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_第1页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_第2页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_第3页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_第4页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YD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YD5111-201X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nSpecificationforWCDMADigitalCellular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Engineering(讨论稿)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工程建设行业标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DesignSpecificationforWCDMAigitalCellular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EngineeringYD5111-201X主管部门:工业

2、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施行日期:20XX年X月X日XXXX出版社20XX北京关于发布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的通知信部规201X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现将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编号:YD5011-201X)发布,自201X年X月X日起实行。原2GHz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编号YD/T5111-2009)同时废止。本规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负责解释、监督执行。本规范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

3、信息化部二0一X年x月x日本规范是根据工信部关于安排2011年通信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工信厅通201166号)的要求制定的。本规范主要包括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网络设计的一般要求、核心网电路域网络设计、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设计、无线网网络设计、中继线路、信令和接口设计要求、编号方式、计费与网管、同步要求、局址和站址选择、设备安装工艺要求、绿色节能与共建共享等内容。文中用黑体字标注的1.0.7、1.0.8、4.5.1-2条款内容,为强制执行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负责解释、监督执行。规范在使用过程中,如有需要补充或修改的内容,请与通信发展司联系,并将补充或修

4、改意见寄通信发展司(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13号,邮编:100804)原主编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修订主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耿玉波、孟丽、何晓峰、陈威嵬、卢红波修订参编单位:辽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李素智、史煜玲、常鹤、高金龙、林朝辉、王佳、谢强、曹民科、季智红编写说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设计规范是对YD/T5111-20092GHzW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的修订和补充。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充分征求国内有关专家意见,同时根据技术演

5、进和新技术标准的颁布以及运营商的工程实践,对原规范加以补充完善和修改。本规范对WCDMA网的网络架构、网络组织、中继接口、信令方式、编号和IP地址、网络安全、站址选择等内容进行规范,主要修订内容如下:1 .补充了核心网网元设置、池组化组网方式、承载方式、IP地址等相关的设计要求。2 .补充了无线网络引入HSPA+后的相关设计要求。3 .补充了中继接口要求。4 .补充了中继、信令和IP带宽计算。5 .补充了节能、环保与资源共享相关要求。6 .修订了原规范中不再适用的要求和参数。7 .规范结构进行了优化,原服务质量指标后移至第六章,改为无线网络服务质量指标;原5.7节网络安全后移至10.4节。1总

6、则12术语和符号23网络设计的一般要求44核心网电路域网络设计74.1 电路域网络结构74.2 电路域节点设置74.3 电路域网络组织94.4 七号信令网104.5 与其它网络的互通105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设计1.15.1 分组域网络结构1.15.2 分组域节点设置1.15.3 分组域网络组织126无线网网络设计146.1 一般原则146.2 无线网服务质量指标146.3 无线网网络覆盖设计146.4 无线网网络容量设计166.5 天馈线设计176.6 RNC分区、LAC区及RAC区设计176.7 引入HSPA和HSPA+时的无线网络设计186.8 频道配置和扰码规划196.9 系统间干扰协调1

7、97中继接口要求和信令方式207.1 电路域中继接口要求207.2 分组域中继接口要求207.3 无线网相关接口要求207.4 信令方式218.中继、信令及IP带宽计算228.1 业务模型228.2 TDM中继计算238.3 IP带宽计算239编号和IP地址249.1 电路域编号方式249.2 分组域编号方式269.3 IP地址分配2610计费、网管与网络安全2710.1 电路域计费要求2710.2 分组域计费要求2710.3 网管要求2710.4 网络安全2711同步要求2911.1 时钟同步方式2911.2 时间同步方式2912局址和站址选择3112.1 核心网局址选择3112.2 无线网

8、站址选择3113设备安装工艺要求3313.1 核心网机房工艺要求3313.2 无线基站机房工艺要求3313.3 天馈线安装工艺要求3413.4 桅杆(抱杆)及铁塔设计要求3514绿色节能、环保及资源共享3714.1 绿色节能设计要求3714.2 环境保护3714.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37附录A本规定用词说明38条文说明39修改、补充内容一览表iii1总则1.0.1本规范适用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WCDMA工程的设计,其它移动通信网的工程设计可参照执行,具网路组织、使用频段等按相关规定执行。1.0.2电信基本建设中涉及国防安全的内容,应执行国家相关规定。1.0.3工程设计必须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政

