措施。14.4磨损后的运动部件安全设计准则磨损后的运动部件无安全风险,且磨损易于检查。14.5最大活动范围受控准则最大活动范围受控准则 运动部件的活动范围有严密的理论推导,活动位置已量化;如果有故障发生,有设计措施保证活动部件不会超出设计范围。14.6运动部件装配专用工装夹具准则运动部件装配应有专用的工装夹具以满足定位精度要求。15.1手压外壳检测方法15.2无锐边和毛刺准则15.3操作运输无脱落准则15.4外壳开口设计准则第十五章:整机外观设计准则15.1手压外壳检测方法用手压外壳的任何部位,无响声或大于1mm的段差;15.2无锐边和毛刺准则机器任何部位无有锐边和毛刺15.3操作运输无脱落

26、准则机器在操作和运输中无零件脱落15.4外壳开口设计准则振动机器无意外响声外壳如有开口朝上的设计,朝上开口须有防护。16.1轴向静定准则 16.2固定轴承轴向能双向受力准则 16.3固定轴承四面定位准则16.4松弛轴承至少一圈定位准则16.5受变载轴承圈固定准则16.6可分离轴承的配合固定准则16.7可分离轴承的调隙准则16.8便利安装拆装准则16.9滚动轴承滑动轴承不混用准则16.10保障轴向定位可靠准则16.11过渡配合准则16.12避免双重配合准则第十六章:轴支撑设计准则16.1轴向静定准则 轴在轴向上不能有刚性位移(静不定),也不能有阻碍自由伸缩的多余约束(超静定)。三种方案:固定松弛

27、支撑方式;单侧止推支撑方式;1.单侧止推游动支撑方式16.2固定轴承轴向能双向受力准则固定轴承轴向能双向受力准则 确认是否属于固定松弛支撑结构?如果是,固定的轴承必须轴向双向固定并能受力,即使无轴向载荷也如此。轴承安装会有误差,导致产生轴向力。16.3固定轴承四面定位准则固定轴承四面定位准则固定轴承内外圈左右两侧四个面均需要轴向定位,即便是无轴向外载荷也应遵循该准则,车床尾部顶架属于例外.16.4松弛轴承至少一圈定位准则松弛轴承至少一圈定位准则此类轴承应在满足轴承不承受轴向力的前提下,尽量多的施加轴向定位,避免轴承游动滚珠体与轴承圈之间在轴向有相对运动的可能时,作为松弛轴承的左右两侧四个面均要

28、进行轴向定位滚珠体与任一轴承圈之间在轴向不存在相对运动的可能时,此类松弛轴承最多只能将其一圈轴向定位,并且至少需要一圈轴向定位16.5受变载轴承圈固定准则受变载轴承圈固定准则受变载作用的轴承圈在轴向和周向要全部固定仅在一点受静载作用的轴承圈可与其外围有轴向的相对运动通常情况下内圈和轴径同时旋转,外圈和壳体静止不动16.6可分离轴承的配合固定准则可分离轴承的配合固定准则可分离轴承各元件之间无固定配合,使用时必须将各元件配合为一个确定整体,因而内外圈在轴向必须有支撑可分离轴承不能用作松弛轴承16.7可分离轴承的调隙准则可分离轴承的调隙准则可分离轴承可根据需要自由调隙,可用于高精度传动场合内外圈可分

29、离,间隙不确定,必须在安装时通过调节确定合适的间隙螺母、垫圈等可作为调整结构16.8便利安装拆装准则便利安装拆装准则不能将轴承安装途径处的直径设计的大于轴承座处的直径配合公差不能太紧剖分式轴承座、可分离轴承轴轴边开槽,利用拉拔工具轴承座断面开孔,用螺拴旋挤需液压挤撑拆装,要留液压通道16.9滚动轴承滑动轴承不混用准则滚动轴承滑动轴承不混用准则滑动轴承比滚动轴承磨损大,两者混用,会因载荷集中在磨损较小的一边,导致滚动轴承超载失效16.10保障轴向定位可靠准则保障轴向定位可靠准则轴肩处设计圆角或在轴承端面与轴肩端面之间增加一过渡件16.11过渡配合准则过渡配合准则轴向固定采用结构方法轴承在周向不传

