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试卷及答案综合_第1页
管理心理学试卷及答案综合_第2页
管理心理学试卷及答案综合_第3页
管理心理学试卷及答案综合_第4页
管理心理学试卷及答案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单项选择题第一章1. 被美国心理学界公认为工业社会心理学创始人的是( )A梅奥 勒温闵斯脱博格马斯洛2. 管理的核心是( )A人 事 任务 目标3. “团体力学理论”的创始者是( )A麦格雷戈 勒温 巴纳德 德鲁克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C)14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B)16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 D)2A.个体心理 B.群体心理 C.组织心理 D.病理心理2.尊重客观事实,按照

2、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是管理心理学应坚持的( C)11A.联系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客观性原则 D.具体性原则3.谈话法和问卷法应属于( C)14A.观察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1.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 C)6A.英国 B.俄国 C.美国 D.德国2.在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中,通过搜集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称之为( D)14A.案例法 B.观察法 C.测验法 D.调查法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4A.普通心理学 B.管理心理学 C.工程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2.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他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其中P是(

3、A)7A.行为 B.函数 C.环境 D.个人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与( D)2A.组织文化 B.领导心理 C.激励心理 D.组织心理3.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五类,它们是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和( C)12A.谈话法 B.判断法 C.测验法 D.分析法1.美国心理学界公认的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B)7A.斯腾 B.梅奥 C.闵斯脱博格 D.勒温2.在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中,把研究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称为( B)3A.行为心理 B.组织心理 C.个体心理 D.群体心理3.勒温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被称为( A)7A.“场”理论 B.“人群关

4、系”理论 C.“需要”理论 D.“人机”理论1.在管理心理学的内容中,研究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称之为( C)2A.组织心理 B.行为心理 C.群体心理 D.个体心理第二章4.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的人性假设理论是( )A“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5.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认为环境中的事物通过学习成为自己行为的模式,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的个性理论是( )A特质论 社会学习论 个性类型论 心理分析论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C)22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

5、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C)24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D)27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决策理论 D.权变理论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C)28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 C)36A.“复杂人”假设理论 B.“经济人”假设理论C.“社会人”假设理论 D.“自我实

6、现人”假设理论31.心理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 A)28A.意志过程 B.意向过程 C.思维过程 D.理性过程4.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五大管理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的是( B)22A.韦伯 B.法约尔 C.泰罗 D.古利克3.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这是( D)37A.“经济人”假设 B.“复杂人”假设 C.“社会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4.在心理过程中,我们把人们对事物的具有好恶倾向的体验称之为( C)29A.理智 B.意志 C.情感 D.认识2.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

7、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 C)36A.电器实验 B.梅奥实验 C.霍桑实验 D.系列实验4.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其主要代表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管理理论是( A)20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人际关系理论2.不是由社会需要引起的情感,即不是高级情感的是( D)29A.社交 B.尊重 C.承担更多的责任 D.快乐3.下列属于由社会需要引起的情感,即高级情感的是( B)29A.爱好 B.尊重 C.恐惧 D.快乐4.在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五大管理职能和十四条管理原则的人是( D)22A.法约尔 B.泰罗 C.古利克 D.厄威克4.在科学管理理论中,得出

8、了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的人是( D)23A.韦伯 B.泰罗 C.古利克 D.厄威克第三章6.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是( )A气质 性格 能力 人格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B)49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10.“早熟”与“晚熟”是( C)72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4.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具有二个方面,一是能力的类型差别;二是能力发展水平与发展早晚的差别,即( C)71A.质的差别 B.性的差别 C.量的差别 D.数的差别7.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

9、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 A)58A.行为方式 B.生活方式 C.学习方式 D.交往方式4.有人勤奋有人懒惰,这是性格的( C)60A.意志特征 B.情绪特征 C.态度特征 D.理智特征5.使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方面表现出个体差异的性格特征是( A)61A.理智特征 B.情绪特征 C.态度特征 D.意志特征31.个性倾向性不包括( A)44A.能力 B.动机 C.兴趣 D.信念5.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总和,称之为( A)44A.个性 B.精神 C.素质 D.品德6.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性格可分为( C)62A.理智型、情绪型 B.内倾型、外倾型C.理智型、

