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1页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3页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4页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元引言分析本单元引言首先明确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可作如下理解:第一,世界政治格局是一种结构,这个结构是由主要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第二,这个格局(结构)是通过相互矛盾(或对立)的政治力量之间系列性的较量形成的,并且会在继续的较量过程中呈现出相互制衡的稳定性;第三,这种格局(结构)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会随着内部和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引言接着概括说明了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核心走向和主要特征,即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从形成一 一长期处于对峙状态瓦解的历程。其对峙的突出方式是“冷战”,即双方没有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 但因利益争夺导致的地区性局部冲突还是

2、十分激烈的。在美苏两极全球性对峙和争夺的过程中,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不断发生变化,两极格局中逐步孕育着多极力量。直至两极格局以苏联一极的解体而宣告瓦解之后,世界政治格局遂呈现出“一超多强”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新的世界格局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利于世界和平的重大问题:局部矛盾升级导致的地区动荡和一些非国家组织为取得某种国际政治目的而采取的恐怖暴力行为。综观本单元引言,实际呈现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两极对峙格局(美、苏)一-多极化方向出现(西欧、日、中发展)一-两极格局瓦解(苏联解体)一-一超多强局 面一- 多极化趋势形成。引言中的学习建议特别强调了历史学习和研

3、究中的重要方法:第一,注重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这可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在分析二战后东西方国家的政治对立过程中注意其本国经济实力的条件;二是可以更广泛地联系世界范围内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等各种因素对各主要政治力量和世界局势的发展造成的影响。第二,对比分析国际时事与历史问题之间的关系。这一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国际时事的关注与兴趣,大大加深对历史问题和国际时政的理解深度,逐步掌握寻根溯源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诸如,北约东扩问题、朝鲜半岛问题六方会谈、中东局势的发展变化问题、日本力争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问题、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问题等等,都可以通过联系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

4、的有关部分进行分析和研讨,由此使得历史学习的经世致用功效得以充分体现。第 25 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主要原因;掌握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等的主要内容,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通过对德国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的了解,从而更加直观的理解美苏两国对峙的表现形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战后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变化的分析,进一步认识

5、冷战的实质;通过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的分析,认识各项措施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情景再现、史料研习等方式,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及国际关系造成的深刻影响;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两极格局形成过程的分析,理解在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 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1知谯结构悔舞塔值聊;r喀等3说班R龙丁桢后同期地若干出壤HTa美.票的立尊为百上网丁格瞄这神国辱关丁的磨色即为整荥塔板靠

6、第3页 共7页从38茂更时下世鼻生事国富方拉对比杜鲁门主式西欧* m本的意落美国成为磷,左7时.界森主F 而感受代皂支义国密国力的用归格局的车 血景宝秀强林粒会刚虞和用我利看的才Jt 丘吉不的帙尊决说: 世事门主鬼, 的出”聆SV的才文烹国方直马默灰1+明第哈解明3防愣复始济】民界叩经M力欧;抬髭东欧一诙里登济,巩冏统治法子.拄曲舀跣.美芹.玲故.范境世界的形成E大西洋公的期税成H弊g,华庭诬本质反对荔瞿坤东欧血家的军事段吕里弟影响美国“苏联和称新世界的行前 ta制了 “冷AT棒度卫球互鼬委员登目的;打搬效国为的的汽本主义世界时起盒主义用宝的金谛时城平珠条n:馆建鱼:IS55华华沙影晅:歌列隹

7、成两大年事政治嘿馆W因后度,关毒莺处珞舄海戍对.冷ar萌认讽本事包围卜受力网胁t加朝量强可品I全面”挣根” 马局都去独并存欧榭迪国四区分区占短】僚SS分里:19赠年卜赛意由藏林共可另,德范也民主共和国美苏分区占覆1分裂为朝葬民主主义人艮井和加和火燧星E朝崎.:朝衅战争;】站。生,集区出房.中国、民毒愿重th身,英司玄打“掩批因影下 的国际共系等赳仲行法国钺品点再度侵越及第出更区专和越声市学F口再二年严震;随的辉其旗tr占己建竞争绅基地,目的良戏更 美渊古巴导弹危机!苏集林力对他中的不利I过程美国时慷古巴1芯联微走导制一件舐F的北阻.小故r叮出故交书卜ji班无n展式胶冲夹,阿匏了舞曲 学界大拄三

