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2了解 “说”的特点。3学习借物喻理、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重点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学习方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1、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2、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疏通文意。三、学习过程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
2、句子。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8归纳本文的主题。【自学检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2分)可爱者甚蕃 ( ) 晋陶渊明独爱菊( ) 世人甚爱牡丹(
3、0;)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陶后鲜有闻( )解释“之”水陆草木之花之:
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无丝竹之乱耳之: 何陋之有之: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三按课文填空。1、爱莲说选自 ,作者
5、 ,是 时著名的 家.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
6、种花来写三种人: 、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7、;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8、160;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160;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10、60;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原因是:
11、; 芙蕖教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本文运用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3学习文章合理安排材料、灵活使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4体会作者对荷花的赞美、热爱之情。【作者介绍】李渔(1611约1679),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又字滴凡,号笠翁
12、,又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澹慧居士、湖上笠翁等,时有才子之誉,称李十郎。原籍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生于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县)。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一、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学生听配乐朗读,问第一自然段和第七自然段中“照映”和“埋伏”在哪里?找出总起全文的一句,并回答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可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芙蕖的可人的?(可目、可鼻、可人、可用)本文中哪一段话总结了上文?这一
13、自然段的句子各照应了自然段哪些方面?写作文要做到“顾前者欲其照映,顾后者便于埋伏”,且“节节俱欲想到”。作文如同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它的人只是“陪宾”(陪衬,起衬托作用)。本文中“主脑”为何?“陪宾”为何?、读第二自然段,问“主脑”“可目”一段中写了芙蕖生长的哪几个阶段?把描写芙蕖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词语找出来。把这段中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找出来(如果学生素质较差,可教师读一句,学生找一个)。去掉这些虚词感觉如何?明确:描写荷花各生长阶段丰姿的语言有:“荷钱出水”时的“点缀绿波”、“茎叶既生”时的“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时的“娇姿欲滴”,“花之既谢”后的“亭亭独立”
14、,“与翠叶并擎”。这些词语形象生动,美感较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与推崇,具有领起作用的虚词一共有个,其中“自”、“及”、“迨至”、“及”领起了芙蕖从初生到衰败的各个阶段,“便”“则又”、“此则”、“乃复”领起了各阶段芙蕖的可人。从这些虚词中明显可以看到作者感情起伏,“自”、“及”、“迨至”、“及”句的感情处于低潮,“便”、“则又”、“此则”、“乃复”句的感情处在高潮。这些虚问起了衔接的作用,使描述头绪更加清晰,语流更通畅。在细心体会虚词作用的同时,找出本段所用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作用。明确:本段中所用修辞手法主要有反衬、顶真、对偶、拟人,其反衬突出了芙蕖的优点,拟人赋予芙蕖情感,读起来
15、亲切、可爱,顶真使前后句联系紧密、气势通畅,对偶则形式整齐,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记起来方便。 教师小结如下:这一段作者抓住了芙蕖生长的四个阶段的特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芙蕖有稚嫩无暇的美,有成年娇姿的美,还有老残而犹有风韵之美,美不胜收,各尽情致。这些美感都是通过作者流畅而自然,平朴而清新的语言透射出来。我们从作者对芙蕖的描述中,看到了作者对芙蕖由衷的喜爱以至于为自己不能善待芙蕖而深感歉意。文章整体的感情流动波澜起伏,并逐渐达到高潮。下面请同学听朗读,并轻声跟读,仔细体会作者感情的起伏流动。(放配乐朗读录音)、以上我们感受到本文的结构之新,语言之新,这正如作者说“非故效颦
16、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那么这篇小品文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与我们初中学过的爱莲说又有何不同呢明确:可从立意和表现手法上来比较两文不同。从立意上看爱莲说歌颂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表现作者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芙蕖则从欣赏和使用角度说明荷花可人之处。从表现手法来看,爱莲说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芙蕖则采用一般性描述。三、课文朗读;学生根据提示内容,背出课文第二至第六自然段。四、布置作业,巩固背诵。 。 苏幕遮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词坛成就。2、把握词中自然清幽的意境,了解用词格律严谨、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3、因声
17、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词的音韵美。【学习难点】1、美读全词,吟咏情韵。2、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人的感情。【知识链接】1、 作者介绍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此词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
18、至哲宗元佑元年(1086)之间,当时周邦彦久客京师,从入都到为太学生到任太学正,处于人生上升阶段。与杜甫的月夜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王国维因此称赞周邦彦:“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学习过程】整体感知一、诵读全诗 1、读准字音、辨析字形燎( ) 溽( ) 楫( )