10、情绪型、意志型 D.顺从型、独立型5.下列不属于个性倾向性内容的是( B)44A.兴趣 B.气质 C.爱好 D.需要6.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行为特征的人的气质属于( D)54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6.我们把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称为( A)52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心理8.在有关个性的理论中,由弗洛伊德及其学生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是( C)50A.社会学习论 B.个性类型论 C.心理分析论 D.特质论9.有人经常处于精神饱满、朝气蓬勃、愉快欢乐之中,有人经常处于精神萎靡、抑郁消沉、闷闷不乐之中,这是性格的(

11、D)61A.意志特征 B.态度特征 C.理智特征 D.情绪特征5.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孤僻胆小、行动迟缓的气质类型是( B)54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5.不同的气质类型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的气质类型是( A)53A.多血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粘液质第四章7.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的区别的根本点是( )A对人的知觉主要停留在被知觉者的身体姿态对人的知觉主要停留在被知觉者的面部表情对人的知觉主要停留在被知觉者的外部行为对人的知觉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8.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活动状态的认识是( )A自我管

12、理 社会知觉 自我意识 自我知觉9.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是( )A兴趣爱好价值观 态度 人生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B)92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5.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知觉过程中会把若干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他们在对知觉对象的组合中,服从于相似原则、闭锁原则、连续原则和( A)78A.接近原则 B.情境原则 C.交替原则 D.对比原则7.以人为对象的社会知觉可以划分为( A)83A.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 B.对个人的知觉

13、、群体知觉、角色知觉C.人际知觉、群体知觉、角色知觉 D.对个人知觉、群体知觉、人际知觉7.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称为( A)75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思维8.有人把乌鸦的出现看成是不祥的征兆,把喜鹊的出现看成是好兆头,这是归因偏差中的( D)93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C.涉及群体利益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作拟人化归因的偏差5.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过五个阶段,它们依次是: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 C)77A.分析 B.研究 C.反应 D.判断6.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三个主要客观因素,指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14、、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以及知觉对象的( B)77A.信息量 B.组合 C.差异 D.相同7.自我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自我思想管理、自我心理管理和自我( B)99A.交往管理 B.行为管理 C.经验管理 D.信息管理10.老年人往往会认为年轻人举止轻浮、办事不牢靠,并在见到某个年轻人时把他归类到自己认定的形象之中,这是社会知觉偏见中的( B)88A.第一印象效应 B.定型效应 C.近因效应 D.晕轮效应11.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控制或约束是指( B)99A.自我知觉 B.自我管理 C.自我感觉 D.自我意识7.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接近原则、相似原则、闭锁原则和( C)79A.联系原则

15、 B.具体原则 C.连续原则 D.客观原则第五章10.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改变态度的方法,离不开的是( )A学习 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沟通 一个人持有两个彼此互相矛盾的认识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A)116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A)117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6.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被称为( C)109A.性格 B.气质 C.态度 D.动机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核心是( B)110

16、A.认知要素和评价要素 B.评价要素和情感要素C.认知要素和情感要素 D.情感要素和意向要素9.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A)110A.认知要素 B.评价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向要素10.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的提出者是( C)120A.勒温 B.费斯汀曼 C.凯尔曼 D.因斯科8.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即( D)102A.态度 B.动机 C.社会知觉 D.价值观 9.勒温的参与改变态度理论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离不开群体的规范和( B)118A.信息 B.价值 C.人际关系 D.情境5.价值观全部作用的实质和核心是( B)106A.动力作用 B.标准作

17、用 C.调节作用 D.定向作用7.在态度的构成要素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A)110A.认知要素 B.评价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向要素12.主体对某特定对象进行认知、评价并作出价值判断所形成的心理倾向是指( C)109A.性格 B.气质 C.态度 D.动机13.态度变化三阶段理论中的三阶段是指( B)121A.失调、协调、和谐 B.服从、同化、内化C.不一致、基本一致、一致 D.失调、学习、协调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提出的归因模式是( C)90A.两因归因模式 B.成败归因模式 C.三度归因模式 D.内外归因模式10.态度的学习理论包括三方面的观点,即经典条件反射的观点、社会学习的观点和