30、递载荷,利用配合面产生的摩擦力固定一般采用过渡配合,需要轴向移动的轴承配合偏松,可分离轴承轴承圈配合偏紧,可采用轻微过盈配合16.12避免双重配合准则不要让一个零件的加工精度在几个面上都很高,或者配合精度要求很高。加工难于实现。用盖作轴承固定件可一举两得3 通过在密封面上加一层柔性软质的封片可有效地避免双重配合问题17.1最小壁厚准则 17.2筋长方向柔性准则 17.3避免局部材料堆积准则 17.4良好的受力状态准则 17.5便利模具制作准则 17.6脱模方便准则 17.7流动畅通准则 17.8便于排气准则 17.9清除表皮方便准则 17.10便于切削加工准则第十七章:铸件设计准则17.1最小

31、壁厚准则壁厚尽可能小大的实体结构尽量用空腔结构代换,省材料,壁厚处易积累气泡导致构件质量缺陷,大平面构件需要加强刚度可采取加筋、设凹槽、平面设计成拱形等途径,而不是加大壁厚铸件壁厚不能小于其极小值,参见“流动畅通法则”17.2筋长方向柔性准则筋长方向柔性准则为避免冷却过程中因收缩不一致产生内应力和裂纹,宜提高筋在其长度方向的柔性;避免直长筋,直长筋在长度方向刚度大,不利于自由变形,易引起内应力和变形具体措施:蜂窝状加强筋;斜弯加强筋;加强筋错位;加强筋切断。17.3避免局部材料堆积准则铸件忌材料堆积,尤其是厚度不同界面接缝处。构件壁厚不同,冷却速率不同,易产生铸造应力、变形、空洞和裂纹。17.

32、4良好的受力状态准则良好的受力状态准则减低应力和变形量,力流路径最短,铸件优先受压避免拉应力;局部加强17.5便利模具制作准则结构形状简单化,优先圆形、圆柱形、锥形,柱面比平面好加工;避免隐蔽;圆角尺寸统一,优先采取对称形状;少用模芯;分解复合结构。17.6 脱模方便准则脱模困难会导致废品率上升。措施:预留拔模斜度;分界面位于最大膨胀表面;1.避免内切结构。17.7 流动畅通准则铸件液体原料流通不畅会产生空穴。解决措施:足够大的流道横截面,流道横截面不得小于其最小值,最小壁厚的确定取决于构件的公称尺寸和材料,依据相关标准;流道逐渐变小,避免上游横截面小于下游横截面;1.流道留坡度,借助重力作用

33、,加强流动动力。17.8便于排气准则气泡导致废品和特性下降,水平流道容易气泡残留;封闭空腔须留排气孔17.9清除表皮方便准则表皮清除是费时工序,尽量不留通孔;对不能避免的地方,留足够大的孔。17.10便于切削加工准则便于切削加工准则减少切削加工量;留足够的加工余量;钻孔面水平;留有凸台;便于夹紧后切削18.1预留装配活动空间准则18.2防呆设计18.3一道工序只操作一个活动零件准则18.4装配累积误差受控准则 18.5密封圈装配过程光滑过渡准则 18.6清洗烘干排液便利准则 18.7加工过程表面要求 18.8标准工具准则 18.9便于运送的原则 18.10便于方位识别的准则 18.11方便抓取准则 18.12方便定位准则 18.13简化运动准则 18.14方便接近准则 18.15避免同时入轨准则 18.16一体化准则 18.17简单连接件准则 18.18避免高精度装配公差准则 18.19组合制造准则18.20便于拆卸准则第十八章:便于装配设计准则18.1 预留装配活动空间准则留有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