8、、板书设计一、从盟友到对手1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2 .世界主要国家力量对比3 .杜鲁门主义。二、美苏冷战1 .美国方面: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 .苏联方面: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及其影响。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1 .对冷战的认识2 .冷战在欧洲、亚洲I美洲的表现: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3 .冷战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课引言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引出了本课重要内容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序幕的拉开,通过意识形态上的进攻表明了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态度。阅读引言思考的:“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

9、产生这样的变化?” 战后美苏关系的转变及其根源。(二)讲授新课:1 从盟友到对手: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世界主要国家力量的对比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开始运用课本斯大林与记者谈话材料,结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理解: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它们各自操控下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确立了以欧洲为重点,涉及亚洲、美洲的全球性

10、的严重对峙局面,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长期深刻的影响。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上的目标各异,导致双方无法继续合作,这是双方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敌人的重要依据;美国战后成为头号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经济、 军事) , 苏联成为军事强国,认识: 两国军事力量抗衡。“资料回放”:斯大林回应丘吉尔“铁幕演说”的答记者问内容,苏联方面在两种政治势力的冲突中采取的措施,说明双方的根本分歧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调和的。“冷战”的指导思想是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战略,在政策行动上则具体表现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美国总统杜鲁门国会演说所形成的“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政策纲领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美苏双方意识

11、形态上的对立所导致的国家利益上的激烈冲突和不可避免的争夺。当时美国政界的重要人物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他在1946年2月给国务院发回的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报中强烈而明确地提出两种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必须把苏联看成是政治上的敌手而不是伙伴。正是因为凯南的“遏制”理论,才有了杜鲁门总统在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针对希腊、土耳其问题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的演说。杜鲁门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意识形态的辞藻来掩饰美国全球扩张的企图。2美苏“冷战”结合教材地图及“学思之窗”材料,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法归纳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两个条约的性质及对欧洲产生的影响。美国方面: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美国推行

12、“冷战” 政策的经济表现为马歇尔计划。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政治动荡,理解美国之所以对欧洲实施援助计划的原因复兴经济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对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目的首要应认清是为了援助欧洲恢复凋敝的工农业状况。在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几年中,美国无偿赠予款项达90%之多,只有10%是作为有偿贷款。当然,美国此种做法的目的也包含在经济上加强对西欧控制。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政治目的首要应认清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利益的关注,即美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从而在政治上稳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在稳定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秩序的基础上,美国还欲进一步加强对西欧各国的政治控制,将西欧纳入

13、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战略步骤上来。这虽然使西欧各国感到受制于美国,但在当时尚离不开美国的援助和保护。然而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这种离心力将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必然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的加强。此外,美国的目的更有以此计划为诱饵吸引东欧各国,孤立和打击苏联的意图。这个目的虽没有实现,但却使苏联感到进一步加强对东欧地区控制的必要。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军事表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苏联方面的军事抗衡则是建立华沙条约组织。苏联方面: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及其影响。案例一关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讲述(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和数据:从一切能得到的指数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14、许多美国人,包括政府中的主要人物,都认为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斯蒂芬安布罗斯全球主义的兴起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战争中实际增长了50%以上,而整个欧洲(不包括苏联)却下降了25%。到1953年绝大部分制造业从破坏中恢复过来后,整个欧洲所占比重也只有26%,而美国达44 7%。数据来源: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师)请同学们从上述文字中分析一下战后初期美国状况和可能采取的外交政策?(生)美国成为战后最强大而富有的国家,因此它的外交政策可能更注重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进而操纵整个世界。(师)如果是这样,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国际局势呢?(生一)美国可能成为

15、世界霸主,操纵世界局势。(生二)美国的目标也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而导致联合抗美的形势。(师)大家提出的两种可能的确有存在的合理性。那么能否在分析一下材料中所提到的“他们能够运用他们的力量命令全世界朝着美国式的民主资本主义方向走去”的主张可能会遇到障碍吗?(生)障碍是苏联。这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师)那么是否说明世界局势还会出现另外一种可能性美苏之间的对抗呢?如果可以说明这种可能性存在,那么我们就来看美苏两大政治力量到底是如何对抗的?三、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掌握美苏双方在全球“冷战”对峙中的典型事件,认识其中的典型事件所产生的现实和深远影响。1. 对冷战的认识2. 冷战在欧、亚