18、( B)121A.无条件反射的观点 B.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 C.个体学习的观点 D.模仿学习的观点第六章11.提出著名的双因素理论的是( )A沙赫特麦克利兰赫茨伯格 罗宾斯12.认为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达到调节人的行为之目的的激励理论是( )A期望理论强化理论 公平理论 挫折理论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D)137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C)145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11.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的能力与动机,但动机因

19、素比能力因素( C)127A.次要 B.更次要 C.更重要 D.更无足轻重14.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良好的政策与管理、良好的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工作条件等因素归为( B)135A.情境因素 B.保健因素 C.激励因素 D.工作因素16.强化理论认为,对人类行为调节与控制只能依靠外部的强化作用,该理论的提出者是( A)144A.斯金纳 B.马斯洛 C.洛克 D.麦克利兰7.需要按照起源可分为( A)125A.天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B.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C.合理需要与不合理需要 D.生存需要与享受需要8.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 C)135A.物理因素和

20、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和主体因素C.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D.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32.状态型激励理论主要包括公平理论和( D)130A.需要层次论 B.期望理论 C.成就需要理论 D.挫折理论9.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原因是( B)126A.需要 B.动机 C.兴趣 D.信念11.下列理论中,不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 A)130A.挫折理论 B.期望理论 C.目标理论 D.强化理论12.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称为( A)150A.挫折 B.公平 C.期望 D.强化11.下列行为中不属于挫折的行为表现的是( D)

21、151A.攻击性行为 B.退化性行为 C.妥协性行为 D.主观性行为12.根据成就需要理论,人的主要需要不包括( A)137A.安全需要 B.成就需要 C.社会交往需要 D.权力需要10.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在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 D)124A.生理状态 B.现实状态 C.客观状态 D.主观状态11.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体的能力与( B)127A.效价 B.动机 C.期望 D.智力12.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 D )出发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的理论。129A.本能 B.生理 C.情境 D.需要13.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A

22、)130A.马斯洛 B.弗鲁姆 C.洛克 D.斯金纳14.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影响员工满意感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与( B)135A.情境因素 B.激励因素 C.群体因素 D.领导因素15.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可以用公式表示:激励程度期望值( C)140A.需要 B.目标 C.效价 D.能力16.洛克在他的目标理论中,用三大指标来评价目标的合适程度,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度和目标的( D)143A.现实性 B.客观性 C.超前性 D.可接受性17.按强化程序是否变化,可将间断强化分为固定比率强化和( A) 强化.146A.可变比率 B.固定比例 C.固定时间 D.可变时间18.挫折行为

23、的表现特征主要有攻击、妥协和( C) 151A.气愤 B.发怒 C.退化 D.激动14.从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对激励问题加以研究的激励理论是( A)129A.内容型激励理论 B.过程型激励理论 C.状态型激励理论 D.目标理论15.美国管理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激励理论是( D)133A.需要层次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期望理论 D.双因素理论11.“龟兔赛跑”的寓言中,兔子输给乌龟的结局反映出( A)127A.动机因素比能力因素重要 B.能力因素比动机因素重要C.动机因素与能力因素同等重要 D.无法比较动机因素和能力因素哪个重要第七章13.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群体

24、内的成员应具有( )A共同的信念和群体意识 相同或相似的群体规范 相似的外部群体行为表现 共同的行为习惯和认识14.研究新产品开发或售后服务的小组是( )A长久性正式群体 暂时性正式群体 长久性非正式群体 暂时性非正式群体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A)159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B)160A.大型群体 B.小型群体 C.参照群体 D.实属群体18.群体的显著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和( A)155A.信念 B.情感 C.要求 D.利益19.心理学中把组织中实际存在

25、的群体称为( C)159A.结构群体 B.假设群体 C.实际群体 D.活动群体20.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依据,可以把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破坏型、消极型和 ( D)165A.情感型 B.规范型 C.活动型 D.中间型10.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群体是( B)162A.正式群体 B.非正式群体 C.参照群体 D.实属群众11.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可分为心理因素与( D)167A.文化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环境因素13.在群体中,个体行为统一于群体目标,而形成组合起来的行为就是( B)157A.组织行为 B.群体行为 C.个人行为 D.群体工作14.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组织的发