19、 浦( )2、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燎沉香 ( ) 消溽暑 ( ) 鸟雀呼晴( ) 侵晓窥檐语( )梦入芙蓉浦( )3、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看看谁是小组里的“诵读明星”二、局部探究1、上
20、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3、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4、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堂检测】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采莲曲唐·王昌龄一、作者介绍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市)人,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 “诗家夫子王江宁”。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
21、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二、注释1.采莲曲:东府旧题,江南异七曲之一,内容描写江南水乡风
22、光,采莲妇女的生活。2.罗: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 3.芙蓉:荷花。 4.向脸:对着脸。 5.闻歌:听到采莲女的歌声。6、一色:同一种颜色。7、裁:裁剪缝制。 8、乱入:杂入,混入。 9、罗裙:丝绸制作的裙子。三、译文四、赏析1、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因而被称为”参考答案:七言绝句 “七绝圣手”2这首诗与南朝乐府采莲曲中的少女的描写,手法不同,性格有异手法的差别是性格差别是参考答案: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诗用映衬手法。性格差别是王诗更加精巧活泼。3这首七绝从()、()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但又不是()描绘采莲的动作,而是以(),刻画采莲女的形象,表现
23、采莲场面。参考答案:这首七绝从(衣服颜色)、(歌声)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但又不是(正面)描绘采莲的动作,而是以(衬托手法),刻画采莲女的形象,表现采莲场面。4全诗(客观描写、主观感受)结合,生动表现出(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意境.5写出含有花的古诗梨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杏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桂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菊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梅花:(墙角数枝梅,凌
24、寒独自开。)6、王昌龄采莲曲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参考答案: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写出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生动有趣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7、体会动词“裁、开、乱、入”的妙用。参考答案: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2. 正确理解诗
25、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3. 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吟诵古诗。教学难点:感受、欣赏西湖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感。教学过程:一、欣赏西湖四时美景,导入新课。1.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二、读古诗,知诗意,想诗境。1.看到同学们自信的神情,我知道同学们肯定会读会背这首诗了,谁想展示一下?2.指名学生说诗意。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诗文,选择一个话题,与同桌交流
26、。我知道了哪一句诗能读出这个意思?我看到了从哪一句诗看到的?我想到了哪句诗让你想到了?(评价语:你能真会读书,你真会思考,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感受很独特)3.苏轼曾这样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明媚的早晨,还是绚丽的黄昏,不论是晴雨雾雪,还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那么迷人。诗人杨万里眼中,西湖什么时候最美?(六月中)4.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这赞叹:啊!5.诗人用哪一个词表达了对西湖的独爱?(毕竟)。(打出原诗)(读)6.我们理解古诗,有时需要按现在的语言习惯调整词语的顺序。想一想,可以怎样调整呢?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你对古诗真有研究,是呀,诗人这样
27、写正是为了和仄押韵和更好地表达感情。你能读出作者对六月西湖的特别喜爱吗?7.在诗人的眼中,六月的西湖是最美的。请同学们读读后两句诗,六月的景色美在哪儿呢?8.同学们想一想,无穷碧的莲叶,青翠欲滴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一片连着一片,铺满了西湖,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这一特点?(接天)接天的莲叶中点缀着怎样的荷花?为什么会别样红呢?(阳光映照和绿叶衬托)9.莲叶是美的,荷花是美的,它们相互映衬,融为一体,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是多么壮观呀!让我们再读一读,去想象这样的画面,去感受这样的美。(指板书)三、悟诗情。学习了诗句,我们再关注诗的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读懂了什么?从题目看,这是一首(
28、送别诗),而从内容看,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不是诗人杨万里沉醉于美景而忘却了朋友?四、古诗讲究和仄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唱起来也别有一番情趣,现在我们来唱一唱吧!五、拓展延伸。邹忌讽齐王纳谏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3、探究从本课中学到的一些人生体会。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知识链接】:1、简介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
29、、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2、简介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位贤明的君王。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一、学前准备:1、
30、你认为本课应该掌握的字音字形有(至少5个:)2、重点词语解释(写句子,词语加点,不少于6个词语)3、重点句子翻译(写原句并翻译,不少于4个句子)4、试译全文。二、探究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文章写了邹忌与家人的几次对话,请找出来,并读一读。3、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活动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2、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3、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了吗?采取了哪些措施?(二)、