16、、美的表现从形成对峙冲突的地区上看,涉及到欧洲I、亚洲、美洲等主要战略地区;从对峙的情况和对抗的程度上看,可以表现为政治冲突和军事冲突两种主要形式。政治对峙主要讲述了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而导致的国家、民族分裂在原德国领土及朝鲜半岛上分别建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西德),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特别针对“冷战”对峙的重点地区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发生的危机,认识“冷战”带给普通百姓的国家分裂和骨肉分离的结果。军事对抗的激化主要讲述了亚洲地区的两场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洲古巴地区的军事冲突古巴导弹危机。我们把这两个事件称为全面冷战状态下发生的局部热战。为什

17、么会出现热战?这两场热战为什么发生在亚洲地区?这与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又有哪些联系?就对峙地区而言,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特别是处于美国对苏联进行全球性遏制的范围上;美洲则直接触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欧洲地区主要简述了德国问题,体现为四国分区占领、柏林墙的修建、德国的分裂。亚洲地区主要讲述了朝鲜半岛(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和越南(越南战争)两个地区的对峙与冲突。美洲地区重点讲述了美苏直接武力对抗的高潮事件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产生的背景 1959年1月,古巴革命在卡斯特罗领导下取得胜利,建立了共和国。这使美国感到严重威胁。1961

18、年 4 月,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组织流亡分子入侵古巴,但仅48 小时即告失败,而古巴也随即请求苏联给予经济和军事援助。1962 年 8 月和 10 月, 美国的高空侦察机在古巴上空接连拍摄到苏联修建的导弹发射场照片,于是危机发生。这次军事对抗中美、苏双方都最大限度地采用了军事恫吓手段威慑对方;此次危机终因苏联方面战略实力逊于美国被迫撤出而告结束;在整个危机过程中,双方都保持了极大的克制,都运用了大量的外交手段相互攻击,最终没有给世界带来核战争的灾难,但是却让世界经历了一次异乎寻常的核恐惧,而这正是美、苏两国带给世界和平的威胁;在解决危机的过程中既能看到大国面对重大危机时应有的冷静与审时度势,又深深

19、感受到大国控制世界可能带来的世界局势的瞬息万变。就对峙情况和对抗程度而言:双方在欧洲地区的对峙主要采取了政治、经济、外交手段,在亚洲的对峙则表现为从政治对峙上升到非直接性的武装较量,在美洲地区更直接发生武装对抗下的摩擦。3. 冷战的影响:冷战是美苏两国政治、军事实力均衡的产物,两极格局之下,美苏两大集团为各自的集团和国家利益不惜以大国意志分割世界,人为造成长期的国家分裂、地区冲突和骨肉分离。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冷战” 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课堂小结:从政治对峙到军事较量,美、苏在全球的争夺始终没有停止。在

20、其争夺重点、心脏地区一欧洲,双方都在想方设法避免热战,在美国的家门口,古巴导弹危机虽然使核战争几近爆发,但仍然停止在战争边缘。在解决上述危机时,双方虽都采用了相当程度的军事恐吓和威慑手段,但更多是通过外交斡旋、经济封锁、思想文化渗透、舆论攻击等各种手段处理问题。只有在远东地区,两种势力集团之间才有了真正的军事交锋,大打出手,特别是美国一方表现出更加咄咄逼人的态势,直接出兵对苏联一方的势力开战,从而使两种势力集团达到局部地区的热战状态。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总体上是从“冷战”出发的,局部地区的热战不是美国对苏联的直接军事进攻,而是对社会主义阵营中其他成员的军事侵略行为,并未形

21、成与苏联的直接对抗。因此,并未造成美苏对峙下的新的世界大战。问题解答【学思之窗】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解题关键:由北约和华约各自的摘录内容中寻找共同点,然后从这些共同点中分析出相同的内在性质。对于性质的认识则应该落实于“军事政治集团”。思路引领:材料中摘录的北约和华约内容是否有相同的规定?这些规定说明了什么?答案提示:“北约”和“华约”的主要内容中都规定了如果本集团内部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受武装侵略的情况,其他成员国必须予以援助,且不排除武力援助。这说明这两大集团都采取了相似的手段来应付对方可能给本集团带来的打击。又由于这两个集团内部都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操纵国,因此,“北约”和“华约”的共同性