26、展起( C)165A.促进作用 B.阻碍作用 C.促进或阻碍作用 D.无促进或阻碍作用13.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群体内的成员应具有共同的( B)155A.信念和兴趣 B.信念和群体意识 C.价值观念和性格 D.利害关系和生活方式14.以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为根据,与组织若即若离的非正式群体称为( B)165A.积极型 B.中间型 C.消极型 D.破坏型19.以群体是否客观存在为依据,可以把群体分为实际群体与( A)159A.假设群体 B.结构群体 C.协作群体 D.活动群体20.凡不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群体成员因感情、交往等多种心理需要而自发形成的群体称为( C)162A.参照群体

27、B.正式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小型群体16.个体实际所归属的群体称为( C)161A.正式群体 B.参照群体 C.实属群体 D.非正式群体17.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塞利士对非正式群体的分类,如果群体行为有良好的计划性,群体成员大多数从事判断性工作,而且是单独操作,那么该群体的类型是( D)163A.冷淡型 B.乖僻型 C.保守型 D.策略型13.工厂要组织对产品质量的评估并将检查结果跟工资和晋级挂起钩来,少数工作不过硬的人联合起来进行抵制而形成的群体叫做( D)164A.自卫型非正式群体 B.进取型非正式群体 C.随意型非正式群体 D.防卫型非正式群体14.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首要因素是( B)1

28、66A.工作方式因素 B.心理因素 C.环境因素 D.组织规范因素第八章15.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表面上表现出与群体其他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但内心却仍坚持个人意见的现象是( )A从众 顺从 盲从 个性 16.如果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致性程度低,但是群体的凝聚力弱,那么它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是( )A降低提高 不明显 显著降低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A)189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B)190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

29、群体凝聚力较强C.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D.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20.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 D)201A.协作 B.回避 C.迁就 D.折衷22.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只在行为上与其它人保持一致,而在信仰上没有改变原有观点的现象称为( B)180A.组织行为 B.顺从行为 C.从众行为 D.规范行为23.群体凝聚力包括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 A)187A.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 B.组织之间的吸引力C.群体之间的吸引力 D.组织与群体之间的吸引力15.“口服心不服”的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

30、出于( B)181A.知觉的歪曲 B.行为的歪曲 C.判断的歪曲 D.情感的歪曲16.成功地激发了功能正常冲突的组织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C)206A.奖励持异议者 B.惩罚冲突回避者C.奖励持异议者而惩罚冲突回避者 D.奖励冲突回避者而惩罚持异议者15.“规范分析法”作为改进群体工作效率工具的优点是( C)179A.对人不对事 B.对人又对事 C.对事不对人 D.既不对人也不对事16.行为科学对冲突的看法是( B)193A.冲突等同于暴力、破坏、无理取闹 B.冲突并非完全是坏事C.冲突是一件好事 D.冲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23.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 D)187A.向心力 B.协作力 C.合作

31、力 D.内聚力25.冲突的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潜在对立阶段、认知与个性化阶段、行为意向阶段、行为阶段和( B)195A.人际交往阶段 B.结果阶段 C.行为冲突阶段 D.行为矛盾阶段18.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叫( A)175A.群体规范 B.工作制度 C.群体纪律 D.群体压力19.一个人接受多数人的意见,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采取与群体保持一致的措施的做法是( C)185A.反从众 B.独立 C.集体主义自决 D.顺从16.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 B)201A.协作 B.折衷 C.迁就 D.回避第九

32、章17.在沟通的过程中,把信息源的想法、意图转换成媒体易于传送的信息是( )A沟通解码 反馈 编码 18.美国的组织行为学家戴尔通过实验比较研究,认为效果最好的沟通方式是( )A口头与书面沟通的混合方式 口头沟通的方式 书面沟通的方式 书面直接沟通的方式 19.下级对某个上级领导有好感,这位领导的指示、要求,就很容易为下属接受和执行;反之,如果下级对某个上级领导有反感,这位领导的指示、要求、建议等等,往往会打折扣。这种沟通障碍是( )A心理因素引起的障碍 知觉的选择性障碍 语义上的障碍 知识经验水平的限制 21.只进行与工作相关的信息沟通的是( A)214A.正式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单向

33、沟通 D.双向沟通25.导致冲突的潜在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个人因素和不良的( C)196A.交往 B.行为 C.沟通 D.组织14.信息从接受者返回信息源的过程称为( D)211A.编码 B.传输 C.解码 D.反馈16.决策的基础是( B)212A.组织的设置 B.信息的沟通 C.人员的配备 D.财力的保证17.在下列沟通通道中,通道丰富性得分最高的是( C)221A.电话 B.备忘录 C.面对面的交谈 D.广告、公告18.传递信息的媒介物被称为( A)211A.通道 B.载体 C.信息源 D.信息工具17.工具式沟通的主要目的是( C)213A.发布命令 B.满足精神需求 C.传达情报 D.