31、师生探究,合作交流1、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结果如何?2、从文中的人物言行中,可以体现人物怎样的品质?试简单评价一下文中的人物形象?3、读此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呢?三、学习体会: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你还有哪些疑惑?3、你认为老师上课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或改进的地方?四、自我测试: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皆朝于齐()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孰视之( )窥镜自视( )谤讥于市朝( )期年之后( )邹忌( )间( )进2.解释下列词语(我是有心人,
32、写过我就会记得特准特牢固!)讽 纳 谏 修 昳丽 昳 朝
33、60; 服 窥 谓 孰视 何能 及 旦日 不若 &
34、#160; 明日 孰 美我 私 弗如远甚 诚知 皆以美于徐公
35、 今齐地方 王之蔽甚 面刺 谤议 闻寡人之耳 门庭若市
36、0; 时时 间进 期年 虽欲言 3.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朝:1、朝服衣冠( )
37、60; 2、入朝见威王 ( ) 3、谤议于市朝( ) 4、皆朝于齐( ) 上:1、受上赏(
38、60; ) 2、上书谏寡人( ) 美:1、君美甚( ) 2、吾妻之美我者( )
39、0; 五、作业 曹刿论战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课文第一段。学习过程一、新知自学,小组长监督小组成员完成下面练习。1、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 小信未孚( ) 牺牲玉帛( ) 登轼()而望之 夫( )战,勇气也 视其
40、辙( )乱 望其旗靡( )2、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缓、深沉,议论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二、合作探究:熟读课文(各种形式朗读)第一段的学习与研讨:(一) 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1)齐师伐我。
41、 (2)公将战。 (3)曹刿请见 (4)“肉食者谋之 (5)又何间焉? (6)肉食者鄙 (7)未能远谋。 (8)衣食所安 (9)弗敢专也 曹刿请见。 (10)小惠未徧 (11)民弗从也。
42、; (12)牺牲玉帛 (13)弗敢加也 (14)必以信 (15)小信未孚 (16)神弗福也 (17)小大之狱 (18)虽不能察(19)必以情 (20)可以一战
43、 (21)战则请从 (二)翻译重点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三)文段重点问题研讨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2、为什么说“小
44、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3、就本文段分析概括曹刿的性格特点?本文段塑造曹刿的形象主要用了什么手法?三、巩固与运用1、课堂延伸: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子产论政宽猛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年。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符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符之盗,尽杀之,盗少止。(左传)、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子必为政( )
45、0;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翻译下面的句子。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读此文后,你有什么认识?治理国家和百姓,是用宽政呢,还是用猛政?2、结合语意
46、背诵课文第一语段。 第二学时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学习过程:一、回顾上节课知识点。二、合作探究:第二段的学习研讨: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1)公将鼓之 (2)齐人三鼓
47、 (3)公将驰之 (4)登轼而望之 (5)遂逐齐师。
48、; (二)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齐人三鼓。 2、齐师败绩。
49、160; 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4
50、、遂逐齐师。 (三)、问题研讨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51、0;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52、0;
53、0; 3、分析本文段中曹刿的形象。 &
54、#160; &
55、#160; 第三段的学习研讨: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一)翻译下列重点文言字词(1)既克
56、 (2)公问其故 (3)夫战 (4)彼竭我盈 (5)惧有伏焉
57、 (6)望其旗靡 (7)故逐之 (二)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夫战,勇气也。
58、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彼竭我盈,故克之
59、0;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0、; (三)问题研讨1、概括本文段的内容
61、
62、 2、从本段的论战中分析曹刿的形象
63、160;
64、160; 3、线索,给课文分段。(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
65、160;
66、160; 三、作业 唐且 不 辱 使 命 导 学 案【学习目标】1、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2、 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3、 学习唐且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学习重点】1、朗读文言课文。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2、 学习唐且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
67、语。1、听读(边听边纠正读音,特别是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唐且 j 以君为长者 zhng 以头抢地 qing 夫fú专诸之刺王僚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3、译读,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不明白的同桌合作,再不明白的小组合作,相互质疑释疑。【合作探究】分组讨论: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2、唐且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3、秦
68、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唐且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且的什么精神?你认为唐且的“怀怒未发,休祲降 于天”正确吗?【精讲点拨】1、想一想:课文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2、揣摩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用下面的句式说话读“”,我看到一个-的秦王。 读“-”,我看到一个- 的唐且。3、概括人物性格:秦王:唐且:【拓展与思考】1、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2、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检测练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