9、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国家相关技术体制及技术标准,同时应密切结合我国通信发展的实际,合理利用频率资源。1.0.4本规范的编制中,无线网充分考虑了HSPA的技术和组网特点,本规范不包含业务平台的详细设计内容。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演进,将对本规范进行相应的修订和补充。1.0.5在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调查和预测用户需求及运营维护需要,充分考虑移动数据业务对网络结构、容量及服务质量的影响,不断修正和完善数据业务模型,合理配置网络资源,适应用户不断增长和业务发展的需要。1.0.6工程设计应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和法规规定,满足节约土地、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和景观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

10、设施,实现共建共享。1.0.7工程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必须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1.0.8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主要电信设备必须经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1.0.9本规范与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相矛盾时,应按国家标准、规范的相关规定办理。1.0.10在特殊条件下,执行本规定中的个别条款有困难时,设计中应充分论述理由,提出采取措施的报告,呈主管部门审批。2术语和符号英文缩写英文名称中文名称APNAccessPointName接入点名AUCAuthenticationCenter鉴权中心BGBorderGateway边界网关BLERBlockE

11、rrorRate误块率BITSBuildingIntegratedTiming(Supply)System大楼综合定时(供给)系统CAPCAMELApplicationPartCAMEL应用部分CGChargingGateway计费网关CICellIdentity小区识别号CMNCallMediationNode呼叫协调节点CNCoreNetwork核心网CSCircuitSwitching电路交换DNSDomainNameServer域名服务器DPCDestinationPointCode目的点编码GCIGlobalCellIdentity全球小区识别码GGSNCatewayGRPSSupp

12、ortNode网关GPRS支持节点GMSCGatewayMobileSwitchingCenter移动关口局GMSCServerGatewayMobileSwitchingCenterServerGMSC服务器GMGWGatewayMediaGate-Way关口媒体网关GTGlobalTitle全局码HLRHomeLocation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HONHandoverNumber切换号码HSPAHighSpeedPacketAccess高速分组接入HSDPAHighSpeedDownlinkPacketAccess高西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UPAHighSpeedUplinkPac

13、ketAccess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HSTPHighSignalingTransferPoint高级信令转接点IMSIInternationalMobileSubscriberIdentity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APIntelligentNetworkApplicationPart智能网应用部分LACLocationAreaCode位置区域代码LAILocationAreaIdentity位置区标识LSTPLowSignalingTransferPoint低级信令转接点MCCMobileCountryCode移动国家号码MGWMediaGate-Way媒体网关MNCMobileNetwor

14、kCode移动网号MSCMobileSwitchCenter移动业方交换中心MSCServerMobileSwitchCenterServerMSC服务器MSINMobileSubscriberIdentification移动用户识别码NumberMSISDNMobileSubscriberISDNNumber移动用户ISDN号码MSRNMobileStationRoamingNumber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TPMessageTransferPart消息传递部分P-TMSIPacket-TemporaryMobileSubscriberIdentity分组临时移动用户识别PDNPacketDat

15、aNetwork分组数据网PSPacketSwitching分组交换RACRoutingAreaCode路由区域码RAIRoutingAreaIdentity路由区标识RNCRadioNetworkController无线网络控制器SCCPSignalingConnectionControlPart信号连接控制部分SGSNServingGPRSSupportNode服务GPRS支持节点SMSCShortMessageServiceCenter短消息业务中心STPSignalingTransferPoint信令转接点TMSCTandemMSC汇接移动交换中心TMSCServerTandemMSC

16、ServerTMSC服务器TMSITemporaryMobileSubscriberIdentity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UARFCNUTRAAbsoluteRadioFrequencyUTRA绝对无线频率信道ChannelNumber号UEUserequipment用户终端设备USIMUniversalSubsciberIdentityModule全球用户识别模块UTRAUniversalTelecommunicationRadioAccess全球电信尢线接入UTRANUMTSTerrestrialRadioAccessNetwork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VLRVisitLocationRegi

17、ster拜访位置寄存器3网络设计的一般要求3.0.1WCDMA系统结构包括终端、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和核心网系统(CN)系统结构见图3.0.1所示。图中实线:支持用户业务的接口虚线:支持信令的接口图3.0.1WCDMA网络结构图1 .终端设备包括移动设备和用户识别模块;2 .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包括基站(Node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3 .核心网CN采用3GPPR4版本架构,2G/3G网络共用,包括电路交换网络(CS,以下简称电路域)和分组交换网络(PS,以下简称分组域)。其中电路域设备包括MSC服务器(MSCServer)、GMSC服务器(GMSCServer)、媒体网

