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分析_第1页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分析_第2页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分析_第3页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分析_第4页
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黑热病流行动态与防治措施分析了解茂县黑热病流行动态和防治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医疗机构患者病历资料和网络直报疫情报告,核实后进行资料处理;了解疫区各乡镇防治措施实施情况。采用诊治患者、犬只管理、防蛉灭蛉和健康教育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结果 1990-2010年全县共发病58例,2005年以来发病呈逐年上升和扩散态势,病例主要以紧邻重疫区黑水县的雅都乡居多,占病例数的39.66%;患者以男性为主,10岁以下儿童病例占患者数的58.62%;25月发病占全年的51.72%;病程在6个月内的占84.48%。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家犬,阳性率为8.00%;媒介中华白蛉为优势蛉种,

2、密度高峰在8月中、下旬。结论 家犬是茂县黑热病的保虫宿主,作好犬只管理,灭犬降低家犬密度、查杀感染犬或病犬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减少白蛉与人和犬的接触机会,是切断黑热病传播环节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加大葡萄糖酸锑钠治疗剂量和改进给药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复发率明显下降。茂县属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全县辖22个乡镇、149个村、42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5585人,境内居民羌族人口占88.92%,其余尚有藏、回、汉等民族。地理位置处于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过渡地带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8905230m,平均1780m。境内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水流湍急,岷江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气候具

3、有干燥多风,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地区差异大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1.1,最高气温32。年降水量490.7,无霜期215.8d。河谷与高山气温悬殊,春天高山冰雪未融,河谷已是百花盛开。经济以农业为主,林业、牧业次之。历史上茂县是四川省的黑热病老疫区,通过积极防治,1958年以后曾中止流行30余年,1990年又出现首例新发黑热病病例,1999年以来,基本每年都有新发病例发生,传播始终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外来流动人口感染发病情况比较严重1,发病呈逐年上升,流行有扩大趋势2。为保护当地群众身体健康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现将茂县1990-2010年的黑热病流行态势和防治措施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4、1.1 病例资料来源1.1.1 疫情报告 收集、核对和整理历年网络直报黑热病疫情报告。1.1.2回顾性调查 查阅、核实和收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历年诊治黑热病患者的病历。1.1.3资料处理 按黑热病病例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确诊时间和流行病学史资料等进行统计。1.2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或血清学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3进行诊断。1.3 流行病学调查1.3.1犬利什曼病调查 在传播季节前或后,对疫区家犬采用髂骨骨髓穿刺,吸取骨髓少许制成涂片,染色后镜检病原,或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取犬耳或腿股静脉血,进行感染利什曼病血中特异抗体检查3,了解犬只感染情况,对检出的阳性犬

5、及时捕杀。1.3.2媒介白蛉调查 在全县范围内不定点的采集白蛉,进行蛉种组成与分布调查;在高发病雅都乡赤不寨村,选具有住房、畜圈和院落的10户居民,59月定人、定时,每旬1次,每次早晚各一次用捕蛉管捕集白蛉,进行白蛉季节和密度变化观察。1.4 防治措施1.4.1病例治疗 采用葡萄糖酸锑钠注射液(600/支),病例首次治疗按公斤体重计算,总剂量:20kg以下为220240/,2040为200220/,40以上为180200/。将总剂量分为815次使用,每日1次或前几次为隔日1次,后几日为每日1次,静脉缓推或滴注,疗程815d2。1.4.2灭犬 对出现患者的乡镇或疫点采取杀灭犬只的措施,并提倡35

6、年禁养家犬;难以推行灭犬的地区,采取查灭流浪犬和病犬。1.4.3灭蛉 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药物喷洒灭蛉工作。在发病乡镇对人口集聚地与疫点及其周围进行杀虫剂药物灭蛉处理。1.4.4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方式,在疫区加大宣传力度,对村民和流动人群进行黑热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知晓率。2 结果2.1 一般情况 茂县黑热病属犬源型流行区,流行于6个乡镇,主要传染源为病犬,传播媒介为野栖的中华白蛉。居民多以村寨聚居,沿河谷狭长地带发病。通常情况下,病例呈四季散在、点状发病,春夏季增多,男多于女,10岁以下儿童多于成人2,为低度流行状态。当疫区的养犬数量增加并伴随家犬的感染率上升,则会改