34、确定与对方的人际关系18.正式沟通网络一般是( D)214A.间接的 B.直接的 C.平行的 D.垂直的26.在信息沟通的流程中,发出信息的主体称为( D)211A.活动源 B.交流源 C.接收源 D.信息源27.按信息沟通是否有地位转移分类,信息沟通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 A)215A.双向沟通 B.交叉沟通 C.多向沟通 D.交互沟通20.一般说来,传递重要的、需要长期保存的信息时,宜选用的沟通方式是( B)218A.口头沟通 B.书面沟通 C.语言沟通 D.非语言沟通21.经过信息源编码的物理产品叫( C)211A.通道 B.解码 C.信息 D.编码17.在群体或组织中,信息的自上而下的沟

35、通叫做( D)214A.平行沟通 B.垂直沟通 C.上行沟通 D.下行沟通18.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和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被称为( B)210A.人际交往 B.信息沟通 C.群体交往 D.人际协作第十章22.参照测量法测量的对象是( B)251A.人际交往频率 B.人际交往动机C.人际关系中的相关关系 D.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28.社会心理学把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称为( A)228A.人际关系 B.社会关系 C.行为关系 D.组织关系32.人类学家霍尔认为,人们接触的距离在一英尺半到四英尺之间,如朋

36、友、邻居、同事间的接触属于人际关系( C)251A.社交区 B.亲密区 C.熟人区 D.接近区33.改善人际关系的六种常用方法,包括心理吸引法、深层了解法、中和互补法、求同存异法、排难解纷法和( A)255A.感情投资法 B.需要互补法 C.金钱刺激法 D.社会调查法17.管理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是组织环境中人与之间的( C)228A.心理关系 B.行为关系 C.交往和联系 D.竞争与合作18.对对方和自己不同之处进行知觉是( A)242A.认异现象 B.离异倾向 C.认同现象 D.趋向倾向19.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是( A)243A.互需 B.互酬 C.互利 D.互助19.一般说来,人际交往

37、可以分成四个层次,其中最深层的是( C)244A.感情交往 B.礼仪交往 C.思想交往 D.功利交往19.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吸引的“磁力”核心是( C)240A.互利互惠 B.共同语言 C.真、善、美 D.名、利、权20.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子女排行和合群之间的关系为( B)254A.没规律性的关系B.排行越高,合群倾向越强;排行越低,合群倾向越差C.排行越高,合群倾向越差;排行越低,合群倾向越强D.排行中间的子女合群倾向最强22.建立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是( A)243A.互需 B.互助 C.互爱 D.互酬23.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表现为( B)236A.短期的人际关系易于影响个人的基本态

38、度B.长期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是持久深入的,并且彼此相互依赖C.不同的社会角色,不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影响D.公务关系和私人关系难以结合起来,共同影响人的行为19.建立和发展友谊关系最主要、最基本的条件是( D)237A.需求互补 B.良好的第一印象C.频繁的交往接触 D.在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的一致性20.根据勒温的群体动力学理论,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 C)232A.稳定不变的 B.相互独立个性化的C.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 D.变幻莫测的第十一章22.领导者按照决策及其实施计划组织人力、财力、物力,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实现管理目标的能力是( )A决策能力 用人能力 组织能力 社交能力 23.20世纪60年代以后,影响领导有效性的研究使之转入“情景理论”阶段的理论是( )A权变理论 行为理论 品质理论 生命周期论 24.主要特征为领导者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领导决策方式是( )A参与式的领导决策 集权式的领导决策放权式的领导决策 综合性的领导决策20.经济、政治、法律、伦理等人际关系是( )A正式的社会性人际关系 自然性人际关系 正式的人际关系 社会性人际关系 21.“同声相应,同气相投”反映的人际关系的基本规律是( )A互需互酬规律 吸引接近规律 趋同离异规律 交互中和规律 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