18、关(MGW)、信令网关(SG)、拜访位置寄存器(VLR)、归属位置寄存器(HLR)、鉴权中心(AuC)等;分组域设备包括服务GPRS支持节点(SGSN)、网关GPRS支持节点(GGSN)、计费网关(CG)、边界网关(BG)和域名服务器(DNS)等。3.0.2WCDMA系统的接口包括以下内容:1 .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接口包括:终端与网络之间的无线接口Uu接口、NodeB与RNC之间的Iub接口、RNC之间的Iur接口、RNC与核心网之间的Iu接口(包括面向核心网电路域的Iu-CS接口和面向核心网分组域的Iu-PS接口);2 .核心网CN内电路域主要接口包括:(G)MSCServer之间的N

19、c接口、(G)MSCServer与MGW之间的Mc接口、MGW之间的Nb接口,其它MAP接口与GSM网络相同;3 .核心网CN内分组域主要接口包括:GSN之间为Gn接口、不同PLMN的GSN之间的接口为Gp接口、GGSN与PDN之间为Gi接口、SGSN与HLR之间的Gr接口、GSN与CG之间的接口为Ga接口等。3.0.3WCDMA网工程设计应遵循下列要求:1 .遵循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技术要求和规范;2 .适应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用户及业务分布不均匀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建设原则;3 .适应各电信业务经营者企业发展、业务发展和网络发展战略及发展规模,并考虑网络的可持续发展;4 .保证和其它网

20、络的互联互通;5 .建网要经济合理,结构清晰;6 .在充分进行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最终方案;7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坚持多运营商共建共享原则,减少重复建设,降低建设运营成本。3.0.4WCDMA网网络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 .核心网电路域网络设计;2 .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设计;3 .无线网网络设计;4 .中继接口和信令方式;5 .编号计划与IP地址分配方式;6 .计费、网管和网络安全;7 .同步方式;8 .局、站址选择;9 .设备安装及工艺要求;10 .共建共享、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4核心网电路域网络设计4.1 电路域网络结构4.1.1 WCDMA系统核心网电路域宜划分为移动业务本地网、省

21、内网及全国网三级结构。1 .移动业务本地网的范围原则上与固定本地电话网(PSTN)的范围一致。2 .省内网由省内多个移动业务本地网组成,省际网则由各省网组成。3 .可根据组网需要,将全国划分为多个业务汇接区,各汇接区内选择一个省会城市为大区中心城市。4.1.2 国际通信网与国内网是彼此相互独立的,通过国际出入口交换系统可实现彼此的互通。4.2 电路域节点设置4.2.1 WCDMA网络中应设置的电路域节点包括:(G)MSCServer、VLR、(G)MGW、SG、GMSC、HLR、AuC、CMN、TMSC、TMSCSERVER等。4.2.2 MSCServer、VLR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22、MSCServer宜采用集中设置的方式。多个业务量较小的本地网可共用1套MSCServer,应集中设置在技术和维护力量较强、传输资源较好、IP承载网骨干节点所在的省会或业务量较大的城市。2. MSCServer应与VLR综合设置。MSCServer应具备智能网业务交换点(SSP)的功能。3. MSCServer宜考虑安全备份机制。单个MSCServer容量较大时,应采取必要的容灾措施。4. MSCServer的容量配置应按满足所辖业务区内本地用户及漫游入用户的业务需求,处理能力应考虑相应的预留。5.宜保证同一MSCServer下的2G和3G无线区域同覆盖。4.2.3 MGW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3、:1. MGW宜根据业务量情况,分散设置在有需求的各个本地网,WCDMA网络建设初期也可以几个本地网合设,随着业务量的发展逐步增加MGW的数量。72. MGW应设置在传输及IP承载网络资源丰富的局址。3. MGW应考虑与RNC同局址。4.2.4 SG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SG宜与MSCServer或MGW合设。2.网中需设置独立的SG时,应成对设置。1.1.5 GMSC(或GMSCServer+GMGW)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对于电信业务经营者现网中已经建设有关口局的情况,GMSC可以与现网的关口局共用;对于电信业务经营者现网中没有关口局的情况,宜新建关口局,且采用软交换设备。2 .

