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传播学PPT学习教案_第1页
人际传播学PPT学习教案_第2页
人际传播学PPT学习教案_第3页
人际传播学PPT学习教案_第4页
人际传播学PPT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人际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第1页/共43页 理论的涵义 理论是所有关于某一具体现象的、经过组织的一系列概念和阐 释。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经过思考后建构的,是对现实的一种理 论化的思考和升华,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两人之间的传播;小 群体传播;公众传播。 理论的基本要素 对于事物进行一定的概念和分类化;对于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第2页/共43页 理论研究的步骤(资料来源:人类传播理论,斯蒂芬李特约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P25)假设;操作主义;管理和控制;说明性法则;预测。第3页/共43页 理论的评估 综合性和包容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适用性,一致性 有启发式的价值观 合理性 简洁性 开放性第

2、4页/共43页 符号互动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米德的象征性交往理论(资料来源:社会心理学,林秉贤著,群众出版社,1985年,P265)第5页/共43页布鲁默的象征性互动理论 (1)人类社会是由具有自我的个人组成的。(2)互动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3)符号互动创造、维持和改变社会结构。(4)社会学方法必须着重于研究人们作出情境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过程。(5)理论应能解释互动过程,并指出一般行动和互动发生的条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第6页/共43页 “社会模仿”理论 “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 “创新扩散”理论“约哈瑞窗口” (资料来源:传播学概论,周庆山著,北京大

3、学出版社,2004年,P66)第7页/共43页 认知一致性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资料来源: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P157)第8页/共43页认知失调理论 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社会学家费斯汀格(Festinger)提出的,他深受学者勒温的影响。勒温认为心理环境是相对独立于物理环境的心理场,人的行为是人与心理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人的心理环境构成特定的力场,场中力的分布受人的需求的制约。第9页/共43页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 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是由舒茨(Schutz,1958)提出的。他认为,人际关系的模式大致上可以通过三种人际需要来表示,即包容

4、的需要、支配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资料来源: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P344) 行为倾向需要主动性被动性包容主动与他人交往期待他人接纳自己支配支配他人希望他人引导感情主动表示友爱等待他人对自己亲密第10页/共43页(资料来源:社会心理学,章志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P411)第11页/共43页 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奥斯古德理论是海德平衡理论中一个特殊的例子。虽然有些类似于平衡理论,但它是特别针对人们对于信息的来源及信息来源所主张的事物的态度。(资料来源: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佛林和小詹姆斯坦卡德,华夏出版社,P159 )第12页/共43页人对来

5、源的最初态度来源对客体正向主张时人对客体的态度来源对客体负向主张时人对客体的态度正向负向正向负向人对来源态度的改变正向负向人对客体态度的改变正向负向表32 当来源的主张为正向或负向时,人对来源和客体的态度的改变第13页/共43页 关于判断的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 深思概率理论 期望破坏理论 人际欺骗(interpersonal deception)理论第14页/共43页 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 不确定性和焦虑情绪的管理 面子的管理 边界的管理 冲突的管理 第15页/共43页 人类传播形态的评判标准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的学者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和凯思林里尔登提出人类传播形态的10个方面的评判标准 。

6、这10个标准分别为:感觉上的可靠性、地理范围、反馈的性质、潜在的互动性、控制权方面的潜在平等、内容特性、对于硬件的依赖、对于软件技术(非传统的语言技巧)的依赖、传播系统中的潜在集中化、服务于造成信息依赖关系的目标的能力。第16页/共43页 模式的功能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传承功能;预测功能。 模式的评估 第17页/共43页 与人际传播相关的基本模式 亚力士多德(Aristotle)的传播模式 场合(Occasion)讲 话 (speaker)演 讲(speech)阅听者(audience)效 果 (effect)(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

7、10)第18页/共43页拉斯韦尔(Lasswell)模式 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传播者控制信息讯息内容分析媒介媒介分析受众受众分析效果效果分析(资料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6)第19页/共43页谁?说什么?通过什么媒介?对谁?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 后来,布雷多克认识到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在“拉斯韦尔模式”的扩展(1958)对其进一步做了补充,认为其五个问题并不能反应传播过程的全部内容,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况下(in what situation)?”和“为了什么目的(for what purpose

8、)?”,换言之就是传播行为的两个方面即传递信息的具体环境和传播者发送讯息的意图。布雷多克的模式后来也被称作是“7W”模式。(资料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7)第20页/共43页格伯纳(Gerbner)的口语模式和图解模式 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把拉斯韦尔的五个要素进一步扩大成下表中的模式,其目的是要探索一种在多数情况下都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模式。该模式能够依具体情况的不同而以不同的形式对千变万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描述,包含了传播学的10个领域,被称为“口语模式”。 第21页/共43页图313 伯格纳图解模式(资料来源: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佛林

9、、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P62) S EM1信源EM2SES SEM3SES SSEM4信宿SSSE第22页/共43页贝罗(David Berlo)传播模式 (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9)第23页/共43页香农和韦佛的数学传播模式 图315香农和韦佛的数学传播模式(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1)第24页/共43页德弗勒传播模式(资料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78)第25页/共43页(资料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

10、000年,P171)第26页/共43页奥斯古德(Osgood)的传播模式(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2)第27页/共43页(资料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80)第28页/共43页奥斯古德施拉姆传播模式(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3)(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3)第29页/共43页(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4)(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

11、90年,P214)第30页/共43页(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15)第31页/共43页丹斯模式 螺旋线为某些用循环无法说明的现象提供了解释。它引导人们注意这样的事实:传播过程是向前发展的,今天的传播内容将影响到以后传播的结构和内容。丹斯强调了传播的动态性质,描述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侧面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动的。第32页/共43页纽科姆模式(资料来源:传播学通论,戴元光、金冠军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P183)第33页/共43页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人际传播模式(资料来源: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P269)第34页/共43页

12、克劳佩弗(D.W.Klopf)人际传播模式(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5)第35页/共43页詹森(Wendell Johnson)的传播模式(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21)第36页/共43页巴恩隆德(D.C.Barnlund)的传播模式(资料来源:大众传播学,钟文、余明阳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0年,P224)第37页/共43页 对于人际传播理论和模式的总评 多种理论和模式反应了人际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各种理论和模式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加以阐述,反应了人际 传播的多学科性和包容性; 各种理论与模式的

13、并存反应了研究者的思维还没有进入更深更 高的轨道。 第38页/共43页 人际传播学的渊源探讨 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传播学发展 人际传播研究方式的改变 中国古今社会人际传播重心的演变 第39页/共43页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新的传播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互联网媒体到手机媒体,无不彰显着人际传播的复苏,代表了人性的回归与发展。网络带给我们无穷的魅力与享受,并且大大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我们同他人交流的方式。在网络交流中人际关系同时具有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人际关系的特质。 第40页/共43页1、请试着回忆符号互动理论的内涵?并思考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符号互动是如何实现的。2、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你是否也是对于事物的判断有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理解关于判断的理论。3、在众多的理论和之中,你认为哪一种或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