69、不说(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唐且不辱使命( ) 以大易小( )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70、 )大王加惠( ) 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 ) 徒以有先生也(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71、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4、一词多义使命( ) 虽然,受地于先王( ) 秦王使人( ) 秦王怫然怒( )仓鹰击于殿上( ) 以头抢地耳( ) 受地于先王( ) 以五十里之地而存者( ) 徒以有先生也( )【课后作业】(一)、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
72、抢地耳。”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唐且使于秦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C、徒以有先生也
73、60; 以头抢地尔D、此庸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D、轻寡人与 尔安敢轻吾射2、翻译下列句子。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译文:
74、0;
75、0; 3、结合人物语气,说说秦王的形象。
76、;
77、; (二)、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 明史·张溥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俄顷立就 ( 2)日沃汤
78、数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 &
79、#160; 3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晏子使楚导学案
80、60; 学习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2、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3、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教学重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提示正确认读下列字词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
81、橘、淮南、敝国、枳、盗贼2、了解晏子。3、说说课题的意思。 4、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5、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二、课堂交流(1)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 (2)尝试给课文分段三、再读课文,走近晏子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2、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转折点:由 推想到
82、 ,向楚王质问: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83、;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2、课堂交流。(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 &
84、#160;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 ”。体会晏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1、自由朗
85、读第五自然段,找出晏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1)理解:水土不服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
86、60;
87、60;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二、感情朗读,理解晏子
88、160;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晏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89、; 2、想象一下,晏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四、课堂检测1晏子使楚讲述了 ,
90、160; 晏子 ,楚王 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 的故事。文章按事情的 来写,开头写
91、 ,这是故事的 ;接着写 ,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
92、; 了,这是故事的
93、60; , 。2晏子是一个 、
94、60; 、 的人。五、课外作业1、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2、排练课本剧 杂 说第一课时一、目的要求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二、重点、难点:(一)重点 1、朗读课
95、文,背诵课文。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自主预习一、作者及文体简介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
96、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二: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97、。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三: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A 、 解决重点字词祗(zh):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1)食:通“饲”,喂养 2) 见:通“现”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3、虚词: 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中建七局秋季校园招聘正式启动“七”待有你共建未来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个人经营借款合同范本
- 动车轮椅租赁合同范本
- 产品代销售合同范本
- mcn商务推广合同范本
- 借款续约合同范本
- 传媒行业培训合同范本
- 武侯卫生间补漏施工方案
- 保利地产施工合同范本
- 专利免责合同范例
- 年产60万吨掺混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立项
- 2025年江苏省中职《英语》学业水平考试高频必练考试题库400题(含答案)
- 2025年济宁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茂名市高三年级第一次综合测试(一模)物理试卷(含答案)
-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电子商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产后出血预防与处理指南(2023)》解读课件
- 全套教学课件《工程伦理学》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清华大学考生自述
- 幼儿园中班绘本:《我喜欢我的小毯子》
- 教学课件 211和985工程大学简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