24、GMSCServer宜以本地网为单位设置,多个业务量较小的本地网可共用1套GMSCServer。应设置在传输资源良好、IP承载网骨干节点所在的省会或业务量较大的城市。3 .GMSC(GMSCServer)宜成对设置,且均应具备智能网业务交换点(SSP)的功能。4 .GMGW宜以本地网为单位设置,应设置在与其它电信业务经营者问传输条件良好的局址。1.1.6 HLR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HLR应与AUC综合设置,宜采用大容量设备;2 .一个本地网内根据用户规模可设一个或若干个HLR,也可以几个用户数量较少的本地网合设一个HLR。3 .HLR应考虑合理的容灾备份机制。1.1.7 CMN的设置应

25、遵循以下原则:1 .软交换核心网网络规模较大时,应在网中设置CMN节点转接不同(G)MSCServer间的BICC信令消息;2 .网络建设初期CMN设备可按大区设置,随着业务量的发展可增加CMN的数量,宜按省设置;3 .CMN应设置在IP承载网络资源丰富的局址,且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可靠性。4 .CMN节点宜成对设置,宜与TMSCServer综合设置。1.1.8 TMSC(或TMSCServer+TMGW)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电信业务经营者现网有TMSC(或TMSCServer+TMGW)设备时,可以利用现网设备转接话务;2. 新建长途汇接网宜采用软交换设备,不再考虑建设TDM设备;3

26、. TMSCServer宜以大区为单位设置,随着业务量的发展宜以省为单位设置,宜设置在省会城市;4. TMG宜以省为单位设置,应设置在传输资源良好、IP承载网骨干节点所在的省会或业务量较大的城市;5. TMSCSevrer、TMG设备应成对设置,采用负荷分担方式承载业务;6. TDM长途汇接网和软交换长途汇接网宜按照比例负荷分担WCDMA网长途话务。1.1.9 STP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省内可根据信令业务量分等级设置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和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2 .STP设备应尽量利用现网STP设备,需要新建时应成对设置,并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局址。STP的设置应遵循YD/T5

27、094-2005«NO.7信令网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4.3 电路域网络组织4.3.1 WCDMA核心网电路域内,MSCServer、MGW与BSC/RNC问A接口/Iu接口、(G)MSCServer与(G)MSCServer间的Nc接口(BICC信令)、(G)MGW与(G)MGW间的Nb(话音数据)接口优选IP承载。当不支持IP方式时,可采用TDM承载。4.3.2 WCDMA核心网电路域内,(G)MSCServer与(G)MGW之间Mc接口应采用IP承载。4.3.3 核心网内采用IP承载方式时,网络组织应遵循以下原则:1. Nc接口宜采用平面和等级混合组网方式,其中省内网元问宜

28、平面组网;省际网元问宜等级组网,BICC信令消息可通过CMN转接;2. Nb接口宜采用平面组网方式,省内及省际网元间均通过IP承载网直接互通;93. IP承载网应选用专用承载网,并为信令消息设置专用的VPN;4. (G)MSCServer、MGW、CMN、TMSCServer、TMG宜通过CE设备接入IP专用承载网。4.3.4 核心网内采用TDM承载时,网络组织宜应遵循YD/T5104-2012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900/1800MHZTDMA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4.3.5 网中引入MSCPOOL组网时,应遵循以下要求:1. MSCPool组网应首先实现Nb、Nc和Mc接口IP化。2. 组

29、成MSCPool的MSCServer节点数量不宜小于3台。3. MSCPool宜在本地网范围内建设。4. MSCPool组网的冗余配置应该能满足容量最大的MSCServer退服后,MSCPool内其余MSCServer能够接管该MSCServer所承载的业务。5. MSCPool间不宜重叠组网。6. MSCPool池区规划时,宜尽量保持池内位置区在覆盖上的成片连续分布。7. 宜结合具体的设备支持情况以及网络规模,选择合适的组网架构。NNSF功能可以在MGW侧实现,也可以在接入网侧网元RNC中实现。同一个MSCPool内不宜同时使用MGW代理NNSF和BSC/RNC代理NNSF两种方式。4.4

30、七号信令网4.4.1 WCDMA网七号信令网网络组织遵循YD/T5094-2005No.7信令网工程设计规范。核心网网元均作为信令点(SP)接入七号信令网。4.4.2 信令点问、信令点与信令转接点、信令转接点间的信令承载方式可采用TDM或IP承载方式。4.5 与其它网络的互通4.5.1 电路域网间互通应符合以下要求:1 .与本电信业务经营者其他业务网互通时,每个本地网内的关口局应与同本地网内本电信业务经营者其它业务网的关口局直接相连,且采用近端入网的方式。2 .与其它电信业务经营者网络互通时,每个本地网内的关口局应与其它电信业务经营者网络的关口局直接相连。105核心网分组域网络设计5.1 分组