22、质为,两大阵营内部分别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他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解题关键:首先明确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性的显著增强,然后分析这样的对抗对欧洲的安全局势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最终分析这种对抗没有形成大规模直接军事冲突说明了什么问题。思路引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使得双方在欧洲对峙的状态产生什么直接变化?可能造成怎样的直接后果?从双方的军事实力抗衡情况来看,还可能有怎样的发展趋向?答案提示:随着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在欧洲直接形成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局面。这将对欧洲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同时双方在长期的对峙中为了加强自身的对抗力量将会使得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又会进一步加剧两大军事集团

23、的冲突的可能性。但由于实力基本均衡,而且,欧洲对于美苏两国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地区,因此任何一方都恐难轻易挑起直接的武装冲突,于是,欧洲局势也有保持一种“刺刀下的和平”的可能性。因此,从这样的意义来看,北约和华约对于本集团内部盟国的安全乃至于欧洲地区的安全都各自起到了集体防御的价值。案例二关于“冷战”内涵的理解第 5页 共 7页(师)能否就课文中的叙述说明“冷战”含义?(生)美苏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较量和对抗。(师)从这样的含义中能否分析出“冷战”发起者、目的、方式呢?(生)美国发起;目的是进攻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方式是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师)怎么理解“除武装进攻之外的

24、一切敌对行动”呢?(生)只要不是武力的对抗,没有诉诸战争就都是“冷战”;“冷战”必然相对于“热战”而言。只 要是矛盾双方之一发动了战争就是“热战”。(师)大家能否从下面的材料中进一步分析一下所谓“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具体形式 吗?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 NSC201文件摘录1 .鼓励和促使苏联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于苏联的实体;2 .鼓励和促使苏联的东欧卫星国摆脱苏联的控制和影响;3 .加强苏联势力范围以外国家的亲美倾向,增强这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4 .让美国公众充分了解并认识苏联对美国安全的威胁,使他们支持美国必须采取的相应措施;5 .做好一定程度的军事准备,建立重要物资的储备,当

25、战争一旦无法避免时,立即投入作战,并为全 民动员打好基础。(生)挑拨苏联国家内部和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苏联与被领导力量的关系;以帮助加强经济和军事力量 的方式吸引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外的国家,最大限度地削弱苏联;加强本国的思想宣传,提高国民 的战争危险意识。(师)这些手段已经让我们感受到美国对苏联的全方位遏制和防范了。那么是不是可以说“除武装进 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就意味着“冷战”不会涉及与战争有关的任何军事行为呢?(生)不一定。因为材料里特别提到美国应该做好军事准备,以防战争爆发。(师)这说明“冷战”并非与武装对抗无关,反而是要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甚至可能因不可调和的 冲突而几乎点燃战火。

26、所以,“冷战”所体现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极限是美、苏双方 没有直接的战场较量而已。案例三 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影响的分析(师)美苏双方两周的军事较量使得核大战一触即发。但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是,两周之后,莫斯科电 台报道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同意撤走导弹。当我们为之长出一口气之后,需要探究一下,到底是什么原 因使得原本信誓旦旦的赫鲁晓夫最终无可奈何地后退了呢?请看下面这组数字统计。师出示美苏当年核力量的比较数字国冢核弹头洲际弹 道导弹揩射弹道导弹远程谡 炸机美国1000294144苏联:赳.750190(师)这一系列核力量的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生)美苏两国核力量相差悬殊,苏联根本无法与

27、美国抗衡。(师)所以,在拥有1000多枚核弹头的美国面前,只有 300枚核弹头的苏联只有屈辱地将导弹撤离古 巴。(师)出示表现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较量核力量的漫画在大家感受中,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肯尼迪和 赫鲁晓夫是一种怎样的状态?(生)美苏两国领导人像是在进行一次赌博。(师)的确是这样。那么这次核赌博给美苏之间的关系和整个国际形势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生)美国会有胜利的喜悦,苏联会深感屈辱;苏联恐怕会因此全力发展核武器,这样两国核军备竞赛就会越演越烈。(师)请大家再来阅读下面这段材料,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每个超级大国都拥有如此巨大的抹掉对方(以及其他任何国家)的能力因此而出现了很快被称之 为“互相确保摧毁”的事态。摘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生)很有一种恐怖感;世界将会因为美苏两国拥有这样的核力量而处于可能随时发生的灾难境地。(师)大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