7、变这种状态,引发局部的或大范围的爆发流行。2.2 流行情况2.2.1疫区流行情况 全县1990-2010年共发病58例,分布在11个乡镇,其中2个乡镇为非流行乡,各有1例病例在黑水县疫区感染;3个乡镇仅各发病1例;2个乡镇各发病23例。发病最多的为雅都、白溪、洼底乡和南新镇,分别发病23、10、8和7例,各占总病例的39.66%、17.24%、13.79%和12.07%,各年黑热病发病情况见表1。2.2.3疫区发病的季节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以16月份发病较多,占全年的63.79%(37/58),以25月4个月发病最高,占全年的51.72%(30/58)全年各月发病见表3。2.2.4疫区病例

8、病程分布 由于黑热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大多数病例逐渐起病,很难获得发病的可靠具体日期。经对58例病例资料统计,发病至确诊时间病程在6个月内的占84.48%(49/58),3个月内的占75.86%;病程最短者为7天,最长者达1年多;病程分布时间见表4。2.3 流动人口感染发病情况 1992-2010年省内13个非流行县(市、区)外来人员在茂县感染黑热病发病13例,均为男性,分别为1992、1999年各1例,2007年2例,2008年1例,2009年4例和2010年4例;年龄范围为363岁,以21岁以上的中青年为主,占病例的92.31.%(12/13)1。2.4 黑热病流行病学调查2.4.1犬利什

9、曼病调查 1977年采取髂骨骨髓穿刺,在10个乡镇检查家犬559只,检出阳性犬16只,阳性率为2.86%;2010年在黑热病高发的雅都镇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查家犬50只,血清学抗体阳性4只,阳性率为8.00%。2.4.2媒介白蛉调查 1977年省寄生虫病防治所在茂县调查白蛉蛉种组成和分布,共采集白蛉604只,鉴定有6种,其中中华白蛉571只、土门白蛉16只、征鉴白蛉6只、鳞喙白蛉9只、歌乐山白蛉1只和鲍氏白蛉1只,以中华白蛉为茂县优势蛉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占鉴定总数的94.54%,分布的海拔高度范围在9002800m之间,亦证实中华白蛉为茂县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20092010年

10、在高发病区雅都乡赤不寨村观察中华白蛉密度与季节变化,5月上旬可发现白蛉,密度逐渐升高,密度高峰在8月中、下旬,9月下旬仍可捕获到白蛉,结果见表5。注:59月每旬1次,每次早78时,晚8:309:30各捕集1次。2.5 防治措施2.5.1病例诊断 58例病例中,骨髓穿刺病原学检查确诊28例,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诊断13例,病原学和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确诊11例,药物试诊6例(症状典型,用葡萄糖酸锑钠试治明显有效,完成疗程后获得痊愈)。2.5.2 病例治疗和管理 对58例病例及时用葡萄糖酸锑钠给予治疗,治后随访,1991、2006和2009年各复发1例,共复发3例,复发率为5.17%。对每

11、例黑热病患者建立档案,对其诊断、治疗、随访等情况均作详细记录。在流行季节对病例居住地及周围进行灭犬、灭蛉和黑热病防治知识宣传等疫点处理。2.5.3 灭犬 1989-2008年茂县在疫区采取全面灭犬或疫点灭犬措施,全面灭犬措施后,黑热病发病人数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时间推移,疫区养犬户逐渐增加,家犬密度升高,黑热病发病数逐渐增多。历年灭犬措施及效果见表6。表6 茂县历年灭犬措施及效果防治措施 实施 作用 实施范围 灭犬数 实施前 实施次年 持续效果年份 环节 /乡镇数 /只 患者数 患者数全面灭犬 1989 传染源 6 4000 0 4疫区灭犬 1991 传染源 2 715 4 0 1992-20

12、01年01例杀灭病犬 2002 传染源 6 354 3 3 2004-2005年26例疫点灭犬 2007 传染源 3 112 3 10疫区灭犬 2008 传染源 6 1026 10 4 2010年6例2.5.4 灭蛉措施 2007-2010年在6个黑热病发病乡镇对人口集中地区和疫点及周围进行药物室内外灭蛉处理,分别灭蛉52460、1080573、204920和200000。2.5.5 黑热病防治知识宣传 印制黑防知识宣传资料,发放至各乡,张贴于乡政府、卫生院、学校、街道等处的宣传栏。2007-2010年通过各种方式对疫区村民采用宣传资料、咨询、禁止养犬预防黑热病的目的、意义及重要性进行健康教育