31、域网络结构5.1.1 WCDMA系统核心网分组域宜划分为省网和全国骨干网二级结构。1 .省网负责向用户提供分组数据接入业务;2 .全国骨干网负责为同一电信业务经营者分组网省网间、及不同电信业务经营者分组网网间互连提供通道。5.2 分组域节点设置5.2.1 WCDMA网络中应设置的分组域节点包括:SGSN、GGSN、CG、BG及DNS等,与电路域共用HLR。5.2.2 SGSN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SGSN应同时支持2GGPRS和WCDMA接入。2. SGSN应设置在业务需求较大的本地网内,业务需求较小的本地网宜合设SGSN。在同一本地网内,根据用户发展情况可设一个或若干个SGSN,当设置

32、多个SGSN时,应分不同局址设置。3. SGSN应选用大容量、高处理能力的设备,其容量应能满足所辖区域内本地用户和漫游用户业务处理和数据存储的需求,设备处理能力宜考虑适当的冗余。5.2.3 省网GGSN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GGSN的设置方案应综合考虑容量、安全性、传输条件以及接入的业务等因素。每个省网至少设置一个GGSN,根据业务量发展的需要,可适时增加GGSN设备的数量。对同一种业务设置了多个GGSN时,应设计为负荷分担的关系。2. GGSN宜设置在省会城市或业务量大且有外部数据网出口的本地网。3. GGSN应选用高可靠性、大容量、高处理能力的设备,设备处理能力宜考虑适当的冗余。5.

33、2.4 骨干GGSN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骨干GGSN宜设置在具有网间互联点且有IP承载网骨干节点的城市内。应根据网间漫游业务量的大小采用与所在城市内的省网GGSN综合设置或独立设置11的方式。2 .骨干GGSN应成对设置,成对GGSN间互为备份。5.2.5 CG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CG宜采用独立设置的方式,且应成对设置;2 .独立设置的CG应选用高处理能力的设备。5.2.6 BG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BG宜设置在具有网间互联点且有IP承载网骨干节点的城市内,采用独立设置的方式,应成对设置,互为备份;2.BG应选用高处理能力设备。5.2.7省网和骨干DNS的设置遵循以下原则:

34、1 .在设置有SGSN的省内,宜设置省网DNS,为了保证网络安全性,DNS应成对设置。2 .骨干DNS应设置在IP承载网的骨干节点所在城市,并应根据漫游业务量的大小,采用与该城市省网DNS合设或独立设置的方式。5.3分组域网络组织5.3.1 RNC与SGSN之间的Iu_PS接口可通过专线或IP承载网连接。5.3.2 核心网内节点间的互连应遵循以下原则:1 .分组域设备承载在IP网上,可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实际情况选择IP专网或公网作为分组域的承载网。2.SGSN、GGSN、DNS、BG应根据IP承载网的网络组织原则连至相应的设备来实现互通。当上述设备处于同一局址时,也可以通过局域网互通3.SG

35、SN、GGSN与独立设置的CG间可通过IP网互连或通过数据专线互连。5.3.3 分组域SGSN、GGSN宜采用准直联方式和与之有信令关系的信令点问互连。5.3.4 分组域应根据外部应用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网络组织方式,实现互联。可以选择的组织方式包括:专线直连方式、基于公网隧道方式等。5.3.5 路由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 .用户在归属PLMN网络中使用分组数据业务时,有以下三种路由方式:1)用户在归属省发起的业务,由归属SGSN经归属GGSN送至外部数据网;2)用户漫游至拜访省且使用通用APN业务时,由拜访省SGSN经拜访省或12归属省GGSN送至外部数据网;3)用户漫游至拜访省且使用区域性

36、APN业务时,由拜访SGSN经归属GGSN送至外部数据网。2 .用户在拜访PLMN网络中使用分组数据业务时,有以下两种路由方式:1)由拜访PLMN中的SGSN、GGSN将业务送至外部数据网;2)由拜访PLMN中的SGSN将业务经双方的BG送回至归属PLMN中的省网GGSN或骨干GGSN再至外部数据网。5.3.6 分组域引入SGSNPOOL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SGSNPOOL宜在Gb/IuPS接口IP承载的前提下引入,以省为单位组建,宜在下述地区引入SGSNPOOLo1)数据业务潮汐效应明显、网络忙时话务分布不均衡的地区,节假日和平日话务容量差异较大的区域。2)局间切换多、信令负荷高的区域,

37、无线覆盖不连续并且2G/3G互操作频繁的区域。3)大型集会等网络实时容灾要求高的区域,以及单局点容量较大的地区。2. 2G、3G网络应采用融合组POOL的方式,单个SGSNPOOL中节点数量宜不小于3台。3. NNSF(非接入层节点选择功能)节点宜设置在BSC/RNC上。5.3.7 分组域网间互连应遵循以下原则:1 .分组域通过BG与其它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分组域互连。2 .双方BG可以通过专线相连,也可通过IP网采用VPN方式互连。136无线网网络设计6.1 一般原则6.1.1 无线网设计应满足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服务区的覆盖、质量和用户容量的要求。6.1.2 无线网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在技术方案和

38、投资经济效益两方面的合理性。6.1.3 无线网设计应具有前瞻性,应考虑网络的质量和稳定性,避免后期工程对无线网进行大幅度的调整。6.2 无线网服务质量指标6.2.1 无线可通率应满足覆盖区内的移动台在90%的位置,99%的时间可以接入网络。6.2.2 不考虑区内无线可通率的影响,无线电路信道的呼损率应不大于5%,在话务密度高的地区应不大于2%。当考虑可通率时,实际呼损率可用式(6.2.2)计算:实际呼损率=1-(1-r%)xFu(6.2.2)式中:Fu表示无线可通率;r%表示无线信道呼损率。6.2.3 各类业务目标BLER宜符合以下要求:1 .话音:1%2 .CS64K数据:0.3%3 .PS

39、数据:10%4 .其他业务指标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确定。6.2.4 WCDMA小区边缘速率宜符合以下要求:1 .提供下行CS64kbps吞吐速率;对于业务量稀少区域,小区边缘接入速率至少应满足CS12.2kbps;2 .在HSDPA或HSPA+覆盖的小区边缘,宜提供不低于128kbps的下行速率连接。6.3 无线网网络覆盖设计6.3.1 无线覆盖区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41 .网络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技术体制的规定;2 .覆盖移动通信网的目标服务区;3 .兼顾网络利用率与通信质量的平衡;4 .控制导频污染;5 .设置合理切换区。6.3.2 无线覆盖区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按蜂窝结构规则进行设计;2

40、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3 .综合考虑业务的多样性;4 .设置合理的网络负荷;5 .室内外覆盖统一考虑,协调建设。6.3.3 无线覆盖区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1 .分析网络现状,总结网络覆盖、质量等问题;2 .确定移动通信网的目标覆盖区及网络容量、覆盖、质量的要求;3 .结合现有业务分布,预测覆盖区内业务分布,确定业务模型;4 .选择传播模型和计算传播损耗;5 .拟制基站初始布局方案;6 .系统仿真,进行覆盖预测和容量测算;7 .确定最终设计方案。6.3.4 在无线覆盖区设计中,应依据满足覆盖需求、减少干扰的原则选择天线类型,并应在工程设计中对基站各小区天线的挂高、方位角和俯仰角进行合理设置。6.

41、3.5 对于不易布置宏蜂窝基站的局部地区、基站区内的盲区或为了增加系统容量,可采用分布式基站、室外型小基站、直放站、微蜂窝、室内覆盖系统、塔顶放大器等多种方式来满足覆盖或容量需求。工程建设中应结合各类区域的实际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技术手段,综合考虑解决室外、室内的覆盖问题。6.3.6 对于高速铁路、动车组和客运专线等交通干线,应充分考虑地形、车速和车体损耗等因素,确保车厢内用户的业务需求。6.3.7 对NodeB设置时,应合理设置功率配比。6.3.8 对于已建有GSM网络,宜考虑以下问题:151 .GSM系统与WCDMA系统的协同发展;2 .在WCDMA覆盖区内,应保证连续覆盖,避免与GSM网络

42、的频繁切换。3 .WCDMA网络与GSM网络的切换边界,应设置在话务量、数据流量、切换量较小的地区。4 .应制定GSM/WCDMA互操作规则,合理建设WCDMA网络。6.3.9 在省界地带,除了应进行扰码分配的协调外,还应针对边界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做好邻边地带无线覆盖区控制的设计,使得无线覆盖区和行政区划尽量保持一致。为避免省际边界和室内外覆盖扰码规划冲突,应为省际边界基站和室内覆盖站点预留一定的扰码资源。6.3.10 在国界地带,无线覆盖区的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签署的两国无线电协调双边协议,在没有签署双边协议的地带,应针对边界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做好邻边地带无线覆盖区控

43、制的设计。6.4无线网网络容量设计6.4.1 无线网网络容量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网络容量应根据工程满足期的业务需求配置,考虑现实性与可持续发展性。既要满足当期工程要求,又要兼顾今后的发展;2应结合基站负载、业务种类、业务质量要求、上下行数据流量等多种因素确定单基站的容量;3 .WCDMA无线网络容量资源包括:功率、CE(ChannelElement)和HSDPA码字三个方面,各方面都有可能成为容量瓶颈,都需要在基站容量配置中进行考虑;4 .网络容量设计以该区域实际业务比例和业务密度为基础,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5 .新建及扩容无线网络应对覆盖区内的业务密度进行调查和预测,得出今后