13、宣传,分别发放宣传资料15000、6000、10000和10000份,受教育人数890000人次,提高了疫区居民对黑热病的知晓率和预防意识。3 讨论黄氏(1943)报告1例德阳人,曾到广汉和茂县等地,1942年2月来成都即感不适,10月间入医院检查,经脾脏穿刺诊断为黑热病,此人从未出过省,系茂县当地感染4。四川省防疫站1956-1957年调查茂县有散发病例,经防治后1958-1989年间已无疫情报告。中止流行32年后,1990年在南新镇和石鼓乡分别发病3和1例,首例患者发生在南新镇。1991年疫区局部灭犬后,疫情得到控制。1999年以来,随着原疫区乡镇饲养犬只的增加,每年都有新发病例发生,以紧

14、邻黑水县重疫区色尔古乡的雅都乡发病居多,占全部病例的39.66%。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茂县疫区开发建设和旅游等流动人口频繁,外出及外地人员旅居疫区,发病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和疫区扩散,部分人员流行季节到茂县内外疫区居留后感染而发病,流动人口可携带、传递病原1。茂县黑热病发病率男性比女性高,在非疫区流动人口中更为显著,这主要以成年男性外出做工的居多有关。在茂县疫区发病以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幼儿为主,10岁以下儿童占58.62%,符合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发病主要为儿童的特点。但成人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2,其次为进入茂县疫区的流动人口发病以中青年为主,这可能与这些人对黑热病免疫力低下有关。由于黑热病的潜伏期

15、长短不一,大多数起病隐匿,很难获得准确的发病日期,全年各月均有患者出现,以16月发病较多,占全年的63.79%(37/58)。茂县58例病例首次发病至确诊时间,病程以3个月内居多,占75.86%。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茂县黑热病属犬源型流行区,家犬是保虫宿主,病犬是主要传染源,人的感染主要来自病犬。1977年采取髂骨骨髓穿刺检查,家犬阳性率为2.86%,2010年采用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家犬感染率为8.00%;其次在发病村寨调查家犬的感染情况时都发现了病犬,表明病犬在黑热病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在防治上仅靠治疗患者并不能降低发病率。防治实践证明,降低家犬密度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主要措施之一

16、。在疫区除查治患者外,禁养家犬或灭犬减少养犬数量或查灭病犬等控制措施,是消除黑热病传染源最有效的防治措施5。然而,由于家犬在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实施这项措施的阻力非常大。媒介白蛉调查显示,在疫区中华白蛉为优势蛉种,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占鉴定白蛉总数的94.54%;密度高峰在8月中、下旬,亦证实中华白蛉为茂县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生态习性为典型的野栖6。由于传播媒介中华白蛉的存在,每年59月结合杀虫剂灭蛉防蛉,减少白蛉与人和犬的接触机会,是切断黑热病传播环节的重要措施。在采取治疗患者、灭犬、查杀感染犬与病犬、灭蛉防蛉和黑热病防治知识宣传,以保护健康人群的综台性防冶措施中,有

17、重点地灭犬或消灭病犬、高质量地治疗患者并加强流动人口防护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的关键,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情况可作为黑热病疫情监测的手段和评价防冶措施的指标。近几年在茂县疫区采取灭犬、查杀感染犬与病犬的措施,工作阻力虽然减少,但工作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查犬的数量和范围较有限,可能存留下一些无体征的感染犬,这是导致疫情下降不明显的原因。在病例诊治方面,四川省没有采用统一大剂量葡萄糖酸锑钠前治疗,患者的复发率达11.66%,按照四川省统一加大剂量和改进给药治疗方法,茂县采用加大治疗剂量和改进给药方法治疗58例患者,复发率为5.17%,可见这种加大剂量对山区的犬源性黑热病的治疗效果较好,使复发率明显下降

18、7。在加大剂量治疗患者的过程中,患者没有出现较明显的毒副反应,表明所用的剂量是安全的。4. 参考文献1 张富南,胡雅劼,张丽萍. 1985-2009年四川省非疫区流动人口黑热病发病情况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 (3)186-190.2 张富南,李国茹,雷 杨等. 四川省19842005年黑热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 (1)79-80.3 张富南,肖宁,陈漪澜. 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Dipstick)检测黑热病效果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杂志,2008,8(5):710-711.4 王兆俊,吴征鉴. 黑热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270-271.5 张富南,寇明军,吉建军,等. 全面灭犬和禁养家犬措施防治黑热病的远期效果观察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9):720-附页16 吴远祥,李国茹,张安治. 四川省黑热病的防治对策J.地方病通报,1992,7(3):133-1347张富南, 张丽萍. 四川省黑热病复发和死亡病例原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