44、一定时期内业务密度分布的预测结果,作为网络建设的依据。1.1.2 可采用下列方法来扩充无线网容量:1 .增加CE配置;2 .增力口HSDPA码字;3 .提高功放功率;164 .增加新的载波;5 .进行小区分裂,增加新的基站或小区;6 .采用微蜂窝和微微蜂窝。在设计中应对以上方法做出技术上及经济上的比较,提出扩容的方案。1.1.3 在多载波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优化硬切换以减少掉话,避免使高话务小区成为硬切换发生的边界小区;2 .应避免多载波基站孤立设置,增加载波时宜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连续覆盖以减少硬切换;3 .合理设置多载波区域驻留和接入策略,确保各载波业务承载、网络负荷均衡。6.4.4确

45、定WCDMA无线网络容量目标、用户模型时,应分别按话务量和数据流量,并结合不同业务的不均衡系数、波动系数等因素综合取定。6.5 天馈线设计6.5.1 基站天线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 .应根据基站扇区的数量、话务密度、覆盖要求,合理选择天线的半功率角及增益。2 .在城市区域,宜采用预置电下倾双极化天线,在郊区、农村等区域宜采用预置电下倾天线(双极化、空分天线均可),在偏远地区宜采用空间分集天线。6.5.2 基站天线挂高应遵循以下原则:1 .天线挂高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覆盖区内建筑物高度、周围站距、干扰环境等因素。2 .在密集城区,天线挂高应根据目标覆盖区域合理选择,避免越区覆盖。6.5.3 应根据

46、服务小区主要覆盖的目标业务区设置天线方向角及下倾角,同时要考虑地形或建筑物影响,减小对其他基站的干扰,合理控制切换区域。6.5.4 应根据天线和基站设备之间的距离,在工程可实施的原则下,选择损耗较小且比较经济的馈线。6.6 RNC分区、LAC区及RAC区设计6.6.1 RNC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1 .每个RNC所控制的NodeB在地理位置上应相对集中,尽可能避免出现与17其它RNC控制的NodeB在地理上交错分布的现象;2 .应综合考虑业务量和信令量负荷,合理规划RNC管辖区域;尽量使各个RNC所控制的小区数量和业务量均衡分布;3 .应尽量使RNC间切换区域避开用户密集区和活动频繁区;4 .G

47、SM和WCDMA共核心网时,RNC分区应结合BSC分区情况设置,提高系统间切换成功率;5 .考虑到未来的容量增长,RNC在中继接口和处理能力等方面应做到部分冗余。6.6.2 LAC区和RAC区的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应利用移动用户的地理分布和行为进行区域划分;2 .LAC区和RAC区的边界不应放在业务量较高的区域;3 .应根据话务量考虑LAC区的设置,根据数据量考虑RAC区的设置;4 .网络建设初期LAC区/RAC区以RNC为单位划分,后期随着业务量提高进行细分。5 .网络建设初期LAC区和RAC区可设置为相同区域,在网络开通后根据寻呼信道的负荷等实际情况调整两者间的关系。6.7 引入HS

48、PA和HSPA+时的无线网络设计6.7.1 HSPA可采用与R99共载频,也可采用独立载频方式进行组网。6.7.2 HSPA覆盖可结合工程的具体条件选取以下方式:1. HSPA区域连续覆盖;2. HSPA区域部分覆盖。6.7.3 HSPA功率设置可结合工程的具体条件选取以下方式:1. HSPA静态功率资源分配;2. HSPA动态功率资源分配。6.7.4 在数据热点区域可根据用户需求将HSPA升级为HSPA+,初期宜采用与R99共载频方式进行组网,后期可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6.7.5 HSPA+覆盖初期可选择在有需求的室内覆盖系统中引入,对于室外热点区域宜选择连续覆盖的方式引入。1

49、86.8 频道配置和扰码规划6.8.1 WCDMA工作频段应符合以下要求:1. 192A1980MHz:上行链路(UE发射,NodeB接收);2. 2110-2170MHz:下行链路(NodeB发射,UE接收)。6.8.2 频道配置方式符合UTRA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号(UARFCN)的规定。6.8.3 频道安排应符合以下要求:1 .频道间隔为5MHz,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调整以优化性能;2 .频道栅度为200kHz,即中心频率应是200kHz的整数倍。6.8.4 扰码规划应符合以下要求:1 .应根据小区分布和无线环境合理规划扰码;2 .扰码共分512组,每组包括1个主扰码、15个辅扰码。网络中有重

50、叠覆盖的小区不应拥有相同的扰码组;3 .对于扰码的分配,应充分考虑实际规划小区覆盖大小,结合地域的实际情况考虑主扰码的复用距离;4 .为避免省际边界和室内外覆盖扰码规划冲突导致干扰,应为省际边界基站和室内覆盖站点预留一定的扰码资源;5 .应为网络协调和扩容预留扰码资源。6.9 系统间干扰协调6.9.1 工程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与其他各电信业务经营者无线网络的干扰协调,除了考虑必要的保护频带外,工程设计中还可合理利用地形地物、空间隔离、天线方向去耦或加装滤波器来满足隔离度要求。6.9.2 WCDMA系统的邻道泄露抑制比应满足WCDMA设备规范要求。6.9.3 系统问干扰主要包括杂散干扰、阻塞干扰

51、和互调干扰,工程设计中应对产生干扰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以减少干扰。WCDMA系统与其它移动通信系统间的干扰隔离指标,要满足YD/T2164.1-2010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技术要求第1部分:钢塔架的相关要求。197中继接口要求和信令方式7.1 电路域中继接口要求7.1.1 Mc接口应采用基于IP的FE或GE接口。7.1.2 Nc、Nb接口优选采用FE、GE接口,在不具备条件时,也可采用基于TDM的E1或STM-1接口。7.1.3 (G)MSCServer、MGW/SG与STP间的接口在不具备IP承载条件时宜采用基于TDM的E1接口,在条件具备时,可采用基于IP的接口。

52、7.1.4 (G)MSCServer、MGW/SG与TMSCServer/TMG间的接口宜采用基于IP的接口;在不具备条件时,也可采用基于TDM的E1或STM-1接口。7.1.5 GMGW与其他通信网关口局之间接口应采用基于TDM的E1接口或STM-1接口。7.1.6 Iu-CS接口可采用基于TDM的STM-1接口,或基于IP的GE接口。具备条件时宜优先采用IP接口。7.2 分组域中继接口要求7.2.1 Iu-Ps、Gn/Gp、Gi、Ga、Goam接口应采用基于IP的FE/GE/10GE接口。7.2.2 Gr接口在不具备IP承载条件时宜采用基于TDM的E1接口,在条件具备时,可采用基于IP的接

53、口。7.2.3 Gs接口为可选接口,在不具备IP承载条件时宜采用基于TDM的E1接口,在条件具备时,可采用基于IP的接口。7.3 无线网相关接口要求7.3.1 Iu接口可采用基于TDM的STM-1接口,或基于IP的GE接口。Iu-CS接口要求见7.1.6,Iu-PS接口要求见721。7.3.2 Iur接口可采用基于TDM的STM-1接口,或基于IP的FE、GE接口。7.3.3 Iub接口可采用基于TDM的E1或STM-1接口,或基于IP的FE、GE接口。7.3.4 Uu接口分为物理层(第1层)、数据链路层(第2层)、网络层(第3层)。WCDMAUu接口具体要求遵循3GPP技术规范。207.4

54、信令方式7.4.1 (G)MSC-Server与(G)MSC-Server之间的信令应优先采用BICC信令协议。7.4.2 (G)MSC-Server与(G)MGW之间的信令应优先采用H.248信令协议。7.4.3 MSC-Server与RNC之间的信令应采用RANAP信令。7.4.4 GMSC-Server、GMGW与其它通信网关口局之间的信令采用七号信令。7.4.5 除上述场合外,有信令关系的各节点间的信令应采用七号信令。7.4.6 核心网分组域内信令方式需符合以下要求:1 .网元之间Gi、Gn、Gp接口采用基于IP的带内信令消息。2 .SGSN、GGSN与HLR间的信令采用七号信令218

55、.中继、信令及IP带宽计算8.1 业务模型8.1.1 工程设计使用的业务模型应根据现网调查、统计数据来取定,并考虑业务特性及业务量的变化趋势等综合因素。8.1.2 电路域业务模型需考虑以下参数:表8.1.2电路域业务模型核心网接口类型名词代号名词解释电路域Nb接口TAMR每用户AMR语音业务忙时话务量AR话音激活比TG.711每用户可视电话业务话务量LU电路利用率BU带宽利用率AMR编码VAMRAMR业务速率TAMR语音业务打包周期语音以太网接口包头开销语音带MPLS的POS接口包头开销语音小带MPLS的POS接口包头开销G.711编码VG.711G.711业务速率为64kbit/sT可视电话业务打包周期可视电话以太网接口包头开销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